人生之兩面
關燈
小
中
大
一
人生是一個整體,但為研讨方便起見,不妨将它分成兩方面來講。
一是内在的心靈,一是外在的身體。
心靈生活亦稱精神生活,身體生活亦稱物質生活。
粗略言之,由大自然物質中醞釀出生命,再由生命中醞釀出心靈。
但亦可說,隻要有生命的,便有心靈精神。
直從下等微生物開始,最少也可說便具有一個求生的意志。
稍進一步,便有一種保生的智慧。
更進一步,便有一種樂生的情感。
此皆是一種心靈精神生活附随于身體物質生活而見。
亦可說意志在先,智慧次之,情感最後,此為一切生命心靈作用進展之三階層。
可是生命演進到人類,便見與其他生命大不同。
其他生命,都是以物質生活為主,心靈精神隻是一種副作用,來幫助其物質生活的。
而人類生命,卻似反轉過來,以心靈精神的生活為主,而物質身體的生活,轉成為幫助心靈精神生活的副作用。
主役之間地位互易。
其他生命,像是以物質生活為目的,心靈生活為手段。
人類生命,則以心靈精神生活為目的,而以身體物質生活為手段。
我們中國人說“人為萬物之靈”,此是說:人也是一物,也是一種生物,隻人在生物中特别有靈。
這個“靈”字就指的心靈,也可稱之為“靈明”或“靈覺”。
明與覺,是人類此心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就自然演化言,先有了物質然後才有生命,有了生命然後才有心靈,這是進化程序一步步地如此向前推進。
所以在生命中,心靈是最後進化所得,最有價值,又是最有意義的。
我們說人的心靈精神生活乃超出于身體物質生活之上,隻說的是事實,不是任何人所發的某種高論。
在人類生命中,最偉大的一點成就,就是人類能成群。
成群也不隻是由人類開始,動物間也已慢慢進展到有群,尤著的如蜂蟻。
但人在群體生活中,又有了家庭、社會、國家和民族,這些全不是其他生命以物質生活為主的所有,而是由精神生活中産生。
人的生活,又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對自己生命能夠感到快樂。
剛才所講的求生意志,乃及如何保持生命的一些智慧,此是大多數生命所同有。
隻有一種樂生之情,乃最為人生之特出處。
當然理智、情感可相通,但究不是一個。
求知識,不一定便是快樂。
快樂屬于情感方面。
多數動物能哭不能笑。
小孩子初生堕地,第一聲就是哭,要經過一段時期後才會笑。
笑是人類所獨有,乃在大自然生命演進中一種最寶貴的樂生之情。
中國人稱“孩童”,“孩”字就指笑。
人生普遍理想,應該少哭多笑。
人生既以樂生之情為其最高發展,而仍不能免于哀傷悲痛而有哭。
此種哀傷悲痛之哭,亦為人生情感中最可珍貴的。
動物不會笑,也同樣不會如人之哭。
換言之,哀與樂是真人生,是人生之真境界。
樂生先要能安生。
生命在危險中便不安,當然就不樂。
這個樂,不在身體上,不從外面加進去,而乃發自内心。
人活着要吃,不吃就不能保持生命,但這是物質人生,屬于身體所需要。
從動物到人類都如此。
要求吃飽,事很簡單,但要吃得知味,便轉移到情感,轉移到心靈人生方面來。
《中庸》上說:“人鮮不飲食,鮮能知味。
”知味有多少階層,人與人不同。
高級的人,才懂得高級的味。
低級的人,隻懂得低級的味。
同是一碗雞湯,在不同環境中吃,其味就各不同。
雞湯從外面吃進去,但味則從心靈内部感覺到。
有時,一個人吃粗茶淡飯,比别人吃雞鴨魚肉還好,這就是味不同。
這個“味”字,在人生中牽涉很廣,也很深。
我們總要自己生活得有味。
由此可知,人生主要,應該是高出于物質人生之上的内部人生,應該是心靈的。
其他動物,乃是以身體物質生活為目标,以心靈精神生活為手段的一種“心為形役”的低級生命。
高級生命則“形為心役”,以身體物質生活為手段,以心靈精神生活為目标。
我們定要認清楚,在人類生活中,心的價值意義,遠勝過了身的價值意義。
我們試看全世界人類,那一個民族的曆史文化傳統能特别看準了這一點來加以提倡的,則隻有我們中國人。
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看重心靈人生。
這并不如我們今天所說,隻是某些人所提倡的一種道德教訓,這乃是天地間生命順序之自然發展。
我們中國人隻是根據了這個自然實況而來加以發揮而已。
二 其次要講到物質身體生活與心靈精神生活之不同處。
物質身體生活,大家都一樣。
餓了要吃,冷了要穿,倦了要休息。
但從另一面講,此種人生,乃是個别不相通的。
我喝一杯水,與你不相幹。
吃飯各飽了各自的肚子,你吃飽了,别人并不飽。
你穿暖了,别人并不暖。
因此,在這些上,就必然會引起人類間相互的争奪。
但是精神生活便大不同,這是一體相通的。
如今天在座諸位,若大家是來聚餐,該得準備多少吃的東西。
但今天是來聽一次講演,一人講,大家聽,這是心與心之相通,是精神的。
一人心中話,可說給人人聽。
但一人手中食,不能拿供人人吃。
中國人有句話說:“一人向隅,舉座為之不歡。
”滿堂飲酒,有一人向隅悲泣,則一堂皆為之不樂。
這是心靈精神方面的事。
人生必到了心靈精神人生,才有這樣一個共通的境界。
《老子》書裡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假使我今天是一個廚司,做菜請大家吃,大家
一是内在的心靈,一是外在的身體。
心靈生活亦稱精神生活,身體生活亦稱物質生活。
粗略言之,由大自然物質中醞釀出生命,再由生命中醞釀出心靈。
但亦可說,隻要有生命的,便有心靈精神。
直從下等微生物開始,最少也可說便具有一個求生的意志。
稍進一步,便有一種保生的智慧。
更進一步,便有一種樂生的情感。
此皆是一種心靈精神生活附随于身體物質生活而見。
亦可說意志在先,智慧次之,情感最後,此為一切生命心靈作用進展之三階層。
可是生命演進到人類,便見與其他生命大不同。
其他生命,都是以物質生活為主,心靈精神隻是一種副作用,來幫助其物質生活的。
而人類生命,卻似反轉過來,以心靈精神的生活為主,而物質身體的生活,轉成為幫助心靈精神生活的副作用。
主役之間地位互易。
其他生命,像是以物質生活為目的,心靈生活為手段。
人類生命,則以心靈精神生活為目的,而以身體物質生活為手段。
我們中國人說“人為萬物之靈”,此是說:人也是一物,也是一種生物,隻人在生物中特别有靈。
這個“靈”字就指的心靈,也可稱之為“靈明”或“靈覺”。
明與覺,是人類此心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就自然演化言,先有了物質然後才有生命,有了生命然後才有心靈,這是進化程序一步步地如此向前推進。
所以在生命中,心靈是最後進化所得,最有價值,又是最有意義的。
我們說人的心靈精神生活乃超出于身體物質生活之上,隻說的是事實,不是任何人所發的某種高論。
在人類生命中,最偉大的一點成就,就是人類能成群。
成群也不隻是由人類開始,動物間也已慢慢進展到有群,尤著的如蜂蟻。
但人在群體生活中,又有了家庭、社會、國家和民族,這些全不是其他生命以物質生活為主的所有,而是由精神生活中産生。
人的生活,又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對自己生命能夠感到快樂。
剛才所講的求生意志,乃及如何保持生命的一些智慧,此是大多數生命所同有。
隻有一種樂生之情,乃最為人生之特出處。
當然理智、情感可相通,但究不是一個。
求知識,不一定便是快樂。
快樂屬于情感方面。
多數動物能哭不能笑。
小孩子初生堕地,第一聲就是哭,要經過一段時期後才會笑。
笑是人類所獨有,乃在大自然生命演進中一種最寶貴的樂生之情。
中國人稱“孩童”,“孩”字就指笑。
人生普遍理想,應該少哭多笑。
人生既以樂生之情為其最高發展,而仍不能免于哀傷悲痛而有哭。
此種哀傷悲痛之哭,亦為人生情感中最可珍貴的。
動物不會笑,也同樣不會如人之哭。
換言之,哀與樂是真人生,是人生之真境界。
樂生先要能安生。
生命在危險中便不安,當然就不樂。
這個樂,不在身體上,不從外面加進去,而乃發自内心。
人活着要吃,不吃就不能保持生命,但這是物質人生,屬于身體所需要。
從動物到人類都如此。
要求吃飽,事很簡單,但要吃得知味,便轉移到情感,轉移到心靈人生方面來。
《中庸》上說:“人鮮不飲食,鮮能知味。
”知味有多少階層,人與人不同。
高級的人,才懂得高級的味。
低級的人,隻懂得低級的味。
同是一碗雞湯,在不同環境中吃,其味就各不同。
雞湯從外面吃進去,但味則從心靈内部感覺到。
有時,一個人吃粗茶淡飯,比别人吃雞鴨魚肉還好,這就是味不同。
這個“味”字,在人生中牽涉很廣,也很深。
我們總要自己生活得有味。
由此可知,人生主要,應該是高出于物質人生之上的内部人生,應該是心靈的。
其他動物,乃是以身體物質生活為目标,以心靈精神生活為手段的一種“心為形役”的低級生命。
高級生命則“形為心役”,以身體物質生活為手段,以心靈精神生活為目标。
我們定要認清楚,在人類生活中,心的價值意義,遠勝過了身的價值意義。
我們試看全世界人類,那一個民族的曆史文化傳統能特别看準了這一點來加以提倡的,則隻有我們中國人。
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看重心靈人生。
這并不如我們今天所說,隻是某些人所提倡的一種道德教訓,這乃是天地間生命順序之自然發展。
我們中國人隻是根據了這個自然實況而來加以發揮而已。
二 其次要講到物質身體生活與心靈精神生活之不同處。
物質身體生活,大家都一樣。
餓了要吃,冷了要穿,倦了要休息。
但從另一面講,此種人生,乃是個别不相通的。
我喝一杯水,與你不相幹。
吃飯各飽了各自的肚子,你吃飽了,别人并不飽。
你穿暖了,别人并不暖。
因此,在這些上,就必然會引起人類間相互的争奪。
但是精神生活便大不同,這是一體相通的。
如今天在座諸位,若大家是來聚餐,該得準備多少吃的東西。
但今天是來聽一次講演,一人講,大家聽,這是心與心之相通,是精神的。
一人心中話,可說給人人聽。
但一人手中食,不能拿供人人吃。
中國人有句話說:“一人向隅,舉座為之不歡。
”滿堂飲酒,有一人向隅悲泣,則一堂皆為之不樂。
這是心靈精神方面的事。
人生必到了心靈精神人生,才有這樣一個共通的境界。
《老子》書裡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假使我今天是一個廚司,做菜請大家吃,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