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處去
關燈
小
中
大
人生向何處去,亦可答稱:人生必然向死的路上去。
生必有死,但人死後又向何處去?此一問題,乃從人生問題轉到人死問題,其重要性也決不在人生問題之下。
解答此問題者,可舉三說為代表。
一佛家說。
佛教雖起在印度,但其完成與暢行,則全在中國。
佛教言人死當歸涅槃,涅槃乃一種虛無寂滅義。
一切現象,皆在寂滅中來,亦向寂滅中去。
但人生還向寂滅,事有不易。
人身由地、水、風、火四大合成,人死則四大皆空。
但人生時有作業,此業則不随四大俱去,仍留存有作用,于是佛家乃有“輪回”之說。
生前作了業,死後會仍回入世。
如是則死生輪回,永無終止,譬之如一大苦海。
故人生前,唯當減少作業,俾可逐漸超渡此苦海。
先求出家,擺棄父子、兄弟、夫婦種種親戚關系,又須節縮衣食種種要求,把人生作業盡量減少至最低度。
尤須能轉換作業,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方便幫助人同出此苦海。
如是乃得逐漸回歸涅槃。
至于消極自殺,如投身懸崖等,亦非正途,因其生前作業仍在,将仍不脫輪回之苦。
其次是耶稣教,上帝創世,亞當、夏娃犯罪被谪,降世為人。
果能知罪修行,及其死後,靈魂仍可回到天堂。
耶、佛兩教雙方之宇宙論及人生論各不同。
耶教有上帝,有天堂,人生由天堂因犯罪惡堕落入塵世,故耶教對此人生,主張一種“原始罪惡論”。
此塵世即是一罪惡聚,必有一末日,受上帝之總清算。
佛教則無上帝,無靈魂,隻有此作業輪回之苦海。
佛教亦有往生極樂世界之說,但此極樂世界,實際即是一淨土,一涅槃,一切皆空,應非如耶教之天堂。
佛教入中國,已在東漢後。
耶教更後,其流行已在明代之末。
中國人在此兩宗教傳入以前,自己另有一套信仰。
此當以儒家教義為主。
子路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意,要懂得死後,先要懂得生前。
生是此人,死亦是此人。
若不懂得生前那人,又如何會懂得死後那人。
然則人究是什麼呢?孟子曰:“仁者人也。
”大家總認此六尺之軀之此一個我為人,其實此六尺之軀之此一個我,卻并不真實即成為一人。
人必在人群中成一人,必在與其他人配搭下始成為一人。
如嬰孩初生,若無父母養育,亦得其他人養育,否則此嬰孩如何得成人?其實,嬰孩成人,也隻成了一我,還不得真稱成一人。
自然生人,根本便是不完全的,或是男,或是女,各得一半。
必男女相配搭,乃得再生下一代人。
故中國人稱男女交媾為“人道”。
無此道,也即無此人了。
慈孝之道,老幼相顧;夫婦之道,男女相悅;此皆是“人道”,亦即是“仁道”。
人在仁道中始成人。
鄭玄說:“仁者,相人偶。
”這是說人與人相配搭始成仁,即猶說人與人相配搭始成人。
從此義說下,亦可說:人從人中生,亦向人中死。
遠在孔子前,魯國人叔孫豹有“三不朽”之說。
若把此六尺之軀認為人,人死了,一堆骨肉,終歸腐爛,那有不朽之理。
縱使如古埃及人作為木乃伊,好像此六尺之軀依然存在,但此活的人則究已死了。
但若深一層看,每一人之生,必生在其他人之心裡,如嬰孩必生在其父母及其他養育他之人之心裡。
同樣道理,其人之死,亦必死在其他人心裡。
其實死後無知,在死者自己,或許并不知他自己之死。
則每一人心裡,在其生前,其實是隻有生,沒有死;但在其他人心裡,則知他死了。
換言之,也隻是在活人心裡知有死,因而為他悲哀,吊祭他,紀念他,還好像他沒有死般。
豈不他依然仍活在其他人心裡。
但此亦為時有限。
若此種心情能永久維持,其人長在他人心中,此則謂之不朽。
叔孫豹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
立言不朽,最易明白。
如叔孫豹說了三不朽那番話,兩千六百年到今天,仍多人在說他那番話,那番話像并不死,則說那番話的叔孫豹,也像并不死,好像叔孫豹仍在說他那番話。
立功如大禹治水,若使沒有夏禹,洪水泛濫,那時的中國人早全淹滅了。
後世的中國人,紀念夏禹,永不忘懷,便像夏禹沒有死。
立德好像最不關他人事,如大舜之孝,隻是孝他自己父母,與其他人無關。
但孝心是人類之公心,孝道是人生之大道,自舜以來四千年,中國社會不斷出孝子。
那些孝子,固亦各孝他們自己父母,好像與舜無關,亦複各不相關,但他們那一番孝心,則大家共同相似,亦都與舜相似。
所以在舜生前他那六尺之軀早死了,但舜生前那一顆心,則好像仍活在人間,因此亦謂之不朽。
而且較之立功、立言更深入、更直接,因此乃居三不朽中之第一位,最為不朽之模範與标準。
但孔子為何不稱述叔孫豹那番話?據今推想,孔子隻教人為人則盡人道,且勿管死後。
對父母自該孝,若為求立德不朽而孝,那就此心夾雜,有所為而為,不得為純孝。
我隻應一心求孝,我自應學舜盡孝道,縱使我不知有舜,我一心純孝卻與舜暗合,但不該為要學舜之不朽才來孝。
活一天做人,便該盡一天之人道,且莫管死後,所以說“未知生,焉知死”。
人之生前,隻是在人群中盡人道,乃始算得是一人。
孔子之言人生,主要即在共同此一心,長久此一道,而總名之曰“仁”。
至于孝弟忠恕,乃隻是此仁心仁道發露
生必有死,但人死後又向何處去?此一問題,乃從人生問題轉到人死問題,其重要性也決不在人生問題之下。
解答此問題者,可舉三說為代表。
一佛家說。
佛教雖起在印度,但其完成與暢行,則全在中國。
佛教言人死當歸涅槃,涅槃乃一種虛無寂滅義。
一切現象,皆在寂滅中來,亦向寂滅中去。
但人生還向寂滅,事有不易。
人身由地、水、風、火四大合成,人死則四大皆空。
但人生時有作業,此業則不随四大俱去,仍留存有作用,于是佛家乃有“輪回”之說。
生前作了業,死後會仍回入世。
如是則死生輪回,永無終止,譬之如一大苦海。
故人生前,唯當減少作業,俾可逐漸超渡此苦海。
先求出家,擺棄父子、兄弟、夫婦種種親戚關系,又須節縮衣食種種要求,把人生作業盡量減少至最低度。
尤須能轉換作業,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方便幫助人同出此苦海。
如是乃得逐漸回歸涅槃。
至于消極自殺,如投身懸崖等,亦非正途,因其生前作業仍在,将仍不脫輪回之苦。
其次是耶稣教,上帝創世,亞當、夏娃犯罪被谪,降世為人。
果能知罪修行,及其死後,靈魂仍可回到天堂。
耶、佛兩教雙方之宇宙論及人生論各不同。
耶教有上帝,有天堂,人生由天堂因犯罪惡堕落入塵世,故耶教對此人生,主張一種“原始罪惡論”。
此塵世即是一罪惡聚,必有一末日,受上帝之總清算。
佛教則無上帝,無靈魂,隻有此作業輪回之苦海。
佛教亦有往生極樂世界之說,但此極樂世界,實際即是一淨土,一涅槃,一切皆空,應非如耶教之天堂。
佛教入中國,已在東漢後。
耶教更後,其流行已在明代之末。
中國人在此兩宗教傳入以前,自己另有一套信仰。
此當以儒家教義為主。
子路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意,要懂得死後,先要懂得生前。
生是此人,死亦是此人。
若不懂得生前那人,又如何會懂得死後那人。
然則人究是什麼呢?孟子曰:“仁者人也。
”大家總認此六尺之軀之此一個我為人,其實此六尺之軀之此一個我,卻并不真實即成為一人。
人必在人群中成一人,必在與其他人配搭下始成為一人。
如嬰孩初生,若無父母養育,亦得其他人養育,否則此嬰孩如何得成人?其實,嬰孩成人,也隻成了一我,還不得真稱成一人。
自然生人,根本便是不完全的,或是男,或是女,各得一半。
必男女相配搭,乃得再生下一代人。
故中國人稱男女交媾為“人道”。
無此道,也即無此人了。
慈孝之道,老幼相顧;夫婦之道,男女相悅;此皆是“人道”,亦即是“仁道”。
人在仁道中始成人。
鄭玄說:“仁者,相人偶。
”這是說人與人相配搭始成仁,即猶說人與人相配搭始成人。
從此義說下,亦可說:人從人中生,亦向人中死。
遠在孔子前,魯國人叔孫豹有“三不朽”之說。
若把此六尺之軀認為人,人死了,一堆骨肉,終歸腐爛,那有不朽之理。
縱使如古埃及人作為木乃伊,好像此六尺之軀依然存在,但此活的人則究已死了。
但若深一層看,每一人之生,必生在其他人之心裡,如嬰孩必生在其父母及其他養育他之人之心裡。
同樣道理,其人之死,亦必死在其他人心裡。
其實死後無知,在死者自己,或許并不知他自己之死。
則每一人心裡,在其生前,其實是隻有生,沒有死;但在其他人心裡,則知他死了。
換言之,也隻是在活人心裡知有死,因而為他悲哀,吊祭他,紀念他,還好像他沒有死般。
豈不他依然仍活在其他人心裡。
但此亦為時有限。
若此種心情能永久維持,其人長在他人心中,此則謂之不朽。
叔孫豹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
立言不朽,最易明白。
如叔孫豹說了三不朽那番話,兩千六百年到今天,仍多人在說他那番話,那番話像并不死,則說那番話的叔孫豹,也像并不死,好像叔孫豹仍在說他那番話。
立功如大禹治水,若使沒有夏禹,洪水泛濫,那時的中國人早全淹滅了。
後世的中國人,紀念夏禹,永不忘懷,便像夏禹沒有死。
立德好像最不關他人事,如大舜之孝,隻是孝他自己父母,與其他人無關。
但孝心是人類之公心,孝道是人生之大道,自舜以來四千年,中國社會不斷出孝子。
那些孝子,固亦各孝他們自己父母,好像與舜無關,亦複各不相關,但他們那一番孝心,則大家共同相似,亦都與舜相似。
所以在舜生前他那六尺之軀早死了,但舜生前那一顆心,則好像仍活在人間,因此亦謂之不朽。
而且較之立功、立言更深入、更直接,因此乃居三不朽中之第一位,最為不朽之模範與标準。
但孔子為何不稱述叔孫豹那番話?據今推想,孔子隻教人為人則盡人道,且勿管死後。
對父母自該孝,若為求立德不朽而孝,那就此心夾雜,有所為而為,不得為純孝。
我隻應一心求孝,我自應學舜盡孝道,縱使我不知有舜,我一心純孝卻與舜暗合,但不該為要學舜之不朽才來孝。
活一天做人,便該盡一天之人道,且莫管死後,所以說“未知生,焉知死”。
人之生前,隻是在人群中盡人道,乃始算得是一人。
孔子之言人生,主要即在共同此一心,長久此一道,而總名之曰“仁”。
至于孝弟忠恕,乃隻是此仁心仁道發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