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處去
關燈
小
中
大
之一端。
人生即賴此共同之心與長久之道所維持。
至于何人能在此人生中死後獲不朽,似非孔子所計及。
孔子又說:“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
”活一天做人,便該盡一天人道。
若在人道上要我死,我便該死。
我之死,亦為盡人道。
死亦隻是人生中一大道。
若使人人不死,下面新人又何從能不絕地生?但在人道中則隻該有人有道,不該于人與道之外别有一我。
我是個人的,單一個人不得成為人。
人道則是共通的。
須得有了人始有我,我須得在人中稱我。
嬰孩學語先能稱媽,乃能稱爸,然後乃能稱我。
苟若無人,何來有我。
隻要有此人,使該有此道。
亦隻因有此道,才始有此人。
故我今日為人,便該有道。
道應我死,我便該死。
可見人之死,乃是為道而死。
在自然之道中,人必該有一死。
在為人之道中,人有時該自盡,自求死。
死亦隻是人生中一道。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若有了我見固執,必欲此,不欲彼,私意既生,自不願死,死後猶更欲求不朽,豈不仍是一我見?而孔子用心則不在此。
故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道即指的人生問題,死亦已在内了。
死後如何,便可不問,故孔子不談不朽,亦不讨論人死問題。
但中國孔子以下之儒家,仍然常稱述叔孫豹之言三不朽,此隻是退一步言之。
隻要不妨害到第一義,還可有第二義。
孔子言仁,此是人生中第一義。
叔孫豹言不朽,則已是第二義以下了。
因人在人中生,還向人中死,人死後亦當還在人中。
于是乃有所謂鬼神之傳說。
鬼神有兩種,一是人心中之鬼神,一是人心外之鬼神。
孔子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亦不定說人死後無鬼神存在,此指人心外之鬼神;隻說我敬他便是,此指人心中之鬼神。
生前死後,既屬兩個世界,死後的世界我不知,則我敬他也就不必要近他。
而且也與他無可相近。
故孔子及儒家隻重祭祀。
祭祀亦仍隻是盡人道。
孔子說:“祭神如神在,我不與祭,如不祭。
”果使祭者之心不在,斯所祭之神亦如不在。
必待祭者心在,斯所祭之神亦如在。
可見死人之神,還是在活人心中,不朽亦隻不朽在活人之心中。
孔子曰:“甚矣我衰也,久矣我不複夢見周公。
”可見當孔子未衰時,周公之人格與其事業,即周公之神,日常活躍呈現在孔子之心中。
如此則豈不周公在孔子心中,一如其長在。
但到孔子衰了,周公人格在孔子心中之活動也退了。
這裡便有兩邊道理。
似乎叔孫豹遠去向那邊說,而孔子則拉近來向這邊說。
固然亦實是一個道理,亦隻是一個事實,但經過叔孫豹說,還得有孔子說;而經了孔子說,則可不再有叔孫豹說,但亦仍不害其有叔孫豹之說。
孔子又說:“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若說鬼神即是道,亦可說,人能使鬼神在人間活現,但鬼神實是無法使他自己活現來人間。
若如我們今天不信孔子之道,孔子之道也便不能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中活現。
孔子早已死在兩千五百年之前,那裡還有孔子之神存在?孔子所着重說的隻是這一面。
但若我們自己心念一轉,隻在我心上轉念到孔子,則孔子之道乃及孔子之神,便如在我目前,亦如在我心中。
叔孫豹說的乃是這一面。
隻要我們懂得了孔子所說,叔孫豹之說,便已包涵在内,說也得,不說也得。
後代的中國人兼信佛教。
如說人生争衣争食,争權争利,到頭死了一場空。
這也未始不是。
但既知死後一場空,何不生前不争不奪好好為人?叔孫豹所言之德、功、言,固亦是人生中之業,但不是自私自顧作惡業。
能立德、功、言,至少已是諸惡莫作。
若果死後有輪回,在六道中,至少亦必向上面輪回,決不至向下面輪回。
所以人盡可在家作優婆塞、優婆夷,不必定要背棄父母,抛離妻子,出家為僧為尼。
果能信從孔子之生前,豈不與信從釋迦之死後,還可兩全其美。
更後代的中國人,又兼信了耶教。
但信耶教,仍亦可兼信孔子。
孔子教人孝弟忠恕,仁義廉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豈不在其生前,也已盡可能贖了罪?果使有上帝,有靈魂,孔子死後,他的靈魂也會奉召進天國。
豈能因孔子在生前未知有耶稣,未信奉耶稣教義,上帝也把孔子靈魂和魔鬼一般罰進地獄;那上帝豈不大褊狹,太自私了!所以在明清之際的中國人,一面信上帝耶稣,一面仍想保留孔子教孝、祭祀祖先之遺俗。
其先為梵蒂岡拒絕,但到今則此争持也漸歸平息了。
此刻科學昌隆,天文學、生物學上種種發現,在西方有“上帝迷失”之歎。
但在中國,若把孔子儒家所傳的心性之學來體會耶稣的十字架精神,豈不反可更直接、更明白,不煩在上帝創世與降生人類的傳說上來多尋證據,多作辯護。
又如舉世在衣食權利上奔競攘奪,若有某民族、某社會一意信奉佛教,群相出家離俗,為僧為尼,豈不将迅速自取滅亡?也隻有如中國孔子儒家講求修齊治平大道,先能自求生存,而亦并不背于釋迦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那一套出世精神。
佛家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又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在今天,信中國孔子教義,也正如做和尚撞鐘,也正是先進地獄,好救人出地獄。
(原載一九七五年五月九日《聯合報》副刊。
)
人生即賴此共同之心與長久之道所維持。
至于何人能在此人生中死後獲不朽,似非孔子所計及。
孔子又說:“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
”活一天做人,便該盡一天人道。
若在人道上要我死,我便該死。
我之死,亦為盡人道。
死亦隻是人生中一大道。
若使人人不死,下面新人又何從能不絕地生?但在人道中則隻該有人有道,不該于人與道之外别有一我。
我是個人的,單一個人不得成為人。
人道則是共通的。
須得有了人始有我,我須得在人中稱我。
嬰孩學語先能稱媽,乃能稱爸,然後乃能稱我。
苟若無人,何來有我。
隻要有此人,使該有此道。
亦隻因有此道,才始有此人。
故我今日為人,便該有道。
道應我死,我便該死。
可見人之死,乃是為道而死。
在自然之道中,人必該有一死。
在為人之道中,人有時該自盡,自求死。
死亦隻是人生中一道。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若有了我見固執,必欲此,不欲彼,私意既生,自不願死,死後猶更欲求不朽,豈不仍是一我見?而孔子用心則不在此。
故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道即指的人生問題,死亦已在内了。
死後如何,便可不問,故孔子不談不朽,亦不讨論人死問題。
但中國孔子以下之儒家,仍然常稱述叔孫豹之言三不朽,此隻是退一步言之。
隻要不妨害到第一義,還可有第二義。
孔子言仁,此是人生中第一義。
叔孫豹言不朽,則已是第二義以下了。
因人在人中生,還向人中死,人死後亦當還在人中。
于是乃有所謂鬼神之傳說。
鬼神有兩種,一是人心中之鬼神,一是人心外之鬼神。
孔子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亦不定說人死後無鬼神存在,此指人心外之鬼神;隻說我敬他便是,此指人心中之鬼神。
生前死後,既屬兩個世界,死後的世界我不知,則我敬他也就不必要近他。
而且也與他無可相近。
故孔子及儒家隻重祭祀。
祭祀亦仍隻是盡人道。
孔子說:“祭神如神在,我不與祭,如不祭。
”果使祭者之心不在,斯所祭之神亦如不在。
必待祭者心在,斯所祭之神亦如在。
可見死人之神,還是在活人心中,不朽亦隻不朽在活人之心中。
孔子曰:“甚矣我衰也,久矣我不複夢見周公。
”可見當孔子未衰時,周公之人格與其事業,即周公之神,日常活躍呈現在孔子之心中。
如此則豈不周公在孔子心中,一如其長在。
但到孔子衰了,周公人格在孔子心中之活動也退了。
這裡便有兩邊道理。
似乎叔孫豹遠去向那邊說,而孔子則拉近來向這邊說。
固然亦實是一個道理,亦隻是一個事實,但經過叔孫豹說,還得有孔子說;而經了孔子說,則可不再有叔孫豹說,但亦仍不害其有叔孫豹之說。
孔子又說:“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若說鬼神即是道,亦可說,人能使鬼神在人間活現,但鬼神實是無法使他自己活現來人間。
若如我們今天不信孔子之道,孔子之道也便不能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中活現。
孔子早已死在兩千五百年之前,那裡還有孔子之神存在?孔子所着重說的隻是這一面。
但若我們自己心念一轉,隻在我心上轉念到孔子,則孔子之道乃及孔子之神,便如在我目前,亦如在我心中。
叔孫豹說的乃是這一面。
隻要我們懂得了孔子所說,叔孫豹之說,便已包涵在内,說也得,不說也得。
後代的中國人兼信佛教。
如說人生争衣争食,争權争利,到頭死了一場空。
這也未始不是。
但既知死後一場空,何不生前不争不奪好好為人?叔孫豹所言之德、功、言,固亦是人生中之業,但不是自私自顧作惡業。
能立德、功、言,至少已是諸惡莫作。
若果死後有輪回,在六道中,至少亦必向上面輪回,決不至向下面輪回。
所以人盡可在家作優婆塞、優婆夷,不必定要背棄父母,抛離妻子,出家為僧為尼。
果能信從孔子之生前,豈不與信從釋迦之死後,還可兩全其美。
更後代的中國人,又兼信了耶教。
但信耶教,仍亦可兼信孔子。
孔子教人孝弟忠恕,仁義廉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豈不在其生前,也已盡可能贖了罪?果使有上帝,有靈魂,孔子死後,他的靈魂也會奉召進天國。
豈能因孔子在生前未知有耶稣,未信奉耶稣教義,上帝也把孔子靈魂和魔鬼一般罰進地獄;那上帝豈不大褊狹,太自私了!所以在明清之際的中國人,一面信上帝耶稣,一面仍想保留孔子教孝、祭祀祖先之遺俗。
其先為梵蒂岡拒絕,但到今則此争持也漸歸平息了。
此刻科學昌隆,天文學、生物學上種種發現,在西方有“上帝迷失”之歎。
但在中國,若把孔子儒家所傳的心性之學來體會耶稣的十字架精神,豈不反可更直接、更明白,不煩在上帝創世與降生人類的傳說上來多尋證據,多作辯護。
又如舉世在衣食權利上奔競攘奪,若有某民族、某社會一意信奉佛教,群相出家離俗,為僧為尼,豈不将迅速自取滅亡?也隻有如中國孔子儒家講求修齊治平大道,先能自求生存,而亦并不背于釋迦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那一套出世精神。
佛家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又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在今天,信中國孔子教義,也正如做和尚撞鐘,也正是先進地獄,好救人出地獄。
(原載一九七五年五月九日《聯合報》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