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靈魂轉世
關燈
小
中
大
遂得投胎轉世?卻不能認為每一人死後,皆有一靈魂遊蕩,以待投胎轉世。
即如民初山東某縣某老人投胎安南轉世複生,即當注意查考此一山東老人之生前種種,研究其何以有死後之靈魂遊蕩,更重要于詢問安南某嬰孩之一切。
惜乎近代從事靈魂學者,關于靈魂轉世事,多側重其後一節,卻不着重其前一節。
中國人言鬼魂,似乎頗知注重其前一節。
如言其人驟死,如冤死、溺死,或自缢死,或突遭強暴死,往往易有鬼魂出現,正命死者則否。
推此言之,靈魂轉世,亦是一特殊事項。
或其人生前自我觀太強,故其死後,尚留一番記憶。
用中國古語言之,乃是一時魂氣未散,偶着嬰孩新生之體,遂有靈魂轉世之現象。
此亦猶如鬼魂出現,縱謂有此事,但隻偶然,非常然,不當作過分之解釋。
中國人看重生命,更看重群體之大生命。
惟群體大生命,即在各别自我之小生命上表現。
果無各别自我之小生命,即不見有群體大生命。
尤其是曆史文化人生,苟無群體大生命,即不能有各别自我之小生命。
各别自我之小生命,附着在各别自我之身。
群體之大生命,則寄存于家國天下。
如一人在家庭中,知孝知弟,必其自我之小生命乃與家庭大生命融凝合一,不見有甚大之分别。
家之在國,國之在天下,亦然。
其相互間關系,中國人稱之曰“禮”。
禮字即如體字,隻非一身之小體,乃一共通之大體。
身之小體有心,此大體亦有心,孔子稱此心曰“仁”。
孔子曰:“克己複禮為仁。
”此即是要把關切各别自我小生命之心擴大轉移到共通群體之大生命上去。
每一人在家中,不能隻顧其自我小己生活,不管一家人生活。
若其視一家人生活,亦如秦人之視越人,肥瘠痛癢,漠不關心,其人即是不孝不弟,不仁無禮,一自私自利,隻知有自我觀,而又自我觀過強,成為一不知大體之小人。
曾參乃一孝子。
其父杖之,“小杖則受,大杖則走”。
在曾子心中,不僅顧及自己,亦顧及其父。
其父必有不快于彼,乃持杖擊之。
若是小杖,于己體不至有大損傷,逃避,将使其父心更不快,故忍痛受了。
若其父持大杖,可使己身受重傷,或使其父事後生悔,亦使自己在重傷中不能孝養其父,所以隻得逃避不受。
可見曾子心中,不僅顧慮到自己,也顧慮到他父親。
父與己,如在一體上考慮。
此之曰孝,亦即是仁。
孔子曰:“為仁由己。
”父親打他,其事或不仁;但他斟情酌理,走避,或忍受,便沒事,卻即是歸于仁了。
可見仁道貴在由己來做。
若專要别人做,則父要子孝,子要父慈,相互間成一相争局面,那裡猶見有仁?故孔門講仁道,一面要“克己”,一面要“由己”,全放在己身上。
儒家看重自我尊嚴,應能把小我融入大我中乃有,絕非僅有自我觀者所能了解其中之意義。
中國人看重此仁道,亦即是人道,而同時又即是天道。
天生人,不生一各别自成之人。
換言之,人則絕不能各别自成。
如男必配女,夫婦為人倫之始。
亞當必與夏娃同時降生。
故人倫即是天理。
天為至尊,亦必配地。
故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若使有天無地,便也不成道。
又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有始不能沒有成。
《易》卦分陰陽,又分長幼。
有了大人,必有小孩。
必待有此陰陽長幼之别,乃始成人道,同時亦即是天道。
若在人生以前有靈魂,靈魂是否也必分男女?若靈魂亦分男女,亦該有長幼,如是則靈魂界亦宛同于人生界,天堂亦無異于塵世。
若使靈魂界更無男女長幼,須待投入塵世乃有,則靈魂界實已屈從于人生界,天堂反而屈從了塵世,這裡似又說不通。
中國人言人生,則直從天地大自然說起,不須先構想一上帝與靈魂。
但人自有生,往往易造成一自我觀。
人生亦不能無此一自我觀,隻不宜太過分。
如生必有死,而認為我實未死,仍有一靈魂存在,而且此靈魂又遠在我生前,遠至我死後,長與天地同在。
或自我觀太強之人,更易生此種想像,亦易信受他人此種想像。
西方社會自我觀太強。
希臘人越洋經商,抛妻别兒,
即如民初山東某縣某老人投胎安南轉世複生,即當注意查考此一山東老人之生前種種,研究其何以有死後之靈魂遊蕩,更重要于詢問安南某嬰孩之一切。
惜乎近代從事靈魂學者,關于靈魂轉世事,多側重其後一節,卻不着重其前一節。
中國人言鬼魂,似乎頗知注重其前一節。
如言其人驟死,如冤死、溺死,或自缢死,或突遭強暴死,往往易有鬼魂出現,正命死者則否。
推此言之,靈魂轉世,亦是一特殊事項。
或其人生前自我觀太強,故其死後,尚留一番記憶。
用中國古語言之,乃是一時魂氣未散,偶着嬰孩新生之體,遂有靈魂轉世之現象。
此亦猶如鬼魂出現,縱謂有此事,但隻偶然,非常然,不當作過分之解釋。
中國人看重生命,更看重群體之大生命。
惟群體大生命,即在各别自我之小生命上表現。
果無各别自我之小生命,即不見有群體大生命。
尤其是曆史文化人生,苟無群體大生命,即不能有各别自我之小生命。
各别自我之小生命,附着在各别自我之身。
群體之大生命,則寄存于家國天下。
如一人在家庭中,知孝知弟,必其自我之小生命乃與家庭大生命融凝合一,不見有甚大之分别。
家之在國,國之在天下,亦然。
其相互間關系,中國人稱之曰“禮”。
禮字即如體字,隻非一身之小體,乃一共通之大體。
身之小體有心,此大體亦有心,孔子稱此心曰“仁”。
孔子曰:“克己複禮為仁。
”此即是要把關切各别自我小生命之心擴大轉移到共通群體之大生命上去。
每一人在家中,不能隻顧其自我小己生活,不管一家人生活。
若其視一家人生活,亦如秦人之視越人,肥瘠痛癢,漠不關心,其人即是不孝不弟,不仁無禮,一自私自利,隻知有自我觀,而又自我觀過強,成為一不知大體之小人。
曾參乃一孝子。
其父杖之,“小杖則受,大杖則走”。
在曾子心中,不僅顧及自己,亦顧及其父。
其父必有不快于彼,乃持杖擊之。
若是小杖,于己體不至有大損傷,逃避,将使其父心更不快,故忍痛受了。
若其父持大杖,可使己身受重傷,或使其父事後生悔,亦使自己在重傷中不能孝養其父,所以隻得逃避不受。
可見曾子心中,不僅顧慮到自己,也顧慮到他父親。
父與己,如在一體上考慮。
此之曰孝,亦即是仁。
孔子曰:“為仁由己。
”父親打他,其事或不仁;但他斟情酌理,走避,或忍受,便沒事,卻即是歸于仁了。
可見仁道貴在由己來做。
若專要别人做,則父要子孝,子要父慈,相互間成一相争局面,那裡猶見有仁?故孔門講仁道,一面要“克己”,一面要“由己”,全放在己身上。
儒家看重自我尊嚴,應能把小我融入大我中乃有,絕非僅有自我觀者所能了解其中之意義。
中國人看重此仁道,亦即是人道,而同時又即是天道。
天生人,不生一各别自成之人。
換言之,人則絕不能各别自成。
如男必配女,夫婦為人倫之始。
亞當必與夏娃同時降生。
故人倫即是天理。
天為至尊,亦必配地。
故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若使有天無地,便也不成道。
又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有始不能沒有成。
《易》卦分陰陽,又分長幼。
有了大人,必有小孩。
必待有此陰陽長幼之别,乃始成人道,同時亦即是天道。
若在人生以前有靈魂,靈魂是否也必分男女?若靈魂亦分男女,亦該有長幼,如是則靈魂界亦宛同于人生界,天堂亦無異于塵世。
若使靈魂界更無男女長幼,須待投入塵世乃有,則靈魂界實已屈從于人生界,天堂反而屈從了塵世,這裡似又說不通。
中國人言人生,則直從天地大自然說起,不須先構想一上帝與靈魂。
但人自有生,往往易造成一自我觀。
人生亦不能無此一自我觀,隻不宜太過分。
如生必有死,而認為我實未死,仍有一靈魂存在,而且此靈魂又遠在我生前,遠至我死後,長與天地同在。
或自我觀太強之人,更易生此種想像,亦易信受他人此種想像。
西方社會自我觀太強。
希臘人越洋經商,抛妻别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