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耶回各家關于神靈魂魄之見解
關燈
小
中
大
言之則可合為一,析言之則當分為二。
春秋時,鄭子産與晉大夫趙景子論伯有為鬼一節,即備言此意。
然鬼之作用,必有時而盡。
生人對于死者魂氣之感召,亦有時而絕。
故春秋時人有謂“新鬼大,故鬼小”,此謂曆時既久,鬼亦必萎縮而盡也。
古人祭祀之禮,小宗五世則遷,因子孫親屬,五世而後,與其祖先年代不相接,感情不相通,祭祀感召,即無靈驗。
則人死為鬼亦暫時事,終必澌滅以盡,不能在人世常有其作用。
“神”則與“鬼”不同,論其大端有二: 一、就精神感召言。
普通祭祀感召,隻限家庭血屬之間。
若生前不相親,死後即無從感召。
但如忠臣、義士、孝子、節婦,其人生前有一段精氣,感人至深;即在其死後,雖非其血屬親人,隻要意氣相通,心神相類,亦可相互感召。
其著者如關、嶽之神,在彼身後,受人崇拜,曆久彌新,百世而下,俨然如在;凡有忠義之氣之人,對其遺像一瞻拜,對其事迹一回溯,便覺其人凜然在吾心目間,此等人雖死猶生,故謂之神。
神之作用,廣大悠久,與鬼之僅能通靈于其家庭親屬之間者不同,一也。
二、就魂氣作用言。
古來大偉人,其身雖死,其骨雖朽,其魂氣當已散失于天壤之間,不再能抟聚凝結;然其生前之志氣德行,事業文章,依然在此世間發生莫大之作用。
則其人雖死如未死,其魂雖散如未散,故亦謂之神。
周公定宗法,小宗五世則遷,大宗百世不遷。
文王為周王室奉祀之大宗,周室綿延八百年,常宗祀文王,文王生前之魂氣,實能于其死後時時昭顯其大作用。
故文王身後,為神不為鬼。
此其赫然常在人心目間者,實與僅能嘯于梁,降于某地,憑于某人之身而見呼為鬼者之作用,大異不同,二也。
上舉二義,實仍一貫。
凡死人之精神意氣,苟能與後代生人相感召,生作用,此即人而為神也。
人之生,因具體魄,遂生魂氣。
精爽靈明,則為魂氣所内涵之德性。
此在有生之物,無不有之,而惟人為最靈,故曰人為萬物之靈。
惟其靈,故能心與心相通,情與情相感。
人之聰明正直,率本此靈,而人中之聖,尤能妙極此靈,竭其感通之能事。
不僅化其生前,既能推而達緻于邦國天下,并能及其死後,上通千古,下通千古,郁之為德行,暢之為事業,華之為文章,使其魂氣乃若常在天壤間。
春秋時,魯大夫叔孫豹,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因惟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人,其身雖死,其所立之功、德、言則常在人世,永昭于後人之心目,故謂之不朽。
人能不朽,斯謂之神。
人之成神,則全借其生前之一種明德,一種靈性。
故既謂之“神靈”,又謂之“神明”。
實則所謂神者,即是其人之明德與靈性之作用無窮不測而常在之謂也。
求之古人,立德之盛者如堯、舜,立功之盛如禹,立言之盛如周公。
兼三者而益盛者為孔子。
其人越數千年,至今如尚在。
求之今人,如孫中山先生,其生前立德、立功、立言,豈不至今仍在人心目間。
其人雖亡若存,故謂之不朽,謂之為神也。
其實德、功、言三者,究極相通。
苟非明德靈性,則三者俱無由立。
亦有違其明德,背其靈性,生前作惡造孽,死後影響尚留,然此非其秘之不朽,隻是其鬼之作厲。
如袁世凱之為民國罪人,即其例也。
隻要社會重見光明,此等惡影響,終必消滅,僅剩惡名,供人吐罵。
此之謂冥頑不靈,決非聰明正直、神靈常存之比。
故其人死後之為神為鬼,為靈為厲,皆在其人生前之一轉念間。
此亦人心之靈一最好具體之例證也。
中國古人之垂教深切明顯如是,可不凜然使人知所戒懼奮發乎?故就中國古義言,人生實非有靈魂不朽,隻是其人德性之不朽。
中國古人,乃指其人之德性之能妙極其功用而稱之為神靈也。
推此義言之,苟重視其功用,則不僅有生之物之在天地間,可有其功用;即無生之物,亦莫不有功用流行。
大言之,如天覆地載,山嶽出雲氣,江海孕百物,此皆有莫大功用。
故中國古人亦莫不謂之有神靈。
故中國古籍用神靈字,實近一形容辭,用以形容此人文世界與自然世界之某種功用常存言,非謂在天地間實有某神與某靈之存在也。
天人之際,死生之理,最為難言。
宇宙萬有,冥冥中是否有一創造主?人之生前死後,是否有一輪回流轉之靈魂離此而投彼?此等皆非目前人類智力所能确切指證以明定其無疑義。
惟有中國古人對于神靈魂魄之見解,較近常識,适合人道。
例證顯明,易于起信。
若果循此修持,肉體雖有死亡之日,而精神可以常在不朽。
若真有上帝靈魂,中國人此一套修持方法仍可照樣奉行。
若無上帝靈魂,中國人此一套修持方法亦複依然有效。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莊子曰:“善我生者即所以善我死。
”此即《中庸》所謂“尊德性而道問學,極高明而道中庸,緻廣大而盡精微”,此實一套徹上徹下,貫死生而通天人之至理名言也。
(一九五六年八月五日錢穆應蔣公垂問之未定稿。
刊載于一九五七年三月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學術季刊》五卷三期。
)
春秋時,鄭子産與晉大夫趙景子論伯有為鬼一節,即備言此意。
然鬼之作用,必有時而盡。
生人對于死者魂氣之感召,亦有時而絕。
故春秋時人有謂“新鬼大,故鬼小”,此謂曆時既久,鬼亦必萎縮而盡也。
古人祭祀之禮,小宗五世則遷,因子孫親屬,五世而後,與其祖先年代不相接,感情不相通,祭祀感召,即無靈驗。
則人死為鬼亦暫時事,終必澌滅以盡,不能在人世常有其作用。
“神”則與“鬼”不同,論其大端有二: 一、就精神感召言。
普通祭祀感召,隻限家庭血屬之間。
若生前不相親,死後即無從感召。
但如忠臣、義士、孝子、節婦,其人生前有一段精氣,感人至深;即在其死後,雖非其血屬親人,隻要意氣相通,心神相類,亦可相互感召。
其著者如關、嶽之神,在彼身後,受人崇拜,曆久彌新,百世而下,俨然如在;凡有忠義之氣之人,對其遺像一瞻拜,對其事迹一回溯,便覺其人凜然在吾心目間,此等人雖死猶生,故謂之神。
神之作用,廣大悠久,與鬼之僅能通靈于其家庭親屬之間者不同,一也。
二、就魂氣作用言。
古來大偉人,其身雖死,其骨雖朽,其魂氣當已散失于天壤之間,不再能抟聚凝結;然其生前之志氣德行,事業文章,依然在此世間發生莫大之作用。
則其人雖死如未死,其魂雖散如未散,故亦謂之神。
周公定宗法,小宗五世則遷,大宗百世不遷。
文王為周王室奉祀之大宗,周室綿延八百年,常宗祀文王,文王生前之魂氣,實能于其死後時時昭顯其大作用。
故文王身後,為神不為鬼。
此其赫然常在人心目間者,實與僅能嘯于梁,降于某地,憑于某人之身而見呼為鬼者之作用,大異不同,二也。
上舉二義,實仍一貫。
凡死人之精神意氣,苟能與後代生人相感召,生作用,此即人而為神也。
人之生,因具體魄,遂生魂氣。
精爽靈明,則為魂氣所内涵之德性。
此在有生之物,無不有之,而惟人為最靈,故曰人為萬物之靈。
惟其靈,故能心與心相通,情與情相感。
人之聰明正直,率本此靈,而人中之聖,尤能妙極此靈,竭其感通之能事。
不僅化其生前,既能推而達緻于邦國天下,并能及其死後,上通千古,下通千古,郁之為德行,暢之為事業,華之為文章,使其魂氣乃若常在天壤間。
春秋時,魯大夫叔孫豹,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因惟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人,其身雖死,其所立之功、德、言則常在人世,永昭于後人之心目,故謂之不朽。
人能不朽,斯謂之神。
人之成神,則全借其生前之一種明德,一種靈性。
故既謂之“神靈”,又謂之“神明”。
實則所謂神者,即是其人之明德與靈性之作用無窮不測而常在之謂也。
求之古人,立德之盛者如堯、舜,立功之盛如禹,立言之盛如周公。
兼三者而益盛者為孔子。
其人越數千年,至今如尚在。
求之今人,如孫中山先生,其生前立德、立功、立言,豈不至今仍在人心目間。
其人雖亡若存,故謂之不朽,謂之為神也。
其實德、功、言三者,究極相通。
苟非明德靈性,則三者俱無由立。
亦有違其明德,背其靈性,生前作惡造孽,死後影響尚留,然此非其秘之不朽,隻是其鬼之作厲。
如袁世凱之為民國罪人,即其例也。
隻要社會重見光明,此等惡影響,終必消滅,僅剩惡名,供人吐罵。
此之謂冥頑不靈,決非聰明正直、神靈常存之比。
故其人死後之為神為鬼,為靈為厲,皆在其人生前之一轉念間。
此亦人心之靈一最好具體之例證也。
中國古人之垂教深切明顯如是,可不凜然使人知所戒懼奮發乎?故就中國古義言,人生實非有靈魂不朽,隻是其人德性之不朽。
中國古人,乃指其人之德性之能妙極其功用而稱之為神靈也。
推此義言之,苟重視其功用,則不僅有生之物之在天地間,可有其功用;即無生之物,亦莫不有功用流行。
大言之,如天覆地載,山嶽出雲氣,江海孕百物,此皆有莫大功用。
故中國古人亦莫不謂之有神靈。
故中國古籍用神靈字,實近一形容辭,用以形容此人文世界與自然世界之某種功用常存言,非謂在天地間實有某神與某靈之存在也。
天人之際,死生之理,最為難言。
宇宙萬有,冥冥中是否有一創造主?人之生前死後,是否有一輪回流轉之靈魂離此而投彼?此等皆非目前人類智力所能确切指證以明定其無疑義。
惟有中國古人對于神靈魂魄之見解,較近常識,适合人道。
例證顯明,易于起信。
若果循此修持,肉體雖有死亡之日,而精神可以常在不朽。
若真有上帝靈魂,中國人此一套修持方法仍可照樣奉行。
若無上帝靈魂,中國人此一套修持方法亦複依然有效。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莊子曰:“善我生者即所以善我死。
”此即《中庸》所謂“尊德性而道問學,極高明而道中庸,緻廣大而盡精微”,此實一套徹上徹下,貫死生而通天人之至理名言也。
(一九五六年八月五日錢穆應蔣公垂問之未定稿。
刊載于一九五七年三月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學術季刊》五卷三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