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耶回各家關于神靈魂魄之見解
關燈
小
中
大
西方古民族,均有對于人死以後靈魂存在之信仰,如古埃及人謂人死靈魂即離肉體之軀殼而去,若他日靈魂重返軀殼,其人仍可複生。
彼邦古代對于金字塔之建造,木乃伊之保存,均由此一信念而起。
其民族精力财力,消靡于此一信念者甚大。
縱謂古埃及文明之不克久久延續,由于此一信念之影響,亦不為過。
其次如古希臘人,亦有靈魂信仰。
蘇格拉底雲:“死是靈魂與肉體之分離。
”又說:“哲學家在使靈魂不與肉體融合。
”故蘇氏生前,頗尚苦行,及陷獄中,臨死泰然,殆均與此一信念有關。
柏拉圖亦雲:“死是使靈魂擺脫肉體之羁絆。
”又說:“真正的哲學家,時時要使靈魂解脫。
”大抵蘇氏與柏氏,均信惟有哲學家死後,其靈魂能離開肉體,去到一個眼不能見的世界,與諸神共處。
自餘靈魂不純潔,生前留意肉體,死後将變為鬼,出入墳墓中,或入動物體内,為驢為狼,悉依其生前性質為定。
如是,則靈魂應是先在者,謂在其人肉體未生以前,已有此靈魂。
又靈魂是不滅者,謂其人肉體既死之後,此靈魂仍存在。
是佛家之輪回說、投胎說,在希臘古哲人中,亦有此等類似之意見也。
惟亞裡士多德對于靈魂之意見,較與蘇、柏兩氏不同。
亞氏分别心與靈魂,謂心之地位高過靈魂,以其較少與肉體聯結。
人之肉體死後,靈魂之其餘部分,亦相随同死,而惟心獨可以不死。
此一說法,若細闡之,似可與中國古人思想較為接近。
較後于希臘,創始于猶太的基督教,乃及更後起之回教,同樣信有天國,信有别一世界存在,同樣把靈魂與肉體分開。
即至近代西方哲學興起,遠從康德以來,其思想路徑,都仍沿襲此一傳統,故多把世界分成兩截看,一為永恒的,一為變滅的。
或說一是精神的,一是物質的。
近代西方哲學界唯心、唯物之争,其實亦仍是古西方人靈、肉分别觀之變相也。
惟印度佛教不立靈魂義。
此可謂在世界各宗教中,乃一種獨特僅有之見解。
佛教信有六道輪回,有餓鬼道,有地獄道,有畜生道,有阿修羅道,有人間道,有天上道。
此六道衆生,輪回六趣,具受生死。
因此在佛教教理中,同樣有人、有鬼、有天堂、有地獄,但卻無靈魂轉生之一義。
蓋衆生皆由業因差别而分此六趣。
“業”之一觀念,實為佛教思想中一主要觀念。
一切業皆由無始以來之無明造作興起。
然“無明”實與“法性”同體,迷即無明,悟即法性。
佛家指點人由迷入悟,即可超脫輪回,達于涅槃境界。
故佛家之所謂“法性”,既非即是其他宗教所信有之靈魂;而佛家所謂“涅槃”,亦非即是其他宗教所信有之天堂。
大略言之,佛家思想,較之其他宗教,似與中國思想更為接近。
中國古代,似無如西方民族同樣之靈魂觀。
春秋時,鄭大夫子産曾雲:“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
”魄即指人之體魄言。
人生先有此肉體,有了此肉體,才始有一種精氣表見。
此種精氣表見,具有種種聰明智慧與作用。
可見在人生以前,并非先有一靈魂,亦非如佛家所說,在人生前先有一識藏或識海之存在。
惟文化人生究與自然人生有不同,此層可從明末王船山說推申。
人死後,此種精氣即脫離軀體而遊散。
春秋時,吳季劄客葬其子,曾曰:“骨肉歸複于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
”此即言人死後,其生前一段精氣即歸于遊蕩流散了。
但人死後此一段精氣,仍可由其親屬生人,運用精氣感召,而使死者之精氣依附在某一物上而不使之遽散。
故在中國特重祭禮。
祭不于墓而在廟,廟設主,主用木,因其為死者精氣所歸依,故謂之“主”。
謂死者遊魂依此木為主,猶如遊客之有逆旅主人也。
古希臘人,亦有靈魂如和聲之說。
或問:“琴斷,聲能仍在否?”蘇格拉底答:“和聲不能先琴而存在,但靈魂則先肉體而存在,故二者不能相比。
”在中國亦有舉彈琴喻祭禮之效用者。
因子孫與父祖血統相近,情感親密,故子孫臨祭時一番孝思,精誠所感,可以重召父祖死者已散之魂氣。
猶如舊琴已毀,改張新琴,隻要扣準琴弦,依照舊琴所彈之譜重新彈之,則舊琴遺聲,仍可在此新琴上依稀複活也。
近代西方人複有将無線電收音機作喻者。
一架收音機,可将太空聲浪重新收攝播放。
生人之腦,如一架收音機;死者之精神意氣,則如太空聲浪,雖已發散,實仍可收攝複現。
中國古人,又有薪盡火滅之喻。
謂體魄朽壞,則魂氣遊散也。
故南朝梁臣範缜辟佛,有《神滅》之論。
既主神滅,則死者魂氣不複存在。
然亦可言薪盡火傳。
此謂前薪雖盡,隻要後薪接續,則火終不滅。
猶如琴不常好,舊琴壞,重播新琴,而琴聲亦終存在。
長江後浪逐前浪,世事新人接舊人。
浪花幻滅而江流不斷。
此為中國人見解,此乃一種人文曆史的見解,與宗教家之靈魂不滅論大異其趣。
中國古人又謂,人死魂散,而不遽散。
在其初死未散以前,或可有某種作用與現象之出現,此等作用與現象,則稱為“鬼”。
故“鬼”與“魂”二字,在中國用法,通
彼邦古代對于金字塔之建造,木乃伊之保存,均由此一信念而起。
其民族精力财力,消靡于此一信念者甚大。
縱謂古埃及文明之不克久久延續,由于此一信念之影響,亦不為過。
其次如古希臘人,亦有靈魂信仰。
蘇格拉底雲:“死是靈魂與肉體之分離。
”又說:“哲學家在使靈魂不與肉體融合。
”故蘇氏生前,頗尚苦行,及陷獄中,臨死泰然,殆均與此一信念有關。
柏拉圖亦雲:“死是使靈魂擺脫肉體之羁絆。
”又說:“真正的哲學家,時時要使靈魂解脫。
”大抵蘇氏與柏氏,均信惟有哲學家死後,其靈魂能離開肉體,去到一個眼不能見的世界,與諸神共處。
自餘靈魂不純潔,生前留意肉體,死後将變為鬼,出入墳墓中,或入動物體内,為驢為狼,悉依其生前性質為定。
如是,則靈魂應是先在者,謂在其人肉體未生以前,已有此靈魂。
又靈魂是不滅者,謂其人肉體既死之後,此靈魂仍存在。
是佛家之輪回說、投胎說,在希臘古哲人中,亦有此等類似之意見也。
惟亞裡士多德對于靈魂之意見,較與蘇、柏兩氏不同。
亞氏分别心與靈魂,謂心之地位高過靈魂,以其較少與肉體聯結。
人之肉體死後,靈魂之其餘部分,亦相随同死,而惟心獨可以不死。
此一說法,若細闡之,似可與中國古人思想較為接近。
較後于希臘,創始于猶太的基督教,乃及更後起之回教,同樣信有天國,信有别一世界存在,同樣把靈魂與肉體分開。
即至近代西方哲學興起,遠從康德以來,其思想路徑,都仍沿襲此一傳統,故多把世界分成兩截看,一為永恒的,一為變滅的。
或說一是精神的,一是物質的。
近代西方哲學界唯心、唯物之争,其實亦仍是古西方人靈、肉分别觀之變相也。
惟印度佛教不立靈魂義。
此可謂在世界各宗教中,乃一種獨特僅有之見解。
佛教信有六道輪回,有餓鬼道,有地獄道,有畜生道,有阿修羅道,有人間道,有天上道。
此六道衆生,輪回六趣,具受生死。
因此在佛教教理中,同樣有人、有鬼、有天堂、有地獄,但卻無靈魂轉生之一義。
蓋衆生皆由業因差别而分此六趣。
“業”之一觀念,實為佛教思想中一主要觀念。
一切業皆由無始以來之無明造作興起。
然“無明”實與“法性”同體,迷即無明,悟即法性。
佛家指點人由迷入悟,即可超脫輪回,達于涅槃境界。
故佛家之所謂“法性”,既非即是其他宗教所信有之靈魂;而佛家所謂“涅槃”,亦非即是其他宗教所信有之天堂。
大略言之,佛家思想,較之其他宗教,似與中國思想更為接近。
中國古代,似無如西方民族同樣之靈魂觀。
春秋時,鄭大夫子産曾雲:“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
”魄即指人之體魄言。
人生先有此肉體,有了此肉體,才始有一種精氣表見。
此種精氣表見,具有種種聰明智慧與作用。
可見在人生以前,并非先有一靈魂,亦非如佛家所說,在人生前先有一識藏或識海之存在。
惟文化人生究與自然人生有不同,此層可從明末王船山說推申。
人死後,此種精氣即脫離軀體而遊散。
春秋時,吳季劄客葬其子,曾曰:“骨肉歸複于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
”此即言人死後,其生前一段精氣即歸于遊蕩流散了。
但人死後此一段精氣,仍可由其親屬生人,運用精氣感召,而使死者之精氣依附在某一物上而不使之遽散。
故在中國特重祭禮。
祭不于墓而在廟,廟設主,主用木,因其為死者精氣所歸依,故謂之“主”。
謂死者遊魂依此木為主,猶如遊客之有逆旅主人也。
古希臘人,亦有靈魂如和聲之說。
或問:“琴斷,聲能仍在否?”蘇格拉底答:“和聲不能先琴而存在,但靈魂則先肉體而存在,故二者不能相比。
”在中國亦有舉彈琴喻祭禮之效用者。
因子孫與父祖血統相近,情感親密,故子孫臨祭時一番孝思,精誠所感,可以重召父祖死者已散之魂氣。
猶如舊琴已毀,改張新琴,隻要扣準琴弦,依照舊琴所彈之譜重新彈之,則舊琴遺聲,仍可在此新琴上依稀複活也。
近代西方人複有将無線電收音機作喻者。
一架收音機,可将太空聲浪重新收攝播放。
生人之腦,如一架收音機;死者之精神意氣,則如太空聲浪,雖已發散,實仍可收攝複現。
中國古人,又有薪盡火滅之喻。
謂體魄朽壞,則魂氣遊散也。
故南朝梁臣範缜辟佛,有《神滅》之論。
既主神滅,則死者魂氣不複存在。
然亦可言薪盡火傳。
此謂前薪雖盡,隻要後薪接續,則火終不滅。
猶如琴不常好,舊琴壞,重播新琴,而琴聲亦終存在。
長江後浪逐前浪,世事新人接舊人。
浪花幻滅而江流不斷。
此為中國人見解,此乃一種人文曆史的見解,與宗教家之靈魂不滅論大異其趣。
中國古人又謂,人死魂散,而不遽散。
在其初死未散以前,或可有某種作用與現象之出現,此等作用與現象,則稱為“鬼”。
故“鬼”與“魂”二字,在中國用法,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