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史中之鬼神觀
關燈
小
中
大
,皆完此理。
人隻為自私,将自家軀殼上頭起意,故看得道理小了他底。
放這身都在萬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
釋氏以不知此,去他身上起意思。
又說: 釋氏其實是愛身,放不得,故說許多。
明道意,佛家輪回之說,隻從身上起意,主要是愛身,是自私。
若真格物窮理,則該窮此宇宙萬物一體之公理。
若窮得宇宙間萬物一體之公理,那會信有永遠為一己所私有的某一種靈體呢?明道本此見解,所以不喜專為一己延年益壽着想。
惟“萬物一體”之說,最先亦出于先秦之惠施與莊周,仍與道家思想有淵源。
十一張橫渠的鬼神論 二程同時有張橫渠。
橫渠論鬼神,有些意見似乎比二程更精卓。
橫渠說: 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
此一語,與伊川“鬼神者造化之迹”一語,同為此下宋明儒所傳誦。
良能即猶說妙用。
說鬼神是二氣之妙用,較之說是造化留下的痕道,更見為意義深透活潑了。
橫渠又雲: 鬼神,往來屈伸之義。
天地間,常是陰陽二氣往來屈伸。
往來屈伸是二氣之良能,也即是鬼神了。
陰陽二氣往來屈伸,從外面看,即是天地造化之迹。
故橫渠語與伊川語,乃同一義,隻說法深淺有不同。
橫渠又說: 物之初生,氣日至而滋息。
物生既盈,氣日反而遊散。
至之謂神,以其伸也。
反之謂鬼,以其歸也。
此一條,可以闡釋前兩條。
可見宋儒論鬼神,其實還是與漢以下經師經典往疏差不遠。
橫渠又說: 天地不窮,寒暑耳。
衆動不窮,屈伸耳。
鬼神之實,不越乎二端,其義盡矣。
天地間隻是一氣在屈與伸。
屈是滅了些,此是一種回歸運動,即是鬼。
伸是添了些,此是一種生發運動,即是神。
橫渠又說: 一故神。
譬之人身,四體皆一物,故觸之而無不覺,不待心使至此而後覺也。
此所謂感而遂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也。
所謂鬼神一屈一伸,并不是有一種鬼氣,專在屈,專在作回歸運動。
另有一種神氣,專在伸,專在作生發運動。
屈與伸,回歸與生發,其實隻是一氣。
分言之,則稱鬼神。
合言之,則專稱神。
所以見其為神者,正為其是一體故。
一體而能發生兩種相反之用,而且相反又是相成,而永遠為一體,所以說是神。
惟其是一體,故相互間能感而通。
因其感而遂通,故才見其為神。
故神必由天地萬物之一體上見。
若為體各别,互不相通,即不見其為神。
世界其他民族之宗教信仰,則是要在此各别之體以外來另找一神,卻不知此各别體之實質是一體。
橫渠又說: 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
此說造化即是神,并非在造化之先之外,另有一神在造化。
乃因此造化本體自造自化,造化出宇宙間萬異萬象,而其實則合一無異,隻是一體。
故即此一體之自造自化之不測妙用而指名之曰神。
故橫渠又說: 天地同流,陰陽不測之謂神。
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爾。
此一條,須與伊川“鬼神,造化之迹”一語合看。
若合言鬼神,則鬼神乃造化之迹。
若單言神,則天地間一切法象乃造化之迹,而此造化本身乃是神。
然則鬼神實即是天地間造化之兩種法象耳。
此一層,此後朱子乃詳發之。
橫渠又說: 天下之動,神鼓之也。
天之不測謂神,神而有常謂天。
如是則天神合一,皆指此造化之本體言。
言其有常謂之天,言其不測謂之神。
在此造化不測之背後,好像有一物在鼓動其造化,其實則并無此一物,隻是造化本身之自造自化,自鼓自動而已。
今則指此自鼓自動者而謂之神。
橫渠本此觀點批評佛法。
他說: 浮圖明鬼,謂有識之死,受生循環,遂厭苦求免,可謂知鬼乎?以人生謂妄見,可謂知人乎?天人一物,辄生取舍,可謂知天乎?孔孟所謂天,彼所謂道。
惑者指“遊魂為變”為輪回,未之思也。
大學當先知天德,知天德則知聖人,知鬼神。
今浮圖劇論要歸,必謂死生流轉,非得道不免,謂之悟道,可乎? 此條仍本造化一體立論。
果知造化之一體,由造化生發而有人,人必回歸于造化。
人那能專私擅有了這一身,不再向造化同歸,而單由這一身自己在不斷輪回流轉,死後有鬼,鬼複轉胎成人。
這樣便成為無造無化,宇宙間隻是這些衆生在各自永遠輪回。
明道說:“放這身都在萬物中,不要從自家軀殼上頭起意”,橫渠此條,正是此意,隻說來更明白。
以後朱子再從此條又闡說,此乃宋儒論鬼神、辟佛家輪回一貫精義之所在。
十二朱子的鬼神論 現在說到朱子。
朱子所說更繁密,但大義隻是闡述程、張,而又有些說得像漢以下經師的經典注疏語。
朱子說: 人生初間是先有氣,既成形,是魄在先。
形既生矣,神發知矣。
既生形後,方有精神知覺。
子産數句說得好。
朱子論鬼神,還是推原到子産,此寥寥數語,已将子産原義,發揮透盡,并已增入後人注疏意見。
所以朱子雖是一理學家,同時也像是一經學家。
後來顧亭林要說經學即理學,正從朱子這些處作根據。
朱子又說: 鬼神不過陰陽消長而已。
亭毒化育,風雨晦明皆是。
在人則精是魄,魄者,鬼之盛也。
氣是魂,魂者,神之盛也。
精氣聚而為物,何物而無鬼神。
這些話,全合從來注疏義。
可見鬼神即指人生時所有,不專指人死後。
而且萬物亦都有鬼神,不專人始有。
朱子又說: 神,伸也,鬼,屈也。
如風雨雷電初發時,神也。
及風止雨過,雷住電息,則鬼也。
此一條,即伊川“鬼神者,造化之迹也”一語之闡述。
朱子又說: 氣之方來皆屬陽,是神。
氣之反皆屬陰,是鬼。
日自午以前屬神,午以後屬鬼。
日是神,月是鬼。
草木方發生來是神,凋殘衰落是鬼。
人自少至壯是神,衰老是鬼。
鼻息呼是神,吸是鬼。
析木煙出是神,滋潤底性是魄。
人之語言動作是氣,屬神。
精血是魄,屬鬼。
發用處皆屬陽,是神。
氣定處皆屬陰,是魄。
知識處是神,記事處是魄。
甘蔗甘香氣便喚做神,其漿汁便喚做鬼。
朱子如此般具體的來指說神和鬼,其實仍是為“鬼神者,造化之迹也”一語作注腳。
以較社會流俗意見,顯然相違甚遠了。
今當再略加申釋者有二事。
陰陽雖若分為二氣,而實合為一氣,則鬼神之在宇宙間,雖若有其相異之作用,實則仍為同一之作用,非可以上帝與魔鬼視之,此一也。
又曰:“鼻息呼是神,吸是鬼。
”此如人生借吸納外面以營養己體,此亦隻是鬼道。
惟憑己體立德、立功、立言于社會,向外貢獻,乃始是神道。
鬼神之為道雖屬一體,但亦未嘗不可加以分别。
此二也。
又有人問: “先生說鬼神自有界分,如何?”曰:“如日為神,夜為鬼。
生為神,死為鬼。
豈不是界分?” 又說: 隻今生人,便是一半是神,一半是鬼了。
但未死以前則神為主,已死之後則鬼為主,縱橫在這裡。
以屈伸往來之氣言之,則來者為神,去者為鬼。
以人身言之,則氣為神而精為鬼。
然其屈伸往來也各以漸。
十三朱子的祭祀論 朱子根據此一種鬼神觀,再來轉講到祭祀。
他說: 氣聚則生,氣散則死,然人死雖終歸于散,然亦未便散盡,故祭祀有感格之理。
先祖世次遠者,氣之有無不可知,然奉祭祀者,既是他子孫,必竟隻是一氣,所以有感通之理。
然已散者不可祀,釋氏卻謂人死為鬼,鬼複為人,如此則天地間常隻是許多人來來去去,更不由造化生生,必無是理。
朱子因認定鬼神隻是二氣之良能,隻是造化之迹,因此再不能接受佛家的輪回說。
若信輪回,則必然信因果。
信因果,則必然把每個人各自分開,像各自有一條必然不爽的因果報應線,各自循此輪回,如此則宇宙變成了死局,再不見有所謂造化。
這便與中國傳統思想所謂萬物一體,變化不測之大原則相違背。
所以程朱要說佛家乃從自家軀殼起意,隻是愛身,隻是一個私。
朱子此條,仍是發揮張、程意見,而說來更透切、更明白。
朱子并曾屢屢提到此說,如他《答連嵩卿書》有雲: 若如釋氏說,則是一個天地性中别有若幹人物之性。
每性各有界限,不相交雜,改名換姓,自生自死,更不由天地陰陽造化。
而為天地陰陽者,亦無所施其造化矣。
是豈有此理乎? 又《答廖子晦》亦雲: 乾坤造化如大洪垆,人物生生,無少休息,是乃所謂實然之理,不憂其斷滅也。
今仍以一片大虛寂目之,而反認人物已死之知覺,謂之實然之理,豈不誤哉? 朱子此一條,根據儒家傳統宇宙觀來駁難佛家,最扼要、最有力。
中國儒家思想,認此宇宙為一整體,為一具體實有,在其具體實有之本身内部,自具一種生生不已之造化功能。
既不是在此宇宙之外之先,另有一大神在造化出此宇宙,亦不是在此宇宙之内,另有一大神在造化出許多各别實然的人和物。
宇宙間一切人和物,則隻是此宇宙本體之神化妙用所蘊現。
若另換一看法,則宇宙間一切人和物,隻是此宇宙造化所不斷呈現出來的種種形。
形隻是粗迹,所謂形而下。
而宇宙造化,總會看來,則隻是一個“理”。
朱子又說: 鬼神之理,即是此心之理。
因此心之理,即是由宇宙整體中得來,亦即是從宇宙整體中之鬼神之理得來。
此心之用,亦即是由宇宙整體中化出,亦即是從宇宙整體中之鬼神之用化出。
此鬼神之理表現到不可測處則謂之“神”。
故朱子說: 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
鬼神如陰陽屈伸,往來消長,有粗迹可見者。
以妙用謂之神,是忽然如此,皆不可測。
忽然而來,忽然而去。
忽然在這裡,忽然在那裡。
朱子又說: 所以道天神人鬼。
神便是氣之伸,此是常在底。
鬼便是氣之屈,便是已散了底。
然以精神去合他,又合得住。
朱子論祭祀,則隻是要把子孫精神來合他祖先已散的精神。
朱子又因祭祀祖先推論到祭祀聖賢。
他說: 此身在天地間,便是理與氣凝聚底。
負荷天地間事,與天地相關,此心便與天地相通。
不可道他是虛氣,與我不相幹。
聖賢道在萬世,功在萬世,今行聖賢之道,傳聖賢之心,便是負荷這物事,此氣便與他相通。
人家子孫負荷祖宗許多基業,此心便與祖宗之心相通。
宋儒隻因認宇宙是一大整體,所以說萬物一體。
因此,隻要人能把心關切到此大整體,此大整體便可與吾心息息相通。
如人負荷了此一身,用心關切此身,此身便與吾心息息相通。
又如人負荷了此一家,用心關切此家,此家便與吾心息息相通。
從前我的祖宗,關心此一家,我今關心我祖宗以前所關心的家,所以我心能與以前祖宗之心息息相通。
從前聖賢關心此一宇宙,我今亦關心以前諸聖賢所關心的此一宇宙,所以我心也能與以前諸聖賢心息息相通。
此即是鬼神之理,也即是祭祀能感格之理了。
十四朱子的魂魄論 朱子之論鬼神與祭祀,其義具如上述。
則朱子之論魂魄,其主要意見亦可推想而得。
惟有須特提一說者。
朱子《楚辭辨證》有論魂魄一條雲: 或問魂魄之義。
曰:子産有言:“物生始化曰魄。
既生魄,陽曰魂。
”孔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
魄也者,鬼之盛也。
”鄭氏注曰:“噓吸出入者氣也。
耳目之精明為魄,氣則魂之謂也。
”《淮南子》曰:“天氣為魂,地氣為魄。
”高誘《注》曰:“魂,人陽神也。
魄,人陰神也。
”此數說者,其于魂魄之義詳矣。
蓋嘗推之,“物生始化”雲者,謂受形之初,精血之聚,其間有靈者,名之曰魄也。
“既生魄,陽曰魂”者,既生此魄,便有暖氣,其間有神者,名之曰神也。
二者既合,然後有物,《易》所謂“精氣為物”者是也。
及其散也,則魂遊而為神,魄降而為鬼矣。
說者乃不考此,而但據《左疏》之言,其以神靈分陰陽者,雖若有理,但以“噓吸之動者為魄”,則失之矣。
其言“附形之靈,附氣之神”,似亦近是。
但其下文所分,又不免于有差。
其謂“魄識少而魂識多”,亦非也。
但有運用畜藏之異耳。
此處朱子分疏魂魄,仍一本子産,惟對後人解說,則有是鄭《注》而非孔《疏》之意。
鄭《注》謂噓吸出入者是氣,氣屬魂,耳目之精明則為魄。
朱子則謂“受形之初,精血之聚,其間有靈者,名之曰魄”,即是依鄭《注》也。
因朱子主理、氣兩分,耳目是形,必有其所以能精明者,朱子乃從鄭《注》,以其間有靈說之也。
其謂運用畜藏之異者,則似以“附氣之神”即魂者為運用,以“附形之靈”即魄者為畜藏,是乃鬼神一體,惟其為用則異也。
朱子分疏魂魄意見,又有一節,亦在《楚辭辨證》,茲再節鈔如下。
朱子曰: 屈子“載營魄”之言,本于老子,而揚雄又因其語,以明月之盈阙。
其所指之事雖殊,而其立文之意則一。
顧為三書之解者,皆不能通其說,故今合而論之,庶乎其足以相明也。
蓋以車承人謂之載,以人登車亦謂之載。
……但老子、屈子以人之精神言之,則其所謂“營”者,字與“熒”同,而為晶明光炯之意。
其所謂魄,則亦若餘之所論于《九歌》者耳。
(按即此節前一節所引。
)揚子以日月之光明論之,則固以月之體質為魄,而日之光耀為魂也。
以人之精神言者,蓋以魂陽動而魄陰靜,魂火二而魄水一,故曰“載營魄,抱一,能勿離乎?”言以魂加魄,以動守靜,以火迫水,以二守一,而不相離,如人登車,而常載于其上,則魂安靜而魄精明,火不燥而水不溢,固長生久視之要訣也。
其
人隻為自私,将自家軀殼上頭起意,故看得道理小了他底。
放這身都在萬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
釋氏以不知此,去他身上起意思。
又說: 釋氏其實是愛身,放不得,故說許多。
明道意,佛家輪回之說,隻從身上起意,主要是愛身,是自私。
若真格物窮理,則該窮此宇宙萬物一體之公理。
若窮得宇宙間萬物一體之公理,那會信有永遠為一己所私有的某一種靈體呢?明道本此見解,所以不喜專為一己延年益壽着想。
惟“萬物一體”之說,最先亦出于先秦之惠施與莊周,仍與道家思想有淵源。
十一張橫渠的鬼神論 二程同時有張橫渠。
橫渠論鬼神,有些意見似乎比二程更精卓。
橫渠說: 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
此一語,與伊川“鬼神者造化之迹”一語,同為此下宋明儒所傳誦。
良能即猶說妙用。
說鬼神是二氣之妙用,較之說是造化留下的痕道,更見為意義深透活潑了。
橫渠又雲: 鬼神,往來屈伸之義。
天地間,常是陰陽二氣往來屈伸。
往來屈伸是二氣之良能,也即是鬼神了。
陰陽二氣往來屈伸,從外面看,即是天地造化之迹。
故橫渠語與伊川語,乃同一義,隻說法深淺有不同。
橫渠又說: 物之初生,氣日至而滋息。
物生既盈,氣日反而遊散。
至之謂神,以其伸也。
反之謂鬼,以其歸也。
此一條,可以闡釋前兩條。
可見宋儒論鬼神,其實還是與漢以下經師經典往疏差不遠。
橫渠又說: 天地不窮,寒暑耳。
衆動不窮,屈伸耳。
鬼神之實,不越乎二端,其義盡矣。
天地間隻是一氣在屈與伸。
屈是滅了些,此是一種回歸運動,即是鬼。
伸是添了些,此是一種生發運動,即是神。
橫渠又說: 一故神。
譬之人身,四體皆一物,故觸之而無不覺,不待心使至此而後覺也。
此所謂感而遂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也。
所謂鬼神一屈一伸,并不是有一種鬼氣,專在屈,專在作回歸運動。
另有一種神氣,專在伸,專在作生發運動。
屈與伸,回歸與生發,其實隻是一氣。
分言之,則稱鬼神。
合言之,則專稱神。
所以見其為神者,正為其是一體故。
一體而能發生兩種相反之用,而且相反又是相成,而永遠為一體,所以說是神。
惟其是一體,故相互間能感而通。
因其感而遂通,故才見其為神。
故神必由天地萬物之一體上見。
若為體各别,互不相通,即不見其為神。
世界其他民族之宗教信仰,則是要在此各别之體以外來另找一神,卻不知此各别體之實質是一體。
橫渠又說: 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
此說造化即是神,并非在造化之先之外,另有一神在造化。
乃因此造化本體自造自化,造化出宇宙間萬異萬象,而其實則合一無異,隻是一體。
故即此一體之自造自化之不測妙用而指名之曰神。
故橫渠又說: 天地同流,陰陽不測之謂神。
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爾。
此一條,須與伊川“鬼神,造化之迹”一語合看。
若合言鬼神,則鬼神乃造化之迹。
若單言神,則天地間一切法象乃造化之迹,而此造化本身乃是神。
然則鬼神實即是天地間造化之兩種法象耳。
此一層,此後朱子乃詳發之。
橫渠又說: 天下之動,神鼓之也。
天之不測謂神,神而有常謂天。
如是則天神合一,皆指此造化之本體言。
言其有常謂之天,言其不測謂之神。
在此造化不測之背後,好像有一物在鼓動其造化,其實則并無此一物,隻是造化本身之自造自化,自鼓自動而已。
今則指此自鼓自動者而謂之神。
橫渠本此觀點批評佛法。
他說: 浮圖明鬼,謂有識之死,受生循環,遂厭苦求免,可謂知鬼乎?以人生謂妄見,可謂知人乎?天人一物,辄生取舍,可謂知天乎?孔孟所謂天,彼所謂道。
惑者指“遊魂為變”為輪回,未之思也。
大學當先知天德,知天德則知聖人,知鬼神。
今浮圖劇論要歸,必謂死生流轉,非得道不免,謂之悟道,可乎? 此條仍本造化一體立論。
果知造化之一體,由造化生發而有人,人必回歸于造化。
人那能專私擅有了這一身,不再向造化同歸,而單由這一身自己在不斷輪回流轉,死後有鬼,鬼複轉胎成人。
這樣便成為無造無化,宇宙間隻是這些衆生在各自永遠輪回。
明道說:“放這身都在萬物中,不要從自家軀殼上頭起意”,橫渠此條,正是此意,隻說來更明白。
以後朱子再從此條又闡說,此乃宋儒論鬼神、辟佛家輪回一貫精義之所在。
十二朱子的鬼神論 現在說到朱子。
朱子所說更繁密,但大義隻是闡述程、張,而又有些說得像漢以下經師的經典注疏語。
朱子說: 人生初間是先有氣,既成形,是魄在先。
形既生矣,神發知矣。
既生形後,方有精神知覺。
子産數句說得好。
朱子論鬼神,還是推原到子産,此寥寥數語,已将子産原義,發揮透盡,并已增入後人注疏意見。
所以朱子雖是一理學家,同時也像是一經學家。
後來顧亭林要說經學即理學,正從朱子這些處作根據。
朱子又說: 鬼神不過陰陽消長而已。
亭毒化育,風雨晦明皆是。
在人則精是魄,魄者,鬼之盛也。
氣是魂,魂者,神之盛也。
精氣聚而為物,何物而無鬼神。
這些話,全合從來注疏義。
可見鬼神即指人生時所有,不專指人死後。
而且萬物亦都有鬼神,不專人始有。
朱子又說: 神,伸也,鬼,屈也。
如風雨雷電初發時,神也。
及風止雨過,雷住電息,則鬼也。
此一條,即伊川“鬼神者,造化之迹也”一語之闡述。
朱子又說: 氣之方來皆屬陽,是神。
氣之反皆屬陰,是鬼。
日自午以前屬神,午以後屬鬼。
日是神,月是鬼。
草木方發生來是神,凋殘衰落是鬼。
人自少至壯是神,衰老是鬼。
鼻息呼是神,吸是鬼。
析木煙出是神,滋潤底性是魄。
人之語言動作是氣,屬神。
精血是魄,屬鬼。
發用處皆屬陽,是神。
氣定處皆屬陰,是魄。
知識處是神,記事處是魄。
甘蔗甘香氣便喚做神,其漿汁便喚做鬼。
朱子如此般具體的來指說神和鬼,其實仍是為“鬼神者,造化之迹也”一語作注腳。
以較社會流俗意見,顯然相違甚遠了。
今當再略加申釋者有二事。
陰陽雖若分為二氣,而實合為一氣,則鬼神之在宇宙間,雖若有其相異之作用,實則仍為同一之作用,非可以上帝與魔鬼視之,此一也。
又曰:“鼻息呼是神,吸是鬼。
”此如人生借吸納外面以營養己體,此亦隻是鬼道。
惟憑己體立德、立功、立言于社會,向外貢獻,乃始是神道。
鬼神之為道雖屬一體,但亦未嘗不可加以分别。
此二也。
又有人問: “先生說鬼神自有界分,如何?”曰:“如日為神,夜為鬼。
生為神,死為鬼。
豈不是界分?” 又說: 隻今生人,便是一半是神,一半是鬼了。
但未死以前則神為主,已死之後則鬼為主,縱橫在這裡。
以屈伸往來之氣言之,則來者為神,去者為鬼。
以人身言之,則氣為神而精為鬼。
然其屈伸往來也各以漸。
十三朱子的祭祀論 朱子根據此一種鬼神觀,再來轉講到祭祀。
他說: 氣聚則生,氣散則死,然人死雖終歸于散,然亦未便散盡,故祭祀有感格之理。
先祖世次遠者,氣之有無不可知,然奉祭祀者,既是他子孫,必竟隻是一氣,所以有感通之理。
然已散者不可祀,釋氏卻謂人死為鬼,鬼複為人,如此則天地間常隻是許多人來來去去,更不由造化生生,必無是理。
朱子因認定鬼神隻是二氣之良能,隻是造化之迹,因此再不能接受佛家的輪回說。
若信輪回,則必然信因果。
信因果,則必然把每個人各自分開,像各自有一條必然不爽的因果報應線,各自循此輪回,如此則宇宙變成了死局,再不見有所謂造化。
這便與中國傳統思想所謂萬物一體,變化不測之大原則相違背。
所以程朱要說佛家乃從自家軀殼起意,隻是愛身,隻是一個私。
朱子此條,仍是發揮張、程意見,而說來更透切、更明白。
朱子并曾屢屢提到此說,如他《答連嵩卿書》有雲: 若如釋氏說,則是一個天地性中别有若幹人物之性。
每性各有界限,不相交雜,改名換姓,自生自死,更不由天地陰陽造化。
而為天地陰陽者,亦無所施其造化矣。
是豈有此理乎? 又《答廖子晦》亦雲: 乾坤造化如大洪垆,人物生生,無少休息,是乃所謂實然之理,不憂其斷滅也。
今仍以一片大虛寂目之,而反認人物已死之知覺,謂之實然之理,豈不誤哉? 朱子此一條,根據儒家傳統宇宙觀來駁難佛家,最扼要、最有力。
中國儒家思想,認此宇宙為一整體,為一具體實有,在其具體實有之本身内部,自具一種生生不已之造化功能。
既不是在此宇宙之外之先,另有一大神在造化出此宇宙,亦不是在此宇宙之内,另有一大神在造化出許多各别實然的人和物。
宇宙間一切人和物,則隻是此宇宙本體之神化妙用所蘊現。
若另換一看法,則宇宙間一切人和物,隻是此宇宙造化所不斷呈現出來的種種形。
形隻是粗迹,所謂形而下。
而宇宙造化,總會看來,則隻是一個“理”。
朱子又說: 鬼神之理,即是此心之理。
因此心之理,即是由宇宙整體中得來,亦即是從宇宙整體中之鬼神之理得來。
此心之用,亦即是由宇宙整體中化出,亦即是從宇宙整體中之鬼神之用化出。
此鬼神之理表現到不可測處則謂之“神”。
故朱子說: 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
鬼神如陰陽屈伸,往來消長,有粗迹可見者。
以妙用謂之神,是忽然如此,皆不可測。
忽然而來,忽然而去。
忽然在這裡,忽然在那裡。
朱子又說: 所以道天神人鬼。
神便是氣之伸,此是常在底。
鬼便是氣之屈,便是已散了底。
然以精神去合他,又合得住。
朱子論祭祀,則隻是要把子孫精神來合他祖先已散的精神。
朱子又因祭祀祖先推論到祭祀聖賢。
他說: 此身在天地間,便是理與氣凝聚底。
負荷天地間事,與天地相關,此心便與天地相通。
不可道他是虛氣,與我不相幹。
聖賢道在萬世,功在萬世,今行聖賢之道,傳聖賢之心,便是負荷這物事,此氣便與他相通。
人家子孫負荷祖宗許多基業,此心便與祖宗之心相通。
宋儒隻因認宇宙是一大整體,所以說萬物一體。
因此,隻要人能把心關切到此大整體,此大整體便可與吾心息息相通。
如人負荷了此一身,用心關切此身,此身便與吾心息息相通。
又如人負荷了此一家,用心關切此家,此家便與吾心息息相通。
從前我的祖宗,關心此一家,我今關心我祖宗以前所關心的家,所以我心能與以前祖宗之心息息相通。
從前聖賢關心此一宇宙,我今亦關心以前諸聖賢所關心的此一宇宙,所以我心也能與以前諸聖賢心息息相通。
此即是鬼神之理,也即是祭祀能感格之理了。
十四朱子的魂魄論 朱子之論鬼神與祭祀,其義具如上述。
則朱子之論魂魄,其主要意見亦可推想而得。
惟有須特提一說者。
朱子《楚辭辨證》有論魂魄一條雲: 或問魂魄之義。
曰:子産有言:“物生始化曰魄。
既生魄,陽曰魂。
”孔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
魄也者,鬼之盛也。
”鄭氏注曰:“噓吸出入者氣也。
耳目之精明為魄,氣則魂之謂也。
”《淮南子》曰:“天氣為魂,地氣為魄。
”高誘《注》曰:“魂,人陽神也。
魄,人陰神也。
”此數說者,其于魂魄之義詳矣。
蓋嘗推之,“物生始化”雲者,謂受形之初,精血之聚,其間有靈者,名之曰魄也。
“既生魄,陽曰魂”者,既生此魄,便有暖氣,其間有神者,名之曰神也。
二者既合,然後有物,《易》所謂“精氣為物”者是也。
及其散也,則魂遊而為神,魄降而為鬼矣。
說者乃不考此,而但據《左疏》之言,其以神靈分陰陽者,雖若有理,但以“噓吸之動者為魄”,則失之矣。
其言“附形之靈,附氣之神”,似亦近是。
但其下文所分,又不免于有差。
其謂“魄識少而魂識多”,亦非也。
但有運用畜藏之異耳。
此處朱子分疏魂魄,仍一本子産,惟對後人解說,則有是鄭《注》而非孔《疏》之意。
鄭《注》謂噓吸出入者是氣,氣屬魂,耳目之精明則為魄。
朱子則謂“受形之初,精血之聚,其間有靈者,名之曰魄”,即是依鄭《注》也。
因朱子主理、氣兩分,耳目是形,必有其所以能精明者,朱子乃從鄭《注》,以其間有靈說之也。
其謂運用畜藏之異者,則似以“附氣之神”即魂者為運用,以“附形之靈”即魄者為畜藏,是乃鬼神一體,惟其為用則異也。
朱子分疏魂魄意見,又有一節,亦在《楚辭辨證》,茲再節鈔如下。
朱子曰: 屈子“載營魄”之言,本于老子,而揚雄又因其語,以明月之盈阙。
其所指之事雖殊,而其立文之意則一。
顧為三書之解者,皆不能通其說,故今合而論之,庶乎其足以相明也。
蓋以車承人謂之載,以人登車亦謂之載。
……但老子、屈子以人之精神言之,則其所謂“營”者,字與“熒”同,而為晶明光炯之意。
其所謂魄,則亦若餘之所論于《九歌》者耳。
(按即此節前一節所引。
)揚子以日月之光明論之,則固以月之體質為魄,而日之光耀為魂也。
以人之精神言者,蓋以魂陽動而魄陰靜,魂火二而魄水一,故曰“載營魄,抱一,能勿離乎?”言以魂加魄,以動守靜,以火迫水,以二守一,而不相離,如人登車,而常載于其上,則魂安靜而魄精明,火不燥而水不溢,固長生久視之要訣也。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