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史中之鬼神觀
關燈
小
中
大
儒家思想之深微重大處,以非本篇範圍,不拟涉及。
惟既言思念存想,則思念存想之着重點,決非思念存想于所祭者生前之形體,而更當着重在思念存想于所祭者生前之精神。
此層雖易知,而由此深入,即牽涉到儒家主張祭禮之另一重要義,此處亦不能詳論。
惟專據王充意言之,彼乃謂天地間有鬼,非由人死後仍有一種精神存留,而實由生人對死者之一番思念存想,而覺若其人精神之複活,是則王充實為别自闡明了鬼神之理之另一面,而王充之為顯然主張徹底的無鬼論者更可知。
《論衡·論死篇》又說: 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
死而精氣滅。
能為精氣者,血脈也。
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 又曰: 人死,精神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
又曰: 或說:鬼神,陰陽之名也。
陰氣逆物而歸,故謂之鬼。
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
神者伸也,申複無已,終而複始,人用神氣生,其死複歸神氣。
陰陽稱鬼神,人死亦稱鬼神。
氣之生人,猶水之為冰也。
水凝為冰,氣凝為人。
冰釋為水,人死複神,其名為神也,猶冰釋更名水也。
此條言天地有陰陽二氣。
陰氣凝為人之形體,死則骸骨歸土,故謂之鬼。
陽氣導為人之精神,即情識,死則複化于大氣中而謂之神。
神是指此生生不絕之氣而言。
故人死為神,猶言冰釋為水也。
又曰: 人未生,在元氣之中。
既死,複歸元氣。
元氣荒忽,人氣在其中。
此條分言人氣、元氣。
人由元氣而生,複歸于元氣,即謂之鬼神。
王充此等語,總之認人生乃屬純形氣者,非在形氣之外另有一種靈魂之加入。
既抱如此觀點,即可稱之為無鬼論與無神論。
故王充意見,實是仍續子産以來之傳統意見也。
惟即就王充書,亦可想像當時社會迷信鬼神之風尚極盛。
逮後漢末黃巾五鬥米鬼道出現,近儒章炳麟謂當淵源于墨家,而非承襲自道家,此辨有卓識。
蓋先秦諸家對此問題,接近通俗意見,主張明鬼者惟墨。
故謂墨家此一義,尚流傳于後代世俗間,固無不可耳。
又次說到應劭《風俗通》,其書多記俗間神話怪事,然應劭似亦主無鬼論。
故曰: 死者澌也,鬼老歸也。
精氣消越,骨肉歸于土也。
又曰: 董無心雲,杜伯死,親射宣王于鎬京,予以為桀、纣所殺,足以成軍,可不須湯、武之衆。
董無心亦是先秦儒家,主無鬼,難墨徒纏子,其言論亦見引于《論衡》。
七佛教傳入以後與中國傳統鬼神觀之争辨 此下佛教入中國。
佛教有“三世輪回”之說,雖不主張有靈魂,實無異于主張有靈魂。
其時一輩儒生經師,則仍主先秦以來儒家舊說,其義略見于經典之諸注疏,已詳上引。
而梁時有範缜,造為《神滅論》,在當時,實對佛家思想為一主要之打擊,因此激起許多辨難。
範缜《神滅論》大義,謂“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又說: 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
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
是則範缜之意,仍是荀子“形具而神生”,子産“既生魄,陽曰魂”之舊誼。
又其說吳季劄“魂氣無不之”雲: 人之生也,資氣于天,禀形于地,是以形銷于下,氣滅于上。
氣滅于上,故言“無不之”。
無不之者,不測之辭耳,豈必其有神與知耶? 此說更徹底,與王充語相似。
當時一輩難者,謂形神可離,是二,非即是一。
然若果有離形而可以獨存之神,則試問此非一種變相之靈魂而何?而範缜意見之确然代表中國傳統意見,亦更可無疑矣。
八儒道兩家對于宇宙論之終極相異處 繼此尚有一層須提及者。
上文所述中國思想史中之傳統的純形氣的人生觀。
此在先秦,應分儒、道兩大支。
道家因于主張純形氣的人生觀,而緊接着主張純自然的宇宙觀。
而道家言宇宙原始,又終必推極至于“無”。
但儒家則不願接受此種純無的宇宙觀,于是又重新提出一“神”字。
故儒、道兩家主張自然之宇宙觀雖一,但道家主張自然之外無别義,因又謂宇宙終極是一“無”。
儒家則承認此自然宇宙之最後終極乃一“神”。
此所謂“神”者,雖仍不脫形氣,雖非主張在形氣之外别有神,而僅謂此宇宙大形氣之自身内部即包孕有神性。
故此神則非創出宇宙之神,而成為此宇宙本身内涵之一德性。
此說備見于《周易》之《系辭傳》。
《系辭傳》雲: 神無方而易無體。
神無方所,自然更無人格性,此神則僅是整個宇宙造化之充周流動而無所不在者。
《系辭傳》又雲: 陰陽不測之謂神。
此與“鬼神者,陰陽也”之神又微不同。
此乃就整個陰陽二氣之變化不測而謂之神。
故《系辭傳》又曰: 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謂乎? 又曰: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又曰: 神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老子曰:“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又曰:“常無,欲以觀其妙。
”在老子主“以無觀妙”,即是以無觀宇宙一切之原始。
而在《易》之《系辭傳》,在晚周儒家間,則主“以神觀妙”。
“妙”是宇宙衆始之會同集合處,此處即見其為神。
老子道家謂宇宙衆始是一“無”,而《易傳》儒家則改說宇宙衆始是一“神”。
此層為晚周儒、道兩家思想上一大分辨。
在孔子與莊周時,此分辨猶不顯,必待老子與《易傳》,而此分辨始彰著,此亦思想進展之一例。
因此《易傳》又說: 以體天地之揆,以通神明之德。
又曰: 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上之為天地,下之為萬物,《易系傳》作者則以一“神”字上下包舉,兼盡此天地萬物,而神明之德,亦即于天地萬物上見。
故《中庸》亦雲: 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宇宙一切盡在化,隻其化之存在處便是神。
此說毋甯可謂是較近于《莊子·内篇》七篇之所說。
若隻從老子以後之道家言之,則宇宙大化僅是一自然,更無所謂神也。
此乃儒、道兩家之大分辨。
以後論宋儒理學,必當先明此義,乃可得宋儒持論之要旨。
而許慎《說文》則雲: 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
如此說來,豈不真有一天神在引生出萬物乎?訓诂文字學者之不成為一思想家,正可于此等處微辨得之。
下篇 本文上篇,叙述春秋以下迄于佛法東來,在此一段期間中國思想史中之鬼神觀。
佛法主張有三世輪回,與中國傳統思想中之鬼神觀,顯然不合。
下篇則略述宋明儒對于鬼神觀之新發揮,大體為承襲以前傳統舊觀點,對佛法輪回之說,加以抨擊。
以視漢儒以下經典注疏,殆可謂無甚多之創辟。
然亦有義趣宏深,卓然超出于前人所獲之上者。
羅而述之,并可對宋明儒之整個宇宙論及人生論,多添一番了解也。
九周濂溪太極圖說中之宇宙觀 論宋代理學開始,首先必提及周濂溪之《太極圖說》。
此文未論及鬼神,然顯然為主張一種純形氣的宇宙觀,即所謂自然的宇宙觀。
宇宙不由神創,因此而主張純形氣的人生觀。
人在自然大化中生,不由神造。
人死後,即其一生之氣化已盡,亦将不複有鬼。
《太極圖說》雲: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動陰靜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
此顯然為濂溪會合儒、道兩家,又會合了《易》家言陰陽,與陰陽家言五行之兩派,而歸納成一番最扼要簡淨的宇宙原始論與人生演化論,而終則歸納到“形既生矣,神發知矣”兩語,此證濂溪亦如子産、荀況,不信人生前先有靈魂,則死後無靈魂,亦不問可知。
惟濂溪此文,究竟是自然的意味重過了神的意味。
換言之,乃是《老子》與《淮南子》的意味重過了《易系傳》與《小戴記》的意味。
亦即是道重于儒的味。
因此下面遂引出二程與橫渠,對此偏勝,頗有糾挽。
十二程的鬼神論 在濂溪書中,不再談到鬼神字。
繼此而重新提出“鬼神”二字作讨論者,為二程與橫渠。
朱子《近思錄》選輯二程、橫渠論鬼神各節,編入“道體門”,此層極可注意。
簡切言之,可謂宋儒對鬼神,隻當作一種道體看。
明道說: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其用則謂之神。
宇宙間形形色色,皆屬具體的形而下者。
而宇宙則是一個動的,此一動,則是形而上的,抽象的,因其有一種所以動的性能在。
此種性能,宋儒常目之為宇宙之本體,而明道此處隻稱之曰“易”。
易即是一陰一陽。
《易系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故明道此處說“其理則謂之道”。
此大易之體,所以能一陰一陽,發生出種種妙用來者則謂之“神”。
明道此處“神”字,仍是沿用了《易系傳》中的神字。
明道此一節話,正可作為《易系傳》之注疏看。
但較之濂溪《太極圖說》,已略去了陰陽家五行一派,而增入了《易傳》中所特别提起的一“神”字,又補出了《易傳》中所未有的一“理”字。
此“理”字,乃此下宋明儒最所吃緊研讨的一觀念。
惟追溯淵源,則從魏晉時王弼、郭象以來,已經鄭重提出。
此處可見為宋代理學辟路者,固在濂溪,而為宋代理學立基者,則必屬于明道。
伊川說: 易說鬼神,便是造化,隻氣便是神。
此處所謂“造化”,即是朱子《近思錄》所謂之“道體”,其實造化亦隻是一氣在變動。
伊川說:“隻氣便是神”,可見并非有神在創出氣,變動氣。
而神乃是此氣所内涵自有之一種性能也。
此一分辨極重要。
二程之所以異于濂溪者,便在此。
因此伊川又說: 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
如此說來,天隻是一形體,此形體中自有主宰,并非在形體外另有主宰此一形體者。
故天與帝實是同此一形體,隻是分而言之,各有所指而已。
此一形體,有主宰,同時亦有功用。
此種功用則謂之鬼神。
若小言之,人身亦是一形體,我們稱之曰“人”,或曰“形”。
在此形體中,亦自有主宰,我們稱之曰“心”,或曰“性”。
決非在身形之外另有一心或性來主宰此身形。
此身形,既有主宰,亦有功用。
人身之種種功用,亦可稱為鬼神。
可見鬼神即見在人生時,非在人之生前與死後。
此種功用之妙處則單稱曰“神”。
“神”即合指鬼神言,猶之“乾”即合指乾坤言,“性”即合指性情言。
明白得這一條,便可明白上一條。
伊川此兩條分别“鬼神”字與“神”字,顯然仍是先秦與漢儒之經典舊誼,已詳上篇,不再釋。
所以伊川又說: 鬼神者,造化之迹也。
迹隻是天地造化存留下的一些痕迹。
如人行過,地下留有足迹。
《中庸》說:“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宇宙大化,一幕幕揭開過去,其所存影像,卻如神一般。
伊川此語,隻把《中庸》語倒轉說。
伊川又說: 有理則有氣,有氣則有數。
鬼神者,數也。
數者,氣之用也。
此一條,說來更具體。
大化一氣運行,有伸縮,有消長,此皆是數之不同。
如陽氣多了些,或陰氣多了些。
一陰一陽之變化無窮,即是造化天機,其實則隻是氣之聚散阖辟,在分數上有不同。
若有氣無數,則不能變,造化之機便窒塞了,不再有造化了。
其實所謂鬼神,隻是那大化之氣在一消一長,一伸一縮,隻是氣之在數量上有變化不同而已。
所以鬼神乃是宇宙間一種形而上的抽象的妙用。
因此伊川又說: 隻氣便是神。
今人不知此理,才有水旱,便去廟中祈禱。
不知雨露是甚物,從何處出,複于廟中求耶?名山大川,能興雲緻雨,卻都不說着,卻于山川外木土人身上讨雨露。
木土人身上有雨露耶?世人隻因祈禱而有雨,遞指為靈驗,豈知适然。
此一條,落實到世間所認為鬼神的一邊來。
其實宇宙間那有如世俗所想像的鬼神。
世間僅據偶然事、适然事,而遽信為有鬼神了。
所以要格物窮理,才能真知宇宙之神。
此即所謂“窮神知化”,亦可說知化了始是窮神也。
或問鬼神之有無,曰:“吾為爾言無,則聖人有是言矣。
為爾言有,爾得不于吾言求之乎?” 根據此一條,可見二程顯然主張無鬼論與無神論。
惟謂聖人有是言,當知在春秋前《詩》《書》中,确言有鬼神。
春秋後《論》《孟》《易傳》《戴記》之類,并不曾明白主張有鬼神。
宋儒不效漢以下經師仔細分疏,因此隻說聖人有是言。
惟明知聖人有是言,而今仍不肯言其有,則二程之不信有鬼神,其态度更鮮明易見了。
問神仙之說有諸?明道曰:“若說白日飛升之類則無。
若言居山林間,保形煉氣以延年益壽,則有之。
譬如一垆火,置之風中,則易過。
置之密室,則難過。
有此理也。
” 又問:“揚子言:‘聖人不師仙,厥術異也。
’聖人能為此等事否?”曰:“此是天地間一賊,若非竊造化之機,安能延年?使聖人肯為,周孔為之矣。
” 此兩條,由鬼神推論到神仙與長生。
明道不信神仙長生,卻信可延年。
此亦沿襲魏晉人意見。
但他說延年乃是竊造化之機,是天地間一賊。
可見格物窮理,隻是要明造化,要窮宇宙之神,不是要違造化,窺竊造化之機來為私人延年益壽。
明道又說: 此所以謂萬物一體者,皆有此理。
生則一時生
惟既言思念存想,則思念存想之着重點,決非思念存想于所祭者生前之形體,而更當着重在思念存想于所祭者生前之精神。
此層雖易知,而由此深入,即牽涉到儒家主張祭禮之另一重要義,此處亦不能詳論。
惟專據王充意言之,彼乃謂天地間有鬼,非由人死後仍有一種精神存留,而實由生人對死者之一番思念存想,而覺若其人精神之複活,是則王充實為别自闡明了鬼神之理之另一面,而王充之為顯然主張徹底的無鬼論者更可知。
《論衡·論死篇》又說: 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
死而精氣滅。
能為精氣者,血脈也。
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 又曰: 人死,精神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
又曰: 或說:鬼神,陰陽之名也。
陰氣逆物而歸,故謂之鬼。
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
神者伸也,申複無已,終而複始,人用神氣生,其死複歸神氣。
陰陽稱鬼神,人死亦稱鬼神。
氣之生人,猶水之為冰也。
水凝為冰,氣凝為人。
冰釋為水,人死複神,其名為神也,猶冰釋更名水也。
此條言天地有陰陽二氣。
陰氣凝為人之形體,死則骸骨歸土,故謂之鬼。
陽氣導為人之精神,即情識,死則複化于大氣中而謂之神。
神是指此生生不絕之氣而言。
故人死為神,猶言冰釋為水也。
又曰: 人未生,在元氣之中。
既死,複歸元氣。
元氣荒忽,人氣在其中。
此條分言人氣、元氣。
人由元氣而生,複歸于元氣,即謂之鬼神。
王充此等語,總之認人生乃屬純形氣者,非在形氣之外另有一種靈魂之加入。
既抱如此觀點,即可稱之為無鬼論與無神論。
故王充意見,實是仍續子産以來之傳統意見也。
惟即就王充書,亦可想像當時社會迷信鬼神之風尚極盛。
逮後漢末黃巾五鬥米鬼道出現,近儒章炳麟謂當淵源于墨家,而非承襲自道家,此辨有卓識。
蓋先秦諸家對此問題,接近通俗意見,主張明鬼者惟墨。
故謂墨家此一義,尚流傳于後代世俗間,固無不可耳。
又次說到應劭《風俗通》,其書多記俗間神話怪事,然應劭似亦主無鬼論。
故曰: 死者澌也,鬼老歸也。
精氣消越,骨肉歸于土也。
又曰: 董無心雲,杜伯死,親射宣王于鎬京,予以為桀、纣所殺,足以成軍,可不須湯、武之衆。
董無心亦是先秦儒家,主無鬼,難墨徒纏子,其言論亦見引于《論衡》。
七佛教傳入以後與中國傳統鬼神觀之争辨 此下佛教入中國。
佛教有“三世輪回”之說,雖不主張有靈魂,實無異于主張有靈魂。
其時一輩儒生經師,則仍主先秦以來儒家舊說,其義略見于經典之諸注疏,已詳上引。
而梁時有範缜,造為《神滅論》,在當時,實對佛家思想為一主要之打擊,因此激起許多辨難。
範缜《神滅論》大義,謂“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又說: 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
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
是則範缜之意,仍是荀子“形具而神生”,子産“既生魄,陽曰魂”之舊誼。
又其說吳季劄“魂氣無不之”雲: 人之生也,資氣于天,禀形于地,是以形銷于下,氣滅于上。
氣滅于上,故言“無不之”。
無不之者,不測之辭耳,豈必其有神與知耶? 此說更徹底,與王充語相似。
當時一輩難者,謂形神可離,是二,非即是一。
然若果有離形而可以獨存之神,則試問此非一種變相之靈魂而何?而範缜意見之确然代表中國傳統意見,亦更可無疑矣。
八儒道兩家對于宇宙論之終極相異處 繼此尚有一層須提及者。
上文所述中國思想史中之傳統的純形氣的人生觀。
此在先秦,應分儒、道兩大支。
道家因于主張純形氣的人生觀,而緊接着主張純自然的宇宙觀。
而道家言宇宙原始,又終必推極至于“無”。
但儒家則不願接受此種純無的宇宙觀,于是又重新提出一“神”字。
故儒、道兩家主張自然之宇宙觀雖一,但道家主張自然之外無别義,因又謂宇宙終極是一“無”。
儒家則承認此自然宇宙之最後終極乃一“神”。
此所謂“神”者,雖仍不脫形氣,雖非主張在形氣之外别有神,而僅謂此宇宙大形氣之自身内部即包孕有神性。
故此神則非創出宇宙之神,而成為此宇宙本身内涵之一德性。
此說備見于《周易》之《系辭傳》。
《系辭傳》雲: 神無方而易無體。
神無方所,自然更無人格性,此神則僅是整個宇宙造化之充周流動而無所不在者。
《系辭傳》又雲: 陰陽不測之謂神。
此與“鬼神者,陰陽也”之神又微不同。
此乃就整個陰陽二氣之變化不測而謂之神。
故《系辭傳》又曰: 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謂乎? 又曰: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又曰: 神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老子曰:“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又曰:“常無,欲以觀其妙。
”在老子主“以無觀妙”,即是以無觀宇宙一切之原始。
而在《易》之《系辭傳》,在晚周儒家間,則主“以神觀妙”。
“妙”是宇宙衆始之會同集合處,此處即見其為神。
老子道家謂宇宙衆始是一“無”,而《易傳》儒家則改說宇宙衆始是一“神”。
此層為晚周儒、道兩家思想上一大分辨。
在孔子與莊周時,此分辨猶不顯,必待老子與《易傳》,而此分辨始彰著,此亦思想進展之一例。
因此《易傳》又說: 以體天地之揆,以通神明之德。
又曰: 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上之為天地,下之為萬物,《易系傳》作者則以一“神”字上下包舉,兼盡此天地萬物,而神明之德,亦即于天地萬物上見。
故《中庸》亦雲: 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宇宙一切盡在化,隻其化之存在處便是神。
此說毋甯可謂是較近于《莊子·内篇》七篇之所說。
若隻從老子以後之道家言之,則宇宙大化僅是一自然,更無所謂神也。
此乃儒、道兩家之大分辨。
以後論宋儒理學,必當先明此義,乃可得宋儒持論之要旨。
而許慎《說文》則雲: 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
如此說來,豈不真有一天神在引生出萬物乎?訓诂文字學者之不成為一思想家,正可于此等處微辨得之。
下篇 本文上篇,叙述春秋以下迄于佛法東來,在此一段期間中國思想史中之鬼神觀。
佛法主張有三世輪回,與中國傳統思想中之鬼神觀,顯然不合。
下篇則略述宋明儒對于鬼神觀之新發揮,大體為承襲以前傳統舊觀點,對佛法輪回之說,加以抨擊。
以視漢儒以下經典注疏,殆可謂無甚多之創辟。
然亦有義趣宏深,卓然超出于前人所獲之上者。
羅而述之,并可對宋明儒之整個宇宙論及人生論,多添一番了解也。
九周濂溪太極圖說中之宇宙觀 論宋代理學開始,首先必提及周濂溪之《太極圖說》。
此文未論及鬼神,然顯然為主張一種純形氣的宇宙觀,即所謂自然的宇宙觀。
宇宙不由神創,因此而主張純形氣的人生觀。
人在自然大化中生,不由神造。
人死後,即其一生之氣化已盡,亦将不複有鬼。
《太極圖說》雲: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動陰靜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
此顯然為濂溪會合儒、道兩家,又會合了《易》家言陰陽,與陰陽家言五行之兩派,而歸納成一番最扼要簡淨的宇宙原始論與人生演化論,而終則歸納到“形既生矣,神發知矣”兩語,此證濂溪亦如子産、荀況,不信人生前先有靈魂,則死後無靈魂,亦不問可知。
惟濂溪此文,究竟是自然的意味重過了神的意味。
換言之,乃是《老子》與《淮南子》的意味重過了《易系傳》與《小戴記》的意味。
亦即是道重于儒的味。
因此下面遂引出二程與橫渠,對此偏勝,頗有糾挽。
十二程的鬼神論 在濂溪書中,不再談到鬼神字。
繼此而重新提出“鬼神”二字作讨論者,為二程與橫渠。
朱子《近思錄》選輯二程、橫渠論鬼神各節,編入“道體門”,此層極可注意。
簡切言之,可謂宋儒對鬼神,隻當作一種道體看。
明道說: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其用則謂之神。
宇宙間形形色色,皆屬具體的形而下者。
而宇宙則是一個動的,此一動,則是形而上的,抽象的,因其有一種所以動的性能在。
此種性能,宋儒常目之為宇宙之本體,而明道此處隻稱之曰“易”。
易即是一陰一陽。
《易系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故明道此處說“其理則謂之道”。
此大易之體,所以能一陰一陽,發生出種種妙用來者則謂之“神”。
明道此處“神”字,仍是沿用了《易系傳》中的神字。
明道此一節話,正可作為《易系傳》之注疏看。
但較之濂溪《太極圖說》,已略去了陰陽家五行一派,而增入了《易傳》中所特别提起的一“神”字,又補出了《易傳》中所未有的一“理”字。
此“理”字,乃此下宋明儒最所吃緊研讨的一觀念。
惟追溯淵源,則從魏晉時王弼、郭象以來,已經鄭重提出。
此處可見為宋代理學辟路者,固在濂溪,而為宋代理學立基者,則必屬于明道。
伊川說: 易說鬼神,便是造化,隻氣便是神。
此處所謂“造化”,即是朱子《近思錄》所謂之“道體”,其實造化亦隻是一氣在變動。
伊川說:“隻氣便是神”,可見并非有神在創出氣,變動氣。
而神乃是此氣所内涵自有之一種性能也。
此一分辨極重要。
二程之所以異于濂溪者,便在此。
因此伊川又說: 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
如此說來,天隻是一形體,此形體中自有主宰,并非在形體外另有主宰此一形體者。
故天與帝實是同此一形體,隻是分而言之,各有所指而已。
此一形體,有主宰,同時亦有功用。
此種功用則謂之鬼神。
若小言之,人身亦是一形體,我們稱之曰“人”,或曰“形”。
在此形體中,亦自有主宰,我們稱之曰“心”,或曰“性”。
決非在身形之外另有一心或性來主宰此身形。
此身形,既有主宰,亦有功用。
人身之種種功用,亦可稱為鬼神。
可見鬼神即見在人生時,非在人之生前與死後。
此種功用之妙處則單稱曰“神”。
“神”即合指鬼神言,猶之“乾”即合指乾坤言,“性”即合指性情言。
明白得這一條,便可明白上一條。
伊川此兩條分别“鬼神”字與“神”字,顯然仍是先秦與漢儒之經典舊誼,已詳上篇,不再釋。
所以伊川又說: 鬼神者,造化之迹也。
迹隻是天地造化存留下的一些痕迹。
如人行過,地下留有足迹。
《中庸》說:“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宇宙大化,一幕幕揭開過去,其所存影像,卻如神一般。
伊川此語,隻把《中庸》語倒轉說。
伊川又說: 有理則有氣,有氣則有數。
鬼神者,數也。
數者,氣之用也。
此一條,說來更具體。
大化一氣運行,有伸縮,有消長,此皆是數之不同。
如陽氣多了些,或陰氣多了些。
一陰一陽之變化無窮,即是造化天機,其實則隻是氣之聚散阖辟,在分數上有不同。
若有氣無數,則不能變,造化之機便窒塞了,不再有造化了。
其實所謂鬼神,隻是那大化之氣在一消一長,一伸一縮,隻是氣之在數量上有變化不同而已。
所以鬼神乃是宇宙間一種形而上的抽象的妙用。
因此伊川又說: 隻氣便是神。
今人不知此理,才有水旱,便去廟中祈禱。
不知雨露是甚物,從何處出,複于廟中求耶?名山大川,能興雲緻雨,卻都不說着,卻于山川外木土人身上讨雨露。
木土人身上有雨露耶?世人隻因祈禱而有雨,遞指為靈驗,豈知适然。
此一條,落實到世間所認為鬼神的一邊來。
其實宇宙間那有如世俗所想像的鬼神。
世間僅據偶然事、适然事,而遽信為有鬼神了。
所以要格物窮理,才能真知宇宙之神。
此即所謂“窮神知化”,亦可說知化了始是窮神也。
或問鬼神之有無,曰:“吾為爾言無,則聖人有是言矣。
為爾言有,爾得不于吾言求之乎?” 根據此一條,可見二程顯然主張無鬼論與無神論。
惟謂聖人有是言,當知在春秋前《詩》《書》中,确言有鬼神。
春秋後《論》《孟》《易傳》《戴記》之類,并不曾明白主張有鬼神。
宋儒不效漢以下經師仔細分疏,因此隻說聖人有是言。
惟明知聖人有是言,而今仍不肯言其有,則二程之不信有鬼神,其态度更鮮明易見了。
問神仙之說有諸?明道曰:“若說白日飛升之類則無。
若言居山林間,保形煉氣以延年益壽,則有之。
譬如一垆火,置之風中,則易過。
置之密室,則難過。
有此理也。
” 又問:“揚子言:‘聖人不師仙,厥術異也。
’聖人能為此等事否?”曰:“此是天地間一賊,若非竊造化之機,安能延年?使聖人肯為,周孔為之矣。
” 此兩條,由鬼神推論到神仙與長生。
明道不信神仙長生,卻信可延年。
此亦沿襲魏晉人意見。
但他說延年乃是竊造化之機,是天地間一賊。
可見格物窮理,隻是要明造化,要窮宇宙之神,不是要違造化,窺竊造化之機來為私人延年益壽。
明道又說: 此所以謂萬物一體者,皆有此理。
生則一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