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之宗教信仰
關燈
小
中
大
限生命之纏縛而融入此大群無限之生命者,莫如即以生命為證,而使之先有所曉悟。
我之生命何自來,曰自父母。
父母之生命何自來,曰自祖父母。
循此而上,當知我之生命雖短促,而我生命之來源則甚悠久。
然則我父我母之生命雖若短促,苟知我之生命即為我父我母之延續,則我父我母之生命并不短促。
循此而下,我之生命雖若短促,而我之生命亦有其延續,則我之生命亦不短促。
如是則小我有限之生命,即大群無限生命之一環。
抑且生命不僅有其延續,而複有其展擴焉。
我父我母之生命,不僅由我延續之,我之兄弟姊妹,莫不延續我父我母生命之一脈。
循是上推下推,子孫百世,宗族衍昌,皆大群體無限生命之延續與展擴也。
再尋究此大群體無限生命之延續與展擴之源頭及其終極,則感其乃非小我有限生命之所能想像,于是而尊之為天行,神之為帝力。
故中國古代之以祖配天,以宗廟祭祀為人事最大之典禮,為政治、宗教最高精神之所寄托而維系者,夫亦曰:惟此可以解脫小我有限生命之苦惱,而使之得融入大群無限生命之中,泯群己,通天人,使人生得其安慰,亦使人生得其希望。
人之所賴于宗教與政治者,主要惟此則已。
孔門之所謂仁,即吾人對此大群體無限生命之一種敏覺與靈感也。
人類惟具此敏覺與靈感,乃可以證悟大群無限生命之真實性。
換辭言之,所謂大群無限生命者,即此人類一點敏覺與靈感之所主宰,亦即以此一點敏覺與靈感為靈魂。
否則父母生子,本為情欲。
子之于母,如物寄瓶中,出即離矣。
安見有所謂生命之延續,更安見有所謂生命之擴展?故孔子之所謂仁,實乃為古代政治宗教之着眼于大群體者賦以一真實之生命。
中國舊訓:禮,體也。
仁,覺也。
蓋禮即象征此大群生命之體段,仁則代表此大群生命之感性。
故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此如人有血肉之軀,而感性全失,麻木不仁,則屍居餘氣,固無如此軀體何也。
人類生命之延續與擴展,必本于父母兄弟以為證,故孔門言仁,亦首重孝弟。
孝弟即仁,亦即人類對其大群無限生命之一種敏覺與靈感。
換辭言之,即人類對無限生命之一種自覺也。
此無限生命之自覺,亦謂之“性”。
故孝者,實人類之天性。
何以謂之“性”?以其為大群無限生命之主宰與靈魂故,故不謂之心而謂之“性”。
何以謂之“天性”?以大群無限生命之主宰與靈魂,不可以小我個己之文辭言說形容之,故不曰人性而曰天性。
此種天性,對父母而發露謂之孝。
此種發露,隻感生命之無限,早已泯群我,通天人。
雖由父母而流露,卻非為父母而發。
若以淺義喻之,人有耳,始有聽,然人不為耳而聽。
人有目,始有視,然人不為目而視。
人有口腹腸胃始有饑渴,然人不為口腹腸胃而飲食。
粗以此為喻,人有父母始有孝,然人不為父母而孝。
孝子之心,固已無小我與父母之隔閡。
孝弟之心油然而生,将惟見自我生命之無限。
固已超乎小我之上,其視父母之與小己,猶一體也。
故曰,孝非為父母發。
儒家教孝,最重葬祭。
夫父母既殁,葬之雖厚,祭之雖豐,亦複何為?然而不然者,蓋惟此最足發明人類孝心之真義。
故曰:“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
”然則所重在祭者内心之敏覺,而不在其所祭。
故曰:“未知生,焉知死。
”若以局限于小我有限生命者論之,則所祭已死,其果有鬼神與否,其鬼神之果來享祭與否,皆不可知。
然祭者則猶生。
若以超出于小我有限之生命者論之,則此祭者内心一片無限生命之敏覺,固已通生死而一之。
故父母生命之延續與否,于何證之?亦證之于孝子臨葬臨祭之一番敏覺與靈感。
既知祭之所重在祭者不在所祭,則孝之所重,亦在孝者而不在所孝。
義本一貫,例類易明。
重在所祭,則信鬼神。
重在所孝,則養口體。
而儒家教孝之精義則不在此。
故雖父母既殁,鬼神之有否不可知,而不害孝子之恪恭以祭。
然則父母之存,其無間于父母之智愚慈頑,而為子者亦必恪恭以孝,其義一也。
舜之于瞽瞍,周公之于文王,為之父母者雖異,而其所以為孝者則一。
今之人乃移政事革命之理論唱“非孝”,而老子乃謂“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則誠淺之乎其測忠孝矣。
自有孔子之教,而中國古宗教之地位乃益失其重要。
何者?宗教起源,大率本于人類自感其生命之渺小,而意想有一大力者為之主宰。
今孔門教仁教孝,人類渺小之生命,已融為大群無限之生命,其主宰即在自我方寸之靈覺。
故既混群我,通天人,死生彼己一以貫之,則曰:“敬神鬼而遠之。
”又曰:“丘之禱久矣。
”古代赫赫在上昭昭在旁之天鬼,自孔子仁教之義既昌,固可以退處于無足輕重之數。
亦自孔子之教,而中國古代政治之地位亦變易其重心。
古者惟王者之祖得以配上帝,亦惟王者得以郊天而祀祖。
大群體之生命操于天,大群體之意旨集中于王者。
孔子之教則不然。
孔子以仁濟禮,仁、禮相協兼盡之謂“道”。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者不可須臾離。
”《大學》曰:“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政事不過道之一端。
祭天雖屬王者天子之事,然人人有父母,斯人人皆有孝。
孟子曰:“盡心知性,盡性知天”,不必其祖之克配上帝,不必其身之必為王者,乃可有天之相格。
而修明其道者,則常不在君而在師。
故自孔門之仁孝言之,則天子至于庶人一也。
自孔門之道言之,則政治之重不如教化。
教化一本乎人心,故曰:“忠恕違道不遠。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亦大群無限生命之一種敏感也。
道不可須臾離,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故人人皆為此大群無限生命之一環。
修道之謂教,故闡明此大義者,其責任之重,乃遠超于古者天子郊天祭祖之意義之上。
然而孔門論學,仁禮相濟,于發明人類心性之中,仍包有古代傳統政治之精義。
于是中國文化大統,乃常以教育居第一位,政治次之,宗
我之生命何自來,曰自父母。
父母之生命何自來,曰自祖父母。
循此而上,當知我之生命雖短促,而我生命之來源則甚悠久。
然則我父我母之生命雖若短促,苟知我之生命即為我父我母之延續,則我父我母之生命并不短促。
循此而下,我之生命雖若短促,而我之生命亦有其延續,則我之生命亦不短促。
如是則小我有限之生命,即大群無限生命之一環。
抑且生命不僅有其延續,而複有其展擴焉。
我父我母之生命,不僅由我延續之,我之兄弟姊妹,莫不延續我父我母生命之一脈。
循是上推下推,子孫百世,宗族衍昌,皆大群體無限生命之延續與展擴也。
再尋究此大群體無限生命之延續與展擴之源頭及其終極,則感其乃非小我有限生命之所能想像,于是而尊之為天行,神之為帝力。
故中國古代之以祖配天,以宗廟祭祀為人事最大之典禮,為政治、宗教最高精神之所寄托而維系者,夫亦曰:惟此可以解脫小我有限生命之苦惱,而使之得融入大群無限生命之中,泯群己,通天人,使人生得其安慰,亦使人生得其希望。
人之所賴于宗教與政治者,主要惟此則已。
孔門之所謂仁,即吾人對此大群體無限生命之一種敏覺與靈感也。
人類惟具此敏覺與靈感,乃可以證悟大群無限生命之真實性。
換辭言之,所謂大群無限生命者,即此人類一點敏覺與靈感之所主宰,亦即以此一點敏覺與靈感為靈魂。
否則父母生子,本為情欲。
子之于母,如物寄瓶中,出即離矣。
安見有所謂生命之延續,更安見有所謂生命之擴展?故孔子之所謂仁,實乃為古代政治宗教之着眼于大群體者賦以一真實之生命。
中國舊訓:禮,體也。
仁,覺也。
蓋禮即象征此大群生命之體段,仁則代表此大群生命之感性。
故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此如人有血肉之軀,而感性全失,麻木不仁,則屍居餘氣,固無如此軀體何也。
人類生命之延續與擴展,必本于父母兄弟以為證,故孔門言仁,亦首重孝弟。
孝弟即仁,亦即人類對其大群無限生命之一種敏覺與靈感。
換辭言之,即人類對無限生命之一種自覺也。
此無限生命之自覺,亦謂之“性”。
故孝者,實人類之天性。
何以謂之“性”?以其為大群無限生命之主宰與靈魂故,故不謂之心而謂之“性”。
何以謂之“天性”?以大群無限生命之主宰與靈魂,不可以小我個己之文辭言說形容之,故不曰人性而曰天性。
此種天性,對父母而發露謂之孝。
此種發露,隻感生命之無限,早已泯群我,通天人。
雖由父母而流露,卻非為父母而發。
若以淺義喻之,人有耳,始有聽,然人不為耳而聽。
人有目,始有視,然人不為目而視。
人有口腹腸胃始有饑渴,然人不為口腹腸胃而飲食。
粗以此為喻,人有父母始有孝,然人不為父母而孝。
孝子之心,固已無小我與父母之隔閡。
孝弟之心油然而生,将惟見自我生命之無限。
固已超乎小我之上,其視父母之與小己,猶一體也。
故曰,孝非為父母發。
儒家教孝,最重葬祭。
夫父母既殁,葬之雖厚,祭之雖豐,亦複何為?然而不然者,蓋惟此最足發明人類孝心之真義。
故曰:“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
”然則所重在祭者内心之敏覺,而不在其所祭。
故曰:“未知生,焉知死。
”若以局限于小我有限生命者論之,則所祭已死,其果有鬼神與否,其鬼神之果來享祭與否,皆不可知。
然祭者則猶生。
若以超出于小我有限之生命者論之,則此祭者内心一片無限生命之敏覺,固已通生死而一之。
故父母生命之延續與否,于何證之?亦證之于孝子臨葬臨祭之一番敏覺與靈感。
既知祭之所重在祭者不在所祭,則孝之所重,亦在孝者而不在所孝。
義本一貫,例類易明。
重在所祭,則信鬼神。
重在所孝,則養口體。
而儒家教孝之精義則不在此。
故雖父母既殁,鬼神之有否不可知,而不害孝子之恪恭以祭。
然則父母之存,其無間于父母之智愚慈頑,而為子者亦必恪恭以孝,其義一也。
舜之于瞽瞍,周公之于文王,為之父母者雖異,而其所以為孝者則一。
今之人乃移政事革命之理論唱“非孝”,而老子乃謂“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則誠淺之乎其測忠孝矣。
自有孔子之教,而中國古宗教之地位乃益失其重要。
何者?宗教起源,大率本于人類自感其生命之渺小,而意想有一大力者為之主宰。
今孔門教仁教孝,人類渺小之生命,已融為大群無限之生命,其主宰即在自我方寸之靈覺。
故既混群我,通天人,死生彼己一以貫之,則曰:“敬神鬼而遠之。
”又曰:“丘之禱久矣。
”古代赫赫在上昭昭在旁之天鬼,自孔子仁教之義既昌,固可以退處于無足輕重之數。
亦自孔子之教,而中國古代政治之地位亦變易其重心。
古者惟王者之祖得以配上帝,亦惟王者得以郊天而祀祖。
大群體之生命操于天,大群體之意旨集中于王者。
孔子之教則不然。
孔子以仁濟禮,仁、禮相協兼盡之謂“道”。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者不可須臾離。
”《大學》曰:“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政事不過道之一端。
祭天雖屬王者天子之事,然人人有父母,斯人人皆有孝。
孟子曰:“盡心知性,盡性知天”,不必其祖之克配上帝,不必其身之必為王者,乃可有天之相格。
而修明其道者,則常不在君而在師。
故自孔門之仁孝言之,則天子至于庶人一也。
自孔門之道言之,則政治之重不如教化。
教化一本乎人心,故曰:“忠恕違道不遠。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亦大群無限生命之一種敏感也。
道不可須臾離,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故人人皆為此大群無限生命之一環。
修道之謂教,故闡明此大義者,其責任之重,乃遠超于古者天子郊天祭祖之意義之上。
然而孔門論學,仁禮相濟,于發明人類心性之中,仍包有古代傳統政治之精義。
于是中國文化大統,乃常以教育居第一位,政治次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