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心教
關燈
小
中
大
須有一訓練人心使其與大群接觸相通之場所。
此場所便是家庭。
中國人乃以家庭培養其良心,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
故中國人的家庭,實即中國人的教堂。
中國人并不以家庭教人自私自利,中國人實求以家庭教人大公無我。
孔子認為培養良心最直接的方法,莫過于教人孝弟。
故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再由孝弟擴充,由我之心而通人類之大群心,去其隔膜封蔽,而達于至公大通之謂聖。
心之相通,必自孝始。
孝是人與人兩心相通之第一步。
中國人的宗教,隻限于人與人之間,并不再牽涉到人以外的上帝。
因此中國宗教亦可說是一種人文教,或稱文化教,并亦可稱之孝的宗教。
孝之外貌有禮,其内心則為仁,由此推擴則為整個的人心與世道。
因此既有孔子,中國便可不需再有西方般的宗教。
孔子之後有墨子。
墨子思想頗近西方的宗教。
“兼愛”則如耶教之博愛,“天志”“明鬼”都是西方宗教的理論。
然而墨子有一大缺點,他沒有教堂以為訓練人心上通天鬼之場所。
他既沒有宗教的組織和形式,所以隻可說他是一個未成熟的宗教家。
孔子則不然,他不從人生以外講永生,孔子已避免了先民素樸的天鬼舊觀念之束縛。
子路問死,他說:“未知生,焉知死。
”他直接以人生問題來解答人死問題,與其他宗教以人死問題來解答人生問題者絕不同。
他看祭祀,不過是一種心靈的活動,亦可說是一種心靈的訓練與實習。
故他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吾不與祭,如不祭。
”他隻看重人心一種自能到達的理想的境界,而不再在人心以上補出一個天鬼的存在。
他實在是超宗教的、進步的。
惟孔子雖超宗教,而仍特設一個家庭為訓練人心之場所。
墨子不能超宗教,而又無他的特設的教堂為訓練人心以供人神之接觸而相通。
這是孔墨之相異點,亦即孔學之所以興與墨學之所以廢的大本原所在。
今再剀切言之:孔子的教訓,實在已把握了人生的基本大原則,如孟子所謂“先得吾心之同然”是也。
人生進于禽生與獸生,已不限于小我肉體的生命,而别有其心的生命。
此種心,已不是專限于肉體的“生物心”,而漸已演進形成為彼我古今共同溝通的一種“文化心”。
所謂人生,即在人類大群此種文化心之相互照映中。
若隻限于肉體的自然六尺之軀之衣食作息,此則與禽生、獸生複何區别?故各人的私生命,亦即存在于人類大群的公心中。
所謂人生之不朽與永生,亦當在心的生命方面求之,即人類大群公心的不斷生命中求之。
此人類大群的公心,有其不斷的生命者,即我上文所謂“文化心”是也。
人的生命,能常留存在人類大群的公心中而永不消失,此即其人之不朽。
肉體生命固無不朽,而離卻人類大群之公心,亦無不朽可言。
故知真實人生,應在大群人類之公心中覓取,決非自知自覺自封自蔽之小我私心,即限于自然肉體之心,便克代表人生之意義。
必達到他人心中有我,始為我生之證。
若他人心中無我,則我于何生?依照孔學論之,人生即在仁體中。
人生之不朽,應在此仁體中不朽。
人生之意義,即人人的心互在他人的心中存在之謂。
永遠存在于他人的心裡,則其人即可謂不朽。
孔子至今還存在人的心中,所以孔子至今還是不朽,還是生存于世。
隻因“人心之所同然”為孔子所先得,所以孔子能永生長在于人類的心中而曆久不滅。
若把此番理論來論耶教,則耶稣之所以永生不滅,也并不因為他是上帝的兒子,降生下來救此人群,實在因為他也已把握人心之同然,他也隻永遠存在于後世人群的心中而時時複活,永存不朽。
所以耶教理論盡可與中國傳統觀念不同,而耶教精神,還是可以把中國傳統精神來解釋。
然正因為觀念不同,理論不同,因此形成了東西雙方其他文化方面之種種相異點。
正因為有孔子的心教存在于中國,遂形成了中國人之獨特文化與獨特的人生理論,與西方社會人生專賴法律、宗教的維系者不同。
今日之世界,宗教信仰既漸淡,而法律效能亦漸薄;欲救斯弊,實有盛倡孔子心教之必要。
(民國三十二年四月《思想與時代》二十一期)
此場所便是家庭。
中國人乃以家庭培養其良心,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
故中國人的家庭,實即中國人的教堂。
中國人并不以家庭教人自私自利,中國人實求以家庭教人大公無我。
孔子認為培養良心最直接的方法,莫過于教人孝弟。
故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再由孝弟擴充,由我之心而通人類之大群心,去其隔膜封蔽,而達于至公大通之謂聖。
心之相通,必自孝始。
孝是人與人兩心相通之第一步。
中國人的宗教,隻限于人與人之間,并不再牽涉到人以外的上帝。
因此中國宗教亦可說是一種人文教,或稱文化教,并亦可稱之孝的宗教。
孝之外貌有禮,其内心則為仁,由此推擴則為整個的人心與世道。
因此既有孔子,中國便可不需再有西方般的宗教。
孔子之後有墨子。
墨子思想頗近西方的宗教。
“兼愛”則如耶教之博愛,“天志”“明鬼”都是西方宗教的理論。
然而墨子有一大缺點,他沒有教堂以為訓練人心上通天鬼之場所。
他既沒有宗教的組織和形式,所以隻可說他是一個未成熟的宗教家。
孔子則不然,他不從人生以外講永生,孔子已避免了先民素樸的天鬼舊觀念之束縛。
子路問死,他說:“未知生,焉知死。
”他直接以人生問題來解答人死問題,與其他宗教以人死問題來解答人生問題者絕不同。
他看祭祀,不過是一種心靈的活動,亦可說是一種心靈的訓練與實習。
故他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吾不與祭,如不祭。
”他隻看重人心一種自能到達的理想的境界,而不再在人心以上補出一個天鬼的存在。
他實在是超宗教的、進步的。
惟孔子雖超宗教,而仍特設一個家庭為訓練人心之場所。
墨子不能超宗教,而又無他的特設的教堂為訓練人心以供人神之接觸而相通。
這是孔墨之相異點,亦即孔學之所以興與墨學之所以廢的大本原所在。
今再剀切言之:孔子的教訓,實在已把握了人生的基本大原則,如孟子所謂“先得吾心之同然”是也。
人生進于禽生與獸生,已不限于小我肉體的生命,而别有其心的生命。
此種心,已不是專限于肉體的“生物心”,而漸已演進形成為彼我古今共同溝通的一種“文化心”。
所謂人生,即在人類大群此種文化心之相互照映中。
若隻限于肉體的自然六尺之軀之衣食作息,此則與禽生、獸生複何區别?故各人的私生命,亦即存在于人類大群的公心中。
所謂人生之不朽與永生,亦當在心的生命方面求之,即人類大群公心的不斷生命中求之。
此人類大群的公心,有其不斷的生命者,即我上文所謂“文化心”是也。
人的生命,能常留存在人類大群的公心中而永不消失,此即其人之不朽。
肉體生命固無不朽,而離卻人類大群之公心,亦無不朽可言。
故知真實人生,應在大群人類之公心中覓取,決非自知自覺自封自蔽之小我私心,即限于自然肉體之心,便克代表人生之意義。
必達到他人心中有我,始為我生之證。
若他人心中無我,則我于何生?依照孔學論之,人生即在仁體中。
人生之不朽,應在此仁體中不朽。
人生之意義,即人人的心互在他人的心中存在之謂。
永遠存在于他人的心裡,則其人即可謂不朽。
孔子至今還存在人的心中,所以孔子至今還是不朽,還是生存于世。
隻因“人心之所同然”為孔子所先得,所以孔子能永生長在于人類的心中而曆久不滅。
若把此番理論來論耶教,則耶稣之所以永生不滅,也并不因為他是上帝的兒子,降生下來救此人群,實在因為他也已把握人心之同然,他也隻永遠存在于後世人群的心中而時時複活,永存不朽。
所以耶教理論盡可與中國傳統觀念不同,而耶教精神,還是可以把中國傳統精神來解釋。
然正因為觀念不同,理論不同,因此形成了東西雙方其他文化方面之種種相異點。
正因為有孔子的心教存在于中國,遂形成了中國人之獨特文化與獨特的人生理論,與西方社會人生專賴法律、宗教的維系者不同。
今日之世界,宗教信仰既漸淡,而法律效能亦漸薄;欲救斯弊,實有盛倡孔子心教之必要。
(民國三十二年四月《思想與時代》二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