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心教
關燈
小
中
大
心的境界而言。
此所謂人,并不指一個個的小我與私人,而是指的人類大群。
故此所謂人心者,乃指人類大群一種無隔閡、無封界、無彼我的共通心。
到達此種心的境界則謂之仁。
人到了仁的境界,則死生、彼我問題,均連帶獲得解決。
西方人亦未嘗不言心,但西方人所謂“心”,與“靈魂”離為兩物。
西方人所指的心,隻指小我肉體之心之一種機能而言。
中國人觀念反是。
中國人認為心即是仁。
中國人看心,雖為人身肉體之一機能,而其境界則可以超乎肉體。
西方人認超肉體者隻有靈魂;中國人看心,則已包容西方人靈魂觀念之一部分,而與西方人之所謂靈魂者自不同。
中國人看心,可以超乎肉體而為兩心之相通。
如孝,即親子間兩心相通之一種境界也。
子心能通知父心即為孝。
耶稣《聖經》中說:“你依上帝的心來愛你的父母與兄弟。
”是就西方宗教意義言,人隻認自己的心可與上帝相通,卻不認人我之間的心可以直接相通。
人我之心之直接相通,此乃中國觀念,即儒家之所謂仁。
若以生物進化的觀點論之:自無生物進而為有生物,自植物進而為動物,又自動物進而為人。
人與其他動物之差别點,即在人有人心。
人心自不當與動物心同類并視。
人心能超出個體小我之隔膜與封蔽而相通,此為人獸之分别點。
此種着重在“心”的一邊的看法,其實隻為中國人的觀念。
西方人則認人獸之别在有靈魂與無靈魂。
他們看心,為肉體的,人心、獸心大略相似,無甚差别。
所以有人獸之大别者,則在人類有靈魂,而由此認識上帝,直接與上帝相通。
由此之故,隻待近世西方宗教觀念漸漸淡薄,他們便不免要認為人與禽獸同一境界,同屬自然。
像中國人觀念中之人心更高境界,實為西方人所不易領略,不易接受。
同一理由,西方宗教中之“靈魂”觀念,則又為中國人所不了。
因此可以說,中國的人生觀是“人心”本位的。
此所謂人心,非僅指肉體心。
肉體心,凡屬動物皆有,而各不相通。
故動物僅自知痛癢,哀樂不相關,相互間可以無同情。
西方科學裡的心理學,即以這類心态為研究題材,他們自稱為是無靈魂的心理學。
這一種心理學,因為他們既剔除了他們所謂“靈魂”的部分,當然研究不到人心之真實境界。
西方人把人心一部分功能劃歸靈魂,而又認靈魂隻與上帝相通;人與人之間,則須經過上帝意旨之一轉手,而不能直接相通;因此對人心的認識實嫌不夠。
中國人所謂“心”,并不專指肉體心,并不封蔽在各各小我自體之内,而實存在于人與人之間,哀樂相關,痛癢相切。
中國人稱此種心為“道心”,以示别于“人心”。
現在我們可以稱此種心為“文化心”。
所謂文化心者,因此種境界實由人類文化演進陶冶而成。
亦可說人類文化,亦全由人類獲有此種心而得發展演進。
中國人最先明白發揚此意義者,則為孔子。
孔子講人生,常是直指人心而言。
由人心顯而為世道,這是中國人傳統的人生哲學,亦可說是中國人的宗教。
當知科學智識雖可愈後愈進步,而人生基本教訓則不必盡然。
因人生大本大原隻有這些子,這些子則可以曆萬世而不變。
中國古人也信仰上帝鬼神,直到孔子,才把此等舊說舍棄,而專從人心這些子上立論。
以後的中國人,遂常常講“人心世道”,而不談上帝。
這實是中國思想之大進步。
所謂人心,應着重“人”字看。
所謂世道,應着重“世”字看。
西方人看人心隻如獸心,耶教教義認為人皆有罪,一切唯有聽從上帝意旨,痛切忏悔,洗淨自己的心,而改以上帝心為心,如是人類始可得救。
西方人因此看不起人心,因而也看不起世道,而另要講一種出世之道。
迨到他們回過頭來,想擺脫靈魂而單言人心,則又誤把人心與獸心等類同視。
既不看重人心與獸心之分别,故而又要陷世道于重大罪惡中。
我們可以說西方的宗教為上帝教,中國的宗教則為“人心教”或“良心教”。
西方人做事每依靠上帝,中國人則憑諸良心。
西方人以上帝意旨為出發點,中國人則以人類良心為出發點。
西方人必須有教堂,教堂為訓練人心與上帝接觸相通之場所。
中國人不必有教堂,而亦必
此所謂人,并不指一個個的小我與私人,而是指的人類大群。
故此所謂人心者,乃指人類大群一種無隔閡、無封界、無彼我的共通心。
到達此種心的境界則謂之仁。
人到了仁的境界,則死生、彼我問題,均連帶獲得解決。
西方人亦未嘗不言心,但西方人所謂“心”,與“靈魂”離為兩物。
西方人所指的心,隻指小我肉體之心之一種機能而言。
中國人觀念反是。
中國人認為心即是仁。
中國人看心,雖為人身肉體之一機能,而其境界則可以超乎肉體。
西方人認超肉體者隻有靈魂;中國人看心,則已包容西方人靈魂觀念之一部分,而與西方人之所謂靈魂者自不同。
中國人看心,可以超乎肉體而為兩心之相通。
如孝,即親子間兩心相通之一種境界也。
子心能通知父心即為孝。
耶稣《聖經》中說:“你依上帝的心來愛你的父母與兄弟。
”是就西方宗教意義言,人隻認自己的心可與上帝相通,卻不認人我之間的心可以直接相通。
人我之心之直接相通,此乃中國觀念,即儒家之所謂仁。
若以生物進化的觀點論之:自無生物進而為有生物,自植物進而為動物,又自動物進而為人。
人與其他動物之差别點,即在人有人心。
人心自不當與動物心同類并視。
人心能超出個體小我之隔膜與封蔽而相通,此為人獸之分别點。
此種着重在“心”的一邊的看法,其實隻為中國人的觀念。
西方人則認人獸之别在有靈魂與無靈魂。
他們看心,為肉體的,人心、獸心大略相似,無甚差别。
所以有人獸之大别者,則在人類有靈魂,而由此認識上帝,直接與上帝相通。
由此之故,隻待近世西方宗教觀念漸漸淡薄,他們便不免要認為人與禽獸同一境界,同屬自然。
像中國人觀念中之人心更高境界,實為西方人所不易領略,不易接受。
同一理由,西方宗教中之“靈魂”觀念,則又為中國人所不了。
因此可以說,中國的人生觀是“人心”本位的。
此所謂人心,非僅指肉體心。
肉體心,凡屬動物皆有,而各不相通。
故動物僅自知痛癢,哀樂不相關,相互間可以無同情。
西方科學裡的心理學,即以這類心态為研究題材,他們自稱為是無靈魂的心理學。
這一種心理學,因為他們既剔除了他們所謂“靈魂”的部分,當然研究不到人心之真實境界。
西方人把人心一部分功能劃歸靈魂,而又認靈魂隻與上帝相通;人與人之間,則須經過上帝意旨之一轉手,而不能直接相通;因此對人心的認識實嫌不夠。
中國人所謂“心”,并不專指肉體心,并不封蔽在各各小我自體之内,而實存在于人與人之間,哀樂相關,痛癢相切。
中國人稱此種心為“道心”,以示别于“人心”。
現在我們可以稱此種心為“文化心”。
所謂文化心者,因此種境界實由人類文化演進陶冶而成。
亦可說人類文化,亦全由人類獲有此種心而得發展演進。
中國人最先明白發揚此意義者,則為孔子。
孔子講人生,常是直指人心而言。
由人心顯而為世道,這是中國人傳統的人生哲學,亦可說是中國人的宗教。
當知科學智識雖可愈後愈進步,而人生基本教訓則不必盡然。
因人生大本大原隻有這些子,這些子則可以曆萬世而不變。
中國古人也信仰上帝鬼神,直到孔子,才把此等舊說舍棄,而專從人心這些子上立論。
以後的中國人,遂常常講“人心世道”,而不談上帝。
這實是中國思想之大進步。
所謂人心,應着重“人”字看。
所謂世道,應着重“世”字看。
西方人看人心隻如獸心,耶教教義認為人皆有罪,一切唯有聽從上帝意旨,痛切忏悔,洗淨自己的心,而改以上帝心為心,如是人類始可得救。
西方人因此看不起人心,因而也看不起世道,而另要講一種出世之道。
迨到他們回過頭來,想擺脫靈魂而單言人心,則又誤把人心與獸心等類同視。
既不看重人心與獸心之分别,故而又要陷世道于重大罪惡中。
我們可以說西方的宗教為上帝教,中國的宗教則為“人心教”或“良心教”。
西方人做事每依靠上帝,中國人則憑諸良心。
西方人以上帝意旨為出發點,中國人則以人類良心為出發點。
西方人必須有教堂,教堂為訓練人心與上帝接觸相通之場所。
中國人不必有教堂,而亦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