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心教
關燈
小
中
大
人生最大問題,其實并不在“生”的問題,而實是“死”的問題。
凡所謂人生哲學、人生觀等,質言之,都不過要解答此一死的問題而已。
若此問題不獲解答,試問人生數十寒暑,如電光石火,瞬息即逝,其價值安在?其意義又安在? 人皆有死,而人心裡皆有一個共同的傾向與要求,即如何而能不死、不朽,與永生是也。
此種要求,不獨人類有之,懷生畏死,即其他動物亦莫不皆然,而惟人類為最甚。
人類為滿足此種要求而有宗教之信仰。
宗教信人有靈魂,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
現實人生限于肉體現世,空幻不實,變化無常;靈魂生活不限于肉體與現世,彼乃貫串去、來、今三世,永恒不滅,真常無變。
不過,這種說法有兩個缺點:一、與科學沖突;二、忽略了現實。
人生的又一個問題是“我”的問題。
無我則人生問題無着落。
所以人生問題扼要說,也可說是“我生”的問題。
然因人類有我見,而使人類都不免有自封自限、自私自利的習性,因而人我之間不能不有隔閡、有激蕩,遂不能不相分離、相沖突,由此而招緻社會之不安。
人類為防止此種不安,而有正義、自由與法律。
自由屬諸各人自我範圍之内,正義則為人我自由之界限,法律則為維持正義、限制自由而設。
在正義界限之内,人各享其自由。
若有逾越,則受法律之裁制。
西方社會的現世安甯,即借正義與法律的觀念而維持。
所以他們即在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亦有很明顯的界限,有很清楚的法律。
但我們禁不住要問:若人生相與,僅有此等正義、自由與法律,則人與人間全成隔膜,全成敵體,試問人生價值又何在,其意義又何在?再以何者來安慰此孤零破碎漠不相關的人生呢? 西方人在這一點上,還是乞靈于宗教。
他們用宗教家靈魂出世之說來慰藉現世孤零的人心。
他們把人生不朽的要求引到别一世界(天國)去。
因此之故,他們特重牧師與教堂。
而在現世裡則以法律來維持秩序,處理紛争,因此他們又特重律師與法堂。
我們可以這樣說,西方的人生是兩個世界的。
來世的人生是宗教的,現世的人生是法律的。
二者互相為用,他們的政治社會以及一切文明,都支撐在此上。
中國人則與此不同。
中國社會不看重律師與牧師,亦不看重法堂與教堂。
但中國人又如何解答此生死問題,以及人我問題的呢?欲知此事,當明孔子學說。
中國人也希望不朽,但中國人的不朽觀念和西方的不同。
《左傳》裡載叔孫豹之言,謂不朽有三:立德、立功、立言是也。
此三種不朽都屬于現世,仍都在人生現實社會裡。
可以說人生的不朽,仍在這個社會之内,而不在這個社會之外。
因此中國人可以不信有靈魂,而仍獲有人生之不朽。
我之不朽既仍在這個社會裡,則社會與我按實非二。
孔子《論語》裡所常提起的“仁”的境界,即由此建立。
在仁的境界之内,人類一切自私自利之心不複存在,而人我問題亦牽連解決。
人生并不是一個個小我隔膜敵對,各自孤立,而即在現社會裡,把人生融凝成一體,則人生自不當以小我自由為終極。
不講小我自由,便不必争論為自由劃界的正義。
既不争論那個為你我自由劃界的正義,則維持正義、判決此争論的法律,自更不為中國人觀念所重。
擴充至極,則中國社會可以不要法律,不要宗教,而另有其支撐點。
中國社會之支撐點,在内為“仁”,而在外則為“禮”。
西方人的不朽在靈魂,故重上帝與天堂。
中國人的不朽,不在小我死後之靈魂,而在小我生前之立德、立功、立言,使我之德、功、言,在我死後,依然存留在此社會、在此人群之中,故重現世與人群。
兩者相較,中國人的不朽觀念,實較西方人的更着實,更具體,實在不能不說是一種更妥貼的觀念。
從事宗教生活者,必須求知上帝的意旨。
求三不朽現世生命者,必須求知人群的意旨。
我們不妨說,中國人的上帝即是人類大群。
人能解脫小我私人的隔膜與封蔽,而通曉人類大群意志者,即可說他已經直接與上帝相通,已經進了天國。
此種内心境界,中國儒家即謂之“仁”。
孟子說:“仁,人心也。
”正指這一種
凡所謂人生哲學、人生觀等,質言之,都不過要解答此一死的問題而已。
若此問題不獲解答,試問人生數十寒暑,如電光石火,瞬息即逝,其價值安在?其意義又安在? 人皆有死,而人心裡皆有一個共同的傾向與要求,即如何而能不死、不朽,與永生是也。
此種要求,不獨人類有之,懷生畏死,即其他動物亦莫不皆然,而惟人類為最甚。
人類為滿足此種要求而有宗教之信仰。
宗教信人有靈魂,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
現實人生限于肉體現世,空幻不實,變化無常;靈魂生活不限于肉體與現世,彼乃貫串去、來、今三世,永恒不滅,真常無變。
不過,這種說法有兩個缺點:一、與科學沖突;二、忽略了現實。
人生的又一個問題是“我”的問題。
無我則人生問題無着落。
所以人生問題扼要說,也可說是“我生”的問題。
然因人類有我見,而使人類都不免有自封自限、自私自利的習性,因而人我之間不能不有隔閡、有激蕩,遂不能不相分離、相沖突,由此而招緻社會之不安。
人類為防止此種不安,而有正義、自由與法律。
自由屬諸各人自我範圍之内,正義則為人我自由之界限,法律則為維持正義、限制自由而設。
在正義界限之内,人各享其自由。
若有逾越,則受法律之裁制。
西方社會的現世安甯,即借正義與法律的觀念而維持。
所以他們即在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亦有很明顯的界限,有很清楚的法律。
但我們禁不住要問:若人生相與,僅有此等正義、自由與法律,則人與人間全成隔膜,全成敵體,試問人生價值又何在,其意義又何在?再以何者來安慰此孤零破碎漠不相關的人生呢? 西方人在這一點上,還是乞靈于宗教。
他們用宗教家靈魂出世之說來慰藉現世孤零的人心。
他們把人生不朽的要求引到别一世界(天國)去。
因此之故,他們特重牧師與教堂。
而在現世裡則以法律來維持秩序,處理紛争,因此他們又特重律師與法堂。
我們可以這樣說,西方的人生是兩個世界的。
來世的人生是宗教的,現世的人生是法律的。
二者互相為用,他們的政治社會以及一切文明,都支撐在此上。
中國人則與此不同。
中國社會不看重律師與牧師,亦不看重法堂與教堂。
但中國人又如何解答此生死問題,以及人我問題的呢?欲知此事,當明孔子學說。
中國人也希望不朽,但中國人的不朽觀念和西方的不同。
《左傳》裡載叔孫豹之言,謂不朽有三:立德、立功、立言是也。
此三種不朽都屬于現世,仍都在人生現實社會裡。
可以說人生的不朽,仍在這個社會之内,而不在這個社會之外。
因此中國人可以不信有靈魂,而仍獲有人生之不朽。
我之不朽既仍在這個社會裡,則社會與我按實非二。
孔子《論語》裡所常提起的“仁”的境界,即由此建立。
在仁的境界之内,人類一切自私自利之心不複存在,而人我問題亦牽連解決。
人生并不是一個個小我隔膜敵對,各自孤立,而即在現社會裡,把人生融凝成一體,則人生自不當以小我自由為終極。
不講小我自由,便不必争論為自由劃界的正義。
既不争論那個為你我自由劃界的正義,則維持正義、判決此争論的法律,自更不為中國人觀念所重。
擴充至極,則中國社會可以不要法律,不要宗教,而另有其支撐點。
中國社會之支撐點,在内為“仁”,而在外則為“禮”。
西方人的不朽在靈魂,故重上帝與天堂。
中國人的不朽,不在小我死後之靈魂,而在小我生前之立德、立功、立言,使我之德、功、言,在我死後,依然存留在此社會、在此人群之中,故重現世與人群。
兩者相較,中國人的不朽觀念,實較西方人的更着實,更具體,實在不能不說是一種更妥貼的觀念。
從事宗教生活者,必須求知上帝的意旨。
求三不朽現世生命者,必須求知人群的意旨。
我們不妨說,中國人的上帝即是人類大群。
人能解脫小我私人的隔膜與封蔽,而通曉人類大群意志者,即可說他已經直接與上帝相通,已經進了天國。
此種内心境界,中國儒家即謂之“仁”。
孟子說:“仁,人心也。
”正指這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