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與心
關燈
小
中
大
一
我常想要東西雙方人相互了解其對方之文化,應該把東西雙方的思想體系,先作幾個清晰的比較。
這一種比較,應該特别注重他們的相異處,而其相同之點則不妨稍緩。
又應該從粗大基本處着眼,從其來源較遠、牽涉較廣處下手,而專門精細的節目,則不妨暫時擱置。
如此始可理出一頭緒,作為進一步探讨之預備。
本文即為此嘗試而作。
在古代希臘人思想裡,“靈魂”一觀念,顯占重要地位。
畢太哥拉最注重的理論,便是一種輪回不朽說,他認為有一個靈魂可從此體轉移而至彼體。
直到柏拉圖,亦有他的靈魂先在不朽論與後在不朽論,他亦認為一人之靈魂,可以有他的前生與來生。
此亦依然是一種靈魂不滅的想像。
與靈魂相對立者為“肉體”。
肉體終歸變滅,無法永生,而靈魂可以不朽。
從此便引申出“感官”與“理性”之對立。
感官屬于肉體,理性本諸靈魂。
從感官所接觸到的世界,是一種物質世界,而理性所接觸的世界,則是精神世界。
由靈、肉對立又引申而有“精神”“物質”兩世界之對立。
這種二元世界觀,實從二元的人生觀而來。
所謂二元的人生觀,即認在肉體生命以外,另有一個靈魂生命。
這一思想,開始甚早,似乎并不在希臘本土,而實在希臘的東方殖民地産生。
這一思想開始便似帶有東方色彩。
(此處所謂東方,隻指西方系統中之東方,最遠及于印度,與本文主要之東方指中國而言者不同。
)希臘與印度同屬雅利安族,他們雙方對于靈魂觀與世界觀,均有好許相似處,此等定有他更古同一的來源。
這一種人生與世界的二元觀,影響到希臘本土哲學。
柏拉圖的觀念論,便從“現象”與“本體”之二元對立的觀念下發展而來。
希臘人雖是一種現世愛好的民族,但在柏拉圖學說裡面,已染有棄世寡欲的精神極為濃重。
他深覺到在這個世界之外,應該另有一個世界,為此世界之本。
如此則對現世界生活,到底免不了要抱消極态度。
而在此世界中,物質與精神亦到底融不成一片,不免要永遠有沖突。
此後新柏拉圖主義,便專從柏拉圖學說中神秘的與禁欲的方面擴展。
這種宇宙上的二元觀,尋其根柢,還在人生之二元觀。
所以普羅太奴,新柏拉圖主義者的代表,以有此身體為大辱,他說靈魂正為着身體之罪惡而在哭泣。
此種靈、肉對立,理性與感官沖突的感覺,在斯多噶派的學說裡更為顯著。
斯多噶派“理性”與“反理性”之區分,即等于柏拉圖“超感覺”與“感覺”之區分。
同樣将人之理性與感覺劃分,肉體人格之外,另有精神人格。
倫理上之二元觀,早為基督教宗教上之二元觀導其先路。
基督教之靈魂觀念,同樣是東方色彩,同樣是靈、肉對立的二元觀,因此可與畢太哥拉派、柏拉圖、斯多噶派相融洽。
從希臘思想轉至基督教,其接榫處隻在此。
二 自從基督教在西方宣揚開以後,西方人對于世界的二重觀念,更為清澈鮮明。
奧古斯丁的神之城,隻在天上,不在地上。
人生之終極,靈魂之救度,精神世界之重視,均為西方中古時代之特殊表征。
這一趨勢,直要到文藝複興時期始有轉變。
文藝複興,外面看是從基督教轉返希臘,裡面看則是從靈魂轉返肉體,從天上轉歸地上,從精神觀念轉歸到自然現象。
自此以下的西方思想,似乎“靈魂”的地位逐漸降低,“心”的地位逐漸提高,西方思想界另有一番新生氣。
這或許是北歐新民族一種特殊精神之表現。
但因思想傳統沿襲已久,此下的思想路徑,似乎仍擺脫不掉已往的舊軌轍。
關于心的重要地位,其實在奧古斯丁的理論中已見端倪,不過到文藝複興以後,更有進展。
奧古斯丁雖知看重個人内心的地位,他還是說,在神的真理面前,人之内心仍隻有被動。
人心隻是次要的,神才是主要,人的靈魂才是主要。
中世以後的哲學家,漸漸認為人的心智可以自尋真理,而不在神的面前被動了。
但大體論之,此下的哲學問題,仍然沿襲以前的舊路徑。
在人心方面,依然是取感覺與理性對立的看法。
從感覺認識外界的便成了經驗主義,從理性認識外界的便成了理性主義。
在英國自羅吉培根以下,大體都算是經驗主義。
而大陸學者如笛卡兒、斯賓諾沙、來勃尼茲等,則為理性主義。
理性主義派依然喜歡講神,也一樣要講靈魂,也依然要走入二元的世界觀。
此種理論,依然不離中世紀經院哲學之舊傾向,依然帶有古代神與靈魂之舊信念。
既然仍不能不歸極于此渺茫無稽的神與靈魂,則依賴理性與智識,有時尚不如依賴信仰轉為直捷。
因此理性派的學者,到底隻成了一種折衷主義。
折衷主義本由懷疑而來,終必仍歸到懷疑而去,折衷是一種不徹底、不到家的辦法。
然而如英國洛克、勃克萊、休谟一派的懷疑論,隻靠經驗實證,隻認現象世界為真實,隻在肉體感官上裝置人生,全部人生隻根據在各自的感覺上。
因為故意要把靈魂觀念排斥,遂緻把人心的境界和功能也看得狹窄了。
人心隻是一個感受外界印象的機關,全部人生亦隻是些印象與感覺。
這一種人生觀,實為大部分人類心理所不願接受。
接受了這一種觀念,則人生太無意味。
在英國思想界,常有一種奇異的結合。
一方面可以抱徹底的唯物見解,但同時對宗教的傳統信仰與習慣猶能依然尊敬恪守,如牛頓即其一例。
然此種極端的唯物論與宗教精神之結合,隻可說是英吉利土壤之特殊産物,非其他民族所能追随。
因此英吉利思想可以安于經驗主義與幸福主義的圈套裡,而其他民族則仍不能不另尋出路。
于是有近代的德國哲學。
康德從休谟而起,其事正如古希臘哲人思想之後來了蘇格拉底與柏拉圖。
普通的概念與特殊的經驗之關系,此問題乃蘇格拉底以後希臘哲學上之中心問題。
近代德國學派,亦依然要在英國派專重經驗與感覺的上面安放一個共同的範疇。
英、德思想之對立,大體猶如中古時期唯名論與實在論之對立,依然是西方思想系統上一個舊裂痕。
康德思想并不能徹底消融西方思想界由來已久之對立形勢,先在的我(即“靈魂”)并不能為經驗的我所實驗,但他卻能約束經驗的我;這依然帶些理性派的神秘。
康德哲學依然沿着西方感官界與理性界對立之舊傳統,依然不能不有現象界與精神界之對立。
因此從康德而起的,如費希脫之我與非我論,黑格爾之精神世界之發展論,大體說來,他們雖都想在唯心論的系統下求到世界之統一性,但到底還是擺脫不掉從來已久的思想界上之二元對立。
這是從“心”的方面講。
若轉從“物”的方面講,一樣有走不通之苦。
近代西方的物質論者對于力的迷信,成為十九世紀哲學思想之特征。
其實物質論者與宗教哲學并無二緻,僅以本質觀念代替神的觀念,以力的主宰代替上帝的主宰;所謂不同,如此而已。
因此自然主宰說與宇宙神造觀,機械論與目的論,一樣成為西方二元哲學衍變中應有之兩大網羅,使西方思想界不陷于此,
這一種比較,應該特别注重他們的相異處,而其相同之點則不妨稍緩。
又應該從粗大基本處着眼,從其來源較遠、牽涉較廣處下手,而專門精細的節目,則不妨暫時擱置。
如此始可理出一頭緒,作為進一步探讨之預備。
本文即為此嘗試而作。
在古代希臘人思想裡,“靈魂”一觀念,顯占重要地位。
畢太哥拉最注重的理論,便是一種輪回不朽說,他認為有一個靈魂可從此體轉移而至彼體。
直到柏拉圖,亦有他的靈魂先在不朽論與後在不朽論,他亦認為一人之靈魂,可以有他的前生與來生。
此亦依然是一種靈魂不滅的想像。
與靈魂相對立者為“肉體”。
肉體終歸變滅,無法永生,而靈魂可以不朽。
從此便引申出“感官”與“理性”之對立。
感官屬于肉體,理性本諸靈魂。
從感官所接觸到的世界,是一種物質世界,而理性所接觸的世界,則是精神世界。
由靈、肉對立又引申而有“精神”“物質”兩世界之對立。
這種二元世界觀,實從二元的人生觀而來。
所謂二元的人生觀,即認在肉體生命以外,另有一個靈魂生命。
這一思想,開始甚早,似乎并不在希臘本土,而實在希臘的東方殖民地産生。
這一思想開始便似帶有東方色彩。
(此處所謂東方,隻指西方系統中之東方,最遠及于印度,與本文主要之東方指中國而言者不同。
)希臘與印度同屬雅利安族,他們雙方對于靈魂觀與世界觀,均有好許相似處,此等定有他更古同一的來源。
這一種人生與世界的二元觀,影響到希臘本土哲學。
柏拉圖的觀念論,便從“現象”與“本體”之二元對立的觀念下發展而來。
希臘人雖是一種現世愛好的民族,但在柏拉圖學說裡面,已染有棄世寡欲的精神極為濃重。
他深覺到在這個世界之外,應該另有一個世界,為此世界之本。
如此則對現世界生活,到底免不了要抱消極态度。
而在此世界中,物質與精神亦到底融不成一片,不免要永遠有沖突。
此後新柏拉圖主義,便專從柏拉圖學說中神秘的與禁欲的方面擴展。
這種宇宙上的二元觀,尋其根柢,還在人生之二元觀。
所以普羅太奴,新柏拉圖主義者的代表,以有此身體為大辱,他說靈魂正為着身體之罪惡而在哭泣。
此種靈、肉對立,理性與感官沖突的感覺,在斯多噶派的學說裡更為顯著。
斯多噶派“理性”與“反理性”之區分,即等于柏拉圖“超感覺”與“感覺”之區分。
同樣将人之理性與感覺劃分,肉體人格之外,另有精神人格。
倫理上之二元觀,早為基督教宗教上之二元觀導其先路。
基督教之靈魂觀念,同樣是東方色彩,同樣是靈、肉對立的二元觀,因此可與畢太哥拉派、柏拉圖、斯多噶派相融洽。
從希臘思想轉至基督教,其接榫處隻在此。
二 自從基督教在西方宣揚開以後,西方人對于世界的二重觀念,更為清澈鮮明。
奧古斯丁的神之城,隻在天上,不在地上。
人生之終極,靈魂之救度,精神世界之重視,均為西方中古時代之特殊表征。
這一趨勢,直要到文藝複興時期始有轉變。
文藝複興,外面看是從基督教轉返希臘,裡面看則是從靈魂轉返肉體,從天上轉歸地上,從精神觀念轉歸到自然現象。
自此以下的西方思想,似乎“靈魂”的地位逐漸降低,“心”的地位逐漸提高,西方思想界另有一番新生氣。
這或許是北歐新民族一種特殊精神之表現。
但因思想傳統沿襲已久,此下的思想路徑,似乎仍擺脫不掉已往的舊軌轍。
關于心的重要地位,其實在奧古斯丁的理論中已見端倪,不過到文藝複興以後,更有進展。
奧古斯丁雖知看重個人内心的地位,他還是說,在神的真理面前,人之内心仍隻有被動。
人心隻是次要的,神才是主要,人的靈魂才是主要。
中世以後的哲學家,漸漸認為人的心智可以自尋真理,而不在神的面前被動了。
但大體論之,此下的哲學問題,仍然沿襲以前的舊路徑。
在人心方面,依然是取感覺與理性對立的看法。
從感覺認識外界的便成了經驗主義,從理性認識外界的便成了理性主義。
在英國自羅吉培根以下,大體都算是經驗主義。
而大陸學者如笛卡兒、斯賓諾沙、來勃尼茲等,則為理性主義。
理性主義派依然喜歡講神,也一樣要講靈魂,也依然要走入二元的世界觀。
此種理論,依然不離中世紀經院哲學之舊傾向,依然帶有古代神與靈魂之舊信念。
既然仍不能不歸極于此渺茫無稽的神與靈魂,則依賴理性與智識,有時尚不如依賴信仰轉為直捷。
因此理性派的學者,到底隻成了一種折衷主義。
折衷主義本由懷疑而來,終必仍歸到懷疑而去,折衷是一種不徹底、不到家的辦法。
然而如英國洛克、勃克萊、休谟一派的懷疑論,隻靠經驗實證,隻認現象世界為真實,隻在肉體感官上裝置人生,全部人生隻根據在各自的感覺上。
因為故意要把靈魂觀念排斥,遂緻把人心的境界和功能也看得狹窄了。
人心隻是一個感受外界印象的機關,全部人生亦隻是些印象與感覺。
這一種人生觀,實為大部分人類心理所不願接受。
接受了這一種觀念,則人生太無意味。
在英國思想界,常有一種奇異的結合。
一方面可以抱徹底的唯物見解,但同時對宗教的傳統信仰與習慣猶能依然尊敬恪守,如牛頓即其一例。
然此種極端的唯物論與宗教精神之結合,隻可說是英吉利土壤之特殊産物,非其他民族所能追随。
因此英吉利思想可以安于經驗主義與幸福主義的圈套裡,而其他民族則仍不能不另尋出路。
于是有近代的德國哲學。
康德從休谟而起,其事正如古希臘哲人思想之後來了蘇格拉底與柏拉圖。
普通的概念與特殊的經驗之關系,此問題乃蘇格拉底以後希臘哲學上之中心問題。
近代德國學派,亦依然要在英國派專重經驗與感覺的上面安放一個共同的範疇。
英、德思想之對立,大體猶如中古時期唯名論與實在論之對立,依然是西方思想系統上一個舊裂痕。
康德思想并不能徹底消融西方思想界由來已久之對立形勢,先在的我(即“靈魂”)并不能為經驗的我所實驗,但他卻能約束經驗的我;這依然帶些理性派的神秘。
康德哲學依然沿着西方感官界與理性界對立之舊傳統,依然不能不有現象界與精神界之對立。
因此從康德而起的,如費希脫之我與非我論,黑格爾之精神世界之發展論,大體說來,他們雖都想在唯心論的系統下求到世界之統一性,但到底還是擺脫不掉從來已久的思想界上之二元對立。
這是從“心”的方面講。
若轉從“物”的方面講,一樣有走不通之苦。
近代西方的物質論者對于力的迷信,成為十九世紀哲學思想之特征。
其實物質論者與宗教哲學并無二緻,僅以本質觀念代替神的觀念,以力的主宰代替上帝的主宰;所謂不同,如此而已。
因此自然主宰說與宇宙神造觀,機械論與目的論,一樣成為西方二元哲學衍變中應有之兩大網羅,使西方思想界不陷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