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與心
關燈
小
中
大
不直捷明白,孟子何以非之?但生命有其共同面,亦有其各别面。
生命有其原始所由來,又有其終極所當往。
生命是一現實,但同時亦即是一理想。
若隻說生命是性,則當下現前即是。
人人得一生命,即是同時各得其性。
有其同,不見其别。
原其始,不要其終。
隻見有現實,不見有理想。
孟子言犬牛與人同有生命,但其性各别。
孟子言人性善,隻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不曾說人人皆即是堯舜,其間尚有許多曲折層次,遙遠路程,須待努力。
荀子著重在此曲折層次上,因說“人皆可以為禹”,卻忽略了其終極同然之可能上,乃說人性是惡。
這以較之孟子,便見其偏而不全。
宋代理學家深得孟子意,故橫渠說了氣質之性,還要說義理之性。
朱子說宇宙隻是一氣,更要說宇宙隻是一理。
唐代禅宗則說“即心即佛”,當下現前,便可立地成佛。
當然學佛成佛,全仗一心,但抹殺了心與佛間種種曲折層次,有此心即可成佛,猶如告子說有此生命即得了性,所以宋儒說禅即是告子的路子了。
陸象山自謂有得于孟子,他說:“我不識一字,亦将堂堂地做一人。
”但從不識一字到堂堂地做人,其間亦有許多曲折層次。
若忽略于此,亦便走上了告子路頭。
王陽明說:“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
”但其江右一派弟子,卻說“無現成良知”。
泰州一派則說成“滿街都是聖人,端茶童子亦是聖人”。
但此端茶童子,隻是盡心端茶,卻不能說其知性知天。
要能本末終始一以貫之,則當下現全,可以是此心,卻又不是此心。
是此生命,卻又不是此生命。
但又不是要撇去當下現前此心此生命來另尋一心一生命。
此處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傳統人生觀之深厚圓到處,但卻隻由人當下現前去認取。
此處即是現實人心之一元觀。
九 現在再依次說到耶教。
耶教入中國,已在明末清初,中國思想界橫受異族入主政治權力之摧殘而沒出路的時候。
照理論之,中國人應該可以接受耶教理想以為精神上之安慰;而事實并不如此。
耶教入中國,首先遇到的難題,依然在這一個中國傳統信仰的固有宗教上。
耶教教義重在個人靈魂之得救,而中國傳統觀念,則早不看重靈魂,而隻看重人心,尤重在人心之相互映照處。
因此孝道在中國社會,實屬根深柢固,而與耶教之靈魂觀适成不可融和之沖突。
所以耶教來中國已曆三四百年,正值中國思想界極衰微無所歸依的時候,而耶教勢力終不能在中國社會上推行。
依據上述,在東方人的社會裡,實在可以無宗教。
東方思想裡面實已有一種代替宗教之要點與功能,此即上論不朽之觀念。
此種觀念,以儒家為代表。
若要說東方人有宗教,甯可說是“儒教”而非佛教。
儒教與佛、耶、回三教之不同處,大端有二:一則佛、耶、回三教皆主有靈魂(佛教輪回說可謂是變相之靈魂),而儒家則隻認人類之心性(或說良心)而不講靈魂。
二則佛、耶、回三教皆于現世界以外另主有一世界。
在此另一世界裡,則有上帝天神或諸佛菩薩。
儒家則隻認此人類之現世界,不再認現實世界外之另一世界,而在此現實世界中之标準理想人物則為聖賢。
惟此所謂現實世界,并非一小我身限之世界,亦非一百年時限之世界,乃推擴盡量于人生世界一個廣大悠久的現實世界。
故若以儒家思想為一宗教,則不妨稱之為人生教,或人文教,或聖賢教,以别于佛、耶、回三宗之上帝教與佛菩薩教。
又不妨稱之為現世教,以别于佛、耶、回三宗之出世教。
亦可稱之為心性教(或心教),以别于佛、耶、回之靈魂教。
故儒家思想,乃若熔鑄了西方思想中之宗教與倫理為一體,而泯其分别之一種思想。
在西方思想上,宗教與倫理終不合一。
宗教為出世的,倫理則為現世的。
宗教主出世,其着想在個人靈魂之超渡。
倫理主現世,其目的亦為個人人生之福利與快樂。
倫理宗教分而為二,遂皆不免為個人主義所罨罩。
儒家思想既融宗教與倫理為一,不主出世,亦不取個人主義,可謂是于此人生世界求能推擴盡量以達于不朽與永生之一種境界。
十 惟就西方思想系統言之,因其有靈魂與肉體之對立,遂相因而有感官與理性之對立,由此遂生唯心、唯物之争,科學、哲學皆由此起。
東方思想無此對立之形勢,因此在東方思想界乃既無所謂科學,亦無所謂哲學。
東方人對工藝、制造、醫藥、天算諸項實用科學方面,亦未嘗無貢獻,然因東方思想中并不認有一個純粹分别獨立之物界(或物質界)超然于人生之外,因此對之雖可有種種獨特專門之研究,但不認其在外有此獨特分别之存在。
所謂正德、利用、厚生,一切仍在同一本源上。
因此純粹科學的觀念,在東方不能盡量發展。
至西方哲學,其先本與科學同源,欲為嚴格分辨,其事殊難。
東方思想中既無純粹科學,遂亦無純粹哲學。
蓋西方以精神界與物質界對立,又以經驗與理性對立。
其純從物質界與經驗界思入者,則漸由哲學而成為科學。
其純從精神界與理性界思入者,則長為彼中之正統哲學,而頗與宗教相會通。
東方思想系統中,更無理性與經驗之嚴格分别,故純思辨、純經驗之理論,為西方科學、哲學之本源者,在東方不能大盛。
東方思想既主心性,既重人生現實,故東方思想常與人生實際體驗相輔而前。
東方人主覺與明,所謂“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又曰“雖愚必明”。
覺之與明,既非純自感官經驗,亦非純自理性思辨,既非純屬物質界,亦非純屬精神界,乃自屬于東方思想下之一種人生境界,亦即東方人所體會而得之一種人心功能。
故西方科學、哲學之分道而馳,宗教與科學之極端沖突,在東方人觀之,殊為奇事。
即專就西方宗教與哲學言之,一專主思辨,一專尚信仰,在東方人視之,亦皆嫌其意境單薄,難成定谳。
因東方思想乃就人生實際證會而來,較之純信仰純思辨者為更可靠。
若西方人之倫理觀念,既與宗教分立,率主現世個人之樂利,更為東方人所卑視,以為陳義淺俗,了無深趣。
至西方人之純科學理論,亦有在東方人眼中覺其穿鑿太甚,割裂太碎,距離人生實際太遠者。
然以西方人目光回視東方人,則常見東方思想既無甚堅定之宗教信仰,又無甚深刻之純科學、純哲學之理論與思辨,遂若東方人一切平鋪浮露,從未透入世界之深處。
實則是東西兩方各有系統,各有偏重,即亦各有短長;一時正無所用其軒轾。
若雙方能各自舍短求長,則西方科學思想物質駕馭方面之成績,就其最近成績言,已為東方之所未逮;而東方人之倫理觀念、人生教訓,亦為西方所不及。
此後若能将東方人之人生教訓與西方之科學訓練融和配合,庶于人生福利前途有一更為光明之造就。
草此文者殊于此不勝寄其人類文化前途深切之期望焉。
(此文作于民國三十四年。
因抗日戰争結束,出版社停頓,于三十六年一月複刊,載于是年二月《思想與時代》第四十二期。
)
生命有其原始所由來,又有其終極所當往。
生命是一現實,但同時亦即是一理想。
若隻說生命是性,則當下現前即是。
人人得一生命,即是同時各得其性。
有其同,不見其别。
原其始,不要其終。
隻見有現實,不見有理想。
孟子言犬牛與人同有生命,但其性各别。
孟子言人性善,隻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不曾說人人皆即是堯舜,其間尚有許多曲折層次,遙遠路程,須待努力。
荀子著重在此曲折層次上,因說“人皆可以為禹”,卻忽略了其終極同然之可能上,乃說人性是惡。
這以較之孟子,便見其偏而不全。
宋代理學家深得孟子意,故橫渠說了氣質之性,還要說義理之性。
朱子說宇宙隻是一氣,更要說宇宙隻是一理。
唐代禅宗則說“即心即佛”,當下現前,便可立地成佛。
當然學佛成佛,全仗一心,但抹殺了心與佛間種種曲折層次,有此心即可成佛,猶如告子說有此生命即得了性,所以宋儒說禅即是告子的路子了。
陸象山自謂有得于孟子,他說:“我不識一字,亦将堂堂地做一人。
”但從不識一字到堂堂地做人,其間亦有許多曲折層次。
若忽略于此,亦便走上了告子路頭。
王陽明說:“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
”但其江右一派弟子,卻說“無現成良知”。
泰州一派則說成“滿街都是聖人,端茶童子亦是聖人”。
但此端茶童子,隻是盡心端茶,卻不能說其知性知天。
要能本末終始一以貫之,則當下現全,可以是此心,卻又不是此心。
是此生命,卻又不是此生命。
但又不是要撇去當下現前此心此生命來另尋一心一生命。
此處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傳統人生觀之深厚圓到處,但卻隻由人當下現前去認取。
此處即是現實人心之一元觀。
九 現在再依次說到耶教。
耶教入中國,已在明末清初,中國思想界橫受異族入主政治權力之摧殘而沒出路的時候。
照理論之,中國人應該可以接受耶教理想以為精神上之安慰;而事實并不如此。
耶教入中國,首先遇到的難題,依然在這一個中國傳統信仰的固有宗教上。
耶教教義重在個人靈魂之得救,而中國傳統觀念,則早不看重靈魂,而隻看重人心,尤重在人心之相互映照處。
因此孝道在中國社會,實屬根深柢固,而與耶教之靈魂觀适成不可融和之沖突。
所以耶教來中國已曆三四百年,正值中國思想界極衰微無所歸依的時候,而耶教勢力終不能在中國社會上推行。
依據上述,在東方人的社會裡,實在可以無宗教。
東方思想裡面實已有一種代替宗教之要點與功能,此即上論不朽之觀念。
此種觀念,以儒家為代表。
若要說東方人有宗教,甯可說是“儒教”而非佛教。
儒教與佛、耶、回三教之不同處,大端有二:一則佛、耶、回三教皆主有靈魂(佛教輪回說可謂是變相之靈魂),而儒家則隻認人類之心性(或說良心)而不講靈魂。
二則佛、耶、回三教皆于現世界以外另主有一世界。
在此另一世界裡,則有上帝天神或諸佛菩薩。
儒家則隻認此人類之現世界,不再認現實世界外之另一世界,而在此現實世界中之标準理想人物則為聖賢。
惟此所謂現實世界,并非一小我身限之世界,亦非一百年時限之世界,乃推擴盡量于人生世界一個廣大悠久的現實世界。
故若以儒家思想為一宗教,則不妨稱之為人生教,或人文教,或聖賢教,以别于佛、耶、回三宗之上帝教與佛菩薩教。
又不妨稱之為現世教,以别于佛、耶、回三宗之出世教。
亦可稱之為心性教(或心教),以别于佛、耶、回之靈魂教。
故儒家思想,乃若熔鑄了西方思想中之宗教與倫理為一體,而泯其分别之一種思想。
在西方思想上,宗教與倫理終不合一。
宗教為出世的,倫理則為現世的。
宗教主出世,其着想在個人靈魂之超渡。
倫理主現世,其目的亦為個人人生之福利與快樂。
倫理宗教分而為二,遂皆不免為個人主義所罨罩。
儒家思想既融宗教與倫理為一,不主出世,亦不取個人主義,可謂是于此人生世界求能推擴盡量以達于不朽與永生之一種境界。
十 惟就西方思想系統言之,因其有靈魂與肉體之對立,遂相因而有感官與理性之對立,由此遂生唯心、唯物之争,科學、哲學皆由此起。
東方思想無此對立之形勢,因此在東方思想界乃既無所謂科學,亦無所謂哲學。
東方人對工藝、制造、醫藥、天算諸項實用科學方面,亦未嘗無貢獻,然因東方思想中并不認有一個純粹分别獨立之物界(或物質界)超然于人生之外,因此對之雖可有種種獨特專門之研究,但不認其在外有此獨特分别之存在。
所謂正德、利用、厚生,一切仍在同一本源上。
因此純粹科學的觀念,在東方不能盡量發展。
至西方哲學,其先本與科學同源,欲為嚴格分辨,其事殊難。
東方思想中既無純粹科學,遂亦無純粹哲學。
蓋西方以精神界與物質界對立,又以經驗與理性對立。
其純從物質界與經驗界思入者,則漸由哲學而成為科學。
其純從精神界與理性界思入者,則長為彼中之正統哲學,而頗與宗教相會通。
東方思想系統中,更無理性與經驗之嚴格分别,故純思辨、純經驗之理論,為西方科學、哲學之本源者,在東方不能大盛。
東方思想既主心性,既重人生現實,故東方思想常與人生實際體驗相輔而前。
東方人主覺與明,所謂“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又曰“雖愚必明”。
覺之與明,既非純自感官經驗,亦非純自理性思辨,既非純屬物質界,亦非純屬精神界,乃自屬于東方思想下之一種人生境界,亦即東方人所體會而得之一種人心功能。
故西方科學、哲學之分道而馳,宗教與科學之極端沖突,在東方人觀之,殊為奇事。
即專就西方宗教與哲學言之,一專主思辨,一專尚信仰,在東方人視之,亦皆嫌其意境單薄,難成定谳。
因東方思想乃就人生實際證會而來,較之純信仰純思辨者為更可靠。
若西方人之倫理觀念,既與宗教分立,率主現世個人之樂利,更為東方人所卑視,以為陳義淺俗,了無深趣。
至西方人之純科學理論,亦有在東方人眼中覺其穿鑿太甚,割裂太碎,距離人生實際太遠者。
然以西方人目光回視東方人,則常見東方思想既無甚堅定之宗教信仰,又無甚深刻之純科學、純哲學之理論與思辨,遂若東方人一切平鋪浮露,從未透入世界之深處。
實則是東西兩方各有系統,各有偏重,即亦各有短長;一時正無所用其軒轾。
若雙方能各自舍短求長,則西方科學思想物質駕馭方面之成績,就其最近成績言,已為東方之所未逮;而東方人之倫理觀念、人生教訓,亦為西方所不及。
此後若能将東方人之人生教訓與西方之科學訓練融和配合,庶于人生福利前途有一更為光明之造就。
草此文者殊于此不勝寄其人類文化前途深切之期望焉。
(此文作于民國三十四年。
因抗日戰争結束,出版社停頓,于三十六年一月複刊,載于是年二月《思想與時代》第四十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