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彙解凡例 注 二十八條
關燈
小
中
大
《春秋》。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二章,即《春秋》之三世例也。
「庶人議」即謂作《春秋》。
「陳司敗所言謂之吳孟子」即指《春秋》書法而言。
凡譏刺時流,亦《春秋》改制、因行事加王心之説。
外如「季氏伐顓臾」、「陳恒弑君」、「諸夏不如夷狄」、論桓文之正譎之類,皆《春秋》宏綱巨領,後來三《傳》祖此立説。
今類集其文,證以三《傳》義例,並取《論語》以爲三《傳》例本。
《禮》、《樂》。
孔子制禮作樂以垂爲經,《孟子》所謂知政德者是也。
論三代而從周,别《武》、《韶》而取舜語,説禮樂或言其本原,或論其流弊,或詳其等差,或説其終始,皆自取制作之禮。
而「大師摯適齊」章則廣魯樂於天下,以化八州,所謂八風和、八方平也。
《孝經》。
《爲政》篇連記四「問孝」章,此《孝經》家説也。
「生事之以禮」三句,《孟子》引爲曾子語。
曾子傳《孝經》,故《孟子》歸之。
以外錯出之文尚數十條,有爲傳説,有爲通論。
外如「事親」、「事君」,「孝之終始」,擇要録之。
外如「子所慎:齊、戰、疾」、「見義不爲」、「祭如在」之類,亦附之《孝經》類也。
《容經》説。
《鄉黨》篇全爲《容經》傳説。
以志、色、視、聽、言、動爲綱,「非禮勿視」四句爲專條。
「九思」章亦屬此類。
聖人以身立教,故篇首舉孔子立説,實則制作之言,不皆實事也。
其中「緇衣」三句,又别爲《詩經》例説。
至篇中記聖賢之言貌容色尚數十條,今類集之,以見爲《容經》一家之學也。
「邦君之妻」章亦入此例。
一、包括九流。
九流爲六藝之餘裔,各分聖人之一體。
蓋同祖仲尼,而性近小别。
後來弟子各尊其師,張皇所短,以爲新異,論議歧分,遂成别派。
考班《志》論九家,多取《論語》爲説。
以聖人廣大,無所不包,枝葉雖分,其源可溯,無爲即道家之旨,仁義爲儒者所宗,形法既有明文,堅白是所託祖,由從質而成農、墨,因言語流作縱橫,雜家、小説,亦莫外焉。
今證其義,可見《論語》無所不包,一語之微,遂成宗派。
乃知聖無虛言,學有總滙,殊途同流,百慮所以一緻也。
一、立教。
庠序之教,《大學》、《學記》詳之矣。
《論語》以此爲大門。
雅言以四經爲主,執禮包樂言之。
四科以三公居前。
文行忠信,各有旨歸。
進退啓發,莫非妙用。
君子之教,何隻五門;忠恕之傳,統歸一緻。
《戴記》有「學禮」一門,此即其綱領。
類輯其文,細分子目,同源一貫,以爲學人級階。
一、文質。
文質之説,王者大綱。
二者不偏,乃爲至當。
《論語》或取伯子,或譏子成。
蓋上古簡略,由質而文,孔子定禮,自當從周。
此一説也。
孔子殷人,以商後自託,故公羊家有改文從質之説。
《論語》一主創制加隆,一以王後自比,而「野」、「史」一章,折中一是,彬彬合中,是爲定制。
須知法久必至於敝,矯枉難免不偏。
救弊之言,與通行之義,固兩不相妨也。
一、三統。
諸經皆有三統義。
《論語》之社主松、柏、栗,三統循環,指法三代之後王而言。
孔子學禮,首及夏殷,爲邦兼采四代,擇善而從,固非專己守殘者可比。
又孔子制禮,從周加隆,空存其説,當時不能全見施行,而有「文勝」、「近史」之説。
此蓋爲百世後預計三統循環之流弊。
禮家所謂文弊則救之以忠,其所謂周,指法周而王者言,非當日之周也。
文弊舊説未明,斯義當急正者也。
一、素王、素臣。
孔子以庶人身與制作,故先師有素王之説。
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論語》「無臣而爲有臣」,即所謂素王、素臣也。
篇中言王道熄、天命制作,不下四五十章。
後人不知《論語》多微言,聖賢自明,非教人行習之書,乃學聖人,先從《論語》始,於非常之論不加駁斥,則創爲别解,於是聖言專爲三家村教學老儒而發,凡講説者亦莫不以堯舜周孔自待,其敝至今亟矣。
考緯説孔子三公四輔,即今十哲之説,顔、仲爲司馬、司空。
今全用注其文,以明古義。
一、商訂禮制。
古説以孔子惟《春秋》出於聖心,餘者皆與及門商訂,故《論語》此例明著。
蓋草創禮樂,事乏前規,函丈考詳,不棄葑菲。
如子貢棄朔羊,子張詢損益,高宗三年,推求古帝,國卹期月,模範後王,凡此之類,皆弟子與聞制度,不厭參稽。
必明乎此,而後知諒闇爲絶世之奇聞,免懷爲牛刀之戲語。
國喪漢文改臣民爲以日易月,奉行至今。
宰我以臣民從服,必如《帝典》「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則必有禮壞樂崩之懼,專爲天子言之。
孔子以期年亦難實行,而使天子以尊降,又不可爲訓,其意難與明言,故答語如此,專爲國卹商定,非宰我自欲短喪也。
一、三公。
知、仁、勇三公也,食、兵、信亦三公。
孟武伯、季康子所問三人,三公也。
子路、曾晳章前三人,亦三公。
言志、行藏二章,顔子注、子路,則三公之二伯也。
《論語》中凡三公之説不下數十章,今類輯其文,互相啓發,乃知非以三公爲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二章,即《春秋》之三世例也。
「庶人議」即謂作《春秋》。
「陳司敗所言謂之吳孟子」即指《春秋》書法而言。
凡譏刺時流,亦《春秋》改制、因行事加王心之説。
外如「季氏伐顓臾」、「陳恒弑君」、「諸夏不如夷狄」、論桓文之正譎之類,皆《春秋》宏綱巨領,後來三《傳》祖此立説。
今類集其文,證以三《傳》義例,並取《論語》以爲三《傳》例本。
《禮》、《樂》。
孔子制禮作樂以垂爲經,《孟子》所謂知政德者是也。
論三代而從周,别《武》、《韶》而取舜語,説禮樂或言其本原,或論其流弊,或詳其等差,或説其終始,皆自取制作之禮。
而「大師摯適齊」章則廣魯樂於天下,以化八州,所謂八風和、八方平也。
《孝經》。
《爲政》篇連記四「問孝」章,此《孝經》家説也。
「生事之以禮」三句,《孟子》引爲曾子語。
曾子傳《孝經》,故《孟子》歸之。
以外錯出之文尚數十條,有爲傳説,有爲通論。
外如「事親」、「事君」,「孝之終始」,擇要録之。
外如「子所慎:齊、戰、疾」、「見義不爲」、「祭如在」之類,亦附之《孝經》類也。
《容經》説。
《鄉黨》篇全爲《容經》傳説。
以志、色、視、聽、言、動爲綱,「非禮勿視」四句爲專條。
「九思」章亦屬此類。
聖人以身立教,故篇首舉孔子立説,實則制作之言,不皆實事也。
其中「緇衣」三句,又别爲《詩經》例説。
至篇中記聖賢之言貌容色尚數十條,今類集之,以見爲《容經》一家之學也。
「邦君之妻」章亦入此例。
一、包括九流。
九流爲六藝之餘裔,各分聖人之一體。
蓋同祖仲尼,而性近小别。
後來弟子各尊其師,張皇所短,以爲新異,論議歧分,遂成别派。
考班《志》論九家,多取《論語》爲説。
以聖人廣大,無所不包,枝葉雖分,其源可溯,無爲即道家之旨,仁義爲儒者所宗,形法既有明文,堅白是所託祖,由從質而成農、墨,因言語流作縱橫,雜家、小説,亦莫外焉。
今證其義,可見《論語》無所不包,一語之微,遂成宗派。
乃知聖無虛言,學有總滙,殊途同流,百慮所以一緻也。
一、立教。
庠序之教,《大學》、《學記》詳之矣。
《論語》以此爲大門。
雅言以四經爲主,執禮包樂言之。
四科以三公居前。
文行忠信,各有旨歸。
進退啓發,莫非妙用。
君子之教,何隻五門;忠恕之傳,統歸一緻。
《戴記》有「學禮」一門,此即其綱領。
類輯其文,細分子目,同源一貫,以爲學人級階。
一、文質。
文質之説,王者大綱。
二者不偏,乃爲至當。
《論語》或取伯子,或譏子成。
蓋上古簡略,由質而文,孔子定禮,自當從周。
此一説也。
孔子殷人,以商後自託,故公羊家有改文從質之説。
《論語》一主創制加隆,一以王後自比,而「野」、「史」一章,折中一是,彬彬合中,是爲定制。
須知法久必至於敝,矯枉難免不偏。
救弊之言,與通行之義,固兩不相妨也。
一、三統。
諸經皆有三統義。
《論語》之社主松、柏、栗,三統循環,指法三代之後王而言。
孔子學禮,首及夏殷,爲邦兼采四代,擇善而從,固非專己守殘者可比。
又孔子制禮,從周加隆,空存其説,當時不能全見施行,而有「文勝」、「近史」之説。
此蓋爲百世後預計三統循環之流弊。
禮家所謂文弊則救之以忠,其所謂周,指法周而王者言,非當日之周也。
文弊舊説未明,斯義當急正者也。
一、素王、素臣。
孔子以庶人身與制作,故先師有素王之説。
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論語》「無臣而爲有臣」,即所謂素王、素臣也。
篇中言王道熄、天命制作,不下四五十章。
後人不知《論語》多微言,聖賢自明,非教人行習之書,乃學聖人,先從《論語》始,於非常之論不加駁斥,則創爲别解,於是聖言專爲三家村教學老儒而發,凡講説者亦莫不以堯舜周孔自待,其敝至今亟矣。
考緯説孔子三公四輔,即今十哲之説,顔、仲爲司馬、司空。
今全用注其文,以明古義。
一、商訂禮制。
古説以孔子惟《春秋》出於聖心,餘者皆與及門商訂,故《論語》此例明著。
蓋草創禮樂,事乏前規,函丈考詳,不棄葑菲。
如子貢棄朔羊,子張詢損益,高宗三年,推求古帝,國卹期月,模範後王,凡此之類,皆弟子與聞制度,不厭參稽。
必明乎此,而後知諒闇爲絶世之奇聞,免懷爲牛刀之戲語。
國喪漢文改臣民爲以日易月,奉行至今。
宰我以臣民從服,必如《帝典》「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則必有禮壞樂崩之懼,專爲天子言之。
孔子以期年亦難實行,而使天子以尊降,又不可爲訓,其意難與明言,故答語如此,專爲國卹商定,非宰我自欲短喪也。
一、三公。
知、仁、勇三公也,食、兵、信亦三公。
孟武伯、季康子所問三人,三公也。
子路、曾晳章前三人,亦三公。
言志、行藏二章,顔子注、子路,則三公之二伯也。
《論語》中凡三公之説不下數十章,今類輯其文,互相啓發,乃知非以三公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