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新義疏證凡例

關燈
服》例《易》,則其先後輕重可見。

    舊説誤以爲全出孔子,故《易》例不可通也。

     《彖》、《象》非一師所作。

     《彖》、《象》皆問也。

    最初之問,不依經立説。

    如《服問》及《上繫》之「鳴鶴在陰」八條,《下繫》之「憧憧往來」十條是也。

    中不皆有問辭,如《文言》上九有「何謂也」。

    至於依經立説之書,如三《傳》、《喪服傳》,則經多無傳,不似《易》之一爻必有一傳也。

    三《傳》雖爲傳授問難而作,非一師所爲,其初立説不過十之二三,漸及五六,漸及七八,至於一爻一傳,則更爲後來補綴而成,既非孔子,亦不出於一師,所以宗旨不能一律也。

     諸家意例不同。

     傳説不出一師,宗旨固難畫一。

    在當日作傳之時,有訓釋象數者,有闡發卦德者,有推衍義例者,有比附人事者,有專詳休咎者。

    其實卦爻全具數義,作傳者互文隱省,所謂「言不盡意」也。

    且有正解,有反説,有比喻,有對文。

    使諸卦盡如《乾》、《坤》,文字將近十倍。

    故因其舉隅,心知全體,因其一節,以推萬端,由所言以求所不言,更由不言以求所言,不可膠刻,拘於行墨。

    又《春秋釋例》之書多不順經作訓,但分類立解,一例中神理自相起發,與上下文不必貫通。

    讀象、爻亦當似《春秋》之法,乃盡其妙。

     爻象廣大,兼取諸例。

     漢宋説《易》,宗旨不下數十種,通蔽錯見,不能全通,學者每欲奉一説以爲宗,而苦於所從。

    不知《易》道廣大,非一端所盡。

    聖人當日繫辭,洽人事,備王道,除傳問大例外,即卦氣、爻辰、消息、互體諸法,亦在所包,豈可株守一説,而謝絶他術?作者既明言廣大,學者豈可自囿諸法?合者取之,不合者别求義例。

    三《傳》之義,尚未足以盡《春秋》,況晚師一家之説。

    今故於成説之外,推求新例,以補先師所未備,固不必專己守殘以自囿也。

     事、禮、例。

     諸經皆以事、禮、例三門爲綱領。

    《孟子》引孔子論《春秋》,分事、文、義,是也。

    今就單經本先考事實,下及春秋,舊説誤以爲文周作,故事止於周初。

    今以爲孔修,則事及哀、定,如《左傳》所引諸條是也。

    禮文博采《儀》、《戴》,而義例則舊法之外兼及新得諸條,並以是三門編爲一書。

     師説互文,以《乾》、《坤》示例。

     諸卦彖象隻一説。

    《乾·文言》外,上九一條與《繫辭》同。

    更有下也,潛藏乾元繫辭上九四説。

    共六家。

    《坤》亦有《文言》,使無《文言》,以下四説不能謂傳不全,必列五家。

    《易》道廣大,非一説所能盡,以廣異義也。

    五家之説,宗旨不同,師法小異,分别列之,以明宗派。

    而餘卦之異師異法,可由此推矣。

    使盡同《乾》,則文當數倍。

    今本大詳過繁,大簡則孤,即《乾》、《坤》作起例,則皆可推衍爲五六説,《乾卦》詳六家,餘卦則六家各用一爻,而文已全。

    則即《乾卦》六説爲六爻互文隱見之起例可也。

    歐陽文忠以四德與性情之説必不可合,元亨利貞串説與四德不同,諸家解説亦别宗旨。

    故餘卦當以《乾》、《坤》起例,知不言之隱不可尋行數墨也。

     古本。

     經爲孔子所修,《彖》、《象》先師就傳衍説而成。

    三《傳》、《喪服》通行本皆以傳附經,《易》則經義多爲師説所蔽。

    又經學以經爲歸,經之功當十倍於傳。

    凡學《春秋》者莫不先研究單行經本,經義既熟,然後推考傳義,以相輔助,故《屬辭》、《釋例》諸書皆單録經,不及傳,所以事半功倍。

    《易》則經爲傳所蒙亂,必先有單經本研究既熟,然後及傳,則義例分明。

    又《彖》、《象》、《文言》之屬,由《大傳》而出,當附《大傳》後,庶不緻先後失當。

     重卦内聖外王,《孝經》内,《春秋》外。

     《詩經》多以潛飛起兩京。

    《乾》之潛飛分行藏,是内外卦之分内聖外王,爲重卦之分。

    内爲自修之誠正修,外爲治人之齊治平。

    二爻主《孝經》,五爻主《春秋》,即《乾卦》可見。

    《易》二五爲主卦,五爲天子大君,二爲君子。

     中外例。

     《春秋》有中外,先本國,次諸夏,次夷狄。

    《易》以上卦爲外,下卦爲内。

    内三爻如《春秋》之魯,外三爻則諸侯、天子、夷狄。

    《易》之親疏遠近、往來出入,皆由是起例。

    大綱如此,細目再詳。

     六爻分配六經。

     孔子作六經已,再作《易》以明其變化,藉陰陽消長以明進退取舍之道。

    故以六經分配六爻,專以用爻屬《易》。

    六經如六書之形事意聲,《易》則轉注、假借,專明四書之用,《易》亦專明六經之用,顧氏《日知録》以《論語》「假年學《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