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新義疏證凡例

關燈
下「雅言」爲一章。

    《易》言學,雅言四教,即此意也。

    不使有拘泥滯塞之敝。

    内三爻聖,以二爲《孝經》;外三爻王,以五爲《春秋》。

    《孝經》統《詩》、《書》。

    初爲《詩》,三爲《書》。

    《詩》、《書》自治,《孝經》引《詩》、《書》二經爲説是也。

    《春秋》統禮樂,禮四樂上。

    《孝經》:「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禮樂王者治世之要務,《春秋》統之。

     通三統。

     《易》之三統有前後之分。

    前三統,黃帝、堯、舜,而庖犧、神農爲二代。

    夏、殷、周爲後三統,而堯、舜爲二代。

    黃帝以下乃稱帝,則五帝從黃帝數。

    庖犧、神農以氏稱者,則不在五帝之數也。

    舊説以爲文王作則三統不全,今訂爲孔子所翻,然後全有三代,與諸經通三統之例相起。

    又一説三統之義以父母爲堯舜,長男女爲夏,中男女爲殷,少男女爲周。

     八卦配九州。

    八風、八音。

     《説卦》四方例之説,又以分配九州、八風。

    一州一卦,州九卦八,不足其一,蓋以巽統東南之徐、揚二州。

    《論語》「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州雖二而方同,是徐、揚屬巽之説也。

    坤在西南,不立州,則移於中州,爲王畿。

    坤土黃,六五之「黃裳」與《詩·綠衣》之「黃裳」同爲中州王畿言之。

    坤在中爲王,居四方八州,以七卦配之。

    坎、離、震、兌爲四嶽,乾雍,艮兖,巽徐揚。

    凡言州地者以此。

    八音則坤磬居中,震鼓,兌鍾,坎竹,離絲,爲四正。

    乾木,艮土,巽匏。

    由九州之説而定八風,亦由此而推得之。

     《戴記》説專篇。

     《戴記》之《本命》,《郊祀志》劉向引稱爲《易大傳》。

    是《本命》與《繫辭》同爲《易大傳》也。

    考《喪服》所引,多爲《大傳》所無,是古之《大傳》不止一二篇也。

    至《易本命》則更有明文,《中庸》明誠變化,亦爲《易》説。

     四爻配帝王周孔。

     《莊子》「在上則爲二帝三王,在下則爲元聖素王」,此《易》説也。

    合則五爲天子,二爲君子,分則初爲孔子,三爲周公,四爲王,上爲帝。

    《乾》、《坤》「潛」、「伏」、「履霜」,多爲孔子自説。

    外六十二,初爻義皆同。

    《乾》三爲周公,上不在天、下不在田。

    終日乾乾,餘六十三。

    三爻多爲周公立説,四王、上帝義例同此,實即内聖外王之《孝經》、《春秋》,而小變其説,以人實之,亦如《春秋》之行事深切著明也。

     南北遷封,《既濟》清平。

     《易》言「攸往」、「利涉」,一切遷變之説皆爲坎、離而發。

    以性情言,則火炎水濕,未濟之象,六爻皆失位。

    爲《易》第一失位之卦。

    以經義言之,聖人開闢南服,南北遷封,俗所謂取坎填離。

    陰陽互易,爲《既濟》之象。

    水在火上,六爻皆得位。

    亦爲《易》第一得位之卦。

    《詩》雲:「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故《詩》多取《既濟》之義爲説。

     六十四卦分配八伯、五十六卒正。

     《易》定數也,聖人封建之制法之。

    案《王制》,天子統二伯,二伯統四嶽,四嶽分統八州,八方伯各統七卒正,合爲五十六,加入八伯,則爲六十四。

    《易》以太極統陰陽,陰陽統四象,四象生八卦,每卦生七卦,共五十六卦,合之原卦,共六十四。

    天造地設,不得不謂封建由《易》出也。

    《春秋》見國舊撰《圖表》,每州見七卒正,合之方伯爲八。

    王畿别算。

    然則《易》亦當以六十四卦配八伯、五十六卒正矣。

    就中以坤居中,主豫。

    王臣所居,太極、陰陽在焉。

    以外一州八卦,由每州生卦,以爲卒正。

    冀坎,青震,梁兌,荊離,兖艮,雍乾,巽徐揚。

    更以各州之七卦,配春秋之七國。

    《易》之取象,此爲大例。

     上下圖。

     《説卦》「天地定位」四句,俗所謂先天圖。

    與「帝出乎震」説四方者相起,所謂上下四旁合爲六宗者也。

    首言「天地定位」,以天地爲主。

    雷風本天,山澤本地,水火居中,水屬地,火屬天,炎上流下,二者中分。

    舊説誤以爲亦言四方,以兌次乾,以震次離,今改爲乾震離兌,以風雷居天左右,以山澤居地左右,上天下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凡經傳上下諸説皆由此推考而出。

    如《乾》九五變離火炎上,《坤》六五變坎水就下。

    炎上故雲在天,就下故取黃裳。

    《文言》曰:「水流濕,火就燥。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爲《乾》《坤》五爻而發。

    凡經傳上下之例,皆由此圖而出也。

     四方圖。

     《説卦》「帝出乎震」一節,俗所謂後天圖。

    爲四方例。

    《詩經》與《月令》、《尚書大傳》所言四方,皆本此而推,與「天地定位」合爲上下四旁爲六宗,凡經傳言四方者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