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官考徵凡例

關燈
一注、《周官》終西漢之世未立學官,傳習者稀,師説甚微,源淵不具,實出孔壁,即劉歆《移書》所稱之《逸禮》也。

    《藝文志》:「《禮古經》者,出於魯淹中及孔氏,與十七篇注文相似,多注三十九篇。

    」漢師因此三十九篇,釐爲六篇,乃爲今本。

     一、《周官》漢儒以爲周公作,稱爲「古經」,以爲古文學本源。

    據《周官》以説各經,乃成爲今、古門戶之説。

    今考訂《周官》原文,制度實與六藝相同,並無齟齬。

    無論果否出於周公,但六藝折中孔子,既經論定,統爲經學而已,不再立今、古之目。

     一、《周官》詳於制度,如今之《政要》、《紳》。

    舊説雖有七名,當以《周官》爲正。

    《儀經》爲禮經,乃司徒所掌之六禮。

    官中稱五禮,禮本可兼制度言,但各有正名,宜從其朔。

    又官繫以周,亦如《易》之稱《周易》。

    孔子有「從周」之言,官繫以周,以爲從周而損益之也。

     一、自來駁《周禮》者代不乏人,皆未就經文實力推考,其所考駁,多爲先師誤説,非經之過。

    今將舊有鄭、賈誤解並流衍諸説改入《古學考》中,以明其誤。

    本經疏義力申本旨,務與諸經制度符同,無古、今之異。

     一、《曲禮》之六大、五官、六府、六工,當爲周官。

    舊題《逸禮》,在秘府者數十年,元始後乃釐爲今本,不無參差失次之病,故《冬官》迄無定説。

    古書脫簡失次,各經皆有,不足爲嫌。

    今於經文不改舊次,但於經末附《曲禮》舊題統屬各官一表,以不沒其實。

     一、《藝文志》有《周禮説》四篇,今其書不傳,蓋已附入經文之中,如《左傳》説之附入傳文,六官首之序與序官下之府、史、胥、徒是也。

    以外皆屬古經,亦如《左傳》並無劉歆羼補,但歆説經好立異同,後人因其誤解,遂攻及經文耳。

    今别出誤解,力申經義,以還舊觀。

     一、舊刊有《周禮删劉》一卷,以九畿、九州、五等封爲劉歆所羼補。

    原約能講明一條則刊去一條,今已將三事説通,全爲經制,故將舊名刊去,改入《古學考》之末。

    緣經雖不誤,而鄭、賈師説則誤解經文,力求與博士相反。

    辨明師説異同,當即《古學考》改易,以明此例。

     一、舊於九畿、五等封、九州諸條,以十二證删之。

    今既考證明白,則十二證皆可不立。

    今因講明三條,故收回三條,删去劉氏羼亂經文一説。

    六官分合,尚有疑難,今姑以爲殘缺,一俟已後講明,再行補正。

    實事求是,不得不慎重也。

     一、《周官》官名、職事本有佚缺,如司空、司祿其明徵也。

    今將先秦以前諸書官名、職事悉爲採輯,然後就本經考其異同。

    如係名異實同,則取以作注;如爲本經所無,則依彙補於各卷之末,如後稷、田、田畯之類羼入農官是也。

     一、侯國官職,考經傳,諸侯官職與王臣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