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詩古義疏證凡例

關燈
義則以齊與召公同爲二伯,故《召南》雲「有齊季女,齊侯之子」也。

     一、豳。

    以三統平分例言,如《周南》周公爲天子,爲魯統,配《魯頌》。

    以中分例言,則如頌稱侯爲牧,與《春秋》同。

    主青州。

    以周公爲天子升頌言之,則當以《周南》爲頌,《豳》爲周南,頌爲《豳風》。

    特互易其文者,明《風》有三統之例。

    三統《豳》爲魯統,主齊、衛、陳、曹,一公、二牧、一小國。

    《風》中言「東征」、「徂東」,與《南》互文見義。

     一、秦。

    封地在雍州,於三統屬周,爲赤統。

    《春秋》稱秦爲伯,以爲留守,是也。

    中分例以統魏、唐、陳,如鄭之統齊、豳,故《車粼》、《無衣》、《黃鳥》鄰於《唐風》,《駟鐵》、《小戎》類於《于田》,《蒹葭》有望返蹕之意。

    《晨風》、《無衣》、《渭陽》、《權輿》四篇當是西北四牧也。

    首三篇爲西京,次三篇爲東都,末四篇與《唐風》四篇相似。

    雍爲王畿,不爲西嶽所統,以豫代雍,故陳爲所統,多説中州事。

     一、魏、唐。

    其地乃堯舜故國,不言晉而言魏、唐,存二帝也。

    以中分言,則當合爲一國。

    如晉與齊比春秋之桓、文。

    季劄以秦統魏、唐、陳,如鄭統齊、豳,是以魏、唐二國比齊也。

    經意當以二風與注《鄘》移南方三亡國遷封,故詩三章者多以此起例。

    《魏》終《碩注鼠》,當是代楚。

    《唐》言《揚水》,當是代吳。

    二《風》合十九篇,與《邶風》篇數同。

    而遷封之制,則先遷民,如康叔封衛,而頑民遷洛,民遷於北,國復於南。

    《碩鼠》言去,是南民將去南適北。

    《揚水》言從沃、從鵠,皆是民從南遷北之辭。

    周公左,召公右。

    《魏》言左,辟《唐》言道左,是北國遷南,爲《周南》所統。

    秦在西,則言右。

    《魏》首三篇言本風《陟岵》四篇,言民遷北之事。

    《陟岵》從南望北,十畝言北,善思遠遊。

    《碩鼠》明言遷徙。

    《蟋蟀》二篇言當復封亡國於南。

    衣裳車馬等九錫燕享之事。

    《揚水》三篇民已遷,見君子、見良人,已至北矣。

    《杕杜》四篇命三國封,「豈無他人」,同《鄭風》。

    「豈曰無衣」,皆招之。

    「有杕之杜」已至南,《葛生》則念之,《采苓》亦似「將仲子兮」。

    大約此二風文義多似鄭也。

     一、陳。

    三統例,衛、陳爲豳所統,一主北,一主南。

    如首三篇言本《風·碩人》,見北流,陳則雲「南方之原」是也。

    爲齊所統,故「青青」東方,「自伯之東」指齊,「月出」之「月」亦指齊。

    《宛丘》三篇,皆陳在豫,爲王畿之南也。

    二《東門》如《齊風》之屬東方,《墓門》、《防》如《鵲巢》,當屬南方。

    《月出》東,《株林》南,而《澤陂》則結之。

     一、檜、曹。

    小國,一存一亡。

    亡者屬於《邶》,爲商統;存者屬於《豳》,爲魯統。

    中分則先爲周、召卒正,繼代周、召主荊、揚。

    檜如春秋許,屬鄭;曹如春秋曹,屬魯。

     一、《雅》。

    詩分三體,《南》,《風》中一體。

    作用全在於《雅》。

    《史記》曰:「雅以治人。

    」蓋風者民俗,頌者成功。

    所以化民成俗,功成作頌者,雅之力也。

    雅一也,而以大小分者,《大雅》配三《頌》,王者成功,《小雅》配《風》,平治初階。

    又以三小之故名之也。

    雖分大小,而以三統爲通例。

     一、《小雅》。

    即作詩之主,有「周亡詩作」之意。

    上半由治而亂,詳周之所以亡;下半撥亂反治,明《詩》之所以作。

    《鹿鳴》至《采芑》配周、召。

    《車攻》至《無羊》配邶、鄘、豳。

    《節南山》至《雨無正》配王周公,襄周道亡,然後《詩》作。

    三小有《柏舟》、《燕燕》、《日月》之義。

    《小旻》至《甫田》十九篇配《邶風》十九篇。

    《巧言》四篇言四國之亂。

    《谷風》十二篇分配三公,《谷風》四篇言四風,屬司徒,配《邶》四篇。

    其言四方風俗之壞,如《春秋》七缺。

    《北山》四篇言行役征徂,屬司馬。

    《楚茨》四篇言養,屬司空。

    《北山》四篇,三篇内,一篇外。

    召公治西北,三内州,一外州也。

    《楚茨》四篇,一篇内,三篇外,治東南,一内州,三外州也。

    洛東都,配鄭以下,多言王臣,主諸侯之事。

    鎬配秦,文與洛對,特詳略不同耳。

    《菀柳》言上帝,又爲總綱。

    《都人士》八篇配齊、晉、衛、陳四稱侯之國,舉四嶽以包八伯。

    《苕華》二篇配檜、曹,與《瞻仰》二篇相起。

    以素王包周、魯。

    洛之左右指諸侯,如春秋齊、晉。

    鎬之左右指王臣,如春秋之周公、祭公。

    《小雅》大綱與《國風》相配。

     一、《大雅》。

    分三統。

    《文王》至《有聲》追敘太王、王季,應《周頌》。

    首三篇西周,次三篇東都,末四篇分結前文。

    《生民》至《卷阿》八篇應《魯頌》。

    首篇言後稷,應《閟宮》。

    二篇言飲酒,應《泮水》。

    《既醉》、《鳧鷖》言公屍,當係祭周公之詩。

    《假樂》四篇即王魯之正義。

    《民勞》至《抑》四篇應《商頌》。

    首篇言居中治四方;二篇言藩垣屏翰,制度大備;三篇言殷所以亡;四篇言素王所以興。

    從《桑柔》至《召旻》又歷言厲王、宣王、幽王事,明周之所以興亡。

    《大雅》本以分應三《頌》。

    《文王》十篇言其盛。

    《抑》以下再繫周事。

    原詩之所以作,數篇隱括《小雅》全部,宣之中興,幽之覆滅。

    且《大雅》以《旻》終,故《小雅》以《旻》始也。

     一、三《頌》。

    《樂緯》雲「先周,後殷,王魯,故宋」,即三《頌》舊説也。

    《周頌》主文武,其詩分篇太多,今合併之。

    《魯頌》主周公。

    《繁露·改制篇》:「主天法商指周,主地法夏指魯。

    」又雲:「主地法天,而王祖錫姓姬氏。

    」謂姜原生後稷,其説合於《閟宮》,可見。

    魯用夏教,《商頌》主素王,孔子殷人,用殷禮。

    《中庸》:「吾學殷禮,有宋存焉。

    」三統文質循環轉變,所謂魯商者繼周之夏殷,非已往之夏殷。

    《論語》「其或繼周,百世可知」,即謂此也。

    全詩以三統立法,又以素王總括之,紀綱制度由亂而治,秩然不紊,所謂質鬼神而無疑,俟百世而不惑者也。

    三《頌》又自有中外先後之例,《周頌》詳内,《商頌》乃詳夷狄。

     一、三公。

    詩中多以三公分章分篇。

    如《鄭風·羔羊》指三公。

    《鄘風·定之方中》言作室爲司空事。

    《蝃蝀》言昏姻,《相鼠》言禮,爲司徒事。

    《幹旄》注言旟旌良馬,爲司馬事。

    《大雅·大明》言昏禮,爲司徒事,《綿》立室家,召司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