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參考書目
關燈
小
中
大
控制調息(Pr·na)的一些呼吸活動;生命力。
[74]荷葉出淤泥而不染。
[75]他們看到處都是同樣的潛在自我。
[76]克制心神的一種形式。
[77]通過克制心神和沉思冥想而力圖達到與神的結合。
[78]克制心神的一種形式。
[79]神仙生活和禁欲的誓言。
[80]舉行經書上的儀式和禮儀。
[81]或神的話。
同基督教神學的邏各斯。
[82]迷惑包括三德。
[83]自我控制的棄絕者。
[84]禁欲和純潔的生活。
[85]這兩節表明由梵的晝夜所代表的宇宙能量總和的發展和衰退。
[86]羅刹(梵文R·ksasa)古印度神話中的惡魔,最早見于《梨俱吠陀》,相傳原為印度土著部族的稱謂;雅利安人征服這一地區後,“羅刹”一詞成為惡人的代稱,并演化為“魔鬼”的稱謂。
[87]某種雅利安儀式。
[88]祭祀。
[89]為已故祖先供奉的物品。
[90]吟唱、沉思冥想的神聖文本,人們以此得到純潔。
[91]《吠陀》的不同分支。
[92]第17節提到的内容。
[93]甘露,祭祀的殘餘物。
[94]他們達到無上目的是多麼的容易。
[95]比七位大仙更年長。
[96]默誦經書。
[97]天上的樂師。
[98]數論派(一譯“僧法派”)哲學的創立者。
[99]尋求真理的辯論。
[100]系詞性同。
[101]二十四音節的詩節。
[102]天上神靈的名稱。
[103]阿周那用左手就可射箭。
[104]終止。
[105]創造。
[106]善、情感、愚昧。
[107]要求嚼、吮、舔、吞或飲的四種食物。
[108]不潔淨、殘忍和邪惡之人。
[109]精神導師。
[110]婆羅多。
[111]瑜伽派(梵語Yoga),古代印度的哲學派别,相傳為其經典《瑜伽經》作者缽颠阇利所創。
所謂“瑜伽”,意即“結合”,系指“修行”而言。
這一派别注重闡釋調息、靜坐等修行方法;就哲學體系而言,與數論派大體相同,神秘主義成分卻猶有過之。
該派并承認一個所謂“自在”,即大神。
[112]指對撒旦學、星占學、神靈學、占蔔學、煉丹術和巫術等的信仰和研究。
[113]維韋科南達(1863-1902),印度哲學家、印度教改革家,法号辨喜,提倡實踐哲學,重視社會改良,創建羅摩克裡希納教會(1897),首倡“新吠檀多派”,著有《現代印度》《吠檀多哲學》等。
[114]在中國,相對論确實跟道教一樣古老。
[115]榮格此處指的是中國古典五經之一《易經》。
[116]比如說,水仙花例子。
[117]C.G.榮格,《尋找靈魂的現代人》。
[118]參見維韋科南達的注解。
我們首先須明白“神我”是什麼,其德性為何。
瑜伽哲學認為,整個自然界包含三種“德”或“力”。
一種叫做“達摩”,一種叫做“羅阇”,第三種叫做“薩埵”。
這三種德在有形世界的顯現是愚暗或不為,吸引或排斥;二者的均衡。
大自然中的一切,所有的顯現都是這三種力的結合和再結合。
數論派把大自然分成不同的類别。
人的“自我”超出所有這些,超出大自然。
它是光輝的、純潔的、完美的。
我們在大自然見到的任何才智都隻是“自我”對自然的反應。
[119]超意識的狀态,恍惚。
[120]煩惱先是微小的行為,後來才顯現出大形式。
[121]“業的意樂”指的是煩惱的總和。
[122]好的因素。
參見P133頁注①。
[123]祈禱的常規。
[124]神主(亦作Isvara)。
[125]羯磨(梵語Karma),業,系佛教名詞,稱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動為業,認為業發生後不會消除,将引起今世或來世的善惡報應。
[126]“超人”是比鬼要略高等一些的生命。
當瑜伽行者思想集中在頭頂時,他會看到“超人”。
[127]自發的純粹啟蒙。
[128]控制肺和上身所有器官的神“空”的名稱。
[129]蒼穹。
[130]三種元素。
[131]完全的孤立或獨存。
[132]“德”為三種物質:薩埵、羅阇、達摩,其大的形态為理性的宇宙。
過去與未來産生于三德的不同表現形式。
[133]《羅摩衍那》(梵文Ramayana),最早期部分約形成于公元前三、四世紀,全詩最後定型則在公元二世紀,相傳出于蟻垤仙人之手。
全詩以羅摩與悉多悲歡離合的故事為主幹,并穿插衆多神話和傳說。
印度教信徒把它奉為“聖書”,學者們則視為對不畏艱險、戰勝邪惡的英雄的頌歌。
叙事詩中并宣揚了一整套有關君臣父子的倫理觀念。
[134]又譯《瑪哈帕臘達》,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詩,意譯為“偉大的婆羅門後裔”,描寫班度和俱盧兩族争奪王位的鬥争,與《羅摩衍那》并稱為印度兩大史詩。
[135]又譯阿基裡斯,出生後被其母握腳踵倒提着在冥河水中浸過,因此除未浸到水的腳踵外,渾
[74]荷葉出淤泥而不染。
[75]他們看到處都是同樣的潛在自我。
[76]克制心神的一種形式。
[77]通過克制心神和沉思冥想而力圖達到與神的結合。
[78]克制心神的一種形式。
[79]神仙生活和禁欲的誓言。
[80]舉行經書上的儀式和禮儀。
[81]或神的話。
同基督教神學的邏各斯。
[82]迷惑包括三德。
[83]自我控制的棄絕者。
[84]禁欲和純潔的生活。
[85]這兩節表明由梵的晝夜所代表的宇宙能量總和的發展和衰退。
[86]羅刹(梵文R·ksasa)古印度神話中的惡魔,最早見于《梨俱吠陀》,相傳原為印度土著部族的稱謂;雅利安人征服這一地區後,“羅刹”一詞成為惡人的代稱,并演化為“魔鬼”的稱謂。
[87]某種雅利安儀式。
[88]祭祀。
[89]為已故祖先供奉的物品。
[90]吟唱、沉思冥想的神聖文本,人們以此得到純潔。
[91]《吠陀》的不同分支。
[92]第17節提到的内容。
[93]甘露,祭祀的殘餘物。
[94]他們達到無上目的是多麼的容易。
[95]比七位大仙更年長。
[96]默誦經書。
[97]天上的樂師。
[98]數論派(一譯“僧法派”)哲學的創立者。
[99]尋求真理的辯論。
[100]系詞性同。
[101]二十四音節的詩節。
[102]天上神靈的名稱。
[103]阿周那用左手就可射箭。
[104]終止。
[105]創造。
[106]善、情感、愚昧。
[107]要求嚼、吮、舔、吞或飲的四種食物。
[108]不潔淨、殘忍和邪惡之人。
[109]精神導師。
[110]婆羅多。
[111]瑜伽派(梵語Yoga),古代印度的哲學派别,相傳為其經典《瑜伽經》作者缽颠阇利所創。
所謂“瑜伽”,意即“結合”,系指“修行”而言。
這一派别注重闡釋調息、靜坐等修行方法;就哲學體系而言,與數論派大體相同,神秘主義成分卻猶有過之。
該派并承認一個所謂“自在”,即大神。
[112]指對撒旦學、星占學、神靈學、占蔔學、煉丹術和巫術等的信仰和研究。
[113]維韋科南達(1863-1902),印度哲學家、印度教改革家,法号辨喜,提倡實踐哲學,重視社會改良,創建羅摩克裡希納教會(1897),首倡“新吠檀多派”,著有《現代印度》《吠檀多哲學》等。
[114]在中國,相對論确實跟道教一樣古老。
[115]榮格此處指的是中國古典五經之一《易經》。
[116]比如說,水仙花例子。
[117]C.G.榮格,《尋找靈魂的現代人》。
[118]參見維韋科南達的注解。
我們首先須明白“神我”是什麼,其德性為何。
瑜伽哲學認為,整個自然界包含三種“德”或“力”。
一種叫做“達摩”,一種叫做“羅阇”,第三種叫做“薩埵”。
這三種德在有形世界的顯現是愚暗或不為,吸引或排斥;二者的均衡。
大自然中的一切,所有的顯現都是這三種力的結合和再結合。
數論派把大自然分成不同的類别。
人的“自我”超出所有這些,超出大自然。
它是光輝的、純潔的、完美的。
我們在大自然見到的任何才智都隻是“自我”對自然的反應。
[119]超意識的狀态,恍惚。
[120]煩惱先是微小的行為,後來才顯現出大形式。
[121]“業的意樂”指的是煩惱的總和。
[122]好的因素。
參見P133頁注①。
[123]祈禱的常規。
[124]神主(亦作Isvara)。
[125]羯磨(梵語Karma),業,系佛教名詞,稱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動為業,認為業發生後不會消除,将引起今世或來世的善惡報應。
[126]“超人”是比鬼要略高等一些的生命。
當瑜伽行者思想集中在頭頂時,他會看到“超人”。
[127]自發的純粹啟蒙。
[128]控制肺和上身所有器官的神“空”的名稱。
[129]蒼穹。
[130]三種元素。
[131]完全的孤立或獨存。
[132]“德”為三種物質:薩埵、羅阇、達摩,其大的形态為理性的宇宙。
過去與未來産生于三德的不同表現形式。
[133]《羅摩衍那》(梵文Ramayana),最早期部分約形成于公元前三、四世紀,全詩最後定型則在公元二世紀,相傳出于蟻垤仙人之手。
全詩以羅摩與悉多悲歡離合的故事為主幹,并穿插衆多神話和傳說。
印度教信徒把它奉為“聖書”,學者們則視為對不畏艱險、戰勝邪惡的英雄的頌歌。
叙事詩中并宣揚了一整套有關君臣父子的倫理觀念。
[134]又譯《瑪哈帕臘達》,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詩,意譯為“偉大的婆羅門後裔”,描寫班度和俱盧兩族争奪王位的鬥争,與《羅摩衍那》并稱為印度兩大史詩。
[135]又譯阿基裡斯,出生後被其母握腳踵倒提着在冥河水中浸過,因此除未浸到水的腳踵外,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