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參考書目
關燈
小
中
大
物均為他造化而成。
在本頌詩中,毗首羯磨被描述為萬物的創造者,諸界的建築師。
[21]祈求神靈接受祭祖的祭司。
[22]Rishi為常用詞,意為“聖人、隐居修道者或隐士”。
[23]旱魔。
[24]布盧沙,人格化的神靈或人,被認為是宇宙的靈魂和最初的起源,萬物生靈的人性和賦予生命的排表原則。
據說有千(意指無數)首、千眼、千足,所有創造出來的生命的一體。
[25]人的心靈、靈魂寓居其中。
盡管作為宇宙的靈魂,他遍布整個宇宙;但作為個體靈魂,他則被包圍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
[26]一種存在源起。
[27]天神。
[28]印度第一等種姓的婆羅門祭司。
[29]印度第二等種姓的國王。
[30]印度第三等種姓的賈商。
[31]印度第四等種姓的勞動者。
[32]風神。
[33]雅利安原始神,後來被認為是與上帝作對的魔鬼。
[34]是“夜”的拟人化說法。
[35]梵語Savitar:太陽,賦予生命者。
[36]印度河或其他大河。
[37]《奧義書》是《吠陀》經典的最後一部分,又名“吠檀多”。
其中多數是晚出的宗教、哲學著作,現存總數達一百多部。
但在公元前六世紀前後寫成,至多隻有十三部。
較早的書中提出了“梵”和“我”的問題,是吠檀多學派的重要經典。
[38]約書亞:基督教《聖經》故事人物,摩西的繼承者,以色列人的軍長。
《約書亞記》為《聖經·舊約》中的一卷。
[39]泰戈爾(1861-1941),印度詩人、作家、藝術家,一生創作豐富,在印度文學史上占重要地位,主要作品有詩集《吉檀迦利》和《奉獻集》、長篇小說《戈拉》、劇本《郵局》等,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
[40]這一不可思議且相當原始的創世故事包含了印度教的許多早期思想。
[41]“大梵”即梵天,該詞有多種用法。
可能造成混亂。
這是因為在梵文中根據一個名詞的性,可産生不同的意思。
“大梵”作為無差别的神性是中性的。
當大梵具有屬性,在物質世界顯現時,他的名字就成為陽性的了。
作為陽性的具有屬性的大梵,就成為創世者,或中性的最高神靈的創造性的一面,注意這一特點是非常重要的。
[42]“業”(梵文Karma,的意譯,音譯“羯磨”),意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動;一般分為三業,即身業(行動)、語業(言語)、意業(思想)。
[43]這是烏達臘卡·阿魯尼對其子施偉多凱也徒的教導。
[44]本節多節選自商質裡耶。
[45]構成世界的三種元素:光、情與悶。
[46]指的是上節提到的三德。
[47]此可謂《奧義書》最後的教義。
[48]導師。
[49]婆羅門被稱作再生者,他因為精神生活而接受聖線或聖徽時,他就第二次再生了。
[50]感官之神。
[51]征服财富者。
[52]貝螺的名稱,“神賜”。
[53]擁有老虎的肚子,表明這位英雄的形體。
[54]征服睡眠者。
[55]為去世的人舉行的葬禮,供奉其食糧。
[56]道德和宗教的責任。
[57]天是最高幸福的暫時寓所。
[58]薩埵:善的本質;羅阇:活動和情感的品質;答摩:愚暗和懶惰的本質。
[59]本節表明純粹書本知識與直接的道的視界之間的區别。
[60]貪婪之人看到一袋金子,便開始想金子的價值,對物的迷戀便在他的心中滋生;由迷戀,他有種強烈的願望,渴望占有金子。
若有人或有物妨礙了他欲望的滿足,便會滋生嗔怒。
由嗔怒再生出迷惑等,智力混亂,然後記憶消散,他便忘記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和責任。
他要是處于這種狀态,便是非不分,所作所為導緻自己的毀滅。
[61]對一般人而言,精神就像充滿黑暗的夜晚;對智慧的人,精神就像充滿清晰和光明的白晝;諸根在一般人大腦中大大清醒,非常活躍;在智慧人大腦中好像沉睡一般,他們通曉諸根欲望的無用。
這是夜晚和白晝所代表的人類生存的兩極。
[62]有時頌揚有為,有時頌贊智慧。
[63]宗教儀式、祭祀、崇拜等。
[64]具有象征性的牛,它擁有非凡的品質,可以給予扔奶者渴望得到的任何東西。
[65]偉大的王,以其智慧和沒有迷戀而聞名。
[66]由于缺乏社會、道德和精神榜樣。
[67]人的品質順序或區分。
[68]渴求結果。
[69]“我”與“我所”的根。
[70]貪欲與嗔怒二者不可分,因為嗔怒是由貪欲受阻引起。
[71]大梵代表精神品質,如善、靜等。
喀沙特耶代表薩埵(善)和羅阇(情感、雄心)的結合。
商賈階層吠舍由羅阇(情感)和達摩(愚鈍)代表。
侍仆階層首陀羅由答摩(愚鈍、無明和懶惰)代表。
簡言之,這四個種姓給出了有組織的勞動分工形式,根據每個人的品質和能力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
[72]本節意為:真正明智的人,知道如何把身體、心識和諸根與自我區分開來。
即使在物質層面上,活動在繼續,他知曉真正的自我并不在活動。
[73]
在本頌詩中,毗首羯磨被描述為萬物的創造者,諸界的建築師。
[21]祈求神靈接受祭祖的祭司。
[22]Rishi為常用詞,意為“聖人、隐居修道者或隐士”。
[23]旱魔。
[24]布盧沙,人格化的神靈或人,被認為是宇宙的靈魂和最初的起源,萬物生靈的人性和賦予生命的排表原則。
據說有千(意指無數)首、千眼、千足,所有創造出來的生命的一體。
[25]人的心靈、靈魂寓居其中。
盡管作為宇宙的靈魂,他遍布整個宇宙;但作為個體靈魂,他則被包圍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
[26]一種存在源起。
[27]天神。
[28]印度第一等種姓的婆羅門祭司。
[29]印度第二等種姓的國王。
[30]印度第三等種姓的賈商。
[31]印度第四等種姓的勞動者。
[32]風神。
[33]雅利安原始神,後來被認為是與上帝作對的魔鬼。
[34]是“夜”的拟人化說法。
[35]梵語Savitar:太陽,賦予生命者。
[36]印度河或其他大河。
[37]《奧義書》是《吠陀》經典的最後一部分,又名“吠檀多”。
其中多數是晚出的宗教、哲學著作,現存總數達一百多部。
但在公元前六世紀前後寫成,至多隻有十三部。
較早的書中提出了“梵”和“我”的問題,是吠檀多學派的重要經典。
[38]約書亞:基督教《聖經》故事人物,摩西的繼承者,以色列人的軍長。
《約書亞記》為《聖經·舊約》中的一卷。
[39]泰戈爾(1861-1941),印度詩人、作家、藝術家,一生創作豐富,在印度文學史上占重要地位,主要作品有詩集《吉檀迦利》和《奉獻集》、長篇小說《戈拉》、劇本《郵局》等,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
[40]這一不可思議且相當原始的創世故事包含了印度教的許多早期思想。
[41]“大梵”即梵天,該詞有多種用法。
可能造成混亂。
這是因為在梵文中根據一個名詞的性,可産生不同的意思。
“大梵”作為無差别的神性是中性的。
當大梵具有屬性,在物質世界顯現時,他的名字就成為陽性的了。
作為陽性的具有屬性的大梵,就成為創世者,或中性的最高神靈的創造性的一面,注意這一特點是非常重要的。
[42]“業”(梵文Karma,的意譯,音譯“羯磨”),意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動;一般分為三業,即身業(行動)、語業(言語)、意業(思想)。
[43]這是烏達臘卡·阿魯尼對其子施偉多凱也徒的教導。
[44]本節多節選自商質裡耶。
[45]構成世界的三種元素:光、情與悶。
[46]指的是上節提到的三德。
[47]此可謂《奧義書》最後的教義。
[48]導師。
[49]婆羅門被稱作再生者,他因為精神生活而接受聖線或聖徽時,他就第二次再生了。
[50]感官之神。
[51]征服财富者。
[52]貝螺的名稱,“神賜”。
[53]擁有老虎的肚子,表明這位英雄的形體。
[54]征服睡眠者。
[55]為去世的人舉行的葬禮,供奉其食糧。
[56]道德和宗教的責任。
[57]天是最高幸福的暫時寓所。
[58]薩埵:善的本質;羅阇:活動和情感的品質;答摩:愚暗和懶惰的本質。
[59]本節表明純粹書本知識與直接的道的視界之間的區别。
[60]貪婪之人看到一袋金子,便開始想金子的價值,對物的迷戀便在他的心中滋生;由迷戀,他有種強烈的願望,渴望占有金子。
若有人或有物妨礙了他欲望的滿足,便會滋生嗔怒。
由嗔怒再生出迷惑等,智力混亂,然後記憶消散,他便忘記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和責任。
他要是處于這種狀态,便是非不分,所作所為導緻自己的毀滅。
[61]對一般人而言,精神就像充滿黑暗的夜晚;對智慧的人,精神就像充滿清晰和光明的白晝;諸根在一般人大腦中大大清醒,非常活躍;在智慧人大腦中好像沉睡一般,他們通曉諸根欲望的無用。
這是夜晚和白晝所代表的人類生存的兩極。
[62]有時頌揚有為,有時頌贊智慧。
[63]宗教儀式、祭祀、崇拜等。
[64]具有象征性的牛,它擁有非凡的品質,可以給予扔奶者渴望得到的任何東西。
[65]偉大的王,以其智慧和沒有迷戀而聞名。
[66]由于缺乏社會、道德和精神榜樣。
[67]人的品質順序或區分。
[68]渴求結果。
[69]“我”與“我所”的根。
[70]貪欲與嗔怒二者不可分,因為嗔怒是由貪欲受阻引起。
[71]大梵代表精神品質,如善、靜等。
喀沙特耶代表薩埵(善)和羅阇(情感、雄心)的結合。
商賈階層吠舍由羅阇(情感)和達摩(愚鈍)代表。
侍仆階層首陀羅由答摩(愚鈍、無明和懶惰)代表。
簡言之,這四個種姓給出了有組織的勞動分工形式,根據每個人的品質和能力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
[72]本節意為:真正明智的人,知道如何把身體、心識和諸根與自我區分開來。
即使在物質層面上,活動在繼續,他知曉真正的自我并不在活動。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