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參考書目
關燈
小
中
大
1.《梵竺廬集》(甲、乙、丙),金克木著,江西教育出版社,南昌,1999
2.《五十奧義書》,徐梵澄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4
3.《薄伽梵歌》,徐梵澄譯,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北京,1990
4.《羅摩衍那》,蟻垤著,季羨林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84
5.《五卷書》,季羨林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59
6.《法句經要義》,陳燕珠編述,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3
[1]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作家,反對貴族勢力,擁護共和政權,作品有傳奇、史詩短篇故事集等,人文主義的重要代表,代表作為《十日談》。
[2]尼赫魯(1889-1964),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1947-1964)、國大黨主席(1927-1964),萬隆會議和不結盟運動倡導人之一,著有《尼赫魯自傳》《印度的發現》等。
[3]迦梨陀娑,四、五世紀時期的印度笈多王朝詩人、劇作家,梵文古典文學代表作家之一,傳世的作品有叙事長詩《羅怙世系》《鸠摩羅出世》、劇作《沙恭達羅》。
[4]相傳為首陀羅伽所作,十幕劇,是古典戲劇中少有的現實主義作品,它以進步的觀點直接反映了古代印度城市人民的生活與鬥争。
[5]《羅馬人的事迹》,是十四世紀用拉丁文寫的一部故事集,喬叟、莎士比亞等人的作品常取材于此書。
字面意義為“DeedsoftheRomans”。
[6]摩诃衍那,佛教的一派,亦意譯為大乘,主要流傳于中國、朝鮮、日本等地,強調一切衆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應以自利、利他并重。
[7]雅利安人(Aryans),歐洲十九世紀文獻中對印歐語諸民族的統稱,公元前1500年定居在印度。
借助于印度和伊朗古文獻的比較研究可推知:遠古時期,中亞地區曾存在一個自稱“雅利阿”的部落集團。
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間,一支南下,定居于印度河上遊地區;一支向西南流徙,進入伊朗;另一支遷入小亞細亞地區。
[8]帕尼尼,活動時期公元前400年,印度語法學家,著有梵語語法(八章書),經WilliamJones介紹到西方(1786)後,對描寫語言學的發展産生重要影響。
[9]“梵書”(梵文Brahmana),婆羅門教重要經典,為婆羅門教奠定“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成書于公元前1000年至前500年間。
每一“吠陀”學派均有其特定的“梵書”;現存十五部,主要附屬于《梨俱吠陀》中的《愛達羅尼梵書》和《夜柔吠陀》中的《百道梵書》。
[10]“吠陀”(梵文Veda音譯),婆羅門教、印度教最古老的經典,印度最古的宗教文獻和文學作品的總稱。
相傳為古代仙人受神啟而誦出,最後由廣博仙人整理而成;曆來被奉為“聖典”。
“吠陀”一詞的本有十卷,共有一千零二十八篇頌詩。
講到古老性,最早的義為“知”、“知識。
”“吠陀”作為文獻典籍,有廣義狹義之分。
狹義系指最古老的四部“吠陀”本集,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本集,是印度婆羅門教最古經典。
《梨俱吠陀》的主要内容為對自然神祇的贊頌,《阿闼婆吠陀》為法術、咒語的彙集,旨在祈福禳災;《婆摩吠陀》和《夜柔吠陀》,則是附麗于《梨俱吠陀》的典籍:前者為配曲演唱的歌詞彙集,後者是如何運用這些歌詞進行祭祀的說明。
所謂廣義“吠陀”則兼指附于“諸本集”的其他上古文獻。
[11]蘇摩酒(梵文Soma),一種飲料,撷取稱為“蘇摩”的蔓草之莖,以石壓榨,加牛乳、麥粉等發酵釀成。
印度古代常以此酒祭神,視為“聖飲”。
天神首長因陀羅飲祭祀用的蘇摩酒。
[12]因陀羅(梵文Indra),古印度神話中備受崇敬之神,雅利安時代最受人喜愛的國神;嗜飲蘇摩酒,又名“飲蘇摩酒者”;手持金剛杵,又名“金剛手”。
相傳,他的最大業績為殺死妖蛇弗栗多、劈山釋水,故有“殺弗栗多者”和“水中獲勝者”之稱;他并攻陷為數衆多的城堡,其中屬弗栗多的便有九十九座,故又有“城堡摧毀者”之稱。
[13]普羅阇婆提(梵文Prajapati),意譯為“生主”,古印度神話中創造神,宇宙的主宰。
“吠陀”中系指因陀羅、婆維德麗、蘇摩、金胎等;《摩奴法典》中則指梵天,有時亦指摩奴,又指梵天“心生”的十子。
其數和稱謂均不确定。
[14]太陽神(梵文Hiranyagarbha)。
[15]蒼穹中神秘的河流。
[16]雷電之神。
[17]伐樓那(梵文Varuna),古印度神話中備受尊崇之神。
據《梨俱吠陀》所述,伐樓那為宇宙的主宰、宇宙秩序和正義的維護者,并同宇宙之水緊密相關。
相傳,他以天宇為座,着金色衣裳,以阿耆尼為面,以蘇利耶為目,以伐由為呼吸器官,以星辰為使者,常巡行天宇。
他掌河川,司降雨,主祭儀,并維護道德,賞善罰惡。
[18]阿帝提之子。
伐樓那和太陽神都是阿帝亞。
[19]太陽神。
[20]毗首羯磨(梵文Visvakarman,意即“造一切主”),諸神創造能力的神格化形象。
據《梨俱吠陀》所述,他可見一切,天、地和宇宙萬
[2]尼赫魯(1889-1964),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1947-1964)、國大黨主席(1927-1964),萬隆會議和不結盟運動倡導人之一,著有《尼赫魯自傳》《印度的發現》等。
[3]迦梨陀娑,四、五世紀時期的印度笈多王朝詩人、劇作家,梵文古典文學代表作家之一,傳世的作品有叙事長詩《羅怙世系》《鸠摩羅出世》、劇作《沙恭達羅》。
[4]相傳為首陀羅伽所作,十幕劇,是古典戲劇中少有的現實主義作品,它以進步的觀點直接反映了古代印度城市人民的生活與鬥争。
[5]《羅馬人的事迹》,是十四世紀用拉丁文寫的一部故事集,喬叟、莎士比亞等人的作品常取材于此書。
字面意義為“DeedsoftheRomans”。
[6]摩诃衍那,佛教的一派,亦意譯為大乘,主要流傳于中國、朝鮮、日本等地,強調一切衆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應以自利、利他并重。
[7]雅利安人(Aryans),歐洲十九世紀文獻中對印歐語諸民族的統稱,公元前1500年定居在印度。
借助于印度和伊朗古文獻的比較研究可推知:遠古時期,中亞地區曾存在一個自稱“雅利阿”的部落集團。
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間,一支南下,定居于印度河上遊地區;一支向西南流徙,進入伊朗;另一支遷入小亞細亞地區。
[8]帕尼尼,活動時期公元前400年,印度語法學家,著有梵語語法(八章書),經WilliamJones介紹到西方(1786)後,對描寫語言學的發展産生重要影響。
[9]“梵書”(梵文Brahmana),婆羅門教重要經典,為婆羅門教奠定“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成書于公元前1000年至前500年間。
每一“吠陀”學派均有其特定的“梵書”;現存十五部,主要附屬于《梨俱吠陀》中的《愛達羅尼梵書》和《夜柔吠陀》中的《百道梵書》。
[10]“吠陀”(梵文Veda音譯),婆羅門教、印度教最古老的經典,印度最古的宗教文獻和文學作品的總稱。
相傳為古代仙人受神啟而誦出,最後由廣博仙人整理而成;曆來被奉為“聖典”。
“吠陀”一詞的本有十卷,共有一千零二十八篇頌詩。
講到古老性,最早的義為“知”、“知識。
”“吠陀”作為文獻典籍,有廣義狹義之分。
狹義系指最古老的四部“吠陀”本集,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本集,是印度婆羅門教最古經典。
《梨俱吠陀》的主要内容為對自然神祇的贊頌,《阿闼婆吠陀》為法術、咒語的彙集,旨在祈福禳災;《婆摩吠陀》和《夜柔吠陀》,則是附麗于《梨俱吠陀》的典籍:前者為配曲演唱的歌詞彙集,後者是如何運用這些歌詞進行祭祀的說明。
所謂廣義“吠陀”則兼指附于“諸本集”的其他上古文獻。
[11]蘇摩酒(梵文Soma),一種飲料,撷取稱為“蘇摩”的蔓草之莖,以石壓榨,加牛乳、麥粉等發酵釀成。
印度古代常以此酒祭神,視為“聖飲”。
天神首長因陀羅飲祭祀用的蘇摩酒。
[12]因陀羅(梵文Indra),古印度神話中備受崇敬之神,雅利安時代最受人喜愛的國神;嗜飲蘇摩酒,又名“飲蘇摩酒者”;手持金剛杵,又名“金剛手”。
相傳,他的最大業績為殺死妖蛇弗栗多、劈山釋水,故有“殺弗栗多者”和“水中獲勝者”之稱;他并攻陷為數衆多的城堡,其中屬弗栗多的便有九十九座,故又有“城堡摧毀者”之稱。
[13]普羅阇婆提(梵文Prajapati),意譯為“生主”,古印度神話中創造神,宇宙的主宰。
“吠陀”中系指因陀羅、婆維德麗、蘇摩、金胎等;《摩奴法典》中則指梵天,有時亦指摩奴,又指梵天“心生”的十子。
其數和稱謂均不确定。
[14]太陽神(梵文Hiranyagarbha)。
[15]蒼穹中神秘的河流。
[16]雷電之神。
[17]伐樓那(梵文Varuna),古印度神話中備受尊崇之神。
據《梨俱吠陀》所述,伐樓那為宇宙的主宰、宇宙秩序和正義的維護者,并同宇宙之水緊密相關。
相傳,他以天宇為座,着金色衣裳,以阿耆尼為面,以蘇利耶為目,以伐由為呼吸器官,以星辰為使者,常巡行天宇。
他掌河川,司降雨,主祭儀,并維護道德,賞善罰惡。
[18]阿帝提之子。
伐樓那和太陽神都是阿帝亞。
[19]太陽神。
[20]毗首羯磨(梵文Visvakarman,意即“造一切主”),諸神創造能力的神格化形象。
據《梨俱吠陀》所述,他可見一切,天、地和宇宙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