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佛教
關燈
小
中
大
手。
”從這位偉人身上産生了大乘宗教。
所有“異端”的問題都顯得微不足道了。
而且,就在婆羅門教(由約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演變而成的古代印度宗教)重新流行,小乘派佛教徒失去對印度人民的控制的時候,大乘派宗教興起了。
這裡更重要、需要指出的是,大乘派哲學不僅代表着佛的教義的重要、自然的發展,而且還表現了極大的進展,這就說明了它為什麼在中國和日本享有更高聲譽、更為流行。
首先,它表述了對涅槃教義滅絕的不滿。
其次,它表述了對為數不多的帕拉底卡斯和阿羅漢218那種自私救贖的不滿,代表着對衆生的救贖,通過菩提薩埵的教義,已入涅槃的人自動承受生死輪回,自動抑制那種狀态,從而拯救整個世界。
直到全人類都被拯救出來,佛才能達到平靜狀态。
第三,它表述了祈禱和宗教虔誠219的直關重要性的原則,通過信仰而不是作為來教導救贖教義。
第四,它把佛提升到個人神的地位。
(比較《薄伽梵歌》中婆羅門信徒把克裡希那提升到個人神的地位。
)很難看出這樣的發展是怎樣被阻止的,也很難看出他們是怎樣被認為是“堕落”的。
然而,單單是“曆史性”——這是一種逃避性的希望——關注的是研究型的學者,而不關注人類智慧的更大方面。
《首楞嚴經》作者不詳,是大約一世紀的時候用梵語寫就的。
這部經書是印度大師帕拉摩挲帶到中國的。
他乘船到中國南海,公元705年,在一位中國學者的幫助下,他在廣東把這部經書譯成了中文。
這是中國學者佛教徒非常喜歡的一部書,它十分盛行可以由下面的事實來證明:在中國,這部經書有五十六部評注以及不同的闡釋。
感興趣的學者可以讀一下《佛教聖經》裡的大乘經本,該書作者為德懷特·戈達德(出版:戈達德,塞特福德)。
D.T.鈴木博士的著述《禅宗佛教指南:禅宗佛教簡介》以及他各種文章,也都極為有用,該書特别研究一種大乘派——禅宗佛教220。
艾倫·W.沃茨的傑出著作《禅的精神》(東方智慧系列叢書)和《亞洲遺産與西方人》(芝加哥大學)對于洞察東方人世界觀十分有用。
可以找到南方佛教的選文。
除了上面提到的卡勒斯和沃倫的标準著述以外,還有一本優秀的小卷本《佛教經書》(東方智慧系列叢書,默裡),作者E.J.托馬斯。
羅伯特·O.巴蘆著編的《世界聖經》裡也包含極好的材料。
讀者可能對以下佛教著述尤為感興趣。
E.W.伯林蓋姆的《佛教傳說》(哈佛東方系列叢書,第28、29、30卷)是《法句經》著名評注的完整譯本,其中有極棒的梗概,利用豐富的佛教傳說來闡釋《法句經》四百二十三句的意義。
《佛的對話》已由裡斯·戴維斯夫婦翻譯了過來,共有三卷(牛津)。
《首楞嚴經》 魏濤和德懷特·戈達德英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室羅筏城,隻桓精舍。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
能于國土,成就威儀。
從佛轉輪,妙堪遺囑。
嚴淨毗尼,弘範三界。
應身無量,度脫衆生。
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其名曰: 大智舍利弗。
摩诃目犍連。
摩诃拘羅。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須菩提。
優波尼沙陀等。
而為上首。
複有無量辟支無學。
并其初心。
同來佛所。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
欽奉慈嚴将求密義。
即時如來敷座宴安。
為諸會中,宣示深奧。
法筵清衆,得未曾有。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恒沙菩薩,來聚道場。
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
請佛宮掖。
自迎如來。
廣設珍馐無上妙味。
兼複親延諸大菩薩。
城中複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
伫佛來應。
佛敕大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唯有阿難,先受别請。
遠遊未還,不遑僧次。
既無上座,及阿阇黎。
途中獨歸。
其日無供。
即時阿難,執持應器,于所遊城,次第循乞。
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
無問淨穢,刹利尊姓。
及旃陀羅。
方行等慈,不擇微賤。
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诃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
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經彼城隍,徐步郭門。
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曆淫室,遭大幻術。
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
淫躬撫摩,将毀戒體。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
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随佛,願聞法要。
于時世尊。
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痂趺坐,宣說神咒。
敕文殊師利将咒往護。
惡咒消滅。
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卷一 阿難見佛。
頂禮悲泣。
恨無始來。
一向多聞,未全道力。
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于時複有恒沙菩薩。
及諸十方大阿羅漢。
辟支佛等。
俱願樂聞。
退坐默然。
承受聖旨。
佛告阿難。
汝我同氣,情均天倫。
當初發心,于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
勝妙殊絕。
形體映徹猶如琉璃。
常自思維,此相非是欲愛所生。
何以故。
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
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佛言:善哉阿難。
汝等當知一切衆生,從無始來。
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
應當直心詶我所問。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阿難,我今問汝。
當汝發心緣于如來三十二相,将何所見,誰為愛樂。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
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
真所愛樂,因于心目。
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讨除。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将識心居在身内。
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隻在我面。
如是識心,實居身内。
佛告阿難。
汝今現坐如來講堂。
觀隻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
今隻陀林實在堂外。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
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
次觀大衆。
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
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
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
告示阿難及諸大衆。
有三摩提。
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汝今谛聽。
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告示阿難及諸大衆。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
亦有衆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
阿難答言。
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阿難,汝亦如是。
汝之心靈一切明了。
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内,爾時先合了知内身。
頗有衆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
必不内知,雲何知外。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無有是處。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所以者何。
譬如燈光然于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内,從其室門,後及庭際。
一切衆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
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是義必明,将無所惑。
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佛告阿難。
是諸比丘,适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抟食,歸隻陀林。
我已宿齋。
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
阿難答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
雲何一人能令衆飽。
佛告阿難。
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幹。
則心所知,身不能覺。
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别不。
阿難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
若相知者,雲何在外。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内故,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
我今思維,知在一處。
佛言:處今何在。
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見外。
如我思忖,潛伏根裡。
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
雖有物合,而不留礙。
彼根随見,随即分别。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内者,為在根故。
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内故。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潛根内者,猶如琉璃。
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
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佛告阿難。
汝心若同琉璃合。
當見山河,何不見眼。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若不能見,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内,如琉璃合。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維。
是衆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
有藏則暗。
有竅則明。
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
閉眼見暗,名為見内。
是義雲何。
佛告阿難。
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
若與眼對,暗在眼前,雲何成内。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不對者,雲何成見。
若離外見,内對所成。
合眼見暗,名為身中。
開眼見明,何不見面。
若不見面,内對不成。
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内。
若在虛空,自非汝體。
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
汝眼已知,身合非覺。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内者,無有是處。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衆。
由心生故,種種法生。
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我今思維,即思維體,實我心性。
随所合處,心則随有。
亦非内外中間三處。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随所合處。
心随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
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
是義不然。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
汝所知心,為複内出,為從外入。
若複内出,還見身中。
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阿難言:見是其眼。
心知非眼。
為見非義。
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
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
若見物者,雲何名死。
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複一體,為有多體。
今在汝身,為複遍體,為不遍體。
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
若鹹覺者,挃應無在。
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
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
若遍體者,同前所挃。
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
今汝不然。
是故應知,随所合處,心則随有,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如我思維,内無所見,外不相知。
内無知故,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在外非義。
今相知故,複内無見,當在中間。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
今汝推中,中何為在。
為複在處。
為當在身。
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内。
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
無表同無。
表則無定。
何以故。
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
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
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于眼識。
眼有分别,色塵無知。
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複兼二,為不兼二。
若兼二者,物體雜亂。
物非體知,成敵兩立,雲何為中。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
常言覺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
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佛告阿難。
汝言覺知分别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
汝不著者,為在為無。
無則同于龜毛兔角,雲何不著。
有不著者,不可名無。
無相則無,非無即相,相有則在,雲何無著。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爾時阿難,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
所以多聞未得無漏。
不能折伏娑毗羅咒。
為彼所轉,溺于淫舍。
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唯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
隳彌戾車。
卷二 阿難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衆,傾渴翹伫,欽聞示誨。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
其光晃耀,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佛告阿難。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颠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别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雲何二種。
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為自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
今複問汝。
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
汝今見不。
阿難言見。
佛言,汝何所見。
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言:汝将誰見。
阿難言:我與大衆,同将眼見。
佛告阿難。
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
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
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将為心。
佛言。
咄。
阿難,此非汝心。
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
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佛告阿難。
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
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
我心何獨供養如來。
乃至遍曆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
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
雲何如來說此非心。
我實驚怖。
兼此大衆,無不疑惑。
唯垂大悲,開示未悟。
爾時世尊。
開示阿難。
及諸大衆。
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于獅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
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诘其根元,鹹有體性。
縱令虛空,亦有名貌。
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若汝執吝,分别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
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别有全性。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别。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内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别影事。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
但汝于心,微細揣摩。
若離前塵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若分别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别影事。
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于斷滅,其誰修正,無生法忍。
即時阿難,與諸大衆,默然自失。
佛告阿難。
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
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卷三 阿難聞已。
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
常自思維,無勞我修,将謂如來惠我三昧。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失我本心。
雖身出家,心不入道。
譬如窮子,舍父逃逝。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唯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即時如來。
從胸卍字,湧出寶光。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
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
旋至
”從這位偉人身上産生了大乘宗教。
所有“異端”的問題都顯得微不足道了。
而且,就在婆羅門教(由約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演變而成的古代印度宗教)重新流行,小乘派佛教徒失去對印度人民的控制的時候,大乘派宗教興起了。
這裡更重要、需要指出的是,大乘派哲學不僅代表着佛的教義的重要、自然的發展,而且還表現了極大的進展,這就說明了它為什麼在中國和日本享有更高聲譽、更為流行。
首先,它表述了對涅槃教義滅絕的不滿。
其次,它表述了對為數不多的帕拉底卡斯和阿羅漢218那種自私救贖的不滿,代表着對衆生的救贖,通過菩提薩埵的教義,已入涅槃的人自動承受生死輪回,自動抑制那種狀态,從而拯救整個世界。
直到全人類都被拯救出來,佛才能達到平靜狀态。
第三,它表述了祈禱和宗教虔誠219的直關重要性的原則,通過信仰而不是作為來教導救贖教義。
第四,它把佛提升到個人神的地位。
(比較《薄伽梵歌》中婆羅門信徒把克裡希那提升到個人神的地位。
)很難看出這樣的發展是怎樣被阻止的,也很難看出他們是怎樣被認為是“堕落”的。
然而,單單是“曆史性”——這是一種逃避性的希望——關注的是研究型的學者,而不關注人類智慧的更大方面。
《首楞嚴經》作者不詳,是大約一世紀的時候用梵語寫就的。
這部經書是印度大師帕拉摩挲帶到中國的。
他乘船到中國南海,公元705年,在一位中國學者的幫助下,他在廣東把這部經書譯成了中文。
這是中國學者佛教徒非常喜歡的一部書,它十分盛行可以由下面的事實來證明:在中國,這部經書有五十六部評注以及不同的闡釋。
感興趣的學者可以讀一下《佛教聖經》裡的大乘經本,該書作者為德懷特·戈達德(出版:戈達德,塞特福德)。
D.T.鈴木博士的著述《禅宗佛教指南:禅宗佛教簡介》以及他各種文章,也都極為有用,該書特别研究一種大乘派——禅宗佛教220。
艾倫·W.沃茨的傑出著作《禅的精神》(東方智慧系列叢書)和《亞洲遺産與西方人》(芝加哥大學)對于洞察東方人世界觀十分有用。
可以找到南方佛教的選文。
除了上面提到的卡勒斯和沃倫的标準著述以外,還有一本優秀的小卷本《佛教經書》(東方智慧系列叢書,默裡),作者E.J.托馬斯。
羅伯特·O.巴蘆著編的《世界聖經》裡也包含極好的材料。
讀者可能對以下佛教著述尤為感興趣。
E.W.伯林蓋姆的《佛教傳說》(哈佛東方系列叢書,第28、29、30卷)是《法句經》著名評注的完整譯本,其中有極棒的梗概,利用豐富的佛教傳說來闡釋《法句經》四百二十三句的意義。
《佛的對話》已由裡斯·戴維斯夫婦翻譯了過來,共有三卷(牛津)。
《首楞嚴經》 魏濤和德懷特·戈達德英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室羅筏城,隻桓精舍。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
能于國土,成就威儀。
從佛轉輪,妙堪遺囑。
嚴淨毗尼,弘範三界。
應身無量,度脫衆生。
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其名曰: 大智舍利弗。
摩诃目犍連。
摩诃拘羅。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須菩提。
優波尼沙陀等。
而為上首。
複有無量辟支無學。
并其初心。
同來佛所。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
十方菩薩咨決心疑。
欽奉慈嚴将求密義。
即時如來敷座宴安。
為諸會中,宣示深奧。
法筵清衆,得未曾有。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恒沙菩薩,來聚道場。
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
請佛宮掖。
自迎如來。
廣設珍馐無上妙味。
兼複親延諸大菩薩。
城中複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
伫佛來應。
佛敕大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唯有阿難,先受别請。
遠遊未還,不遑僧次。
既無上座,及阿阇黎。
途中獨歸。
其日無供。
即時阿難,執持應器,于所遊城,次第循乞。
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
無問淨穢,刹利尊姓。
及旃陀羅。
方行等慈,不擇微賤。
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诃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
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經彼城隍,徐步郭門。
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曆淫室,遭大幻術。
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
淫躬撫摩,将毀戒體。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
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随佛,願聞法要。
于時世尊。
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痂趺坐,宣說神咒。
敕文殊師利将咒往護。
惡咒消滅。
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卷一 阿難見佛。
頂禮悲泣。
恨無始來。
一向多聞,未全道力。
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于時複有恒沙菩薩。
及諸十方大阿羅漢。
辟支佛等。
俱願樂聞。
退坐默然。
承受聖旨。
佛告阿難。
汝我同氣,情均天倫。
當初發心,于我法中,見何勝相,頓舍世間深重恩愛。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
勝妙殊絕。
形體映徹猶如琉璃。
常自思維,此相非是欲愛所生。
何以故。
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
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佛言:善哉阿難。
汝等當知一切衆生,從無始來。
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
應當直心詶我所問。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阿難,我今問汝。
當汝發心緣于如來三十二相,将何所見,誰為愛樂。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
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
真所愛樂,因于心目。
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讨除。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将識心居在身内。
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隻在我面。
如是識心,實居身内。
佛告阿難。
汝今現坐如來講堂。
觀隻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
今隻陀林實在堂外。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
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
次觀大衆。
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
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
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
告示阿難及諸大衆。
有三摩提。
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汝今谛聽。
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告示阿難及諸大衆。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
亦有衆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
阿難答言。
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阿難,汝亦如是。
汝之心靈一切明了。
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内,爾時先合了知内身。
頗有衆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
必不内知,雲何知外。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無有是處。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所以者何。
譬如燈光然于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内,從其室門,後及庭際。
一切衆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
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是義必明,将無所惑。
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佛告阿難。
是諸比丘,适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抟食,歸隻陀林。
我已宿齋。
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
阿難答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
雲何一人能令衆飽。
佛告阿難。
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幹。
則心所知,身不能覺。
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别不。
阿難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
若相知者,雲何在外。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内故,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
我今思維,知在一處。
佛言:處今何在。
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見外。
如我思忖,潛伏根裡。
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
雖有物合,而不留礙。
彼根随見,随即分别。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内者,為在根故。
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内故。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潛根内者,猶如琉璃。
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
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佛告阿難。
汝心若同琉璃合。
當見山河,何不見眼。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若不能見,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内,如琉璃合。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維。
是衆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
有藏則暗。
有竅則明。
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
閉眼見暗,名為見内。
是義雲何。
佛告阿難。
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
若與眼對,暗在眼前,雲何成内。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不對者,雲何成見。
若離外見,内對所成。
合眼見暗,名為身中。
開眼見明,何不見面。
若不見面,内對不成。
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内。
若在虛空,自非汝體。
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
汝眼已知,身合非覺。
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
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内者,無有是處。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衆。
由心生故,種種法生。
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我今思維,即思維體,實我心性。
随所合處,心則随有。
亦非内外中間三處。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随所合處。
心随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
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
是義不然。
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
汝所知心,為複内出,為從外入。
若複内出,還見身中。
若從外來,先合見面。
阿難言:見是其眼。
心知非眼。
為見非義。
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
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
若見物者,雲何名死。
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複一體,為有多體。
今在汝身,為複遍體,為不遍體。
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
若鹹覺者,挃應無在。
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
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
若遍體者,同前所挃。
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
今汝不然。
是故應知,随所合處,心則随有,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如我思維,内無所見,外不相知。
内無知故,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在外非義。
今相知故,複内無見,當在中間。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
今汝推中,中何為在。
為複在處。
為當在身。
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内。
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
無表同無。
表則無定。
何以故。
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
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
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于眼識。
眼有分别,色塵無知。
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複兼二,為不兼二。
若兼二者,物體雜亂。
物非體知,成敵兩立,雲何為中。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
常言覺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
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佛告阿難。
汝言覺知分别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
汝不著者,為在為無。
無則同于龜毛兔角,雲何不著。
有不著者,不可名無。
無相則無,非無即相,相有則在,雲何無著。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爾時阿難,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
所以多聞未得無漏。
不能折伏娑毗羅咒。
為彼所轉,溺于淫舍。
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唯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
隳彌戾車。
卷二 阿難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衆,傾渴翹伫,欽聞示誨。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
其光晃耀,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佛告阿難。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颠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别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雲何二種。
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為自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
今複問汝。
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
汝今見不。
阿難言見。
佛言,汝何所見。
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
佛言:汝将誰見。
阿難言:我與大衆,同将眼見。
佛告阿難。
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
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
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将為心。
佛言。
咄。
阿難,此非汝心。
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
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佛告阿難。
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
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
我心何獨供養如來。
乃至遍曆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
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
雲何如來說此非心。
我實驚怖。
兼此大衆,無不疑惑。
唯垂大悲,開示未悟。
爾時世尊。
開示阿難。
及諸大衆。
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于獅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
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诘其根元,鹹有體性。
縱令虛空,亦有名貌。
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若汝執吝,分别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
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别有全性。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别。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内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别影事。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
但汝于心,微細揣摩。
若離前塵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若分别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别影事。
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于斷滅,其誰修正,無生法忍。
即時阿難,與諸大衆,默然自失。
佛告阿難。
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
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卷三 阿難聞已。
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
常自思維,無勞我修,将謂如來惠我三昧。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失我本心。
雖身出家,心不入道。
譬如窮子,舍父逃逝。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唯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即時如來。
從胸卍字,湧出寶光。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
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
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