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印度信仰
關燈
小
中
大
在他人面前,出于玩笑,于食、睡、坐和遊戲諸方面,對您皆有失敬。
為此,懇請您寬恕,阿逸多!您寬宏大量浩渺無邊。
43.你是動靜兩界之父,你是先知而令人敬慕。
既然三界已無物與你匹比,哪還有比您更高的它物? 44.因此,我向您彎腰行禮五體投地,受人稱頌的神主,請求您開恩!就如父親對其子、朋友對朋友、親者對其所親那樣寬恕我!大神! 45.我高興地見到了從未見到的奇觀,然而,恐懼仍使我瑟縮抖動。
神主喲!請平息,宇宙之歸宿!神啊!請為我現出您那本來面容。
46.我想看到您以前那副模樣;執釘錘、托神輪、王冠戴在頭上。
啊!千臂者!遍宇貌喲!請再現出您那四隻手的形象(毗濕奴的形象)。
薄伽梵說: 47.阿周那!由于我對您寵愛,我才靠自我瑜伽現出了最高形象。
除您之外,從來沒人見過,它遍及一切,太始無窮,燦爛輝煌。
48.啊,俱盧之雄!無論靠吠陀、祭祀、布施、習誦,還是靠禮儀和嚴酷的修行,在人界,除您之外,再也沒人見過我這形象。
49.您看了我這可怕的形象,不要受惑也不要惶恐。
待您驚魂已定,心情轉喜時,再來看看我那另外一副面容。
桑遮耶說: 50.婆蘇天(克裡希納)對阿周那說畢,他自己的形象即刻複現。
崇高之神恢複了溫柔模樣,便對恐懼者進行慰勉。
阿周那說: 51.瞻納陀那喲!我看到了您那凡人般的溫柔面容,我的心方始甯定,有了知覺,又恢複了我那本來性情。
薄伽梵說: 52.您已經見到了我這難以見到的形象。
觀看我這形貌,連衆神也一定渴望。
53.無論靠布施、祭祀,還是靠苦行、吠陀,誰都不能像你那樣見到這副形象之我。
54.隻有靠虔誠的信仰,才能真正看到我、理解我,也才能歸于我。
阿周那啊!敵人的懲罰者! 55.啊,般達婆!無迷戀而為我操持他的事業,以我為最高目的且虔信我,對所有存在之物均無敵意,這樣的人才歸于我。
上述為《薄伽梵歌》的第十一章,名曰“呈現遍宇形貌瑜伽”或“呈現遍宇形貌”。
第十二章 阿周那說: 1.有些人經常修習瑜伽,敬仰您而且十分虔誠;有些人敬仰冥有和非變異,他們中誰對瑜伽最為精通? 薄伽梵說: 2.常修瑜伽對我專誠,懷以至高信仰對我崇敬。
這樣的人在我看來,才配享有最高瑜伽者之稱。
3.他們所敬仰的是永恒不滅、不可名狀、非顯非現、遍及一切、不可想象、固定不動、常存不滅。
4.善于控制諸知根,處處堅持等同觀念,并且樂于濟助衆生,定能與我化為一同。
5.凡凝思于冥有者,均有無窮無盡的煩惱。
因為無形的冥有之态,有形者很難體驗到。
6.有人以我為最終目的,唯借瑜伽把我冥想,将諸業全都奉獻給我,并且虔誠地将我敬仰。
7.啊,帕爾特!将心神專注于我之人,我便迅即成為他們的拯救者,救他們脫出生死輪回之海。
8.全神貫注于我吧!把您的智慧奉獻給我!而後,您将常寓我内,這絲毫不必疑惑。
9.檀南遮耶喲!如果不能全神貫注于我,您就反複地修習瑜伽。
通過瑜伽的反複修習,就有希望得到我。
10.假如您無力進行修習,那就專做有利于我的事情。
為我做了許多事情之後,您就會獲得圓滿成功。
11.如果您仍然做不到,那就依賴我的神奇之力,對自我嚴加控制,把諸業之果全都舍棄。
12.因為智慧比修習優勝,禅定卻比智慧更高,舍棄業果勝禅定一籌,而平靜比舍棄更好。
13.對待萬有,友好、憐憫而無仇怨,等視苦樂寬厚忍讓,既無我所,亦無我慢。
14.對我虔信,堅定不移,而将心、智對我奉獻,自我克制,總覺滿足,此瑜伽者方如我願。
15.人若不厭惡他人,亦不為他人所厭,他能超脫喜怒怯勇,這才為我所喜歡。
16.無所盼望,純潔伶俐,沒有煩惱,冷漠無牽,對我虔信,從不創新,這才為我所喜歡。
17.誰能做到不計福禍,不悲不喜,無欲無恨,且懷有虔敬笃誠之心,誰就是我所喜歡的人。
18.誰能等視敵友,等同看待榮辱,等視嚴寒酷暑,誰能驅除迷戀。
19.誰能等視毀譽,沉默無言,事事滿意,居無定處,思想堅定,對我虔信,誰就是我所喜歡的人。
20.誰把我看做最高終的,懷有信仰并有虔敬之心,遵從上述合理的不朽教誨,誰就是我最喜歡的人。
上述為《薄伽梵歌》的第十二章,名曰“虔信瑜伽”或“虔信之道”。
第十三章 (阿周那說:“我想了解什麼是田和知田,凱舍婆!什麼是原質,我想了解什麼是布魯舍,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可知。
”) 薄伽梵說: 1.恭底耶喲!這身體稱為“田”,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們把知身者稱為“知田”。
2.你要知道,婆羅多!在諸田中,我也是知田,有關田和知田的智慧,被認為屬于我。
3.什麼是田,有什麼性質,它來自何物,變化如何;知田是誰,有何性能,聽我概要地把它們叙說。
4.此為不同仙聖以各種不同韻律所歌頌,亦以富于推理的梵經格言所吟詠。
5.五大(地、水、火、風、空)、我慢、覺、非顯(本性)、十根(諸根和有為)、一心和五根境和; 6.欲、嗔、苦、樂、和合、覺、堅毅,凡此合稱則為田,共寓之性為變異。
7.謙卑、誠實、戒殺、寬恕,以及正直、尊敬師長和純潔,還有剛直與克己; 8.不貪根境,亦無我慢,生、老、病、苦、死,悉皆被洞穿; 9.不戀妻、子,不牽家庭,一切順逆,視作等同; 10.專修瑜伽,對我忠貞,結廬僻靜,不與人群; 11.對純我論堅信不疑,對諸谛學的洞察窮原竟委,以上所述稱為“智慧”,與之不同的隻能稱為“愚昧”。
12.我将把那可知講述,領悟了它便得到了永恒;它就是無始的最高之梵,“非有非無”則是它的稱呼。
13.它到處都有手和足,到處都有口和目,到處都有首和耳,它将全世界充漫周布。
14.它不具備各種知根,卻似有諸知根的性能。
無牽連卻維系着萬有,無三德卻享有着德行。
15.它在萬有之外亦在其中,它既是靜物又是動物,它極近卻又相距遼遠,它不可知乃微妙之故。
16.它既獨立完整不可分割,卻又分别居于萬有之中。
它是毀滅者又是創生者,它被稱為萬有之載承。
17.它被稱做超越黑暗者,是諸種光線中的光明,是智慧、可知、憑智可悟,它卻存在于萬有的心中。
18.以上便是我所描述的田、智慧和可知的梗概。
我的信奉者懂得了它,便能達到我的性态。
19.須知原質和神我,二者皆無始初。
轉變與三德,皆由原質生出。
20.因果相銜,原質為因;感受苦樂,神我為因。
21.寓于原質之神我,享有原質之三德。
投生于好壞之胎,是因對三德執着。
22.寓于體中的最高神我,被稱為見證者和允諾者,也稱為載乘和大自在,或曰享受者和無上我。
23.如此懂得了神我,懂得了原質和三德,此人便不會再生,無論其行為若何! 24.親證自身之我,有人靠僧佉瑜伽,有人靠禅定,有人靠有為瑜伽。
25.另有人不明這種道理,聽了他人之言才敬仰我。
即使他們依賴于所聞,也不能将那死亡超脫。
26.婆羅多的俊傑喲!無論生者何物,動者靜者,知曉它是原質與神我的結合。
27.有人見到無上自在均勻地寓于萬物,萬物有逝而他永存,此人所見确切無誤。
28.因其見到自在天均勻地漫布于天際,故自我不傷自我,此人便能達到無上終的。
29.有人如若發現唯有原質從事諸業,自我卻是無為者,其看法才算确切。
30.誰将萬有的多樣性,看做統歸于一,并由一擴大之時,誰就算達到了梵的境地。
31.恭底耶喲!永不泯滅的無上我,既無諸德又無始初。
雖宿體内亦無所為,且不被那有為(業果)玷污。
32.猶如遍及一切的空氣,因其微妙而不受染。
同樣,無所不在之我,雖寓體内而不被玷。
33.婆羅多喲!宛如一輪紅日将整個世界普照,有田者,同樣把諸田照耀。
34.誰以慧眼看到了田與知田的區别,見到萬有離卻原質的解脫,誰就能臻于無上境界。
上述為《薄伽梵歌》的第十三章,名曰“田和知田的區别瑜伽”或“身體和靈魂的區别之道”。
第十四章 薄伽梵說: 1.還有諸學中的無上學,我也要把它講給您聽。
諸位仙人懂得了它,便獲得了無上圓成。
2.有些人憑惜這種學問歸于我,與我化為一同,這樣便在毀劫104時無恐懼,在創世105時也不再投生。
3.婆羅多喲!我的胎藏為大梵,我将胎兒置其中,那萬有皆由它萌發誕生。
4.恭底耶喲!于各種胎藏中,萌發各種有形之物。
梵是有形之物的孕育之器,我為播種者亦為其父。
5.薩埵、羅闍、答摩,106這三德皆由原質生出。
體中的宿主永不泯滅,而三德卻能束縛宿主。
6.其中,薩埵因其純潔,而完美無瑕光輝璀璨,它行束縛,安那客!是以對幸福和智慧的迷戀。
7.恭底耶喲!要知道羅闍的本質是貪欲,它是欲望和迷戀的根源,它束縛形體的宿主,是依賴對有為的迷戀。
8.婆羅多(阿周那)喲!答摩生于愚昧,您知道它會使宿主迷亂,它行束縛依賴嬉忽,還依賴那懶惰和沉眠。
9.婆羅多喲!羅阇使人迷戀于有為,薩埵使人迷戀于幸福,答摩蔽其明智,使人迷戀于嬉忽。
10.婆羅多喲!克服了羅阇、答摩,就會出現薩埵;克服了薩埵、答摩,就會出現羅阇,克服了薩埵、羅阇,就會出現答摩。
11.當智慧之輝于身内諸竅閃爍光芒,此時,便會得知薩埵已經增長。
12.婆羅多的英雄啊!随着羅阇的增長,便會創諸業、有貪婪、生躁動不安和奢望。
13.俱盧難陀那喲!一旦答摩居于優勝,昏暗、懶惰、嬉忽、迷惑便随之産生。
14.時值薩埵增盛,恰有生命終絕,它便趨向淨土——知真谛者之世界。
15.在羅阇優勝時死亡,他便在迷業者中投生;在答摩優勝時死亡,他便投生于愚者胎中。
16.據說善業之果純潔,其性屬于薩埵,羅阇之果痛苦,答摩之果愚拙。
17.智慧出于薩埵;貪婪出于羅阇;嬉忽、愚昧和無知悉皆來源于答摩。
18.薩埵性者上升,羅阇性者居中;那些品行卑劣者,性屬答摩而趨向下層。
19.當卓識者發現動因——唯三德而非其他存在,且知高于三德者,他便趨向我的性态。
20.有身超脫了三德,三德皆由身體生出。
那脫離生死老苦之魂,則會嘗到不死的甘露。
阿周那說: 21.神主啊!超越三德者其行若何?有何标志?他怎樣将這三德超脫? 薄伽梵說: 22.般度之子啊!光明(薩埵)、躁動(羅阇)、愚闇(答摩),當其消止無冀望,當其出現無怨憎。
23.他坐而不為三德所擾,對任何事物都似乎冷漠無牽,悟到“世間隻有三德運行”,他便甯定不動、處之泰然。
24.他悠然自處,等觀苦樂,把泥土、金、石看成一般。
他堅定不移,等視好惡、等視對己之褒貶。
25.等同看待榮與辱,等同看待敵和友,絕不創始諸新業,三德才算被超出。
26.靠信仰瑜伽将我崇敬,目的專一且甚虔誠。
此人既脫三德,即可歸于梵境。
27.因為我為不朽、不滅梵之歸宿,亦為永恒達摩、終極幸福之礎。
上述為《薄伽梵歌》的第十四章,名曰“三德的區别瑜伽”。
第十五章 薄伽梵說: 1.據說有一種樹,名曰阿濕婆陀,其根在上,其枝向下垂落,其葉為不朽的吠陀經文。
誰懂了它,誰就算通曉了吠陀。
2.以三德滋養的枝幹,在人世間向上下伸展,它的嫩枝就是根境,根受業縛而向下蔓延。
3.在塵世還沒有人發現它的形貌,它的始末根基也不曾有人看見。
砍倒這棵根深蒂固的阿濕婆陀,需要用那鋒利的無迷戀之劍。
4.而後便能達到向往之境,達此境者則不再還,我找到了原初的神我——太古活力的起源。
5.若去傲慢愚癡,矯正迷戀之過,根絕諸神欲望,全神貫注純我,離卻苦樂雙昧,其心不受迷惑,此人方能達到永恒不滅之所。
6.我那至高無上的宿地,火的光焰不能把它染紅,日月不能把它照得通明,進入此地者便不複再生。
7.我那永恒的一分,在有生界化成了生命。
它培育了心和五根,這六根均處于原質之中。
8.自在潛入這身體,亦能棄舍此身軀。
它攜諸根而出走,如風挾芳香離芳寓。
9.憑着觸、味、嗅,亦靠視與聽,另借其心根,感受諸物境。
10.自在天的離與住,以及伴以三德之享用,受惑者難以覺察,唯慧眼者才能将其辨明。
11.勤奮努力的瑜伽者,能見寓于自身的自在天。
本性不堪造就的愚昧者,雖努力也不能将其明辨。
12.太陽的光芒普照整個宇宙,要知道,陽光、月光、火光皆為我所有。
13.我進入大地之後,用生機維持萬物,我化為蘇摩醇漿,把各種植物滋補。
14.我化為生命之火,存在于衆生之體,消化四種食物,107調順上下之氣。
15.我遍居于衆生心内,記憶、智慧皆由我生,失去的能力也來源于我。
靠吠陀确能将我弄懂,我是吠檀多的作者,對吠陀也十分精通。
16.世上有兩種神我——易逝的和不滅的。
易逝的化成了萬物,萬物的終極稱為不滅者。
17.另有最高的布魯舍,三界都由他維持彌漫。
他被稱為無上我,也是不滅的自在天。
18.因為我高于易逝者,甚至也高于不滅者,所以在世間和吠陀中,我被稱做無上神我。
19.啊,婆羅多!未受迷惑者把我當做無上神我,真心實意地将我崇敬,他是全知。
20.完人啊!婆羅多!以上所述是最為深奧之論。
懂了它,便能如願以償,亦算有才有智之人。
上述為《薄伽梵歌》的第十五章,名曰“無上布魯舍瑜伽”。
第十六章 薄伽梵說: 1.無所畏懼、品質純潔,堅信智慧瑜伽、布施,自我克制,舉行祭祀,誦讀經文、禁欲、正直。
2.戒殺、真誠、無嗔怒,不中傷、平靜、舍棄,憐憫衆生、不貪婪,溫和、謙虛、穩重。
3.英氣、寬恕、堅忍,純潔,無怨、不驕,婆羅多喲!這些均屬于生來就具有神資的人。
4.帕爾特喲!虛僞、自負、嗔怒、妄言、無知、驕矜,這些均屬于生來就有阿修羅資質的人。
5.據說神的資質趨向解脫,阿修羅的資質趨向束縛。
般達婆喲!您不要悲傷,您生來就具有神的天賦。
6.在此界,被創造的衆生分為兩類,一類賦有神資,一類賦有阿修羅性。
賦有神資的人我已詳述,帕爾特!現在我就把阿修羅性的人講給你聽。
7.何事當為,何事不當為,阿修羅性的人根本不懂。
在他們那裡沒有純潔,也沒有善行和真誠。
8.他們說:“世界并不真實,沒有自在天,也沒有基礎,世界也并非相因而生,唯情欲是因,舍此别無他故。
” 9.持有此見者,智力淺薄沒有靈魂,行為野蠻從事酷業,是導緻世界毀滅的敵人。
10.這些人欲壑難填、虛僞、狂妄、驕矜,因愚昧而持錯誤之見,他們行事而動機不純。
11.他們的憂慮沒有窮止,直到死亡才告終結。
滿足欲望就是最終目的,肯定這就是他們的一切。
12.他們沉湎于情欲和嗔怒,又被無形的奢望之索束縛。
為了達到那享樂的目的,企圖用卑劣手段積蓄财富。
13.“今天,我已獲得了這個,明天,還想獲得所欲獲;這份财物雖已為己所有,那份财物也當歸屬于我。
” 14.“我已經殺死了那個敵人,我還要将餘者盡皆誅戮。
我是主宰者、享受者、成功者,我有力量就應該享有幸福。
” 15.“我很富有、出身高貴,還有誰能夠比得上我?我将祭祀、布施、尋歡。
”因無知而發昏的人說。
16.那些五花八門的思想,使他們頭腦發昏、神志迷惘。
他們沉醉于色情享受,終于堕入地獄這個肮髒的地方。
17.他們自負、固執,恃财而驕矜狂妄,他們表面上舉行祭祀,實則虛僞又違反規章。
18.他們沉湎于我慢、權勢,沉湎于驕矜、欲望、嗔怒,仇視居于自身和他身之我,而且還懷有妒忌之心。
19.那些冷酷可憎的人、作惡者和人中的賤才,我不斷把他們投入到輪回中的阿修羅108之胎。
20.恭底耶喲!被投入到阿修羅之胎的人,生生世世都糊塗懵懂。
他們得不到我,于是便堕入世界的底層。
21.欲望、嗔怒、貪心——地獄之門三重,導緻自我毀滅,故應棄絕莫從! 22.恭底耶喲!這三道通向黑暗之門,如果誰能與之背離,并從事于利我之業,誰便能達到無上境地。
23.一個人如果為所欲為,将經典的規定統統背棄,那他便得不到成功和幸福,也達不到至高無上的目的。
24.因此,判斷何事當為不當為,經典就是您所依據的準則。
您既然明白了經典規定,就應該遵照這些規定去做。
上述為《薄伽梵歌》的第十六章,名曰“神資與阿修羅資質有别瑜伽”。
第十七章 阿周那說: 1.克裡希納!一些人雖有信仰,也舉行祭祀。
但是,他們又背棄經典的規定,什麼是他們的思想基礎?薩埵、羅阇、答摩,究竟是哪一種? 薄伽梵說: 2.人的信仰有三種,悉皆生于其自性,分屬薩埵、羅阇和答摩,我這就把三者講給您聽。
3.婆羅多喲!每個人的信仰皆與其本質相應。
虔信者信什麼,他便由其所信而成。
4.薩埵性者虔信諸神,羅阇性者将夜叉、羅刹崇敬,另外有一些答摩性者信奉的卻是各種鬼怪和精靈。
5.有些人沉溺于虛僞和我慢,又為那欲望和情欲束縛,經典裡沒有規定的苦行他們行使且十分嚴酷。
6.蠢材們折磨的是一堆五大,此五大均含于人體之中。
他們也折磨寓于體内之“我”,須知他們皆屬于阿修羅性。
7.即使是食物也因人而不同,那寶貴的食物也分三種。
祭祀、苦行和布施自不特殊,我将分别講述,請您傾聽! 8.甘美迷人、爽口惬心之食物為薩埵性者所喜愛,它能延壽益氣壯力強身,亦能使人感到幸福愉快。
9.有些食物苦、酸、鹹、燙、辣,或者粗糙,或者焦,這些為羅阇性者所喜愛,它給人以憂愁、疾病和痛苦。
10.答摩性者所喜愛的食物,有的已變壞,有的味不正,有些是殘羹剩飯,有些不潔淨或發黴腐敗。
11.那些合乎規定的祭祀由不求果報的人舉行,他們隻想應當祭祀,這種祭祀屬于薩埵之性。
12.婆羅多的俊傑喲!欲求果報舉行祭祀,以圖表面的虛榮,您要知道,此祭祀屬于羅阇之性。
13.違章行祭又不舍飯食,不給報酬也不誦贊詞,祭祀者缺乏虔誠之心,此祭則稱為答摩祭祀。
14.敬神、敬智者、過梵行生活,純潔、正直、對師長109敬重、戒殺以及對再生者110的尊崇,這些均稱之為身體苦行。
15.言不傷人、親切、有益、真誠、經常吟誦吠陀,此皆言語苦行。
16.意念平靜、舉止文雅、沉默無言、心地純淨、對自身嚴格加以約束,此則稱為思想苦行。
17.有人不期望果報,堅持苦修而心懷至誠,以上所述三種被稱為薩埵苦行。
18.修習苦行出于虛僞,沒有定期且不能持之以恒,目的是沽名釣譽受人尊崇,此即所謂的羅阇苦行。
19.傷害自身,或為使他人苦痛,此因執迷之故,故稱答摩苦行。
20.施者認為應該施予,行布施不期回報,且要适地、适人、适時,此稱為薩埵布施。
21.行布施為了回報,或指望得到好的果實,施者迫不得已而施舍,此即所謂的羅阇布施。
22.布施不計時間地點,動機不良不被重視,施予不應施予之人,這是所謂的答摩布施。
23.“唵、達多、薩多”(是的,那個,真者)——梵的标志三種。
婆羅門、吠陀和祭祀,自古皆據此而創成。
24.因此,每當講解吠陀總是先将“唵”字吟誦,而後才遵照規定行祭祀、布施以及苦行活動。
25.求解脫不求果報,首先将“達多”吟誦,而後才開始祭祀、布施和苦行活動。
26.啊,帕爾特!用“薩多”表示真善,表示可贊頌的事業也要使用“薩多”。
27.堅信祭祀、苦行和布施,被稱之為“薩多”。
為了此種目的之業,也被稱之為“薩多”。
28.帕爾特喲!無論向火中投放祭品,還是苦行和布施,無信仰則被稱為“非薩多”,它無益于今生和來世。
上述為《薄伽梵歌》的第十七章,名曰“三種信仰有别瑜伽”。
第十八章 阿周那說: 1.雄臂喲,赫裡史給舍!凱濕尼蘇陀那喲!何為摒棄?何為舍棄?我想了解二者的真義。
薄伽梵說: 2.智者認為“摒棄”即棄盡欲求之業;灼識者所謂的“舍棄”即對諸業之果的棄絕。
3.有些博學的人說:舍棄業猶如舍掉罪惡。
另有人說:祭祀、布施、苦行諸業不應舍棄。
4.啊,婆羅多的俊傑!人虎啊!請聽我對舍棄的斷決,據說舍棄有三種。
5.不應舍棄而當從事祭祀、布施、苦行諸業,唯有祭祀、布施和苦行才能使智者淨化純潔。
6.帕爾特喲!舍盡了迷戀和果報,才當從事上述諸業,這就是我對舍棄的斷決。
7.舍棄規定之業,則是錯誤之舉。
因迷惑而舍此業,被稱做答摩舍棄。
8.視規定之業為苦,怕苦自身而将它舍棄,此屬羅阇之性,雖棄也不會将舍棄之果收取。
9.阿周那喲!從事規定之業被認為是正确之舉,隻舍棄迷戀和果報,被認為是薩埵舍棄。
10.薩埵性的舍棄者沒有疑慮、十分明智,不厭惡違願之業,亦不迷戀惬意之事。
11.凡有形之生命體絕不能把諸業舍棄,唯有舍棄業果者才有“舍棄者”的稱譽。
12.非舍棄者逝後的業果有三種:如願、違願或二者相雜,而此果決不生于舍棄者中。
13.雄臂喲!請您傾聽!數論講五因,此為諸業成。
14.活動場所、為者、工具諸種,用盡一切努力,第五則是天命。
15.人創某種業,唯憑身、意、心。
正确與錯誤,悉皆在五因。
16.還有這樣的情景:有人頭腦很不清醒,隻把自己當做為者,這種蠢材是非不明。
17.人若無“我為”這種念頭,其理智也就未被玷污。
他縱使誅殺了衆人,也等于沒殺,亦不會受縛。
18.識、所識和能識,此三者是有為的動因,工具、業和為者三種則是有為的組成成分。
19.數論中說:識、業、為者均可細分為三種,此因其德行有别。
現在就請您傾聽! 20.要知道,在萬有中,能見不滅之共性、于不同中能見相同,此識屬薩埵之性。
21.因萬有存在着不同而見各種差異之性,要知道,此識則屬于羅阇之性。
22.以一概全,狹隘無理,不見實質,此為答摩之識。
23.所謂薩埵之業,為者不求業果,唯履行其職責,不因愛憎亦無執着。
24.所謂羅阇之業,為者執于我慢,或為滿足欲望,為而曆盡艱難。
25.所謂答摩之業,為者出于迷惑,不計損失,不論危害,不講能力,亦不顧效果。
26.滿懷堅定熱忱之心,沒有迷戀不講自我,絕不憂慮成功失敗,其人稱為薩埵為者。
27.貪得無厭,傷害成性,污穢不潔,渴求業果,為喜憂和情欲所擾,其人稱為羅阇為者。
28.浮躁不安,粗野庸俗,陰險毒辣,僞詐懶惰,固執拖沓,頹廢沮喪,其人稱為答摩為者。
29.檀南遮耶喲!請您傾聽理智和堅定的區别。
區别有三,均出于三德,我這就把它們詳細講解。
30.帕爾特喲!薩埵理智,懂得當做不當做,知畏、無畏、行與止,還知束縛與解脫。
31.帕爾特喲!羅阇理智,将其用來作鑒别,錯斷當為不當為,不分謬誤與正确。
32.帕爾特喲!答摩理智盡被答摩所遮覆,錯把謬誤當正确,颠倒看待諸事物。
33.修習瑜伽不動搖,調息束心制根動,克己志堅。
帕爾特喲!此即薩埵之堅定。
34.耽于職責,迷于财利和享樂,貪婪渴求其果報,此即羅阇之堅定。
35.帕爾特喲!愚者貪眠傷感多,萎靡不振且惶恐,傲慢之氣猶淩人,此為答摩之堅定。
36.婆羅多的俊傑喲!現在請聽三幸福!反複修習得歡樂,從而痛苦即根除。
37.起初猶如毒藥,終末宛若甘露,生于親證自我之樂,此即所謂薩埵之福。
38.起初像是甘露,結果卻如毒藥,它生于根、境相吻,此所謂羅闍之福。
39.另一種出于嗜睡,生于懶惰和玩忽,始終都是自我欺騙,此即稱為答摩之福。
40.無論是在大地,還是在天界諸神之中,都沒有脫離三德的生靈,而三德則是由原質産生。
41.敵人的懲罰者(阿周那)喲!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他們彼此職分的不同,取決于各自性産生的三德。
42.婆羅門的天職:克制、苦行、純潔、寬恕、正直、知識、智慧、虔誠,産生于他們的性。
43.刹帝利的天職:勇武、雄壯、堅定、才能、不臨陣脫逃、慷慨和威嚴,産生于他們的性。
44.吠舍的天職:事農、從牧、經商,産生于他們的性。
首陀羅的天職則為侍奉,産生于他們的性。
45.安于各自的天職,才能獲得成功。
盡天職者如何成功,這就請您傾聽: 46.從生皆由它起源,萬有皆由它遍充,以盡天職敬仰它,才能夠臻于圓成。
47.自己的達摩雖然有此缺陷,也比履行他人之達摩優勝。
從事先天生定之業,則不會有罪孽滋生。
48.恭底耶喲!先天生定之業雖有弊端,也不應當将其抛入九霄,因為任何事物均有瑕疵,此若火焰總有煙霧缭繞。
49.人若無迷戀之心,無欲望亦能克制自己,他便能通過舍棄将至上的無為之功獲取。
50.恭底耶喲!我将簡要地為您講述,如何成功,如何趨向于梵——這種完美的智慧之境。
51.憑借純潔的理智,堅定克制自我,回避聲樂諸根境,舍盡愛憎雙情。
52.專心于禅定瑜伽,節食、收心、制身、獨居、克制言語,求淡泊而不執俗欲。
53.舍棄我慢、暴力、驕矜,抛卻欲望、嗔怒、貪婪,平靜恬然而無我所,此人便能歸之于梵。
54.與梵合一心境舒暢,既無欲求亦無憂傷,對于衆生等同看待,此為對我至誠敬仰。
55.憑虔信方能真知我是誰,我有幾多。
一旦對我真實了知,便迅即歸溶于我。
56.雖常為諸業,但求我福祐,上至不滅境,仰仗我恩酬。
57.心将諸業奉獻我,視我為最高終的。
要憑借智慧瑜伽,将我永銘于心底。
58.心中念我、借我的恩施,渡過一切難關。
若因我慢不聽我的教誨,那您就會徹底完蛋。
59.倘若您耽于我慢,心想“我不去參戰”,您雖有決心亦無用,因原質将迫您去幹。
60.恭底耶喲!已業先天生定,由于受到已業的束縛,您雖因迷惑而不欲為,亦非為不可且不由自主。
61.阿周那喲!自在天寓于衆生之心田,他以摩耶之力,使登上轉輪的衆生旋轉不止輪回不息。
62.婆羅多喲!您真摯地去求福祐吧!由于他的恩施,您将得到無上平靜——永恒不滅之所。
63.此為我所講述的機密而又機密的智慧。
如若您對它已經全知,那您便可以随意而為。
64.請聽我再來講一講機密中的最高機密。
此因您為我的心腹,故進此言讓您受益。
65.請您思念我!虔信我!禮拜我!做我的祭獻者!您為我所喜愛,故我真誠許諾“您将歸我”。
66.當您超脫了所有達摩(正義和非正義的有為),就來祈求我的福祐。
我将救您出罪惡之海,請不要悲傷不要憂愁。
67.您要永遠保守秘密,切勿對那種人講。
他們不修苦行亦無信仰,不聽從教誨且将我毀傷。
68.若把這最高機密告訴信仰我的人,且對我至誠虔信,他将歸我而無疑問。
69.于人類再也沒有誰比他對我更加親近,大地上更熱愛我的将來也不會有他人。
70.有人要學習我們倆這一合乎達摩的交談。
我認為我應受其敬仰,因其将智慧視為祭獻。
71.有信仰而無吹毛求疵之弊,若有幸得以聽此言語,當從諸罪中獲得解脫,便至善行者的美好境域。
72.帕爾特喲!您是否留心聽了我的肺腑之言?檀南遮耶喲!生于無知的迷惑,是否消散? 阿周那說: 73.多虧您的恩施,阿逸多!我才有了記憶、卻除了迷惑,堅定了意志、驅散了疑慮。
今後,我将照您的教誨去做。
桑遮耶說: 74.以上所述為婆蘇提婆(克裡希納)和高尚的帕爾特的交談。
聽完這奇異玄妙的話語,我驚恐萬狀毛骨悚然。
75.幸有毗耶娑給予的恩惠,我才得以親聞這瑜伽。
這至高無上的秘密之論,是由瑜伽主克裡希納所闡發。
76.國王啊!凱舍婆與阿周那的對話,是那樣奇妙神聖。
每當我回想起他倆的交談,喜悅之情便油然而生。
77.君王啊!每當我想起赫黎(神主)的奇異之形,我就感到愉快且又覺得驚恐。
78.哪裡有瑜伽主——克裡希納,哪裡有神臂弓——帕爾特,我認為哪裡就有吉祥、幸福,哪裡就有勝利和永恒之美德。
上述為《薄伽梵歌》的第十八章,名曰“欲求解脫的舍棄瑜伽”,此為克裡希納和阿周那的對話,是《奧義書》的精華,大梵之學,瑜伽經書。
和平!和平!願所有人和平。
缽颠阇利的瑜伽箴言 序言 印度神秘主義最令人好奇、最具特色,同時可能最廣為人知的方面是瑜伽111哲學與修習。
如果婆羅門教的要點被定義為人的真正自我與世界靈魂(梵、上帝等)的神秘結合,那麼瑜伽則代表了達到這一目标的最直接、最系統闡述的方法。
照此,它構成了一種宗教體驗形式和一個宗教技法。
瑜伽哲學的盛行及其對現代世界産生的獨特魅力,其原因是雙重的。
瑜伽産生于一種養生體系和對人的靈魂的内在穩定和心理深度的神秘探索的結合,前者與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有關系,後者似乎蘊含現代生活的一個廣闊而又深刻的潛流。
C.G.榮格這樣說:“對我而言,要找到當今精神問題的症結,是在心理生活施加在現代人身上的迷戀方面。
”毋庸指出,正是現代心理分析本身激發了我們對下意識的興趣,并且洞開了探索它的方式,通過改變我們對人的“思想”的整個概念,向我們展示了在那個巨大心理潛在世界裡統治我們生活的原始本能、沖動和“欲望”的那種惡魔般的專橫力量。
最後,必須指出,瑜伽盛行是由于對超自然的能力的要求,是由于對各種神秘學112形式的普遍興趣。
瑜伽(意為“枷鎖”)代表着一種個人約束的形式,其目的是把身體與靈魂結合起來,把個體靈魂與世界靈魂結合起來。
從實際的方面來看,其目标是幫助培養情感的穩定性。
它肇始于對無意識肌肉區進行的空前獨特的探索,使之受到思想的控制,然後接着把思想從感覺印象、更深的積澱和重負中解放出來,這些不僅妨礙而且形成了弗洛伊德稱之為“集體自我保存本能”(即生活原則)的下意識生活的結構,構成了性本能和自我本能。
最後,其目标是以破壞“思想”來解放“靈魂”(對此的解釋不一)。
在這一點上,它具有宗教的特點,超出了心理分析研究的領域和目标。
在弗洛伊德和榮格之前,我們可能會輕易地對瑜伽哲學一笑了之,把它與争議很多的印度繩索戲法和飄浮相提并論。
瑜伽的确聲稱具有飄浮能力。
1942年7月的第一個星期,我在《紐約先驅論壇報》上讀到一篇真實報道,是一位負責可靠的印度瑜伽教授所述,他在公衆檢測的條件下給埋掉了。
六個月之後,當着成千上萬印度農民的面又複活了。
正是這些轟動一時的報道才吸引了大衆的好奇心。
在進行過把病人凍在冰下之後的現代實驗之後,這些功績似乎不那麼令人難以置信了,比起動物冬眠來也不顯得更為莫名其妙了。
但它們注定要把我們的注意力從獲得情緒穩定和心理健康的更為平常和認真的問題中分散開來。
幸運的是,現代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理解瑜伽的方法。
吸氣練習以及通過練習掌握普通無意識肌肉,這已不需要解釋,需要解釋的是更深刻的心靈問題。
榮格曾為一部中國瑜伽書(《金花之秘》,1938年,不要跟佛教的《蓮花福音》混淆了。
尤見“歐洲人在試圖理解東方時遇到的困難”和“現代心理學提供了理解的可能性”部分)撰寫了一篇相當充分且極具啟發性的序言。
科夫沃·T.貝哈南在《瑜伽:科學評估》(麥克米蘭,1937)的“瑜伽和心理分析”一章進行了有趣的類比。
這部書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天生就是印度教徒的貝哈南身上,較之他天生印度教的血統和在加爾各答的早期訓練,他在多倫多和耶魯受到的科學訓練似乎占了上風。
我倒認為,他對待瑜伽的方法更加得到“大學的訓練”,因而他比榮格這樣的大陸派的思想方法更為瑣細。
閱讀《薄伽梵歌》瑜伽部分的讀者,一定會對其關注下意識生活中存在什麼有着極深的印象。
特别強調下意識以及瑜伽信徒對于師長(即精神老師)的依賴,是它與心理分析作法的相似之處。
“隻能通過與老師的直接接觸,才可以安全地學到瑜伽。
”斯瓦米·維韋科南達113這樣警告說。
至于思想本身的分析,隻有現代心理學才使我們可以理解教義。
隻能靠心理術語才能弄明白毀壞思想(Chitta)來拯救靈魂(Purusha)的過程。
帶有諸根依戀外殼的思想隻不過是心理學向我們展示的原始生活欲望的墳墓,瑜伽把前者說成是妨礙我們看到終極靈魂的東西。
再生教義隻不過是種系發生而獲取的超個人或集體性種族遺傳的個體生存。
從表面上看,這些原始力量非個人化的集體性本質與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的本質并無區别。
最後,獲得釋放和自由的欲望就是弗洛伊德消極地稱為“死亡本能”的東西,即“生活本能”的對立面,但是恐怕在施虐狂和受虐狂方面并沒有給予充分的闡釋。
弗洛伊德在下意識方面說得很正确,“諸個本能沖動……獨立地并肩存在,免除了心理矛盾……這個體系中沒有否定,沒有疑問,沒有不同程度的确定性……其過程無始無終,無暫時性順序,不為時間的流逝所改變,事實上跟時間毫無關系”。
正是這些力量,還有身體,必須受到瑜伽修習的控制。
也有必要指出,跟瑜伽理論一樣,心理分析理論是思維性的,這些主觀性闡釋中隻有部分經得起實驗證據的檢驗。
對于這些内在現象,我們甚至還沒有詞語來表達它們。
心理分析開始探索心靈深處時,不得不發明一些本性上為準科學的臨時代用詞語,如生命欲望、本我、男性意向、女性意向、力比多(一種不能由優特衡量的能量發洩形式),以及那個叫做“性愛本能”的難以捉摸的精神實體。
印度心理學,不管是佛教還是非佛教心理學,都有大量此類詞語。
據說,梵語和巴利語中的心理學詞語要比所有“現代語言”中的心理學詞語加起來都要多。
(譬如,參見亨利·克拉克·沃倫的《儒教的翻譯》,“八十九種意識表”。
) 榮格說:“我們還沒有清楚理解這個事實:西方神智學是對東方的不甚熟練的模仿。
我們隻是又拿起了占星術,對東方人而言,那是他們每天都要吃的面包。
我們對于性生活的研究起源于維也納和英國,與印度教對這個話題的教義相匹配或者被它所超過。
一千年前的東方文本向我們介紹了哲學相對論114,非決定論在西方剛剛開始讨論,而這構成了中國科學的基礎。
115理查德·威廉甚至向我表明,分析心理學發現的一些複雜過程,在中國古代文本裡都有明顯叙述116。
與東方的古老藝術相比,心理分析本身及由其引起的思想線——肯定是明顯的西方發展軌迹——隻是開始者的嘗試。
”117 我引用斯瓦米·維韋科南達關于瑜伽原則的性質和特點,是再好不過了。
“幾千年來,這一現象被人研究、調查、概括,人的整個宗教官能背景已被分析,實際的結果就是瑜伽學……它認為,每個人都隻是遠遠超出人類知識和力量的無限海洋的一個渠道。
根據其教義,人身上有欲望和需求,人身上也有供應的力量。
無論何時何地,隻要有欲望,有需求,就有一個祈禱會實現。
這種供應來自這個無限的富饒地區,而不是來自哪個超自然的存在。
超自然存在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激起人身上的有為力量,但也會帶來精神的堕落。
它帶來依賴,它帶來恐懼,它帶來迷信。
它堕落成對人的天生弱點産生可怕的信任。
瑜伽認為,不存在超自然的東西,而在大自然中有大顯現和小顯現。
小顯現為因,大顯現是果。
大顯現可以很容易被諸根所發見,小顯現則不易看到。
修習瑜伽将會使人獲取更為微小的感覺”。
缽颠阇利的瑜伽箴言是瑜伽的經典和教科書,所有流派都認為它是這一話題的最高權威。
J.H.伍茲教授認為,本書寫于四五世紀。
在這個不帶評注的完整文本裡,可以一窺瑜伽教義的内容。
我采用了斯瓦米通曉易懂的意譯本,感興趣的讀者不妨一讀他的評注(紐約羅摩克裡希那—維韋科南達中心,1939)。
《古典評論》《評論注解》和詹姆斯·霍頓·伍茲的學術譯作《瑜伽——缽颠阇利體系》(哈佛東方系列,17卷)可能隻有學者們才會去翻閱。
伍茲教授似乎在學術方面出現了錯誤:他的“正确思想來源”被維韋科南達譯為“正确知識”,他的“謂語性關系”隻是後者的“分别知覺”,根據印度瑜伽師長,“記憶并非擅自附加在一個曾經經驗的物體”,其意隻是“記憶是未疑惑的感覺印象”。
同樣地,我認為,“不迷戀”要比英文“Passionlessness(無情欲)”譯得要好,“本我”要比“feeling—of—personality(個性感覺)”要好。
從詞源學來看,“不加區分的意識”可能比“無知”在翻譯梵語“avidyā”時更為确切。
但重要的是,某個印度詞語對印度人意味着什麼,因為詞源意義總是被用法獲得的當前意義所改變。
對于瑜伽神秘主義的簡短但清晰的解釋可能在S.N.達斯古樸他的《印度的神秘主義》裡找到。
總體而言,這是對印度思想的一個清晰簡介,與同一作者的沉重學術著述《印度哲學史》相比。
為了讀者閱讀的方便,我附上了标題。
缽颠阇利的瑜伽箴言 斯瓦米·維韋科南達英譯 抑制:瑜伽的精神用途 抑制的目的 1.現在解釋抑制。
2.瑜伽是對心(Chitta)的變化形式(Vrittis)的抑制。
3.在抑制心的變化時,觀者(Purusha)保持其本來面目。
心的變化形式 4.其他處(除了心的抑制)變化與觀者有同一性。
5.(心的)變化有五種,(有些是)痛苦的,(有些是)非痛苦的。
6.(五種心的變化是:)正知、不正知、分别知、睡眠和記憶。
7.現量、聖教量和比量是正知。
8.不正知是(對事物的)虛假的認識,(它)具有不表明這事物特性的形式。
9.分别知由言語表達的認識産生,(它)沒有(相應的)實在性。
10.睡眠是(心的)變化,它依賴于不存在的原因。
11.記憶是未遺忘的感覺印象(通過印象再回到意識之中)。
抑制的方法 12.這(五種心的變化)通過修習和離欲被抑制。
13.修習是保持安穩的不斷努力。
14.由于長期不間斷的虔誠專心(達到目的),這(修習)是牢固的。
15.離欲是擺脫了對可見和超驗享樂追求的人的克制意識。
16.由于認知了神我而對“德”漠不關心,這是較高級的離欲。
118 抑制的類型 17.叫做正知的抑制伴随着推理、區别、歡喜和自我意識
為此,懇請您寬恕,阿逸多!您寬宏大量浩渺無邊。
43.你是動靜兩界之父,你是先知而令人敬慕。
既然三界已無物與你匹比,哪還有比您更高的它物? 44.因此,我向您彎腰行禮五體投地,受人稱頌的神主,請求您開恩!就如父親對其子、朋友對朋友、親者對其所親那樣寬恕我!大神! 45.我高興地見到了從未見到的奇觀,然而,恐懼仍使我瑟縮抖動。
神主喲!請平息,宇宙之歸宿!神啊!請為我現出您那本來面容。
46.我想看到您以前那副模樣;執釘錘、托神輪、王冠戴在頭上。
啊!千臂者!遍宇貌喲!請再現出您那四隻手的形象(毗濕奴的形象)。
薄伽梵說: 47.阿周那!由于我對您寵愛,我才靠自我瑜伽現出了最高形象。
除您之外,從來沒人見過,它遍及一切,太始無窮,燦爛輝煌。
48.啊,俱盧之雄!無論靠吠陀、祭祀、布施、習誦,還是靠禮儀和嚴酷的修行,在人界,除您之外,再也沒人見過我這形象。
49.您看了我這可怕的形象,不要受惑也不要惶恐。
待您驚魂已定,心情轉喜時,再來看看我那另外一副面容。
桑遮耶說: 50.婆蘇天(克裡希納)對阿周那說畢,他自己的形象即刻複現。
崇高之神恢複了溫柔模樣,便對恐懼者進行慰勉。
阿周那說: 51.瞻納陀那喲!我看到了您那凡人般的溫柔面容,我的心方始甯定,有了知覺,又恢複了我那本來性情。
薄伽梵說: 52.您已經見到了我這難以見到的形象。
觀看我這形貌,連衆神也一定渴望。
53.無論靠布施、祭祀,還是靠苦行、吠陀,誰都不能像你那樣見到這副形象之我。
54.隻有靠虔誠的信仰,才能真正看到我、理解我,也才能歸于我。
阿周那啊!敵人的懲罰者! 55.啊,般達婆!無迷戀而為我操持他的事業,以我為最高目的且虔信我,對所有存在之物均無敵意,這樣的人才歸于我。
上述為《薄伽梵歌》的第十一章,名曰“呈現遍宇形貌瑜伽”或“呈現遍宇形貌”。
第十二章 阿周那說: 1.有些人經常修習瑜伽,敬仰您而且十分虔誠;有些人敬仰冥有和非變異,他們中誰對瑜伽最為精通? 薄伽梵說: 2.常修瑜伽對我專誠,懷以至高信仰對我崇敬。
這樣的人在我看來,才配享有最高瑜伽者之稱。
3.他們所敬仰的是永恒不滅、不可名狀、非顯非現、遍及一切、不可想象、固定不動、常存不滅。
4.善于控制諸知根,處處堅持等同觀念,并且樂于濟助衆生,定能與我化為一同。
5.凡凝思于冥有者,均有無窮無盡的煩惱。
因為無形的冥有之态,有形者很難體驗到。
6.有人以我為最終目的,唯借瑜伽把我冥想,将諸業全都奉獻給我,并且虔誠地将我敬仰。
7.啊,帕爾特!将心神專注于我之人,我便迅即成為他們的拯救者,救他們脫出生死輪回之海。
8.全神貫注于我吧!把您的智慧奉獻給我!而後,您将常寓我内,這絲毫不必疑惑。
9.檀南遮耶喲!如果不能全神貫注于我,您就反複地修習瑜伽。
通過瑜伽的反複修習,就有希望得到我。
10.假如您無力進行修習,那就專做有利于我的事情。
為我做了許多事情之後,您就會獲得圓滿成功。
11.如果您仍然做不到,那就依賴我的神奇之力,對自我嚴加控制,把諸業之果全都舍棄。
12.因為智慧比修習優勝,禅定卻比智慧更高,舍棄業果勝禅定一籌,而平靜比舍棄更好。
13.對待萬有,友好、憐憫而無仇怨,等視苦樂寬厚忍讓,既無我所,亦無我慢。
14.對我虔信,堅定不移,而将心、智對我奉獻,自我克制,總覺滿足,此瑜伽者方如我願。
15.人若不厭惡他人,亦不為他人所厭,他能超脫喜怒怯勇,這才為我所喜歡。
16.無所盼望,純潔伶俐,沒有煩惱,冷漠無牽,對我虔信,從不創新,這才為我所喜歡。
17.誰能做到不計福禍,不悲不喜,無欲無恨,且懷有虔敬笃誠之心,誰就是我所喜歡的人。
18.誰能等視敵友,等同看待榮辱,等視嚴寒酷暑,誰能驅除迷戀。
19.誰能等視毀譽,沉默無言,事事滿意,居無定處,思想堅定,對我虔信,誰就是我所喜歡的人。
20.誰把我看做最高終的,懷有信仰并有虔敬之心,遵從上述合理的不朽教誨,誰就是我最喜歡的人。
上述為《薄伽梵歌》的第十二章,名曰“虔信瑜伽”或“虔信之道”。
第十三章 (阿周那說:“我想了解什麼是田和知田,凱舍婆!什麼是原質,我想了解什麼是布魯舍,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可知。
”) 薄伽梵說: 1.恭底耶喲!這身體稱為“田”,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們把知身者稱為“知田”。
2.你要知道,婆羅多!在諸田中,我也是知田,有關田和知田的智慧,被認為屬于我。
3.什麼是田,有什麼性質,它來自何物,變化如何;知田是誰,有何性能,聽我概要地把它們叙說。
4.此為不同仙聖以各種不同韻律所歌頌,亦以富于推理的梵經格言所吟詠。
5.五大(地、水、火、風、空)、我慢、覺、非顯(本性)、十根(諸根和有為)、一心和五根境和; 6.欲、嗔、苦、樂、和合、覺、堅毅,凡此合稱則為田,共寓之性為變異。
7.謙卑、誠實、戒殺、寬恕,以及正直、尊敬師長和純潔,還有剛直與克己; 8.不貪根境,亦無我慢,生、老、病、苦、死,悉皆被洞穿; 9.不戀妻、子,不牽家庭,一切順逆,視作等同; 10.專修瑜伽,對我忠貞,結廬僻靜,不與人群; 11.對純我論堅信不疑,對諸谛學的洞察窮原竟委,以上所述稱為“智慧”,與之不同的隻能稱為“愚昧”。
12.我将把那可知講述,領悟了它便得到了永恒;它就是無始的最高之梵,“非有非無”則是它的稱呼。
13.它到處都有手和足,到處都有口和目,到處都有首和耳,它将全世界充漫周布。
14.它不具備各種知根,卻似有諸知根的性能。
無牽連卻維系着萬有,無三德卻享有着德行。
15.它在萬有之外亦在其中,它既是靜物又是動物,它極近卻又相距遼遠,它不可知乃微妙之故。
16.它既獨立完整不可分割,卻又分别居于萬有之中。
它是毀滅者又是創生者,它被稱為萬有之載承。
17.它被稱做超越黑暗者,是諸種光線中的光明,是智慧、可知、憑智可悟,它卻存在于萬有的心中。
18.以上便是我所描述的田、智慧和可知的梗概。
我的信奉者懂得了它,便能達到我的性态。
19.須知原質和神我,二者皆無始初。
轉變與三德,皆由原質生出。
20.因果相銜,原質為因;感受苦樂,神我為因。
21.寓于原質之神我,享有原質之三德。
投生于好壞之胎,是因對三德執着。
22.寓于體中的最高神我,被稱為見證者和允諾者,也稱為載乘和大自在,或曰享受者和無上我。
23.如此懂得了神我,懂得了原質和三德,此人便不會再生,無論其行為若何! 24.親證自身之我,有人靠僧佉瑜伽,有人靠禅定,有人靠有為瑜伽。
25.另有人不明這種道理,聽了他人之言才敬仰我。
即使他們依賴于所聞,也不能将那死亡超脫。
26.婆羅多的俊傑喲!無論生者何物,動者靜者,知曉它是原質與神我的結合。
27.有人見到無上自在均勻地寓于萬物,萬物有逝而他永存,此人所見确切無誤。
28.因其見到自在天均勻地漫布于天際,故自我不傷自我,此人便能達到無上終的。
29.有人如若發現唯有原質從事諸業,自我卻是無為者,其看法才算确切。
30.誰将萬有的多樣性,看做統歸于一,并由一擴大之時,誰就算達到了梵的境地。
31.恭底耶喲!永不泯滅的無上我,既無諸德又無始初。
雖宿體内亦無所為,且不被那有為(業果)玷污。
32.猶如遍及一切的空氣,因其微妙而不受染。
同樣,無所不在之我,雖寓體内而不被玷。
33.婆羅多喲!宛如一輪紅日将整個世界普照,有田者,同樣把諸田照耀。
34.誰以慧眼看到了田與知田的區别,見到萬有離卻原質的解脫,誰就能臻于無上境界。
上述為《薄伽梵歌》的第十三章,名曰“田和知田的區别瑜伽”或“身體和靈魂的區别之道”。
第十四章 薄伽梵說: 1.還有諸學中的無上學,我也要把它講給您聽。
諸位仙人懂得了它,便獲得了無上圓成。
2.有些人憑惜這種學問歸于我,與我化為一同,這樣便在毀劫104時無恐懼,在創世105時也不再投生。
3.婆羅多喲!我的胎藏為大梵,我将胎兒置其中,那萬有皆由它萌發誕生。
4.恭底耶喲!于各種胎藏中,萌發各種有形之物。
梵是有形之物的孕育之器,我為播種者亦為其父。
5.薩埵、羅闍、答摩,106這三德皆由原質生出。
體中的宿主永不泯滅,而三德卻能束縛宿主。
6.其中,薩埵因其純潔,而完美無瑕光輝璀璨,它行束縛,安那客!是以對幸福和智慧的迷戀。
7.恭底耶喲!要知道羅闍的本質是貪欲,它是欲望和迷戀的根源,它束縛形體的宿主,是依賴對有為的迷戀。
8.婆羅多(阿周那)喲!答摩生于愚昧,您知道它會使宿主迷亂,它行束縛依賴嬉忽,還依賴那懶惰和沉眠。
9.婆羅多喲!羅阇使人迷戀于有為,薩埵使人迷戀于幸福,答摩蔽其明智,使人迷戀于嬉忽。
10.婆羅多喲!克服了羅阇、答摩,就會出現薩埵;克服了薩埵、答摩,就會出現羅阇,克服了薩埵、羅阇,就會出現答摩。
11.當智慧之輝于身内諸竅閃爍光芒,此時,便會得知薩埵已經增長。
12.婆羅多的英雄啊!随着羅阇的增長,便會創諸業、有貪婪、生躁動不安和奢望。
13.俱盧難陀那喲!一旦答摩居于優勝,昏暗、懶惰、嬉忽、迷惑便随之産生。
14.時值薩埵增盛,恰有生命終絕,它便趨向淨土——知真谛者之世界。
15.在羅阇優勝時死亡,他便在迷業者中投生;在答摩優勝時死亡,他便投生于愚者胎中。
16.據說善業之果純潔,其性屬于薩埵,羅阇之果痛苦,答摩之果愚拙。
17.智慧出于薩埵;貪婪出于羅阇;嬉忽、愚昧和無知悉皆來源于答摩。
18.薩埵性者上升,羅阇性者居中;那些品行卑劣者,性屬答摩而趨向下層。
19.當卓識者發現動因——唯三德而非其他存在,且知高于三德者,他便趨向我的性态。
20.有身超脫了三德,三德皆由身體生出。
那脫離生死老苦之魂,則會嘗到不死的甘露。
阿周那說: 21.神主啊!超越三德者其行若何?有何标志?他怎樣将這三德超脫? 薄伽梵說: 22.般度之子啊!光明(薩埵)、躁動(羅阇)、愚闇(答摩),當其消止無冀望,當其出現無怨憎。
23.他坐而不為三德所擾,對任何事物都似乎冷漠無牽,悟到“世間隻有三德運行”,他便甯定不動、處之泰然。
24.他悠然自處,等觀苦樂,把泥土、金、石看成一般。
他堅定不移,等視好惡、等視對己之褒貶。
25.等同看待榮與辱,等同看待敵和友,絕不創始諸新業,三德才算被超出。
26.靠信仰瑜伽将我崇敬,目的專一且甚虔誠。
此人既脫三德,即可歸于梵境。
27.因為我為不朽、不滅梵之歸宿,亦為永恒達摩、終極幸福之礎。
上述為《薄伽梵歌》的第十四章,名曰“三德的區别瑜伽”。
第十五章 薄伽梵說: 1.據說有一種樹,名曰阿濕婆陀,其根在上,其枝向下垂落,其葉為不朽的吠陀經文。
誰懂了它,誰就算通曉了吠陀。
2.以三德滋養的枝幹,在人世間向上下伸展,它的嫩枝就是根境,根受業縛而向下蔓延。
3.在塵世還沒有人發現它的形貌,它的始末根基也不曾有人看見。
砍倒這棵根深蒂固的阿濕婆陀,需要用那鋒利的無迷戀之劍。
4.而後便能達到向往之境,達此境者則不再還,我找到了原初的神我——太古活力的起源。
5.若去傲慢愚癡,矯正迷戀之過,根絕諸神欲望,全神貫注純我,離卻苦樂雙昧,其心不受迷惑,此人方能達到永恒不滅之所。
6.我那至高無上的宿地,火的光焰不能把它染紅,日月不能把它照得通明,進入此地者便不複再生。
7.我那永恒的一分,在有生界化成了生命。
它培育了心和五根,這六根均處于原質之中。
8.自在潛入這身體,亦能棄舍此身軀。
它攜諸根而出走,如風挾芳香離芳寓。
9.憑着觸、味、嗅,亦靠視與聽,另借其心根,感受諸物境。
10.自在天的離與住,以及伴以三德之享用,受惑者難以覺察,唯慧眼者才能将其辨明。
11.勤奮努力的瑜伽者,能見寓于自身的自在天。
本性不堪造就的愚昧者,雖努力也不能将其明辨。
12.太陽的光芒普照整個宇宙,要知道,陽光、月光、火光皆為我所有。
13.我進入大地之後,用生機維持萬物,我化為蘇摩醇漿,把各種植物滋補。
14.我化為生命之火,存在于衆生之體,消化四種食物,107調順上下之氣。
15.我遍居于衆生心内,記憶、智慧皆由我生,失去的能力也來源于我。
靠吠陀确能将我弄懂,我是吠檀多的作者,對吠陀也十分精通。
16.世上有兩種神我——易逝的和不滅的。
易逝的化成了萬物,萬物的終極稱為不滅者。
17.另有最高的布魯舍,三界都由他維持彌漫。
他被稱為無上我,也是不滅的自在天。
18.因為我高于易逝者,甚至也高于不滅者,所以在世間和吠陀中,我被稱做無上神我。
19.啊,婆羅多!未受迷惑者把我當做無上神我,真心實意地将我崇敬,他是全知。
20.完人啊!婆羅多!以上所述是最為深奧之論。
懂了它,便能如願以償,亦算有才有智之人。
上述為《薄伽梵歌》的第十五章,名曰“無上布魯舍瑜伽”。
第十六章 薄伽梵說: 1.無所畏懼、品質純潔,堅信智慧瑜伽、布施,自我克制,舉行祭祀,誦讀經文、禁欲、正直。
2.戒殺、真誠、無嗔怒,不中傷、平靜、舍棄,憐憫衆生、不貪婪,溫和、謙虛、穩重。
3.英氣、寬恕、堅忍,純潔,無怨、不驕,婆羅多喲!這些均屬于生來就具有神資的人。
4.帕爾特喲!虛僞、自負、嗔怒、妄言、無知、驕矜,這些均屬于生來就有阿修羅資質的人。
5.據說神的資質趨向解脫,阿修羅的資質趨向束縛。
般達婆喲!您不要悲傷,您生來就具有神的天賦。
6.在此界,被創造的衆生分為兩類,一類賦有神資,一類賦有阿修羅性。
賦有神資的人我已詳述,帕爾特!現在我就把阿修羅性的人講給你聽。
7.何事當為,何事不當為,阿修羅性的人根本不懂。
在他們那裡沒有純潔,也沒有善行和真誠。
8.他們說:“世界并不真實,沒有自在天,也沒有基礎,世界也并非相因而生,唯情欲是因,舍此别無他故。
” 9.持有此見者,智力淺薄沒有靈魂,行為野蠻從事酷業,是導緻世界毀滅的敵人。
10.這些人欲壑難填、虛僞、狂妄、驕矜,因愚昧而持錯誤之見,他們行事而動機不純。
11.他們的憂慮沒有窮止,直到死亡才告終結。
滿足欲望就是最終目的,肯定這就是他們的一切。
12.他們沉湎于情欲和嗔怒,又被無形的奢望之索束縛。
為了達到那享樂的目的,企圖用卑劣手段積蓄财富。
13.“今天,我已獲得了這個,明天,還想獲得所欲獲;這份财物雖已為己所有,那份财物也當歸屬于我。
” 14.“我已經殺死了那個敵人,我還要将餘者盡皆誅戮。
我是主宰者、享受者、成功者,我有力量就應該享有幸福。
” 15.“我很富有、出身高貴,還有誰能夠比得上我?我将祭祀、布施、尋歡。
”因無知而發昏的人說。
16.那些五花八門的思想,使他們頭腦發昏、神志迷惘。
他們沉醉于色情享受,終于堕入地獄這個肮髒的地方。
17.他們自負、固執,恃财而驕矜狂妄,他們表面上舉行祭祀,實則虛僞又違反規章。
18.他們沉湎于我慢、權勢,沉湎于驕矜、欲望、嗔怒,仇視居于自身和他身之我,而且還懷有妒忌之心。
19.那些冷酷可憎的人、作惡者和人中的賤才,我不斷把他們投入到輪回中的阿修羅108之胎。
20.恭底耶喲!被投入到阿修羅之胎的人,生生世世都糊塗懵懂。
他們得不到我,于是便堕入世界的底層。
21.欲望、嗔怒、貪心——地獄之門三重,導緻自我毀滅,故應棄絕莫從! 22.恭底耶喲!這三道通向黑暗之門,如果誰能與之背離,并從事于利我之業,誰便能達到無上境地。
23.一個人如果為所欲為,将經典的規定統統背棄,那他便得不到成功和幸福,也達不到至高無上的目的。
24.因此,判斷何事當為不當為,經典就是您所依據的準則。
您既然明白了經典規定,就應該遵照這些規定去做。
上述為《薄伽梵歌》的第十六章,名曰“神資與阿修羅資質有别瑜伽”。
第十七章 阿周那說: 1.克裡希納!一些人雖有信仰,也舉行祭祀。
但是,他們又背棄經典的規定,什麼是他們的思想基礎?薩埵、羅阇、答摩,究竟是哪一種? 薄伽梵說: 2.人的信仰有三種,悉皆生于其自性,分屬薩埵、羅阇和答摩,我這就把三者講給您聽。
3.婆羅多喲!每個人的信仰皆與其本質相應。
虔信者信什麼,他便由其所信而成。
4.薩埵性者虔信諸神,羅阇性者将夜叉、羅刹崇敬,另外有一些答摩性者信奉的卻是各種鬼怪和精靈。
5.有些人沉溺于虛僞和我慢,又為那欲望和情欲束縛,經典裡沒有規定的苦行他們行使且十分嚴酷。
6.蠢材們折磨的是一堆五大,此五大均含于人體之中。
他們也折磨寓于體内之“我”,須知他們皆屬于阿修羅性。
7.即使是食物也因人而不同,那寶貴的食物也分三種。
祭祀、苦行和布施自不特殊,我将分别講述,請您傾聽! 8.甘美迷人、爽口惬心之食物為薩埵性者所喜愛,它能延壽益氣壯力強身,亦能使人感到幸福愉快。
9.有些食物苦、酸、鹹、燙、辣,或者粗糙,或者焦,這些為羅阇性者所喜愛,它給人以憂愁、疾病和痛苦。
10.答摩性者所喜愛的食物,有的已變壞,有的味不正,有些是殘羹剩飯,有些不潔淨或發黴腐敗。
11.那些合乎規定的祭祀由不求果報的人舉行,他們隻想應當祭祀,這種祭祀屬于薩埵之性。
12.婆羅多的俊傑喲!欲求果報舉行祭祀,以圖表面的虛榮,您要知道,此祭祀屬于羅阇之性。
13.違章行祭又不舍飯食,不給報酬也不誦贊詞,祭祀者缺乏虔誠之心,此祭則稱為答摩祭祀。
14.敬神、敬智者、過梵行生活,純潔、正直、對師長109敬重、戒殺以及對再生者110的尊崇,這些均稱之為身體苦行。
15.言不傷人、親切、有益、真誠、經常吟誦吠陀,此皆言語苦行。
16.意念平靜、舉止文雅、沉默無言、心地純淨、對自身嚴格加以約束,此則稱為思想苦行。
17.有人不期望果報,堅持苦修而心懷至誠,以上所述三種被稱為薩埵苦行。
18.修習苦行出于虛僞,沒有定期且不能持之以恒,目的是沽名釣譽受人尊崇,此即所謂的羅阇苦行。
19.傷害自身,或為使他人苦痛,此因執迷之故,故稱答摩苦行。
20.施者認為應該施予,行布施不期回報,且要适地、适人、适時,此稱為薩埵布施。
21.行布施為了回報,或指望得到好的果實,施者迫不得已而施舍,此即所謂的羅阇布施。
22.布施不計時間地點,動機不良不被重視,施予不應施予之人,這是所謂的答摩布施。
23.“唵、達多、薩多”(是的,那個,真者)——梵的标志三種。
婆羅門、吠陀和祭祀,自古皆據此而創成。
24.因此,每當講解吠陀總是先将“唵”字吟誦,而後才遵照規定行祭祀、布施以及苦行活動。
25.求解脫不求果報,首先将“達多”吟誦,而後才開始祭祀、布施和苦行活動。
26.啊,帕爾特!用“薩多”表示真善,表示可贊頌的事業也要使用“薩多”。
27.堅信祭祀、苦行和布施,被稱之為“薩多”。
為了此種目的之業,也被稱之為“薩多”。
28.帕爾特喲!無論向火中投放祭品,還是苦行和布施,無信仰則被稱為“非薩多”,它無益于今生和來世。
上述為《薄伽梵歌》的第十七章,名曰“三種信仰有别瑜伽”。
第十八章 阿周那說: 1.雄臂喲,赫裡史給舍!凱濕尼蘇陀那喲!何為摒棄?何為舍棄?我想了解二者的真義。
薄伽梵說: 2.智者認為“摒棄”即棄盡欲求之業;灼識者所謂的“舍棄”即對諸業之果的棄絕。
3.有些博學的人說:舍棄業猶如舍掉罪惡。
另有人說:祭祀、布施、苦行諸業不應舍棄。
4.啊,婆羅多的俊傑!人虎啊!請聽我對舍棄的斷決,據說舍棄有三種。
5.不應舍棄而當從事祭祀、布施、苦行諸業,唯有祭祀、布施和苦行才能使智者淨化純潔。
6.帕爾特喲!舍盡了迷戀和果報,才當從事上述諸業,這就是我對舍棄的斷決。
7.舍棄規定之業,則是錯誤之舉。
因迷惑而舍此業,被稱做答摩舍棄。
8.視規定之業為苦,怕苦自身而将它舍棄,此屬羅阇之性,雖棄也不會将舍棄之果收取。
9.阿周那喲!從事規定之業被認為是正确之舉,隻舍棄迷戀和果報,被認為是薩埵舍棄。
10.薩埵性的舍棄者沒有疑慮、十分明智,不厭惡違願之業,亦不迷戀惬意之事。
11.凡有形之生命體絕不能把諸業舍棄,唯有舍棄業果者才有“舍棄者”的稱譽。
12.非舍棄者逝後的業果有三種:如願、違願或二者相雜,而此果決不生于舍棄者中。
13.雄臂喲!請您傾聽!數論講五因,此為諸業成。
14.活動場所、為者、工具諸種,用盡一切努力,第五則是天命。
15.人創某種業,唯憑身、意、心。
正确與錯誤,悉皆在五因。
16.還有這樣的情景:有人頭腦很不清醒,隻把自己當做為者,這種蠢材是非不明。
17.人若無“我為”這種念頭,其理智也就未被玷污。
他縱使誅殺了衆人,也等于沒殺,亦不會受縛。
18.識、所識和能識,此三者是有為的動因,工具、業和為者三種則是有為的組成成分。
19.數論中說:識、業、為者均可細分為三種,此因其德行有别。
現在就請您傾聽! 20.要知道,在萬有中,能見不滅之共性、于不同中能見相同,此識屬薩埵之性。
21.因萬有存在着不同而見各種差異之性,要知道,此識則屬于羅阇之性。
22.以一概全,狹隘無理,不見實質,此為答摩之識。
23.所謂薩埵之業,為者不求業果,唯履行其職責,不因愛憎亦無執着。
24.所謂羅阇之業,為者執于我慢,或為滿足欲望,為而曆盡艱難。
25.所謂答摩之業,為者出于迷惑,不計損失,不論危害,不講能力,亦不顧效果。
26.滿懷堅定熱忱之心,沒有迷戀不講自我,絕不憂慮成功失敗,其人稱為薩埵為者。
27.貪得無厭,傷害成性,污穢不潔,渴求業果,為喜憂和情欲所擾,其人稱為羅阇為者。
28.浮躁不安,粗野庸俗,陰險毒辣,僞詐懶惰,固執拖沓,頹廢沮喪,其人稱為答摩為者。
29.檀南遮耶喲!請您傾聽理智和堅定的區别。
區别有三,均出于三德,我這就把它們詳細講解。
30.帕爾特喲!薩埵理智,懂得當做不當做,知畏、無畏、行與止,還知束縛與解脫。
31.帕爾特喲!羅阇理智,将其用來作鑒别,錯斷當為不當為,不分謬誤與正确。
32.帕爾特喲!答摩理智盡被答摩所遮覆,錯把謬誤當正确,颠倒看待諸事物。
33.修習瑜伽不動搖,調息束心制根動,克己志堅。
帕爾特喲!此即薩埵之堅定。
34.耽于職責,迷于财利和享樂,貪婪渴求其果報,此即羅阇之堅定。
35.帕爾特喲!愚者貪眠傷感多,萎靡不振且惶恐,傲慢之氣猶淩人,此為答摩之堅定。
36.婆羅多的俊傑喲!現在請聽三幸福!反複修習得歡樂,從而痛苦即根除。
37.起初猶如毒藥,終末宛若甘露,生于親證自我之樂,此即所謂薩埵之福。
38.起初像是甘露,結果卻如毒藥,它生于根、境相吻,此所謂羅闍之福。
39.另一種出于嗜睡,生于懶惰和玩忽,始終都是自我欺騙,此即稱為答摩之福。
40.無論是在大地,還是在天界諸神之中,都沒有脫離三德的生靈,而三德則是由原質産生。
41.敵人的懲罰者(阿周那)喲!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他們彼此職分的不同,取決于各自性産生的三德。
42.婆羅門的天職:克制、苦行、純潔、寬恕、正直、知識、智慧、虔誠,産生于他們的性。
43.刹帝利的天職:勇武、雄壯、堅定、才能、不臨陣脫逃、慷慨和威嚴,産生于他們的性。
44.吠舍的天職:事農、從牧、經商,産生于他們的性。
首陀羅的天職則為侍奉,産生于他們的性。
45.安于各自的天職,才能獲得成功。
盡天職者如何成功,這就請您傾聽: 46.從生皆由它起源,萬有皆由它遍充,以盡天職敬仰它,才能夠臻于圓成。
47.自己的達摩雖然有此缺陷,也比履行他人之達摩優勝。
從事先天生定之業,則不會有罪孽滋生。
48.恭底耶喲!先天生定之業雖有弊端,也不應當将其抛入九霄,因為任何事物均有瑕疵,此若火焰總有煙霧缭繞。
49.人若無迷戀之心,無欲望亦能克制自己,他便能通過舍棄将至上的無為之功獲取。
50.恭底耶喲!我将簡要地為您講述,如何成功,如何趨向于梵——這種完美的智慧之境。
51.憑借純潔的理智,堅定克制自我,回避聲樂諸根境,舍盡愛憎雙情。
52.專心于禅定瑜伽,節食、收心、制身、獨居、克制言語,求淡泊而不執俗欲。
53.舍棄我慢、暴力、驕矜,抛卻欲望、嗔怒、貪婪,平靜恬然而無我所,此人便能歸之于梵。
54.與梵合一心境舒暢,既無欲求亦無憂傷,對于衆生等同看待,此為對我至誠敬仰。
55.憑虔信方能真知我是誰,我有幾多。
一旦對我真實了知,便迅即歸溶于我。
56.雖常為諸業,但求我福祐,上至不滅境,仰仗我恩酬。
57.心将諸業奉獻我,視我為最高終的。
要憑借智慧瑜伽,将我永銘于心底。
58.心中念我、借我的恩施,渡過一切難關。
若因我慢不聽我的教誨,那您就會徹底完蛋。
59.倘若您耽于我慢,心想“我不去參戰”,您雖有決心亦無用,因原質将迫您去幹。
60.恭底耶喲!已業先天生定,由于受到已業的束縛,您雖因迷惑而不欲為,亦非為不可且不由自主。
61.阿周那喲!自在天寓于衆生之心田,他以摩耶之力,使登上轉輪的衆生旋轉不止輪回不息。
62.婆羅多喲!您真摯地去求福祐吧!由于他的恩施,您将得到無上平靜——永恒不滅之所。
63.此為我所講述的機密而又機密的智慧。
如若您對它已經全知,那您便可以随意而為。
64.請聽我再來講一講機密中的最高機密。
此因您為我的心腹,故進此言讓您受益。
65.請您思念我!虔信我!禮拜我!做我的祭獻者!您為我所喜愛,故我真誠許諾“您将歸我”。
66.當您超脫了所有達摩(正義和非正義的有為),就來祈求我的福祐。
我将救您出罪惡之海,請不要悲傷不要憂愁。
67.您要永遠保守秘密,切勿對那種人講。
他們不修苦行亦無信仰,不聽從教誨且将我毀傷。
68.若把這最高機密告訴信仰我的人,且對我至誠虔信,他将歸我而無疑問。
69.于人類再也沒有誰比他對我更加親近,大地上更熱愛我的将來也不會有他人。
70.有人要學習我們倆這一合乎達摩的交談。
我認為我應受其敬仰,因其将智慧視為祭獻。
71.有信仰而無吹毛求疵之弊,若有幸得以聽此言語,當從諸罪中獲得解脫,便至善行者的美好境域。
72.帕爾特喲!您是否留心聽了我的肺腑之言?檀南遮耶喲!生于無知的迷惑,是否消散? 阿周那說: 73.多虧您的恩施,阿逸多!我才有了記憶、卻除了迷惑,堅定了意志、驅散了疑慮。
今後,我将照您的教誨去做。
桑遮耶說: 74.以上所述為婆蘇提婆(克裡希納)和高尚的帕爾特的交談。
聽完這奇異玄妙的話語,我驚恐萬狀毛骨悚然。
75.幸有毗耶娑給予的恩惠,我才得以親聞這瑜伽。
這至高無上的秘密之論,是由瑜伽主克裡希納所闡發。
76.國王啊!凱舍婆與阿周那的對話,是那樣奇妙神聖。
每當我回想起他倆的交談,喜悅之情便油然而生。
77.君王啊!每當我想起赫黎(神主)的奇異之形,我就感到愉快且又覺得驚恐。
78.哪裡有瑜伽主——克裡希納,哪裡有神臂弓——帕爾特,我認為哪裡就有吉祥、幸福,哪裡就有勝利和永恒之美德。
上述為《薄伽梵歌》的第十八章,名曰“欲求解脫的舍棄瑜伽”,此為克裡希納和阿周那的對話,是《奧義書》的精華,大梵之學,瑜伽經書。
和平!和平!願所有人和平。
缽颠阇利的瑜伽箴言 序言 印度神秘主義最令人好奇、最具特色,同時可能最廣為人知的方面是瑜伽111哲學與修習。
如果婆羅門教的要點被定義為人的真正自我與世界靈魂(梵、上帝等)的神秘結合,那麼瑜伽則代表了達到這一目标的最直接、最系統闡述的方法。
照此,它構成了一種宗教體驗形式和一個宗教技法。
瑜伽哲學的盛行及其對現代世界産生的獨特魅力,其原因是雙重的。
瑜伽産生于一種養生體系和對人的靈魂的内在穩定和心理深度的神秘探索的結合,前者與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有關系,後者似乎蘊含現代生活的一個廣闊而又深刻的潛流。
C.G.榮格這樣說:“對我而言,要找到當今精神問題的症結,是在心理生活施加在現代人身上的迷戀方面。
”毋庸指出,正是現代心理分析本身激發了我們對下意識的興趣,并且洞開了探索它的方式,通過改變我們對人的“思想”的整個概念,向我們展示了在那個巨大心理潛在世界裡統治我們生活的原始本能、沖動和“欲望”的那種惡魔般的專橫力量。
最後,必須指出,瑜伽盛行是由于對超自然的能力的要求,是由于對各種神秘學112形式的普遍興趣。
瑜伽(意為“枷鎖”)代表着一種個人約束的形式,其目的是把身體與靈魂結合起來,把個體靈魂與世界靈魂結合起來。
從實際的方面來看,其目标是幫助培養情感的穩定性。
它肇始于對無意識肌肉區進行的空前獨特的探索,使之受到思想的控制,然後接着把思想從感覺印象、更深的積澱和重負中解放出來,這些不僅妨礙而且形成了弗洛伊德稱之為“集體自我保存本能”(即生活原則)的下意識生活的結構,構成了性本能和自我本能。
最後,其目标是以破壞“思想”來解放“靈魂”(對此的解釋不一)。
在這一點上,它具有宗教的特點,超出了心理分析研究的領域和目标。
在弗洛伊德和榮格之前,我們可能會輕易地對瑜伽哲學一笑了之,把它與争議很多的印度繩索戲法和飄浮相提并論。
瑜伽的确聲稱具有飄浮能力。
1942年7月的第一個星期,我在《紐約先驅論壇報》上讀到一篇真實報道,是一位負責可靠的印度瑜伽教授所述,他在公衆檢測的條件下給埋掉了。
六個月之後,當着成千上萬印度農民的面又複活了。
正是這些轟動一時的報道才吸引了大衆的好奇心。
在進行過把病人凍在冰下之後的現代實驗之後,這些功績似乎不那麼令人難以置信了,比起動物冬眠來也不顯得更為莫名其妙了。
但它們注定要把我們的注意力從獲得情緒穩定和心理健康的更為平常和認真的問題中分散開來。
幸運的是,現代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理解瑜伽的方法。
吸氣練習以及通過練習掌握普通無意識肌肉,這已不需要解釋,需要解釋的是更深刻的心靈問題。
榮格曾為一部中國瑜伽書(《金花之秘》,1938年,不要跟佛教的《蓮花福音》混淆了。
尤見“歐洲人在試圖理解東方時遇到的困難”和“現代心理學提供了理解的可能性”部分)撰寫了一篇相當充分且極具啟發性的序言。
科夫沃·T.貝哈南在《瑜伽:科學評估》(麥克米蘭,1937)的“瑜伽和心理分析”一章進行了有趣的類比。
這部書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天生就是印度教徒的貝哈南身上,較之他天生印度教的血統和在加爾各答的早期訓練,他在多倫多和耶魯受到的科學訓練似乎占了上風。
我倒認為,他對待瑜伽的方法更加得到“大學的訓練”,因而他比榮格這樣的大陸派的思想方法更為瑣細。
閱讀《薄伽梵歌》瑜伽部分的讀者,一定會對其關注下意識生活中存在什麼有着極深的印象。
特别強調下意識以及瑜伽信徒對于師長(即精神老師)的依賴,是它與心理分析作法的相似之處。
“隻能通過與老師的直接接觸,才可以安全地學到瑜伽。
”斯瓦米·維韋科南達113這樣警告說。
至于思想本身的分析,隻有現代心理學才使我們可以理解教義。
隻能靠心理術語才能弄明白毀壞思想(Chitta)來拯救靈魂(Purusha)的過程。
帶有諸根依戀外殼的思想隻不過是心理學向我們展示的原始生活欲望的墳墓,瑜伽把前者說成是妨礙我們看到終極靈魂的東西。
再生教義隻不過是種系發生而獲取的超個人或集體性種族遺傳的個體生存。
從表面上看,這些原始力量非個人化的集體性本質與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的本質并無區别。
最後,獲得釋放和自由的欲望就是弗洛伊德消極地稱為“死亡本能”的東西,即“生活本能”的對立面,但是恐怕在施虐狂和受虐狂方面并沒有給予充分的闡釋。
弗洛伊德在下意識方面說得很正确,“諸個本能沖動……獨立地并肩存在,免除了心理矛盾……這個體系中沒有否定,沒有疑問,沒有不同程度的确定性……其過程無始無終,無暫時性順序,不為時間的流逝所改變,事實上跟時間毫無關系”。
正是這些力量,還有身體,必須受到瑜伽修習的控制。
也有必要指出,跟瑜伽理論一樣,心理分析理論是思維性的,這些主觀性闡釋中隻有部分經得起實驗證據的檢驗。
對于這些内在現象,我們甚至還沒有詞語來表達它們。
心理分析開始探索心靈深處時,不得不發明一些本性上為準科學的臨時代用詞語,如生命欲望、本我、男性意向、女性意向、力比多(一種不能由優特衡量的能量發洩形式),以及那個叫做“性愛本能”的難以捉摸的精神實體。
印度心理學,不管是佛教還是非佛教心理學,都有大量此類詞語。
據說,梵語和巴利語中的心理學詞語要比所有“現代語言”中的心理學詞語加起來都要多。
(譬如,參見亨利·克拉克·沃倫的《儒教的翻譯》,“八十九種意識表”。
) 榮格說:“我們還沒有清楚理解這個事實:西方神智學是對東方的不甚熟練的模仿。
我們隻是又拿起了占星術,對東方人而言,那是他們每天都要吃的面包。
我們對于性生活的研究起源于維也納和英國,與印度教對這個話題的教義相匹配或者被它所超過。
一千年前的東方文本向我們介紹了哲學相對論114,非決定論在西方剛剛開始讨論,而這構成了中國科學的基礎。
115理查德·威廉甚至向我表明,分析心理學發現的一些複雜過程,在中國古代文本裡都有明顯叙述116。
與東方的古老藝術相比,心理分析本身及由其引起的思想線——肯定是明顯的西方發展軌迹——隻是開始者的嘗試。
”117 我引用斯瓦米·維韋科南達關于瑜伽原則的性質和特點,是再好不過了。
“幾千年來,這一現象被人研究、調查、概括,人的整個宗教官能背景已被分析,實際的結果就是瑜伽學……它認為,每個人都隻是遠遠超出人類知識和力量的無限海洋的一個渠道。
根據其教義,人身上有欲望和需求,人身上也有供應的力量。
無論何時何地,隻要有欲望,有需求,就有一個祈禱會實現。
這種供應來自這個無限的富饒地區,而不是來自哪個超自然的存在。
超自然存在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激起人身上的有為力量,但也會帶來精神的堕落。
它帶來依賴,它帶來恐懼,它帶來迷信。
它堕落成對人的天生弱點産生可怕的信任。
瑜伽認為,不存在超自然的東西,而在大自然中有大顯現和小顯現。
小顯現為因,大顯現是果。
大顯現可以很容易被諸根所發見,小顯現則不易看到。
修習瑜伽将會使人獲取更為微小的感覺”。
缽颠阇利的瑜伽箴言是瑜伽的經典和教科書,所有流派都認為它是這一話題的最高權威。
J.H.伍茲教授認為,本書寫于四五世紀。
在這個不帶評注的完整文本裡,可以一窺瑜伽教義的内容。
我采用了斯瓦米通曉易懂的意譯本,感興趣的讀者不妨一讀他的評注(紐約羅摩克裡希那—維韋科南達中心,1939)。
《古典評論》《評論注解》和詹姆斯·霍頓·伍茲的學術譯作《瑜伽——缽颠阇利體系》(哈佛東方系列,17卷)可能隻有學者們才會去翻閱。
伍茲教授似乎在學術方面出現了錯誤:他的“正确思想來源”被維韋科南達譯為“正确知識”,他的“謂語性關系”隻是後者的“分别知覺”,根據印度瑜伽師長,“記憶并非擅自附加在一個曾經經驗的物體”,其意隻是“記憶是未疑惑的感覺印象”。
同樣地,我認為,“不迷戀”要比英文“Passionlessness(無情欲)”譯得要好,“本我”要比“feeling—of—personality(個性感覺)”要好。
從詞源學來看,“不加區分的意識”可能比“無知”在翻譯梵語“avidyā”時更為确切。
但重要的是,某個印度詞語對印度人意味着什麼,因為詞源意義總是被用法獲得的當前意義所改變。
對于瑜伽神秘主義的簡短但清晰的解釋可能在S.N.達斯古樸他的《印度的神秘主義》裡找到。
總體而言,這是對印度思想的一個清晰簡介,與同一作者的沉重學術著述《印度哲學史》相比。
為了讀者閱讀的方便,我附上了标題。
缽颠阇利的瑜伽箴言 斯瓦米·維韋科南達英譯 抑制:瑜伽的精神用途 抑制的目的 1.現在解釋抑制。
2.瑜伽是對心(Chitta)的變化形式(Vrittis)的抑制。
3.在抑制心的變化時,觀者(Purusha)保持其本來面目。
心的變化形式 4.其他處(除了心的抑制)變化與觀者有同一性。
5.(心的)變化有五種,(有些是)痛苦的,(有些是)非痛苦的。
6.(五種心的變化是:)正知、不正知、分别知、睡眠和記憶。
7.現量、聖教量和比量是正知。
8.不正知是(對事物的)虛假的認識,(它)具有不表明這事物特性的形式。
9.分别知由言語表達的認識産生,(它)沒有(相應的)實在性。
10.睡眠是(心的)變化,它依賴于不存在的原因。
11.記憶是未遺忘的感覺印象(通過印象再回到意識之中)。
抑制的方法 12.這(五種心的變化)通過修習和離欲被抑制。
13.修習是保持安穩的不斷努力。
14.由于長期不間斷的虔誠專心(達到目的),這(修習)是牢固的。
15.離欲是擺脫了對可見和超驗享樂追求的人的克制意識。
16.由于認知了神我而對“德”漠不關心,這是較高級的離欲。
118 抑制的類型 17.叫做正知的抑制伴随着推理、區别、歡喜和自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