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印度信仰

關燈
界。

     人為心志動物。

    人在斯世之心志為何,則其離世為何。

    故當其有此心志與信仰: 才智者,以生氣為身,以光明為形,以真理為念慮,以無極為自我,涵括一切業、一切欲、一切香、一切味,涵括萬物而無言,靜然以定。

     斯則吾内心之性靈。

    其小也,小于谷粒,小于麥粒,小于芥子,小于一黍,小于一黍中之實。

    是吾内心之性靈,其大,則大于地,大于空,大于天,大于凡此諸世界。

     斯涵括一切業,一切欲,一切香,一切味,涵括萬物而無言,靜然以定者,是吾内心之性靈者,大梵是也。

    而吾身後,将歸于彼。

    有此信仰者無疑,将歸于彼。

    說此言者,商質裡耶44,商質裡耶說此。

     [摘自《唱贊奧義書》] 解放 唵!于此大梵城(身)中,有一小蓮花屋,中有小空間。

    此空中何有,是當探尋。

    此為人所當知者。

     諸人若曰:“在此大梵城中,有一小蓮花屋,中有小空間,此空中何有,是所當探尋者也?是何者為人所當知耶?” 則當答曰:“宇宙空間如此之大,此内心空間亦如此之大。

    天與地皆涵括其間,火與風,日與月,電與星,及斯世人之所有者,人所無者,皆涵括于其間也。

    ” 人若謂曰:“倘凡在斯世所有者,皆萃聚于此大梵城中,一切衆生與一切欲望。

    若老年已至,消亡之,何物為所餘者耶?” 彼當答曰:“空間不與年俱老,不以身死而亡。

    此乃真大梵之城。

    願望萃聚其中,此乃‘自我’,離乎罪孽,亦無老、死、悲、饑、渴。

    所欲者為所當欲者;所志者為所當志者。

    如人在斯世,依令而從役,依賴其所隸屬者為生,或為一國,或為一分土田。

     “如在斯世以行業而得之物,有滅;如是,以在此世祭祀和功德而得之物,亦複有滅。

    是故,若人無知于自我及其真欲望而逝世者,于一切界皆無自由;若已知自我及其真欲望而逝世者,于一切界皆有自由。

    ” [摘自《唱贊奧義書》] 征服死亡 一 渦遮舍婆薩,願望世間報,布施盡所有。

    其人有一子,名為那啟凱也多。

     布施其時,子方幼年。

    施物予祭司,信心忽至那啟凱也多,乃自思維: “牛已飲水、齧草、擠乳,且布施此等牛,生天必無悅。

    ” 他(知曉父已許諾布施盡其有,因而包括其子)于是對父言: “父施我與誰?” 二問複三問。

    父乃答之雲: “施爾與死神!” (祀事中言不可追。

    其言既出,必言而有信,遂施其子與死神琰摩。

    ) 子曰:“衆中我行前,衆人我行中。

    有何琰摩(死神)事,以我而為之?” “反顧前輩人,環顧望後人,衆人皆如此。

    宛如田間黍,生人乃爾死。

    宛如田間黍,死落又重生。

    ” (那啟凱也多赴琰摩宅,無人見之。

    琰摩侍者告之曰:) “若有婆羅門,為客入人家,其客乃如火,和平祭祀水,息此火止。

    嗟爾太陽子!速取敬客水。

    ” “若有愚蠢人,婆羅門在家,為客不奉食。

    凡其所願求,财物與正義,敬事與善事,子女及家畜,皆為彼所壞。

    ” (琰摩三日後歸來,不受之。

    乃曰:) “三夜居吾家,為客未奉食。

    為酬三夜故,汝可發三願。

    禮拜皈敬汝!祝我有福德!” 二 那啟凱也多曰:“第一,願乃父喬答摩,意緒遂安靜,思念歸和悅,怒嗔皆已徹。

    琰摩君!釋我從君别,彼更歡我迎。

    ” 琰摩曰:“汝父阿豪多羅啟·阿壟尼,釋安如當初,夜睡甯以舒。

    見汝脫死口,怒嗔皆已除。

    ” 那啟凱也多曰:“嗚呼琰摩君!天界了無怖。

    君非在天界,嗚呼琰摩君!天界亦無老可怖,饑渴留身後。

    憂患既已無,天上安樂趣。

     “嗚呼琰摩君!有彼天上火,天界我敬信君。

    得居天界上,永生自有獲。

    是我第二願。

    ” 琰摩曰:“那啟凱也多!我當為汝說,聽我天上火,爾當知此火。

    到達盡世所蘊,其堅實支撐,潛藏至深隐。

    ” 琰摩乃為之說此火,是世界之始。

    祭祀用何磚,其數複何砌。

    那啟凱也多,複述盡如旨。

    琰摩聞之歡,謂言更有以: 琰摩中懷已歡愉,謂言“我今日更有以贈汝。

    此火以汝名,無數形色成。

     “有誰舉之三,複與三者合(父、母、師);參與三行業(修習、祭祀、布施),斯人度生死。

    有誰知此火,有誰知此皆大梵生,崇敬神聖神,此人永得甯靜。

     “人有此三焰,知此三重者,最先破死網,離憂在天樂。

     “此是天上火,那啟凱也多!是汝第二願。

    人言及此火,皆稱唯屬汝。

    更擇第三願,那啟凱也多!” 那啟凱也多曰:“若人長逝已,衆說多分殊。

    或謂彼仍在,或謂彼滅無。

    願君以教我,明此知不誣。

    此為我第三願。

    ” 琰摩答:“縱是諸天神,自古于此惑。

    此事非易知,其法微妙極。

    汝擇其他求,于我幸無逼。

    那啟凱也多!此願尚可抑。

    ” 那啟凱也多曰:“縱是諸天神,于此信多疑。

    亦複如君言,此事非易知。

    善為說此事,舍君更其誰?亦複有何求,而可同于斯?” 琰摩言:“可求子與孫,壽皆百歲者;可求牛、象、黃金與駿馬,蕃多無比;可求廣大地,居住數世年,亦随汝意收成。

     “若汝思與汝求願同,可求大年壽,還有财富豐。

    那啟凱也多!汝可主大國,在此廣大地。

    享受福樂事,我皆使汝得。

     “種種欲樂事,世俗罕能冀。

    凡此一切樂,任汝願擇之。

    美人載車乘,清吹世難得。

    吾皆以贈汝,取之侍汝側。

    那啟凱也多,死事莫再問!” 那啟凱也多曰:“此等世間樂,皆終迄明朝。

    諸根明敏力,以此潛摧凋。

    人生亦微幺,留君之車乘,女樂兼清謠。

     “人非财可慰,見君可求富,君主人乃生,三願則如故。

     “況生低下世,人近其前,深知不朽永生者,老耄無盡年,誰欤于此間,複樂壽永延? “嗟呼琰摩神!天路中何有,其告我輩知!較此一求願,深入玄秘義。

    那啟凱也多,不欲其他賜。

    ” 三 琰摩言:“善良是一事,愉樂迥不同。

    兩皆強制人,旨趣非貫通。

    彼擇善良者,何用不美崇。

    鳴取愉樂流,人生失無終。

     “善良與愉樂,兩俱來就人。

    明智妙觀察,宛轉能辨甄。

    智者擇善良,甯使歡樂屯。

    愚人因貪欲,故遴愉樂事。

     “那啟凱也多,參透可欲事。

    虛相之歡樂,爾能棄無着,不入财富道。

    世間多少人,纏此竟淪落。

     “懸遠兩乖背,所謂明,無明。

    那啟凱也多,我意爾求明。

    多少欲樂事,未能移爾情! “居暗無明内,私智居自狂。

    自視為學者,如盲導盲者,往複勞彷徨。

     “癡愚醉财富,凡庸如兒童,自不現天路。

    ‘更無他世界,唯有此世趣。

    ’如是思慮人,隸我歸頻數。

     “多人未得聞,多人聞而昧。

    更難有彼者,善教學以知‘彼’(自我),此為稀罕最。

     “庸者若說‘彼’,汝未善易知,任爾窮慮思。

    然非他人教,汝路無由之。

    ‘彼’微深妙微,超轶智量規。

     “信由他教入,非可以理推。

    嗟汝吾愛徒,如汝易得知。

    汝也求真道,堅定志不移。

    似汝問學人,但願常見到。

    ” 那啟凱也多曰:“我知财富皆暫假,因無常物不能達永恒。

    那啟凱多火,故我烨火光,以無常物而臻永常。

    ” 琰摩言:“所欲得具有,世界之奠基,權力攬無窮,彼岸安不危,聲譽偉大揚,安立極遠睡,凡此汝皆舍,智定忍不移…… “‘明者’非所生,亦複無有死,不自何處來,無物自此生。

    太古為無生,恒常永存在。

    身軀可殺戮,未以殺戮毀。

     “殺者思能殺,所殺思被殺,二者俱無知,非殺非被殺。

     “微者逾妙微,大者逾龐大,‘自我’寓生靈,深藏在幽昧。

    祛欲悲情者,清淨心意根,‘自我’見大奄。

     “‘彼’坐而遠遊,卧而無不至。

    是樂又超樂,舍我誰堪知? “無體居體中,恒常寓變中,偉大而遍漫。

    知者為智者,不為憂心悲。

     “‘自我’可得之,不以善辯才,不以領悟力,不以多學聞。

    唯‘彼’所擇人,自體示可即。

     “不除惡行者,不自安甯者,不自斂止者,心意不靜者,不可憑智慧,而得至‘自我’。

     “婆羅門可啖,刹帝利可饫,死亡為醯醢,誰知‘彼’之處?” [摘自《羯陀奧義書》] 獨一神 獨一張網者,統轄有權能,以其主宰力,護持此衆生。

    彼為萬物始,萬物自彼成。

    得而知之者,此生為永生。

     獨一樓達羅,所拜無二神。

    以其主宰力,統治着世界。

    彼立萬人後,創造諸世後,保護諸生物。

    萬物終盡時,卷裹起諸世。

     神為獨一神,處處見其面,處處見其目,處處見其臂,處處見其足。

    彼以其臂翼,鼓鑄此天地。

     彼創諸天神,又為護之者。

    是為樓達羅,萬物主與聖人。

    曾是生金胎,願彼賜智慧。

     樓達羅神兮!彼為慈愛神。

    相與無怒嗔,無顯罪惡之。

    彼居山安者!示我福德身! 嗟居山安者!手持弓箭張。

    用以發必中,作之為吉祥!嗟呼山中神,毋傷人與獸! 大梵為更高,衆生體潛隐。

    涵括遍萬有,得知主宰者,永生庶可得。

     我知彼神人,如日超黑暗。

    知此越死神,舍其無他途。

     世間皆神充,其外無更高,其外無他異,其外無更小,其外無更大,獨立如天樹。

     彼超此世間,無形亦無苦。

    知彼得永生,昧者憂患迕。

     彼存面、頭、頸,寓居萬物心,遍漫世界中,無處不在神。

     彼為大神王,彼為主宰者,彼擁潔淨力,直至萬物邊。

    彼為光明者,永遠不消亡。

     彼大似拇指,常居衆生心。

    情心、思心、超心皆可見。

    得以知彼者,永生庶可得。

     彼長一千頭,千眼又千足,遍漫蓋大地,十指又高之。

     一切獨神我,已是和将是。

    主宰永生性,彼為食生類。

     其手、足遍及,頭、目、耳遍及,遍漫蓋大地。

     遍離諸感覺,又具諸覺功,萬物之主宰,萬物之大歸。

     靈居九門城,天鴻外遊翔。

    身為世界主,又為動靜萬物王。

     無手而攝持,無足而疾馳,無目而可窺,無耳而能聽。

    而無知彼者,可知皆可知。

    凡夫名之曰原始大神。

     自我寓衆生,深藏在幽昧。

    微者逾妙微,大者逾龐大。

    祛欲去情者,神主見大奄。

     餘知此不衰,古老,遍是我,永恒而遍在,諸生永無堕。

    大梵明者言,彼是恒常者。

     [摘自《白淨識者奧義書》] 神無處不在 彼(日)無形色,以定權能力,賦予衆形色。

    為萬物始終,終于消逝彼。

    維願彼天神,賜我以智慧。

     維彼是火神;維彼是日神;維彼是風神;維彼是月神。

    彼是繁星蒼穹;又為大梵身;維彼是諸水;造物之至真。

     汝為婦為夫,為童為稚女。

    汝為老父者,拄杖行蹒跚。

    汝生又以長,遍面對諸處。

     維汝是青鳥,赤睛綠鹦鹉。

    維汝蘊雷電,是季是大海。

    遍漫于萬有,萬物從汝起,維汝自無始。

     母性赤、白、黑,無從生而來。

    自身多相似,生子多樣形。

    一公樂與嬉,其啄果實時,一公離其去。

     兩羽相親侶,同樹栖一枝。

    一啄甘果實,一止唯視之。

     人栖同此樹,坐歎憂苦衰。

    昧覺自無能,癡惑自傷情。

    時若見彼神主,得睹其榮耀,遂爾離憂苦。

     自我似蒼穹,衆神寓其中。

    若人不知彼,唱贊複何益?我輩知彼者,栖此心滿足。

     唱贊與供奉,祭祀兼靈丹,過去及将來,《吠陀》之述作,凡此固皆是,摩耶主所拓;其餘一于此,亦被摩耶縛。

     自性即摩耶。

    當知摩耶主,宇宙遍其仆。

     唯彼獨安存,統轄萬物源。

    萬物居其内,萬物離其散。

    彼為主宰者,彼為賜福者,神聖敬仰神。

    若人得見此,永靜臻甯魂。

     樓達羅大聖,諸天為彼造,亦又護持之。

    彼為大先知,是為宇宙主。

    曾見生金胎,願彼賜智慧。

     彼為天神主,支撐諸世界。

    二足四足類,皆彼為主治。

    此為大神仙,吾人當祭之。

     微逾微妙者,乃在混沌中。

    宇宙創造主,形色為無窮。

    唯彼獨安存,萬類皆涵融。

    若知此福神,安靜得無終。

     彼在大宙中,唯是護世主。

    宇宙之真宰,隐秘居萬有。

    在彼身心中,梵道神仙合。

    如若得知彼,乃斷生死網。

     微妙過于酥,輕清似浮沫。

    知有此福神,隐匿萬有中。

    惟彼獨安存,萬類接涵融。

    有知彼天神,盡解諸纏縛。

     巨靈創宇宙,常處人心内。

    對情心、思心、超心皆現。

    有能知彼者,永生庶可得。

     光亮升起時,晝夜乃俱泯。

    非有非無有,存者唯福神。

    “耀靈”可愛悅,是不變滅神。

    智慧出自此,自古為其因。

     無有超其上,無有在對方,無有居中間。

    彼自無匹對,彼名“大榮光”。

     無有見彼形,無誰能目見。

    居于情心中,對心、超心現。

    有能知彼者,永生庶可得。

     “彼是永生者”!遂爾求近彼。

    籲嗟樓達羅!君有慈顔儀。

    但願常似此,于我長護持。

     籲嗟樓達羅!毋傷我于子!毋毀我于孫!毋損我牛馬!毋害我生存!毋戮我英雄,以君之威怒!我輩以犧牲,奉君常禱訴! [摘自《白淨識者奧義書》] 神在人内 至上之大梵,不滅又無極。

    是明與無明,二者其中匿。

    無明臻變滅,而明自永曆。

    雙主明無明,彼信為别一。

     唯彼獨監臨,統轄萬物因。

    宇宙羅萬象,萬物于此妊。

    太古由斯起,智者胎黃金。

    是彼乃得見,育之以思心。

     天神張恢網,一一多方投。

    乃于此田間,彼複皆收盡。

    更化為主神,是主是巨靈。

    造諸神主,統治靡不周。

     如日照諸方,上下又左右。

    如是彼天神,神聖可敬仰。

    “自性”胎生者,獨一皆統治。

     彼為獨一神,監臨萬物象。

    是堪圓成者,功能與分訂。

     《奧義書》密旨,《吠陀》中秘義,即是梵道源,大梵乃知此。

    天神與智士,自古已明是。

    彼等與之合,遂爾臻不死。

     彼具諸功德,求果乃造業。

    由其所作業,果報自享受。

    彼具一切形,備三德三道45。

    唯此生命主,流轉随業操。

     低者亦别現,其細如豪芒。

    大唯似拇指,明亮如日光。

    賜有個性與思想,賜有超思與身形。

     發端百分一,一分又分百。

    當知性命微,又可至無極。

     彼非陰非陽,亦複非中性。

    凡所擅形體,一一與合并。

     以思、觸、與情,彼為情命起。

    一随所作業,如欲、食所進體。

    此處或彼處,相續成形體。

     道成肉身者,依自德行選,粗細唯多形。

    以行業德行,以自我德行,作為結合因,見此又見彼。

     無始亦無終,原居混沌内。

    萬物創造者,形色皆萬種。

    唯彼獨安存,萬類皆涵融。

    人知彼天神,盡除所纏網。

     無體亦無稱,可以持真性。

    創造有和非有,真神是仁慈。

    作成有分體,蛻身由此知。

     [摘自《白淨識者奧義書》] 認知神 斯有萬物源,思士說自性,他士說時間,是皆愚暗人。

    唯由神大力,旋轉大梵輪。

     恒常固由彼,漫遍此萬物。

    創造時間者,彼自為聖哲。

    具有諸德性,一切明智通。

    業運為主宰,地水火風空。

     彼即為此業,而後退藏隐。

    自我與實性,全與合為一;與一或為二,與三或與八。

    又合以時間,自我微妙德。

     始創諸業初,業與三德46結。

    分屬此萬有,無此皆滅業。

    諸業壞滅已,如實彼為别。

     彼為始起初,聚合靈與身,彼生其本因。

    彼超三時際,過去、現在與将來,又見是無分。

    衆生崇拜彼,初敬可頌神。

    形色多樣種,萬有之真源,寓居吾心中。

     彼高于萬物,時間與諸形。

    彼為皆異是,世界由彼轉。

    福祉帶來者,罪惡泯除者,福德主宰者,永生不朽者。

    知在自我内,護持萬有者。

     吾輩識認彼,無上大自在,諸神為至尊,諸主至真宰,可敬宇宙神,超上真天神。

     彼之無因果,無見與彼同,不見超彼神。

    彼之最高能,顯現呈多樣。

    自性所具有,智力二者行。

     世孰為彼主,又誰能制彼?彼自無形相,萬物因彼始。

    諸識有主宰,而彼又主之。

    無彼所從生,主宰更伊誰! 彼神獨一尊,譬如蛛吐絲,自性生元素。

    以此自隐幻,許吾歸大梵。

     天神是獨一,隐匿萬物中。

    遍及諸界内,萬物中自我。

    監臨一切業,寓居萬物内。

    見證者,察覺者,唯一者,彼無功德居。

     無為事物多,彼一為主宰。

    以其一種子,化之為萬倍。

    智定人觀之,見彼于已在。

    斯人得永樂,衆士未幾迨。

     常者中為常,智者中為智。

    彼雖為獨一,欲樂賜多人。

    以僧佉,瑜伽,此因皆可度。

    知此是主者,解脫一切縛。

     彼處日不照,星月無光輝。

    無論世間火,閃電尚未及。

    彼投光明至,凡物得光輝。

    由彼之光明,萬象斯昭示。

     唯彼一天鴻,彼亦如日陽,落入濤海中。

    真正知彼者,死域超骧之,舍此無他路。

     彼為造物者,彼為知萬者,彼為自生者,彼為智慧者,彼為毀時者,彼為定功德者,透知萬物情。

    彼為天人主,彼為三德主宰,纏縛存在因,解脫宇宙者。

     彼成由此體,彼為永生者,永為主宰者。

    遍入為遍明,守護此世間。

    永恒治此世,而無其他因,足以成統治。

     彼為唯一神,自智明光華。

    原始創大梵,授之以《吠陀》。

    我有解脫願,皈依歸往之。

     無分,無為,靜,無疵,不染塵。

    永生最高橋,如火明燼薪。

     人誰衣太空,卷之似柔革。

    不知有神主,而謂苦可息。

    47 以苦行之力,以天神之恩,彼白淨識仙,已證大梵尊。

    以之教修士,無上清淨度。

    于以足樂欣,正等仙人聚。

     吠檀多學中,劫初所宣說,無上秘密義。

    不可教躁人,不子,或不弟。

     若有此巨靈,無上敬愛神,如是愛師輩48;訴之諸教義,教義乃光大;訴之諸教義,教義乃光大。

     《薄伽梵歌》 序言 《薄伽梵歌》與印度教的關系,猶如山上訓道與基督教教義的關系一樣。

    《薄伽梵歌》被描述為“吠陀之精髓”。

    一位印度聖徒說,“所有的《奧義書》都是奶牛,神主就是擠奶者,阿周那是小牛,那些純粹通曉之輩乃為飲牛奶之人。

    ” 《薄伽梵歌》最初是印度偉大史詩《摩诃婆羅多》第六篇的一部分。

    采用對話形式,是武士阿周那和駕馭他的戰車者——其實就是“恩賜神主”克裡希納神的對話。

    般度諸子(阿周那即為其中一個)和他們的堂兄弟朵踰哈那及其兄弟——盲國王持國諸子之間的戰争必然爆發,簡言之,即班度族和俱盧之間的戰争勢在必發。

    就在開戰之際,阿周那看到自己将要傷害自己的親屬,便拒絕作戰。

    克裡希納神向他解釋說,不會有人被殺死,因為人的靈魂會永遠存活下來。

    談話就此開始,一直擴展到十八章,涉及倫理和宗教問題的方方面面。

    他們談到有為瑜伽、儀式和祭祀的根據、上帝在這個有形世界的顯現,最後結尾是重要的訓谕,接受克裡希納作為各階層人的庇護神,他們都可以來他這兒找到和平和拯救。

    老盲國王眼睛看不到戰鬥,一位大聖人給了他視力,但他謝絕了,因為他不希望看到自己親屬之間的殘殺。

    接下來,大聖人授予桑遮耶力量,讓他在遠處觀看戰場上發生的事情。

    因此,主要是在開頭和結尾的地方,才可以看到桑遮耶有關戰鬥的評論,而阿周那和克裡希納神之間的問答——正如桑遮耶報告的那樣——構成了作品的主體。

     整部書散發出印度思想和宗教氛圍的氣息,盡管有些教義,比如強調有為以及做事不考慮自私的利益而是出于對上帝的虔誠,尤其是否認唯物主義以及明顯的《吠陀》式斷言——萬物背後的精神,是目前或現代世界極需的觀點。

    不管怎麼說,差異性與相似性同樣重要,正因為《薄伽梵歌》是典型的印度宗教精神最重要的産物,它在印度的影響和地位才如此巨大。

    E.J.托馬斯博士稱之為“最偉大的世界宗教現象之一”和“印度宗教最早但仍是最偉大的裡程碑”。

     對我而言,《薄伽梵歌》不具佛教《法句經》那樣的魅力,但這并不是它對印度民族不太重要的原因。

    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印度思想從《奧義書》到《薄伽梵歌》的發展以及其愈發清晰的思想和愈發接近我們的思想方式。

    該作品大概創作于公元前二世紀,其大約日期不詳。

    它在印度宗教思想中非常重要,因而每個政體都得與《薄伽梵歌》的教義相吻合。

    其中泛神論、一神論、有神論和自然神論交織一起。

    後來的作家們是否有所增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從過去直到現在,印度人仍把這些教義作為宗教智慧的最終體現。

    西方高級批評家試圖把《薄伽梵歌》中的幾股信仰分離開來,“重新恢複”“原文”,這些嘗試注定都非常愚蠢荒唐。

    有些學者則預設一個人隻能擁有一種始終如一的信仰體系,這一體系必定是他認為最原初的體系,而忽略了這樣的文本必定是許多影響潮流的綜合,從而令其信仰者滿意這一事實,他們因而嘗試決定其原初構成的愚蠢任務。

    他們從來沒有想到世界可能是上帝,同時也可能存在一位個人上帝,這是僅存在于學者們頭腦中相當細微的區分。

    《薄伽梵歌》的偉大力量在于這樣的事實:它教導了一個“愛的信仰”,即對一位個人神克裡希納的虔誠(bhakti)。

    克裡希納的最後寓意是:“當您超脫了所有達摩,就來祈求我的福佑,我将求您出罪惡之海,請不要悲傷不要憂愁。

    ”(第18章,66) 這樣公開表白的印度宗教精神不應該由梵語學者來翻譯,而應該由印度信徒翻譯,因為後者谙熟這一語言,并與其教義精神吻合,他知曉不同詩節對印度人——直接簡單——意味着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

     《薄伽梵歌》耗費了許多譯者充滿深情的辛勞,許多優秀的譯本才得以存在,比如萊昂内爾、D.巴雷特的《主歌》(坦普爾經典)有很長的序言和翔實的注釋,E.J.托馬斯的《神主之歌》(東方智慧系列),安妮·貝贊特的著名譯本(神智學出版社),埃德溫·阿諾德的《神仙歌》(特裡爾本涅),M.M.查特濟的《主歌》(休斯敦),有評注和與基督教聖典的參照,還有泰朗的東方聖書所作的學術翻譯。

    但我卻挑選了斯瓦米·帕拉曼納達(吠檀多中心)的譯本,因為我覺得,與其他譯本相比,該譯本表現出了語言的娴熟通暢以及對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這樣的結果正像應該出現的那樣,是一個易懂、表達力強的成熟譯本,沒有學術翻譯的笨重,或是過火翻譯的個人釋意。

    正如該書編輯所言:“文字一定被精神闡明了;任何人讀了這個譯本,都會相信,理智、情感和生命都已經融入翻譯之中。

    ”這是極高的贊譽之詞。

    我保留了斯瓦米·帕拉曼納達的腳注。

     《薄伽梵歌》 斯瓦米·帕拉曼納達英譯 第一章 持國問道: 1.桑遮耶!我方将士和般度諸子,聚集于聖地俱盧之野,奮奮欲戰的他們幹了些什麼? 桑遮耶說: 2.難敵見到般度諸子的軍隊已經擺好了陣勢,便上前告訴他的老師: 3.您看,您那聰穎的高足都魯波陀之子部署了般度諸子的龐大隊伍。

     4-6.軍中善射的英雄比比皆是,陣前都如同偉大的勇士毗摩和阿周那,其中有尤尤坦那、維羅陀以及都魯波陀。

    再就是骁勇的逖施計都、掣豈丹那、英勇無畏的迦屍之王、布盧芝和恭底波遮,以及屍卑這位人中豪傑。

    剛勇無畏的尤坦曼牛、英勇果敢的烏多沒赭、缫婆陀之子和陀勞波提諸子,個個勇武而戰績赫赫。

     7.最優秀的再生者49,也要聽聽我們這邊的豪傑喲!那些英勇的将領,我這就把他們的名字講給您: 8.有您、毗濕摩、迦爾納、戰無不勝的羯利波、阿濕婆他摩、維羯那,還有索摩達多之子缫末陀底。

     9.還有許許多多善戰的英雄,手執各種兵器,都能為我捐軀舍生。

     10.我軍由毗濕摩率領,兵力卻非常稀松。

    而由毗摩率領的敵軍,兵力卻很充沛。

     11.諸位将士!要堅守自己的崗位!保衛我們的統帥毗濕摩! 12.俱盧族元老(毗濕摩)和諸位尊長,頓時猶如獅吼大聲呼喊,吹響了螺号,這使朵踰檀那王好生喜歡。

     13.頃刻間,号角齊鳴,大鼓小鼓響作一片,諸多聲響熱鬧非凡。

     14.此時,摩闼婆(克裡希納)和般達婆(阿周那)乘坐着巨大的戰車,幾匹白色駿馬挽絡待命,他倆也吹響了天賜貝螺。

     15.赫裡史給舍50(克裡希納)吹的旁伽涅,檀南遮耶51(阿周那)吹的是提婆達多52,那位功績顯赫的烏裡喬陀羅53吹響了他的螺号旁陀羅。

     16.恭底之子堅戰王吹響的是勝無涯,無種吹的是妙聲,偕天吹的是寶石花。

     17.最優秀的射手迦屍王,偉大的英雄施康底,逖施特丢幕那、維拉陀,還有不可戰勝的薩鐵基。

     18.都魯波陀、陀勞波提諸子、力大無窮的缫婆陀,吹起了各自的貝螺。

    大地之主啊! 19.這聲音震天動地,使持國諸子肝膽欲裂。

     20.此刻,大地之主啊!般度之子(阿周那)以猿幟為旌旗,看到持國諸子擺好陣勢正準備揮戈進攻,便挽起他的弓,對克裡希那講起了下面的話: 阿周那說: 21-23.阿逸多(不變的阿裡希納)喲!把我的戰車趕到急切開戰的兩軍中間,讓我看看戰争一開始我将和誰上陣交戰。

    看看集聚在這裡躍躍欲試的将士,他們想在戰争中讨好心腸狠毒的持國之子。

     桑遮耶說: 24-25.婆羅多喲!聽了古塔給舍54(阿周那)的上述之言,阿裡希納便把那乘戰車趕到了兩支大軍中間。

    面對毗濕摩、德羅納,面對許多王國的國君,克裡希納說:帕爾特(阿周那)!你看集結的俱盧人群! 26.帕爾特(阿周那)向那邊擺陣的人群看去,映入眼簾的是:祖輩、父輩、舅父、兄弟、表兄、子孫、朋友、老師都站在對面。

    恭底之子還看到了他的嶽父。

     27.恭底之子(阿周那)看到兩支大軍中間盡是列陣以待的親屬。

    于是便産生了強烈的憐憫之情,他将悲哀的心情作了如下陳述: 阿周那說: 28.克裡希納!我看到的是在那裡列陣欲戰的親族,感到四肢發軟,口幹舌燥; 29.渾身發抖,毛發悚然。

    乾提婆(弓箭)從我手中滑落,渾身發燙。

     30.凱舍婆(克裡希納,凱舍的殺戮者)!我兩腿站立不住,心煩意亂沒了主張。

    我看到了各種不祥的征兆。

     31.克裡希納!上戰場屠殺自己的親族,什麼好處我都看不到。

    我不希望勝利,也不願獲得王國和享樂。

     32-34.我希望獲得王國、幸福和享樂,是為了這些列陣以待的人們,衆師長和嶽父,諸位祖父和父親,還有内兄和内弟,以及親朋和子孫。

    而他們卻要為戰争獻性命抛财富。

    歌溫陀(克裡希那)!王位、歡樂和生命,對于我們又有什麼用處? 35.即使這些勇士沖來将我殺戮,我也不願意殺死他們。

    即使是為了三界的王位,我也不願意殺死他們。

    更何況是僅僅為了大地,摩塗蘇陀那! 36.瞻納陀那(克裡希納,賦予興旺和救贖者)!殺了持國諸子,還有什麼幸福可言?殺死了那些罪人之後,罪過也就歸屬于我們。

     37.因而我們不該殺害持國諸子!他們是我們的親屬,摩闼婆(克裡希納)!殺了宗親還談什麼幸福? 38.我們的敵人因為貪欲把他們的心竅迷惑,他們看不到殺滅親友的罪過。

     39.瞻納陀那喲!如今我們看到了毀滅宗親的罪惡,為什麼還不趕快掙脫? 40.宗族一旦毀滅,傳統的宗法必廢。

    宗法一廢,邪惡就會将全族支配。

     41.克裡希納喲!邪惡泛濫,家族的女子便會失貞。

    女子一不貞,種姓的混亂便會産生。

     42.混亂會招緻地獄之禍,降災于毀族者和宗親,因為無人舉祭供奉飯水55,祖先也會跟着他們倒黴。

     43.毀滅宗族者造成這些罪過,導緻種姓混亂。

    它使傳統的種姓之規喪失,它使傳統的宗族之法潰崩。

     44.瞻納陀那喲!我們曾經聽說:毀了宗法的人們,永住地獄,這确鑿而毫無疑問。

     45.哎呀!我們竟然橫下心來去招緻不容寬恕的罪過,為了貪求王權和享樂去誅戮自己的宗親。

     46.如果說持國諸子用武器把我殺死在戰場,我将放下武器而不抗争,如此倒覺得坦然舒暢。

     桑遮耶說: 47.阿周那在陣前說了這番話,說完他心裡萬分悲傷,于是他扔掉手中的弓箭,一屁股倒坐在車座上。

     上述為《薄伽梵歌》第一章,名曰“阿周那的憂傷”。

     第二章 桑遮耶說: 1.阿周那滿懷憐憫之情,心中充滿悲傷,眼裡淚水汪汪,摩塗蘇陀那(克裡希納)對他說了下面的話: 薄伽梵說: 2.阿周那喲!在這緊要關頭,你怎麼會産生這種不良的思想!這不是高貴的人所應有,更不是升天之道,反而會招緻毀謗。

     3.不要屈服于軟弱,帕爾特!這對你的身份很不合适,敵人的懲罰者!站起來吧!快抛棄你心中的卑微怯懦。

     阿周那說: 4.毀敵喲!摩塗蘇陀那(克裡希納)!毗濕摩值得尊敬,德羅納值得推崇,在戰場上,我怎麼能用羽箭向這兩位值得敬佩的人進攻? 5.我甯願行乞,也決不誅戮那些擁有偉大靈魂的尊長。

    殺死了他們,我們享受的财富和欲望将會沾上血漬。

     6.是我們戰勝他們,還是他們戰勝我們,二者哪一種更好,我卻搞不清。

    持國的兒子們就站在前面,殺死了他們,我們也痛不欲生。

     7.我的天性已被憐憫和郁悶控制,什麼是我的本分,我實在糊塗。

    請你(克裡希納喲!)一定告訴我究竟應該怎麼做?我皈依你,請教導我!我是您的門徒。

     8.即使授予我統治衆神的權力,在大地上得到富饒無比的王國,我看也不能消除我的悲怆,這悲怆使我憂心如焚。

     桑遮耶說: 9.古塔給舍(阿周那)這位敵人的懲罰者,對赫裡史給舍(克裡希納)說了這些,便說:“歌溫陀喲!我不打仗了!”說完他就陷入了沉默。

     10.在兩軍之間,阿周那正在憂愁傷感。

    赫裡史給舍(克裡希納)面帶笑容,打開話題向他進言。

     薄伽梵說: 11.你嘴裡說着聰明話,卻為不應憂傷者憂傷。

    賢者不憂死者與尚存者。

     12.我未曾不存,你與諸王亦是如此。

    以後,我們大家也并非不存而亡。

     13.正如靈魂所寄宿的形體,經曆童年、青年和老年;同樣,靈魂也有形體的變更,對這一點,智者決不受惑亂。

     14.恭底耶!與物境接觸,能給人帶來苦樂寒暑,這些感覺來去無常,有始有終,婆羅多!你可要(勇敢地)忍住。

     15.人群中的豪傑喲!若感安詳平靜,接觸物境不會煩惱。

    此人一定享有永生,把苦樂視為等同。

     16.無中不能生有,有中也不能生無。

    二者的自性與最後終極,唯真知者才能通曉。

     17.你要知道:不滅者遍及一切。

    永恒常存者,誰也不能把它毀掉。

     18.人體可以毀滅。

    宿于人體的靈魂,永恒常存,不可毀滅,不可言說。

    所以,戰鬥吧,婆羅多! 19.有人認為它(自我)在殺伐,有人認為它(自我)可以被誅戮,這兩種人都不懂得真理。

    因為它既不能殺,也不能被殺。

     20.任何時候它(自我)都不生不滅,曾經存在過,也不進入無。

    它不曾出生,它永恒常存,太始無變。

    形體可毀滅,它也不會滅。

     21.帕爾特!懂得它不生不滅,永恒常存,不曾出生,永遠不變,那麼他怎能使人殺伐?他又怎能誅戮别人? 22.正如有人脫掉了舊衣,換上了新衣,同樣,靈魂解脫了舊身,另入了新體。

     23.劍不能将它(自我)砍,火不能把它焚,水不能讓它濕,風不能使它幹。

     24.它的确不能砍、不能焚,它不能濕、不能幹。

    它遍于一切、萬劫不滅,它亘古長存、永恒不變。

     25.據說它隐而不顯,不可言诠,絕無變異。

    因此,你就不該再憂愁傷感。

     26.即使你認為它不斷地死和生,大力士喲!你也不該憂心忡忡。

     27.因為生者必有死,死者也必有生。

    所以,對不可避免之事,就不該如此憂傷。

     28.婆羅多喲!萬物最初隐而不明,中間階段它才顯現,最後它又複歸隐沒。

    對此有何值得傷感? 29.有人将它視為奇異,有人将它說成奇異,有人将它聽成奇異,然而卻無人将它聽懂。

     30.靈魂宿于衆生的體中,它永遠不會受到毀壞。

    所以,婆羅多喲!對于芸芸衆生就不必那樣憂愁悲怆。

     31.即使從你自己的達摩56來看它,也不應該猶豫不定,因為對于刹帝利(勇士)而言,沒有什麼高于正義之戰。

     32.那些刹帝利,帕爾特!他們卻是那樣的幸運,偶然遇到的這場戰争,便是敞開的通天之門。

     33.倘若你不參與這次正義之戰,就會喪失責任和盛名,就會招緻罪惡的到來。

     34.世人就會永傳你的惡名,對于高尚的人說來,惡名比死亡更加讓人讨厭。

     35.勇士們将會這樣認為:你因怯懦而臨陣脫逃。

    那些曾經尊敬你的人,将會對你輕蔑。

     36.敵人也将對你進行毀謗,流言蜚語一定不會很少,你的能力也會受到懷疑,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苦惱! 37.你若在戰場上倒下,你将會升入天堂。

    你若能獲勝,你将擁有大地。

    所以,請站起來,恭底耶!下定決心去戰鬥! 38.你要視勝敗等同,等同看待得失苦樂。

    快去打仗吧!不然,你就會招緻罪過。

     39.帕爾特!以上所述是數論的哲學觀點。

    現在我來講解瑜伽思想,知曉了它,你可掙脫業(因果)的束縛。

     40.在此(瑜伽)中,業既始則不廢,也不會有什麼惡果。

    隻要有少許瑜伽,便可免除巨大恐懼。

     41.俱盧難陀那!本質為判斷的智慧,隻有一種。

    無判斷能力的智慧,種類繁多,無窮無盡。

     42.帕爾特!喜歡蠢材的巧語花言,隻信吠陀經典,聲稱:“其他皆無”。

     43.那些蠢材利欲熏心,視天57為最高目标。

    為了達到享受和榮華的目的,做煩瑣的特殊儀式,其作為隻會導緻生和業的報應。

     44.其心為美辭所迷惑,故耽于富貴和享樂。

    此人不可入三昧,又不可冥想我。

     45.吠陀講三德58的内容,阿周那喲!願您從三德中得到解脫,願您要堅持永恒真理、脫離雙昧(苦樂冷熱),丢掉财産幸福,隻專注于自我。

     46.在洪水遍地的時候,一口井的用處能有幾何;對于有學識的婆羅門,全部吠陀的用處就有幾多59。

     47.您的責任就在于履行職責,任何時候都不要追求它的結果。

    切勿使追求業果成為動因,也不需要将那無為執着。

     48.如果您舍棄了迷戀又堅信瑜伽,那就該履行你的職責,檀南遮耶!對于成功失敗應該等同看,等同看待也就是所謂的瑜伽。

     49.檀南遮耶!若把有為(追求業果)與智瑜伽相比,确實差得很遠,所以,您要在智慧中尋求庇護!而貪求業果的人顯得卑微可憐。

     50.在此生中,有智慧的人将把善惡全都抛掉,因此,您要修習瑜伽!在有為中瑜伽則是訣竅。

     51.有智慧的那些智者将業的結果全部舍棄,他們解脫了生的束縛,達到了無災無難的境地。

     52.将來,當你的智慧超脫了迷惑的疑團,您就不會再被已聞和将聞的事情惑亂。

     53.你那判斷事物的能力被吠陀經文弄得迷亂颠倒,一旦它堅定地處于三昧,您就會把那瑜伽得到(數論或與神結合)。

     阿周那說: 54.凱舍婆!已經入定的智慧堅定者如何形容?智慧堅定者如何說話?如何安坐?如何行動? 薄伽梵說: 55.當摒棄了心中的欲望,而又滿足于自我,帕爾特喲!這時候,他才被稱為智慧堅定者。

     56.處憂患不為憂患所驚,居安樂不為安樂所動,抛卻情欲、畏懼和嗔怒,此人才稱為智慧堅定之聖。

     57.無論逢吉祥還是遇兇險,既不喜悅也沒有怨憎。

    對于任何事物均無愛意,此人的智慧方稱為堅定。

     58.猶如烏龜從四方縮回肢體,而将諸根抽離于根境。

    這種閉鎖所有感官的人,他的智慧才稱得上堅定。

     59.對于戒食的人說來,物境雖去其味尚存。

    當體驗到無上我之後,原有之味将消失淨盡。

     60.恭底耶!即使是一個智者,一個奮發努力的人,那躁動不安的諸根,也強烈地誘惑他的心。

     61.專注我的人既然控制了諸根,就應該繼續将瑜伽修行。

    一個完全控制了諸根的人,他的智慧才算是堅定。

     62.一個人思念諸種物境,對物境的迷戀便會生出。

    由迷戀則能産生欲望,由欲望又會産生嗔怒。

     63.由嗔怒再生出迷惑,因迷惑而記憶消散。

    記憶消散而智慧泯滅,智慧一滅他就完蛋。

    60 64.人若攜諸根漫遊于根境,諸根屈服于自我而遠離愛憎。

    這樣一個自我克制的人,便可以獲得安逸平靜。

     65.當放逸平靜出現之後,各種痛苦則會全部消除。

    這種心境平靜的人,智慧很快就能顯露。

     66.不堅持瑜伽則無智慧,不堅持瑜伽則無專注。

    無專注者則無平靜,無平靜者何談幸福? 67.因為諸根如若躁動,心将随之波動不安。

    波動之心會奪走智慧,猶如風卷水中之船。

     68.因此,無論于何處,都應使諸根脫離根境。

    諸根脫離根境者,其智慧才稱得上堅定。

     69.衆生沉睡的夜晚正是克己者清醒的時間,衆生清醒的時間則是善察仙人的夜晚。

    61 70.猶如千流入大海,盈溢之海無波動。

    諸欲進入無欲者,所得到的是平靜。

    諸欲進入貪欲者,所得卻是不安甯。

     71.如若有為而無所求,既無我所亦無我慢,諸種欲望全被棄絕,那他會有平靜安恬。

     72.這就是梵界(絕對真道),帕爾特!達到了此界,則無愚。

    如能安住于此界,壽終則能達到梵涅槃。

     上述為《薄伽梵歌》的第二章,名曰“數論和瑜伽”或“智慧之道”。

     第三章 阿周那說: 1.瞻納陀那!凱舍婆(克裡希納)!如果您認為智慧比有為更加優越,那您為什麼還勸我從事可怕之業? 2.您那似乎混亂的言辭62把我的頭腦弄得糊裡糊塗。

    請快給我以明确回答,好讓我靠它獲得更大幸福。

     薄伽梵說: 3.在此界有兩種信仰,很久以前我就将它闡述。

    安那客!一種屬于數論派,它借智慧瑜伽立其足。

    一種屬于瑜伽派,而以有為瑜伽為基礎。

     4.一個人不從事任何事業,也不能達到無為的目的。

    如果單是通過舍棄,也不能将那成功獲取。

     5.無論誰如果完全休止無為,他就連一瞬間都不能維持。

    人之所以有為而不由自主,乃因受出于原質的三德驅使。

     6.所有業根雖被克制而心卻盤旋于根境,這個本質愚昧的人,隻能給以僞善之稱。

     7.有人用思想克制知根,實踐有為瑜伽而靠業根。

    他沒有一絲一毫的迷戀,阿周那!他便是高尚之人。

     8.由于有為勝于無為,所以您一定要為之!對于無為的人說來,連身體都不能維持。

     9.除為祭獻63的事情之外,這個世界均受業的束縛。

    恭底耶!你要為祭獻而為!如此你就可以将迷戀解除。

     10.遠古,生主創造了衆生和祭祖,而後便說出了如下言語:“願祭祀成為你們的如意牛64!将來你們要靠它繁衍生育。

    ” 11.“你們要用祭祀供養衆神!衆神也要将你們撫育。

    神和人彼此相互滋養,你們将獲得最大裨益。

    ” 12.“依靠祭祀維生的衆神,将給你們所渴望的享受。

    ”隻受神的恩施而不回報,這種人隻能算是小偷。

     13.食祭祀餘物的善人,免除了各種罪過。

    為自己烹煮的罪人,隻能自食其惡果。

     14.衆生依食而生,食物來自雨水,雨水出于祭祀,祭祀源于有為。

     15.要知道,業生于梵,梵由不滅所生。

    因此,遍于一切之梵,永遠處于祭祀之中。

     16.這種周而複始的循環,在此界人若不去順應,卻一味作孽縱欲,帕爾特!這種人活着亦屬虛生。

     17.人若滿足于自我,隻從自我尋求歡樂,唯于自我嘗到甘甜,那麼他将無事要做。

     18.在此界,他決不靠有為去得到什麼,也不靠無為失去什麼。

    對于這樣的人說來,則沒有東西要向萬有索取。

     19.因此,您不要有任何迷戀,經常從事應當從事的事業。

    從事其業而無迷戀的人方能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

     20.以禅那迦65為首的那些人,通過有為獲得了成功。

    所以,您着眼于世界幸福,也該做你應該做的事情。

     21.無論高貴者做什麼,平庸者也都做什麼。

    人們之所以仿效他的作為,是因他樹立了作為的準則。

     22.帕爾特!在三界之中,我沒有應得而未得之物,也沒有任何應為之業,然而我仍然在業中忙碌。

     23.因為假如我在業中,不是不知疲倦地勞作,人們就會完全循着我的道走。

    啊!帕爾特! 24.假如我休止不為,諸界則會崩潰毀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