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印度信仰
關燈
小
中
大
《梨俱吠陀》頌詩
序言
印度是沉醉于上帝的國度和民族。
讀完《梨俱吠陀》頌詩,接下來看《奧義書》,一直到公元前563年佛的到來,都會産生這種印象。
9印度人太過于關注世界靈魂(brahma)和個人靈魂(atman)的問題,所以有時候在不太屬靈的人看來似乎過于壓抑。
我懷疑世上除了猶太人以外,還有哪個民族能像印度人那樣具有如此強烈的宗教情愫。
因此,我們看到,印度最早形成的精神形式和情感與《舊約》的《詩篇》非常相似,這完全自然。
馬克斯·馬勒把《梨俱吠陀》(rig意為“詩篇”,veda意為“知識”,書名意為“精神知識之歌”)叫做“雅利安講出的第一個詞”。
《吠陀》10 《吠陀》可能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到前1200年,囊括八百多年的曆史,此間發展到如今的形式。
從這一整個發展過程直到今天的印度教,我們看到對神的全神貫注和神秘的宇宙觀。
印度人是自然神秘主義者,神秘主義指的是要達到與上帝直接結合的一種宗教形式。
要達到個體靈魂與萬物背後的世界靈魂的結合,可以說是雅利安哲學的全部努力。
在這些頌詩中,人們看到,這種宗教精神的一開始,就表達了人類靈魂、好奇和疑問、啟示和智力探尋的蘇醒,這種獨特方式使人眼前一亮。
說印度人沉醉于神始于飲用甘露——蘇摩酒11,即“蘇摩”的蔓草之莖發酵釀制而成的一種酒,在雅利安儀式中使用。
這話聽起來毫無意義,但卻千真萬确。
因為,早期印度詩人寫道: 即使“五大族”都出現在旁, 也夠不上我一瞥眼光。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連天地兩者都算上, 也配不上我的一隻翅膀。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我的偉大超過天上, 超過這大地茫茫。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好吧!我将這塊大地 放在這裡,或是放在那裡。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我的一隻翅膀在天上, 在大地上我曳過另一隻翅膀。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陶醉于神的情形因而得以确立。
讀者不妨把這些詩篇看成是印度宗教哲學的第一口雞尾酒。
讀到下面拉爾夫·T.H.格裡菲思那娴熟的詩文時,必然令人想到它與《詩篇》的相似性。
伐樓那,請遠離我,劫去一切危險, 恩賜接受我,您這神聖的主宰。
切斷我的憂慮,就像砍斷拴牛的繩索, 沒有您,我甚至連眼簾都張不開。
偉大的伐樓那喲!現在和未來,甚至到古昔, 我們都會把我們的敬拜大聲誦出。
因為在您這位不可征服的神身上, 您的身軀穩如高山,不可移動。
《伐樓那》 聆聽看到黎明日出的光芒時發出的第一聲喜悅的歡叫,就不禁令人想起它與《詩篇》的相似之處。
我們的眼睛看到快樂聲音的明亮領導者, 她光芒四射,顯露出了門口。
她攪動了這個世界,向我們展示了豐饒, 黎明喚醒了每個生命。
黎明産生英雄、奶牛和馬匹, 照耀着奉獻祭品的人。
那些人唱完快樂的歌兒, 聲音比瓦宇還要響亮。
《黎明》 同樣令人想起《詩篇》的是因陀羅——“狂暴的神”頌詩。
他們還不知自己的危險, 他就用猛擲的武器擊倒了衆多悲哀的罪人。
他不寬恕激怒他的人的魯莽, 他殺掉了達斯宇, 這就是因陀羅喲! 就連天地都在他面前彎腰, 他一呼吸大山就發抖。
衆所周知喜喝蘇摩酒, 帶着雷電,操着弩箭, 這就是因陀羅喲! 《因陀羅》 才智的探尋和懷疑的感覺自然緊随驚奇和崇敬的感覺: 是什麼樣的樹,事實上是什麼樣的木造出了它, 此中形成了天與地的樣子? 智者在您的神靈中探求答案, 這神靈是他創造萬物時所站居之地。
《毗首羯磨》 《創造之歌》的結尾出現了懷疑的情緒: 這創造是從哪裡出現的? 或者是造出來的?或者不是? 它的看管者在最高的天上, 他才能知道?或者他也不知道? 等等,直到在普羅阇婆提(生主)頌詩——馬克斯·馬勒用“緻未知的神”作标題——裡,雅利安詩人在接連十詩節的詩文中問道,“我們該崇拜供奉什麼樣的神?” 我注意到,在一些學印度教的歐洲學生中,經常有人帶着責備口吻對多神教進行影射。
《奧義書》中發展的印度一神論帶有吠檀多看法,認為萬物背後的一是個次要點。
我認為,崇拜什麼樣的神完全不重要,無論是一神論或是多神論,重要的精神是信仰應該在崇拜者生活中産生真正的信仰精神。
用現代的話說,重要的是,宗教是“生效的”,也就是說,宗教必然産生結果。
可以說,人們相信樹木和岩石、山脈河流的靈性時,現代一神論就不太奏效了。
《梨俱吠陀》頌詩 拉爾夫·J.H.格裡菲思英譯 緻因陀羅12 如此,如此,我心裡想, 我将得牛馬給人分享。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如同暴風向前飛揚, 飲下去的使我飄蕩。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飲下去的使我飄蕩, 如迅急駿馬之于車輛。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頌禱詞前來到我近旁, 像鳴叫的牛對愛子一樣。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如同木工圍繞車夫住房, 我盤算頌禱詞,用心思想。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即使“五大族”都出現在旁, 也夠不上我一瞥眼光。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連天地兩者都算上, 也配不上我的一隻翅膀。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我的偉大超過天上, 超過這大地茫茫。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好吧!我将這塊大地 放在這裡,或是放在那裡。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我以熱力将這塊大地 沖到這裡,或是沖到那裡。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我的一隻翅膀在天上, 在大地上我曳過另一隻翅膀。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我是強中之強, 高升入雲中央。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我走了,華麗的住房, 将祭品向天神送上。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第十卷第一百一十九首] 創造之歌 那時既沒有“有”,也沒有“無”, 既沒有空中,也沒有那外面的天。
什麼東西覆蓋着? 什麼地方?在誰的保護下? 是不是有濃厚的深沉的水? 當時沒有死,沒有不死, 沒有夜、晝的标志; 那一個以自己力量無風呼吸, 這以外沒有其他任何東西。
起先黑暗由黑暗掩藏, 那全是沒有标志的水; “全生”由空虛掩蓋, 那一個以“熾熱”的偉力而産生。
起先愛欲出現于其上。
那是心意的第一個“水種”。
智者們在心中以智慧探索, 在“無”中發現了“有”之聯系。
他們的準繩伸展了過去, 是在下面呢?還是在上面? 有一些持“水種”者,有一些具偉力者, 自力在下方,動力在上方。
誰真正知道?這裡有誰宣告過? 這世界從哪裡生出來?這創造是從哪裡來的? 天神們是在它的創造以後, 那麼,誰知道它是哪裡出現的? 這創造是從哪裡出現的? 或者是造出來的?或者不是? 它的看管者在最高的天上, 他才能知道?或者他也不知道? [第十卷第一百二十九首] 普羅阇婆提13 起先出現了金胎14; 他生下來就是存在物的唯一主人。
他護持了大地和這個天。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他是呼吸的賜予者,力的賦予者; 一切聽從他的命令,天神們聽他的命令;他的影子是不死,他的影子是死。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他以偉力成為能呼吸的,能閉眼的, 能行動的一切的唯一的王。
他主宰這有兩足的和有四足的。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由他的偉力而有這些雪山; 大家說海和河流15是他的; 這些四方八面都是他的,是他的兩臂。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由于他,天高強;地堅定; 由于他,天宇支撐穩;由于他,天穹穩; 他在空中使大氣得流行。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呐喊的兩軍對壘求支持, 心中顫抖着對他望。
那裡照耀着升起的太陽。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洪水那時來到世界, 持着胚胎,生出了阿耆尼16; 由此衆天神的唯一精靈出現了。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他以偉力觀察水, 水持有陀刹能力,産生祭祀, 他是衆神之上的唯一天神。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願他莫傷害我們,那位地的産生者, 或者那位天的産生者,有真實的“正法”者, 那閃爍發光的洪水的産生者。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生主啊!除你以外沒有 環抱這一切生物的。
願我們向你獻祭的欲望實現! 願我們成為财富的主人! [第十卷第一百二十一首] 伐樓那17(之一) 這片光輝燦爛的大地, 智慧的阿帝亞18統治一切偉大之物。
我向至高的伐樓那祈求, 他對敬拜之人慈愛安詳。
伐樓那啊,用精心的愛護贊美你, 願我們享有您最高的庇護。
每天都頌揚您,像到來的祭火一般, 願每個早上牛羊滿圈。
統治一切的伐樓那啊,衆英雄之神, 願我們在您的呵護之下。
阿帝亞喲!我們永遠忠于您, 神啊,寬恕我們,接受我們的友誼。
阿帝亞這位護持者, 他讓伐樓那統轄的大河流淌。
沒有疲憊,水流不止, 在我們周圍像鳥兒一樣飛翔。
就像把捆綁我的東西拿掉一樣,把我從罪惡解脫出來吧, 伐樓那,秩序的春天啊!讓我們興旺起來。
不要讓我編織之歌的絲線扯斷, 不要讓我的作為在時候未到之時被粉碎。
伐樓那,請遠離我,劫去一切危險, 恩賜接受我,您這神聖的主宰。
切斷我的憂慮,就像砍斷拴牛的繩索, 沒有您我甚至連眼簾都張不開。
請不要用那戕害罪人的可怕武器, 來打擊我們,伐樓那喲! 不要讓我們遠離光明,到那流放之地。
把憎恨我們的人全部粉碎掉。
偉大的伐樓那喲!現在和未來,甚至到古昔, 我們都會把我們的敬拜大聲誦出。
因為在您這位不可征服的神身上, 您的身軀穩如高山,不可移動。
把我的罪行挪走吧,國王, 不要讓我遭受别人的罪過。
那麼多黎明還要降臨在我們身旁, 伐樓那喲!在我們的有生之年,請指引我們。
國王喲!無論是誰,親戚還是朋友, 在我們睡眠之中說要驚吓我, 要是有狼或強盜想傷害我們, 伐樓那喲!請您保護我們。
伐樓那喲!願我不要活到那個時候, 親眼看到我那富有、慷慨、親愛的朋友的貧匮。
國王啊,願我永遠不要缺少井井有條的财産, 願我們與英雄一起大聲講話。
[第二卷第二十八首] 伐樓那(之二) 唱出莊嚴肅穆的歌曲, 向帝國的統治者——榮耀的伐樓那——表示感激。
他像戕害無辜者的人一樣, 把大地敲開,就像蘇裡亞19面前鋪開了一層皮。
他讓空氣彌漫在樹梢, 讓母牛産奶,馬兒跑得飛快。
讓人心有智慧,水域有火, 天上有蘇裡亞,山中有索摩。
伐樓那讓那極大的酒桶口朝下, 流過天地和中間的風層。
困而用宇宙的統治之水澆灌大地, 就像用水滋潤大麥。
伐樓那想要牛奶的時候, 他滋潤天空、大地直到大地之基。
用雨雲籠罩着山脈, 英雄們使出活力放開了它們。
我要宣布這位神奇之神的偉績, 榮耀的伐樓那,永恒存在的神主。
他站在蒼穹中,用太陽把地球測量出來, 就像用一個标度一般。
從來沒有什麼命令或阻止這一切, 這位最智慧的神的偉大神績。
清澈透明的河流泛起洪水, 把水注入不止一個大海當中。
要是我們對愛我們的人犯了罪過, 要是冤枉了兄弟、朋友或同志, 我們的鄰居,還是陌生人, 伐樓那喲!請把我們的過失移開去。
如果我們像遊戲中的賭棍那樣欺騙, 愚蠢地幹了錯事,或故意犯了罪過, 伐樓那,請像解開鎖鍊一樣,把這樣罪行扔掉, 讓我們成為您永遠的所愛。
[第五卷第八十五首] 毗首羯磨20 他坐在那兒,像祭司21,聖人22, 我們的父,奉獻所有存在之物。
通過他的願望,得到一大筆财物, 流傳到地上人手裡作為原型。
他站的位置在什麼地方? 支撐他的是什麼?又是怎樣支撐的? 毗首羯磨看見了這一切, 造出了大地,用偉大顯露出了諸天。
他四邊都有眼, 四邊都有嘴和足。
他這位大神造出了天與地, 用翅翼般的雙臂把它們鑄合在一起。
是什麼樣的樹,事實上是什麼樣的木造出了它, 此中形成了天與地的樣子? 智者在您的神靈中探求答案, 這神靈是他創造萬物時所站居之地。
您最高、最低的祭祀本性, 這些在您的最裡面,毗首羯磨喲! 教導您的朋友祭祀,神主啊! 高高在上接受我們的敬拜。
毗首羯磨喲!請充滿喜悅地接受 這天與地敬奉的祭獻。
讓我們周圍的其他人生活在愚蠢之中, 讓我們擁有一個富有慷慨的庇護者。
讓我們今天向語言之神、思維敏捷的毗首羯磨, 祈求他保佑我們的勞動。
願他能慈愛地聽到我們所有的祈禱, 幫助我們,他的作業是正義之業。
[第十卷第八十一首] 因陀羅 他為崇高神靈之主,擁有大力, 他是衆神的庇護者。
因為他的勇武,他的呼吸便讓兩界發抖。
這就是因陀羅喲! 他讓搖搖晃晃的大地穩如磐石, 他讓騷動不安的大山平息下來。
他測量出中間空氣層,支撐着天, 這就是因陀羅喲! 他殺掉了巨龍,放開了七條河流, 從瓦拉洞裡趕出來母牛。
在兩石間擊出火,勇士戰場上的破壞者, 這就是因陀羅喲! 他使宇宙發抖, 他趕跑了卑微的魔鬼。
他像賭棍收取赢物般地抓住敵人的财富, 這就是因陀羅喲! 人們問道,這可怕者,他在何處? 人們說起他,他卻不是那樣。
他像鳥兒一樣把敵人的财物卷走。
虔信他吧,因為他就是因陀羅喲! 窮人、底層人、祭司和頌揚他的懇求者, 喜歡他這位愛蘇摩酒者,為他準備好之人, 他是這些人行動的煽動者, 這就是因陀羅喲! 在他最高統治下的是 馬、戰車、村民和奶牛。
他産生了太陽和拂曉,引導着諸水, 這就是因陀羅喲! 兩支大軍短兵相接,沖他呐喊, 兩敵有強有弱。
兩者向他祈求登上一輛戰車, 這就是因陀羅喲! 沒有他的幫助我們的軍隊不會戰勝, 戰鬥中他們祈求他的救助。
對他而言,世界隻是一個臨摹, 他搖動萬物使其不動, 這就是因陀羅喲! 他們還不知自己的危險, 他就用猛擲的武器擊倒了衆多悲哀的罪人。
他不寬恕激怒他的人的魯莽, 他殺掉了達斯宇, 這就是因陀羅喲! 他住在衆山之中, 他在第四十個秋天發現了娑羅巴拉。
他用力量殺掉巨龍,那個魔鬼躺在那兒, 這就是因陀羅喲! 他用七道缰繩放開了七條大河, 随意流向各方。
大臂力神啊!丈量上天時把羅黑那23撕成碎片。
這就是因陀羅喲! 就連天地都在他面前彎腰, 他一呼吸大山就發抖。
衆所周知喜喝蘇摩酒, 帶着雷電,操着弩箭, 這就是因陀羅喲! 他恩賜幫助,他釀造、猛飲蘇摩酒, 他是祭祀者、歌唱者。
祈禱頌揚他,把我們的奉獻——蘇摩酒傾倒給他, 這就是因陀羅喲! 你很兇猛和真誠, 把力量賦予釀造、傾倒奉獻之人。
願我們永遠成為你的朋友,因陀羅, 跟我們的英雄一起大聲頌贊您。
[第二卷第十二首] 人類頌歌 布盧沙24有千首, 有千眼,有千足; 他從各方包圍了地, 還超出了十指。
25 唯有布盧沙是這一切, 過去的和未來的; 而且還是主宰不死者, 和超越借食物生長者。
他的偉大是這樣, 布盧沙比這更強; 他的四分之一是一切存在物, 他的四分之三是“不死”在天上。
布盧沙的四分之三向上升了; 他的四分之一在這裡又出現了; 由此他向四方擴散, 向着進食者和不進食者。
由此生出毗羅陀26, 在毗羅陀之上有布盧沙; 他生出來就超越了 地的後方和前方。
當天神們舉行祭祀時, 以布盧沙為祭品; 春是它的酥油, 夏是柴薪,秋是祭品。
他們在草墊上行祭祀, 灌灑首先降生的布盧沙; 天神們以此行祭祀, 沙提耶27們,還有仙人們。
由這獻祭完備的祭祀, 聚集了酥油奶酪; 造出了那些牲畜, 空中的,森林的和村莊的。
由這獻祭完備的祭祀, 産生了梨俱(頌詩)、娑摩(歌詠); 由此産生了曲調; 由此産生了夜柔(祭詞)。
由此産生了馬; 還有那些有雙行牙齒的; 由此産生了母牛; 由此産生了山羊、綿羊。
當他們分解布盧沙時, 将他分成了多少塊? 他的嘴是什麼?他的兩臂? 他的兩腿?他的兩足叫什麼? 婆羅門28是他的嘴; 兩臂成為羅竭尼耶29; 他的兩腿就是吠舍30; 從兩足生出首陀羅。
31 月亮由心意産生; 太陽由兩眼産生; 由嘴生出因陀羅和阿耆尼; 由呼吸産生了風32。
由臍生出了太空; 由頭生出了天; 地由兩足,四方由耳; 這樣造出了世界。
他的圍栅有七根, 還造了三七(二十一)柴薪, 當天神們将那祭祀舉行時, 縛住了布盧沙牲畜。
天神們以祭祀獻祭祀; 這些就是最初的“法”。
那些偉力到了天上, 有先前的沙提耶天神們在那裡。
[第十卷第九十首] 慷慨 神還沒有下令讓我們餓死, 就連吃飽喝足的人,死亡也以各種樣子來到。
慷慨者的财富永遠不會浪費, 不施予者将找不到寬慰之物。
窮人來乞求面包,臉上帶着痛苦神情, 存有食物之人,硬着心腸不施, 即使這人從前曾為他服務, 這樣的人找不到寬慰他的人。
乞丐來到他這兒索要食物,身體虛弱, 施予者慷慨大方。
戰鬥的歡呼聲中他勝利, 在未來的麻煩中他結交了一位朋友。
朋友、同志來哀求食物, 非但不給予,還讓他走開, 這樣無家可歸的人,反而去尋求陌生人的幫助, 這樣的人不是朋友。
讓富者滿足貧困的哀歎者, 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
财富輪流轉, 正像不停轉動的車輪。
蠢者不勞而獲的食物, 這樣的食物——說真的——将會把他毀掉。
他不贍養可信賴的朋友,沒有人會愛他。
無人與之分享食物者罪行很大。
犁铧犁地長出了養育我們的食物, 用它的犁铧穿過了經過的土地。
言語勝過沉默的婆羅多, 慷慨的朋友勝過不施予者。
單足者遠遠超過二足動物, 兩足動物捕捉到三足者。
四足動物聽到兩足動物的呼喚, 來到那兒站住,看五足動物在何處聚合。
雙手都相似,勞動不一樣。
同樣的奶牛産量不一樣。
就連雙生子力量和活力也不同, 就連兩位親屬慷慨程度也不一樣。
[第十卷第一百一十七首] 信心 阿耆尼由信心點燃, 祭品通過信心奉獻。
我們用頌贊之詞, 慶賀信心的快樂之巅。
保佑施予者,信心喲! 保佑願意施予的人。
保佑慷慨的敬拜者, 保佑我說過的話。
即使神靈對大力量的阿蘇拉斯33有信心, 這樣我說出的這個希望, 就在慷慨敬拜者身上實現。
由瓦宇守護,祭祀的人走近信心, 通過心靈的渴望和大量的信心, 人們獲得信心。
我們要在黎明時分, 還要在正午和日落時分, 祈禱信心, 信心喲!請賜予我們信仰。
夜 夜女神34來了。
她用許多眼睛觀察各處, 她披戴上一切榮光。
不死的女神布滿了 廣闊區域,低處和高處, 她用光輝将黑暗驅除。
夜女神來了, 引出姊妹黎明; 黑暗也将離去。
你今天向我們來了; 你一來,我們就回到家裡了, 如同鳥兒們回樹上進窠巢。
村莊的人們回去安息, 有足的去安息,有翼的去安息, 連貪婪的鷹隼也安息了。
請趕走母狼和公狼, 請趕走盜賊,夜女神啊! 請讓我們容易度過去。
裝扮一切的,黑暗, 明顯的,黑色,來到我面前了。
黎明啊!請像除債務一樣除去它吧。
我向你奉獻,如獻母牛, 白天的女兒啊!請選中收下, 這如同對勝利者的頌歌吧!夜啊! 黎明 這光來了,在所有光中最美麗。
最光輝燦爛生出來了,各處光明一片。
太陽35的升起驅散了夜晚, 宣告了黎明的誕生。
帶着她那白色的光線,美麗明亮者來了, 黑暗因她而消退隐去了。
這兩個永恒的同類,輪流着變幻色彩, 兩個天都在向前移動。
這姐妹倆走着無止境的常道, 受神的教導,輪流着來回。
美麗的不同色彩,但一心一意, 夜晚和黎明不相撞,也不停留。
我們的眼睛看到快樂聲音的明亮領導者, 她光芒四射,顯露出了門口。
她攪動了這個世界,向我們展示了豐饒, 黎明喚醒了每個生命。
富麗的黎明涉足到蜷縮的睡眠者, 一來為了享樂,二來為了财富或敬拜。
那些看不到很遠的人, 所有生命都被黎明喚醒。
有人向着權勢,有人向着極高的榮耀, 有人追求赢利,有人去勞作。
所有人都有不同的使命, 所有生命都被黎明喚醒。
我們看見她在那兒,天上的孩童喲! 清晰可見的少女,穿着閃亮衣裝映紅天空, 地上珍寶的最高女神映紅了我們, 吉祥的黎明,這個早晨。
她前面是無數的早晨, 身後又是逝去的早晨之道。
黎明一起來,喚醒了生命, 她不會喚起沉睡中的死者。
黎明點燃了阿耆尼, 太陽的眼睛顯露出了創造物。
她喚醒人去敬拜, 向神舉行崇高的儀式。
要多長時間,它們才會在一起? 已經照耀的黎明和将來要照耀的黎明。
她急切渴望從前的黎明, 欣然與其他黎明普照大地。
在我們之前瞻望黎明升起的人, 現在已經逝去。
我們現在活着的人看見了她的光耀, 以後将要看到她的人臨近了。
追趕敵人者,生于律法,律法的庇護者, 賦予快樂者,喚起所有悅耳聲音者。
吉祥,為神帶來享樂果,照耀着我們, 最明亮的黎明喲!這個早晨。
從亘古永恒時候起,黎明女神已經照耀, 到今天還在抛灑光芒,滿載富麗。
她将會照耀未來的日子, 她永遠照着自己的力量行走,亘古不變。
她在天邊上光芒四射, 女神已經扯掉了黑暗的面紗。
黎明駕着馴服的馬車來了, 她那紫色的馬兒喚醒世界。
她發出光芒萬丈的光輝, 帶來滋養生命的祝福,露顯出身形。
無數淩晨的最後一個消失了, 黎明升起了第一道拂曉的光線。
起來吧!呼吸,生命,又來到我們身邊, 黑暗已經過去,光明已經來臨。
她為太陽留出了一道路線, 我們已經來到了人類延長生存之處。
祭司、詩人都起來了, 用那頌歌贊美輝耀的早晨。
富麗的少女啊,今天照耀着頌贊她的人, 照耀着我們,并帶來生命和後代。
黎明産生英雄、奶牛和馬匹, 照耀着奉獻祭品的人。
那些人唱完快樂的歌兒, 聲音比瓦宇還要響亮。
衆神之母啊!阿帝提的榮光, 祭祀的标志,高高地照耀下來。
起來吧,贊美我們的奉獻。
我們豐富慷慨的奉獻,使我們成為衆人之首。
黎明帶來光輝燦爛的禮物, 賜福那些頌贊、敬拜她的人。
即便如此,願米特拉、伐樓那賜予我們, 還有阿帝提、辛都胡36,還有那天與地。
《奧義書》37 序言 人們認為叔本華曾經讀過《奧義書》波斯文版本的拉丁文譯本,這影響了他對于世界作為意志和概念的哲學思索。
我認為許多英國讀者聽到《奧義書》,也會把它與叔本華聯系起來,如果不是與愛默生聯系起來的話。
“婆羅門”超驗主義時代已經過去了,而W.B.濟慈、喬治·羅素和許多當代詩人似乎對于《奧義書》神秘形而上的人、上帝和宇宙觀懷有好奇之心。
讀《奧義書》時,許多人可能對濟慈稱一些學術譯著中“使信仰停滞的多種語言混用、用連字号連接、拉丁化、曲解的、模糊的混亂狀态”産生排斥情緒。
此外,《奧義書》是關于宇宙的最早思考,包含有一些非常天真的教條以及後來發展得更為成熟的觀點。
它通常不太容易理解或欣賞,被學者的評述弄得更加糟糕了。
這些學者作了瑣細的分析,但古印度的森林聖人卻分得不夠細。
因此,篩選時就有必要區别對待。
從我個人來講,我一直跟許多世界經典無緣,因為我年輕的時候碰巧看到的是一些作品的糟糕版本或譯本。
《奧義書》據說大多是在佛教時代之前寫成的,盡管有些(本書選取的最後五個)可能寫于公元前400年。
它們代表着可能是三四百年來的發展,這一事實表明,不同的《奧義書》對于現代讀者具有不均衡的價值。
比如說,把目前卷本的第一篇與最後一篇進行比較,可以很容易看出語言和思想上的差異。
整部《奧義書》被當今印度人視為聖經,有學識的婆羅門人至今仍作為一種祈禱形式每日吟唱。
然而,與《舊約》進行類比,應該使事情明晰起來。
《舊約》各書代表耶和華的不同觀點,他一會兒是部落神,一會兒又是最高統治者,一會兒報複式地妒忌兇狠,一會兒又慈善憐憫,這一事實對于基督教的一般信仰者沒什麼區别。
信仰上帝是所有人的父的現代基督教徒有可能喜歡約書亞38的故事,他向上帝祈禱把太陽停下來,給他時間去把敵人消滅掉。
嚴格意義上講,《奧義書》是對于印度森林聖人世界體系的思索,由此跟《梨俱吠陀》頌詩非常不同。
泰戈爾39說“正是對于生存意義的思索,才把頌詩的精神跟《奧義書》區别開來”。
整部書散發出困擾地探尋現象背後的現實、個體靈魂和世界靈魂的問題的精神。
終極自我是什麼呢?宇宙的精神是什麼呢?思維是什麼?物質是什麼?意識背後的個性是什麼?最後,上帝是什麼?他是超越的,還是無所不在的?數論派哲學家認為,世界包括兩個原則,靈魂和物質世界(Prarriti,即大自然),而吠檀多哲學家信仰一個包容一切的整體。
從這樣的森林探讨中産生了這些書。
這些問題就其本性來說令人煩惱,無論對古人還是對現代人都是如此。
有兩個重要的結論,第一,終極現實(即大梵)是不可理解的,它超越了所有的理解力。
“他(個體靈魂)隻能被描述為不,不!”第二個結果也是最重要的發現,即内在的個體靈魂(即自我)與外在的靈魂是相似的,通過發現這個真正的自我,人類從摩耶(即幻覺)中獲得自由和解放。
而且,正如泰戈爾指出的那樣,整個方法太具智性,雅利安哲學的最後圓滿可以在《薄伽梵歌》裡找到。
《薄伽梵歌》可能是在兩百年之後寫作的,當時對個人神的狂熱虔誠代替了這些沉悶的思索。
據佛教記載,在佛的時代(前563—前483年)有多達六十三個令人困惑的哲學流派,這就說明了佛對它們無用的推論和崇禮主義的厭惡。
佛以巨人的形象出現,從人的角度攻擊了同樣的問題,宣講了四層真理:人類有罪受,這個受罪有原因,有一種逃避,他的從幻覺、感覺和欲望解放出來的教義構成了這一逃避。
在婆羅門教背景之下,佛教透現出方法和目标上的簡樸清晰,但從《奧義書》裡将會看到,佛的教義正是在這塊土壤上自然地發展起來了。
正是人類追求靈魂及其道德的“困惑的激情”似乎構成了《奧義書》的價值和意義。
也不可以說今天可以忽略《奧義書》的最後寓意: “人誰衣太空,卷之似柔革,不知有神主,而謂苦可息。
”——《白淨識者奧義書》 《奧義書》 馬克斯·馬勒英譯 創世故事40 太初,宇宙唯“自我”,其形為人(Purusha)。
此人環顧四周,則舍己之外,别無所見。
始呼曰:“此我也!”由是而有“我”之名。
是故至今有被呼叫者,始必應曰:“此我也!”然後對人乃稱其名。
蓋在此萬物之先,已焚盡其一切罪惡,故彼稱為“神我”。
有如是知者,凡欲居其先者,必盡焚之。
彼覺畏懼,故人獨居,則畏懼。
彼自問曰:“若舍我之外别無他者,我何所畏焉?”于是彼之畏懼消失。
彼何所畏哉?唯有第二者,才有所畏懼。
然彼無快樂。
故人獨居,則無樂。
彼願有第二者。
彼之大,猶如一男一女相抱持,彼自分為二。
由是夫婦生焉。
故如雅若窪基夜所言,“故吾兩之身,有如半片。
”故此空虛為婦充滿,彼與之相擁而人生焉。
其婦思曰:“彼既從自身而生我矣,何以與我相擁耶?我其隐矣!”遂自化而為母牛。
彼乃化為公牛,而與之相擁,于是生群牛。
又化而為母馬,彼乃化為牡馬;又化而為母驢,彼乃化為牡驢,而與之相擁焉,于是而生蹄趾之獸。
又自化而為雌羊,彼乃化為雄羊;又自化而為母羊,彼乃化為公羊,而與之相擁焉,于是而生山羊綿羊之屬。
——如是,凡有公母者,乃至于蝼蟻,彼皆創生之。
彼知:“我确為造物,蓋我創造此萬物。
”于是彼得造物之名。
有如是知者,則存在彼造物之中。
于是彼乃摩擦生火,以口(如火洞)和雙手而生火。
故此二者,因火洞内無毛也。
是故人曰:“敬此神!敬彼神!”諸神皆為其顯現彼所造,蓋因彼即諸神也。
凡此為濕者,皆彼自精液所造,而此為梭摩(Soma)也。
此全宇宙,皆食物與食者而已。
梭摩,食物也;火,食者也。
此大梵之最高創造,蓋因彼從優勝部分造諸神,從死者創造永生者。
有如是知者,則存在彼之最高創造之中。
太初,凡此宇宙皆無。
而後有形和名而生。
故曰:“彼叫某某,此人也。
”故至今宇宙唯以形名顯現,如說:“彼叫某某,此人也。
” 彼(大梵41或“自我”)進入宇宙萬物之中,直至指尖,如刀之藏于刀架,如火之隐于壁爐中。
彼不可見,可見則不全。
彼呼吸,則名為氣息;彼言,則為言語;見,為眼;聞,為耳;思,為意;凡此皆為其作業42之名也。
人若敬此或敬彼,是不知彼者也,因彼一分也,人當敬拜彼為“自我”,蓋因其中萬有皆化為一。
自我為萬有之蹤,由之而識萬物。
如循足迹而可追蹤所失。
人如是知者,則得榮耀與頌贊。
其可貴有逾于子,可貴有逾于财,可貴有逾于其餘萬事萬物,此“自我”深在内中。
說有其他可貴之物異于“自我”者,彼将失其可貴之物,如其意将如是。
人當敬“自我”為可貴者。
有唯敬“自我”為可貴者,其所貴者弗失。
或曰:人思以大梵明而将成為大全,則大梵所明由之而成為大全者,何物耶? 太初,宇宙唯有大梵。
彼唯知(其)自我,曰:“我為大梵!”故彼成為大全。
故諸天中有如是覺知者,彼乃化而為此(大梵)。
仙人者凡人者皆為然。
渦摩提婆仙人見于此,唱言: “我曾是摩奴(月亮)兮,又是太陽!”此至,有如是知“我為大梵”者,則化為宇宙大全;是則雖諸天亦無能阻之,蓋彼已化為彼等之“自我”矣。
若有敬拜異神者,思神為一而我彼,是不知也。
彼猶如諸天之家畜然。
唯然,如諸牲畜之有用于人也,人人有用于諸天。
若奪其一牲,固不悅,而況于多乎?故凡人之知此也,諸天不悅。
太初,宇宙唯大梵獨一。
唯一則未顯。
彼乃創造超上權能,即刹帝利。
諸天中為刹帝利者,因陀羅、波樓那、梭摩、樓達羅、帕遮尼亞、琰摩、密替豫、伊商那。
固無高于刹帝利者。
故邦君登位典禮中,婆羅門坐刹帝利之下。
彼唯以此榮譽授予刹帝利族姓。
唯婆羅門是刹帝利之歸藏。
故凡邦君至于尊極也,終亦依于婆羅門,為其歸藏。
有毀婆羅門者,是損已之歸藏也。
其所毀愈高者,其罪也滋甚。
彼猶未顯也,乃創造吠舍,生為天神,以順序不同而稱為:諸婆蘇。
諸樓達羅、諸阿底梯耶、諸維施渦提婆、諸摩樓多。
彼猶未顯也,乃創立戍陀族姓,為是普商,此土地即為普商。
蓋土地養物萬物。
彼猶未顯也,遂創造超上法。
凡為法者,乃刹帝利之權能,故無有高于法者,于是弱者以法而統服強者,如以邦君。
故法者即為真理。
故說真理者,人謂其說法;或說法者,人謂其說真理。
如此,蓋二為一也。
是則婆羅門、刹帝利、吠舍、戍陀。
此大梵在諸天以火神顯現,在人中以婆羅門顯現。
以(神道)刹帝利而為(凡人)刹帝利,如(神道)吠舍而為(凡人)吠舍,如(神道)戍陀而為(凡人)戍陀。
故人唯通過火祭冀其将來在諸天之世界,在凡人則通過婆羅門。
蓋大梵以此二形而顯。
複次,人若舍離斯世,而未見己(“自我”)之世界,則此無祝福彼,以其未知也;如未讀《韋陀》,或如未為事業。
倘非如未知而為此世大功業,其末也必滅彼。
故當唯敬“自我”為己之世界。
有如是敬拜“自我”為其世界者,其功業不滅;凡彼所彼願望,彼自“自我”盡造之。
複次,此(無知之人之)“自我”為一切衆生之所居世界。
人奉獻犧牲于此,“自我”化為諸天之世界。
人而唱誦《韋陀》,化為仙人世界。
人祭奠祖靈,且冀得後嗣,化為祖靈世界。
人供給安居,布施飲食,化為凡人世界。
人為牲畜求水草,化為牲畜世界。
若野獸飛禽以至于蝼蟻,皆得依存養活于其家,化為凡此之世界。
如人願意己之世界得安樂,衆生亦如是願其人安樂,唯此為已知且經推斷者。
太初,宇宙唯自我,獨一。
彼願望曰:“我願有婦,則将有後代;我願有财,則将作事業。
”其欲望有如此者。
欲望再多,其所得不多乎此。
故至今獨居之人,則願望曰:“我願有婦,将有後嗣;我願有财,将為事業。
”若其一者未得,則自思為不全。
其為全心思,為其自我(夫);語言,為其婦;氣息,為後嗣;眼,為人間之财,蓋以眼見而有獲;耳,為天上之财,蓋以耳而得聞;身,為其事業,蓋以身而行業。
此為祭祀之事五,犧牲之事五,人亦五重,凡此世間萬物皆為五重。
彼如是知者,一切皆得焉。
[摘自《大林間奧義書》] 精微43 “吾兒!如蜂之釀蜜,采集遙遠花樹之菁華,化此菁華為一液。
“如菁華間無由分别蓋或曰,‘我,此樹之菁華也。
’‘我,彼樹之菁華也。
’吾兒,世間一切衆生,當其臻至于真者(熟睡或死亡時),不自知其臻至于真者,亦複如是。
“世間彼等動物,或獅,或狼,或豬,或蟲,或蜢,或蚋,或蚊,皆一一複為其所是者。
“是彼為至精微者,此宇宙萬有以彼為自性也。
彼為‘真’,彼為‘自我’,施偉多凱也徒,彼為爾矣。
” 子曰:“願阿父教我更多!” 父曰:“吾兒!可也。
” “吾兒!如此諸水也,東者東流;西者西注,出乎海,歸于海,而化為海;如是于海中,而不自知我為此水也,我為彼水也。
“吾兒!世間一切衆生,當其來自真者,不自知其來自真者,亦複如是。
世間彼等動物,或獅,或狼,或豬,或蟲,或蜢,或蚋,或蚊,皆一一複為其所是者。
“是彼為至精微者,此宇宙萬有以彼為自性也。
彼為‘真’,彼為‘自我’,施偉多凱也徒,彼為爾矣。
” 子曰:“願阿父教我更多!” 父曰:“吾兒!可也。
” “吾兒!此大樹也,若伐其根,則液出,而猶生也。
若伐其幹,則液出,而猶生也。
若伐其杪,則液出,而猶生也。
其生命由自我彌滲,吸滋潤,敷榮華,挺然而立。
“若其生命離其一枝,則其一枝萎;又離其一枝矣,則其一枝枯;更離其一枝矣,則其一枝槁;若離此全樹,則全樹絕矣。
吾兒,正如是也,汝當知。
”則曰: “唯生命已舍離,此身死矣,而生命不死也。
“是彼為至精微者,此宇宙萬有以彼為自性也。
彼為‘真’,彼為‘自我’,施偉多凱也徒,彼為爾矣。
” “阿父教我更多!” 曰:“吾兒!可也。
” “由彼無花果樹摘一果來!” “此是也!阿父!” “破之!” “破之矣!阿父!” “其中汝何所見耶?” “殊微細之子也!” “再破其一子!” “破之矣!阿父!” “其中汝何所見耶?” “無物矣!阿父!” 曰:“吾兒!此至精微者,汝所不見也,然由此至精微者,此一大無花果樹而挺生。
“吾兒!汝信之。
是彼為至精微者,此宇宙萬有以彼為自性也。
彼為‘真’,彼為‘自我’,施偉多凱也徒,彼為爾矣。
” 子曰:“阿父教我更多!” 父曰:“吾兒!可也。
” “置此鹽于水中,明晨複來見我!” 彼依囑為之。
父謂之曰:“取汝昨夜置水中之鹽來!” 子于水中探之而不得,蓋鹽已盡溶。
父曰:“汝由上邊飲之。
如何?” 子曰:“鹹也!” “汝自中間飲之。
如何?” 子曰:“鹹也!” “汝由下方飲之。
如何?” 子曰:“鹹也!” 父曰:“棄之!爾來此坐。
” 彼坐已,而鹽固常在。
父乃曰:“誠哉!吾兒!汝于此身中固不能見彼‘真者’,然彼固在其中也。
“是彼為至精微者,此宇宙萬有以彼為自性也。
彼為‘真’,彼為‘自我’,彼為爾矣!” “願阿父教我更多!” “吾兒!可也!” [摘自《唱贊奧義書》] 真正的大梵 此皆大梵也。
人當靜定觀此有形世界,此為萬物從之而生,往焉而滅,依之而呼吸之世
讀完《梨俱吠陀》頌詩,接下來看《奧義書》,一直到公元前563年佛的到來,都會産生這種印象。
9印度人太過于關注世界靈魂(brahma)和個人靈魂(atman)的問題,所以有時候在不太屬靈的人看來似乎過于壓抑。
我懷疑世上除了猶太人以外,還有哪個民族能像印度人那樣具有如此強烈的宗教情愫。
因此,我們看到,印度最早形成的精神形式和情感與《舊約》的《詩篇》非常相似,這完全自然。
馬克斯·馬勒把《梨俱吠陀》(rig意為“詩篇”,veda意為“知識”,書名意為“精神知識之歌”)叫做“雅利安講出的第一個詞”。
《吠陀》10 《吠陀》可能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到前1200年,囊括八百多年的曆史,此間發展到如今的形式。
從這一整個發展過程直到今天的印度教,我們看到對神的全神貫注和神秘的宇宙觀。
印度人是自然神秘主義者,神秘主義指的是要達到與上帝直接結合的一種宗教形式。
要達到個體靈魂與萬物背後的世界靈魂的結合,可以說是雅利安哲學的全部努力。
在這些頌詩中,人們看到,這種宗教精神的一開始,就表達了人類靈魂、好奇和疑問、啟示和智力探尋的蘇醒,這種獨特方式使人眼前一亮。
說印度人沉醉于神始于飲用甘露——蘇摩酒11,即“蘇摩”的蔓草之莖發酵釀制而成的一種酒,在雅利安儀式中使用。
這話聽起來毫無意義,但卻千真萬确。
因為,早期印度詩人寫道: 即使“五大族”都出現在旁, 也夠不上我一瞥眼光。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連天地兩者都算上, 也配不上我的一隻翅膀。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我的偉大超過天上, 超過這大地茫茫。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好吧!我将這塊大地 放在這裡,或是放在那裡。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我的一隻翅膀在天上, 在大地上我曳過另一隻翅膀。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陶醉于神的情形因而得以确立。
讀者不妨把這些詩篇看成是印度宗教哲學的第一口雞尾酒。
讀到下面拉爾夫·T.H.格裡菲思那娴熟的詩文時,必然令人想到它與《詩篇》的相似性。
伐樓那,請遠離我,劫去一切危險, 恩賜接受我,您這神聖的主宰。
切斷我的憂慮,就像砍斷拴牛的繩索, 沒有您,我甚至連眼簾都張不開。
偉大的伐樓那喲!現在和未來,甚至到古昔, 我們都會把我們的敬拜大聲誦出。
因為在您這位不可征服的神身上, 您的身軀穩如高山,不可移動。
《伐樓那》 聆聽看到黎明日出的光芒時發出的第一聲喜悅的歡叫,就不禁令人想起它與《詩篇》的相似之處。
我們的眼睛看到快樂聲音的明亮領導者, 她光芒四射,顯露出了門口。
她攪動了這個世界,向我們展示了豐饒, 黎明喚醒了每個生命。
黎明産生英雄、奶牛和馬匹, 照耀着奉獻祭品的人。
那些人唱完快樂的歌兒, 聲音比瓦宇還要響亮。
《黎明》 同樣令人想起《詩篇》的是因陀羅——“狂暴的神”頌詩。
他們還不知自己的危險, 他就用猛擲的武器擊倒了衆多悲哀的罪人。
他不寬恕激怒他的人的魯莽, 他殺掉了達斯宇, 這就是因陀羅喲! 就連天地都在他面前彎腰, 他一呼吸大山就發抖。
衆所周知喜喝蘇摩酒, 帶着雷電,操着弩箭, 這就是因陀羅喲! 《因陀羅》 才智的探尋和懷疑的感覺自然緊随驚奇和崇敬的感覺: 是什麼樣的樹,事實上是什麼樣的木造出了它, 此中形成了天與地的樣子? 智者在您的神靈中探求答案, 這神靈是他創造萬物時所站居之地。
《毗首羯磨》 《創造之歌》的結尾出現了懷疑的情緒: 這創造是從哪裡出現的? 或者是造出來的?或者不是? 它的看管者在最高的天上, 他才能知道?或者他也不知道? 等等,直到在普羅阇婆提(生主)頌詩——馬克斯·馬勒用“緻未知的神”作标題——裡,雅利安詩人在接連十詩節的詩文中問道,“我們該崇拜供奉什麼樣的神?” 我注意到,在一些學印度教的歐洲學生中,經常有人帶着責備口吻對多神教進行影射。
《奧義書》中發展的印度一神論帶有吠檀多看法,認為萬物背後的一是個次要點。
我認為,崇拜什麼樣的神完全不重要,無論是一神論或是多神論,重要的精神是信仰應該在崇拜者生活中産生真正的信仰精神。
用現代的話說,重要的是,宗教是“生效的”,也就是說,宗教必然産生結果。
可以說,人們相信樹木和岩石、山脈河流的靈性時,現代一神論就不太奏效了。
《梨俱吠陀》頌詩 拉爾夫·J.H.格裡菲思英譯 緻因陀羅12 如此,如此,我心裡想, 我将得牛馬給人分享。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如同暴風向前飛揚, 飲下去的使我飄蕩。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飲下去的使我飄蕩, 如迅急駿馬之于車輛。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頌禱詞前來到我近旁, 像鳴叫的牛對愛子一樣。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如同木工圍繞車夫住房, 我盤算頌禱詞,用心思想。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即使“五大族”都出現在旁, 也夠不上我一瞥眼光。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連天地兩者都算上, 也配不上我的一隻翅膀。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我的偉大超過天上, 超過這大地茫茫。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好吧!我将這塊大地 放在這裡,或是放在那裡。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我以熱力将這塊大地 沖到這裡,或是沖到那裡。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我的一隻翅膀在天上, 在大地上我曳過另一隻翅膀。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我是強中之強, 高升入雲中央。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我走了,華麗的住房, 将祭品向天神送上。
是否我多飲了蘇摩酒漿? [第十卷第一百一十九首] 創造之歌 那時既沒有“有”,也沒有“無”, 既沒有空中,也沒有那外面的天。
什麼東西覆蓋着? 什麼地方?在誰的保護下? 是不是有濃厚的深沉的水? 當時沒有死,沒有不死, 沒有夜、晝的标志; 那一個以自己力量無風呼吸, 這以外沒有其他任何東西。
起先黑暗由黑暗掩藏, 那全是沒有标志的水; “全生”由空虛掩蓋, 那一個以“熾熱”的偉力而産生。
起先愛欲出現于其上。
那是心意的第一個“水種”。
智者們在心中以智慧探索, 在“無”中發現了“有”之聯系。
他們的準繩伸展了過去, 是在下面呢?還是在上面? 有一些持“水種”者,有一些具偉力者, 自力在下方,動力在上方。
誰真正知道?這裡有誰宣告過? 這世界從哪裡生出來?這創造是從哪裡來的? 天神們是在它的創造以後, 那麼,誰知道它是哪裡出現的? 這創造是從哪裡出現的? 或者是造出來的?或者不是? 它的看管者在最高的天上, 他才能知道?或者他也不知道? [第十卷第一百二十九首] 普羅阇婆提13 起先出現了金胎14; 他生下來就是存在物的唯一主人。
他護持了大地和這個天。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他是呼吸的賜予者,力的賦予者; 一切聽從他的命令,天神們聽他的命令;他的影子是不死,他的影子是死。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他以偉力成為能呼吸的,能閉眼的, 能行動的一切的唯一的王。
他主宰這有兩足的和有四足的。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由他的偉力而有這些雪山; 大家說海和河流15是他的; 這些四方八面都是他的,是他的兩臂。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由于他,天高強;地堅定; 由于他,天宇支撐穩;由于他,天穹穩; 他在空中使大氣得流行。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呐喊的兩軍對壘求支持, 心中顫抖着對他望。
那裡照耀着升起的太陽。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洪水那時來到世界, 持着胚胎,生出了阿耆尼16; 由此衆天神的唯一精靈出現了。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他以偉力觀察水, 水持有陀刹能力,産生祭祀, 他是衆神之上的唯一天神。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願他莫傷害我們,那位地的産生者, 或者那位天的産生者,有真實的“正法”者, 那閃爍發光的洪水的産生者。
我們應向什麼天神獻祭品? 生主啊!除你以外沒有 環抱這一切生物的。
願我們向你獻祭的欲望實現! 願我們成為财富的主人! [第十卷第一百二十一首] 伐樓那17(之一) 這片光輝燦爛的大地, 智慧的阿帝亞18統治一切偉大之物。
我向至高的伐樓那祈求, 他對敬拜之人慈愛安詳。
伐樓那啊,用精心的愛護贊美你, 願我們享有您最高的庇護。
每天都頌揚您,像到來的祭火一般, 願每個早上牛羊滿圈。
統治一切的伐樓那啊,衆英雄之神, 願我們在您的呵護之下。
阿帝亞喲!我們永遠忠于您, 神啊,寬恕我們,接受我們的友誼。
阿帝亞這位護持者, 他讓伐樓那統轄的大河流淌。
沒有疲憊,水流不止, 在我們周圍像鳥兒一樣飛翔。
就像把捆綁我的東西拿掉一樣,把我從罪惡解脫出來吧, 伐樓那,秩序的春天啊!讓我們興旺起來。
不要讓我編織之歌的絲線扯斷, 不要讓我的作為在時候未到之時被粉碎。
伐樓那,請遠離我,劫去一切危險, 恩賜接受我,您這神聖的主宰。
切斷我的憂慮,就像砍斷拴牛的繩索, 沒有您我甚至連眼簾都張不開。
請不要用那戕害罪人的可怕武器, 來打擊我們,伐樓那喲! 不要讓我們遠離光明,到那流放之地。
把憎恨我們的人全部粉碎掉。
偉大的伐樓那喲!現在和未來,甚至到古昔, 我們都會把我們的敬拜大聲誦出。
因為在您這位不可征服的神身上, 您的身軀穩如高山,不可移動。
把我的罪行挪走吧,國王, 不要讓我遭受别人的罪過。
那麼多黎明還要降臨在我們身旁, 伐樓那喲!在我們的有生之年,請指引我們。
國王喲!無論是誰,親戚還是朋友, 在我們睡眠之中說要驚吓我, 要是有狼或強盜想傷害我們, 伐樓那喲!請您保護我們。
伐樓那喲!願我不要活到那個時候, 親眼看到我那富有、慷慨、親愛的朋友的貧匮。
國王啊,願我永遠不要缺少井井有條的财産, 願我們與英雄一起大聲講話。
[第二卷第二十八首] 伐樓那(之二) 唱出莊嚴肅穆的歌曲, 向帝國的統治者——榮耀的伐樓那——表示感激。
他像戕害無辜者的人一樣, 把大地敲開,就像蘇裡亞19面前鋪開了一層皮。
他讓空氣彌漫在樹梢, 讓母牛産奶,馬兒跑得飛快。
讓人心有智慧,水域有火, 天上有蘇裡亞,山中有索摩。
伐樓那讓那極大的酒桶口朝下, 流過天地和中間的風層。
困而用宇宙的統治之水澆灌大地, 就像用水滋潤大麥。
伐樓那想要牛奶的時候, 他滋潤天空、大地直到大地之基。
用雨雲籠罩着山脈, 英雄們使出活力放開了它們。
我要宣布這位神奇之神的偉績, 榮耀的伐樓那,永恒存在的神主。
他站在蒼穹中,用太陽把地球測量出來, 就像用一個标度一般。
從來沒有什麼命令或阻止這一切, 這位最智慧的神的偉大神績。
清澈透明的河流泛起洪水, 把水注入不止一個大海當中。
要是我們對愛我們的人犯了罪過, 要是冤枉了兄弟、朋友或同志, 我們的鄰居,還是陌生人, 伐樓那喲!請把我們的過失移開去。
如果我們像遊戲中的賭棍那樣欺騙, 愚蠢地幹了錯事,或故意犯了罪過, 伐樓那,請像解開鎖鍊一樣,把這樣罪行扔掉, 讓我們成為您永遠的所愛。
[第五卷第八十五首] 毗首羯磨20 他坐在那兒,像祭司21,聖人22, 我們的父,奉獻所有存在之物。
通過他的願望,得到一大筆财物, 流傳到地上人手裡作為原型。
他站的位置在什麼地方? 支撐他的是什麼?又是怎樣支撐的? 毗首羯磨看見了這一切, 造出了大地,用偉大顯露出了諸天。
他四邊都有眼, 四邊都有嘴和足。
他這位大神造出了天與地, 用翅翼般的雙臂把它們鑄合在一起。
是什麼樣的樹,事實上是什麼樣的木造出了它, 此中形成了天與地的樣子? 智者在您的神靈中探求答案, 這神靈是他創造萬物時所站居之地。
您最高、最低的祭祀本性, 這些在您的最裡面,毗首羯磨喲! 教導您的朋友祭祀,神主啊! 高高在上接受我們的敬拜。
毗首羯磨喲!請充滿喜悅地接受 這天與地敬奉的祭獻。
讓我們周圍的其他人生活在愚蠢之中, 讓我們擁有一個富有慷慨的庇護者。
讓我們今天向語言之神、思維敏捷的毗首羯磨, 祈求他保佑我們的勞動。
願他能慈愛地聽到我們所有的祈禱, 幫助我們,他的作業是正義之業。
[第十卷第八十一首] 因陀羅 他為崇高神靈之主,擁有大力, 他是衆神的庇護者。
因為他的勇武,他的呼吸便讓兩界發抖。
這就是因陀羅喲! 他讓搖搖晃晃的大地穩如磐石, 他讓騷動不安的大山平息下來。
他測量出中間空氣層,支撐着天, 這就是因陀羅喲! 他殺掉了巨龍,放開了七條河流, 從瓦拉洞裡趕出來母牛。
在兩石間擊出火,勇士戰場上的破壞者, 這就是因陀羅喲! 他使宇宙發抖, 他趕跑了卑微的魔鬼。
他像賭棍收取赢物般地抓住敵人的财富, 這就是因陀羅喲! 人們問道,這可怕者,他在何處? 人們說起他,他卻不是那樣。
他像鳥兒一樣把敵人的财物卷走。
虔信他吧,因為他就是因陀羅喲! 窮人、底層人、祭司和頌揚他的懇求者, 喜歡他這位愛蘇摩酒者,為他準備好之人, 他是這些人行動的煽動者, 這就是因陀羅喲! 在他最高統治下的是 馬、戰車、村民和奶牛。
他産生了太陽和拂曉,引導着諸水, 這就是因陀羅喲! 兩支大軍短兵相接,沖他呐喊, 兩敵有強有弱。
兩者向他祈求登上一輛戰車, 這就是因陀羅喲! 沒有他的幫助我們的軍隊不會戰勝, 戰鬥中他們祈求他的救助。
對他而言,世界隻是一個臨摹, 他搖動萬物使其不動, 這就是因陀羅喲! 他們還不知自己的危險, 他就用猛擲的武器擊倒了衆多悲哀的罪人。
他不寬恕激怒他的人的魯莽, 他殺掉了達斯宇, 這就是因陀羅喲! 他住在衆山之中, 他在第四十個秋天發現了娑羅巴拉。
他用力量殺掉巨龍,那個魔鬼躺在那兒, 這就是因陀羅喲! 他用七道缰繩放開了七條大河, 随意流向各方。
大臂力神啊!丈量上天時把羅黑那23撕成碎片。
這就是因陀羅喲! 就連天地都在他面前彎腰, 他一呼吸大山就發抖。
衆所周知喜喝蘇摩酒, 帶着雷電,操着弩箭, 這就是因陀羅喲! 他恩賜幫助,他釀造、猛飲蘇摩酒, 他是祭祀者、歌唱者。
祈禱頌揚他,把我們的奉獻——蘇摩酒傾倒給他, 這就是因陀羅喲! 你很兇猛和真誠, 把力量賦予釀造、傾倒奉獻之人。
願我們永遠成為你的朋友,因陀羅, 跟我們的英雄一起大聲頌贊您。
[第二卷第十二首] 人類頌歌 布盧沙24有千首, 有千眼,有千足; 他從各方包圍了地, 還超出了十指。
25 唯有布盧沙是這一切, 過去的和未來的; 而且還是主宰不死者, 和超越借食物生長者。
他的偉大是這樣, 布盧沙比這更強; 他的四分之一是一切存在物, 他的四分之三是“不死”在天上。
布盧沙的四分之三向上升了; 他的四分之一在這裡又出現了; 由此他向四方擴散, 向着進食者和不進食者。
由此生出毗羅陀26, 在毗羅陀之上有布盧沙; 他生出來就超越了 地的後方和前方。
當天神們舉行祭祀時, 以布盧沙為祭品; 春是它的酥油, 夏是柴薪,秋是祭品。
他們在草墊上行祭祀, 灌灑首先降生的布盧沙; 天神們以此行祭祀, 沙提耶27們,還有仙人們。
由這獻祭完備的祭祀, 聚集了酥油奶酪; 造出了那些牲畜, 空中的,森林的和村莊的。
由這獻祭完備的祭祀, 産生了梨俱(頌詩)、娑摩(歌詠); 由此産生了曲調; 由此産生了夜柔(祭詞)。
由此産生了馬; 還有那些有雙行牙齒的; 由此産生了母牛; 由此産生了山羊、綿羊。
當他們分解布盧沙時, 将他分成了多少塊? 他的嘴是什麼?他的兩臂? 他的兩腿?他的兩足叫什麼? 婆羅門28是他的嘴; 兩臂成為羅竭尼耶29; 他的兩腿就是吠舍30; 從兩足生出首陀羅。
31 月亮由心意産生; 太陽由兩眼産生; 由嘴生出因陀羅和阿耆尼; 由呼吸産生了風32。
由臍生出了太空; 由頭生出了天; 地由兩足,四方由耳; 這樣造出了世界。
他的圍栅有七根, 還造了三七(二十一)柴薪, 當天神們将那祭祀舉行時, 縛住了布盧沙牲畜。
天神們以祭祀獻祭祀; 這些就是最初的“法”。
那些偉力到了天上, 有先前的沙提耶天神們在那裡。
[第十卷第九十首] 慷慨 神還沒有下令讓我們餓死, 就連吃飽喝足的人,死亡也以各種樣子來到。
慷慨者的财富永遠不會浪費, 不施予者将找不到寬慰之物。
窮人來乞求面包,臉上帶着痛苦神情, 存有食物之人,硬着心腸不施, 即使這人從前曾為他服務, 這樣的人找不到寬慰他的人。
乞丐來到他這兒索要食物,身體虛弱, 施予者慷慨大方。
戰鬥的歡呼聲中他勝利, 在未來的麻煩中他結交了一位朋友。
朋友、同志來哀求食物, 非但不給予,還讓他走開, 這樣無家可歸的人,反而去尋求陌生人的幫助, 這樣的人不是朋友。
讓富者滿足貧困的哀歎者, 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
财富輪流轉, 正像不停轉動的車輪。
蠢者不勞而獲的食物, 這樣的食物——說真的——将會把他毀掉。
他不贍養可信賴的朋友,沒有人會愛他。
無人與之分享食物者罪行很大。
犁铧犁地長出了養育我們的食物, 用它的犁铧穿過了經過的土地。
言語勝過沉默的婆羅多, 慷慨的朋友勝過不施予者。
單足者遠遠超過二足動物, 兩足動物捕捉到三足者。
四足動物聽到兩足動物的呼喚, 來到那兒站住,看五足動物在何處聚合。
雙手都相似,勞動不一樣。
同樣的奶牛産量不一樣。
就連雙生子力量和活力也不同, 就連兩位親屬慷慨程度也不一樣。
[第十卷第一百一十七首] 信心 阿耆尼由信心點燃, 祭品通過信心奉獻。
我們用頌贊之詞, 慶賀信心的快樂之巅。
保佑施予者,信心喲! 保佑願意施予的人。
保佑慷慨的敬拜者, 保佑我說過的話。
即使神靈對大力量的阿蘇拉斯33有信心, 這樣我說出的這個希望, 就在慷慨敬拜者身上實現。
由瓦宇守護,祭祀的人走近信心, 通過心靈的渴望和大量的信心, 人們獲得信心。
我們要在黎明時分, 還要在正午和日落時分, 祈禱信心, 信心喲!請賜予我們信仰。
夜 夜女神34來了。
她用許多眼睛觀察各處, 她披戴上一切榮光。
不死的女神布滿了 廣闊區域,低處和高處, 她用光輝将黑暗驅除。
夜女神來了, 引出姊妹黎明; 黑暗也将離去。
你今天向我們來了; 你一來,我們就回到家裡了, 如同鳥兒們回樹上進窠巢。
村莊的人們回去安息, 有足的去安息,有翼的去安息, 連貪婪的鷹隼也安息了。
請趕走母狼和公狼, 請趕走盜賊,夜女神啊! 請讓我們容易度過去。
裝扮一切的,黑暗, 明顯的,黑色,來到我面前了。
黎明啊!請像除債務一樣除去它吧。
我向你奉獻,如獻母牛, 白天的女兒啊!請選中收下, 這如同對勝利者的頌歌吧!夜啊! 黎明 這光來了,在所有光中最美麗。
最光輝燦爛生出來了,各處光明一片。
太陽35的升起驅散了夜晚, 宣告了黎明的誕生。
帶着她那白色的光線,美麗明亮者來了, 黑暗因她而消退隐去了。
這兩個永恒的同類,輪流着變幻色彩, 兩個天都在向前移動。
這姐妹倆走着無止境的常道, 受神的教導,輪流着來回。
美麗的不同色彩,但一心一意, 夜晚和黎明不相撞,也不停留。
我們的眼睛看到快樂聲音的明亮領導者, 她光芒四射,顯露出了門口。
她攪動了這個世界,向我們展示了豐饒, 黎明喚醒了每個生命。
富麗的黎明涉足到蜷縮的睡眠者, 一來為了享樂,二來為了财富或敬拜。
那些看不到很遠的人, 所有生命都被黎明喚醒。
有人向着權勢,有人向着極高的榮耀, 有人追求赢利,有人去勞作。
所有人都有不同的使命, 所有生命都被黎明喚醒。
我們看見她在那兒,天上的孩童喲! 清晰可見的少女,穿着閃亮衣裝映紅天空, 地上珍寶的最高女神映紅了我們, 吉祥的黎明,這個早晨。
她前面是無數的早晨, 身後又是逝去的早晨之道。
黎明一起來,喚醒了生命, 她不會喚起沉睡中的死者。
黎明點燃了阿耆尼, 太陽的眼睛顯露出了創造物。
她喚醒人去敬拜, 向神舉行崇高的儀式。
要多長時間,它們才會在一起? 已經照耀的黎明和将來要照耀的黎明。
她急切渴望從前的黎明, 欣然與其他黎明普照大地。
在我們之前瞻望黎明升起的人, 現在已經逝去。
我們現在活着的人看見了她的光耀, 以後将要看到她的人臨近了。
追趕敵人者,生于律法,律法的庇護者, 賦予快樂者,喚起所有悅耳聲音者。
吉祥,為神帶來享樂果,照耀着我們, 最明亮的黎明喲!這個早晨。
從亘古永恒時候起,黎明女神已經照耀, 到今天還在抛灑光芒,滿載富麗。
她将會照耀未來的日子, 她永遠照着自己的力量行走,亘古不變。
她在天邊上光芒四射, 女神已經扯掉了黑暗的面紗。
黎明駕着馴服的馬車來了, 她那紫色的馬兒喚醒世界。
她發出光芒萬丈的光輝, 帶來滋養生命的祝福,露顯出身形。
無數淩晨的最後一個消失了, 黎明升起了第一道拂曉的光線。
起來吧!呼吸,生命,又來到我們身邊, 黑暗已經過去,光明已經來臨。
她為太陽留出了一道路線, 我們已經來到了人類延長生存之處。
祭司、詩人都起來了, 用那頌歌贊美輝耀的早晨。
富麗的少女啊,今天照耀着頌贊她的人, 照耀着我們,并帶來生命和後代。
黎明産生英雄、奶牛和馬匹, 照耀着奉獻祭品的人。
那些人唱完快樂的歌兒, 聲音比瓦宇還要響亮。
衆神之母啊!阿帝提的榮光, 祭祀的标志,高高地照耀下來。
起來吧,贊美我們的奉獻。
我們豐富慷慨的奉獻,使我們成為衆人之首。
黎明帶來光輝燦爛的禮物, 賜福那些頌贊、敬拜她的人。
即便如此,願米特拉、伐樓那賜予我們, 還有阿帝提、辛都胡36,還有那天與地。
《奧義書》37 序言 人們認為叔本華曾經讀過《奧義書》波斯文版本的拉丁文譯本,這影響了他對于世界作為意志和概念的哲學思索。
我認為許多英國讀者聽到《奧義書》,也會把它與叔本華聯系起來,如果不是與愛默生聯系起來的話。
“婆羅門”超驗主義時代已經過去了,而W.B.濟慈、喬治·羅素和許多當代詩人似乎對于《奧義書》神秘形而上的人、上帝和宇宙觀懷有好奇之心。
讀《奧義書》時,許多人可能對濟慈稱一些學術譯著中“使信仰停滞的多種語言混用、用連字号連接、拉丁化、曲解的、模糊的混亂狀态”産生排斥情緒。
此外,《奧義書》是關于宇宙的最早思考,包含有一些非常天真的教條以及後來發展得更為成熟的觀點。
它通常不太容易理解或欣賞,被學者的評述弄得更加糟糕了。
這些學者作了瑣細的分析,但古印度的森林聖人卻分得不夠細。
因此,篩選時就有必要區别對待。
從我個人來講,我一直跟許多世界經典無緣,因為我年輕的時候碰巧看到的是一些作品的糟糕版本或譯本。
《奧義書》據說大多是在佛教時代之前寫成的,盡管有些(本書選取的最後五個)可能寫于公元前400年。
它們代表着可能是三四百年來的發展,這一事實表明,不同的《奧義書》對于現代讀者具有不均衡的價值。
比如說,把目前卷本的第一篇與最後一篇進行比較,可以很容易看出語言和思想上的差異。
整部《奧義書》被當今印度人視為聖經,有學識的婆羅門人至今仍作為一種祈禱形式每日吟唱。
然而,與《舊約》進行類比,應該使事情明晰起來。
《舊約》各書代表耶和華的不同觀點,他一會兒是部落神,一會兒又是最高統治者,一會兒報複式地妒忌兇狠,一會兒又慈善憐憫,這一事實對于基督教的一般信仰者沒什麼區别。
信仰上帝是所有人的父的現代基督教徒有可能喜歡約書亞38的故事,他向上帝祈禱把太陽停下來,給他時間去把敵人消滅掉。
嚴格意義上講,《奧義書》是對于印度森林聖人世界體系的思索,由此跟《梨俱吠陀》頌詩非常不同。
泰戈爾39說“正是對于生存意義的思索,才把頌詩的精神跟《奧義書》區别開來”。
整部書散發出困擾地探尋現象背後的現實、個體靈魂和世界靈魂的問題的精神。
終極自我是什麼呢?宇宙的精神是什麼呢?思維是什麼?物質是什麼?意識背後的個性是什麼?最後,上帝是什麼?他是超越的,還是無所不在的?數論派哲學家認為,世界包括兩個原則,靈魂和物質世界(Prarriti,即大自然),而吠檀多哲學家信仰一個包容一切的整體。
從這樣的森林探讨中産生了這些書。
這些問題就其本性來說令人煩惱,無論對古人還是對現代人都是如此。
有兩個重要的結論,第一,終極現實(即大梵)是不可理解的,它超越了所有的理解力。
“他(個體靈魂)隻能被描述為不,不!”第二個結果也是最重要的發現,即内在的個體靈魂(即自我)與外在的靈魂是相似的,通過發現這個真正的自我,人類從摩耶(即幻覺)中獲得自由和解放。
而且,正如泰戈爾指出的那樣,整個方法太具智性,雅利安哲學的最後圓滿可以在《薄伽梵歌》裡找到。
《薄伽梵歌》可能是在兩百年之後寫作的,當時對個人神的狂熱虔誠代替了這些沉悶的思索。
據佛教記載,在佛的時代(前563—前483年)有多達六十三個令人困惑的哲學流派,這就說明了佛對它們無用的推論和崇禮主義的厭惡。
佛以巨人的形象出現,從人的角度攻擊了同樣的問題,宣講了四層真理:人類有罪受,這個受罪有原因,有一種逃避,他的從幻覺、感覺和欲望解放出來的教義構成了這一逃避。
在婆羅門教背景之下,佛教透現出方法和目标上的簡樸清晰,但從《奧義書》裡将會看到,佛的教義正是在這塊土壤上自然地發展起來了。
正是人類追求靈魂及其道德的“困惑的激情”似乎構成了《奧義書》的價值和意義。
也不可以說今天可以忽略《奧義書》的最後寓意: “人誰衣太空,卷之似柔革,不知有神主,而謂苦可息。
”——《白淨識者奧義書》 《奧義書》 馬克斯·馬勒英譯 創世故事40 太初,宇宙唯“自我”,其形為人(Purusha)。
此人環顧四周,則舍己之外,别無所見。
始呼曰:“此我也!”由是而有“我”之名。
是故至今有被呼叫者,始必應曰:“此我也!”然後對人乃稱其名。
蓋在此萬物之先,已焚盡其一切罪惡,故彼稱為“神我”。
有如是知者,凡欲居其先者,必盡焚之。
彼覺畏懼,故人獨居,則畏懼。
彼自問曰:“若舍我之外别無他者,我何所畏焉?”于是彼之畏懼消失。
彼何所畏哉?唯有第二者,才有所畏懼。
然彼無快樂。
故人獨居,則無樂。
彼願有第二者。
彼之大,猶如一男一女相抱持,彼自分為二。
由是夫婦生焉。
故如雅若窪基夜所言,“故吾兩之身,有如半片。
”故此空虛為婦充滿,彼與之相擁而人生焉。
其婦思曰:“彼既從自身而生我矣,何以與我相擁耶?我其隐矣!”遂自化而為母牛。
彼乃化為公牛,而與之相擁,于是生群牛。
又化而為母馬,彼乃化為牡馬;又化而為母驢,彼乃化為牡驢,而與之相擁焉,于是而生蹄趾之獸。
又自化而為雌羊,彼乃化為雄羊;又自化而為母羊,彼乃化為公羊,而與之相擁焉,于是而生山羊綿羊之屬。
——如是,凡有公母者,乃至于蝼蟻,彼皆創生之。
彼知:“我确為造物,蓋我創造此萬物。
”于是彼得造物之名。
有如是知者,則存在彼造物之中。
于是彼乃摩擦生火,以口(如火洞)和雙手而生火。
故此二者,因火洞内無毛也。
是故人曰:“敬此神!敬彼神!”諸神皆為其顯現彼所造,蓋因彼即諸神也。
凡此為濕者,皆彼自精液所造,而此為梭摩(Soma)也。
此全宇宙,皆食物與食者而已。
梭摩,食物也;火,食者也。
此大梵之最高創造,蓋因彼從優勝部分造諸神,從死者創造永生者。
有如是知者,則存在彼之最高創造之中。
太初,凡此宇宙皆無。
而後有形和名而生。
故曰:“彼叫某某,此人也。
”故至今宇宙唯以形名顯現,如說:“彼叫某某,此人也。
” 彼(大梵41或“自我”)進入宇宙萬物之中,直至指尖,如刀之藏于刀架,如火之隐于壁爐中。
彼不可見,可見則不全。
彼呼吸,則名為氣息;彼言,則為言語;見,為眼;聞,為耳;思,為意;凡此皆為其作業42之名也。
人若敬此或敬彼,是不知彼者也,因彼一分也,人當敬拜彼為“自我”,蓋因其中萬有皆化為一。
自我為萬有之蹤,由之而識萬物。
如循足迹而可追蹤所失。
人如是知者,則得榮耀與頌贊。
其可貴有逾于子,可貴有逾于财,可貴有逾于其餘萬事萬物,此“自我”深在内中。
說有其他可貴之物異于“自我”者,彼将失其可貴之物,如其意将如是。
人當敬“自我”為可貴者。
有唯敬“自我”為可貴者,其所貴者弗失。
或曰:人思以大梵明而将成為大全,則大梵所明由之而成為大全者,何物耶? 太初,宇宙唯有大梵。
彼唯知(其)自我,曰:“我為大梵!”故彼成為大全。
故諸天中有如是覺知者,彼乃化而為此(大梵)。
仙人者凡人者皆為然。
渦摩提婆仙人見于此,唱言: “我曾是摩奴(月亮)兮,又是太陽!”此至,有如是知“我為大梵”者,則化為宇宙大全;是則雖諸天亦無能阻之,蓋彼已化為彼等之“自我”矣。
若有敬拜異神者,思神為一而我彼,是不知也。
彼猶如諸天之家畜然。
唯然,如諸牲畜之有用于人也,人人有用于諸天。
若奪其一牲,固不悅,而況于多乎?故凡人之知此也,諸天不悅。
太初,宇宙唯大梵獨一。
唯一則未顯。
彼乃創造超上權能,即刹帝利。
諸天中為刹帝利者,因陀羅、波樓那、梭摩、樓達羅、帕遮尼亞、琰摩、密替豫、伊商那。
固無高于刹帝利者。
故邦君登位典禮中,婆羅門坐刹帝利之下。
彼唯以此榮譽授予刹帝利族姓。
唯婆羅門是刹帝利之歸藏。
故凡邦君至于尊極也,終亦依于婆羅門,為其歸藏。
有毀婆羅門者,是損已之歸藏也。
其所毀愈高者,其罪也滋甚。
彼猶未顯也,乃創造吠舍,生為天神,以順序不同而稱為:諸婆蘇。
諸樓達羅、諸阿底梯耶、諸維施渦提婆、諸摩樓多。
彼猶未顯也,乃創立戍陀族姓,為是普商,此土地即為普商。
蓋土地養物萬物。
彼猶未顯也,遂創造超上法。
凡為法者,乃刹帝利之權能,故無有高于法者,于是弱者以法而統服強者,如以邦君。
故法者即為真理。
故說真理者,人謂其說法;或說法者,人謂其說真理。
如此,蓋二為一也。
是則婆羅門、刹帝利、吠舍、戍陀。
此大梵在諸天以火神顯現,在人中以婆羅門顯現。
以(神道)刹帝利而為(凡人)刹帝利,如(神道)吠舍而為(凡人)吠舍,如(神道)戍陀而為(凡人)戍陀。
故人唯通過火祭冀其将來在諸天之世界,在凡人則通過婆羅門。
蓋大梵以此二形而顯。
複次,人若舍離斯世,而未見己(“自我”)之世界,則此無祝福彼,以其未知也;如未讀《韋陀》,或如未為事業。
倘非如未知而為此世大功業,其末也必滅彼。
故當唯敬“自我”為己之世界。
有如是敬拜“自我”為其世界者,其功業不滅;凡彼所彼願望,彼自“自我”盡造之。
複次,此(無知之人之)“自我”為一切衆生之所居世界。
人奉獻犧牲于此,“自我”化為諸天之世界。
人而唱誦《韋陀》,化為仙人世界。
人祭奠祖靈,且冀得後嗣,化為祖靈世界。
人供給安居,布施飲食,化為凡人世界。
人為牲畜求水草,化為牲畜世界。
若野獸飛禽以至于蝼蟻,皆得依存養活于其家,化為凡此之世界。
如人願意己之世界得安樂,衆生亦如是願其人安樂,唯此為已知且經推斷者。
太初,宇宙唯自我,獨一。
彼願望曰:“我願有婦,則将有後代;我願有财,則将作事業。
”其欲望有如此者。
欲望再多,其所得不多乎此。
故至今獨居之人,則願望曰:“我願有婦,将有後嗣;我願有财,将為事業。
”若其一者未得,則自思為不全。
其為全心思,為其自我(夫);語言,為其婦;氣息,為後嗣;眼,為人間之财,蓋以眼見而有獲;耳,為天上之财,蓋以耳而得聞;身,為其事業,蓋以身而行業。
此為祭祀之事五,犧牲之事五,人亦五重,凡此世間萬物皆為五重。
彼如是知者,一切皆得焉。
[摘自《大林間奧義書》] 精微43 “吾兒!如蜂之釀蜜,采集遙遠花樹之菁華,化此菁華為一液。
“如菁華間無由分别蓋或曰,‘我,此樹之菁華也。
’‘我,彼樹之菁華也。
’吾兒,世間一切衆生,當其臻至于真者(熟睡或死亡時),不自知其臻至于真者,亦複如是。
“世間彼等動物,或獅,或狼,或豬,或蟲,或蜢,或蚋,或蚊,皆一一複為其所是者。
“是彼為至精微者,此宇宙萬有以彼為自性也。
彼為‘真’,彼為‘自我’,施偉多凱也徒,彼為爾矣。
” 子曰:“願阿父教我更多!” 父曰:“吾兒!可也。
” “吾兒!如此諸水也,東者東流;西者西注,出乎海,歸于海,而化為海;如是于海中,而不自知我為此水也,我為彼水也。
“吾兒!世間一切衆生,當其來自真者,不自知其來自真者,亦複如是。
世間彼等動物,或獅,或狼,或豬,或蟲,或蜢,或蚋,或蚊,皆一一複為其所是者。
“是彼為至精微者,此宇宙萬有以彼為自性也。
彼為‘真’,彼為‘自我’,施偉多凱也徒,彼為爾矣。
” 子曰:“願阿父教我更多!” 父曰:“吾兒!可也。
” “吾兒!此大樹也,若伐其根,則液出,而猶生也。
若伐其幹,則液出,而猶生也。
若伐其杪,則液出,而猶生也。
其生命由自我彌滲,吸滋潤,敷榮華,挺然而立。
“若其生命離其一枝,則其一枝萎;又離其一枝矣,則其一枝枯;更離其一枝矣,則其一枝槁;若離此全樹,則全樹絕矣。
吾兒,正如是也,汝當知。
”則曰: “唯生命已舍離,此身死矣,而生命不死也。
“是彼為至精微者,此宇宙萬有以彼為自性也。
彼為‘真’,彼為‘自我’,施偉多凱也徒,彼為爾矣。
” “阿父教我更多!” 曰:“吾兒!可也。
” “由彼無花果樹摘一果來!” “此是也!阿父!” “破之!” “破之矣!阿父!” “其中汝何所見耶?” “殊微細之子也!” “再破其一子!” “破之矣!阿父!” “其中汝何所見耶?” “無物矣!阿父!” 曰:“吾兒!此至精微者,汝所不見也,然由此至精微者,此一大無花果樹而挺生。
“吾兒!汝信之。
是彼為至精微者,此宇宙萬有以彼為自性也。
彼為‘真’,彼為‘自我’,施偉多凱也徒,彼為爾矣。
” 子曰:“阿父教我更多!” 父曰:“吾兒!可也。
” “置此鹽于水中,明晨複來見我!” 彼依囑為之。
父謂之曰:“取汝昨夜置水中之鹽來!” 子于水中探之而不得,蓋鹽已盡溶。
父曰:“汝由上邊飲之。
如何?” 子曰:“鹹也!” “汝自中間飲之。
如何?” 子曰:“鹹也!” “汝由下方飲之。
如何?” 子曰:“鹹也!” 父曰:“棄之!爾來此坐。
” 彼坐已,而鹽固常在。
父乃曰:“誠哉!吾兒!汝于此身中固不能見彼‘真者’,然彼固在其中也。
“是彼為至精微者,此宇宙萬有以彼為自性也。
彼為‘真’,彼為‘自我’,彼為爾矣!” “願阿父教我更多!” “吾兒!可也!” [摘自《唱贊奧義書》] 真正的大梵 此皆大梵也。
人當靜定觀此有形世界,此為萬物從之而生,往焉而滅,依之而呼吸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