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關燈
小
中
大
零一夜》聯系起來。
第四層不真實是認為,印度教和佛教中人類的基本精神概念,它們根本上否認唯物主義,以及它們對于從那些宗教而來的非暴力立場,這些對現代世界沒有什麼教益。
佛教認為,最大的罪是無知或無思想,神聖的生命肇始并奠基于道德渴求和探索與自省的精神。
關于印度無思想的這一罪必須得停止了。
把印度或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問題弄成一個碰不得的話題,誰也不會從中受益。
我堅信,這一代的年長政治家已經無望了,我們必須以教育下一代對印度這個民族有一個更為正确的看法而開始。
關于印度教信仰、當今印度人的國家宗教以及像甘地和尼赫魯2這些印度領導人的基本資料,可以在第一部分印度信仰裡看到。
印度思想的特征是:在印度,宗教和哲學是分不開的。
在這個國度,重提哲學和宗教之間的“關聯”就沒有必要了,在現代世界也不存在找到缺少這一環節的關鍵問題。
印度哲學和關于上帝的知識是分不開的,正如中國哲學和人格問題不可分一樣。
我們不知曉我們是否正處在一個世紀的結束,不知曉我們高度專業化和部門化的思想家是否有能力把科學、哲學和宗教聯合起來。
不過,印度顯然是一片充滿宗教和宗教精神的土地。
印度出現了太多的宗教,中國則太少了。
印度宗教精神的涓涓細流流淌到了中國,充盈了整個東亞地區。
印度的麻煩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但凡一個人若是缺少宗教精神,轉向印度而非世上其他任何國家,看起來似乎更符合邏輯,更為合适。
顯然,如今宗教還是一種活生生的情感,基督教把另一邊臉轉過去的教義,隻能在印度而非世上其他國家才可以轉化成一個由大衆進行的國家性運動。
印度的悖論是全世界不抵抗主義者的悖論。
然而,和平隻能從非暴力和不相信武力而來,非暴力隻來自印度,因為印度人似乎真正相信非暴力。
在想象文學的王國,偉大的印度史詩将會自圓其說。
與《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比較是無法避開的。
我傾向于把《羅摩衍那》的整個故事呈現出來,而不是把兩部史詩都拿出來,但哪一部都不完整。
感興趣的讀者不妨讀讀人人圖書出版的《摩诃婆羅多》。
由于篇幅緣故,我還覺得有必要省去“印度的莎士比亞”迦梨陀娑3的《沙恭達羅》(人人圖書版)中引人注目的偉大詩歌和《小泥車》4(阿瑟·威廉·賴德譯,哈佛東方系列叢書)這一流行的經典戲劇。
動物寓言體裁和《一千零一夜》的許多故事歸功于因寓言而著稱的印度人,此類寓言在佛教和非佛教文學中都非常豐富,這一發現也可能是一個完整的啟示。
H.G.羅林森在《印度遺産》裡“歐洲文學和思想中的印度”一文中寫道,“在格林或漢斯·安徒生作品裡看到的許多歐洲神話,包括魔鏡、一步七裡格靴、傑克與豆莖都可以在印度找到起源。
許多此類故事可以在《羅馬人的事迹》5《十日談》和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中看到。
”《威尼斯商人》中采用的三個小匣子的故事在《巴拉姆和喬刹法特》中可以看到,這顯然是佛的故事,被喬裝改扮成了基督教裝束,後來被封為如聖喬刹法特一樣的基督教聖人!大家當然都聽說過擠奶女工的故事,她夢想着自己的婚禮,結果把牛奶桶打翻了。
這一故事可以在婆羅門的一大罐麥片的故事裡看到其原型,後者收在《五卷書》的選篇裡。
最後,我把佛教教義和非教義著作中的重要文章收錄在此,主要是從摩诃衍那6即“大乘派”或者“北方佛教”流派而來。
我承認帶有個人偏見,大多使用以譯自梵語的中文本為基礎的大乘文本。
約在1880年,對巴利語的研究開始重要起來,重心轉移到“南方佛教”流派的小乘文本。
我認為,除了研究巴利語的學術方便以外,普通人對于佛教作為一門宗教的令人滿意的理解必須來自大乘文本。
我試圖在《首楞嚴經》選篇的前言中講清楚這一點。
盡管巴利語異常豐富,我還是認為,對于研究人類大真理的學者而言,最終搜集到的零星材料作為活生生的信仰一定還有點兒荒蕪。
我認為可以把三個選篇——《梨俱吠陀》頌詩、《薄伽梵歌》和《法句經》(本書把後兩篇完整地呈現出來了)——看成是印度思想發展曆程中的裡程碑,此中可以看到印度對于人類在世上生存意義的最優秀思索成果。
自然,本書沒有把印度在實證科學領域的發展包含在内。
非常有趣地看到,英國雅利安7主義的使徒休斯敦·張伯倫想證明雅利安的優越性時,他須把帕尼尼8作為世上第一位語法家。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印度遺産》的相關篇章裡讀到,也可以在薩卡爾的“古印度人的實證科學”裡看到,但這篇文章不容易找到。
我要感謝紐約市立大學的塔拉克納思·達斯博士,他幫我找到一些參考資料,還向我解釋了一些令人模糊的印度術語,并且浏覽了本書中印度部分的校樣。
第四層不真實是認為,印度教和佛教中人類的基本精神概念,它們根本上否認唯物主義,以及它們對于從那些宗教而來的非暴力立場,這些對現代世界沒有什麼教益。
佛教認為,最大的罪是無知或無思想,神聖的生命肇始并奠基于道德渴求和探索與自省的精神。
關于印度無思想的這一罪必須得停止了。
把印度或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問題弄成一個碰不得的話題,誰也不會從中受益。
我堅信,這一代的年長政治家已經無望了,我們必須以教育下一代對印度這個民族有一個更為正确的看法而開始。
關于印度教信仰、當今印度人的國家宗教以及像甘地和尼赫魯2這些印度領導人的基本資料,可以在第一部分印度信仰裡看到。
印度思想的特征是:在印度,宗教和哲學是分不開的。
在這個國度,重提哲學和宗教之間的“關聯”就沒有必要了,在現代世界也不存在找到缺少這一環節的關鍵問題。
印度哲學和關于上帝的知識是分不開的,正如中國哲學和人格問題不可分一樣。
我們不知曉我們是否正處在一個世紀的結束,不知曉我們高度專業化和部門化的思想家是否有能力把科學、哲學和宗教聯合起來。
不過,印度顯然是一片充滿宗教和宗教精神的土地。
印度出現了太多的宗教,中國則太少了。
印度宗教精神的涓涓細流流淌到了中國,充盈了整個東亞地區。
印度的麻煩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但凡一個人若是缺少宗教精神,轉向印度而非世上其他任何國家,看起來似乎更符合邏輯,更為合适。
顯然,如今宗教還是一種活生生的情感,基督教把另一邊臉轉過去的教義,隻能在印度而非世上其他國家才可以轉化成一個由大衆進行的國家性運動。
印度的悖論是全世界不抵抗主義者的悖論。
然而,和平隻能從非暴力和不相信武力而來,非暴力隻來自印度,因為印度人似乎真正相信非暴力。
在想象文學的王國,偉大的印度史詩将會自圓其說。
與《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比較是無法避開的。
我傾向于把《羅摩衍那》的整個故事呈現出來,而不是把兩部史詩都拿出來,但哪一部都不完整。
感興趣的讀者不妨讀讀人人圖書出版的《摩诃婆羅多》。
由于篇幅緣故,我還覺得有必要省去“印度的莎士比亞”迦梨陀娑3的《沙恭達羅》(人人圖書版)中引人注目的偉大詩歌和《小泥車》4(阿瑟·威廉·賴德譯,哈佛東方系列叢書)這一流行的經典戲劇。
動物寓言體裁和《一千零一夜》的許多故事歸功于因寓言而著稱的印度人,此類寓言在佛教和非佛教文學中都非常豐富,這一發現也可能是一個完整的啟示。
H.G.羅林森在《印度遺産》裡“歐洲文學和思想中的印度”一文中寫道,“在格林或漢斯·安徒生作品裡看到的許多歐洲神話,包括魔鏡、一步七裡格靴、傑克與豆莖都可以在印度找到起源。
許多此類故事可以在《羅馬人的事迹》5《十日談》和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中看到。
”《威尼斯商人》中采用的三個小匣子的故事在《巴拉姆和喬刹法特》中可以看到,這顯然是佛的故事,被喬裝改扮成了基督教裝束,後來被封為如聖喬刹法特一樣的基督教聖人!大家當然都聽說過擠奶女工的故事,她夢想着自己的婚禮,結果把牛奶桶打翻了。
這一故事可以在婆羅門的一大罐麥片的故事裡看到其原型,後者收在《五卷書》的選篇裡。
最後,我把佛教教義和非教義著作中的重要文章收錄在此,主要是從摩诃衍那6即“大乘派”或者“北方佛教”流派而來。
我承認帶有個人偏見,大多使用以譯自梵語的中文本為基礎的大乘文本。
約在1880年,對巴利語的研究開始重要起來,重心轉移到“南方佛教”流派的小乘文本。
我認為,除了研究巴利語的學術方便以外,普通人對于佛教作為一門宗教的令人滿意的理解必須來自大乘文本。
我試圖在《首楞嚴經》選篇的前言中講清楚這一點。
盡管巴利語異常豐富,我還是認為,對于研究人類大真理的學者而言,最終搜集到的零星材料作為活生生的信仰一定還有點兒荒蕪。
我認為可以把三個選篇——《梨俱吠陀》頌詩、《薄伽梵歌》和《法句經》(本書把後兩篇完整地呈現出來了)——看成是印度思想發展曆程中的裡程碑,此中可以看到印度對于人類在世上生存意義的最優秀思索成果。
自然,本書沒有把印度在實證科學領域的發展包含在内。
非常有趣地看到,英國雅利安7主義的使徒休斯敦·張伯倫想證明雅利安的優越性時,他須把帕尼尼8作為世上第一位語法家。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印度遺産》的相關篇章裡讀到,也可以在薩卡爾的“古印度人的實證科學”裡看到,但這篇文章不容易找到。
我要感謝紐約市立大學的塔拉克納思·達斯博士,他幫我找到一些參考資料,還向我解釋了一些令人模糊的印度術語,并且浏覽了本書中印度部分的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