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明心下

關燈
密,莫肯稍疏。

    不獨人也,下生動物于茲尤甚。

    吾昔在北京萬壽山園中,見大樹上有長約二寸許之厚皮移動甚疾,餘猝爾驚曰:樹皮既脫,胡能附樹疾走而不墜耶?徐取觀之,明明一粗塊之樹皮;及剖視之,則其中固一蟲也。

    此蟲不知何名,乃深歎此蟲于自體親昵藏護之切也。

    此等事生物學上所發見不少。

    二後有貪,謂求續生不斷故。

    此從自體貪中别出言之。

    或有問言:“世人持斷見者,自知死後即便斷滅,宜若無後有貪可言。

    ”曰:不,不,愛力非斷見可移。

    由愛潤生方有生,人之有生,由愛力滋潤之故生。

    《楞嚴經》談此義極透。

    如汝明知當來斷滅,而猶厚愛其生,則愛力非斷見所移審矣。

    汝後有貪,豈随斷見而舍耶?汝昨日之生已逝,今日之生已有,今日之生方盡,明日之生當有。

    故後有貪,為有生類所與生俱有者,何足疑耶?三嗣續貪,謂求傳種不絕故。

    自植物至人類随在可征。

    四男女貪,謂樂着淫欲故。

    征之小說詩歌,幾無往而不表現男女之欲。

    憂國情深,亦托美人芳草;即寄懷世外,猶複侈言仙女。

    五資具貪,謂樂着一切資具故。

    凡日用飲食、田宅、财貨、仆隸、黨與、權勢、名譽,乃至一切便利己私事,通稱資具。

    人類之資具貪亦從獸性傳來,每見禽獸巢穴多集聚刍糧等資具。

    六貪貪,謂若所貪未及得者,貪心自現境相而貪故。

    如好色者心中或懸想一美人。

    七蓋貪,謂于前所樂受事,已過去者猶生戀着,即有蓋藏義故。

    蓋藏者,言其不肯放舍故。

    八見貪,謂于所知、所見,雖淺陋邪謬亦樂着不舍故。

    見貪重者便難與語。

    如上八種,貪相略明。

    《瑜珈》五十五說有十貪,但列名目而無解說。

    《緣起經》說有四種愛,以明貪相。

    今并有采撮,說為八種。

    學者以是而反躬察識,毋自蔽焉可也。

     瞋心所者,于諸有情起憎恚故,名為瞋。

    《倫記》五十九說瞋略有三:一有情瞋,于有情而起瞋故;二境界瞋,于不可意境即生瞋故;三見瞋,于他見生瞋故。

    有情瞋者,由有我見故,即有人見生;人見與我見同時生。

    由有人我二見故,即有瞋生。

    瞋與人我二見同時生。

    瞋相無量,略分粗細。

    粗者因利害毀譽等等沖突所引發,其相粗動,或轉為忿恨等。

    細者其相深微,雖無利害毀譽等等沖突,亦常有與人落落難合意故。

    隐士孤高,正是瞋惑。

    夫群生懷瞋而好殺,世間曆史大氐為相斫書,前世小說詩歌亦多以雄武敢鬥為上德,皆瞋之着也。

    或曰:“瞋為習心固也。

    征以達爾文生存競争之論,則瞋者當亦出于生存之需,而不必訾之以惑欤。

    ”餘曰:互助論者所發見之事實,明與達氏反。

    伊川釋《易》之《比》亦雲:“萬物莫不相比助而後得生。

    ”其言皆有證驗。

    故知生存所需者乃比助而非競争,然則謂瞋非惑而為應于生存之需可乎?境界瞋者,亦有情瞋之變态,由于有情懷瞋故,境界随之而轉。

    遂覺邱陵坎窞并是險,暑雨祈寒俱成嗟怨,怼人則器物皆罪,伐國則城邑為潴,忮心每及于飄瓦,誅鋤亦逮于草木。

    此皆有情瞋盛,故随所涉而皆乖戾之境也。

    見瞋者,複于有情瞋中别出言之,此與前貪數中所舉見貪實相因。

    夫唯貪着己見,故不能容納他見,遂乃惡直而醜正,是丹而非素。

    從來朋黨之禍,門戶之争,皆由此起。

    凡人不能舍其見貪見瞋,故一任己見以為是非,好用感情的邏輯。

    而不暇求理道之真,此物論之所以難齊也。

     慢心所者,依于我見而高舉故,名為慢。

    舊說慢有七種,今述其略,而稍有省易。

    一者私其形骸而計為我,自恃高舉,名為我慢。

    二者視材智劣于己者,即謂我勝彼,視材智等于己者,即謂我與彼相等,此皆令心高舉,總說為慢。

    或問:“于等己者即謂我與之等,似不為慢。

    ”答曰:由計等故,自心高舉,豈若澄懷了無計量?三者于他人遠勝我者,我顧自謂少分不及,此名卑慢。

    雖自知卑劣,猶起慢故,名卑慢。

    四者于彼勝己,顧反計己勝,斯名過慢。

    五者己實不德,而乃自謂有德,恃惡高舉,名為邪慢。

    若無知而自謂有知,少得而自謂已足,皆邪慢攝。

    夫慢多者胸量極狹,不能求賢自益納善自廣,咎始于居滿,心懷高舉,即是滿相。

    ”其流極于無慚無愧。

    儒者謂之無恥,至不比于人。

    故學者宜先伏慢。

     惡見心所者,于境颠倒推度故,慧與癡交雜俱起故,别境中慧心所與染心所中癡同行而成惡見,癡即無明。

    名惡見。

    見不正故名惡。

    惡見相狀複雜,不可究诘,抉其重者略談三見:曰我見、邊見、邪見。

     我見亦雲身見。

    梵言薩迦耶。

    由不悟真性故,遂私其形軀而計我、我所,是名我見。

    言我者,亦攝我所,由計我故,同時即計我所。

    雲何我所?我所有者名我所故。

    如于形軀,計為自我,同時亦計為我所,雲是我之身故。

    若身外諸法,則但計為我所。

    如妻子、田宅、财貨、權位、名譽,乃至一切為我所有者,皆是我所故。

    故有我見,即有我所,此是自私根源,萬惡都由此起。

    蓋人心隐微中,緣形軀而起自我之見,念念堅執,曾無暫舍,是乃與生俱生而不自覺其如是者。

    此謂俱生我執,不獨在人為然,動物亦執形軀為自體即是我執。

    植物護其形幹,亦隐有我見,但甚暧昧耳。

    大抵有生之類限于形氣而昧其本來,不了自性上元無物我種種差别,乃計其形骸為獨立的自體而私之為我,其實非我,特妄計耳。

     邊見者亦雲邊執見。

    執一邊故名邊執見。

    略說有二:曰常邊、斷邊。

    常邊者,由我見增上力故。

    常邊見之起,亦由我見加上之力。

    計有現前諸物,攀援不舍,謂當常住,不了諸物元是刹那生滅曾無實法,但假說為物。

    不了至此為句。

    變化密移,今已非昔,而迷者視之若舊,計此相續之相,謂是常恒,此則堕常邊過。

    斷邊者,由我見增上力故,于物怙常不得,轉計為斷,由見世間風動雲飛,山崩川竭,倏忽無迹,根身器界悉從變滅。

    如經言:劫火洞然,大千俱壞,遂謂諸法昔有今無,今有後無,此則堕斷邊過。

    若悟物本無實,依何雲斷?故知斷見亦緣取物。

    然常斷二邊元是疊堕,是所當知。

    疊堕者,有時離常,即便堕斷;有時離斷,還複堕常故。

     邪見亦雲不正見。

    略說以二:曰增益見,曰損減見。

    增益見者,于本無事妄構為有。

    如于色等法上增益瓶等相,眼識所取唯色乃至身識所取唯堅,本無瓶等,故瓶等相,純是增益于色等之上。

    轉增益瓶等無常相。

    隻是重重增益。

    乃至于形軀不如實知故,妄增益我相。

    形軀本不實,今乃緣形軀而妄計為自我,即是無端增益我相于形軀之上也。

    于自性不返證故,妄增益外在實體相。

    故境益見幻構宇宙,猶如幻術家幻現象馬種種形物。

    損減見者,于本有事妄計為無,治故籍者任情取舍,将于古人确實之紀事不肯置信。

    今或不信古有大禹其人,非損減見而何?生長僻陋者涉曆既狹,開殊方異物則拟之齊諧志怪。

    淺見者流不悟深遠,則诋玄言為空誕。

    大氐憑有限之經驗以推測事理,則不得事理之真而自陷于損減見者,乃不善學者之通患也。

    凡增益見以無為有,凡損減見以有為無。

    然增與損必恒相依,無孤起故。

    如昔人說地靜者,于地上增益靜相,同時即于動相為損減故,增益見無孤起之理,既增妄相,必損真相故。

    然則人生知識無往不是增益妄相,則睹真者其誰耶?或言:綜事辯物,務得其理,不必純為增益者。

    不知約真谛言,一切物皆假設故有,元非實在,雲何非增益欤? 綜上三見,邪見最寬,一切謬解皆邪見攝。

     本惑五心所,各分粗細。

    粗者猛利,動損自他。

    其發動必擾亂于心,以損自己,又必不利于物,即損他人。

    細者微劣,于他無損。

    然粗者須對治之令不現起,細者與恒行心所同葉合于感識意識以取境,亦當對治,令其伏斷,具在善心所中。

     善心所,舊說有十一法,今省并為七法,曰定、信、無癡、無貪、無嗔、精進、不放逸。

    省去無慚等五法,并入别境中定。

     定心所者,令心收攝凝聚故,正對治沉掉故,沈者昏沉,掉者掉舉亦雲浮散,沈與掉皆不定相。

    名為定。

    由如理作意力故,有定心所生。

    背惑而順正理,深自警策,名如理作意定心所必由如理作意引生。

    定者,收攝凝聚,并力内注,助心反緣,注者專注,助者相應義。

    定心所以其收攝凝聚的力葉助于心,而自反觀故。

    不循諸惑滑熟路故。

    諸惑從無始來與生俱有,與形相昵,未曾斷舍,故其現起,如率循滑熟路子走一般,所以惑起如機械而不自覺。

    今此收攝凝聚力者,即是自己新生之一種定力,卻要背惑而行,不肯率循熟路走,是能引發内自本心,便諸惑染無可乘故。

    本心不由外铄曰内,不從他得曰自。

    本心既藉定顯發,得為主宰,故惑不容生。

    夫本心者,元是寂靜圓明,毫無欠缺。

    寂靜者,澄湛之極,其應恒止;圓明者,虛靈之極,其照恒遍。

    但惑起障之,則心不得自顯而等于亡失,此昔人所以有放心之說也。

    然心雖受障,畢竟未嘗不在,縱惑染流行,而此心法爾自運亦未堪全蔽。

    如浮雲蔽日,而言無日,實則日亦未嘗不在。

    雖複積陰重閉,要非絕無微陽呈露其間者,但勢用微劣,而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