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明心下
關燈
小
中
大
無陽耳。
無陽猶雲無日。
定心所即以其收攝凝聚勢用,乘乎本心之運不容全蔽如所謂微陽者,乃令其保聚益大而無亡失之憂,使本心浸顯而極盛,則諸惑亦漸伏而終盡。
故定力者,實能對治諸惑。
而雲正對治沉掉者,則以定相與沉掉相正相翻故,乃舉勝而談。
然既置正言,即顯不獨對治沉掉可知。
定數如是,餘對治力餘雲雲者,猶言其他善心所的對治力。
可例觀也。
信心所者,令心清淨故,正對治無慚無愧故,名為信。
由如理作意力,引生清淨勢用,即此淨勢葉合于心而共趣所緣者,是名信故。
清淨勢用省言淨勢,此與如理作意乃同時而起者,葉合即相應義。
此信所緣義境,略說以二:一者于真理有願欲故,此中假說真理為信之所緣義境,吾人不甘同于草木鳥獸之無知,必欲洞明宇宙人生之蘊,易言之,即欲自識本來,此即求真理之願欲。
能于真理起信。
二者于自力起信,發起勝行,深信自力能得能成故。
行者造作義,自思慮之微至身語之着,所有創造,所有作為,總說名行。
勝行者,此行純善,無有迷妄,故名勝行。
深信自力能得而無失,能成而無虧,斷無力不足之患。
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亦此旨也。
故信之為義極嚴格。
信者清淨相,與無慚無愧渾濁相正相翻故,渾濁至于無慚無愧而極。
故說信,于無慚無愧為正對治。
無癡心所者,正對治無明故,于諸理事明解不迷故,名無癡。
無癡依何而起?由定力故,于本心微明保聚增長;微明者,本心之明雖為惑所障,而不無微明呈露故。
由信力故,引發本淨,本淨謂本心清淨。
于是有性智生;性智即本心,見《明宗章》,依性智而起明解作用,亦雲始發智。
由前被障今始顯發,故雲始發。
前述别境中慧心所舍染性而純為淨慧者,即此中明解是也。
性智全泯外緣,而默然反觀,炯然自了,所謂内證離言是也。
蓋此能證即是所證,而實無能所可分,故是照體獨立,迥超物表。
明解始發智。
則緣慮事物,推理無妄,不違律故,析物博征,務求實故,知周萬物,而未嘗逐物。
世疑聖人但務内照而遺物棄知,是乃妄測。
設謂聖人之知,亦猶夫未見性人之鑿以為知也,則夏蟲不可與語冰矣。
鑿者穿鑿,刻意求入,而任主觀,不順物之理;又乃矜其私智,求通乎物,而未免殉于物也。
無貪心所者,正對治貪故,無染着故,名無貪。
由定及信應合于心,有無貪勢用俱轉。
無貪者,謂于貪習,察識精嚴而深禁絕之,是名無貪。
無者禁絕之詞。
身非私有,元與天地萬物通為一體,即置身于天地萬物公共之地而同焉皆得,各得其所。
何為拘礙形骸妄生貪着,梏亡自性?形雖分物我,而性上元無差别;人若私其形,則必梏亡其性,自喪本真。
故自體貪,應如是絕。
非絕自體,隻是絕自體貪。
萬物誘焉皆生,而實無生相可得,生生者不住故,刹那滅故。
不住故無物,謂無獨立存在的物事。
無物矣,則生者實未嘗有生也。
既生即無生,則寄之無生而寓諸無竟,奚其不樂?何不悟生之幻化而欲怙之,妄執有一己之生冀其後有耶?何不,至此為句。
生者,大化周流,本無所謂一己,而人之後有貪,則妄執有一己之生,故惑也。
故後有貪,應如是絕。
非絕後有,隻是絕後有貪。
嗣續者,大生之流,大生者,萬物同體而生故名。
如吾有嗣續,亦大生之流行不息故也。
物則拘形,私其種息,動植傳種,各私其類。
人乃率性,胡容私怙我嗣我續?故嗣續貪,應如是絕。
非絕嗣續,隻是絕嗣續貪。
匹偶之合,用遂其生,愛而有敬,所以率性,狥于形者愛戀成溺,或同人道于禽獸。
故男女貪,應如是絕。
非絕男婦,隻是絕男女貪。
男女合不以理,交不由義,居室恒渎亵而無敬,此即貪之表現,故應絕也。
本性具足,無待外求,足乎内者無求于外。
養形之需元屬有限,随分自适,不虧吾性,狂貪無厭,本實先撥。
逐物而失其性,是本撥也。
故資具貪,應如是絕。
非資具可絕,隻是絕資具貪耳。
并心外馳,殉物喪己,此貪過重,故應絕。
《論語》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是能絕資具貪者。
貪貪、蓋貪,參看貪心所中。
作蠶自縛,心與物化,生機泯滅。
故此二貪,應如是絕。
真見性者,無己見可執,其有若無,其實若虛,循物無違之謂智,匪用其私。
循物雲雲者,謂率循乎物理之實然,而非以己見臆度與之相達也。
莊生曰“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惟自私用知,讀智。
分畛始立,是非之塗樊然淆亂。
故見貪者,應如是絕。
如上粗析八種對治,說無貪略竟。
無瞋心所者,正對治瞋故,無憎恚故,名無瞋。
由定及信應合于心,有無瞋勢用俱轉。
無瞋者,謂于瞋習,察識精嚴而深禁絕之,是名無瞋。
倘以利害或毀譽等因而于人起憎惡,此念萌時,反諸本心,恻然如傷,不忍複校。
校者,計較。
心體物而無不在,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故也。
本心即性,性者物我同體,故雲心體物而無不在。
然瞋勢盛者,猶欲瞞心而逞其惑,俗雲理欲交戰是也。
當此頃間,必賴無瞋勢用助葉于心方能勝惑。
人能率性,不因利害瞋物而失慈柔,體物所以立誠,體物者,視萬物與吾為一體,故無瞋而盡其誠也。
備物所以存仁,瞋則損害乎物而不能備之,無瞋不爾。
故人極立,而遠于禽獸也。
禽獸因氣昏惑重,天性全汩沒,隻有趨利避害之慣習,此外無知。
至人則不然,卻能發展其天性,而有無瞋無貪無癡等善心所著見,此其所以異于禽獸。
或有難言:“于私利害可不校,至于世間大暴惡者,若強淩弱、富豪侵削勞苦者之類,亦起瞋否?”答曰:于彼大暴惡雖起瞋,而不為瞋。
何以故?彼為大暴惡,不利群生,公理所不容,因而瞋之,非吾以私利私害而起瞋也。
廓然應物,未嘗有瞋之一念累于中也。
故雖為讨暴誅惡而動衆興戎,亦不為瞋。
吾無私也,夫瞋不以私,則當憎恚因物而起時,其中必有哀痛慘切之隐。
曾子所謂“聽訟得情哀矜勿喜”者,稱心之談也,是其發于本心體物之誠而不容已也。
若瞋發于私,則惑起而本心已失。
心為惑所障故。
即物我隔絕,乃唯見有物之可憎,而何有于哀痛慘切乎?于彼暴惡,以瞋相報,便以己同化于彼,可懼孰甚!故有情瞋畢竟應斷。
安土敦仁,本《易傳》。
土者境義,言随境能安,乃所以敦笃吾之仁。
無入不得。
《中庸》雲“君子無入而不自得馬。
”心為境縛,則天地雖大,詩人猶嗟靡騁;境随心轉,則陋巷不堪,賢者自有樂在。
故境界瞋畢竟應斷。
是非之執,每囿于情識。
守其一曲,斯不能觀其會通,取舍兩端,必有偏倚,彼其明之所立,正其蔽之所成。
明與蔽相因,斯執礙橫生,诤論競起,诋諆瑕釁,互為主敵,故天竺外道至以斬首相要,此土異家亦有操戈之喻,此見瞋之害也。
惟見性者不為情識所封,故能因是因非,玄同彼我,息言忘照,休乎天鈞。
知辨者之勞,猶虻蚊之于天地,雖不得已而有言,始乎無取,終乎無得,故智與理冥,而喜怒不用,豈複有龂龂之患乎?故見瞋者畢竟應斷。
精進心所者,對治諸惑故,令心勇悍故,名精進。
由如理作意力,乃有勇悍勢用俱起,而與心同行。
凡人不精進者,即役于形、锢于惑,而無所堪任,是放其心以亡其生理者也。
無所堪任者,無所堪能,無所任受,如草木鳥獸然也。
精進者,自強不息,體至剛而涵萬有,體者體現,人性本來剛大,而役于形锢于惑者則失其性,故必發起精進,以體現其剛大之性。
唯率性者為能盡其知能,故雲涵萬有。
立至誠以宰百為,誠者真實無妄,性之德也。
百為一主乎誠,即所為無不順性,故是精進。
日新而不用其故,唯其剛健誠實,故恒創新而不守故。
進進而無所于止,故在心為勇悍之相焉。
舊說精進為五種:一被甲精進,最初發起猛利樂欲,如着甲入陣有大威勢故。
二加行精進,繼起堅固策勤無稍懈故。
三無下精進,有所證得,不自輕蔑,益勤上達故。
四無退精進,忍受諸苦,猛利而前,雖逢生死苦,亦不退轉故。
雖雲無下,逢苦或休,故應次以無退。
五無足精進,規模廣遠,不為少得便生餍足故。
堯、舜為政,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正是精進。
孔子曰:“我學不厭,而誨不倦也。
”又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又曰:“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此皆自道其精進之概。
總之人生唯于精進見生命,一息不精進即成乎死物,故精進終無足也。
精進即身心調暢,古師别立輕安,今故不立。
精進與平常言勤者異義,如勤作諸惡者平常亦謂之勤,此實堕沒非是精進。
不放逸心所者,對治諸惑故,恒持戒故,恒字吃緊。
名不放逸。
由如理作意力,有戒懼勢用俱起,葉合于心,令心常惺,惑不得起,為定所依。
佛氏三學,以戒為本,由戒生定,故戒是定之所依,不放逸即攝戒。
儒家舊有主靜主敬之說,學者或疑有二,不知敬而無失,始能息諸憧擾,主一無适,内欲不萌即是靜也。
此中說定,即該主靜;說不放逸是定依,即該主敬。
夫微妙而難見者心也,猛利
無陽猶雲無日。
定心所即以其收攝凝聚勢用,乘乎本心之運不容全蔽如所謂微陽者,乃令其保聚益大而無亡失之憂,使本心浸顯而極盛,則諸惑亦漸伏而終盡。
故定力者,實能對治諸惑。
而雲正對治沉掉者,則以定相與沉掉相正相翻故,乃舉勝而談。
然既置正言,即顯不獨對治沉掉可知。
定數如是,餘對治力餘雲雲者,猶言其他善心所的對治力。
可例觀也。
信心所者,令心清淨故,正對治無慚無愧故,名為信。
由如理作意力,引生清淨勢用,即此淨勢葉合于心而共趣所緣者,是名信故。
清淨勢用省言淨勢,此與如理作意乃同時而起者,葉合即相應義。
此信所緣義境,略說以二:一者于真理有願欲故,此中假說真理為信之所緣義境,吾人不甘同于草木鳥獸之無知,必欲洞明宇宙人生之蘊,易言之,即欲自識本來,此即求真理之願欲。
能于真理起信。
二者于自力起信,發起勝行,深信自力能得能成故。
行者造作義,自思慮之微至身語之着,所有創造,所有作為,總說名行。
勝行者,此行純善,無有迷妄,故名勝行。
深信自力能得而無失,能成而無虧,斷無力不足之患。
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亦此旨也。
故信之為義極嚴格。
信者清淨相,與無慚無愧渾濁相正相翻故,渾濁至于無慚無愧而極。
故說信,于無慚無愧為正對治。
無癡心所者,正對治無明故,于諸理事明解不迷故,名無癡。
無癡依何而起?由定力故,于本心微明保聚增長;微明者,本心之明雖為惑所障,而不無微明呈露故。
由信力故,引發本淨,本淨謂本心清淨。
于是有性智生;性智即本心,見《明宗章》,依性智而起明解作用,亦雲始發智。
由前被障今始顯發,故雲始發。
前述别境中慧心所舍染性而純為淨慧者,即此中明解是也。
性智全泯外緣,而默然反觀,炯然自了,所謂内證離言是也。
蓋此能證即是所證,而實無能所可分,故是照體獨立,迥超物表。
明解始發智。
則緣慮事物,推理無妄,不違律故,析物博征,務求實故,知周萬物,而未嘗逐物。
世疑聖人但務内照而遺物棄知,是乃妄測。
設謂聖人之知,亦猶夫未見性人之鑿以為知也,則夏蟲不可與語冰矣。
鑿者穿鑿,刻意求入,而任主觀,不順物之理;又乃矜其私智,求通乎物,而未免殉于物也。
無貪心所者,正對治貪故,無染着故,名無貪。
由定及信應合于心,有無貪勢用俱轉。
無貪者,謂于貪習,察識精嚴而深禁絕之,是名無貪。
無者禁絕之詞。
身非私有,元與天地萬物通為一體,即置身于天地萬物公共之地而同焉皆得,各得其所。
何為拘礙形骸妄生貪着,梏亡自性?形雖分物我,而性上元無差别;人若私其形,則必梏亡其性,自喪本真。
故自體貪,應如是絕。
非絕自體,隻是絕自體貪。
萬物誘焉皆生,而實無生相可得,生生者不住故,刹那滅故。
不住故無物,謂無獨立存在的物事。
無物矣,則生者實未嘗有生也。
既生即無生,則寄之無生而寓諸無竟,奚其不樂?何不悟生之幻化而欲怙之,妄執有一己之生冀其後有耶?何不,至此為句。
生者,大化周流,本無所謂一己,而人之後有貪,則妄執有一己之生,故惑也。
故後有貪,應如是絕。
非絕後有,隻是絕後有貪。
嗣續者,大生之流,大生者,萬物同體而生故名。
如吾有嗣續,亦大生之流行不息故也。
物則拘形,私其種息,動植傳種,各私其類。
人乃率性,胡容私怙我嗣我續?故嗣續貪,應如是絕。
非絕嗣續,隻是絕嗣續貪。
匹偶之合,用遂其生,愛而有敬,所以率性,狥于形者愛戀成溺,或同人道于禽獸。
故男女貪,應如是絕。
非絕男婦,隻是絕男女貪。
男女合不以理,交不由義,居室恒渎亵而無敬,此即貪之表現,故應絕也。
本性具足,無待外求,足乎内者無求于外。
養形之需元屬有限,随分自适,不虧吾性,狂貪無厭,本實先撥。
逐物而失其性,是本撥也。
故資具貪,應如是絕。
非資具可絕,隻是絕資具貪耳。
并心外馳,殉物喪己,此貪過重,故應絕。
《論語》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是能絕資具貪者。
貪貪、蓋貪,參看貪心所中。
作蠶自縛,心與物化,生機泯滅。
故此二貪,應如是絕。
真見性者,無己見可執,其有若無,其實若虛,循物無違之謂智,匪用其私。
循物雲雲者,謂率循乎物理之實然,而非以己見臆度與之相達也。
莊生曰“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惟自私用知,讀智。
分畛始立,是非之塗樊然淆亂。
故見貪者,應如是絕。
如上粗析八種對治,說無貪略竟。
無瞋心所者,正對治瞋故,無憎恚故,名無瞋。
由定及信應合于心,有無瞋勢用俱轉。
無瞋者,謂于瞋習,察識精嚴而深禁絕之,是名無瞋。
倘以利害或毀譽等因而于人起憎惡,此念萌時,反諸本心,恻然如傷,不忍複校。
校者,計較。
心體物而無不在,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故也。
本心即性,性者物我同體,故雲心體物而無不在。
然瞋勢盛者,猶欲瞞心而逞其惑,俗雲理欲交戰是也。
當此頃間,必賴無瞋勢用助葉于心方能勝惑。
人能率性,不因利害瞋物而失慈柔,體物所以立誠,體物者,視萬物與吾為一體,故無瞋而盡其誠也。
備物所以存仁,瞋則損害乎物而不能備之,無瞋不爾。
故人極立,而遠于禽獸也。
禽獸因氣昏惑重,天性全汩沒,隻有趨利避害之慣習,此外無知。
至人則不然,卻能發展其天性,而有無瞋無貪無癡等善心所著見,此其所以異于禽獸。
或有難言:“于私利害可不校,至于世間大暴惡者,若強淩弱、富豪侵削勞苦者之類,亦起瞋否?”答曰:于彼大暴惡雖起瞋,而不為瞋。
何以故?彼為大暴惡,不利群生,公理所不容,因而瞋之,非吾以私利私害而起瞋也。
廓然應物,未嘗有瞋之一念累于中也。
故雖為讨暴誅惡而動衆興戎,亦不為瞋。
吾無私也,夫瞋不以私,則當憎恚因物而起時,其中必有哀痛慘切之隐。
曾子所謂“聽訟得情哀矜勿喜”者,稱心之談也,是其發于本心體物之誠而不容已也。
若瞋發于私,則惑起而本心已失。
心為惑所障故。
即物我隔絕,乃唯見有物之可憎,而何有于哀痛慘切乎?于彼暴惡,以瞋相報,便以己同化于彼,可懼孰甚!故有情瞋畢竟應斷。
安土敦仁,本《易傳》。
土者境義,言随境能安,乃所以敦笃吾之仁。
無入不得。
《中庸》雲“君子無入而不自得馬。
”心為境縛,則天地雖大,詩人猶嗟靡騁;境随心轉,則陋巷不堪,賢者自有樂在。
故境界瞋畢竟應斷。
是非之執,每囿于情識。
守其一曲,斯不能觀其會通,取舍兩端,必有偏倚,彼其明之所立,正其蔽之所成。
明與蔽相因,斯執礙橫生,诤論競起,诋諆瑕釁,互為主敵,故天竺外道至以斬首相要,此土異家亦有操戈之喻,此見瞋之害也。
惟見性者不為情識所封,故能因是因非,玄同彼我,息言忘照,休乎天鈞。
知辨者之勞,猶虻蚊之于天地,雖不得已而有言,始乎無取,終乎無得,故智與理冥,而喜怒不用,豈複有龂龂之患乎?故見瞋者畢竟應斷。
精進心所者,對治諸惑故,令心勇悍故,名精進。
由如理作意力,乃有勇悍勢用俱起,而與心同行。
凡人不精進者,即役于形、锢于惑,而無所堪任,是放其心以亡其生理者也。
無所堪任者,無所堪能,無所任受,如草木鳥獸然也。
精進者,自強不息,體至剛而涵萬有,體者體現,人性本來剛大,而役于形锢于惑者則失其性,故必發起精進,以體現其剛大之性。
唯率性者為能盡其知能,故雲涵萬有。
立至誠以宰百為,誠者真實無妄,性之德也。
百為一主乎誠,即所為無不順性,故是精進。
日新而不用其故,唯其剛健誠實,故恒創新而不守故。
進進而無所于止,故在心為勇悍之相焉。
舊說精進為五種:一被甲精進,最初發起猛利樂欲,如着甲入陣有大威勢故。
二加行精進,繼起堅固策勤無稍懈故。
三無下精進,有所證得,不自輕蔑,益勤上達故。
四無退精進,忍受諸苦,猛利而前,雖逢生死苦,亦不退轉故。
雖雲無下,逢苦或休,故應次以無退。
五無足精進,規模廣遠,不為少得便生餍足故。
堯、舜為政,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正是精進。
孔子曰:“我學不厭,而誨不倦也。
”又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又曰:“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此皆自道其精進之概。
總之人生唯于精進見生命,一息不精進即成乎死物,故精進終無足也。
精進即身心調暢,古師别立輕安,今故不立。
精進與平常言勤者異義,如勤作諸惡者平常亦謂之勤,此實堕沒非是精進。
不放逸心所者,對治諸惑故,恒持戒故,恒字吃緊。
名不放逸。
由如理作意力,有戒懼勢用俱起,葉合于心,令心常惺,惑不得起,為定所依。
佛氏三學,以戒為本,由戒生定,故戒是定之所依,不放逸即攝戒。
儒家舊有主靜主敬之說,學者或疑有二,不知敬而無失,始能息諸憧擾,主一無适,内欲不萌即是靜也。
此中說定,即該主靜;說不放逸是定依,即該主敬。
夫微妙而難見者心也,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