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成物
關燈
小
中
大
運中不容已之幾也。
大造者形容詞,非謂有神帝。
若徒言任運,可謂真知化者哉?《易》于《坤》之上六,着龍戰之象,龍者陽之象。
辟之勢用是陽,翕乃是陰。
翕成物而流于重濁,則辟受障礙,是陽道窮也。
故陽必戰勝乎陰,而取象于龍戰。
斯義廣大。
非知天者,不堪觸悟,不堪信受。
天之一名,有以本體言者,有依大化而言者。
此中則二義兼具,以即體即用故。
已說《坎》、《離》,次談《艮》、《兌》二卦。
《艮卦》合上下兩《艮卦》而成,如下所列?。
《艮卦》取象于連山含藏雲氣,陰爻并隐伏于陽爻之下,其象為靜藏。
《易》之取象不拘一格,宜随各卦之情而玩味之。
陽幹也,有天象,天者空界之名,非謂星球。
空界清虛,故可以譬喻本體。
凡象猶譬喻也。
此卦謂本體固具無量潛能,以其隐而未現,故取山含雲氣之象。
《兌卦》合上下兩《兌卦》而成,如下所列?。
《兌卦》爻象恰恰與《艮》相反。
?艮 ?兌 《兌卦》陰爻居上,顯示本體所固具之無量潛能,自當乘幾發現于外。
幾者自動之幾,非有待于外也。
由潛而顯,化幾通暢,故有欣悅之象。
《兌卦》取象于澤。
《說卦》雲“悅萬物者莫大乎澤”,以澤潤生萬物,萬物皆悅。
潛能發現,而化幾暢,故以澤象之。
謂本體具無量潛能者何耶?本體是圓滿至極,德無不全,理無不備,所以目為化原,崇為物始。
始字須善會,以其遍為萬物實體,故雲物始,非謂其超脫于萬物之上而獨在。
本體必顯為大用,是即體即用,而不可分體用為二。
譬如大洋水現作衆漚,無法分大洋水與衆漚為二。
但克就本體為萬化之源而言,卻是無窮無盡之大寶藏,故謂其本具無量潛能。
《艮卦》之旨在此。
本體備含無量潛能,自必以漸發現。
有時甲種潛能發現,而乙丙等等潛能或暫隐而不現。
如生物未有時,而心靈尚未顯發,是其例也。
久之隐伏之諸潛能終當發現,至此,則化機通暢,即是本體現起大用漸近完成時。
漸近雲者,則以事實上無所謂完成。
《大易》終篇才示《既濟》,而即繼以《未濟》,其旨深哉。
一真之體,顯為大用,行至健而無止息也。
使有完成,則化幾且熄,其然,豈其然乎?《中庸》“至誠無息”與《大易》《未濟》之旨互相發明。
夫化幾暢而及于遂,遂者上文所謂完成,及于之言,猶漸近也。
故有欣悅象焉,此《兌卦》之所示也。
欣悅隻表暢達之象。
化幾之運,如自植物以至人類,心靈盛顯,可謂暢達而幾于完成矣,故以欣悅象之。
大用流行無己止,即是衆理顯發無窮盡。
用者,神變無窮之稱。
神者不測義。
理者,變無定則,而非無則之謂。
則字含有形式與規律等義。
則無一定,以變極自由,本無拘限故;非無則者,變化繁赜,都不亂故。
本體現起無量大用,即由其具足無量衆理故。
夫惟本體,理無不備,故用以之行。
用相之現也,乃即相即理。
用者一翕一辟也。
相者相狀。
大用流行,有相狀詐現,曰用相。
如翕即物相現,辟即心相現。
用相即理之所成,故雲即相即理。
用相有所未現,如太空渾淪一氣時,諸天體尚未凝成,即未現也。
而理體元無不備,則不可妄臆相方未生即無有此理也。
異哉王船山之說曰:“天下唯器而已矣。
道者器之道也,無其道則無其器,人皆能言之。
雖然,苟有其器矣,豈患無道哉?無其器則無其道,人鮮能言之,而固其誠然者也。
洪荒無揖讓之道,唐、虞無吊伐之道,漢、唐無今日之道,則今日無他年之道者多矣。
未有弓矢而無射道,未有車馬而無禦道,未有牢醴璧币、鐘磬管弦而無禮樂之道。
則未有子而無父道,未有弟而無兄道,道之可有而且無者多矣。
故無其器則無其道,誠然之言也,而人特未之察耳。
”《周易外傳》卷五。
詳船山所謂道,相當吾所謂理;船山所謂器,相當吾所謂相。
相者,具雲用相。
由船山之說,則理體非固有、非大備、非圓滿無虧之全體,直須有如是相,而後有如是理,相方未現,即固無此理也。
然則用固無體,憑空突起乎?如觀海者不悟衆漚以大海水為體而始起,乃直謂其憑空突起,則人無不笑其倒妄者。
船山之見又何以異是?夫用則屢遷,遷者,不守故常。
而理唯法爾完具。
完者,完全,謂理無所不備。
具者,謂理乃本來具有,不由後起。
人類未生時,而為父為兄之理固已先在;慈愛之理自是本體固有。
牢醴璧币、鐘磬管弦等等事物未出現時,而為禮為樂之理要皆先在;推之未有弓矢車馬而射禦之理先在。
及凡古今異宜之事,當其未現,而理自不無。
夫理備而數立,理極備,故有數,而數亦無不備。
相,則理之乘乎數以動而始顯。
理數者,無假于相而固存,而相則依理數以顯。
依字須善會,非以此依彼也。
相成于理,而相即是理,相因乎數,故不異數。
但理之成乎相也,以其圓滿大備之全體,深遠無窮極,浩浩如淵泉而時出之。
出者,出流義。
淵泉極深極博,其出非可一瀉而盡,故言時出,猶曰時時不已于出耳。
夫出者,淵泉之實現也。
時時不己于出,則淵泉終不能舉其自所固有者而完全實現之,有餘故不竭也。
理體顯為用相,亦同此譬。
故相不即是理之全現,而理恒極備矣。
理體淵然空寂,淵然深遠貌。
無障染名空,非空無也;無昏擾名寂。
空故神,神者,狀其變化不測。
寂故化。
寂故蓄之深,生生化化而不窮。
神化者,翕辟相互而呈材,翕為辟之具,辟資翕以行,故雲相互。
實則一體流行,現作翕辟二勢也。
材者,具雲材質,但此材質字須活看,不可作實質解。
生滅流行不己,而造化之情可見。
翕辟勢用才生即滅,無暫時停滞,如此新新而生、流行無已,所以謂之造化。
情者動發之幾,非機械性,故以情言之。
是故材質者,理之流行所必至之勢也。
材呈故謂之相。
綜前所說,以八卦闡明體用與翕辟諸大義,靡不包舉無遺。
物理世界所由成立,于此已悉發其蘊。
本章首刊定舊師佛家唯識論師。
建立物種以說明物界,是其妄計。
物種舊雲相分種子。
次依本體流行有其翕之方面,翕則分化,于是成立小一系群,由此施設物界。
終之以八卦,大義畢舉,心物雖異用,究竟不二。
邊見之诤,庶乎其免諸?邊見,猶雲偏見。
複次物理世界,自有一期成毀。
一期者,如地球自其初凝迄至毀時,說為一期。
凡物有成必有毀。
昔邵堯夫說天地當壞滅,學者或疑其怪誕。
然近世科學家并不否認星球方在消蝕與放射,則堯夫不為幻想矣。
科學家亦有輪回宇宙說,雖義證未足。
餘以為宇宙壞滅之後,或須經一混沌時期,混沌,無物貌。
然後創生新天地。
本體流行無有已止、無有窮盡,舊天地毀,當有新天地生,餘信為理所必然。
有問:“天地毀時,人類之一切努力、一切創造,畢竟歸空無,将奈何?”答曰:《易》言“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理性命三名雖異,而所目則一。
絕對真實,物禀之以成形,人禀之以有生,故謂之命。
就其在人而言則謂之性。
以其散着為萬物萬事悉有理則,複說理。
窮者,博通而約守之,由散着以會歸大本。
盡者,全其本有之性,而無以後起之私染害之也。
至字義深,與命為一方是至。
老雲“複命”。
老子曰“歸根複命”,人自有生以後,囿于形、縛于染污之習,漸以梏亡其本命,故須複也。
《大易》《複卦》即此意。
歸根與複命同,命之在人,即人生之根源,人必歸宿乎此,而後離于虛妄。
佛亦有言“證大法身”。
佛說萬物之本體,名為真如,亦名法身。
身者自體義,諸佛以法身為自體故。
證者證得,諸佛證得此法身故。
蓋體合至真,即超越物表矣。
詣乎此者,是立人極,離常無常及有無相,離字一氣貫下讀之。
以為常耶?而萬變無窮,是離常相。
以為無常耶?而真淨剛健,其德不易,是離無常相。
以為有耶?而寂然無象,是離有相。
以為無耶?而萬物由之以成,是離無相。
離去來今及自他相。
真體超時空,故離去來今相;證悟真體,便無物我可分,故離自他相。
染污畢竟不生,戲論于茲永熄,是盛德之至也。
何以名之?吾将名之曰無寄真人。
夫無寄則至矣,何天地成毀之足論?上來已說物界,今次當詳心法。
大造者形容詞,非謂有神帝。
若徒言任運,可謂真知化者哉?《易》于《坤》之上六,着龍戰之象,龍者陽之象。
辟之勢用是陽,翕乃是陰。
翕成物而流于重濁,則辟受障礙,是陽道窮也。
故陽必戰勝乎陰,而取象于龍戰。
斯義廣大。
非知天者,不堪觸悟,不堪信受。
天之一名,有以本體言者,有依大化而言者。
此中則二義兼具,以即體即用故。
已說《坎》、《離》,次談《艮》、《兌》二卦。
《艮卦》合上下兩《艮卦》而成,如下所列?。
《艮卦》取象于連山含藏雲氣,陰爻并隐伏于陽爻之下,其象為靜藏。
《易》之取象不拘一格,宜随各卦之情而玩味之。
陽幹也,有天象,天者空界之名,非謂星球。
空界清虛,故可以譬喻本體。
凡象猶譬喻也。
此卦謂本體固具無量潛能,以其隐而未現,故取山含雲氣之象。
《兌卦》合上下兩《兌卦》而成,如下所列?。
《兌卦》爻象恰恰與《艮》相反。
?艮 ?兌 《兌卦》陰爻居上,顯示本體所固具之無量潛能,自當乘幾發現于外。
幾者自動之幾,非有待于外也。
由潛而顯,化幾通暢,故有欣悅之象。
《兌卦》取象于澤。
《說卦》雲“悅萬物者莫大乎澤”,以澤潤生萬物,萬物皆悅。
潛能發現,而化幾暢,故以澤象之。
謂本體具無量潛能者何耶?本體是圓滿至極,德無不全,理無不備,所以目為化原,崇為物始。
始字須善會,以其遍為萬物實體,故雲物始,非謂其超脫于萬物之上而獨在。
本體必顯為大用,是即體即用,而不可分體用為二。
譬如大洋水現作衆漚,無法分大洋水與衆漚為二。
但克就本體為萬化之源而言,卻是無窮無盡之大寶藏,故謂其本具無量潛能。
《艮卦》之旨在此。
本體備含無量潛能,自必以漸發現。
有時甲種潛能發現,而乙丙等等潛能或暫隐而不現。
如生物未有時,而心靈尚未顯發,是其例也。
久之隐伏之諸潛能終當發現,至此,則化機通暢,即是本體現起大用漸近完成時。
漸近雲者,則以事實上無所謂完成。
《大易》終篇才示《既濟》,而即繼以《未濟》,其旨深哉。
一真之體,顯為大用,行至健而無止息也。
使有完成,則化幾且熄,其然,豈其然乎?《中庸》“至誠無息”與《大易》《未濟》之旨互相發明。
夫化幾暢而及于遂,遂者上文所謂完成,及于之言,猶漸近也。
故有欣悅象焉,此《兌卦》之所示也。
欣悅隻表暢達之象。
化幾之運,如自植物以至人類,心靈盛顯,可謂暢達而幾于完成矣,故以欣悅象之。
大用流行無己止,即是衆理顯發無窮盡。
用者,神變無窮之稱。
神者不測義。
理者,變無定則,而非無則之謂。
則字含有形式與規律等義。
則無一定,以變極自由,本無拘限故;非無則者,變化繁赜,都不亂故。
本體現起無量大用,即由其具足無量衆理故。
夫惟本體,理無不備,故用以之行。
用相之現也,乃即相即理。
用者一翕一辟也。
相者相狀。
大用流行,有相狀詐現,曰用相。
如翕即物相現,辟即心相現。
用相即理之所成,故雲即相即理。
用相有所未現,如太空渾淪一氣時,諸天體尚未凝成,即未現也。
而理體元無不備,則不可妄臆相方未生即無有此理也。
異哉王船山之說曰:“天下唯器而已矣。
道者器之道也,無其道則無其器,人皆能言之。
雖然,苟有其器矣,豈患無道哉?無其器則無其道,人鮮能言之,而固其誠然者也。
洪荒無揖讓之道,唐、虞無吊伐之道,漢、唐無今日之道,則今日無他年之道者多矣。
未有弓矢而無射道,未有車馬而無禦道,未有牢醴璧币、鐘磬管弦而無禮樂之道。
則未有子而無父道,未有弟而無兄道,道之可有而且無者多矣。
故無其器則無其道,誠然之言也,而人特未之察耳。
”《周易外傳》卷五。
詳船山所謂道,相當吾所謂理;船山所謂器,相當吾所謂相。
相者,具雲用相。
由船山之說,則理體非固有、非大備、非圓滿無虧之全體,直須有如是相,而後有如是理,相方未現,即固無此理也。
然則用固無體,憑空突起乎?如觀海者不悟衆漚以大海水為體而始起,乃直謂其憑空突起,則人無不笑其倒妄者。
船山之見又何以異是?夫用則屢遷,遷者,不守故常。
而理唯法爾完具。
完者,完全,謂理無所不備。
具者,謂理乃本來具有,不由後起。
人類未生時,而為父為兄之理固已先在;慈愛之理自是本體固有。
牢醴璧币、鐘磬管弦等等事物未出現時,而為禮為樂之理要皆先在;推之未有弓矢車馬而射禦之理先在。
及凡古今異宜之事,當其未現,而理自不無。
夫理備而數立,理極備,故有數,而數亦無不備。
相,則理之乘乎數以動而始顯。
理數者,無假于相而固存,而相則依理數以顯。
依字須善會,非以此依彼也。
相成于理,而相即是理,相因乎數,故不異數。
但理之成乎相也,以其圓滿大備之全體,深遠無窮極,浩浩如淵泉而時出之。
出者,出流義。
淵泉極深極博,其出非可一瀉而盡,故言時出,猶曰時時不已于出耳。
夫出者,淵泉之實現也。
時時不己于出,則淵泉終不能舉其自所固有者而完全實現之,有餘故不竭也。
理體顯為用相,亦同此譬。
故相不即是理之全現,而理恒極備矣。
理體淵然空寂,淵然深遠貌。
無障染名空,非空無也;無昏擾名寂。
空故神,神者,狀其變化不測。
寂故化。
寂故蓄之深,生生化化而不窮。
神化者,翕辟相互而呈材,翕為辟之具,辟資翕以行,故雲相互。
實則一體流行,現作翕辟二勢也。
材者,具雲材質,但此材質字須活看,不可作實質解。
生滅流行不己,而造化之情可見。
翕辟勢用才生即滅,無暫時停滞,如此新新而生、流行無已,所以謂之造化。
情者動發之幾,非機械性,故以情言之。
是故材質者,理之流行所必至之勢也。
材呈故謂之相。
綜前所說,以八卦闡明體用與翕辟諸大義,靡不包舉無遺。
物理世界所由成立,于此已悉發其蘊。
本章首刊定舊師佛家唯識論師。
建立物種以說明物界,是其妄計。
物種舊雲相分種子。
次依本體流行有其翕之方面,翕則分化,于是成立小一系群,由此施設物界。
終之以八卦,大義畢舉,心物雖異用,究竟不二。
邊見之诤,庶乎其免諸?邊見,猶雲偏見。
複次物理世界,自有一期成毀。
一期者,如地球自其初凝迄至毀時,說為一期。
凡物有成必有毀。
昔邵堯夫說天地當壞滅,學者或疑其怪誕。
然近世科學家并不否認星球方在消蝕與放射,則堯夫不為幻想矣。
科學家亦有輪回宇宙說,雖義證未足。
餘以為宇宙壞滅之後,或須經一混沌時期,混沌,無物貌。
然後創生新天地。
本體流行無有已止、無有窮盡,舊天地毀,當有新天地生,餘信為理所必然。
有問:“天地毀時,人類之一切努力、一切創造,畢竟歸空無,将奈何?”答曰:《易》言“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理性命三名雖異,而所目則一。
絕對真實,物禀之以成形,人禀之以有生,故謂之命。
就其在人而言則謂之性。
以其散着為萬物萬事悉有理則,複說理。
窮者,博通而約守之,由散着以會歸大本。
盡者,全其本有之性,而無以後起之私染害之也。
至字義深,與命為一方是至。
老雲“複命”。
老子曰“歸根複命”,人自有生以後,囿于形、縛于染污之習,漸以梏亡其本命,故須複也。
《大易》《複卦》即此意。
歸根與複命同,命之在人,即人生之根源,人必歸宿乎此,而後離于虛妄。
佛亦有言“證大法身”。
佛說萬物之本體,名為真如,亦名法身。
身者自體義,諸佛以法身為自體故。
證者證得,諸佛證得此法身故。
蓋體合至真,即超越物表矣。
詣乎此者,是立人極,離常無常及有無相,離字一氣貫下讀之。
以為常耶?而萬變無窮,是離常相。
以為無常耶?而真淨剛健,其德不易,是離無常相。
以為有耶?而寂然無象,是離有相。
以為無耶?而萬物由之以成,是離無相。
離去來今及自他相。
真體超時空,故離去來今相;證悟真體,便無物我可分,故離自他相。
染污畢竟不生,戲論于茲永熄,是盛德之至也。
何以名之?吾将名之曰無寄真人。
夫無寄則至矣,何天地成毀之足論?上來已說物界,今次當詳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