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明心上
關燈
小
中
大
夫說辟為心,即此心之為物此物字是虛字,乃回指上心字而言。
是近在吾一身之内,退藏于密,遠之彌滿六合,無所不在。
今于此章最吃緊者,惟求端的示人,如何認識此心,及如何緻力。
若敷陳理論,恐推演愈博,而于座下相離益遠。
座下者,譬喻詞,指此心而言,亦隐示自家落實緻力處。
餘所嚴辨者,唯在本心與習心。
人生陷于罪惡之中,隻任習心作主。
若識得本心,縱操存力弱,而隐微間一隙之明,猶自有所不忍與不敢,已是振拔之幾,未有亡失主公而可冀其兇迷能悟也。
禅家稱心曰主公,與《管子》言“心之在體,君之位也”義同。
餘平生之學,實乏涵養,惟賴天之予我者良厚,照然不昧本來,本來謂心體。
而察識工夫卻未敢疏忽,未忍自欺,差幸有此耳。
涵養察識之辨,雖自朱子與張欽夫提起,而其源甚遠,《孟子》《盡心篇》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
”性之是涵養工夫深厚,身之是察識工夫嚴密。
《大學》“知止定靜安慮”一節,慮即察識,知止至安,皆涵養也。
佛氏止觀,其止即涵養,觀猶察識。
二法本不可分,但行之不無偏重。
然《大學》之慮,不唯内省克己,而格物窮理之事皆在其中。
後儒言察識者,似僅為反身知過,便将身心與萬物萬化萬理分開,其所察識者幾何?惟苦涵養不力,根本未得熾然堅固。
心者身之主宰,故說為根本。
涵養工夫,隻是不令私意或浮雜妄想起而障礙本心之明。
《論語》言“居處恭,執事敬”,言“默而識之”,言“仁者靜”、“仁者樂山”,言“非禮勿視聽言動”,皆涵養之功。
涵養久而純,即本心恒時為主于中,熾然不可犯,故雲堅固。
于莊生所謂“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固示能幾。
此中引莊語,見《逍遙遊》。
從來注家無不失于膚淺者。
須知至人心入大定,傾天倒嶽之險,猶不足動之,何況其他?子玄“無往不安”雲雲,若非内有主而不搖,何得安?晉人之學無本。
于孔子天不言而四時行百物生之歎,“天何言哉”之歎,隐示心體空寂也。
時行物生,則空非空無,寂非枯寂。
《功能章》上,可覆玩。
窮理至此,而廣遠高深極矣,非文字可達也。
佛氏修出世法,隻證空寂,卻不悟空寂而時行物生。
上引莊語,蓋幾于佛氏所雲不動地矣。
然若住心于不動,又何異喪其心乎?須猛進始得。
心知其意,而鑽仰無從。
尤以辜負聖靈虛擲此生為大憾也?七十年來困學,猶在聞思境地,何敢不勉哉?見聞與思辨,俗學以此為能,然若自以為有窺于真理,何異蛛之造網而自陷乎?夫發明心地,直指本來面目,本來面目謂心體,此禅家語。
單刀直入,活潑有力,吾愛禅家。
然旅人望門投止,未可便謂到家。
“首出庶物,萬國鹹甯”。
“首出”雲雲,《易》《乾卦》《彖辭》,從來注家以為言人君之道,實不了聖人取象之旨。
夫心不失其本體之德,故即心而識體,譬之于衆漚而識大海水也。
此即用即體之義,首須明白。
既于心而知其是本體顯現,則萬化真源,不外一心,故說心為萬物之主。
譬如人君超出衆庶之上也。
“萬國”雲者,心為主動,開通萬物,綱紀萬事,鹹得其理。
譬如人君垂拱,順天下之公道而為治,萬國成甯。
此乃以心主乎物,而取象于君道也。
漢人猶聞七十子後學傳說,知《易經》字字皆是象。
惜其不能進而窮理,懲秦之禍,不敢用思想。
其治《易》,乃舍孔子而宗術數,聖意遂晦矣。
大哉孔子之道!内聖外王,本未嘗遺物,要歸于心為物主,學者可不知所趣乎?今将舉宗門一二公案,為始學津梁;而後舉顔子所述聖門教法,立定宏基。
後之從事于心學者勿輕叛焉可也。
唐世有大珠慧海者,初參馬祖。
祖曰:來此拟須何事?曰:來求佛法。
祖曰:自家寶藏不顧,實藏喻本心,此是吾生之真,萬化之本,故以寶藏喻之。
抛家散走作什麼?戒其專恃量智或知識向外追求探索也。
古今哲學家多是抛家散走。
我這裡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珠複問曰: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自家寶藏。
此時與問之心,清淨虛明,不夾雜一毫妄念,故此心即是自家寶藏。
一切具足,更無欠少,備萬理,含萬善。
使用自在,有無窮德用,故使用自在。
何假向外求覓雲雲。
馬祖教慧海,至為親切。
如前已說,心有本習之殊,本者本心,習者習心。
實則隻有本心,而習心直不應名為心也。
當名之以心所,詳在下章。
然而一般人皆為習氣所纏縛固結,乃直任習氣取本心而代之,覆玩《功能章》下,談習氣處。
終不自識何者為其自家寶藏。
慧海初見馬祖問佛法,馬祖鑒其妄習未除,于是呵其外逐,令反悟自家寶藏,又示以無可外求。
而慧海乃一旦廓然空其胸中伏莽,伏莽,謂一切染污習氣。
始躍然興問:誰是自家寶藏?馬祖則直令其反求當下興問之心,光明純淨,如赤日當空不容纖毫翳障者,此非自家寶藏而何?若時時在在恒保任得如此時之心,便是藥山所謂“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
皮膚喻習心,謂染習克治盡淨也。
真實者,無虛妄義,此謂本體呈現。
還有馬祖搊百丈鼻孔一公案,足資警悟。
百丈懷海大師者,馬祖門人也。
師侍馬祖行次,見一群野鴨飛過。
祖曰:是甚麼?師曰:野鴨子。
祖曰: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
祖遂回頭,将師鼻一搊,負痛失聲。
祖曰:又道飛過去也。
師于言下有省,卻歸侍者寮,哀哀大哭。
同事問曰:汝憶父母耶?師曰無。
曰:被人罵耶?師曰無。
曰:哭作甚麼?師曰:我鼻孔被大師搊得痛不澈。
大師,百丈稱馬祖也。
同事曰:有甚因緣不契?師曰:汝問和尚去。
和尚謂馬祖。
同事問祖曰: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為某甲說?祖曰:是伊會也,汝自問取他。
同事歸寮曰:和尚道汝會也,令我自問汝。
師乃呵呵大笑。
同事曰:适來哭,如今為甚卻笑?師曰:适來哭,如今笑。
同事罔然。
次日馬祖升堂,衆才集,師出,卷卻席。
祖便下座,師随至方丈。
祖曰:我适來未曾說話,汝為甚便卷卻席?師曰:昨日被和尚搊得鼻頭痛。
祖曰:汝昨日向甚處留心?師曰:鼻頭今日又不痛也。
祖曰:當深明昨日事。
師作禮而退。
此一公案,值得深參切究。
夫衆生一向是習心用事,習心隻向外逐境,故妄執境物,而不可反識自己。
自己,謂吾人與天地萬物同禀之本性,以其主乎吾身而言則曰本心。
蓋習心乘權,則本心恒蔽锢而不顯,是以吾人一切見聞覺知隻于境物上生解,終不悟自家本性。
懷海于向上事,透悟本性的工夫名向上事。
用力已深而未及徹,如天将明而闇且甚,破闇即明矣。
馬祖知其然,故于行次見野鴨飛過,即試诘之曰是甚麼?懷海果答以野鴨子,蓋習心發露于不覺也。
作野鴨子解者隻是習心。
祖再诘曰甚處去?懷師猶不了祖意,複答曰飛過去也,其為習心所使如故。
祖至是乃搊其鼻孔,更警之曰又道飛過去也,懷師始于言下有省,蓋其曠劫以來染污習氣刹那頓息。
由此,豁然識得自己,其後上堂示衆雲: 靈光獨耀,謂本心。
迥脫根塵,根者根身,塵謂物界,言此心超脫乎一身與萬物之表,而為真宰也。
體露真常,體,即斥旨本心之自體而目之。
露者,呈現義。
真者,不虛妄義。
常者,不變易義。
謂靈光獨耀者,即此心體灼然呈現,其德真實無妄,恒常而不可改易。
不拘文字,俗學拘守經籍,欲由文宇以見道,是猶守筌蹄以為即魚兔也。
心性無染,此心自性上本無染污,乃純淨至善者也。
本自圓成。
萬善具足,萬化不窮,是圓滿義。
法爾現成,不待造作,複說成義。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所謂私意、私欲、惑障、染污等等,皆習氣之異名耳。
習氣者,妄緣也。
如如者,不變義。
佛者,覺義。
皆謂本心。
妄緣雖蒙蔽心性,而心性恒不變易,終不随妄緣遷改,所謂無染是也。
譬如客塵蔽于明鏡,而明鏡自性不受客塵污玷,故拂拭客塵,還複朗鑒。
心性亦爾,但舍離妄緣,即還複本來明覺。
懷師此番話,直綜括十二部經旨要。
當其被馬祖搊鼻孔而有省,始伏除染習,頓悟自心超物獨立,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是也。
懷師從此一悟,豁然證見自家本性,乃深悔從前逐物生解而迷其真,今始省悟,所為哀哭而繼之以笑也。
厥後所造益深遠,卻自此番省悟擴充去。
或有問曰:“馬祖指野鴨子問懷師,而師即以野鴨子對;問甚處去,複答飛過去。
師兩番酬對,絕無錯亂,而祖乃搊其鼻孔,至負痛失聲,此何故耶?祖果不承認有野鴨子、并不承認有野鴨子飛過一事實乎?而搊懷師鼻孔胡為者?”答曰:一般人所以迷失其本心者,隻以習心用事,向外逐境。
習與物化,障蔽本性,是以積劫癡迷無由自悟。
懷師反己工夫反己者,息其逐物之妄,而反求諸己所固有之本心。
大概近熟,近者,未至乎熟而近之也。
祖于行次,共見野鴨飛過時,因乘機故诘,故者,故意。
将誘而進之耳。
懷師若果見性,則遇祖之诘,決不同于未見性人直任習心沖口而出以野鴨子答也。
懷師若果,至此為句。
或問:“應如何答?”餘曰:禅家酬對,純出當下機鋒,後人代拟,便是有心論義,殊無謂。
祖初指野鴨而故诘之,懷師果滞于習心。
祖故再诘,而師猶不悟,乃以飛過去答,此皆習心逐境作解,遂不悟祖密示之機耳。
于是而祖搊其鼻孔,至負痛失聲,且戒之曰又道飛過去也。
而師至是始有省。
夫祖之故诘,是何密意?懷師最後有省,省個甚麼?人人皆有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夐然無對之本心,而終不自識者,蓋自有生以來總任其習心逐物生解,而不自覺,因此便将反己一路堵塞無遺。
悲夫!人之自喪其真也久矣。
祖之诘,懷師之省,豈偶然哉?餘嘗言,哲學家不會宗門意而談本體,徒逞戲論,欲其直澈心源,固不可得。
雖遇馬祖,能救之乎?此中意義甚深,不是反對格物之學,更非一概毀絕習心,俟詳之《量論》。
今世談禅學者,皆熟聞作用見性一語,然何謂作用?何謂性?雲何于作用見性?則談者鮮不茫然。
夫性者,吾人與天地萬物所同具之本體。
但以其為吾人所以生之理而言則謂之性,以其主乎吾身而言亦謂之心。
作用者,即凡見聞覺知等等,通名作用,曰見曰聞曰覺曰知皆作用之名。
複言等等者,作用相狀複雜,列舉不盡故。
故舉見聞覺知,即攝一切作用在内。
将明作用見性,則非于作用先加解析不可;若于作用加以分析,則非先說明所謂根或根身者不可。
根者所依義,從其為識之所依以發現而立名。
雖有别釋,此姑不詳。
印度佛家自小乘以來說有五根,曰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此五根者,亦總名根身。
身者自體義,以根是吾人自體故名根身。
佛典說五根皆是清淨色,而大小異義。
小宗《俱舍論》雲:“眼根極微,在眼星上傍布而住,如香菱花。
耳根極微,居耳穴内旋環而住,如卷桦皮。
乃至身根極微,遍住身分,如身形量。
”乃至者,中間略而不舉故。
據此,可見小宗言淨色根,雖不必實測及神經系,而其說猶相近。
及大乘有宗唯識論,雖用淨色根之名,而實變其義。
蓋以根為賴耶識之相分,微妙而不可見,其意義頗神秘,餘甚弗取。
今此言根,自是神經系或諸官能之總名,近世心理學家于此頗有研讨,可勿贅。
原夫宇宙大生命亦雲大心,即所謂辟勢。
斡運乎萬物,萬物即翕之所為。
将破除锢蔽。
其勢用盛
是近在吾一身之内,退藏于密,遠之彌滿六合,無所不在。
今于此章最吃緊者,惟求端的示人,如何認識此心,及如何緻力。
若敷陳理論,恐推演愈博,而于座下相離益遠。
座下者,譬喻詞,指此心而言,亦隐示自家落實緻力處。
餘所嚴辨者,唯在本心與習心。
人生陷于罪惡之中,隻任習心作主。
若識得本心,縱操存力弱,而隐微間一隙之明,猶自有所不忍與不敢,已是振拔之幾,未有亡失主公而可冀其兇迷能悟也。
禅家稱心曰主公,與《管子》言“心之在體,君之位也”義同。
餘平生之學,實乏涵養,惟賴天之予我者良厚,照然不昧本來,本來謂心體。
而察識工夫卻未敢疏忽,未忍自欺,差幸有此耳。
涵養察識之辨,雖自朱子與張欽夫提起,而其源甚遠,《孟子》《盡心篇》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
”性之是涵養工夫深厚,身之是察識工夫嚴密。
《大學》“知止定靜安慮”一節,慮即察識,知止至安,皆涵養也。
佛氏止觀,其止即涵養,觀猶察識。
二法本不可分,但行之不無偏重。
然《大學》之慮,不唯内省克己,而格物窮理之事皆在其中。
後儒言察識者,似僅為反身知過,便将身心與萬物萬化萬理分開,其所察識者幾何?惟苦涵養不力,根本未得熾然堅固。
心者身之主宰,故說為根本。
涵養工夫,隻是不令私意或浮雜妄想起而障礙本心之明。
《論語》言“居處恭,執事敬”,言“默而識之”,言“仁者靜”、“仁者樂山”,言“非禮勿視聽言動”,皆涵養之功。
涵養久而純,即本心恒時為主于中,熾然不可犯,故雲堅固。
于莊生所謂“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固示能幾。
此中引莊語,見《逍遙遊》。
從來注家無不失于膚淺者。
須知至人心入大定,傾天倒嶽之險,猶不足動之,何況其他?子玄“無往不安”雲雲,若非内有主而不搖,何得安?晉人之學無本。
于孔子天不言而四時行百物生之歎,“天何言哉”之歎,隐示心體空寂也。
時行物生,則空非空無,寂非枯寂。
《功能章》上,可覆玩。
窮理至此,而廣遠高深極矣,非文字可達也。
佛氏修出世法,隻證空寂,卻不悟空寂而時行物生。
上引莊語,蓋幾于佛氏所雲不動地矣。
然若住心于不動,又何異喪其心乎?須猛進始得。
心知其意,而鑽仰無從。
尤以辜負聖靈虛擲此生為大憾也?七十年來困學,猶在聞思境地,何敢不勉哉?見聞與思辨,俗學以此為能,然若自以為有窺于真理,何異蛛之造網而自陷乎?夫發明心地,直指本來面目,本來面目謂心體,此禅家語。
單刀直入,活潑有力,吾愛禅家。
然旅人望門投止,未可便謂到家。
“首出庶物,萬國鹹甯”。
“首出”雲雲,《易》《乾卦》《彖辭》,從來注家以為言人君之道,實不了聖人取象之旨。
夫心不失其本體之德,故即心而識體,譬之于衆漚而識大海水也。
此即用即體之義,首須明白。
既于心而知其是本體顯現,則萬化真源,不外一心,故說心為萬物之主。
譬如人君超出衆庶之上也。
“萬國”雲者,心為主動,開通萬物,綱紀萬事,鹹得其理。
譬如人君垂拱,順天下之公道而為治,萬國成甯。
此乃以心主乎物,而取象于君道也。
漢人猶聞七十子後學傳說,知《易經》字字皆是象。
惜其不能進而窮理,懲秦之禍,不敢用思想。
其治《易》,乃舍孔子而宗術數,聖意遂晦矣。
大哉孔子之道!内聖外王,本未嘗遺物,要歸于心為物主,學者可不知所趣乎?今将舉宗門一二公案,為始學津梁;而後舉顔子所述聖門教法,立定宏基。
後之從事于心學者勿輕叛焉可也。
唐世有大珠慧海者,初參馬祖。
祖曰:來此拟須何事?曰:來求佛法。
祖曰:自家寶藏不顧,實藏喻本心,此是吾生之真,萬化之本,故以寶藏喻之。
抛家散走作什麼?戒其專恃量智或知識向外追求探索也。
古今哲學家多是抛家散走。
我這裡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珠複問曰: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自家寶藏。
此時與問之心,清淨虛明,不夾雜一毫妄念,故此心即是自家寶藏。
一切具足,更無欠少,備萬理,含萬善。
使用自在,有無窮德用,故使用自在。
何假向外求覓雲雲。
馬祖教慧海,至為親切。
如前已說,心有本習之殊,本者本心,習者習心。
實則隻有本心,而習心直不應名為心也。
當名之以心所,詳在下章。
然而一般人皆為習氣所纏縛固結,乃直任習氣取本心而代之,覆玩《功能章》下,談習氣處。
終不自識何者為其自家寶藏。
慧海初見馬祖問佛法,馬祖鑒其妄習未除,于是呵其外逐,令反悟自家寶藏,又示以無可外求。
而慧海乃一旦廓然空其胸中伏莽,伏莽,謂一切染污習氣。
始躍然興問:誰是自家寶藏?馬祖則直令其反求當下興問之心,光明純淨,如赤日當空不容纖毫翳障者,此非自家寶藏而何?若時時在在恒保任得如此時之心,便是藥山所謂“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
皮膚喻習心,謂染習克治盡淨也。
真實者,無虛妄義,此謂本體呈現。
還有馬祖搊百丈鼻孔一公案,足資警悟。
百丈懷海大師者,馬祖門人也。
師侍馬祖行次,見一群野鴨飛過。
祖曰:是甚麼?師曰:野鴨子。
祖曰: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
祖遂回頭,将師鼻一搊,負痛失聲。
祖曰:又道飛過去也。
師于言下有省,卻歸侍者寮,哀哀大哭。
同事問曰:汝憶父母耶?師曰無。
曰:被人罵耶?師曰無。
曰:哭作甚麼?師曰:我鼻孔被大師搊得痛不澈。
大師,百丈稱馬祖也。
同事曰:有甚因緣不契?師曰:汝問和尚去。
和尚謂馬祖。
同事問祖曰: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為某甲說?祖曰:是伊會也,汝自問取他。
同事歸寮曰:和尚道汝會也,令我自問汝。
師乃呵呵大笑。
同事曰:适來哭,如今為甚卻笑?師曰:适來哭,如今笑。
同事罔然。
次日馬祖升堂,衆才集,師出,卷卻席。
祖便下座,師随至方丈。
祖曰:我适來未曾說話,汝為甚便卷卻席?師曰:昨日被和尚搊得鼻頭痛。
祖曰:汝昨日向甚處留心?師曰:鼻頭今日又不痛也。
祖曰:當深明昨日事。
師作禮而退。
此一公案,值得深參切究。
夫衆生一向是習心用事,習心隻向外逐境,故妄執境物,而不可反識自己。
自己,謂吾人與天地萬物同禀之本性,以其主乎吾身而言則曰本心。
蓋習心乘權,則本心恒蔽锢而不顯,是以吾人一切見聞覺知隻于境物上生解,終不悟自家本性。
懷海于向上事,透悟本性的工夫名向上事。
用力已深而未及徹,如天将明而闇且甚,破闇即明矣。
馬祖知其然,故于行次見野鴨飛過,即試诘之曰是甚麼?懷海果答以野鴨子,蓋習心發露于不覺也。
作野鴨子解者隻是習心。
祖再诘曰甚處去?懷師猶不了祖意,複答曰飛過去也,其為習心所使如故。
祖至是乃搊其鼻孔,更警之曰又道飛過去也,懷師始于言下有省,蓋其曠劫以來染污習氣刹那頓息。
由此,豁然識得自己,其後上堂示衆雲: 靈光獨耀,謂本心。
迥脫根塵,根者根身,塵謂物界,言此心超脫乎一身與萬物之表,而為真宰也。
體露真常,體,即斥旨本心之自體而目之。
露者,呈現義。
真者,不虛妄義。
常者,不變易義。
謂靈光獨耀者,即此心體灼然呈現,其德真實無妄,恒常而不可改易。
不拘文字,俗學拘守經籍,欲由文宇以見道,是猶守筌蹄以為即魚兔也。
心性無染,此心自性上本無染污,乃純淨至善者也。
本自圓成。
萬善具足,萬化不窮,是圓滿義。
法爾現成,不待造作,複說成義。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所謂私意、私欲、惑障、染污等等,皆習氣之異名耳。
習氣者,妄緣也。
如如者,不變義。
佛者,覺義。
皆謂本心。
妄緣雖蒙蔽心性,而心性恒不變易,終不随妄緣遷改,所謂無染是也。
譬如客塵蔽于明鏡,而明鏡自性不受客塵污玷,故拂拭客塵,還複朗鑒。
心性亦爾,但舍離妄緣,即還複本來明覺。
懷師此番話,直綜括十二部經旨要。
當其被馬祖搊鼻孔而有省,始伏除染習,頓悟自心超物獨立,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是也。
懷師從此一悟,豁然證見自家本性,乃深悔從前逐物生解而迷其真,今始省悟,所為哀哭而繼之以笑也。
厥後所造益深遠,卻自此番省悟擴充去。
或有問曰:“馬祖指野鴨子問懷師,而師即以野鴨子對;問甚處去,複答飛過去。
師兩番酬對,絕無錯亂,而祖乃搊其鼻孔,至負痛失聲,此何故耶?祖果不承認有野鴨子、并不承認有野鴨子飛過一事實乎?而搊懷師鼻孔胡為者?”答曰:一般人所以迷失其本心者,隻以習心用事,向外逐境。
習與物化,障蔽本性,是以積劫癡迷無由自悟。
懷師反己工夫反己者,息其逐物之妄,而反求諸己所固有之本心。
大概近熟,近者,未至乎熟而近之也。
祖于行次,共見野鴨飛過時,因乘機故诘,故者,故意。
将誘而進之耳。
懷師若果見性,則遇祖之诘,決不同于未見性人直任習心沖口而出以野鴨子答也。
懷師若果,至此為句。
或問:“應如何答?”餘曰:禅家酬對,純出當下機鋒,後人代拟,便是有心論義,殊無謂。
祖初指野鴨而故诘之,懷師果滞于習心。
祖故再诘,而師猶不悟,乃以飛過去答,此皆習心逐境作解,遂不悟祖密示之機耳。
于是而祖搊其鼻孔,至負痛失聲,且戒之曰又道飛過去也。
而師至是始有省。
夫祖之故诘,是何密意?懷師最後有省,省個甚麼?人人皆有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夐然無對之本心,而終不自識者,蓋自有生以來總任其習心逐物生解,而不自覺,因此便将反己一路堵塞無遺。
悲夫!人之自喪其真也久矣。
祖之诘,懷師之省,豈偶然哉?餘嘗言,哲學家不會宗門意而談本體,徒逞戲論,欲其直澈心源,固不可得。
雖遇馬祖,能救之乎?此中意義甚深,不是反對格物之學,更非一概毀絕習心,俟詳之《量論》。
今世談禅學者,皆熟聞作用見性一語,然何謂作用?何謂性?雲何于作用見性?則談者鮮不茫然。
夫性者,吾人與天地萬物所同具之本體。
但以其為吾人所以生之理而言則謂之性,以其主乎吾身而言亦謂之心。
作用者,即凡見聞覺知等等,通名作用,曰見曰聞曰覺曰知皆作用之名。
複言等等者,作用相狀複雜,列舉不盡故。
故舉見聞覺知,即攝一切作用在内。
将明作用見性,則非于作用先加解析不可;若于作用加以分析,則非先說明所謂根或根身者不可。
根者所依義,從其為識之所依以發現而立名。
雖有别釋,此姑不詳。
印度佛家自小乘以來說有五根,曰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此五根者,亦總名根身。
身者自體義,以根是吾人自體故名根身。
佛典說五根皆是清淨色,而大小異義。
小宗《俱舍論》雲:“眼根極微,在眼星上傍布而住,如香菱花。
耳根極微,居耳穴内旋環而住,如卷桦皮。
乃至身根極微,遍住身分,如身形量。
”乃至者,中間略而不舉故。
據此,可見小宗言淨色根,雖不必實測及神經系,而其說猶相近。
及大乘有宗唯識論,雖用淨色根之名,而實變其義。
蓋以根為賴耶識之相分,微妙而不可見,其意義頗神秘,餘甚弗取。
今此言根,自是神經系或諸官能之總名,近世心理學家于此頗有研讨,可勿贅。
原夫宇宙大生命亦雲大心,即所謂辟勢。
斡運乎萬物,萬物即翕之所為。
将破除锢蔽。
其勢用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