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成物

關燈
名曰心。

    但有時以習氣或妄識名心者,便與此心字異義,宜随文辨别。

    又以此心是生生不息周遍流行則名曰生命。

    但與世俗習用生命一詞确不同義。

    又以此心剛健不撓妙用不測則名曰精神。

    故三名雖異,而非别體。

    三名在全書中散見,他處未及注。

    公固以翕辟為同行異情,翕辟非異體故名同行,動勢殊故雲異情。

    辟主乎翕,翕終順辟,此心物所由不二。

    而以辟為主故,克成唯心之論。

    以上難者叙本論之旨,下乃其所申難。

    雖在理論上不妨如是主張,而揆之事實卻有大謬不然者。

    物質先在,心乃後來傥然發現。

    第就天文學征之,其事甚明。

    公言唯心,奈何不注意及此?姑以三端略诘: 一、物質宇宙重重無盡,吾人所居地球是八大行星之一,八大行星與太陽乃組成太陽系。

    在此太陽系之外,還有許多天體系列,其數目之多,遠過恒河沙數。

    天文學者瓊斯有雲:天際星球之數,幾與全世界各海岸的沙粒那樣多。

    湯姆生雲:夫以太陽系之碩大廣漠、宜無倫匹,而在衆星雲之大宇中乃渺乎滄海之一粟耳。

    由此可見,充塞太空隻是無量物質宇宙。

     二、生物所可存在之域,其與一團烈火相似之熱度最高圈圍,距離必不過遠,亦不過近,而恰為溫度合适之域。

    若不及此域,或距烈火圈過近,則生物必枯萎;或距烈火圈過遠,則生物必凍斃。

    唯吾侪太陽系中之地球溫度恰好,但散布太空之無量星球,其類似地球之繞太陽而有适宜于生物之溫度者,确甚難得。

     三、依天文時間計算,行星年歲甚小。

    太陽系之造成,大概因兩星雲之相撞,而兩星雲相碰一次之機會約須七兆兆年。

    據此,則太陽系之年歲在星雲中已甚幼稚,地球是從太陽中分裂而出,其年齡較太陽更小。

    而地球形成之後,又不知經多少時劫,始有生物。

    自生物中進化為人類,才有高等心靈發現,則又不知曆時幾許矣。

     綜上所說,散布太空之無量天體,皆大物也。

    而具有心靈之生物或人類,其出現甚為偶然。

    可見物質先在,心非固有。

    公所持翕辟之論,明明與事實相反,将何以自解耶?” 上來已述難者之說,今當審正其謬。

    哲學總觀宇宙,與科學之為析觀者不同。

    務在窮其源底。

    源者本源,底者底蘊,乃本體之形容詞。

    見《勝鬘經》。

    餘言本體流行、翕辟成變,是從源底處立論。

    今難者從諸天體之研究,而推定生物之發現甚為偶然,易言之,即物質先在,心非固有。

    此其謬誤,略言有二:一曰難者于一心字無真解。

    難者以生物出現,方見有心,故臆斷心是偶然。

    生物一詞是泛稱,難者之意實指動物與人類。

    其所以有此謬誤者,蓋以動物有知覺,人類有高等識别作用,即于此等行相說為心,行相者,心行于境,自有知覺或識别與覺解等相故。

    而實不了心之真相。

    夫認取心之覺解等行相而以為此即是心者,無異将心作鏡子看,心有覺解,猶鏡子能照故。

    然鏡子是死物,心卻不然。

    此心确是健以開發之一大勢用,知覺乃至高等識别等行相,皆此一大勢用之緣境而發者也。

    學者必反己體認自家固有健以開發之勢用,方識此心真相,決不武斷此心是生物出現時偶然而有。

    所以者何?健以開發之勢用,其在我身者,亦即在天地萬物者也。

    是乃磅礴大宇,周流六虛,上下四方曰六虛。

    無在無不在,無始無終,不可尋其始期曰無始,無有窮盡雲無終。

    是為宇宙之大心。

    《莊子》《天運篇》曰:“天其運乎?乎者,故設疑詞。

    下仿此。

    言天之為物最大,何以能自運乎?于有斡運于其間者。

    地其處乎?處猶止也。

    言地非止而不動,亦必有斡運于其間者。

    日月其争于所乎?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之相代,非互争其處所也。

    其往來有則,亦必有斡運于其間者。

    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兩孰字,皆故設疑詞。

    主張猶雲主宰。

    維綱,謂若網之有綱,使百千孔目相維系為一體也。

    天地日月與無量星雲星球,本非各自離散,必有主宰與維綱其間者。

    詳《莊子》此文,闡明宇宙必有綱宰,神解卓絕。

    維綱主宰二詞,今省并之曰綱宰。

    然則綱宰雲何?蓋非神帝之謂,是乃健以開發之一大勢用,磅礴大宇,周流六虛,所謂轉翕而不為翕轉之辟是已。

    夫物由翕而成,既成為物,便是質礙沉墜。

    注意。

    唯健以開發之勢用所謂辟者,能斡運乎萬物而通其礙、拔其墜,斡運者,運謂運行,斡字有運行及主宰二義。

    是故名以宇宙大心。

    未有我與一切生物時,此心已夐然而固存;夐然,無待義;固存,猶言本來存在,非後起故。

    我與生物方有,此心亦遍在乎我身與一一生機體中,遂為我與衆物各具之心。

    當知各具之心即是宇宙大心,本來不二,無可離析,無有懸隔故。

    吃緊。

    難者言心,隻于覺識等行相上認取,因此,妄計生物出現才有心,更武斷心是偶然而有。

    其實,心之本身隻是健以開發之一大勢用所謂辟者是。

    難者于此若有體認,自不至妄疑生物未出現時便無有心也。

    古德贊心之偈雲:“有物先天地,有物者隐指心而言。

    先字非時間義。

    天地,物之最大者也。

    心不從天地生,而實主乎天地,如《易》雲“裁成天地”,《中庸》雲“位育天地萬物”,皆心之功用也。

    故言先。

    無形本寂寥,心無形無象,本來寂寥,然心之德用剛健開發而無窮竭也。

    若僅從寂寥處體認,則老與佛之所以失。

    能為萬象主,此心主乎天地萬物故雲。

    不逐四時凋。

    ”四時有代謝,而心乃無始無終,何凋之有?此偈雖稍雜佛、老,而大體甚谛。

    學者言心,而從覺識等行相上認取,終不悟心之真相,其疑心非固有,無足怪也。

     二曰器界為完整體。

    難者疑生物之出現為偶然,亦大謬。

    器界本佛家名詞,猶雲物界。

    自散布太空之無量星雲與諸天體及聲光等,乃至植物之形、動物之軀,一切不攝于心法者,通屬器界。

    廣漠無涯之器界,實為變動不居複雜至極之完整體。

    其各方面之發展,實緣固有無限潛能。

    如生物發現雖較後,要自無始已有此潛能在,不可以其後出而謂之偶然也。

    天下如有石女生兒事,乃真可謂之偶然,此等事本無有。

    佛氏明必無之事,辄設石女生兒為譬喻。

    故知偶然一詞甚不妥,此中不及論。

    生物出現不偶然,心能宰物而非從物生,其不偶然又何待論? 或複有難:“心靈雖盛顯于人類,而此優秀之生物在全宇宙中畢竟微小,如太倉中一梯米耳。

    ”答曰:宇宙為複雜至極之完整體,其間各方面實互相依持。

    持者能持,謂能任持其自相而自為主體故;依者依屬于能持之謂。

    此一物對其他一切物而為能持,即一切物皆依屬于此。

    彼一切物,亦各對于此物而為能持,即此一物通依屬于一切物。

    萬物互為能持,互為依屬,故一切即一,随舉一物為能持,其餘一切物皆依屬于此一物而不相離異,故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

    已說一切即一,而此一物複通依屬于一切物,故此一即是一切。

    大中見小,一切為大,其一則小也。

    今以一為能持,而一切皆依屬于一,是以大從屬于小,而不名為大矣,故雲大中見小。

    攝無量世界于一微塵,世界不名大,此何足詫?小中見大,一物雖小,而以一切物為其依屬,則小而大矣,故雲小中見大。

    一微塵攝無量世界,何大如之?夫小失其小,大失其大,是小大相空也,妄相空而其真始顯。

    萬物互為依持,莫不為主,亦莫不相屬。

    是以不齊而齊,玄同彼是,是,猶此也。

    紛乎至赜,而實冥然無對。

     已說萬物皆互相依持。

    人類之在萬物中也,渾然與萬物同體;而惑者不知,反妄生區别,而離一己于天地萬物之外,顧自視渺乎太倉中一梯米也。

    善乎楊慈湖之說曰:“自生民以來,未有能識吾之全者。

    惟睹夫蒼蒼而清明而在上,始能言者名之曰天;又睹夫隤然而博厚而在下,又名之曰地。

    清明者吾之清明,博厚者吾之博厚,而人不自知也。

    人不自知,而相與指名曰:彼天也,彼地也。

    如不自知其為我之手足,而曰:彼手也,彼足也。

    如不自知其為己之耳目鼻口,而曰:彼耳目也,彼鼻口吼。

    是何惑乎?自生民以來面牆者比比耶?”又曰:“不以天地萬物萬化萬理為己,而乃執耳目鼻口四肢為己,是剖吾之全體而裂取分寸之膚也,是梏于六尺七尺之軀而自私也、自小也,非吾之軀止于六尺七尺而已也。

    坐井而觀天,不知天之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