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宗

關燈
今造此論,為欲悟諸究玄學者,令知一切物的本體,非是離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識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實證相應故。

     是實證相應者,名為性智。

    性智,亦省稱智。

    這個智是與量智不同的。

    雲何分别性智和量智?性智者,即是真的自己底覺悟。

    此中真的自己一詞,即謂本體。

    在宇宙論中,赅萬有而言其本原,則雲本體。

    即此本體,以其為吾人所以生之理而言,則亦名真的自己。

    即此真己,在《量論》中說名覺悟,即所謂性智。

    此中覺悟義深,本無惑亂故雲覺,本非倒妄故雲悟。

    申言之,這個覺悟就是真的自己。

    離了這個覺悟,更無所謂真的自己。

    此具足圓滿的明淨的覺悟的真的自己,本來是獨立無匹的。

    以故,這種覺悟雖不離感官經驗,要是不滞于感官經驗而恒自在離系的。

    他元是自明自覺,虛靈無礙,圓滿無缺,雖寂寞無形,而秩然衆理已畢具,能為一切知識底根源的。

    量智,是思量和推度,或明辨事物之理則,及于所行所曆,簡擇得失等等的作用故,故說名量智,亦名理智。

    此智,元是性智的發用,而卒别于性智者,因為性智作用,依官能而發現,即官能得假之以自用。

    此中得者,言其可得,而非恒然。

    若官能恒假性智以自用,即性智畢竟不得自顯,如謂奴恒奪主,無有主人得自行威命者。

    此豈應理之談。

    易言之,官能可假性智作用以成為官能之作用,迷以逐物,而妄見有外,性智作用,以下省雲性用。

    見有外者,以物為外故。

    由此成習。

    習者,官能的作用,迷逐外物。

    此作用雖當念遷謝,而必有餘勢續流不絕也。

    即此不絕之餘勢,名為習。

    而習之既成,則且潛伏不測之淵,不測之淵,形容其藏之深也。

    常乘機現起,益以障礙性用,而使其成為官能作用。

    則習與官能作用,恒葉合為一,以追逐境物,極虛妄分别之能事,外馳而不反,是則謂之量智。

    以上意思,俟下卷《明心章》當加詳。

    故量智者,雖原本性智,而終自成為一種勢用,迥異其本。

    量智即習心,亦說為識。

    宗門所謂情見或情識與知見等者,皆屬量智。

    吾嘗言,量智是緣一切日常經驗而發展,其行相恒是外馳。

    此中行相一詞,行謂起解,相者相狀,行解之相,曰行相。

    外馳者,唯妄計有外在的物事而追求不已故。

    夫唯外馳,即妄現有一切物。

    因此而明辨事物之理則,及于所行所曆,簡擇得失而遠于狂馳者,狂馳猶俗雲任感情盲動者也。

    此或量智之懸解。

    懸解,借用莊子語。

    量智有時離妄習纏縛而神解昭著者,斯雲懸解。

    懸者,形容其無所系也。

    解者,超脫義,暫離系故,亦雲超脫,然以為真解則未也。

    以其非真離系,即非真解。

    必妄習斷盡,性智全顯,量智乃純為性智之發用,而不失其本然,始名真解。

    此豈易言哉?上雲懸解者,特習根潛伏而未甚現起耳。

    且習有粗細,粗者可暫伏,細者恒潛運而不易察也。

    量智唯不易得真解故,恒妄計有外在世界,攀援構畫。

    以此,常與真的自己分離,真己無外,今妄計有外,故離真己。

    并常障蔽了真的自己,攀援構畫,皆妄相也,所以障其真己而不得反證。

    故量智畢竟不即是性智。

    此二之辨,當詳諸《量論》。

    今在此論,唯欲略顯體故。

    本體亦省言體,後凡言體者仿此。

     哲學家談本體者,大抵把本體當做是離我的心而外在的物事,因憑理智作用,向外界去尋求。

    由此之故,哲學家各用思考去構畫一種境界,而建立為本體,紛紛不一其說。

    不論是唯心唯物、非心非物,種種之論要皆以向外找東西的态度來猜度,各自虛妄安立一種本體。

    這個固然錯誤。

    更有否認本體,而專講知識論者。

    這種主張,可謂脫離了哲學的立場。

    因為哲學所以站腳得住者,隻以本體論是科學所奪不去的。

    我們正以未得證體,才研究知識論。

    今乃立意不承有本體,而隻在知識論上鑽來鑽去,終無結果,如何不是脫離哲學的立場?凡此種種妄見,如前哲所謂“道在迩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此其謬誤,實由不務反識本心。

    易言之,即不了萬物本原與吾人真性,本非有二。

    此中真性,即謂本心。

    以其為吾人所以生之理,則雲真性。

    以其主乎吾身,則曰本心。

    遂至妄臆宇宙本體為離自心而外在,故乃憑量智以向外求索,及其求索不可得,猶複不已于求索,則且以意想而有所安立。

    學者各憑意想,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