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筆劄

關燈
科學承認有外界獨存,自科學言之,固應假定如此。

    而哲學家談本體者,亦将本體當做外界的物事來推度,卻成颠倒。

    《明宗》及《唯識》兩章,須曠懷潛玩始得。

     來問:“《唯識章》隻不承有外境,卻不謂境無,何以成唯識?”此正未了本書意思耳。

    書中明言:唯者,殊特義,非唯獨義雲雲。

    詳《唯識章》。

    本書明翕辟成變,即依翕上假說境物,詳《轉變成物》兩章。

    前後意思盡一貫。

    以上答鐘定欣。

     内心外物,分成兩界對立,此于真理太悖。

    悟到心境渾融,方是實際理地。

     近世哲學不談本體,則将萬化大原、人生本性、道德根底一概否認。

    此理本平常,本着顯,直緣人自锢于知見,不能證得。

     知識論所由興,本以不獲見體,而始讨論及此。

    但東方先哲則因知識不可以證體,乃有超知而趣歸證會之方法。

    西人則始終盤旋知識窠臼,茫無歸着,遂乃否認本體。

    明者辨識此中得失,方信本論所為作,是不容已。

     來問:“《明宗章》有雲,‘吾人必須内部生活淨化和發展時,這個智才顯發的’雲雲。

    淨化一詞,似采用時下新名詞,或須加注,方免誤會。

    ”所見極是。

    西洋談心理者,以為吾人之本能遇阻遏,或下等欲望不遂者,必别求補償于高等精神活動之中,是謂淨化。

    今在本文中所雲淨化,其意義自别。

    蓋必保任本心,即固有性智,而勿失之,則中有主宰,而一切下劣的本能或欲望自受裁制,而不至橫溢為患。

    如是,欲皆從理,無有迷妄。

    故此雲淨化,乃自有真宰,而能保任勿失,始有此效。

    若不悟真宰,隻謂即下等沖動可轉而高尚化,引乃吾先哲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者也,豈究理之談耶?學熙譯本文時,未及注别,得子抉發,所關不淺。

    以上答黃艮庸 新論原本轉變章動點之說,吾自潛玩及此。

    宇宙原是大用流行,不妨說為一大動力。

    一者,絕對義。

    大者,無所不包含義。

    動者,神變無窮義。

    此動非與靜為對待之詞。

    力者,言乎神變無窮之勢用也。

    此力字,勿作物理學上所謂能力來理會。

    隻此動力,無别實在的物質。

    動力不凝攝,則空蕩無物,将何所藉以自表現耶?其凝攝也,則分為衆多之點滴然。

    由此點滴,漸漸轉粗,而形成所謂原子電子,乃至輾轉形成物質宇宙。

    故推迹物質,本非實有。

    吾自信理當如是。

    後聞學熙言,西哲已有言及動點者。

    吾不能讀西籍,未知其立說之體系如何,其根底意思如何,但彼既有此說,則吾不欲與之雷同。

    故語體文本,已不用動點一詞。

    以上答鄧子琴。

     本論明變而表以數,立二數或三數以示之,至道無餘蘊矣。

    二者,一翕一辟也。

    三者,恒轉是一,其現為翕則二也,複現為辟則三也。

    須詳玩轉變章。

    恒轉亦名功能,相當《易》之太極,《春秋》之元。

    夫言二,非無一也。

    恒轉本寂寞無形,而不能不現為一翕一辟,故稱萬法實體。

    是以不言一而一固存矣。

    吃緊。

    《大易》以二數明化,至矣妙矣。

    子雲《太玄》以三,猶符《易》旨。

    邵堯夫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