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筆劄
關燈
小
中
大
四,則已滞于象,而難與究玄矣。
近人嚴又陵猶識此意。
本論初出,世或以黑格爾辨證法相拟,實則本論原本《大易》,其發抒《易老》“一生二、二生三”之旨,若與辨證法有似者。
但吾書根本意思,要在于變易而見真常,于反動而識沖和,老曰:“反者道之動。
”沖和即仁也。
于流行而悟主宰。
其于黑格爾氏,自有天壤懸隔處。
非深于《易》者,終不解吾意耳。
《易》日:“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老子》“天得一以清”章善發斯旨。
數立于一。
一者,絕待也,虛無也,無形無象故名。
無在無不在也。
自一而二,以之于三,皆稱體起用之征符,至無而妙有也,至虛而善動也,是故拟之以象。
實無固定之象,故曰拟也。
自此以往,而數不勝紀,則有待之域,不可以見玄也。
以上與牟宗三唐君毅。
不喜談本體論,向者《學熙》亦如此。
彼初聞《新論》,卻沒意趣,久之屏除成見,時于虛靜中體玩此理,漸有解悟,至于欲罷不能,乃信此學是窮萬化之奧妙,是一切學問之歸墟。
讀本書者,若于佛家大乘學及此土三玄《大易》《老》《莊》。
并魏晉宋明諸子,未得其要,則不能知本書之所根據與其所包含及融會貫通處。
其輕诋,亦宜也。
吾未嘗自矜己見。
平生讀前哲钜典,不肯用經生家技倆,隻曠懷冥會,便覺此理不待求索,六通四辟,左右逢原,實有此事,古人不我欺也。
以上答雲頌天、張俶知。
來函雲:“《明宗章》直指本心,說為宇宙實體。
驟聞之殊不契,細玩之,覺其理無可易。
”足征虛懷之益。
本體不是外在的物事,更不是思惟中的概念,或意念中追求的虛幻境界。
唯反己深切體認,更自識本來面目。
本書談生滅,是就一翕一辟之勢用新新不住而言。
換句話說,即顯大用流行,無有些子滞積而已。
《易》所謂“妙萬物而為言者”此也。
本書不是就個體的物事上談生滅,而是就所謂個體的物事上,明其都無實物可容暫住,于此可見神化之不息與大用之不測。
此與俗書談生滅的意思自不同,須曠懷冥會始得。
上以答楊生。
虛妄的心,亦雲妄識,亦省言識。
别于本心或真心而言之也。
若就其辨物析理的等等作用而言,則日量智或理智。
随義異名,所目則一。
嘗怪西洋哲學家談理智,似是無根的東西。
彼所謂理智,既不同吾侪所雲性智,卻又不問理智是如何而有的。
學者于此無疑問,何耶?吾人承認有本來固具的性智,則說理智亦是性智的發用,但他是流行于官體中而易為官能假之以自逞,又有習染之雜。
他畢竟不即是性智,這是不可混淆的。
參看明宗章談量智處一段文。
又《唯識下章》結處有雲,“第三章雖雲心無自體,然許心有因緣,即是他有其本身底自動的力”雲雲,此下文字,俱須細看。
須知,妄識亦依性智故有,譬如浮雲雖無根底,亦依太空故有,所謂依真起妄者是也。
以上答張德釣。
上卷初出,偶酬諸子問難,頗有關大義者,節存如上。
近人嚴又陵猶識此意。
本論初出,世或以黑格爾辨證法相拟,實則本論原本《大易》,其發抒《易老》“一生二、二生三”之旨,若與辨證法有似者。
但吾書根本意思,要在于變易而見真常,于反動而識沖和,老曰:“反者道之動。
”沖和即仁也。
于流行而悟主宰。
其于黑格爾氏,自有天壤懸隔處。
非深于《易》者,終不解吾意耳。
《易》日:“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老子》“天得一以清”章善發斯旨。
數立于一。
一者,絕待也,虛無也,無形無象故名。
無在無不在也。
自一而二,以之于三,皆稱體起用之征符,至無而妙有也,至虛而善動也,是故拟之以象。
實無固定之象,故曰拟也。
自此以往,而數不勝紀,則有待之域,不可以見玄也。
以上與牟宗三唐君毅。
不喜談本體論,向者《學熙》亦如此。
彼初聞《新論》,卻沒意趣,久之屏除成見,時于虛靜中體玩此理,漸有解悟,至于欲罷不能,乃信此學是窮萬化之奧妙,是一切學問之歸墟。
讀本書者,若于佛家大乘學及此土三玄《大易》《老》《莊》。
并魏晉宋明諸子,未得其要,則不能知本書之所根據與其所包含及融會貫通處。
其輕诋,亦宜也。
吾未嘗自矜己見。
平生讀前哲钜典,不肯用經生家技倆,隻曠懷冥會,便覺此理不待求索,六通四辟,左右逢原,實有此事,古人不我欺也。
以上答雲頌天、張俶知。
來函雲:“《明宗章》直指本心,說為宇宙實體。
驟聞之殊不契,細玩之,覺其理無可易。
”足征虛懷之益。
本體不是外在的物事,更不是思惟中的概念,或意念中追求的虛幻境界。
唯反己深切體認,更自識本來面目。
本書談生滅,是就一翕一辟之勢用新新不住而言。
換句話說,即顯大用流行,無有些子滞積而已。
《易》所謂“妙萬物而為言者”此也。
本書不是就個體的物事上談生滅,而是就所謂個體的物事上,明其都無實物可容暫住,于此可見神化之不息與大用之不測。
此與俗書談生滅的意思自不同,須曠懷冥會始得。
上以答楊生。
虛妄的心,亦雲妄識,亦省言識。
别于本心或真心而言之也。
若就其辨物析理的等等作用而言,則日量智或理智。
随義異名,所目則一。
嘗怪西洋哲學家談理智,似是無根的東西。
彼所謂理智,既不同吾侪所雲性智,卻又不問理智是如何而有的。
學者于此無疑問,何耶?吾人承認有本來固具的性智,則說理智亦是性智的發用,但他是流行于官體中而易為官能假之以自逞,又有習染之雜。
他畢竟不即是性智,這是不可混淆的。
參看明宗章談量智處一段文。
又《唯識下章》結處有雲,“第三章雖雲心無自體,然許心有因緣,即是他有其本身底自動的力”雲雲,此下文字,俱須細看。
須知,妄識亦依性智故有,譬如浮雲雖無根底,亦依太空故有,所謂依真起妄者是也。
以上答張德釣。
上卷初出,偶酬諸子問難,頗有關大義者,節存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