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宗
關燈
小
中
大
訟不休,則又相戒勿談本體,于是盤旋知識窠臼,而正智之途塞,人顧自迷其所以生之理。
古德有騎驢覓驢之喻,蓋言其不悟自所本有,而妄向外求也。
慨斯人之颠倒,可奈何哉? 前面已說,本體不是離我的心而外在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示他們把本體當做外界獨存的東西來推度,是極大的錯誤。
設有問言:“既體非外在,當于何求?”應答彼言:求諸己而已矣。
求諸己者,反之于心而即是。
豈遠乎哉?不過,提到一心字,應知有本心習心之分。
唯吾人的本心,才是吾身與天地萬物所同具的本體,不可認習心作真宰也。
真宰者,本心之異名。
以其主乎吾身,而視聽言動一皆遠于非理,物欲不得而幹,故說為真宰。
習心和本心的分别,至後當詳。
下卷《明心章》。
今略說本心義相:一、此心是虛寂的。
無形無象,故說為虛。
性離擾亂,故說為寂。
寂故,其化也神;不寂則亂,惡乎神,惡乎化。
虛故,其生也不測;不虛則礙,奚其生,奚其不測。
二、此心是明覺的。
離闇之謂明,無惑之謂覺。
明覺者,無知而無不知。
無虛妄分别,故雲無知。
照體獨立,為一切知之源,故雲無不知。
備萬理而無妄,具衆德而恒如,是故萬化以之行,百物以之成。
群有不起于惑,反之明覺,不亦默然深喻哉。
哲學家談宇宙緣起,有以為由盲目追求的意志者,此與數論言萬法之生亦由于闇,伏曼容說萬事起于惑,同一謬誤。
蓋皆以習心測化理,而不曾識得本心,故鑄此大錯。
《易》曰:“幹知大始。
”幹謂本心,亦即本體。
知者,明覺義,非知識之知。
幹以其知,而為萬物所資始,孰謂物以惑始耶?萬物同資始于乾元而各正性命,以其本無惑性故。
證真之言莫如《易》,斯其至矣。
是故此心謂本心。
即是吾人的真性,亦即是一切物的本體。
或複問言:“黃檗有雲,‘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異,即性即心’雲雲。
此與孟子所言‘盡心則知性知天’,遙相契應。
宋明理學家,有以為心未即是性者。
此未了本心義。
本心即是性,但随義異名耳。
以其主乎身,曰心;以其為吾人所以生之理,曰性;以其為萬有之大原,曰天。
故‘盡心則知性知天’,以三名所表,實是一事,但取義不一而名有三耳。
盡心之盡,謂吾人修為工夫,當對治習染或私欲,而使本心得顯發其德用,無有一毫虧欠也。
故盡心,即是性天全顯,故曰知性知天。
知者證知,本心之炯然内證也,非知識之知。
由孟子之言,則哲學家談本體者,以為是量智或知識所行之境,而未知其必待修為之功,笃實深純,乃至克盡其心,始獲證見,則終與此理背馳也。
黃檗言即心即性,是有當于孟子。
然世人頗疑在我之心,本心,亦省雲心。
他處準知。
雲何即是萬物之本體,此如何開喻?”答曰:彼所不喻者,徒以習心虛妄分别,迷執小己而不見性故也。
性字,注見前。
夫執小己,則歧物我、判内外,内我而外物,兩相隔截。
故疑我心雲何體物。
體物,猶雲為萬物之本體。
若乃廓然忘己,而澈悟寂然非空,生而不有,至誠無息之實理,是為吾與萬物所共禀之以有生,即是吾與萬物所同具之真性。
此真性之存乎吾身,恒是虛靈不昧,即為吾身之主,則亦謂之本心。
故此言心,實非吾身之所得私也,乃吾與萬物渾然同體之真性也。
然則反之吾心,而即已得萬物之本體。
本體乃真性之異語,以其為吾與萬物所以生之實理,則曰真性。
即此真性,是吾與萬物本然的實相,亦曰本體。
此中實相,猶言實體。
本然者,本來如此。
德性無變易故,非後起故,恒自爾故。
吾心與萬物本體,無二無别,其又奚疑?孟子雲:“夫道,一而已矣。
”此之謂也。
或複難言:“說心,便與物對。
心待物而彰名,無物,則心之名不立。
如何可言吾心即是吾與萬物所同具的本體?”答曰:汝所謂與物對待的心,卻是吾所謂習心。
習心者,原于形氣之靈。
由本心之發用,不能不憑官能以顯,而官能即得假借之,以成為官能之靈明,故雲形氣之靈,非謂形氣為本原,而靈明是其發現也。
形氣之靈發而成乎習,習成而複與形氣之靈葉合為一,以追逐境物,是謂習心。
故習心,物化者也,與凡物皆相待相需,非能超物而為禦物之主也,此後起之妄也。
本心無對,先形氣而自存。
先者,謂其超
古德有騎驢覓驢之喻,蓋言其不悟自所本有,而妄向外求也。
慨斯人之颠倒,可奈何哉? 前面已說,本體不是離我的心而外在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示他們把本體當做外界獨存的東西來推度,是極大的錯誤。
設有問言:“既體非外在,當于何求?”應答彼言:求諸己而已矣。
求諸己者,反之于心而即是。
豈遠乎哉?不過,提到一心字,應知有本心習心之分。
唯吾人的本心,才是吾身與天地萬物所同具的本體,不可認習心作真宰也。
真宰者,本心之異名。
以其主乎吾身,而視聽言動一皆遠于非理,物欲不得而幹,故說為真宰。
習心和本心的分别,至後當詳。
下卷《明心章》。
今略說本心義相:一、此心是虛寂的。
無形無象,故說為虛。
性離擾亂,故說為寂。
寂故,其化也神;不寂則亂,惡乎神,惡乎化。
虛故,其生也不測;不虛則礙,奚其生,奚其不測。
二、此心是明覺的。
離闇之謂明,無惑之謂覺。
明覺者,無知而無不知。
無虛妄分别,故雲無知。
照體獨立,為一切知之源,故雲無不知。
備萬理而無妄,具衆德而恒如,是故萬化以之行,百物以之成。
群有不起于惑,反之明覺,不亦默然深喻哉。
哲學家談宇宙緣起,有以為由盲目追求的意志者,此與數論言萬法之生亦由于闇,伏曼容說萬事起于惑,同一謬誤。
蓋皆以習心測化理,而不曾識得本心,故鑄此大錯。
《易》曰:“幹知大始。
”幹謂本心,亦即本體。
知者,明覺義,非知識之知。
幹以其知,而為萬物所資始,孰謂物以惑始耶?萬物同資始于乾元而各正性命,以其本無惑性故。
證真之言莫如《易》,斯其至矣。
是故此心謂本心。
即是吾人的真性,亦即是一切物的本體。
或複問言:“黃檗有雲,‘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異,即性即心’雲雲。
此與孟子所言‘盡心則知性知天’,遙相契應。
宋明理學家,有以為心未即是性者。
此未了本心義。
本心即是性,但随義異名耳。
以其主乎身,曰心;以其為吾人所以生之理,曰性;以其為萬有之大原,曰天。
故‘盡心則知性知天’,以三名所表,實是一事,但取義不一而名有三耳。
盡心之盡,謂吾人修為工夫,當對治習染或私欲,而使本心得顯發其德用,無有一毫虧欠也。
故盡心,即是性天全顯,故曰知性知天。
知者證知,本心之炯然内證也,非知識之知。
由孟子之言,則哲學家談本體者,以為是量智或知識所行之境,而未知其必待修為之功,笃實深純,乃至克盡其心,始獲證見,則終與此理背馳也。
黃檗言即心即性,是有當于孟子。
然世人頗疑在我之心,本心,亦省雲心。
他處準知。
雲何即是萬物之本體,此如何開喻?”答曰:彼所不喻者,徒以習心虛妄分别,迷執小己而不見性故也。
性字,注見前。
夫執小己,則歧物我、判内外,内我而外物,兩相隔截。
故疑我心雲何體物。
體物,猶雲為萬物之本體。
若乃廓然忘己,而澈悟寂然非空,生而不有,至誠無息之實理,是為吾與萬物所共禀之以有生,即是吾與萬物所同具之真性。
此真性之存乎吾身,恒是虛靈不昧,即為吾身之主,則亦謂之本心。
故此言心,實非吾身之所得私也,乃吾與萬物渾然同體之真性也。
然則反之吾心,而即已得萬物之本體。
本體乃真性之異語,以其為吾與萬物所以生之實理,則曰真性。
即此真性,是吾與萬物本然的實相,亦曰本體。
此中實相,猶言實體。
本然者,本來如此。
德性無變易故,非後起故,恒自爾故。
吾心與萬物本體,無二無别,其又奚疑?孟子雲:“夫道,一而已矣。
”此之謂也。
或複難言:“說心,便與物對。
心待物而彰名,無物,則心之名不立。
如何可言吾心即是吾與萬物所同具的本體?”答曰:汝所謂與物對待的心,卻是吾所謂習心。
習心者,原于形氣之靈。
由本心之發用,不能不憑官能以顯,而官能即得假借之,以成為官能之靈明,故雲形氣之靈,非謂形氣為本原,而靈明是其發現也。
形氣之靈發而成乎習,習成而複與形氣之靈葉合為一,以追逐境物,是謂習心。
故習心,物化者也,與凡物皆相待相需,非能超物而為禦物之主也,此後起之妄也。
本心無對,先形氣而自存。
先者,謂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