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唯識論全部印行記
關燈
小
中
大
己卯夏,餘有嘉州之行,适遇寇機,頻年積稿盡毀,友好多傷之。翌年,本書上卷成,得呂生漢财印如幹部。辛巳冬,中卷成,複慮轟炸,老友居覺生先生募資,合上卷付印。昨春,下卷成,複取上中卷,稍易數處,而以全書由中國哲學會付商務印書館出版。老當國難,精力日衰矣,平生心事,寄之此書。世或罪以謗佛,則豈識予心者哉?有問:“此書非佛家本旨也,而以《新唯識論》名之,何耶?”曰:吾先研佛家唯識論,曾有撰述,漸不滿舊學,遂毀夙作,而欲自抒所見,乃為《新論》。夫新之雲者,明異于舊義也。異舊義者,冥探真極,此語吃緊。苟非自窮真極,而徒欲泛求之百氏,則陷于雜博,未能臻至理也。而參驗之此土儒宗及諸钜子,抉擇得失,辨異觀同,所謂觀會通而握玄珠者也。玄珠,借用莊子語,以喻究極的真理或本體。破門戶之私執,契玄同而無礙,此所以異舊義而立新名也。識者,心之異名。唯者,顯其殊特。即萬化之原而名以本心,是最殊特。言其勝用,則宰物而不為物役,亦足征殊特。《新論》究萬殊而歸一本,要在反之此心,是故以唯識彰名。或曰:“《新論》不亦談妄識乎?豈盡說本心耶?”曰:異哉,汝之固也。辨妄正所以顯本,妄之不明,本不可見。汝以為著書将隻單提一義,而不可涉及餘義乎?道理哪得如是簡單。世俗每不悟《新論》所由立名,辄為無謂之非難,故略說如上。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一月二日黃岡熊十力記于陪都近區北碚勉仁書院
中華民國三十三年一月二日黃岡熊十力記于陪都近區北碚勉仁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