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上
關燈
小
中
大
吾前不雲乎,心者恒轉之動而辟也。
見《轉變章》。
故心之實性即是恒轉,而無實自體焉。
心者,非遺恒轉有自體故。
今夫有情假者,本依心物幻現得名,有情,見前注。
假者,亦謂有情。
以其名從他得,故稱假者。
物亦色之代語。
蓋有情隻依心物幻現而名之耳。
若除去心物兩方面,即有情之名無從立也。
幻現者,謂心物本非實在法故。
設心與物即實在者,便不得更說心物有實體故。
而心物實性強名恒轉。
本不可名而為之名,故強。
恒轉者,至靜而動,靜者,言其有恒性而不可易也,自然有則而不可亂也。
動者,言其變化不測生生不息也。
本未始有物也。
無形質,無方所。
然動而不能不攝聚,故乃翕而幻成乎物。
此所以現似物質宇宙而疑于不守自性也。
實則恒轉者,純一而亡染,無染着,即無有滞礙。
剛健而不撓,不可折撓。
豈果化于物而不守自性者乎?其翕而成物也,因以為資具以物為工具也。
而顯其自性力。
此處吃緊。
故行之至健,真體發現,故行健。
俗言沖動者,非實有見于真體,隻認取浮動者為生機,不亦謬乎?學者于《功能章》末段,虛心體之始得。
常物物而不物于物也。
物物一詞,上物字主宰義及轉化義,謂主宰乎物而轉化之也。
物于物一詞,上物字蔽锢義。
不物于物,即不蔽于物。
夫是行健以物物而不物于物之自性力,對翕而言則謂之辟,對物而言,則謂之心。
物以翕成,故翕與物異名而同實也。
心依辟立,故心與辟異名而同實也。
實同名異,詞有分劑。
恒轉幻現翕辟,而形成心物相待,其妙如此。
故夫一名為心,即已與物對,已屬後天。
而非恒轉本體矣。
恒轉即是本體,而首置恒轉言者,用為主詞故。
故但曰心之實性即是恒轉,而未可斥指心以為實性也。
然以此心不落于物而為恒轉自性力之顯發也,心即恒轉自性力,故吾人須自察識,确有個渾然充實炯然虛明的體段在。
陽明末流,至謂離感無心,真迷妄見也,幸有雙江、念庵起而矯之。
則又不妨曰心即實性。
易言之,心即恒轉本體也。
自本自根,無可依他而窮索。
向外覓體,即是依他。
自明自了,便已觌體于現前。
真理隻在當躬,世固有求之愈離愈遠者何耶? 綜前所說,恒轉翕而成物,乃即利用物之一部分即所謂身體者以為憑借,而顯發其自性力,即此恒轉自性力名之以心。
是知心者實為身體之主宰,以身于心但為資具故。
惟此心雖主宰乎一身,而其體則不可為之限量,限者分限,量者定量。
是乃橫遍虛空,豎盡永劫,無有不運,無所不包。
無不包者,至大無外故。
此言大者,是絕對義,非與小對之詞。
無不運者,至誠無息故。
焉有分限可求,焉有定量可測?昔者羅念庵蓋嘗體認及此矣,其言曰:“當極靜時,恍然覺吾此心中虛無物,旁通無窮,有如長空雲氣流行,無有止極,有如大海魚龍變化,無有間隔,無内外可指,無動靜可分。
上下四方,往古來今,渾成一片,所謂無在而無不在。
吾之一身,乃其發竅,固非形質所能限也。
是故縱吾之目,而天地不滿于吾視;傾吾之耳,而天地不出于吾聽;冥吾之心,而天地不逃于吾思。
此上言天地萬物皆非吾心外物也。
古人往矣,其精神所極即吾之精神未嘗往也,否則聞其行事而能憬然憤然矣乎!此言心體無有古今分段。
四海遠矣,其疾痛相關即吾之疾痛未嘗遠也,否則聞其患難而能恻然盡然乎!此言心體無有方所間隔。
是故感于親而為親焉,吾無分于親也,有分于吾與親,斯不親矣!感于民而為仁焉,吾無分于民也,有分于吾與民,斯不仁矣!感于物而為愛焉,吾無分于物也,有分于吾與物,斯不愛矣!此言心體無有彼我分别。
是乃得之于天者固然如是。
謂為先天所固具也。
故曰,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同體也者,謂在我者亦即在物,合吾與物而同為一體,則前所謂虛寂而能貫通,渾上下四方、往古來今、内外動靜而一之者也。
”念庵所言,質驗之倫理實踐上純粹精誠、超脫小己利害計較之心作用,如向往古哲與夫四海疾痛相連,以及親親仁民愛物之切至,凡此皆足以證明此心不有彼我、不限時空,渾然無二無别、無窮無盡。
斯所謂内自證知、不虛不妄者乎!一人一物之心即是天地萬物之心,非形質所能隔别,故恒互相貫通。
此理也,自甲言之固如是,自乙言之亦如是。
《華嚴》“一多相即,重重無盡”,理趣深玄。
學者所宜切究。
中土學者,大抵皆從倫理實踐上純粹精誠、超脫小己利害計較之心作用,以認識心體。
如孟子舉乍見孺子入井而恻隐之心,亦最著之例。
蓋此種作用,絕不雜以小己之私,不受形氣之蔽,是所謂無所為而為的。
乃依于真實的心體發現,所以于此可認識心體。
自孔孟迄宋明諸師,都隻于此着工夫。
窮神知化而不為誣誕,體玄極妙而不蹈空虛。
蓋生物進化,至人類而為最高。
其能直接通合宇宙大生命而為一,以實顯本體世界無上價值者,厥為人類。
故人類有倫理實踐上純粹精誠、超脫小己利害計較之心作用,破形物之锢縛,順性真而創新。
其以心轉物,以辟運翕者在是,而動物則無此能事。
誠以人類中心觀念得進化論而一新其壁壘,勢不能以求之人者而概之于物也。
心理學家言心,舉人與動物而一視。
彼所研究之範圍原不涉及本體,其操術以分析測驗,亦不待反觀自識、操存涵養之功。
故其所謂心與吾玄學上所言心,截然不為同物。
此中反觀自識,其涵義至為精深,至為嚴格,與心理學上所謂内觀法者絕不相侔,切戒誤會。
操存涵養,亦中土哲學上特殊名詞,涵義精深嚴格,又不待言。
凡此,欲俟《量論》詳之。
吾每遇人持心理學之見地,緻疑于吾所言心為無根據者,此不知類之過也。
玄學、科學,各有範圍,義類别矣,何可不知!世固有主張科學萬能者,如斯偏執,諒愧鴻通。
倫理實踐敦笃勿懈,反躬而炯然有物,此物字,非事物之物,乃形容此心之詞。
心恒為身之主,所謂主人翁是也。
故以有物言之。
灼然自識,《莊子骈拇》:“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
”此即認識自己之謂。
自己者何,此心是已。
其感捷而應之也不爽,既動起萬端,卻恒自寂靜;既恒自寂靜,卻動起萬端。
綿綿若存之際,而天地根焉;冥冥獨知之地,而萬有基焉。
陽明詠良知詩:“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
”現前具足,曆曆不昧,而何為其無根據耶,而豈可以物推觀,向外窮索耶? 人情之蔽也,固恒昧其神明寶藏寶藏者,形容此心備具衆妙故。
而自視為一物矣。
耳目口鼻内髒百骸固皆物也。
耳所取聲,目所取色,口鼻所取臭味,乃至百骸所觸,又無往而非物交物也。
使宇宙人生而果如是渾成一大塊物質,則有何生命可言耶?然而事實正不如此。
耳則能聽,以聽于聲也而顯其聰焉;目則能視,以視于色也而顯其明焉;乃至百骸則能觸,以于一切所觸而顯其覺了焉。
凡言乃至者,皆隐含中間事例而不具列之詞。
今故應問,此聰明覺了為發自耳目等物乎?彼既是物,如何能發生聰明覺了?抑為發自聲色等物乎?彼亦是物,又如何能發生聰明覺了?且物若能發生聰明覺了者,則物即神矣,何可名物?故知聰明覺了者,心也。
此心乃體物而不遺,心非即本體也。
然以此心畢竟不化于物故,故亦可說心即本體耳。
體物雲者,言此心即是一切物底實體,而無有一物得遺之以成其為物者也。
是以主乎耳目等物而運乎聲色等物。
語其着則充周而不窮,感而遂通,無間遠近幽深而莫不運。
語其隐則藏密而無閡,本無形也,疑若無焉。
然萬有于是乎資始,誰得而無之。
是其藏之綿密,乃以不形而形,終無閉閡也。
渾然全體,即流行即主宰,是乃所謂生命也。
或問生命一詞定義雲何?餘曰:此等名詞,其所表诠是全體的,勢不能為之下定義。
然吾人若能認識自家固有的心,即是識得自家底生命,除了此心便無生命可說也。
至世俗言生命者,是否認識自心,則吾不之知也。
宇宙隻此生命發現,人生隻此生命活動。
其發現,其活動,一本諸盛大真實而行乎其不得不然,初非有所為而然。
德盛化神,其至矣乎!彼執物者,視宇宙如機械,等人生若塵埃,如之何其不自反耶? 生命力之顯發也,不期而現為物以神其用。
無物則生命力疑于泛泛而無所攝持以自表現也。
既現為物,故分化而成個體,生命底本體是不可剖分的,而其變現為形物也,則分化而成個體。
此生物界所以繁衍。
憑此個體互相資藉,乃見其力用之大。
互相資藉有二義:一者,生命力藉個體以顯發,個體亦藉生命力以成故。
二者,個體與全體相待,亦即互相資藉以增進夫生命力之顯發故。
雖然,生命力以憑物而顯故,亦常淪于物質之中,膠固而不得解脫。
此征之植物與動物而可見者。
植物徒具形幹,其生命力幾完全物質化。
動物則官能漸備,然其生命力受物質纏锢,竟未有以遠過植物也。
生物界經累級演進,迄至人類,神經系統始益發達
見《轉變章》。
故心之實性即是恒轉,而無實自體焉。
心者,非遺恒轉有自體故。
今夫有情假者,本依心物幻現得名,有情,見前注。
假者,亦謂有情。
以其名從他得,故稱假者。
物亦色之代語。
蓋有情隻依心物幻現而名之耳。
若除去心物兩方面,即有情之名無從立也。
幻現者,謂心物本非實在法故。
設心與物即實在者,便不得更說心物有實體故。
而心物實性強名恒轉。
本不可名而為之名,故強。
恒轉者,至靜而動,靜者,言其有恒性而不可易也,自然有則而不可亂也。
動者,言其變化不測生生不息也。
本未始有物也。
無形質,無方所。
然動而不能不攝聚,故乃翕而幻成乎物。
此所以現似物質宇宙而疑于不守自性也。
實則恒轉者,純一而亡染,無染着,即無有滞礙。
剛健而不撓,不可折撓。
豈果化于物而不守自性者乎?其翕而成物也,因以為資具以物為工具也。
而顯其自性力。
此處吃緊。
故行之至健,真體發現,故行健。
俗言沖動者,非實有見于真體,隻認取浮動者為生機,不亦謬乎?學者于《功能章》末段,虛心體之始得。
常物物而不物于物也。
物物一詞,上物字主宰義及轉化義,謂主宰乎物而轉化之也。
物于物一詞,上物字蔽锢義。
不物于物,即不蔽于物。
夫是行健以物物而不物于物之自性力,對翕而言則謂之辟,對物而言,則謂之心。
物以翕成,故翕與物異名而同實也。
心依辟立,故心與辟異名而同實也。
實同名異,詞有分劑。
恒轉幻現翕辟,而形成心物相待,其妙如此。
故夫一名為心,即已與物對,已屬後天。
而非恒轉本體矣。
恒轉即是本體,而首置恒轉言者,用為主詞故。
故但曰心之實性即是恒轉,而未可斥指心以為實性也。
然以此心不落于物而為恒轉自性力之顯發也,心即恒轉自性力,故吾人須自察識,确有個渾然充實炯然虛明的體段在。
陽明末流,至謂離感無心,真迷妄見也,幸有雙江、念庵起而矯之。
則又不妨曰心即實性。
易言之,心即恒轉本體也。
自本自根,無可依他而窮索。
向外覓體,即是依他。
自明自了,便已觌體于現前。
真理隻在當躬,世固有求之愈離愈遠者何耶? 綜前所說,恒轉翕而成物,乃即利用物之一部分即所謂身體者以為憑借,而顯發其自性力,即此恒轉自性力名之以心。
是知心者實為身體之主宰,以身于心但為資具故。
惟此心雖主宰乎一身,而其體則不可為之限量,限者分限,量者定量。
是乃橫遍虛空,豎盡永劫,無有不運,無所不包。
無不包者,至大無外故。
此言大者,是絕對義,非與小對之詞。
無不運者,至誠無息故。
焉有分限可求,焉有定量可測?昔者羅念庵蓋嘗體認及此矣,其言曰:“當極靜時,恍然覺吾此心中虛無物,旁通無窮,有如長空雲氣流行,無有止極,有如大海魚龍變化,無有間隔,無内外可指,無動靜可分。
上下四方,往古來今,渾成一片,所謂無在而無不在。
吾之一身,乃其發竅,固非形質所能限也。
是故縱吾之目,而天地不滿于吾視;傾吾之耳,而天地不出于吾聽;冥吾之心,而天地不逃于吾思。
此上言天地萬物皆非吾心外物也。
古人往矣,其精神所極即吾之精神未嘗往也,否則聞其行事而能憬然憤然矣乎!此言心體無有古今分段。
四海遠矣,其疾痛相關即吾之疾痛未嘗遠也,否則聞其患難而能恻然盡然乎!此言心體無有方所間隔。
是故感于親而為親焉,吾無分于親也,有分于吾與親,斯不親矣!感于民而為仁焉,吾無分于民也,有分于吾與民,斯不仁矣!感于物而為愛焉,吾無分于物也,有分于吾與物,斯不愛矣!此言心體無有彼我分别。
是乃得之于天者固然如是。
謂為先天所固具也。
故曰,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同體也者,謂在我者亦即在物,合吾與物而同為一體,則前所謂虛寂而能貫通,渾上下四方、往古來今、内外動靜而一之者也。
”念庵所言,質驗之倫理實踐上純粹精誠、超脫小己利害計較之心作用,如向往古哲與夫四海疾痛相連,以及親親仁民愛物之切至,凡此皆足以證明此心不有彼我、不限時空,渾然無二無别、無窮無盡。
斯所謂内自證知、不虛不妄者乎!一人一物之心即是天地萬物之心,非形質所能隔别,故恒互相貫通。
此理也,自甲言之固如是,自乙言之亦如是。
《華嚴》“一多相即,重重無盡”,理趣深玄。
學者所宜切究。
中土學者,大抵皆從倫理實踐上純粹精誠、超脫小己利害計較之心作用,以認識心體。
如孟子舉乍見孺子入井而恻隐之心,亦最著之例。
蓋此種作用,絕不雜以小己之私,不受形氣之蔽,是所謂無所為而為的。
乃依于真實的心體發現,所以于此可認識心體。
自孔孟迄宋明諸師,都隻于此着工夫。
窮神知化而不為誣誕,體玄極妙而不蹈空虛。
蓋生物進化,至人類而為最高。
其能直接通合宇宙大生命而為一,以實顯本體世界無上價值者,厥為人類。
故人類有倫理實踐上純粹精誠、超脫小己利害計較之心作用,破形物之锢縛,順性真而創新。
其以心轉物,以辟運翕者在是,而動物則無此能事。
誠以人類中心觀念得進化論而一新其壁壘,勢不能以求之人者而概之于物也。
心理學家言心,舉人與動物而一視。
彼所研究之範圍原不涉及本體,其操術以分析測驗,亦不待反觀自識、操存涵養之功。
故其所謂心與吾玄學上所言心,截然不為同物。
此中反觀自識,其涵義至為精深,至為嚴格,與心理學上所謂内觀法者絕不相侔,切戒誤會。
操存涵養,亦中土哲學上特殊名詞,涵義精深嚴格,又不待言。
凡此,欲俟《量論》詳之。
吾每遇人持心理學之見地,緻疑于吾所言心為無根據者,此不知類之過也。
玄學、科學,各有範圍,義類别矣,何可不知!世固有主張科學萬能者,如斯偏執,諒愧鴻通。
倫理實踐敦笃勿懈,反躬而炯然有物,此物字,非事物之物,乃形容此心之詞。
心恒為身之主,所謂主人翁是也。
故以有物言之。
灼然自識,《莊子骈拇》:“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
”此即認識自己之謂。
自己者何,此心是已。
其感捷而應之也不爽,既動起萬端,卻恒自寂靜;既恒自寂靜,卻動起萬端。
綿綿若存之際,而天地根焉;冥冥獨知之地,而萬有基焉。
陽明詠良知詩:“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
”現前具足,曆曆不昧,而何為其無根據耶,而豈可以物推觀,向外窮索耶? 人情之蔽也,固恒昧其神明寶藏寶藏者,形容此心備具衆妙故。
而自視為一物矣。
耳目口鼻内髒百骸固皆物也。
耳所取聲,目所取色,口鼻所取臭味,乃至百骸所觸,又無往而非物交物也。
使宇宙人生而果如是渾成一大塊物質,則有何生命可言耶?然而事實正不如此。
耳則能聽,以聽于聲也而顯其聰焉;目則能視,以視于色也而顯其明焉;乃至百骸則能觸,以于一切所觸而顯其覺了焉。
凡言乃至者,皆隐含中間事例而不具列之詞。
今故應問,此聰明覺了為發自耳目等物乎?彼既是物,如何能發生聰明覺了?抑為發自聲色等物乎?彼亦是物,又如何能發生聰明覺了?且物若能發生聰明覺了者,則物即神矣,何可名物?故知聰明覺了者,心也。
此心乃體物而不遺,心非即本體也。
然以此心畢竟不化于物故,故亦可說心即本體耳。
體物雲者,言此心即是一切物底實體,而無有一物得遺之以成其為物者也。
是以主乎耳目等物而運乎聲色等物。
語其着則充周而不窮,感而遂通,無間遠近幽深而莫不運。
語其隐則藏密而無閡,本無形也,疑若無焉。
然萬有于是乎資始,誰得而無之。
是其藏之綿密,乃以不形而形,終無閉閡也。
渾然全體,即流行即主宰,是乃所謂生命也。
或問生命一詞定義雲何?餘曰:此等名詞,其所表诠是全體的,勢不能為之下定義。
然吾人若能認識自家固有的心,即是識得自家底生命,除了此心便無生命可說也。
至世俗言生命者,是否認識自心,則吾不之知也。
宇宙隻此生命發現,人生隻此生命活動。
其發現,其活動,一本諸盛大真實而行乎其不得不然,初非有所為而然。
德盛化神,其至矣乎!彼執物者,視宇宙如機械,等人生若塵埃,如之何其不自反耶? 生命力之顯發也,不期而現為物以神其用。
無物則生命力疑于泛泛而無所攝持以自表現也。
既現為物,故分化而成個體,生命底本體是不可剖分的,而其變現為形物也,則分化而成個體。
此生物界所以繁衍。
憑此個體互相資藉,乃見其力用之大。
互相資藉有二義:一者,生命力藉個體以顯發,個體亦藉生命力以成故。
二者,個體與全體相待,亦即互相資藉以增進夫生命力之顯發故。
雖然,生命力以憑物而顯故,亦常淪于物質之中,膠固而不得解脫。
此征之植物與動物而可見者。
植物徒具形幹,其生命力幾完全物質化。
動物則官能漸備,然其生命力受物質纏锢,竟未有以遠過植物也。
生物界經累級演進,迄至人類,神經系統始益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