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
關燈
小
中
大
蓋聞諸行阒其無物,行者,幻相遷流義,此作名詞用。
色法心法,總稱諸行。
滞迹者則見以為有實,以為有實物也。
達理者姑且假說轉變。
轉變一詞,見成《唯識論述記》。
言轉變者,取複詞便稱耳,實則但舉一變字可也。
然吾談變義,本不據前師,學者勿執舊說相會。
夫動而不可禦,詭而不可測者,其唯變乎!此言動者,非俗所謂動。
俗以物之移轉為動,此則以忽然幻現為動,非有實物由此轉至彼處。
誰為能變?故設初問。
如何是變?故設次問。
變不從恒常起,恒常非是能變故。
觀夫萬變不窮,知非離此而别有恒常之體。
古代梵天神我諸計,要皆為戲論。
變不從空無生,空無莫為能變故。
無始時來,已刹那刹那變而未有休歇。
過去之變無留迹也,故假說空無,豈複離此變而别有空無之一境為變之所從出哉?爰有大物,其名恒轉。
大物者,非果有物,假名耳。
如《中庸》所謂“其為物不貳”之物,亦假名也。
恒言非斷,轉表非常。
非斷非常,即刹那刹那舍其故而創新不已。
此生理之至秘也。
淵兮無待,無有因故。
湛兮無先,非本無而後有,故雲無先。
有先則是本無。
處卑而不宰,卑者,狀其幽隐而無形相,非高卑之卑。
不宰者,以遍為萬物實體,非超物而存。
故不同神我梵天等邪計。
守靜而弗衰。
靜者湛寂義。
弗衰者,非頑空故。
此則為能變者哉!能變者,狀詞,即克指轉變不息之實體而強形容之以為能耳,故未有所變與之為對。
宇宙元來隻此新新無竭之變,何曾有所變物可得哉?答初問訖。
變複雲何?牒前次問。
一翕一辟之謂變。
兩“一”字,顯動力之殊勢耳,非謂翕辟各有自體,亦不可說先之以翕而後之以辟也。
原夫恒轉之動也,相續不已。
此言動者,變之别名耳。
前一動方滅,後一動即生,如電之一閃一閃無有斷絕,是名相續,非以前動延至後時名相續也。
動而不已者,元非浮遊無據,故恒攝聚。
恒字吃緊。
惟恒攝聚,乃不期而幻成無量動點,勢若凝固,名之為翕。
俗不了動點,故執有實極微或原子、電子耳。
凝固者,言其趨勢有如此,而非果成凝固之質也。
翕則疑于動而乖其本也。
恒轉者,雖有而非物。
翕則勢若凝固而将成乎物矣。
故知翕者,恒轉動而将失其自性也。
然俱時由翕故,俱時者,謂與翕同時。
常有力焉,健以自勝,而不肯化于翕。
以恒轉畢竟常如其性故。
唯然,故知其有似主宰用,本無作意,因置似言。
乃以運乎翕之中而顯其至健,有戰勝之象焉。
即此運乎翕之中而顯其至健者,名之為辟。
一翕一辟,若将故反之而以成乎變也。
答次問訖。
夫翕凝而近質,依此假說色法。
夫辟健而至神,依此假說心法。
以故色無實事,心無實事,隻有此變。
事者體義,色法心法都無實自體故。
附識:翕辟理趣,深遠難言。
玆更出筆劄四則,系之左方。
所謂恒轉,從他翕的勢上看卻似不守自性了。
易言之,即似物質化了。
唯物論者所以錯認實體是物質的。
同時,從他辟的勢上看,他确是順着他底自性流行,畢竟不曾物質化。
那翕的勢,好似他要故意如此,以便顯出他唯一底辟的勢。
不如此,便散漫無從表現了。
說辟為心,說翕為色。
色者,即身軀與所接屬之萬物是也。
若無這身和物,從何見得心來?由此便可理會翕辟之故。
漢儒談《易》曰:“陽動而進,陰動而退。
”夫陽為神、為心,陰為質、為色。
詳彼所雲,則動而進者,心也;動而退者,色也。
宋明諸師,言升降、上下、屈伸等者,義亦同符。
今雲翕辟,與進退義複相印證。
翕則若将不守自性而至于物化,此退義也。
辟則恒不失其健行之自性,化無留迹而恒創,德以常新而可貞,故能轉物而不化于物,此進義也。
說翕為色,說辟為心。
心主乎身,交乎物感而不至為形役以徇物,所謂辟以運翕而不化于翕也。
是則翕唯從辟,色唯從心。
翕辟畢竟無異勢,即色心畢意非二法。
造化之幾不攝聚則不至于翕,不翕亦無以見辟。
故攝聚者坤道也。
坤道以順為正,終以順其健行之本性也。
夫本體上不容着纖毫之力,然而學者必有收攝保聚一段工夫,方得觌體承當,否則無由見體。
故學者工夫,亦法坤也。
大哉變乎,頓起頓滅,曾無少法因容暫住。
言無些少實法可暫住也。
無少雲者,顯其全無。
《阿含經》
色法心法,總稱諸行。
滞迹者則見以為有實,以為有實物也。
達理者姑且假說轉變。
轉變一詞,見成《唯識論述記》。
言轉變者,取複詞便稱耳,實則但舉一變字可也。
然吾談變義,本不據前師,學者勿執舊說相會。
夫動而不可禦,詭而不可測者,其唯變乎!此言動者,非俗所謂動。
俗以物之移轉為動,此則以忽然幻現為動,非有實物由此轉至彼處。
誰為能變?故設初問。
如何是變?故設次問。
變不從恒常起,恒常非是能變故。
觀夫萬變不窮,知非離此而别有恒常之體。
古代梵天神我諸計,要皆為戲論。
變不從空無生,空無莫為能變故。
無始時來,已刹那刹那變而未有休歇。
過去之變無留迹也,故假說空無,豈複離此變而别有空無之一境為變之所從出哉?爰有大物,其名恒轉。
大物者,非果有物,假名耳。
如《中庸》所謂“其為物不貳”之物,亦假名也。
恒言非斷,轉表非常。
非斷非常,即刹那刹那舍其故而創新不已。
此生理之至秘也。
淵兮無待,無有因故。
湛兮無先,非本無而後有,故雲無先。
有先則是本無。
處卑而不宰,卑者,狀其幽隐而無形相,非高卑之卑。
不宰者,以遍為萬物實體,非超物而存。
故不同神我梵天等邪計。
守靜而弗衰。
靜者湛寂義。
弗衰者,非頑空故。
此則為能變者哉!能變者,狀詞,即克指轉變不息之實體而強形容之以為能耳,故未有所變與之為對。
宇宙元來隻此新新無竭之變,何曾有所變物可得哉?答初問訖。
變複雲何?牒前次問。
一翕一辟之謂變。
兩“一”字,顯動力之殊勢耳,非謂翕辟各有自體,亦不可說先之以翕而後之以辟也。
原夫恒轉之動也,相續不已。
此言動者,變之别名耳。
前一動方滅,後一動即生,如電之一閃一閃無有斷絕,是名相續,非以前動延至後時名相續也。
動而不已者,元非浮遊無據,故恒攝聚。
恒字吃緊。
惟恒攝聚,乃不期而幻成無量動點,勢若凝固,名之為翕。
俗不了動點,故執有實極微或原子、電子耳。
凝固者,言其趨勢有如此,而非果成凝固之質也。
翕則疑于動而乖其本也。
恒轉者,雖有而非物。
翕則勢若凝固而将成乎物矣。
故知翕者,恒轉動而将失其自性也。
然俱時由翕故,俱時者,謂與翕同時。
常有力焉,健以自勝,而不肯化于翕。
以恒轉畢竟常如其性故。
唯然,故知其有似主宰用,本無作意,因置似言。
乃以運乎翕之中而顯其至健,有戰勝之象焉。
即此運乎翕之中而顯其至健者,名之為辟。
一翕一辟,若将故反之而以成乎變也。
答次問訖。
夫翕凝而近質,依此假說色法。
夫辟健而至神,依此假說心法。
以故色無實事,心無實事,隻有此變。
事者體義,色法心法都無實自體故。
附識:翕辟理趣,深遠難言。
玆更出筆劄四則,系之左方。
所謂恒轉,從他翕的勢上看卻似不守自性了。
易言之,即似物質化了。
唯物論者所以錯認實體是物質的。
同時,從他辟的勢上看,他确是順着他底自性流行,畢竟不曾物質化。
那翕的勢,好似他要故意如此,以便顯出他唯一底辟的勢。
不如此,便散漫無從表現了。
說辟為心,說翕為色。
色者,即身軀與所接屬之萬物是也。
若無這身和物,從何見得心來?由此便可理會翕辟之故。
漢儒談《易》曰:“陽動而進,陰動而退。
”夫陽為神、為心,陰為質、為色。
詳彼所雲,則動而進者,心也;動而退者,色也。
宋明諸師,言升降、上下、屈伸等者,義亦同符。
今雲翕辟,與進退義複相印證。
翕則若将不守自性而至于物化,此退義也。
辟則恒不失其健行之自性,化無留迹而恒創,德以常新而可貞,故能轉物而不化于物,此進義也。
說翕為色,說辟為心。
心主乎身,交乎物感而不至為形役以徇物,所謂辟以運翕而不化于翕也。
是則翕唯從辟,色唯從心。
翕辟畢竟無異勢,即色心畢意非二法。
造化之幾不攝聚則不至于翕,不翕亦無以見辟。
故攝聚者坤道也。
坤道以順為正,終以順其健行之本性也。
夫本體上不容着纖毫之力,然而學者必有收攝保聚一段工夫,方得觌體承當,否則無由見體。
故學者工夫,亦法坤也。
大哉變乎,頓起頓滅,曾無少法因容暫住。
言無些少實法可暫住也。
無少雲者,顯其全無。
《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