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之而不改,此亦見固之能謹小節也。
不失向、歆父子之真是謹小節,而同其作僞大節虧矣。
歆稱安國以壁中書,考較伏生之二十九篇祇是壁中書多十六篇而已。
絕不言壁中書與二十九篇有甚大不同處,即肯定二十九篇為孔子之書矣。
其稱安國獻書武帝,則武帝使使者取視一事,将無形抵消矣。
又稱安國承诏作傳,及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則欲掩武帝私匿壁中書,令其廢絕之大惡也。
至恭王壞孔宅,本孝、景前三年事,是年恭王徙王魯,治宮室當在此年。
而向、歆父子必改為武帝末者,蓋欲将孔壁出書之年特移于後。
庶幾此事本末完全變更,而孔子《尚書》真本消滅,漢朝君臣可無慮後人譴責矣。
是故以志所說與《論衡》所記兩相對照,則《志》中無有一字一句不是為武帝秘絕《書經》真本而曲意掩蔽。
王充尊疑而喜考核,甚惡僞說欺人,其記武帝私匿孔壁《尚書》事定有确據。
且張霸因壁中書秘而不行,遂乘機造百兩篇,可見《書經》真本不傳當時草野士類亦無不周知。
《志》稱安國所獻之經傳,當是安國與諸博士之徒所僞造,向、歆父子或亦不無增訂,其材料當采集孔子所未修之古書。
《漢書》《儒林傳》稱“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
蓋《尚書》滋多于是矣”。
據此,可見安國所有《古文尚書》必是孔子未修之古書,故曰“滋多于是矣”。
若孔子所修之書,則據《論衡》說武帝已使使者取去,安國未必有副本可存,即有之而朝廷既秘之不行,安國又何敢私藏乎?故知安國所獻之書必是安國采集古書而僞造,與伏生之二十九篇同一性質,其與孔子之書絕無關系可斷言也。
《論語》《正說篇》稱晁錯受書伏生,以傳于倪寬。
皮錫瑞因此,譏《論衡》多傳聞之失。
然《史記》《儒林傳》有雲:“歐陽生教千乘倪寬,倪寬既通《尚書》,以文學應郡舉,詣博士受業,受業孔安國。
”據此文,上雲“詣博士受業”,則博士非一人也;下雲“受業孔安國”,蓋其所歸仰者在安國耳。
《漢書》《晁錯傳》:“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
”“太常遣晁錯受《尚書》伏生所。
”錯還因上書稱說,師古曰:“稱師法而說其義。
”“诏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師古曰:“初為舍人為門大夫。
”遷博士。
據此,晁錯在文帝時嘗為博士。
倪寬詣博士受業時,晁錯當已遷博士,非無交接之機。
《史記》《漢書》并稱倪寬初仕為張湯奏谳掾,能以古義,決疑難大獄。
以此貴幸。
晁錯本學申、商刑名于張恢,倪寬受晁錯薰陶亦不無征。
錯志不在經師,又以智囊被戮,為人所輕,倪寬終不肯稱之。
故《史》《漢》并言寬受業于歐陽生、孔安國而不及錯,實則寬初詣博士時,錯以朝命問學伏生,還為博士,寬未嘗不請業于錯也。
錯資性明敏,其受書于老儒,當能通大義,或不深造耳。
餘以為《論衡》之記載必非無據,錫瑞诋《論衡》傳聞之失殆未深考耳。
不失向、歆父子之真是謹小節,而同其作僞大節虧矣。
歆稱安國以壁中書,考較伏生之二十九篇祇是壁中書多十六篇而已。
絕不言壁中書與二十九篇有甚大不同處,即肯定二十九篇為孔子之書矣。
其稱安國獻書武帝,則武帝使使者取視一事,将無形抵消矣。
又稱安國承诏作傳,及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則欲掩武帝私匿壁中書,令其廢絕之大惡也。
至恭王壞孔宅,本孝、景前三年事,是年恭王徙王魯,治宮室當在此年。
而向、歆父子必改為武帝末者,蓋欲将孔壁出書之年特移于後。
庶幾此事本末完全變更,而孔子《尚書》真本消滅,漢朝君臣可無慮後人譴責矣。
是故以志所說與《論衡》所記兩相對照,則《志》中無有一字一句不是為武帝秘絕《書經》真本而曲意掩蔽。
王充尊疑而喜考核,甚惡僞說欺人,其記武帝私匿孔壁《尚書》事定有确據。
且張霸因壁中書秘而不行,遂乘機造百兩篇,可見《書經》真本不傳當時草野士類亦無不周知。
《志》稱安國所獻之經傳,當是安國與諸博士之徒所僞造,向、歆父子或亦不無增訂,其材料當采集孔子所未修之古書。
《漢書》《儒林傳》稱“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
蓋《尚書》滋多于是矣”。
據此,可見安國所有《古文尚書》必是孔子未修之古書,故曰“滋多于是矣”。
若孔子所修之書,則據《論衡》說武帝已使使者取去,安國未必有副本可存,即有之而朝廷既秘之不行,安國又何敢私藏乎?故知安國所獻之書必是安國采集古書而僞造,與伏生之二十九篇同一性質,其與孔子之書絕無關系可斷言也。
《論語》《正說篇》稱晁錯受書伏生,以傳于倪寬。
皮錫瑞因此,譏《論衡》多傳聞之失。
然《史記》《儒林傳》有雲:“歐陽生教千乘倪寬,倪寬既通《尚書》,以文學應郡舉,詣博士受業,受業孔安國。
”據此文,上雲“詣博士受業”,則博士非一人也;下雲“受業孔安國”,蓋其所歸仰者在安國耳。
《漢書》《晁錯傳》:“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
”“太常遣晁錯受《尚書》伏生所。
”錯還因上書稱說,師古曰:“稱師法而說其義。
”“诏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師古曰:“初為舍人為門大夫。
”遷博士。
據此,晁錯在文帝時嘗為博士。
倪寬詣博士受業時,晁錯當已遷博士,非無交接之機。
《史記》《漢書》并稱倪寬初仕為張湯奏谳掾,能以古義,決疑難大獄。
以此貴幸。
晁錯本學申、商刑名于張恢,倪寬受晁錯薰陶亦不無征。
錯志不在經師,又以智囊被戮,為人所輕,倪寬終不肯稱之。
故《史》《漢》并言寬受業于歐陽生、孔安國而不及錯,實則寬初詣博士時,錯以朝命問學伏生,還為博士,寬未嘗不請業于錯也。
錯資性明敏,其受書于老儒,當能通大義,或不深造耳。
餘以為《論衡》之記載必非無據,錫瑞诋《論衡》傳聞之失殆未深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