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是孔子晚年定論
關燈
小
中
大
其所長也。
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陰陽家雖為天文學之起源,然志稱其多禁忌,泥小數,任鬼神,大約初民迷信天地有神異,而造一種術數以測天變。
又曰:“曆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
”“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會,兇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
”五行家,《志》載有三十一家,書六百五十二卷,如《黃帝陰陽》、《神農大幽五行》、《四時五行經》、《陰陽五行時令》之類。
諸書當是晚周人僞托,然其術自《系辭傳》源出遠古。
以上略舉大概,術數分派甚繁,此不及詳。
洪古術數之興,蓋由初民觀于天地間,而興神異之感,亦不無初步格物的知識。
然究以主觀的神異感為主,格物知識之成分甚少。
凡推吉兇之術,皆出自神異感,此古代各種術數之概況也。
術數當興于伏羲八卦之前,為伏羲畫卦之所資始,及八卦既出,雖為格物窮理之偉績,而亦未脫盡術數的窠臼。
漢《易》猶存其根柢。
要至孔子作《周易》,周者,普遍義。
《易》之道,無所不在也。
始斷絕術數而純為哲學大典,此從現存《易》經深玩分明可見。
六國衰亂,群情惶惑,術數盛行,皆托于《大易》。
田何以亡齊遺民入漢,遂以術數傳《易》,為漢代《易》家開山。
馬遷所雲“《易》着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于變”者,是田何術數之《易》。
漢《易》皆其餘裔也。
遷雲“長于變”,不知術數家之《易》是以主觀迷情測自然之變,如五行家,以五行之序亂,五星之變作,而言吉兇。
此與孔子本乎伏羲仰觀俯察,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知變化之道者,其為術絕無相似,是不可無辨也。
“《禮》,經紀人倫,故長于行。
”注曰:遷所言之禮,古禮也。
古禮精神,确是經紀人倫。
人倫一詞不可泛解。
古代已定為五倫,帝舜慎徽五典是也。
慎徽,謂居上者以五倫,敬慎而導民于好善好美也。
遷之父談所雲“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别”,正是古禮,遷所承也。
有問:“談之說似遺去朋友一倫。
”答曰:不然。
談言長幼,即統攝兄弟朋友二倫。
然孔子制新禮,自食貨今雲經濟。
以至政治教化等等,凡所以裁成天地,輔相萬物之道,無所不包通,實不拘于五倫。
五倫不可廢者,如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禮,皆人道貞常,孔子何嘗廢之乎?人類如不絕,終無可廢也。
然不可拘限于此,拘便成私,人生本與天地萬物同體,孔子故貴公也。
遷乃避《禮運》、《周官》諸經而不談,可見漢初言《禮經》者,已廢去孔子新經而複古禮。
《禮運》則《戴記》削除之幾盡,《周官》則武帝诋為渎亂不經,秘不流通,是其征也。
“《書》,記先王之事,故長于政。
”注曰:此必孔子未修之古書也。
孔子删修之書必非記事之史,如是記事之史,則亦晚世通鑒輯覽一類俗物,有甚意義。
秦博士伏生之書,即獵取古書而為之,聊以記事,決非孔子之書,故自漢世流通以至于今,若夫孔壁出之古文書,漢武所秘之而不行者,必孔子之書也,其不行自有故在。
“《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于風。
”注曰:專以考釋山川草木鳥獸而治詩。
注意專字。
漢初儒生首開其端,于遷此言而征之矣。
孔子删《詩》必作傳以明義,孟子曰“《詩》亡然後《春秋》作”,即此可以想見孔子《詩傳》,必宣達其“吉兇與民同患”之意,而漢人乃轉移其志事于考據一途。
古哲雲:“詩言志。
”志氣消磨于瑣碎,是何足以風乎?孔子詩傳,漢人不存一字,真可恨也。
《論語》說《詩》處皆有遠旨,惜乎注家不能發揮。
而《陽貨篇》小子章當是二章,卻被編者以私意合并。
其一章雲:“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此孔子早年教小子語也。
其二章雲:“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此孔子晚年語也。
兩章義旨絕不同,後章殊難為小子言,無可合在一處,從來無辨者,怪哉! “《樂》,樂音洛所以立,故長于和。
”注曰:遷能通《樂經》矣。
和樂者,生生真幾,吾人與天地萬物之本性也。
人生順其本性發展,即離倒妄,而為能立。
倒妄一詞,借用佛典,有迷妄與下墜等義。
失其和樂之本性,即陷倒妄,則人無以立矣。
樂讀嶽。
導人以和樂,此《樂經》所為作也。
“《春秋》辯是非,故長于治人。
”注曰:此宗公羊壽之傳。
以大義為法守,分辯善惡,而褒貶之,是非不亂,使亂臣賊子懼也。
遷之《史記》所宗在是。
遷仕武帝朝,猶是漢初人。
武帝即位時,漢興才六十年耳。
觀其于六經各以一二語為之提要,曆二千餘年,學人傳習尊守無有懷疑六經非孔子之真相者,蓋自漢朝帝業初定。
田何首以術數,變亂孔子《易經》。
公羊壽師弟首以為漢制法,完全改易孔子《春秋》。
伏生以其為秦博士時所掌古書,代替孔子《書經》。
《小戴禮》記将《禮運》全經改作,為《記》中之一篇仍以《禮運》名,僅篇首存原書義旨,不過寥寥數語,此數語中,當有變其本義者。
而終歸本于孔子所不許為大道之小康,以為不廢江河萬古流。
詳《原外王篇》。
《禮運》廢統治與私有制,實為改革舊禮教之一部大典,漢人乃毀之以複古,豈不惜哉?《周官經》本《春秋》撥亂而入升平之治法,首厄于漢武。
冬官以工領商,地官以養兼教,明教養之聯系。
夏官以軍領外交,明軍政與外交之聯系。
故知冬官掌工,必領商也。
漢人獎孝弟力田,以定民志,甚惡工商。
《冬官》必為博士所毀。
劉歆佐王莽篡帝位,雖欲襲此經法度以自文,然于天子禮制必欲維持,則歆于經文必有所改變,是可斷言。
且六國時小康之儒決不無改竄,何止劉歆,但此書大體猶足推尋是亦不幸中之一幸耳。
禮與樂交融而不可離,孔子之《禮經》既竄亂,則《樂經》自無可孤存。
《詩經》與《春秋》關系密切,《春秋》既毀于《公羊壽》,則治《詩》者不敢存孔子《詩傳》,而逃于草木禽蟲之玩好,固無足怪。
今當總括作結。
康有為言《春秋》祖述劉歆分别大義、微言之說,餘在清季已懷疑,但爾時未欲整理六經,故置而弗究。
後來遊心宇宙論,此中宇宙論,是通本體與現象而言。
耗力于佛家大乘之時多,喜其玄解,而惡其空想、幻想,卒謝釋宗歸諸自悟。
六十歲左右,深有感于孔子内聖外王之道,誓以身心奉諸先聖。
以為六經自漢傳來,不得忽略漢儒舊說,久之發現漢人誣亂,改竄經文是謂亂,本非聖人之旨而以私見曲解是謂誣。
于是回想劉歆大義、微言之分,久而不能判其然否,時或姑仍其說,以便調和沖突。
如《禮運篇》小康為大義,大同為微言。
《公羊傳》為漢制法自是大義,何休解诂特采入據亂升平等三世義則不得不謂之微言。
為大義微言之分者,蓋欲調和沖突并存不悖。
然細思之,大義、微言二詞祇是用以表示兩種絕不相同的思想,事實上決不能以此二詞調和沖突。
如馬遷《自序》述董生《春秋》說,前面稱《春秋》貶天子退諸侯雲雲,此是微言;後面說《春秋》推三代之德,褒周室,此是大義,顯然前後矛盾,如南極北極不可合并一處,何可調和之令其并存不悖乎?餘惟《詩》傳與出自孔壁之《書經》,漢初皆不傳,幸而《大易》一經,古稱為五經之原者,自漢傳之,至今尚存。
田何雖以術數持說,掩蔽《易經》真相,而經文改竄處似較他經為少。
六經是否有大義微言兩種沖突的思想,則莫若慎思明辨以求征于《易》。
《易》六十四卦,而《幹》《坤》居首。
《乾卦》開宗明義,固當求征于《幹》。
舉網者提其綱而萬目張,振衣者攬其領而千條順,讀《易》者宜知也。
夫大義者,扼要言之,即維護統治;《禮運》言小康、大人世及以為禮,即不廢君主制度,保持統治階層,私有制因此而不可改,其經紀人倫之禮義,皆取其有便于統治,《禮運》說得明明白白。
微言者,扼要言之,即首出庶物,消滅統治。
《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讨大夫。
《禮運》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又曰“天下一家”。
二者本相沖突,今試求之《乾卦》,果是包含兩種不可相容的思想否?《乾卦》總結六爻之辭曰:“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無,即無字。
其《彖傳》有曰:“首出庶物,萬國鹹甯。
”茲釋如下: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者。
劉瓛曰:“總六爻純陽之義,故曰用九也。
”《乾卦》六爻皆陽,故曰純陽。
數有奇偶,九者奇數。
凡卦皆以奇為陽數,言九猶言陽也。
《乾卦》六陽皆變動不居,蓋明示幹陽即以變動為其用也,故曰用九。
王弼曰:夫以剛健而居人之首,則物之所不與也。
故《幹》吉在無首。
幹,陽也,其德剛健。
弼宗老子貴柔之義,故以無首為吉。
此節錄其文。
伊川曰:“觀諸陽之義,無為首則吉也。
”六爻皆陽,故曰諸陽。
朱子《易本義》曰:“六陽皆變,剛而能柔,吉之道也。
”王船山《易内傳》釋此處,頗嫌支蔓,而牽涉到破斥陸、王學,尤不相幹。
詳上諸解,皆就聖人之辭而泛釋其義,諸家都無民主與社會主義等思想,故雲泛釋其義。
若依漢人所謂微言一詞之内涵,以釋此文,微言一詞之内涵至寬,而扼要言之,是廢除統治,說見前。
則此文正是微言。
王弼、伊川、朱子之釋,雖皆空泛,而亦無悖于聖人之義。
夫天子諸侯大夫既皆傾覆,自然是民主,自然是趣進社會主義。
趣進二字,注意。
《周官經》為撥亂開基之制,其作動民衆自主力量,與嚴密地方制度,及注重各種生産事業之聯系,《天官篇》有雲“凡小事皆有聯”,此語不可忽。
小事有聯,況大事乎?一切都是化私為公,易散為群,如何不是社會主義的造端。
有難餘者曰:“《周官經》的制度可以說是聖人為後世懸想一個民主制度的草案,然而後世畢竟不能完全仿照他的的,亦何用?”餘答之曰:此個草案不是要複世完全仿照,聖人祇欲樹一規模喚起後人改造世界的勇氣與智慮,其原理原則畢竟為後世所莫能外。
社會發展到至善至美之境,即《春秋》所謂“天下之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
此語見董生《繁露》,引孔子《春秋》義也。
太平世之人類當如是。
此方是《乾卦》之純陽,士君子之行,即是有陽剛正大之德。
全人類無有一人不是士君子者,即《乾卦》六爻純陽之義。
方是群龍之象。
古代以龍有健德,而善變化,無滞礙,故以比喻人之有士君子之行者。
群龍,則以比喻全人類皆士君子也。
全人類都是士君子,都有龍德,即剛健而善變化,無滞礙之德。
故彼此互相協和,互相制約,一味平等,無有首長,故其象曰“群龍無首”。
王弼謂“以剛健而居人之首,則物之所不與”,其說猶未恰當。
群龍之世自然無首長,固不待以剛健居人首為戒也。
惟世未至于群龍,則為人群領導者,亦當沖然懷王弼之戒。
伊川語較好,朱子剛而能柔之義亦是。
群龍都不為首,即是于至剛之中,有柔德焉,此人類所以常保太平也。
柔者,坤德也。
《坤卦》曰:“利永貞。
”貞者,正而固,不敢且不忍以剛健而上人,要非柔靡之謂也。
《左傳》:蔡墨曰:“幹之坤,曰見群龍無首吉。
”幹之坤者,謂《乾卦》六爻皆變,則為坤也。
乾剛變坤,則濟以柔,故無首,此古義。
朱子言剛而能柔,即本此。
餘謂乾坤本相反相成,故一言乎幹即知有坤在,一言乎坤即知其不離幹,不須說幹變坤,坤變幹也。
王船山《易傳》深明無孤陽無獨陰之理,餘何敢非之,然其說乾坤皆有十二位,幹之六位皆陽者其顯也,而陰之六位則幽隐;坤之六位皆陰者其顯也,而陽之六位則幽隐,故說乾坤皆十二位,推之各卦皆然。
船山無端于每卦加上六位,明明背經,昔之治《易》象者,皆言《乾卦》中有坤之象,《坤卦》中有幹之象。
《幹》之《彖》曰:“乾道變化。
”如《乾卦》祇是孤陽,尚有變化可說乎?船山于此未細玩,便有增加六位之誤。
十二位之說,見船山《易内傳》乾卦,曾氏刻本有之,近見民國時俗印本删去。
然《内傳》發例有雲“一卦之中,響者背者,六幽六明,而位亦十二也”雲雲。
俗本猶存而未删,妄人畢竟疏漏。
刻前賢書,無論為得為失皆不可删改。
依漢人大義微言之分,則“群龍無首”為微言。
“首出庶物”雲雲,據漢、宋群儒衆說,即皆以此為大義。
劉瓛曰:陽氣為萬物之所始,故曰“首出庶物”;立君而天下皆甯,故曰“萬國鹹甯”也。
劉之說簡明,可以代表漢《易》衆家。
虞氏注同劉,但如引用其詞,則彼用象數家之一套戲法,未治漢《易》者或難解。
伊川《易傳》曰“乾道首出庶物而萬彙亨,君道尊臨天位而四海從”雲雲。
朱子《易本義》曰“聖人在上,高出于物,猶乾道之變化也”雲雲。
船山《易内傳》曰:此言聖人體幹之功用也。
積純陽之德,合一無間,無私之至,不息之誠。
中略以建元後父母之極。
又曰:“君用獨以統群,民用衆以從主,君制治而民從法,故莫要于立君以主民,而民但受治焉。
”見船山《易外傳》卷六,第四章。
詳上諸說,不過略舉數家,以代表二千餘年學人之共同知見,非止此數家而己。
程、朱固本之漢《易》
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陰陽家雖為天文學之起源,然志稱其多禁忌,泥小數,任鬼神,大約初民迷信天地有神異,而造一種術數以測天變。
又曰:“曆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
”“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會,兇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
”五行家,《志》載有三十一家,書六百五十二卷,如《黃帝陰陽》、《神農大幽五行》、《四時五行經》、《陰陽五行時令》之類。
諸書當是晚周人僞托,然其術自《系辭傳》源出遠古。
以上略舉大概,術數分派甚繁,此不及詳。
洪古術數之興,蓋由初民觀于天地間,而興神異之感,亦不無初步格物的知識。
然究以主觀的神異感為主,格物知識之成分甚少。
凡推吉兇之術,皆出自神異感,此古代各種術數之概況也。
術數當興于伏羲八卦之前,為伏羲畫卦之所資始,及八卦既出,雖為格物窮理之偉績,而亦未脫盡術數的窠臼。
漢《易》猶存其根柢。
要至孔子作《周易》,周者,普遍義。
《易》之道,無所不在也。
始斷絕術數而純為哲學大典,此從現存《易》經深玩分明可見。
六國衰亂,群情惶惑,術數盛行,皆托于《大易》。
田何以亡齊遺民入漢,遂以術數傳《易》,為漢代《易》家開山。
馬遷所雲“《易》着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于變”者,是田何術數之《易》。
漢《易》皆其餘裔也。
遷雲“長于變”,不知術數家之《易》是以主觀迷情測自然之變,如五行家,以五行之序亂,五星之變作,而言吉兇。
此與孔子本乎伏羲仰觀俯察,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知變化之道者,其為術絕無相似,是不可無辨也。
“《禮》,經紀人倫,故長于行。
”注曰:遷所言之禮,古禮也。
古禮精神,确是經紀人倫。
人倫一詞不可泛解。
古代已定為五倫,帝舜慎徽五典是也。
慎徽,謂居上者以五倫,敬慎而導民于好善好美也。
遷之父談所雲“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别”,正是古禮,遷所承也。
有問:“談之說似遺去朋友一倫。
”答曰:不然。
談言長幼,即統攝兄弟朋友二倫。
然孔子制新禮,自食貨今雲經濟。
以至政治教化等等,凡所以裁成天地,輔相萬物之道,無所不包通,實不拘于五倫。
五倫不可廢者,如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禮,皆人道貞常,孔子何嘗廢之乎?人類如不絕,終無可廢也。
然不可拘限于此,拘便成私,人生本與天地萬物同體,孔子故貴公也。
遷乃避《禮運》、《周官》諸經而不談,可見漢初言《禮經》者,已廢去孔子新經而複古禮。
《禮運》則《戴記》削除之幾盡,《周官》則武帝诋為渎亂不經,秘不流通,是其征也。
“《書》,記先王之事,故長于政。
”注曰:此必孔子未修之古書也。
孔子删修之書必非記事之史,如是記事之史,則亦晚世通鑒輯覽一類俗物,有甚意義。
秦博士伏生之書,即獵取古書而為之,聊以記事,決非孔子之書,故自漢世流通以至于今,若夫孔壁出之古文書,漢武所秘之而不行者,必孔子之書也,其不行自有故在。
“《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于風。
”注曰:專以考釋山川草木鳥獸而治詩。
注意專字。
漢初儒生首開其端,于遷此言而征之矣。
孔子删《詩》必作傳以明義,孟子曰“《詩》亡然後《春秋》作”,即此可以想見孔子《詩傳》,必宣達其“吉兇與民同患”之意,而漢人乃轉移其志事于考據一途。
古哲雲:“詩言志。
”志氣消磨于瑣碎,是何足以風乎?孔子詩傳,漢人不存一字,真可恨也。
《論語》說《詩》處皆有遠旨,惜乎注家不能發揮。
而《陽貨篇》小子章當是二章,卻被編者以私意合并。
其一章雲:“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此孔子早年教小子語也。
其二章雲:“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此孔子晚年語也。
兩章義旨絕不同,後章殊難為小子言,無可合在一處,從來無辨者,怪哉! “《樂》,樂音洛所以立,故長于和。
”注曰:遷能通《樂經》矣。
和樂者,生生真幾,吾人與天地萬物之本性也。
人生順其本性發展,即離倒妄,而為能立。
倒妄一詞,借用佛典,有迷妄與下墜等義。
失其和樂之本性,即陷倒妄,則人無以立矣。
樂讀嶽。
導人以和樂,此《樂經》所為作也。
“《春秋》辯是非,故長于治人。
”注曰:此宗公羊壽之傳。
以大義為法守,分辯善惡,而褒貶之,是非不亂,使亂臣賊子懼也。
遷之《史記》所宗在是。
遷仕武帝朝,猶是漢初人。
武帝即位時,漢興才六十年耳。
觀其于六經各以一二語為之提要,曆二千餘年,學人傳習尊守無有懷疑六經非孔子之真相者,蓋自漢朝帝業初定。
田何首以術數,變亂孔子《易經》。
公羊壽師弟首以為漢制法,完全改易孔子《春秋》。
伏生以其為秦博士時所掌古書,代替孔子《書經》。
《小戴禮》記将《禮運》全經改作,為《記》中之一篇仍以《禮運》名,僅篇首存原書義旨,不過寥寥數語,此數語中,當有變其本義者。
而終歸本于孔子所不許為大道之小康,以為不廢江河萬古流。
詳《原外王篇》。
《禮運》廢統治與私有制,實為改革舊禮教之一部大典,漢人乃毀之以複古,豈不惜哉?《周官經》本《春秋》撥亂而入升平之治法,首厄于漢武。
冬官以工領商,地官以養兼教,明教養之聯系。
夏官以軍領外交,明軍政與外交之聯系。
故知冬官掌工,必領商也。
漢人獎孝弟力田,以定民志,甚惡工商。
《冬官》必為博士所毀。
劉歆佐王莽篡帝位,雖欲襲此經法度以自文,然于天子禮制必欲維持,則歆于經文必有所改變,是可斷言。
且六國時小康之儒決不無改竄,何止劉歆,但此書大體猶足推尋是亦不幸中之一幸耳。
禮與樂交融而不可離,孔子之《禮經》既竄亂,則《樂經》自無可孤存。
《詩經》與《春秋》關系密切,《春秋》既毀于《公羊壽》,則治《詩》者不敢存孔子《詩傳》,而逃于草木禽蟲之玩好,固無足怪。
今當總括作結。
康有為言《春秋》祖述劉歆分别大義、微言之說,餘在清季已懷疑,但爾時未欲整理六經,故置而弗究。
後來遊心宇宙論,此中宇宙論,是通本體與現象而言。
耗力于佛家大乘之時多,喜其玄解,而惡其空想、幻想,卒謝釋宗歸諸自悟。
六十歲左右,深有感于孔子内聖外王之道,誓以身心奉諸先聖。
以為六經自漢傳來,不得忽略漢儒舊說,久之發現漢人誣亂,改竄經文是謂亂,本非聖人之旨而以私見曲解是謂誣。
于是回想劉歆大義、微言之分,久而不能判其然否,時或姑仍其說,以便調和沖突。
如《禮運篇》小康為大義,大同為微言。
《公羊傳》為漢制法自是大義,何休解诂特采入據亂升平等三世義則不得不謂之微言。
為大義微言之分者,蓋欲調和沖突并存不悖。
然細思之,大義、微言二詞祇是用以表示兩種絕不相同的思想,事實上決不能以此二詞調和沖突。
如馬遷《自序》述董生《春秋》說,前面稱《春秋》貶天子退諸侯雲雲,此是微言;後面說《春秋》推三代之德,褒周室,此是大義,顯然前後矛盾,如南極北極不可合并一處,何可調和之令其并存不悖乎?餘惟《詩》傳與出自孔壁之《書經》,漢初皆不傳,幸而《大易》一經,古稱為五經之原者,自漢傳之,至今尚存。
田何雖以術數持說,掩蔽《易經》真相,而經文改竄處似較他經為少。
六經是否有大義微言兩種沖突的思想,則莫若慎思明辨以求征于《易》。
《易》六十四卦,而《幹》《坤》居首。
《乾卦》開宗明義,固當求征于《幹》。
舉網者提其綱而萬目張,振衣者攬其領而千條順,讀《易》者宜知也。
夫大義者,扼要言之,即維護統治;《禮運》言小康、大人世及以為禮,即不廢君主制度,保持統治階層,私有制因此而不可改,其經紀人倫之禮義,皆取其有便于統治,《禮運》說得明明白白。
微言者,扼要言之,即首出庶物,消滅統治。
《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讨大夫。
《禮運》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又曰“天下一家”。
二者本相沖突,今試求之《乾卦》,果是包含兩種不可相容的思想否?《乾卦》總結六爻之辭曰:“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無,即無字。
其《彖傳》有曰:“首出庶物,萬國鹹甯。
”茲釋如下: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者。
劉瓛曰:“總六爻純陽之義,故曰用九也。
”《乾卦》六爻皆陽,故曰純陽。
數有奇偶,九者奇數。
凡卦皆以奇為陽數,言九猶言陽也。
《乾卦》六陽皆變動不居,蓋明示幹陽即以變動為其用也,故曰用九。
王弼曰:夫以剛健而居人之首,則物之所不與也。
故《幹》吉在無首。
幹,陽也,其德剛健。
弼宗老子貴柔之義,故以無首為吉。
此節錄其文。
伊川曰:“觀諸陽之義,無為首則吉也。
”六爻皆陽,故曰諸陽。
朱子《易本義》曰:“六陽皆變,剛而能柔,吉之道也。
”王船山《易内傳》釋此處,頗嫌支蔓,而牽涉到破斥陸、王學,尤不相幹。
詳上諸解,皆就聖人之辭而泛釋其義,諸家都無民主與社會主義等思想,故雲泛釋其義。
若依漢人所謂微言一詞之内涵,以釋此文,微言一詞之内涵至寬,而扼要言之,是廢除統治,說見前。
則此文正是微言。
王弼、伊川、朱子之釋,雖皆空泛,而亦無悖于聖人之義。
夫天子諸侯大夫既皆傾覆,自然是民主,自然是趣進社會主義。
趣進二字,注意。
《周官經》為撥亂開基之制,其作動民衆自主力量,與嚴密地方制度,及注重各種生産事業之聯系,《天官篇》有雲“凡小事皆有聯”,此語不可忽。
小事有聯,況大事乎?一切都是化私為公,易散為群,如何不是社會主義的造端。
有難餘者曰:“《周官經》的制度可以說是聖人為後世懸想一個民主制度的草案,然而後世畢竟不能完全仿照他的的,亦何用?”餘答之曰:此個草案不是要複世完全仿照,聖人祇欲樹一規模喚起後人改造世界的勇氣與智慮,其原理原則畢竟為後世所莫能外。
社會發展到至善至美之境,即《春秋》所謂“天下之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
此語見董生《繁露》,引孔子《春秋》義也。
太平世之人類當如是。
此方是《乾卦》之純陽,士君子之行,即是有陽剛正大之德。
全人類無有一人不是士君子者,即《乾卦》六爻純陽之義。
方是群龍之象。
古代以龍有健德,而善變化,無滞礙,故以比喻人之有士君子之行者。
群龍,則以比喻全人類皆士君子也。
全人類都是士君子,都有龍德,即剛健而善變化,無滞礙之德。
故彼此互相協和,互相制約,一味平等,無有首長,故其象曰“群龍無首”。
王弼謂“以剛健而居人之首,則物之所不與”,其說猶未恰當。
群龍之世自然無首長,固不待以剛健居人首為戒也。
惟世未至于群龍,則為人群領導者,亦當沖然懷王弼之戒。
伊川語較好,朱子剛而能柔之義亦是。
群龍都不為首,即是于至剛之中,有柔德焉,此人類所以常保太平也。
柔者,坤德也。
《坤卦》曰:“利永貞。
”貞者,正而固,不敢且不忍以剛健而上人,要非柔靡之謂也。
《左傳》:蔡墨曰:“幹之坤,曰見群龍無首吉。
”幹之坤者,謂《乾卦》六爻皆變,則為坤也。
乾剛變坤,則濟以柔,故無首,此古義。
朱子言剛而能柔,即本此。
餘謂乾坤本相反相成,故一言乎幹即知有坤在,一言乎坤即知其不離幹,不須說幹變坤,坤變幹也。
王船山《易傳》深明無孤陽無獨陰之理,餘何敢非之,然其說乾坤皆有十二位,幹之六位皆陽者其顯也,而陰之六位則幽隐;坤之六位皆陰者其顯也,而陽之六位則幽隐,故說乾坤皆十二位,推之各卦皆然。
船山無端于每卦加上六位,明明背經,昔之治《易》象者,皆言《乾卦》中有坤之象,《坤卦》中有幹之象。
《幹》之《彖》曰:“乾道變化。
”如《乾卦》祇是孤陽,尚有變化可說乎?船山于此未細玩,便有增加六位之誤。
十二位之說,見船山《易内傳》乾卦,曾氏刻本有之,近見民國時俗印本删去。
然《内傳》發例有雲“一卦之中,響者背者,六幽六明,而位亦十二也”雲雲。
俗本猶存而未删,妄人畢竟疏漏。
刻前賢書,無論為得為失皆不可删改。
依漢人大義微言之分,則“群龍無首”為微言。
“首出庶物”雲雲,據漢、宋群儒衆說,即皆以此為大義。
劉瓛曰:陽氣為萬物之所始,故曰“首出庶物”;立君而天下皆甯,故曰“萬國鹹甯”也。
劉之說簡明,可以代表漢《易》衆家。
虞氏注同劉,但如引用其詞,則彼用象數家之一套戲法,未治漢《易》者或難解。
伊川《易傳》曰“乾道首出庶物而萬彙亨,君道尊臨天位而四海從”雲雲。
朱子《易本義》曰“聖人在上,高出于物,猶乾道之變化也”雲雲。
船山《易内傳》曰:此言聖人體幹之功用也。
積純陽之德,合一無間,無私之至,不息之誠。
中略以建元後父母之極。
又曰:“君用獨以統群,民用衆以從主,君制治而民從法,故莫要于立君以主民,而民但受治焉。
”見船山《易外傳》卷六,第四章。
詳上諸說,不過略舉數家,以代表二千餘年學人之共同知見,非止此數家而己。
程、朱固本之漢《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