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内聖第四

關燈
内聖之學,《易大傳》所謂廣大悉備,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迩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易》《系辭傳》,亦稱《大傳》。

    “廣大悉備”與“以言乎遠”雲雲,原文本不相連,今綴合之。

    古人引故書,亦有此例。

    夫廣則無所不包,大則無外;悉備則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

    遠不禦者,《中庸》曰:“大哉聖人之道!聖人之道,天道也。

    道者,宇宙本體之目。

    天字與道字合用為複詞。

    聖人能體現天道于己,故曰聖人之道,天人本非二也,若有超脫于吾人而獨在之造物主,則是宗教迷情所執,非吾儒所謂天道。

    洋洋乎!發育萬物,此雲萬物,即天、地、人與一切物之總稱。

    萬物皆道之流行發現,故曰發育萬物。

    譬如大海水現作衆漚,一一漚皆攬大海水為其體,非大海水在衆漚外。

    道之發育萬物,實非超物而獨在。

    洋洋者,盛大貌。

    峻極于天。

    ”峻、高大也。

    初民仰望太虛,至大至高而不可測其所極,則謂之天。

    《中庸》則假天以形容道體。

    《中庸》本演《易》之書,雖經漢人竄亂,然此等處尚存《易》本義。

    夫道,至大無外,至高無極,其德用盛大,周流而不屈,橫盡虛空,豎窮永劫,皆是道體之充塞流行,故曰周流。

    劫,猶言時;時無盡故,曰永,不屈,謂無衰竭。

    故曰不禦。

    禦,虞翻雲止也。

    周流不屈,何有已止。

    迩則靜正者,《說文》“迩,近也”。

    吾人能體道于己,即道近在一身,而常為主于中,古哲言道心是也。

    閑居常揭然有所存。

    此諸葛公語。

    存者,不失道心之謂。

    先儒言,當天下大利大害關頭時,才涉一毫私意,便利害莫辨,佛雲颠倒是也。

    此時祇是中無存主,失道心也。

    “清明在躬,志氣如神。

    ”《禮記》《孔子閑居篇》。

    物接而心不失其官,故明于物則。

    儒家說五官接物,唯感攝物象,如目之于色,耳之于聲是也。

    心之官則思,思乃由表入裡,由粗入精,由簡入繁,由曲入全,而深了事物之内蘊與其公則。

    不任臆想,不雜曲見,心安理得,故謂之靜。

    靜者,心地清淨,專一、安和之謂。

    靜生明,明故能得萬物之理。

    此靜不與動對,動亦靜也,靜非廢然之謂也。

    若其履大變,膺钜艱,則虛而不系,所以應萬事;長而不宰所以成萬物。

    長,讀掌。

    雖功德足以長人,而常抑然同物,因物而不自用,所以任萬物之各自盡自得也。

    此義與老子異。

    《老子》上篇第十章亦曰“長而不宰”。

    其長字讀長短之長。

    王弼注雲:“物自長足,不吾宰成。

    ”此則完全放任,無為,老之旨本如是。

    然領導義廢,未知其可也。

    儒家主輔相、裁成,而要歸群龍無首吉,其猶天地生物而不宰,萬物乃各恣其發育而共榮也。

    是謂靜而正。

    靜而健動,輔萬物之自然,我無私焉,故正也。

    儒學總包内聖外王,後儒偏向主靜,成乎獨善,适與《大易》之道相反。

    萬化萬變萬事萬物之原,皆聖學所切究,而求不違乎大道,故曰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聖人作《易》創明内聖外王之道,而内聖實為外王之本。

    上引《易》《大傳》文幽贊内聖學,庶乎得其要已。

    《漢書》《倪寬傳》注:“幽,深也;贊,明也。

    ” 餘寫本篇之意願,惟将餘所知所信于孔子内聖學之本旨據實揭出,其得失短長,當聽時賢與來者之抉擇。

    然年逾七十,神經衰弱最苦,又居處不适,平生解悟所至,迩來漸覺無形消失。

    說理之作當如江左所稱筆語,語字由吾增之,以便成詞。

    雖不求工于文,然顯揚理道,期無滞礙。

    非靈思煥發,無從着筆,而靈思之動本乎精力充沛,老而思泉日竭,此自昔學人所同患也。

    餘年來時有意述作,每提筆辄止,此苦難向人言。

    學人對真理,對先哲,須有擔荷,述作太輕,無以傳信,不如其已。

    抱此孤懷,空過歲月,過音戈。

    頃乃惶懼,姑就吾夙知之未盡遺忘者,強為寫出,其能達意與否?且置勿論,唯求不失先聖之真而已。

     孔子之内聖學源出《詩》、《書》、《禮》、《樂》,至五十學《易》而後,始集大成。

    本篇大意,惟依其進學之序而詳之耳。

    然開端頗欲将中學特點,略舉其二:中國哲學省稱中學,後皆仿此。

    言中學而不曰儒學者,儒家為正統派,諸子所從出。

    此所舉二特點,則儒學精神之普及于百家,故不單舉儒。

    一曰中學在本體論中之天人不二義:二曰中學在宇宙論中之心物不二義。

    此二特點固不始于孔子,要至孔子始發揮光大。

    惜乎餘精力不堪用,未及詳論,祇可提出,冀來賢留意耳。

     将談第一特點,須先釋天道等名。

    六經中天字有時單用,有時聯道字成複詞。

     天字所目,各各别異,不可無辨。

    目,猶名也,亦雲指目。

    如呼方棹,則指定此器而名之也。

    其一,古以穹高在上,蒼然而不知其所極者,呼之為天,《詩》雲“悠悠蒼天”是也。

    初民于此天頗感神異,以為有大神赫然鑒觀在上,所謂上帝是也。

     其二,古陰陽家以日月星辰之麗乎太空,亦名為天。

    《易》《乾卦》曰“天行健”,即以天體運行之健,譬喻乾元生生之健德也。

    《易》祇是取譬,不是說此天。

    至後當知。

    陰陽家雖亦以星球名天,而視為有神力斡運之,運者,運行;斡者,主領義。

    其與前所謂天者,頗相通。

    曆史上以日月食等變,為天之警戒人君。

    天文家雖有就物理解釋者,而其說不盛行。

    晉以後,科學的天文家與術數的天文家時有诤。

     其三,渾天之說,與前二天字之所指目均有不同。

    此天即以六合為一大環,上下四方曰六合,所謂無量無邊的虛空界是也。

    本無上下四方可分,但為說明方便計,而假設之耳。

    無内無外,無封無畛,無始無終,無高無下,無古無今,而渾然一氣流動充滿于此大環中,即名之曰渾天。

    渾字有二義:一、渾全義,不可分故。

    二、渾圓義,無方所故,亦無虧缺故。

    無量無邊的虛空界而為一氣充滿,則虛空亦非虛空矣。

    然又未嘗不虛空,則以一氣之運化,無有滞礙故,是故不妨合虛空與氣化而總名環中。

    渾天之名,即依環中而立。

    自無量數星球星雲,以及莫破質點與聲光熱電等等,乃至大地、土石山陵、江河洋海、草木鳥獸、圓顱方趾之倫皆随環中氣化,倏生倏滅,倏滅倏生。

    實若虛,虛而實,無神而非不神,偉哉環中蓋無德而稱焉,其斯之謂渾天欤。

    其德周普,乃無德可稱也。

    莫破質點者,《中庸》曰“語小,天下莫能破焉”,清季學人以原質不可複析者,譯為莫破質點,依《中庸》義也。

    渾天說出,始有哲學意義,自老、莊至于周、張皆受其影響。

    周子太極圖之一,與張橫渠所雲“清虛一大之天”,皆本于古之渾天說。

     其四,以自然名天。

    世俗以凡事之順成者,謂之自然,此與學術無幹可不論。

    今就自然一詞之見于學術界者而說。

    何謂自然?以訓诂言之,自者自己,然者如此;自己如此,曰自然。

    印度有自然外道,佛家斥自然論者為外道,以其不合于正道,故外之耳。

    則以萬物之生,本無因緣,直自然耳。

    如雲鹄自然白,烏自然黑是也,自然外道此計計者,猜度義。

    确甚謬誤。

    實則事物之生,不得雲自然,如鹄白烏黑亦由其生活适應環境而然,可謂無因緣乎?佛家破之宜也。

     自然論者否論物之生有因緣,即一切物都無規律可言,此其所以大謬。

    然窮理到極處,所謂宇宙本體,則字之曰道,亦字之曰天,此處所雲天,即是自然義。

    夫于萬物而透徹其本體,萬物皆相對,本體無對。

    于萬物而識其本體,即是于相對而透悟無對,乃知即無對即相對,即相對即無對。

    則至極無上,已見本體,方知無複有在其上者,故曰無上。

    於穆深遠,于讀烏。

    於穆,深遠義。

    而又言深遠者,極贊其深遠之至也。

    不可诘其所由然。

    不可問他以誰為因緣而生,實無有更在他之上而為他作因緣者。

    他,謂本體。

    為他之為,讀衛。

    不可诘其所由然,則命之曰自然。

    彼乃自己如此,非更有因方成如此,彼字,為本體之代詞。

    非字,一氣貫下。

    故曰自然。

    自然之謂天,此天字之所指目,與其含義之深微,可謂至極,與前所舉諸天字都無一毫相近處。

    嗚呼,窮理至于自然之謂天,語言道斷,心行路絕。

    語言之道已斷,言說不能到也。

    心之所遊履,曰行。

    心行之路已絕,思維無可複用也。

    孔子故曰“默而識之”,又曰“予欲無言”。

    往者嘗聞英儒羅素以為窮理到極處,祇合名為禽獸的道理。

    禽獸是無道理的,今窮理到極處更無道理可說,故取譬于禽獸。

    此言大有幽趣,然實未見道也。

    蓋以思維術去推測,推到無可推處,乃有禽獸的道理之歎耳。

    由彼之說,将入不可知論,人生且墜疑霧中矣。

    真見道者,默然自識、自肯,自肯,本禅家語,由自識故,自己肯定,熾然堅固不搖,與自信之意義相近,而尤深。

    得大安穩,受用自在,何有禽獸雲雲之戲論乎?友人馬居士湛翁飲此甘露,餘平生勞于思,猶說食不飽。

    晚周惠子曰:“施存雄而無術。

    ”解見《原學統篇》,可覆看。

    其言精妙,亦與希臘以來哲人為學路徑相近。

    莊生傷其昧于反己,有以也夫。

    莊子之學亦有弊,詳《原學統篇》。

     道字有多種義,此不及詳。

    中國文字多音同、形同,而其含義絕莫有同者。

    蓋中文字有本義,有引申義,引申便複雜。

    本義則緣反映實物,而形諸聲音,遂造其字。

    如天字之本義為巅,即高山巅也,初民仰望穹高蒼然者,而以習見之山巅拟之,遂造天字。

    其後引申為渾天之天,則已離本義太遠,而猶有氣的意象微近。

    至以自然言天,便與本義無些子可通也。

    思想愈發達,即抽象作用愈趨于高深廣遠。

    由文字引申之蕃變而可見,音同形同而異義之字,讀古書者随文取義,并不難辨。

    讀書能不苟,自己作文用字決不至錯亂。

    外人俗學中文至少須讀五經、四子及諸子書數種,與漢四史,專攻不過四五年工夫。

    引申義多,此是中文最便利處,省得多記生字之煩。

    義不同者,可以發人理趣,自不勞而記。

    記生字則非強于記憶力者,必感大苦。

    儒家用道字為本體之名,老子言道,半取之儒家,而其思想頗淆雜。

    俟後詳。

    其明文首見于《大戴禮》,曰:“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

    ”見《大戴禮》《哀公問》第四十。

    大道之大,贊辭也。

    萬物一詞,解見前。

    道者萬物之本體,此語說得最明白,蓋七十子展轉傳來,而戴氏采之入記耳。

    餘少讀《論語》至《裡仁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餘驚奮曰:聖言朝聞而夕死無恨者,道也。

    死生亦大矣,何謂道?餘去聖久遠,無從聞,讀此文終不解何謂道也。

    欲求注家言,先兄仲甫曰:漢學之徒闇于義,求聖人之意者,莫如朱子《四書集注》。

    餘因讀朱《注》此章道字雲“道者,事物當然之理”,餘苦思久之,殊不契。

    “事物當然之理”一語似說得太泛,吾向上尋不着根源,現前無入理之方,可奈何?思之不得而姑置累年,其後讀《易大傳》至“一陰一陽之謂道”,注家下語,令人茅塞。

    茅塞,見《孟子》。

    茅,叢生之草也。

    凡著書者,其言不見道,如亂茅蔽塞人心。

    旋讀《二程遺書》,程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道非陰陽也,所以一陰一陽者,道也”。

    見《遺書》卷三,謝顯道錄伊川先生語。

    餘喜曰:所以二字下得好,與《戴記》所以變化之旨通矣。

    變化者一陰一陽也,其所以變化者道也,道不即是陰陽,譬如大海水不即是衆漚。

    而陰陽之外無道,道不離陰陽變化而獨存。

    譬如大海水不離衆漚起滅騰躍而獨存。

    故《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程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理固深說則無可說。

    餘謂此在人能虛心深心體之耳,說到陰陽變化分明是相對,是法象已着,所以陰陽者是道,是法象之實體。

    餘以《大戴禮》與《易大傳》互證,而始信道者萬化之根源。

    根源者,本體之形容詞,切忌誤會。

    根字本義,則木之根也。

    然幹及枝既生之後,則與其所從生之根,便分彼此。

    申言之,根自為根,幹自為幹,枝自為枝,互相别異,不可合而為一。

    源之本義,則流水之源也,流出于源,而流自為流,不得與其所從出之源合一,亦如根與幹枝。

    道者,萬化或萬物之所衆生,故道即是萬化萬物之本體,不可妄計萬化萬物與其所從生之道有彼此之别也。

    譬如大海水是衆漚之所從生,不妨說大海水是衆漚之根源,但衆漚皆攬大海水為體,不可說衆漚與大海水可分彼此也。

    凡餘書中有時說本體是萬化根源,或宇宙根源者,都是譬喻詞,讀者不可執喻而求其全肖。

    佛家因明學曰:凡喻祇取少分相似,此立論之律也。

    古詩曰: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人生根蒂,即道也。

    固有之而不自覺,故曰無根蒂耳。

    此為不見道者,緻其永嘅。

    人能見道,即觀我生固有根蒂,《易》《觀卦》曰“觀我生”,意深遠矣。

    真真實實,富有日新,何有陌塵之歎乎?老氏大患有身,以有身為大患也。

    佛氏一切有為法,如幻如化,有為法,謂萬物。

    萬物皆有生滅,有變化,故名有為法。

    法字與中文物字相近。

    其猶未能于萬化萬物而透悟道真也。

    道至真實,故雲道真。

    聖人朝聞夕死之歎,其自警切至,後人顧可忽哉?且學焉而不聞道,知識畢竟無統會,易言之,知識之學無歸宿。

    王輔嗣《易略例》雲“統之有宗,會之有元”,可謂深得《易》旨。

    元者,萬物之原。

    學必極乎窮原,方得見道。

    宗,猶主也。

    一切知識之學須見大道,而後得所宗主。

    知識皆緣于法象而起,法象,本《易大傳》,猶雲現象。

    象者物象,法者法則,物皆有則,故稱法象。

    此詞甚精。

    總合各部分的知識,祇是研究法象所獲之成績耳。

    謂由此成績,便已揭露宇宙實體,餘未之能信。

    實體與法象誠不可分,而實體是無對,是全體;法象是相對,是各部分。

    全體雖不離各部分而獨在,然全體畢竟不即是各部分之拚合,故法象各部分的知識總起來,獨不能體認到實體。

    譬猶以解析人體各部分細胞的知識綜合起來,決不能明了人生真性及領會人生豐富的意義也。

    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之歎,蓋甚言道之難聞耳。

    求道者不可偏任理智與思維術,注意不可偏任四字,非謂理智與思維可屏絕也。

    反己與修養之功,實極切要,今不及詳。

    反己一詞,包含深廣,不留心古學真髓者,當視為無謂之陳言。

    此中釋道之一名,似未免牽涉過廣,然内聖學廣大悉備,說見篇首。

    其中最大無外之公名,必綜其義旨之條貫與綱要,方可為釋,空泛不着實際,與挂一漏萬,皆違《大易》正辭之訓也。

     《大戴禮》稱魯哀公問孔子曰:敢問君子,《小戴記》有子字,《大戴記》脫,今補。

    何貴乎天道也?孔子對曰:“貴其不已。

    鄭玄曰:已猶止也。

    如日月西東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

    此以日月西東相從,譬喻天道之流行,決不單純,必有奇偶二用,相反而成變化。

    奇偶二用者,陰陽是也。

    因明學曰:喻,取少分相似,中國名學亦然。

    日月出沒不同時,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陰陽之相反相成,不可說異時。

    陰陽恒是一齊俱有,不可說陽往則陰來,陰往則陽來,無有孤陽獨陽故。

    變化無有已止。

    《易》《幹》之《象》曰“天行健”,此其所以不已也。

    不閉其久也,是天道也。

    不閉,孔廣森曰:不閉不窮也。

    ”愚按不閉,言發展無竭也。

    久者,猶雲永恒,無斷絕故。

    無為物成,是天道也。

    無為者,非如上帝造作世界故;物成者,天道之變化,無心于成物,而物以之成。

    譬如大海水之動,非有意現作衆漚,而衆漚以成。

    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天道幽隐,無形無象,及其已化而成物,則法象着明;法象着明而天道即斡運乎法象,不離法象而獨在。

    譬如衆漚起,而大海水即斡運乎衆漚,不離衆漚而獨在。

     《大戴禮》《本命篇》有曰“分于道謂之命”,戴東原最喜此語,以為一言而發造化之蘊,然東原于此語,殊無正解。

    道者,本體之目,是絕對而無匹,大全而不可剖。

    今雲分于道何耶?倘誤解分字,将以為由一大性海起分化,而每一物皆攬取性海流出之一分,而受之為其本命。

    一大性海,為本體之名,猶言道也。

    一者,無對義;大者,無外義;海者,言其含藏無限的可能,故喻如海。

    此中物字,赅攝無盡。

    無機物類,大自太空諸天,細至一微塵,皆物也。

    有機物類,最低如植物之始萌,最高至人類,皆物也。

    如此,則萬物雖由道之分流以生成,道實超越乎萬物而獨在,此本民世情見。

    情見,本佛氏名詞。

    凡情虛妄計度,曰情見。

    而從來哲人之宇宙論,苟窮其根柢,罕有脫此窠臼者,何況東原。

    今避文繁,姑勿征辨。

    儒學掃除情見,其言“分于道謂之命”者,此命字是就萬物生成言。

    凡有機物皆有生,有生之謂命;死即命絕。

    凡無機物皆有成,如氣體成其為氣體,液體成其為液體,固體成其為固體,乃至極微而不可目睹之物,亦成其為極微之物,是謂有成。

    有成之謂命。

    毀即命絕。

    物之生也,道生之;物不能從無生有,若無道則物何由生?故曰道生之。

    此本老子語,老學出于《易》也。

    其成也,道成之。

    準上可知。

    故萬物皆以道為其本命。

    分之一詞,自是就一切物各各禀受大道以生成而言,遂強名之曰分耳。

    其實,天道是渾然大全,每一物皆禀受渾全之道以生成,易言之,每一物皆以渾全之道為其實體。

    譬如大海水現作衆漚,自漚相言相者相狀,下同。

    宛爾各各都有自相。

    宛爾者,漚相本不實,而現似如是相耳。

    其實,每一漚皆攬大海水為其體。

    由此譬喻,可悟每一物皆以渾全之道為實體,非攬取性海流出之一分,以為其本命也。

    性海,即道之别名。

    是故莊生曰“道在瓦礫,道在屎尿”,宗門達者有雲“一華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宗門,謂禅宗。

    中土禅學雖雲吸收印度佛家,而其植基于《大易》及《老子》者确甚深。

    世界一詞,本世俗習用,今此雲世界不可随俗解,實則指法界而言。

    佛雲法界,其義即謂萬物之本體,如來雖佛号亦是本體之名。

    如是而來,無所從來,故曰如來。

    深味乎此。

    吾人何可拘小己而迷自性,妄自減其生命,等于滄海之一粟哉?自性謂道。

    吾人如識得自性即是道,即自家生命本來至大,無有窮盡。

    今拘小己而迷其本來,便自減損其大生命,而不免于短促,細小之悲也。

    夫惟萬物自性即是道,道不離一一物而獨在。

    易言之,道即一一物也,一一物即道也,是故人生不須遺世而别求道,惟當即于現實世界而發揚此道。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義深遠哉!言人能弘大其道,而道不能弘大吾人。

    所以者何?人雖禀道而生,但人既生便形成小己而自有權能,人可以自逞迷妄而障蔽其固有之道。

    道雖不離乎此等人,而道究不能令此等人進于弘大,克荷其道也。

    人能體現大道,克治迷妄,自明自誠自強之功進一步,即道弘大一步,其功之進也無止境,道之弘大亦無止境。

    道實待人而弘,君子進德修業,以至裁成天地,輔相萬物,而道之弘大無限量矣。

    弘道是一切人都應盡的本分事,不是就少數聖人說也,學者宜知。

     《大戴禮》明道之言是真能以少文而攝無量義者。

    佛家大經千萬言,每采集衆說而成,小經或不及四百字而善以少文攝無量義,中國先哲亦多如此。

    聞西洋學人著述喜炫博,博而精固大佳,若繁蕪而少當于理,自損且損人耳。

    其說皆本之《大易》,證以《證語》亦無不合,從來學人皆莫之省,餘故征引而随文附注雲。

     道字之本義為路,從路義而引申之則有由義。

    道字引申義頗多,此中但舉由義。

    天道之道以訓诂言,應曰道者由義。

    由字複有二義:一者因義。

    由字亦訓從。

    如世說雲,生有從來乎?死何所往乎?從來,即是因義。

    佛書中釋因字,亦曰因者因由。

    二者行義。

    《論語》《為政篇》: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

    ”朱注引“或曰,由,行也”。

    《論語》《雍也篇》: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蓋以萬化、萬物、萬事皆由道而出。

    傷人之不悟,故以出必由戶為譬,而使之易曉也。

    此由字即因義,蓋說宇宙論而言。

    但此解與朱注異。

    《論語》《述而篇》:子曰:“志于道。

    ”朱子注曰:“道,則人倫日用之間所當行者是,”此即以行之義,釋由字,蓋就人生論而言也。

    實則二義盡可會通。

    朱《注》祇雲“所當行”,而未指出主觀能動的,似未妥,不妨易雲,天道之在吾人而主乎吾身者,是名道心。

    道心行乎人倫日用之間,自然有則而不可亂。

    士志于道,則無私欲之累也。

    有問:“朱注解‘誰能出不由戶’之由是行義,其注文極妥。

    公就宇宙論之觀點而解為因由,似未合”答曰:聖人之意,自是要人從日用間理會源頭,所謂言近而旨遠也。

    今直從源頭處開示,朱注方有基本。

    道之一名,已釋如上。

    本體之名甚多,如《易》之乾元、太極,《春秋》之元,《論語》之仁,《中庸》之誠,皆是也。

    其在後儒如程、朱分别理氣之理,又雲實理,陽明所謂良知,亦本體之目。

    陽明良知,是就心作用上顯示本體,此與《論語》言仁似相近,而亦不必全同,此姑不詳。

     釋天、道二名已竟。

    今當略說天人不二義。

    天字或與道字合用為複辭,或單用,而皆為本體之名。

    如前說訖。

    西學談本體西洋哲學省稱西學,後仿此。

    要不外以思維術,層層推究,推至最後,乃臆定有唯一實在,名之為第一因。

    又或以為一切物之本體,終是知識之所不可親證。

    親證,見佛籍。

    證,猶知也。

    遂自縛于不可知論。

    此兩種結論雖複大異,而其設定本體為客觀存在,不可知論者,不必遽否認本體之客觀存在,祇是不可知耳。

    易言之,即天人互不相涉,是則異中有其同也。

    中學确與西學極端相反。

    七十子相承之明訓曰: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

    漢人雖有曲解此言,以說災異,而其本義确非漢人所可假借。

    蓋七十子親承孔子之說,而其後學展轉傳授也。

    此言天人本不二,天不離人獨在,而人即是天,故曰不二。

    故善言天道者,必即人道而征驗之。

    即,就也。

    言道,則别于非道。

    人之失其道者,即不成乎人,故人道一詞甚嚴。

    然人道本是天道,今即人而言,則曰人道。

    《易》贊乾元曰“元者,善之長也”,此善字義廣,乃包含萬德萬理而為言。

    長字讀掌。

    長者,統攝義。

    萬德萬理之端皆乾元性海之所統攝。

    端,緒也。

    如絲之緒,至微至微者也,引而伸之,則無窮盡。

    攝者,包含義;乾者,動而健之勢用,元,猶原也;乾元者,幹之原。

    非幹即是元,勿誤會。

    乾元即是本體之名。

    以乾元之在人而言,則名之曰性;以乾元統含萬德萬理之端則譬之曰海。

    海至深廣,寶藏富故。

    故曰元者,善之長也。

    元之為言,明其為萬德萬理,一切善端之統攝者也。

    本體如不具善端,即是空空洞洞,本無所有,何得為宇宙之原乎?西學談本體者,不能實證乾元,其所謂本體乃其情見所構之幻境耳。

    所以知乾元為善之長者,人道範圍天地,曲成萬物,無有不循乎理而可行,理者,理則。

    《詩》雲“有物有則”是也。

    今雲自然規律,即物則之謂。

    無有不據于德而可久。

    據,守也。

    以德為守,而無一行之可離于德。

    德,理者,人道之大綱也。

    失其綱,則人道無與立。

    人道之有是理與是德也,非由意想安立,非從無中生有。

    乾元性海實乃固有此萬德萬理之端,其肇萬化而成萬物萬事者,何處不是其理之散着,德之攸凝。

    乾元性海,至此為長句。

    本體是含有萬理之端,其肇始變化而成一切物事,皆理之散着耳。

    德者,得也。

    如白紙具白德,此白德即白紙之所以得成為是物也。

    本體必具無量盛德,乃得成為萬物之本體。

    如剛健也,生生也,誠也,常恒也,皆本體所固有,乃至衆德不可勝舉者,莫非本體潛伏其端。

    是故《大易》、《中庸》并有天德之言,而天則與天理,亦見于《易》及《禮記》。

    惟人也,能即物以窮理,理雖散着乎庶物,而會通與主領之者,則心也。

    反己以據德,蓄德在反己,而施之于物,則須格物。

    而總持之,德、理雙持,缺一即虧其本。

    以實現天道于己身,而成人道,立人極。

    此其所以“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惟有理以利于行;天地,謂大自然。

    明于庶物之理,故能以人工操縱與利用自然,專以興利,使自然效其用而無過差。

    “曲成萬物而不遺”,惟有德以善其守。

    人類以德相孚,故能互相輔導,賢能則彼此相勖而俱進,其于不材者,則扶之以進于材。

    因其人之資性而委曲成全,曰曲成;無有一人被遺棄者,故曰不遺。

    人類能守德而不倫薄,故相輔如是之固也。

    是故征驗之人道,而知萬德萬理之端,一皆乾元性海所固有,易言之,即天道所本具。

    《易》贊乾元曰“善之長也”,非洞徹天人之故者,能言及此哉? 或有問曰:“公以德與理歸本于天,雖宗經立論,顧自今以往,恐未為應機之談也。

    ”或人疑餘宗《大易》等經而立論,迂固而不通變。

    答曰:天者,本體之名。

    人之有生,與一切物之成其為物,畢竟不是空華,不是幻化,更不可說無中生有,其有本體無疑。

    既有本體,則人與物雖極無限量之發展,要皆由其本體統含無限量之可能,餘自信此非倒見。

    見解陷于迷妄,名之曰倒。

    借用佛籍名詞。

    夫理者成物之基,德者立人之本,謂非本體固有其端可乎?物未有不具形式,而可成其為物者,形式即理,故曰理者成物之基。

    古籍言型範,亦與形式義近。

    佛典言形色之形,亦形式義。

    餘昔造《新論》《新唯識論》之省稱。

    明本體備萬德,含萬理,肇萬化,闡《大易》之幽旨,顯宇宙之基源。

    學不究乎是,則百科之知精博而無原;理不窮乎是,則萬殊之故,闇郁而不彰。

    故者何,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不離一本。

    所謂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是也。

    陽明悲世學無頭,王陽明嘗教學人須識得頭腦。

    世間學術誠無一不重要,但不可無頭腦,愚謂儒家天人不二之本體論才是頭腦。

    陶公歎庶士馳車。

    陶淵明詩有雲:“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六籍即六經。

    馳車走,謂一意外馳,不知反己也。

    行人問濟渡處,曰問津。

    世遂以求本原之學者為問津。

    世儒皆以陶公淫于禅道,不知其志實在儒。

    追往哲之深懷,冀來者之有悟,餘以此自靖焉可耳。

     揚子曰:“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

    ”漢揚雄,字子雲,作《太玄》以解《大易》;又仿《論語》而作《法言》,亦敷宣《易》義。

    何言乎人不天不因?人生非幻化,乃本乎一誠而立。

    一者,無對義;誠者,真實義。

    誠者天道也,若不有天則人将何所因而得生乎?故曰不天不因。

    天與道皆本體之名。

    道者,因由義,說見前。

    揚雲“人不天不因”可與前文釋道處參看。

    何言乎天不人不成?天有其理,而充之自人。

    世人祇知在物為理,不知天者物之本體。

    天是變化不住,流行不已;物者變化流行之過程,所謂現象是也。

    若于現象而透悟其真,則在物之理實天之理也。

    下言德者,準知。

    惟人能窮理而力行之,理乃充實不虛,故曰充之自人。

    不有人充之,則理亦虛矣。

    天有其德,而體之自人。

    在人之德,實禀之于天,故曰天之德。

    《中庸》曰:“苟不固聰明聖智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此言惟聖人能反己自修,乃能知天德之在我,而實踐無虧也。

    體字有二義:曰體認,曰體現。

    人能體認乎天德而實現之,則德乃流行盛大。

    不有人體之,則德不流矣。

    然則,天若不有人,其理虛,其德不流,是天猶未能成其為天也,故曰天不人不成。

    揚子此說,實本于《大易》“裁成天地,輔相萬物”,《中庸》“位天地、育萬物”,與《論語》“人能弘道”諸義。

     或有難言:“在物之理,在人之德,胡為而推本于天?已推本于天矣,胡為而天複待人以成耶?”答曰:汝知其一莫知其二,“人不天不因”,揚子之言深遠矣!人不因天而得有生,是從空無中而突生也。

    無能生有,斷無是理,斷無是事。

    且一言乎人已有物在,物以理成,無理,焉得有物。

    人以德立,德者,人之所以特殊于萬物者也。

    無德,即人無以立。

    德與理皆天之有也。

    本體統含萬德萬理之端,故曰德理為天之所有。

    故說天,為人與物所以成所以生之因。

    天若不含備德理隻是空洞的,何能為人與物之因乎?《中庸》末章引《詩》曰“上天之載”,蓋以其含備萬德萬理之端,故曰載也。

    揚子作《太玄》解《易》,深于天人之故。

    汝不究本窮源,妄疑胡為乎?然複須知,天雖為萬物生成之因,此中萬物,即遍包吾人與天地或萬有而總舉之。

    他處仿此。

    而天即是萬物實體,非超脫乎萬物而獨在之大神,更迥異乎形而上學者妄計有萬物之第一因,為變相之大神。

    更迥異乎四字,一氣貫下。

    天道恒變動不居,注意恒字。

    發展無竭,其化而成萬物化者,變化。

    即不得離萬物而有己。

    己者,設為天之自謂。

    天之成為萬物,即不在萬物之外。

    譬如大海水已現作衆漚,即不在衆漚外。

    易言之,天乃退而受成于萬物。

    此理深遠至極,未可以意想橫猜,餘初悟及此,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無可言其蘊也。

    餘嘗疑老子雲:“生而不有,天之生物,即與物為一,非天離物獨在以物為其所有,故雲不有。

    為而不恃,陰陽變化,不期于成物而物成,此天之為也。

    物成則任物之自緻其力,而天不居其成功。

    《論語》《陽貨篇》曰:“天何言哉?四時行馬,百物生馬,天何言哉?”正明天之為而不恃也。

    長而不宰,長讀掌。

    長者,主領義。

    何謂主領?天雖成為物,固未嘗廢其潛移默運之功。

    易言之,每一物皆有其内在的潛移默運者,是乃天之主領乎物也,然而物之一切創造畢竟是物之自創自造,而天絕無所規劃宰制于其間,則物各自主而已。

    故曰不宰,譬如衆漚皆有其内在的潛移默運者,是乃大海水之主領乎衆漚也,然而衆漚之奔騰活躍畢竟是衆漚之自力所為,非大海水有所規劃宰制于其間也。

    是謂元德。

    ”見《老子》上篇第十章。

    元者,原義,即《易》之乾元。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此三者皆乾元之德也,但餘之此解不必合于老氏之旨。

    《老子》書中元字、皆是幽冥義,王弼注《老子》第一章雲“元者冥也”。

    其注此中元德亦雲出乎幽冥,非真究老學根柢者,不能真知彼之所謂元也。

    後當略論。

    此義必本之《大易》。

    今《易經》雖不見此文,而其義則确出于《易》也。

    《易》為五經之原,七十子依據《易經》而推演之作必不少,惜皆亡失無可考耳。

    上引“生而不有”等文,餘附注皆據《易》義。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三者皆乾元之盛德,易言之,即天德。

    乾元與天皆本體之名。

    注見前。

    天以陰陽變化而成物,以者,用義。

    陰陽變化天之大用也,大用顯發而萬物于斯成。

    萬物即依變化不住的大用而立名,實非離大用而另有各别固定的物。

    須善會。

    物成而天亦不離物獨在,是故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所以截然不同乎宗教之造物主也。

    說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之盛德焉,所以得為萬物之實體,而截然不同于西學談本體者憑其空想所構之幻境謂為第一因也,更非如意志論者以盲目追求為宇宙開發之原也。

    繹此三盛德,自是聖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見《易大傳》。

    深切體認物我共同之大原而見得如此。

    大原,為本體之代詞。

    物我之物,即總舉自我所相與聯系之天地萬物而為言。

    學者深味乎天德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則知天之縱任萬物以互相比輔,各得遂生,各得有為,各得自主。

    比者,互相親近輔助之謂。

    詳《易經》《比卦》。

    主,猶宰也。

    孔子故曰:巍巍乎惟天為大也。

    見《論語》《泰伯篇》。

    然則,天之不恃自成而退然受成于萬物,惟其至大已爾,其可以細人之情測天乎?或曰:“公以老氏此文,本之《大易》何耶?”答曰:老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明明與天德不類也。

    老雲天地,實就陰陽變化而言,而雲天地者文學造詞之妙耳,讀者切勿向蒼然之天,塊然之地去索解。

    老氏本《易》家别子,采用孔門《易》說,自無不可。

    其言治道,主張放任、無為,治道之道,猶言方術也。

    道字之本義為路,路者交通,故亦可引伸為方術。

    故節取此文,以申己義。

    然此文實言天德與彼雲“天地不仁”正相反,則彼所不計耳。

    且夫《大易》以生不有、為不恃、長不宰,言天德,乃所以任萬物之各竭其力,大成人道,而益顯天德之至盛耳。

    老氏忿聖智之以百姓為刍狗,可謂慧沖而情深矣。

    沖,亦深也。

    顯矯之以放任、無為,願民之無知無欲,各自孑立,而絕無裁成輔相之道,《易》曰“裁成天地,輔相萬物”,老氏絕不見及此。

    将使生民返諸幽冥。

    人道無成,而天德虧蔽,蔽者障塞;虧者虧損。

    豈非老氏之大謬也欤? 或曰:“揚子言‘天待人而成’,今公言‘天受成于萬物’,則與揚子不得無異矣。

    敢問所以異?”答曰:不異。

    人者,萬物中之一類耳,不在萬物外。

    吾言萬物者,舉其總名,而意之所注獨在于人。

    夫萬物發展自渾淪一氣,漸凝為諸天無量世界,不知經曆幾許長劫,劫,猶時也。

    由無機物進至生物,更不知經曆幾許長劫,生物複經無量劫進至人類,而靈性始露,庶幾登峰造極。

    從一方面說,人類與萬物本來同體,人與萬物其本體是一,故雲同體。

    一味平等,無有差别。

    從另一方面說,人之靈性顯露是其所以特殊于萬物,而為天之所獨寄者也。

    萬物有理而不能自明,惟人能即物而明理,得以化裁乎物。

    化者變化;裁者裁成。

    無機物有理自然規律即理也。

    而無德,動物有知覺而靈性猶眠,眠者,潛伏義。

    亦無德。

    德字雖作釋,不得已而約言之曰:德者,人之禀受于天而實踐之,以立人極也。

    其義有二:一曰德不祇是無惡,而有積極的意義。

    《大易》首言天德之剛健與生生此便是積極。

    健德、生德是萬德之端也。

    作惡者之強勇,儒者謂之迷罔,佛氏謂之颠倒,正是喪其所禀于天之健德。

    生生,便是油然一團生機,充滿大宇,大生廣生,其在人則名之為仁,以仁感人則人迎生機而見受,故仁有愛義,從受之者言也。

    憎惡起則殺機動,故惡人者,人亦惡之,此仁之反也。

    然有辨者,倘惡出于公,如惡惡伐暴此便是義,終不違仁。

    二曰德是無迷妄分别,無小己之私。

    凡人喪其天德,才興迷妄,才有小己,種種不德之事皆由此。

     惟人也靈性顯露,始能自識其所禀于天之德源,而涵養以實之,擴充以大之。

    德積而流則周浃乎萬物而無間,此人道之盛而天所為待之以成也。

    夫天之生物天非造物主也,何雲生物?物生不無因,乃因天而生也。

    以物生之因乎天,故說天生物耳。

    未嘗吝于德也。

    物體之組織未臻于精利,猶不足以顯發靈性,拙著《新論》壬辰删定本頗詳此義,茲不贅。

    故不能有德。

    德者靈性之流也,然人有靈性而或喪之則陷于不德,是暴其天也。

    暴天者失其所以為人,不祥莫大焉,是可痛也。

    惟人能自覺改而遷善,則複其初。

    人終不負天,而完其天待以成之使命,人道之尊在此。

    夫人道立而天道始成,人之外無天也,故曰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

    萬物因乎天而成,終無以自成。

    物之成也,因天之理,故《詩》曰“有物有則”,言物之成必有理則也。

    本書用萬物一詞,有時含攝人類在内,有時不攝人類,讀者可詳上下文而辨之。

    此中萬物,即不攝人也。

    大自太空諸天體,細至微塵、塊然己耳。

    何自成之有乎?動植諸物或有生而無知,知者,知覺。

    生物學者亦有謂植物有知覺,然極暧昧猶難承認其有知。

    或有知而無靈,知字同上。

    靈性之意義至深遠,由孟子所謂智之端,進乎《中庸》所謂“不惑之智”,上極乎《易》之所謂“大明”,佛氏所謂由本覺,以極乎圓明,皆婁性之謂,人之極下劣者,雖有其萌而難發展,動物則不得有此。

    此皆因天而成之,非有所自成也。

    獨至人類乃為天之驕子,雖複因天而成,顯能挺然發揚自力,卓然着見特殊之自成勝迹。

    進德,則嚴于改造自我,而至聖神;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明理,則勇于改造宇宙,而司化育。

    變化萬有,養育萬物,先民以是為上帝之功,及人類發展乃起而司其權,代帝功矣。

    是則不惟吾人自成而已,确爾将天之所不曾自成者,皆為天而竟成之。

    偉哉人類!上天德理鹹備之豐富寶藏,上者,贊詞。

    惟人全承之,而以自力開辟,以自力創造。

    變動光明,如金出礦不重為礦。

    人類乃有官天地、府萬物之權能。

    官,猶主也。

    至此,而天亦仗之以有成,豈不盛哉! 德必與理通。

    德通理者,德亦具理故。

    理不必通于德。

    有但是理,而無所謂德與不德故。

    德通理者,舉德之全體而言,是謂一理;以德之分殊言,亦得雲衆理。

    德之分殊者,如仁義禮智信等等。

    理不必通德者,如平常辨物有方圓長短等等,乃至科學發見自然規律皆理也。

    此等理自無所謂德與不德,即不與德通也。

    德字之義,以訓诂言,德者得也。

    此乃從字面上作解耳。

    而德之真義,要不容濫,如《易》雲“天德”則其義旨深遠至極,此不及詳。

    今就德之在人而言,即俗所稱道德是已。

    世俗習用已久,祇好仍用而不易。

    然道字與德字連合成詞,則道亦即是德,不可向道字另索解。

    道德一詞,含有真與善及智慧等義。

    人之德實源于天,故有真善義。

    德者靈性之流,故有智慧義。

    靈性原于天而其發展則有賴于人之學養。

    道德與明智是合一不可分,罪惡與愚癡是合一不可分。

    《大易》《蠱卦》明萬惡始于惑,義深遠哉。

    理字之義至寬泛,如形式、秩序、規律、軌範、法則、條理等等,皆理之異名也。

    如說圓棹,此圓便是理。

    又如腐草一堆,人見為混亂無理,實則其中縱橫結集自有條理方得成堆。

    無理便不可成堆也。

    然理字亦有特殊義,如儒書中有言一理者,則此理為本體之目,前雲舉德之全體而言,是謂一理者即此義。

    中譯佛籍,真如亦名真理,與一理之義相當。

    真如,即萬物實體之名。

    總之,言德則必有理與俱,言理卻不必有德與之俱,此不可無辨也。

    物皆有理,而德與理全備者,惟人則然。

    德理皆原于天。

    物以理成,不可诘理之所由;即物窮理之事,總是由分殊的理會歸于普遍的理,更由普遍的理會歸于至極無外之普遍的理,到了至極無外之普遍的理,便不可诘其所由。

    《莊子》雲“惡乎然?然于然”,是也。

    人以德立,不可诘德之所由。

    道德軌範如衆星之燦爛于太空,人皆仰之矣。

    賢者不忍違反道德,不肖者縱小己之私而違之,初亦内慚,習久便無慚。

    然機詐險阻如魏武其述志令猶不無慚也。

    古今窮兇極惡、靈性梏亡殆盡者,當無幾輩。

    其不忍或不敢違反道德,或違之而内慚者,則人類之常情也。

    汪大紳評孟、荀性善性惡之争,謂荀卿不無據而孟子見本原,宜辨異而觀其通。

    大紳了天人之故,此中不及衡定。

    若夫以功利之見而論道德,必以為人各欲遂其謀利計功之私,而以己私莫可獨遂,必于己外,顧及他人,甚至以利誘人而便己之私。

    久之,因社會關系形成清議種種制裁,逐漸養成道德感。

    此等膚論不足與辨。

    人之不畏清議者從來多有。

    若謂利人純出于為己之一種手段,人性本無善根,此說果然,則人與人之間真無一毫血脈貫通處,而謂人可相與為群斷無此理。

    孟子性善之論可謂知天,惜乎能喻此者少耳。

    人之道德感無可诘其所由,如以事親之孝論,為何而要孝乎?倘以報恩為理由則将問為何而要報恩?子玄《莊注》曰:萬物之生也,自然耳,而萬物不謝生于自然。

    此論亦有趣。

    然《詩》不雲乎?“孝思不匮”,本于性情之不容已。

    餘見世間每有不孝之子,時或良心乍動,深自慚惶,不敢且不忍以詭辨自解免,可見人情未有以不孝為可安于心者。

    舉孝為例,其他道德莫不皆然。

    嘗謂道德之本質恒無變易,道德表現之形式則随社會發展而有變,如孝德本質無可變而父母或幹涉子女正當之自由,子女可不從,此則形式之變也。

    忠德本質無可變,昔言事君以忠,今當忠于真理,忠于社會、國家,以及忠于賢明之領袖,此亦形式之變也。

    他可類推。

    要之,道德為何不可違反?此無可诘問理由。

    問而有答,其答亦等于不答。

    當知一切道德隻是應該的,不可問其何以故。

    此理說來甚平常,而至理并不是說得好聽,惟其是應該的則不謂為天之使命不得耳。

    故知德與理皆原于天也。

    前文有雲,上天德理鹹備之豐富寶藏,惟人全承之,故欲知天者,不可不知人,天人本不二,舍人而求天,天其可知乎? 夫人類與萬物本不可分離,實為互相聯系之全體。

    而人者,祇是萬物發展之頂點耳。

    萬物進進,而至于人,進進,用張橫渠語。

    進而不已,曰進進。

    始成就天工之所未能自成者,不得不驚歎人類突變之奇迹。

    然自另一方面言,萬物趨進之勢不達乎人類突變,克荷天成之盛業而自不容已,則吾人奏天成之功,其可曰萬物無預耶?天固受成于人,而亦受成于萬物。

    竊怪揚子猶未深察及此也。

    天成一詞,本《尚書》《帝典》。

    帝堯命禹治水土,奠高山大川,命羲和掌治天文,正四時,利人事。

    地以之平,天以之成。

     今當簡單作結曰:儒者天人不二之本體論,其特點略言以二:一曰絕無宗教迷情。

    二曰絕無形而上學家戲論。

    其有此二特點者何?儒者以天道為人與物所以生所以成之因。

    天,道皆本體之名,見前。

    此中物字,即遍包天地萬有而為言,後仿此。

    其所謂因乃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體認得人與物皆固有内在之大寶藏,乃推出去而說為天為道,說為人與物所以生成之因。

    固有者,本來自有之謂。

    由體認之極深極廣而發見吾人内在之大寶藏,即是天地萬物内在之大寶藏;天地萬物内在之大實藏亦即是吾人内在之大寶藏。

    宇宙基源不可剖而為二,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此之謂也。

    大寶藏一詞見中譯佛經,中國禅家亦喜言之。

    今此以大寶藏形容本體,曰内在者,本體非是離人與物而獨存于外界故。

    吾人自明自肯:固有與天地萬物共同之内在大寶藏,富有日新,無窮無盡。

    自肯一詞,注見前。

    不獨增長其開辟自然界資源之知解與權能,亦不獨發見自然理則而持行之,以不迷于舉措,《易》《大傳》雲:“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

    ”又曰:“形而下者謂之器。

    化而裁之謂之變。

    推而行之謂之通。

    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愚按觀會通者,即深察自然之理則,以此得變化裁成乎萬物,而推行之以通其利;亦複本自然理則而舉措之天下,以興事業。

    将見吾人自能充養其與天地萬物一體相親之懷抱,日益宏拓深遠而無閉閡之患。

    《春秋》太平、《禮運》天下一家之道由斯而可大可久也。

    是故儒者說天道為人物所由生成之因,乃從反求諸己與深察一切物之内蘊,而始發見物我所共同固有之大寶藏,遂說名為因。

    譬如發見衆漚所共同固有之大海水,可說大海水為衆漚之因。

    易言之,即發見内自本因。

    此因,非超脫吾人與一切物而外在,故曰内;不是從他處得來,故曰自;本來有故,非後起故,故曰本。

    非如初民時代,以其迷情妄信有外在之大神為創造萬有之不平等因。

    非如二字,一氣貫下,不平等因者,如印度婆羅門執有大梵天自在變化為萬物之因。

    佛家破之,謂大梵天是不平等的因,以其超乎萬物之上而獨尊故。

    此其掃蕩情見,獨掘理根,非天縱之聖能有是乎:理根一詞,見子玄《莊注》。

    理到極處謂之一。

    一者絕待義,此衆理之根也。

    情見者,妄情猜度,違于事理而迷執為正見,是謂情見。

    學者常用感情的邏輯而不自知其誤,即情見之謂。

    夫内自本因者,在《易》則名乾元性海,是吾人與天地萬物所共同固有之也。

    若不見内自本因而惟任情見向外推求,妄建立第一因以說明吾人與天地萬物所由生成,則其迷謬,視宗教之不平等因有其過之無不及也。

    夫第一因者,自下向上推去重重因果,推至無可推,始建第一因;再從上向下順序而玩之,因果重重,遞相鈎鎖,印度佛家世親至護法之唯識論其言萬物依衆緣而生,确是因果重重,遞相鈎鎖,則吾人與天地萬物真是一副機械耳。

    由宗教不平等因之宇宙觀,将使吾人自小而皈仰上神,起超越感,易流于絕物、遺世、離群種種變态。

    中國道家之學,自關尹、老聃開宗。

    《莊子》《天下篇》叙關、老宗要,在“主之以太一”,确未完全脫離宗教意義。

    中國知識分子受道家影響頗深,其流于自私、頹廢,不能與庶民同憂患,則顯著之事實也。

    漢以後,佛教盛行于士大夫與庶民間既不能出世,亦無所謂入世,其弊益不勝言。

    由形而上學第一因之宇宙觀,惟覺人生若僵固之物而已,實無人生之意義與價值可言。

    百年以來,歐西人日趨于凝固、卑隘,無剛大宏放之氣概,無包通萬有之睿智,無與人類共休戚之情懷,其哲學之貧乏由來遠矣。

    洪惟孔子之内聖學,明示吾人皆固有其與天地萬物所共有而各足之大寶藏。

    乾元性海,統含萬德萬理萬化之端,故稱大寶藏。

    共有而各足者,人與天地萬物同此一大寶藏,故雲共有;每一人或每一物皆是全具此大寶藏,并非各得大寶藏之一分,故雲各足。

    譬如每一漚皆是全具大海水,不是衆漚各得大海水之一分,以大海水不可剖析故。

    此譬最切。

    其大無外,其深不測,其富有不可量,其流動變化無窮無盡。

    一個人或一粒沙子,從他的個體上看是微小至極,若從他的本體上說,确是其大無外,乃至變化無窮盡。

    理實如是。

    吾人之内自本因即大寶藏,若是其盛也。

    然則人可恃天而無須費自力乎?内自本因,即天也。

    曰:否,否,不然。

    内自本因雖是吾人所固有,要待吾人以自力開辟,以自力創造,以自力發展。

    譬如守财奴,家擁钜資而不知經營,不肯動用,則粟腐于倉,金锢于室,其人以貧乏度其終身與乞丐何以異?又如穎異之子,得天優厚,而浪放不學竟成廢物。

    舉茲近事為喻,可見吾人須以自力開拓内自本因,發揚光大,貴其不已。

    此《大戴記》語。

    人不可恃天,而天實恃人以有成,人生擔荷天待人成之偉大使命,其可自小自餒自懈自棄而忘任重道遠之永圖乎?道遠之道,猶路也。

    譬之行路,其途極遠當奮勇往前而已。

    宗教家信有全知全能之上帝創造世界以及吾人,孔子之道适與彼反,全知全能惟人類其勉而進趨。

    宇宙果有上帝其必為人類之所造成也欤。

    洞徹天人之際者,莫如《大易》。

    “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揚子雲片言而抉《易》之蘊庶幾通才乎! 天人雖有分,畢竟不二。

    一言乎天,便是對人而得名。

    然天實不離萬物與人而獨在,且必待萬物發展已至于人,而天始得仗人以完成其天道。

    人未出現時,天且未成,而可離人以覓天乎?此中言人,即攝萬物。

    後準知。

    離人而覓天,則佛教之反人生,而求圓成大寶藏于空寂之鄉,一神教之立主宰于萬物之上,西哲談本體者,向外推求第一因,皆陷于倒妄而不自覺也。

     一言乎人,便是對天而得名。

    然人與萬物不可憑空忽然而起,印度古代有一種外道,說世界是忽然而起,佛家破之。

    實皆以天為其内自本因,亦謂之大寶藏,是為萬物與吾人發展無窮之所自出故。

    “人不天不因”,此至理之絕不容疑者也。

    若祇承認萬物為實在,此言萬物,即攝人,故不另舉人。

    而否認萬物之内自本因,易言之,即否認天,則宇宙人生無根源,斷無是理。

    且人生無根源,即無依止,雲胡而可?陶淵明詩曰:“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吾廬者,謂吾自有之天也,猶孟子所謂仁“人之安宅也”。

    人能受其自有之天而居之安,即無浮生之感。

    哲學上之無因論,餘未知其義之所據哲學家不談本體者,餘皆謂之無因論。

    但吾儒所雲因,是萬物之内自本因。

    餘雖不贊成無因論,而神教之不平等因,與西哲之第一因,則亦餘所不能印可者。

    是故天人本不二,而亦有分,雖分而實不二,此内聖學根柢也。

     附識:佛教雖富于哲理,而其為道确是反人生,《原學統篇》曾略言及此。

    此中道字,謂佛氏教理及修行方術。

    佛經說圓成實性是大寶藏。

    圓成實性亦名真如,亦名無為法,乃本體之目。

    圓成實性亦省稱圓成。

    圓者,圓滿,本體無虧欠故;成者,成就,亘古現成,不生不滅故。

    實者,真實;性,猶體也,圓成是萬物實體故。

    佛說圓成為大寶藏,即不以本體為空洞的,似可與《中庸》“天載”之旨相通矣。

    “天載”,曾見前。

    而其實乃絕不相類,佛家談本體畢竟歸于空寂,餘在《新論》《功能章上》評論空宗辨之詳矣。

    其所謂大寶藏究是不生滅、不變化之大寶藏,與吾儒相去不止天淵隔絕也。

    餘借用此詞以形容乾元性海,則其義自不同于佛氏之所謂圓成,故辨之于此。

     天人不二,已說如前。

    今次略言心物。

    餘猶憶清季郡人有還自海外者,始言西學有唯心論與唯物論之對峙,各是其是不可相融。

    時餘孤陋寡聞,姑志其說而已,後來博究晚周諸子,即留心此一問題,然終不見有唯心唯物之說。

    唯心唯物二詞,本以對立而始有。

    中學從來無有于心物各執一端者,故無唯心唯物二詞。

    中國學術自昔以儒家為正統派。

    晚周諸子百家繼孔子而興者,道、墨、名、法最盛。

    老子者,道家之大祖也。

    道家皆宗黃帝老子,實則黃帝是其假托,而所宗者獨老子耳。

    《史記》《老子傳》曰:“世之學老子則绌儒學,儒學亦绌老子。

    ”唐司馬貞注曰:绌者,退而後之也。

    此言甚可注意。

     附識:《史記》《老子傳》首稱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

    孔子适周,問禮于老子。

    後文又雲:“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唐張守節曰:“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萊子,故書之。

    ”據此,則前文雲“老子姓李,名耳”原非确實之紀載。

    更奇者,傳文叙老萊子之後,複叙述孔子死後百二十九年,有周太史儋者。

    中略“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據此,則老子其人根本無從确定,而傳文最後又曰“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将封于段幹。

    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雲雲。

    老子本人尚不能确定為誰,而居然詳叙其子以下世系直至漢孝文時,其曆世之人名皆可舉,豈不怪哉?《史記》《老子傳》寫得迷離恍惚,頗似神怪小說中人,不知馬遷何故如此?老子為道家之大祖,道家在六國時流傳之盛殆過儒家,赫赫大師之生平事迹何至完全失傳,而不可确定其為誰乎?蓋道家之徒必欲尊老氏于孔子之上,而僞造“孔子問禮”之事,不得不稱老與孔同時,其最初造謠之動機蓋如此。

    或謂造謠始于莊子。

    餘謂《莊子》本寓言非必有意造此謠,蓋其同時之道家,因之以造謠耳。

    其後道家鄙夫又有謠傳老子即老萊子,複謠傳老子即史儋。

    而李假之先輩蓋僞稱老子即其先祖。

    有無李耳其人,殊未可知,馬遷作《老子傳》盡收謠言,全無考核,失史職矣。

    老子決有其人。

    《老子》一書其失在太偏而多蔽,然其理趣深遠,其文高渾,亦非六國時人可僞托。

    其姓名當從《莊子》《天下篇》所雲老聃者是。

    《天下篇》所叙諸子都無造謠之事也,其時代後于孔子而前于孟轲,餘已略言之于《原學統篇》。

     七十子後學傳記亡失殆盡,其绌老之言無可考。

    孟子拒墨而不涉及道。

    荀子猶稱說道書,儒家分派甚多當不止韓非所稱八儒,必有绌道家者。

    秦燔書無可考耳。

    今觀《老子》書則攻擊儒學不遺餘力,姑略征較。

    儒家宇宙論,則依健動之勢用,而示其原,道家則探原于幽冥,此義後詳。

    此根本上不相容也。

    儒家人生論,仁義以原其生,本體流行以一陰一陽之變化,而成萬物與人,故陰陽者本體之大用也。

    就陰陽之在人而言,則曰仁義。

    仁者,陽之生生,而無畛域;義者,陰之形分,而有裁制。

    吾人體仁則複其本體而物我無間,達義則順其本體之大用而物我各得其所,裁制不失其宜,故推原吾人之所以生而人道昭矣。

    《易》《大傳》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禮樂以暢其性,樂者和也,即是仁。

    禮者序也,即是義。

    人人不舍禮樂,則莫有不暢其性者。

    自強不息,以固其志。

    人莫不欲善,此其志也。

    不能自強,即不能恒持此志。

    範圍天地,化裁萬物,備物緻用,以養其欲,給其求,是則本末畢具,人道所以立也。

    老氏不達仁義之髓而妄非之;不通禮樂之原而妄薄之;不解自強之義而求複于嬰兒,以嬰兒柔弱,不用智故。

    夫嬰兒無智,不能辨物燭理,不能判别善惡,假使人皆如此,則人類将為何狀乎?且《易》言自強,是上達精進義。

    若使人類複于嬰兒之冥昧,則人道廢矣。

    《論語》曰“君子上達”。

    上達者,發揚靈性,與天地萬物同體,而無小己之私。

    下達者反是,即堕落而失其所以為人。

    精進者,剛健之至,進德修業無已止。

    此豈柔弱所可幾乎?老氏曰:“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又曰:“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因天地之利而無所事于天地,順萬物之性而無所導于萬物,是謂“為無為,事無事”。

    以恬淡為味,則寡欲而何求?如此,則範圍天地雲雲皆老氏所厭聞也。

    餘嘗三複老氏之言,伎巧多而奇物起,利器多而國家昏,古之所謂霸國當有此患。

    老氏确有睿識,惜乎其有見于霸術之一方面,而不知所以轉禍為福之道也。

    若如孔子天下為公之道,伎巧公之于天下之人人而不為私用;奇物利器公之于天下之人人而不為私利,則何昏亂之有乎?且天地之利于人者固有,而利之未辟者不可勝計,其有害于人者尤不勝窮。

    萬物之有待于變化裁成,是吾人職責所不容诿也,其可曰“為無為,事無事”乎?若慮人之耽于物欲,先儒以人之對于物質起貪欲,亨受過分而猶不足者,名曰物欲。

    則使人人由乎仁義,習乎禮樂,強于上達,何至縱欲而失人性乎?樂者和也,和則通天地萬物,是一團生意,無彼此之隔。

    禮者序也,序則因彼此之公情而為之序。

    使彼此各盡其所應盡,各得其所應得,人皆自由而皆以對方之自由為界。

    《禮記》《大學篇》曰:“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自由之序也。

    人己之間自有适當之序;個人與團體之間自有适當之序;;團體與團體之間自有适當之序。

    序之立本乎人情之大公,人情之大公即天理也。

    至于《春秋》之辨物正名,五官簿物不失其真。

    《原學統篇》可覆看。

    《論語》曰“視思明,聽思聰”是也,老氏則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是欲絕物而廢聰明。

    故《大易》曰“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老氏則曰“常使民無知無欲”,其相反若是之甚也。

    易之比卦明萬物互相比輔而生,《周官經》本之以立制度,社會發展當由渙散而趨結集,自然之理也。

    老氏則欲人各孑立,老死不相往來。

    《易》曰“先天而天弗違”,老氏乃曰“不敢為天下先”。

    自晚周六國以來将三千年,易道不幸晦蔽,而老氏之學士大夫樂于奉持,以苟全于帝者統治之下,其遺害可勝窮乎!餘生性疏脫,少時喜老、莊,六經之言簡易平淡餘讀之短趣,無所入。

    年三十五,深念舊文化崩潰之勢日劇,誓以身心奉諸先聖,欲究舊學頗有可保固,以為不拔之基者否。

    中間遊心于佛費力最多,終難自肯,此中甘苦,極不易說。

    其後脫然放舍佛法,此中法字,謂佛之教理。

    近取諸身,還取諸物,久之忽有所悟,以為獨得之秘,旋複自覺曰:此《大易》之所已言也。

    再取《易》讀之乃如舊實物失而複得,慶幸不可言喻,餘之皈向孔子六經自此始也。

    既通六經,重理道論,乃知老氏無有一處不與儒學反對。

    其言道,言陰陽,明明有資于《大易》。

    其曰“反者道之動”,則有會于《坤卦》天地玄黃之義無疑也。

    《坤卦》上六曰:“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龍者陽之象,天亦陽之象,地則陰之象也。

    陰陽相反而戰争起,故流血。

    天色玄,玄者,人從地上望太空,幽遠冥昧,謂之玄色。

    地色黃,俗雲黃土是也。

    其血玄黃明陰陽交戰互有傷也。

    血有黃色明陰之傷也,血有玄色明陽亦傷也,戰則兩俱有傷,此皆以天地為陰陽之譬喻詞,非是說天地。

    讀者須善會。

    陽以剛健中正之道戰陰而服之,陰乃以永貞之道從陽。

    惟陽非橫強,故陰守正固。

    《乾卦》《文言》贊幹陽之德曰“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坤卦》《彖辭》明坤陰之德曰“利永貞”。

    按貞者,正而固也。

    陰之從陽永守正固,非曲從也。

    陰陽以相反而相成,則化育盛矣。

    老言“反者道之動”,蓋有悟于斯,然老氏又曰“弱者道之用”,則複畏憚玄黃之血,欲以柔弱自安。

    殊不知,陽失其剛健中正,無以治陰;陰偏勝而因陽于無用之地,則化機何得不熄乎?甚矣!老氏之反對《大易》而不自悟其謬也。

    至老氏所謂道亦與《大易》不相符,後當略論。

    總之,晚周學派儒家而外,道、墨、名、法最為大宗。

    名墨盛而不義,法之正宗亦早絕,見原學統篇。

    唯道家在哲學界其理趣号為深遠。

    道書雖存者不多,而老、莊玄義自漢以來二千餘年間,流傳極盛。

    餘于儒道異同向來搜析,不欲忽視。

    惟有一事大怪,道家攻儒無微不至,而獨于西學所争宇宙基源是精神抑是物質則絕無一字涉及,此非大怪事哉?餘從《老子》書探索良久,無可解吾疑問,蓋持之又久始悟欲決此疑,還須深究老子之所謂道。

     老子蓋自信已體證到宇宙基源,遂為之安立名字,曰道。

    彼之自信果不虛否,自是别一問題,吾侪是否不誤解彼之所謂道,則不可苟也。

    欲求老子之所謂道,則其開宗明義之第一章,決不可輕心含糊混過。

    開宗者,開示宗要。

    一家之學必有所宗主,為其學說全體系中之綱要,故曰宗要。

    明義者,創明大義,為其學說中衆義之所自出故。

    其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此二語吾苦思多年難得其解,及讀第四十章雲“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生,是發現義,非如母生子之生。

    餘欣然曰此雲“天下萬物生于有”可與“有名萬物之母”一語相印證,雲“有生于無”可與“無名天地之始”一語相印證。

    但有無二名何所指目吾仍茫然,泛說一個無字,試問所言無者是否空空洞洞的無,是指什麼叫作無,此在《老子》書中不易看出。

    有字亦不應無實義,既曰“萬物生于有”,則有字不是一個空泛的名詞。

    于是又回到開卷第一章,重玩輔嗣注雲:“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

    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

    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元之又元也。

    ”輔嗣此注仍不能釋吾之疑。

    其曰“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此其說并未指出老子所謂無究是何義?其曰“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

    據此,則有字祇是泛說有形有名之時,而絕無實義,便成一個空泛名詞。

    老子明明以無,名為天地之始,無字下,宜用點。

    名字連下讀為是。

    下言有名者,仿此。

    始,猶先也。

    道先天地萬物而存,故名為天地之始。

    以有,名為萬物之母。

    天地萬物由道而生,故說為母。

    母者生義。

    後文又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元。

    輔嗣以同字連下讀,謂“同出于元”也。

    嚴又陵謂“兩同字下皆宜點”。

    嚴說是。

    兩者,輔嗣以始與母釋之大誤。

    又陵莫能正。

    餘謂兩者,有與無也。

    無,以道之體言,道無形故說為無;有,以道之用言,為天地萬物之母,是道之用故。

    體用本不二,故曰同。

    出者,道之動,第五章雲“動而愈出”是也。

    動出是用,自無涉有,遂緻有無異名,故曰“出而異名”。

    自無涉有者,非謂本無而後有也。

    無者,言其體,由體起用,故雲“自無涉有”。

    有無二名雖異而實不異。

    無以名其體;有以名其用。

    體者用之體;用者體之用;體用本不二,故曰同。

    同,謂之元。

    何可将有字作空泛的名詞解去?甚矣!輔嗣之妄也。

    老子說有無本是體用之辨,道之體,說為無,以其無形故。

    道之動出,說為有,此是道之用。

    切忌含糊混過。

    輔嗣不達體用義,乃妄分二時:一曰未形無名之時,二曰有形有名之時。

    未形與有形二時不知何所據而推算?而乃以此釋有無,此乃根本迷謬,破之則甚費詞,本文未便。

    輔嗣慧高而年促,其于老學根柢猶遠隔在。

     今更有言者,如辨得體用便可自信不誤解老子之所謂道乎?若作是念猶與老子天淵懸隔在。

    此處若欲詳談,卻須作《老子》新疏,餘不耐勞。

    姑略言之,如《大易》言“乾元”,《易》之乾元,亦名為道,便依健動的勢用而顯示之。

    是謂即用顯體,譬如依衆漚之活活躍躍而顯示大海水為流動體也。

    道體不可目睹,不依用以顯之,便無從說。

    又說“元者善之長”。

    見前談天人不二處,可覆玩。

    而老子所見之道體偏要着一無字,無字豈是随便下得?第一章言“同謂之元”雲雲,輔嗣注曰:“元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

    ”輔嗣以始字作生成解,謂道于未形無名之時,始成天地萬物也。

    餘解始字與輔嗣截然不同。

    可覆看前文。

    餘按老子所言元者,本是形容道體之詞,輔嗣釋元為幽冥謂之“默然無有”。

    據此,引老子所謂道自是依虛空而立斯名,曰幽冥,曰默然無有,非虛空而何?餘嘗試思之,老子何竟以虛空為宇宙基源,而名之為道乎?豈輔嗣誤解欤?然深玩《老子》全書義旨,輔嗣于此似未失老氏意。

    後來偶閱《僧肇傳》曰:博觀子史,子史,謂諸子書及史籍。

    志好虛玄,每以老、莊為心要。

    既而歎曰,美則美矣,然其栖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

    老子執有虛空能生萬物。

    虛空,洞然無象,莽然無際,幽闇冥寞之境也。

    《莊子》《逍遙遊篇》所謂“無何有之鄉”亦謂此也。

    肇公意雲:老、莊以為人之精神栖止乎太虛,而與之合一,便是立于無對,脫然離去一切系累。

    殊不知,栖神太虛,還為冥寞之虛空所系,如蛛系網何得遊于無待乎?故曰冥累,此評可謂深微極矣。

    從來讀《肇傳》者,于此罕測其旨。

    後見舊譯《維摩經》歡喜頂受,乃曰始知所歸矣,因此出家。

    據此,可見老子歸根處确被肇公法眼照澈。

    肇公著《物不遷論》緻廣大而盡精微,印土大乘菩薩能為之者,殆亦罕矣。

    著《般若無知論》,羅什法師覽之曰,吾解不謝子,文當相揖耳。

    《維摩經》注弘宣勝義有益本經,然皆以老、莊玄旨暢通大乘。

    老、莊未透最上一關,盡美而未盡善,肇公之評恰當,異乎無知釋子輕抑老、莊者矣。

    餘由肇公之言益信輔嗣深得老氏歸本虛無之旨。

     或有問曰:“虛空洞然無象。

    空空洞洞,無形象也。

    莽然無際,莽然者,大貌,其大無外,無有邊際。

    冥冥寞寞,老雲“元之又元”。

    元本玄字,玄者幽闇貌,故輔嗣釋元為冥。

    默然無所有,故曰寞寞。

    何得為萬物之母乎?”此言萬物,即天、地、人通攝在内。

    他處準知。

    答曰:善哉問也!從此,可進而深窮老氏所謂道之實義矣。

    虛空相狀,誠如汝說。

    虛空本無相狀,今言相狀者,欲以言說顯示虛空,便形容出一個虛空之相狀,亦可雲“無相之相,無狀之狀”。

    然老氏不是單取虛空以作宇宙基源,名之為道。

    然老氏三字,至此為句。

    老氏所謂道,蓋合虛、神、質三者,而為混然不可分割之全體。

    虛空,亦省雲虛。

    《老子》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之物字,作虛字用,乃隐指道而言,不可作物質解也。

    混成者,老氏以為宇宙基源,所謂道者并非空洞的無,而是虛與神、質三者混合而成,故曰混成。

    輔嗣注雲:“混然不可得而知,而萬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

    ”此則以不可知釋混字,以“萬物由之而成”釋成字,以二義結合曰混成,牽強太甚,不可從。

    餘言虛神質三者混合而成,則會通老氏全書之旨,的然如是,至後當知。

    先天地生者,即第一章雲“無,名天地之始”是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寂寥,無形體也。

    獨立,無對也。

    不改者,變化無常而其德性恒無改易。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神質混一,其周行無所不至,蓋至真之極充塞流動于無量無邊之虛空中,何殆之有?天地萬物皆其周行之勢用所發現,故曰為天下母。

    母者,以能生故名。

    吾不知其名,輔嗣雲:“名以定形,混成無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

    ”字之曰道。

    ”輔嗣雲:“言道取于無物而不由也。

    ”案道者,由義。

    輔嗣注第三十四章雲:“萬物皆由道而生是也。

    ” 或複問曰:“何以征明老氏所謂道是虛、神、質三者之混成耶?”答曰:《老子》第二十一章雲:“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此說虛也。

    物字即迥指句首道字。

    恍惚,輔嗣雲:“無形不系之歎。

    ”案虛空本無形,無形故不系。

    歎者,歎美之也。

    又以無形故,無可睹,故雲恍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此說虛生質也。

    二語重疊言之,其中者謂虛空之中,下言其中者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