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外王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
《春秋》于魯國内部有小惡,必書以戒之。
慎微,所以絕惡之源也。
外小惡不書者。
外國君臣有小惡不書,其有大惡影響于國際者必書之以示戒,故唯小惡不書而已。
大國有大夫,小國略稱人者。
邦交之禮,大國以大夫充使則我待以大夫之禮,小國之大夫來則不以大夫禮之。
據亂世尚力,大國獨見重也。
内離、會書;外離,會不書者,離與會異。
兩國之主或卿大夫相會各有所執,不可得協議,故名離而不名會。
然二國不以兵争,而和平面論,非無解決之望,故離亦可貴也。
二國以上之當國者相會,其議則從多數決定,故名為會。
内謂本國,外者外國。
本國與友邦為離或會必書之者,惡其虛内,務恃外好也,故書以示戒。
外國與其友邦之離會則不書,事不關己故。
據亂世,列國互競,凡為國者所以修内治外之道,大概如上。
二、釋何注升平世諸文。
升者進也。
世界由衰亂而進治平,曰升平。
于所聞之世,見治升平者。
文、宣、成、襄四公時事,是孔子所聞之世,此時實非升平,而《春秋》寄意于此時革命,以着見升平之治,故說此時為升平世。
内諸夏,外夷狄者。
綜多數國家而言,故曰諸。
尊貴之,曰夏,夏者大也。
《春秋》之所大者,不以富強而以禮義,凡隆禮義之國不侵奪人者,通名諸夏。
夷狄者,蠻野之稱。
《春秋》之所狄者,非以其知能未進也。
知識技能雖發達而無禮義,好侵略,富于禽獸吞噬異類之習者,則《春秋》狄之而不許其列于諸夏。
如楚人知能已富,而《春秋》狄楚以其侵中原也。
内諸夏者。
當據亂世,諸夏多數國家無論大小皆各存狹隘之國家思想,皆互相外,互相外,即是互相鬥争。
卒緻強者侵弱,富者奪貧,民不聊生,人道大苦,故聖人作《春秋》,托王于魯,倡天下為公之道,創天下一家之規,俱見《禮運》。
期由魯國奮興,開誠心,布公道,以與諸夏相見,然後諸夏列邦,各去其自私自利之心而互相協和,互相制約,休戚與共,利益相均,一味平等,無有侵欺,是天下一家之造端也,故曰内諸夏。
外夷狄者。
諸夏雖互相協和,以進升平,而世界上猶有若幹國家其族類中多頑劣之徒,不能克治據亂世自私自利之惡習,常利用其國家之權力,以背叛天下為公之大道,而與諸夏為仇,所謂夷狄者此輩也。
然世已升平,人類畢竟趨向于公道,諸夏同以大雄無畏之努力,為公道而戰,聲彼叛公之罪,正其名曰夷狄,使不得預于諸夏之數,人類将同起而與之為敵矣,此謂外夷狄。
書外離會者。
據亂之世,國各自私,其與友邦為離會者,欲樹援以自固也,故本國有離會則戒其恃外援而書之,外國有離會則以其事不關己而不書也。
今升平之世,書外離會者。
此之外國必夷狄也,何以知然,升平世内諸夏,即諸夏衆國皆為一體,不名為外,其所雲外者,必夷狄之國也。
夷狄相與為離會,必将謀不利于諸夏,故書之而不敢忽也。
小國有大夫者,據亂世尚力,故尊重大國,而壓抑小國。
小國以大夫出使,無有以大夫禮之者,故小國無大夫。
今升平世,尚德而不貴力,崇禮而賤橫行之力。
凡屬諸夏,無論小大莫不平等,故待小國之大夫亦與大國同,所以尊重小國之權利與地位也。
小國重,然後公道行,廪然見豐采,太平之漸也。
三、釋何注太平世諸文。
至所見之世,着治太平者。
昭、定、哀三公時事,為孔子與其父所見之世而說為太平。
所見之世,實非太平,今謂之太平者,孔子蓋假托以明其理想,其意以謂,于據亂之世撥亂而起治,《春秋》言撥亂,即革命之謂。
本欲為全人類開太平,而太平不可以一蹴遂至,故必經過一升平之漸次,漸次者,謂積漸而至之次序。
諸夏勇于改造,既進升平,決無停滞,太平之治,當及吾身而親見之矣。
孔子蓋假托五字,至此為長句。
此《春秋》所為于所見世,着治太平也。
自昔以來,治《公羊傳》者于何氏所述三世義皆胡亂讀過,茫然不求解。
若輩以為孔子猜度古今之變,有此三個時代,此乃運會推演之必然,聖人興治亦隻待時而動,非可恃己力以為天下先也,此等見解直是鑄九州鐵以成大錯,何可悟《春秋》三世義乎?夫三世本為一事。
一事者,撥亂世反之正也。
此董生私授馬遷語。
見《史記》《自序》。
撥亂世者,革命之事。
撥者撥去。
撥去據亂世之亂制,非革命而何?亂制說見前。
反之于正者,明天下為公之道,創天下一家之規,為全人類開萬世太平之治,易雲“開物成務”,“先天而天弗違”是也。
俱解見前。
《春秋》于據亂世,見治起于衰亂之中,用心尚粗粗,此為革命初期,人民思想未甚啟發,故其時之用心,唯限于國内,詳内治,慎外交,務求其國之有以自立,而後可與諸夏以公道相感,通力合作。
故據亂世革命之後,方可進而圖升平之治,此不容求之過急也。
及夫諸夏固結,夷狄不得逞志,小國昂首與大國平等,廪廪着升平之烈,始可進而修太平之洪業,完成革命之大計,故以太平次升平者,圖治之序也。
總之《春秋》說三世是革命而蕲進太平盛治之總略,略者,謀略,如雲規模或計劃與方針等者,皆略之一詞所含。
總者,有持大體,貫始終,舉綱領,攝本末,赅偏全,包通一切等等意義。
其以所見世為太平世,可見孔子之志期于在據亂世舉革命之事,而及身親見太平盛治之成就,故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
知行合一,确乎其不可拔也!漢以來奴儒皆以為孔子據魯史所記二百四十二年之事而有所剌譏,故雲“見之行事”。
殊不知,孔子所雲“見之行事”者乃革命實踐之謂。
若隻據魯史而有所譏貶則是載之空言,何可雲見之行事?奴儒諱言革命,曲解聖言,不可無辨。
三世義旨本自明明白白,而奴儒皆茫然不省,乃以為孔子是注意于世運之推遷,直須待時而動。
倘如此說,則據亂之世隻有任其衰亂,無可圖革命之業。
然何休所述“治起于衰亂之中”一語,自是聖人口義流傳,固明明與待時之意相反矣。
夫聖人革命之志,要在造時,毋待時也。
造時者,懲過去與現時之弊,與其頹勢之所趨,而極力撥去之,惟順群情之公欲公惡,行大公至正之道,以創開一變動、光明、亨通,久大之新時代,所謂“先天而天弗違”是也。
待時,則将舍吾人革故取新之大用,而一任已往頹運之陳陳相因。
呂秦、劉漢以來二千數百年之局,正由善知識皆有待時心理,莫能帥導群衆耳。
善知識一詞,見佛典,今借用之。
何休所述三世義不明,漢以來奴儒不得辭其罪也。
向者康有為于三世義旨全不通曉,故談說大同,而夢想複辟。
夷狄進至于爵者。
夷狄自私自利,反乎天下為公之道,故升平之世諸夏聯合而共治夷狄。
治之者,奉正義以與之争,期其改過而止,不終棄之也。
及治近太平,則夷狄慕義,同乎諸夏。
《春秋》之義,夷狄而中國,則中國之,中國者,諸夏之别名,言夷狄進于仁義,而同乎中國,則當視為與中國一體,不可斥之為夷狄也。
此所以尊人道也。
夷狄進至爵者,此借事以明義也。
如楚人好侵略,《春秋》則奪其爵,而以夷狄待之;其後能行禮讓,《春秋》乃複其爵,而書楚子,示與中國同也。
楚之始封為子爵。
太平之世,統治階級已消滅,本無天子諸侯等爵,《春秋》欲明夷狄進于諸夏,則當視為與諸夏同體,不複外之,故借複楚爵之事,以明諸夏,夷狄終由反對而歸同一之義也。
天下遠近小大若一,用心尤深而詳者。
升平之治漸隆,而近乎太平,則大地萬國,統治階級早已消滅。
國界、種界、與社會從過去傳來之一切畛域,無不化除務盡,務盡二字吃緊。
除盡界畛,殊不易也。
人皆務緻力于此,乃可以近乎盡也。
是為大同之始基,太平之端緒,故大地人類無有距離遠近之分隔,無有曩昔大國小國之差異,乃渾然若一體也。
《禮運》所謂“天下為一家”,正是升平初入太平之規模,可與此互證。
《中庸》一書本為《易》、《春秋》二經之會要,惜乎秦、漢間人多所改竄,而精義微言猶複不少。
如今本《中庸》三十一章雲:“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墜猶降也。
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言全人類莫不互相尊,莫不互相親也。
此章從“舟車所至”迄“莫不尊親”,在古本《中庸》說,當是另為一章。
其上下文句今無從考,然玩此數語确是太平世,天下遠近小大若一之義。
今本《中庸》以此數語,綴入三十一章末後,并妄增“故曰配天”四字以作結。
核其用意,蓋以贊揚至聖之德業。
其所謂至聖,即指王天下之天子而言也。
王讀旺。
王天下者,謂天子撫有天下,而為天下之共主也。
今本《中庸》蓋是孟、荀一派之後學,改竄古本而為此。
此者,謂今本《中庸》。
孟、荀諸儒實不能承受孔子之外王學,雖主張誅戮暴君,畢竟不反對君主制度,此非孔子嫡嗣也。
夫太平之世人類平等,莫不互相尊親,此由改革統治亂制。
人類各去其私,故臻斯美耳。
而今本《中庸》乃歸美于在上位之聖人,豈不謬哉?凡主張君主制度者,皆有其理想中之聖天子,贊其德用無窮,七十子後學如孟、荀輩已開此端。
今本《中庸》之三十一章,贊聖之辭,何殊夢語。
當知太平、大同之治,是天下群智群德群力普遍共進之所為,未可卑群衆而獨崇聖也。
有問:“《中庸》有古今二本以何為征?”答曰:《漢》《藝文志》,禮家有“《中庸》說二篇”。
顔師古注曰:“今《禮記》有《中庸》一篇”,“蓋此之流”。
餘以為《禮記》之《中庸》一篇,蓋由改竄二篇之《中庸》說而成,故以《禮記》中之一篇為今本,而《志《所載之二篇為古本。
今本行而古本亡,必是古本之内容不合于君主制度,故無傳也。
用心尤深而詳者。
世已太平,通天下為一家,全人類之經濟、政治、文化學術,各方面無窮無盡問題,其繁赜艱難,蓋非吾人想像所及,故太平世之人類于一律平等之中,敦互相協助之誼,彼此用心皆深遠而詳密,故全人類得成為一家,得保其太平也。
夫世至太平,斯為《泰》之象。
《易》有《泰卦》。
《泰》者,通也,安也。
世方據亂,凡國各自衛其内,而于諸夏亦外之,内外,猶言分敵我也。
是不通之甚也。
不通即不安也,及入升平,諸夏相與聯合為内,則外夷狄,其去大通亦遠矣。
不通即不安也。
太平之世,夷狄進而為諸夏,全世界無量數之人類,于是乎大通複大通,大通斯安矣。
大通而安,所以謂之泰,所以為太平世也。
然則太平可常保欤?曰:太平為泰象,前已言之矣。
夫泰之為泰也,莫善乎大通而安,莫不善乎狃于安,患或生于不測。
《易》于《泰》之後,次以《否》。
《易》以《否卦》與《泰卦》緊接,明示《泰》之可轉而為《否》也。
《否》者,互相隔絕,不通不安之象,《泰》之反也。
《泰》而狃于安,将可成《否》。
居泰之世,用心宜深而詳,聖人垂戒之意深矣。
善履乎泰者,必常為其通,而無溺于安。
《易》《泰卦》之《象》曰:“天地交,泰。
言天地交通,萬物都無閉塞隔絕之患,故名為泰。
後以财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案後即後字,财與裁通,天地猶雲大自然。
此其意雲,世已泰矣。
然後吾人對于大自然,當盡财成、輔相之功。
自然雖為無窮無盡之大寶藏,然自然界之萬物不是為吾人而生,吾人卻資萬物以遂其生。
郭子玄曰:人之生也,形雖七尺,乃舉天地萬物以奉之。
人之資取于自然也,時有不獲滿足其欲求之患。
自然之發展本未嘗為人謀,人固取給于自然,而自然不必供人之求,甚至予吾人以危害者尤不可勝言,故吾人與自然之間确有巨大矛盾存在。
然則化除矛盾,為吾人不容放棄之權責,固已甚明而無待論矣。
矛盾如何化除?則在吾人對于大自然,盡裁成之道,有輔相之宜而已耳。
自然不曾留意于吾人,吾人要不得不關心自然。
人道統天,毋自隳其主動之心也。
天字,亦為大自然之稱。
荀卿言“制天而用之”是也。
财成者,謂明于物理而制作工具,以改造自然。
如水火皆可為人之災害,但自汽機發明則水火悉被裁成,其利益乃宏大而普遍,此一例也。
又如天高不可升,海深不可入,而由人造飛機、潛艇,可使淵深無底之海,穹高無極之天,同被吾人征服,此亦裁成之一道也。
輔相者,物雖有發展之可能,而其在自然界未經人工變化,則老氏所謂無名之樸耳。
無名者,物之功用未顯,則人莫之稱也;樸者,謂徒具有素質也。
今借用此詞,卻與老氏本義不必符。
及經人工開發之,陶鑄之,改造之,制作之,操縱之,則無名之樸,始經人工輔相,可以發起重大變化,使天地為之改觀,宇宙為之擴張。
自然力量雖有豐富雄厚,無窮無盡之儲藏,終賴吾人輔相,而後睹其發展之盛,此輔相所為不可已也。
今之利用原子能為人類自毀之具者,此與輔相之義正相背,茲不及深論。
以左右民者。
太平之世,天下一家,人類間已無鬥争。
然民生日益優裕,非以群智群力,克治自然,恐未能弘濟也。
克治者,人工有以勝自然,曰克。
裁成、輔相、皆治之之謂。
天地經人工裁輔,裁成天地,輔相天地二語,今省并之曰裁輔。
天地猶雲自然。
其厚利乃可以左右大地無量民衆。
左右,猶言佑助。
《泰卦》之象,獨主裁輔天地,此亦诏示太平世之民,用心宜深而詳也。
将來人類以不斷之努力,知周乎萬物,則自然秘藏大辟,人類生養之需,不至多勞體力。
其用心于格物窮理,更能深、詳,亦必然之勢也。
故崇仁義者,太平之治必天下之人人皆安于仁義,始可常保其泰也。
安于仁義者,不待勉強而行之,故曰安。
問:“何謂仁?何謂義?”答:仁義以體用分,仁是體,義是用。
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此中萬物,即人與天地及一切物之總稱。
乾元,是萬物所資之以始,譬如說大海水是衆漚所資之以始。
問:“保謂乾元?”曰:幹,健也;元,原也。
動而健的妙用所由生者,是為乾元。
《易》固以萬物之本體,名曰乾元。
而《乾卦》之《象》曰:幹為仁。
見虞氏《易》。
其義雲何?蓋就乾元之在人而言,即吾心之不違仁時,便識乾元妙用,無須向外尋求。
問:“如何是仁?”答:《孟子》書中有兩處指示親切。
其一曰:“上下與天地同流。
”此言心是虛明健動,自然與上天下地流通無隔絕,此際正是仁。
仁心之流通,正是動而健。
才起一毫私意,忽爾雜染一團,便覺天地閉,此際之心即違于仁。
其二曰:“萬物皆備于我矣。
”此可就彼書中舉例。
如彼言、好色,與民同之,不使天下有怨女、曠夫,是能攝受天下無量男女,若手足之備于吾身也。
否則視天下男女之曠、怨,與我無相幹,即将天下男女屏諸我以外,而可言備于我乎?彼又言,好貨,與民同之,不使天下有饑溺者,其義同前。
孟子于仁确能反己體認,餘嘗謂其于内聖學有得者,以此。
總之吾心不違仁時,便覺此心與萬物無隔,故常廣愛萬物,無所不容,以其視物猶己故也。
廣愛,猶言泛愛。
不違仁,見《論語》《公冶長篇》,孔子謂顔回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三月者,言其久也,非限于三月之數。
夫仁者,心之本性,元無不善。
然人之生也,已成為個體,易流于小己之私,則違背于仁,而不自覺。
惟顔回修養之功深,常能不以私意違仁,即一切用心處,莫非仁心發現也。
已說仁是體,雲何義是用?義者,仁之權也,權者,權衡。
故說義是仁之用。
仁體本備萬德,《春秋》特提出義以與仁并言者,此意深微至極,廣大至極。
夫仁者,廣愛萬物,而無所不容,已如前說。
然複應知,以廣愛之道,而涉事變,其弊将多。
如善人受害而不校,人稱其賢,然枉法縱惡,究于社會不利。
佛氏冤親平等,出世法如是,以之治世,要不可行。
至于資産階級剝削勞苦大衆,帝國主義侵略弱小,仁道廣愛至此等處,将複如何?聖人慮廣愛之不可以濟變也,由是以義與仁并言。
仁道乃非執一而不可通其變。
執一者,唯守廣愛之道而無權衡之謂。
夫仁之行于事變也,必将權其得失與輕重之數,而慎處之。
權施,施者,施行。
将與廣愛反,卒亦不違于仁,所以說義為仁之用者以此。
仁道在廣愛固也。
仁而無權,則不可以成其仁。
如天下最大多數人被侵削于最少數人,倘執廣愛之道而主不争,則将為人類長留一大禍根,将求仁而卒陷于大不仁。
《墨子》《兼愛》、非鬥,是慕仁而不知義也。
《春秋》倡革命,覆統治,要在行義以達其廣愛,墨翟所不喻也。
《論語》或問孔子曰:“以德報怨,何如?”孔子教之“以直報怨”。
見《論語》《憲問篇》。
或人意在以德報怨以是為仁,不知兇人逞志,将為社會之害,是欲行小惠于怨家而大不仁于社會也。
孔子說“以直報怨”即報以其作惡所應得之罰,此即是直,亦即是義。
使彼知戒而不敢複為惡以招衆怨。
我無過激之愆,報以其所應得之罰,故是直,故非過激。
而社會實蒙其利,是乃以義全其仁也。
夫“以直報怨,而不以德,似義與仁反,然實以義全仁,故曰義者仁之權也”。
夫儒者言治,禮為本而法為輔,德為本而刑為輔,寬為本而猛為輔。
德、禮、寬、皆仁也,法、刑、猛、皆義也。
義反于仁,而适成其仁。
何以言之?禮治或流于文飾,反之以法,人将崇實而近于仁矣。
德治易流于縱弛,反之以刑,人将整饬而近于仁矣。
寬治易流于姑息,反之以猛,人将嚴肅而近于仁矣。
夫義者,反仁以行權,而實以成就仁化為歸者也。
化固必有反,要歸于成其仁。
老氏有曰:“失仁而後義。
”此非見理之言也。
已失其仁,焉得有義?老氏之流于申、韓,誠不偶然。
《老子》三十八章言道德仁義禮,無一不謬誤。
此不及論。
仁道廣愛是人道之貞常也,故說仁是義之體。
然物情與事變萬殊,廣愛不可以無權,故說義是仁之用。
有仁方有義,仁失則義無從生,亂而已矣。
大哉仁義之道。
吾人所以立己,與所以合群為治無可離于仁義,其猶人生日用不可一日離于布帛菽粟也。
董生《繁露》曰:“《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
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
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故仁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
”“是故《春秋》為仁義法。
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
”見《繁露》《仁義法篇》。
案董生此言,雖有得于《春秋》,而亦變其本旨。
“仁之法在愛人”是也,而對人之愛有時須度之以義。
如父母于子,純用姑息之愛,反害其子,此夫人所知也。
父母之愛子,猶當有義在,況其他乎?“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此亦有失《春秋》意。
夫義之法,在于正人,必先正我,是《春秋》旨也。
今董生必曰義之法不在正人,則據亂之世不可撥亂。
撥亂者,革命事也。
革命要在正我,以正人,今曰義不在正人,尚得言革命乎?董生之說明明變亂《春秋》旨義,不可無辨也。
雖然,《春秋》之言義也,本在正人先正我,若單提正我而忽視正人,以獨善為義,非《春秋》之教也。
但為太平世而言,則提倡正我,實亦獨重。
正我者,以内自訟為本。
訟者争也。
内自訟者,克治小體之私,而複其大體之量,小體大體、借用孟子語。
小體謂小己,大體謂人生之本原,是乃通天地萬物而為一體,故曰大。
千聖相傳之要,惟此而已。
太平之世,惟賴全人類各各皆能以義正我,然後太平可常保,否則《既濟》者其暫,《易》有《既濟》之卦,即次以《未濟》,故《既濟》是暫時。
《秦》至而《否》亦伏矣。
《易》之《秦》《否》二卦,亦相倚伏。
《易》終《未濟》,《易》六十四卦,而終之以《未濟》。
聖人示群生以無圓滿之境,未可息其自強,意深遠哉! 三世之說,明示革命成功與社會發展,實由鬥争而歸和同。
據亂之世,諸夏衆邦,各内己國,而以他國為外,内者我也,外者敵也。
鬥争日益劇烈。
其後由互相鬥争之局轉為互相聯合,漸化除狹隘之國家思想而互相比輔,互相制約,從此諸夏衆邦平等交惠,遂離據亂而進升平,是為人類和同之初基,然升平驟啟,夷狄之禍方劇,諸夏不得不并力以抗夷狄,鬥争之術略與其工具當為據亂之世所未有。
惟生民之性畢竟苦黑闇而向光明,感孤危而求聯比。
聯者聯系,比者輔助。
可玩《易》之《比卦》。
狂迷之患已極,仁義之感自生,于是夷狄向化,同于諸夏,乃離升平,人太平世,是為全人類普遍和同之休運。
或問:“世進太平,鬥争其息欤?”曰:此難言也。
《楞嚴經》雲:人生愛,想同結。
此中愛字,非仁愛義,乃貪愛義。
貪受即有希欲、追求、執着諸義。
凡人起心動念,與其一切行為造作,無往不由貪愛策動,如生存欲即是貪愛,人無生存的貪愛即不生矣。
權力欲等等更是貪愛之最厲者。
想字含義,亦最深廣,如自極暧昧之思想以至極高明之思維,或意見與一切知識,皆此想字所攝。
人生實由無量數之愛與無量數之想,互相交織固結而有生,此非深于反觀者不自覺也。
愛、想勢力複雜至極,染污甚深,其伏藏于吾人不自覺之冥壑,浩浩無涯。
其潛運乎吾身而率之以動,吾人直供其役使而莫知所以。
人各有其一團愛想互結之潛勢力,故人與人之間根本有一隐秘之障礙不易消滅。
生養未遂人固不得無争,生養已遂而謂天下之人人皆能除其隐障,弘天地萬物一體之量,談何容易哉?隐障,即前雲愛,想勢力互結之一團,隐伏而不自覺者。
此一團勢力在佛氏自修之道必務滅盡,儒家卻不如是,惟須導之于正而已。
此中有無量義,不及詳。
人與人之間不得無障,而謂太平可常恃,恐未然也。
是故《春秋》崇仁義,體仁而後能泛愛萬物,天地一體。
體仁之體,是體認或體現等義。
仁即乾元,人生之本也,須自體認。
體現者,謂吾人須實現此理也。
泛愛萬物雲雲,用晚周惠子語。
精義以正我,而後内有權衡,愛想潛勢不得狂躍以違于正。
精義,見《易》《系辭傳》。
義與非義,辨之極明,而決不陷于非義,是謂精義。
夫人心隐微之地,時有以不義為義之詭辨,乘間竊發者,此即愛想潛勢作祟也。
如能奉正義以克治不義,即是以義正我,即是自我内部之鬥争獲勝。
要之世進太平,則鬥争之事,惟當存于吾人以義正我時,而太平之得以恒久弗墜者,亦在乎人類皆有此以義正我之鬥争而已。
愛想義趣,深遠至極,此中不及詳論,須另為專著。
有問:“何休述三世,其辭太渾簡,若不為之疏釋,其深意不可明也。
然革命之義,休不明言,當帝制之世,殆有所畏憚而深諱欤?”答曰:公羊壽胡毋師弟作《傳》,本為漢制法,非傳《春秋》之真也。
休生漢世,亦不敢顯背壽與胡毋,故仍依《公羊傳》作注,然弗忍盡喪《春秋》本旨,而略存三世義,此其苦哀也。
休未嘗不宣揚革命,其述三世也,于所傳聞之世,即據亂世。
言治起衰亂之中。
先詳内。
據此,則治起衰亂者,即是撥去亂制,以創起治道,非革命而何?先詳内者,即其國内之治,如種種制度,種種事業,無一不極其詳密,此為民主政治之宏規無疑也。
夫政權在統治階級,則分任若幹大官以監臨民衆,使之安分忍受而已,别無所事。
政權操之人民,則群衆協力合作,謀公共事業之發展,無利不興,無害不去,千條萬緒,至纖至悉,故其治極詳。
孔子《春秋》對于民治規模當有所拟議,拟者,預計之。
議者,詳說之也。
拟議,本《易》《系辭傳》。
何休不敢直述其義,故以一詳字囫囵說過去。
是時帝制已穩定,人民亦絕不自覺,何休雖深明公羊氏先世口義之傳,終亦依托《公羊傳》以阿當世,而《春秋》本義終晦也。
或問:“孔子之時恐未必能拟民治之規。
”答曰:《周官經》言治道,蟠際天地,經緯萬端,而實由人民為主,餘将略論之于後。
餘由何休所述三世,推考孔子《春秋經》《傳》原文,當為體系嚴整之大著,必非如《公羊傳》之僅為史評一類作品也。
三世之義,餘已疏釋如前,學者試詳究之,當可推見《春秋》原書必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論撥亂起治。
第二部,論進升平之治。
第三部,論進太平大同之治,撥亂造其端,太平極其盛,三世本一事。
一事者何?裁成天地,改造世界也。
從來堅儒于此都無省悟,以為孔子隻是推想世運,有此三期,吾人惟待時而已。
此則曲解聖言,隳棄人力,豈非人類之大不幸哉?《春秋》之所由作,本以為人類開萬世太平,吾人可以想像其理論之宏闊深細,獨惜何休遺其千百而稍存一二,是誠恨事也,然亦幸有何休,否則《春秋》漸滅盡矣。
《公羊傳》之說三世,隻曰所見、所聞、所傳聞,而其張三世也,專就君臣恩義立論,說見前文,須覆看。
卻将撥亂起治及升平、太平、一切廣大深遠之義蘊完全剝落無餘,其文在隐公元年,公子益師卒條下,明白可征。
董生《繁露》說三世全遵《公羊傳》,說見《原學統》中可覆玩。
董之學受自公羊壽,故其說三世如出一口也。
何休依《公羊傳》作注,其解三世義,開首略存壽與胡毋之本旨,已見前文。
而後乃盛彰據亂、升平、太平諸大義,則與傳旨根本不相容矣。
而二千數百年來治《公羊》者,竟無一人發見之,豈不異哉? 《公羊傳》是為漢制法,其三世義提倡君臣恩義,故以所見世為先。
所以者何?所見之世,臣于其所親事之君,必感恩深厚也。
何休述三世義則以所傳聞世為先。
所以者何?傳聞之世,衰亂已久,當舉革命,撥亂起治,故先之也。
治道已興,曆升平而至太平,則革命之功緒已就矣。
其以太平為所見世者,則以太平之治當及身親見,不容待諸未來,故說太平為所見世,其寄意深遠極矣。
《公羊傳》三世,與何休述三世,其世次及義旨根本無一毫相通處,餘于前文曾為二表以資對照,學者覆玩焉可也。
康有為、皮錫瑞之徒,名為張三世,而實于三世義全不通曉。
一方受公羊壽、胡毋、董生之騙,一方茫然不通何注,妄計何氏亦是僞《公羊傳》之學。
僞傳毀經而不辨,何注存真而弗求,使聖人之道不明于天下,萬世。
予茲懼也。
或問:“《公羊傳》雖是史評之作,而于《經》義當不無保存者,但散見而不甚顯耳。
”此中言經,即指孔子之《春秋》。
下仿此。
答曰:《公羊傳》之根柢在擁護統治階級,孔子之《經》根本廢除統治,此義屢見前文。
此在精神上不可融通者也。
然經義之不顯觸時忌者,《傳》亦間有取,如“哀公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
《傳》曰:吳何以稱子,吳主會也。
時吳強而無道,有夷狄之行,乘勝勢入中原,大會諸侯,諸夏之國莫敢不事之,是會也吳為主。
吳主會則曷為先言晉侯?設問。
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
此據正義以答。
據此,可見《公羊傳》于《經》之升平世外夷狄義實有取焉,以其于漢廷無觸犯也。
然《經》以哀公之時為所見世,闡明太平大道,故以所見,名太平世。
外夷狄義當發之于升平世。
即所聞世。
今《公羊傳》乃于哀公十三年吳子主會條,而外吳,是于太平之世複說外夷狄,卻與《經》之三世義不相應何耶?須知,《公羊傳》本據魯史而作史評,其與《經》之說三世取義各别,故不必執《經》之太平世義以相難也。
僖公元年,狄滅邢。
齊桓公率諸侯之師救邢,而複其國。
夫複國應請命于周天子,非諸侯所得專也。
是時天子無道,齊桓遂專之。
《公羊傳》乃美齊桓之功,而許其專。
據此,可見《公羊傳》于《經》之說升平世,内諸夏,蓋有取焉。
夫内之雲者,諸夏列國互相視為一體,視友邦危難,若在己身,而無己國他國之别也。
《春秋經》之義與《易》通。
《易》曰“輔相萬物”。
輔相者扶助義,強者之于弱,智者之于愚,輔相之而已矣。
《經》于升平世,說内諸夏,其道在是。
佛氏雖出世法,而其以平等心,導衆生迷,佛與衆生本來平等,今雖導化衆生,而不可自高也,故發平等心。
以廣大心,拔衆生苦,佛引拔衆生,而自發廣大心,戒狹小,以為衆生離苦還是衆生有力自拔,我不可輕衆生而自居其功。
而無一毫私欲雜于其間,其宏願亦與《大易》《春秋》不異也。
《公羊傳》所以美齊桓,蓋亦取聖經升平世之大義。
然齊桓救邢在僖公時,是所傳聞之世。
即據亂世。
《公羊傳》以升平世之義,應用于據亂世,蓋《傳》本史評,就事論事而以齊桓為可美,不可執《經》之三世理論以相衡也。
《公羊傳》于孔子之經義亦有含糊而不定從違者。
如文公十八年“莒弑其君庶其”,此事若從經義判斷,自當美人民革命之舉。
若違反經義而作判,自應歸罪人民。
而《傳》乃曰:“稱國以弑者,衆弑君之辭。
”據此,隻是直書其事而不作若何判斷。
擁護統治者,将可以歸罪人民。
如宋孫複雲:稱國以弑,國人皆可殺也,此為大不道之言,實《公羊傳》啟之也。
何休注曰:“一人弑君,國中人人盡喜,故舉國以明失衆,當坐絕也。
”謂當以絕滅之罪坐之,亦不可複立君也。
案休之解,蓋本于《經》說據亂世當革命,據亂之世須撥亂,撥亂即是革命。
說見前。
可救《公羊傳》之失。
如上三條,為治《公羊傳》者略示方隅,吾不及詳說。
昔避寇入川,周生通旦嘗請作一書,執孔子經義以核正《公羊傳》。
餘卒無此暇。
然何注亦不盡依經,何氏本以口義與《公羊傳》相調和,非敢守《經》而絕不違也。
說見《原學統》中。
上來說《春秋》已見大意,今次當談《禮運》。
餘于本篇之首核定孔子外王學,實以傾覆統治階級為根底,曾舉《禮運》證明之,此書在先秦當為單行本,先秦者,謂在秦焚書之前,見《漢》《藝文志注》。
漢人始改竄,而收入《禮記》中,其本義猶可考也。
今節錄其文,并附疏于下: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蠟祭,見《禮記》《郊特牲篇》。
孔子時參預魯國蠟祭而為贊禮之賓。
事畢,出遊于觀之上,觀,門阙也。
喟然而歎。
仲尼之歎,蓋歎魯也。
言偃在側曰:言偃,孔子弟子,字子遊。
‘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疏曰:“大道之行”也屬大同。
“三代之英”即後文所稱六君子,能行小康禮教者也。
此二句中間,用一與字,即明示孔子于小康大同二種思想,并存而莫衷一是。
下句“丘未之逮而有志”,即總承上之二種思想。
果如此,則孔子之外王思想隻是冰炭混在一團,非甚不肖不至出此,聖人豈如是乎?夫大道之行,必廢除統治,小康禮教猶保存階級,二者本不可相容,而謂孔子于二者皆有志可乎?餘斷定與三代之英五字,決非《禮運》原本所有,或是漢人改竄,或是七十子後學早将《禮運》竄亂,而漢人承之亦未可知。
餘在《原學統》中曾言六經是孔子晚年定論,七十子多有不能承受者。
如曾子後學之孝治論,實為小康禮教之大宗,孟轲蓋此宗一巨子也。
荀卿以養欲給求言禮,雖與孟氏富于宗法思想者有殊,而亦隻有革暴君,決無廢除君主制度之思想,則與孝治派無不同者,可知改竄禮運不必始自漢人。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疏曰:公者,私之反也。
公道行,而普天之下,無有一人得自私者,所以為大道也。
《周官經》全部是一均字。
均者平義。
平其不平,所以歸于公也。
《禮運》大同說,猶是升平世圖治之規模,為趨入太平之準備。
蓋據亂世,為撥亂之始。
撥亂者,撥去亂制,所謂革命是也。
雖志在太平,而行之不能不以漸,故必有升平之治,為太平樹立宏基。
革故取新之大業,實以升平為唯一重要階段。
《易》有《革鼎》二卦。
《序》《卦傳》曰:“革,去故也。
鼎,取新也。
”二卦之義,廣大至極,學者宜玩。
升平規模未善,恐太平未可幾也。
今先釋“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與能之與,當讀舉。
當撥亂之始,必掃蕩統治階級,故升平開治,唯由人民選舉賢能,以代表群衆公意,治理政務。
撥亂,本是當據亂之世而舉革命,然即于革命時,便已離據亂世而進升平,并非從革命到升平,尚有過渡時間也。
若夫人民共同直接處理政事,不須選舉代表,晚周農家有此主張。
則升平肇開猶不足語此。
《周官經》注重作民,後文說《周官》時詳之。
正使人民勤習直接理政,太平之漸也。
“講信修睦”者。
升平初期,諸夏衆邦,雖已化除狹隘之國家思想,而國家形式猶存,故必列國共講信義,互修睦親。
睦親修而彼此無猜,信義行而遠近不隔,諸夏既同,同者和同,諸夏列邦若一家也。
夷狄于變,于變一詞,見《尚書》《帝典》。
于者,歎美辭;變者,變而從善,與諸夏為一體。
于是大同之化成,太平之運至矣。
餘嘗推究《春秋》重小國之意,以為世進升平,天下大多數人民互相聯合,則小國宜伸,大國宜與小國平等。
及升平愈進,将近太平,則小國亦須變革。
所以者何?世界上自有國家以來,論治者幾無不以國家為罪惡之薮,統治層級既憑借國家權力以侵削大多數庶民,又常利用國家以為向外侵略之工具。
若詳究之,其毒害蓋不可勝言,故國家形式,非根本變革之不可。
餘以為大地上之人類,宜劃分為無數小自治區,簡稱治區。
而統一于全地人類文化委員會。
治區分析,大概依地勢便利,與氣侯異同而酌定。
凡分區大小,必經全人類文委會征集全地球人民公意妥議定制,不可有特别過大之區。
凡地勢與氣侯雖相同,而地域過大,不宜僅劃為一區者,則酌為析區,使其小大合于定制。
夫所以分為無數治區者,人類不能孤獨生活,即不得不有治區之組織,而此治區性質絕不同于過去之國家,隻是一種文化團體而已。
老子深惡夫強大國家之為禍,而有小國寡民之理想。
其言曰:“小國寡民。
國小,則民寡也。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百之器且不用言無須于工巧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使民不貪利、尚巧。
惟身是寶。
故各安其居。
以死為重,莫肯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複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案老氏小國寡民之意,亦未可非。
國小民寡,雖有枭桀不得挾之以逞,其利一;人民皆得通力合作,直接治理公家事,其利二;凡關于公共大事業,非一二小國可辦者,則聯合多數小國合作,亦甚易舉,其利三。
惟小國之名稱,盡可不用,隻号之曰治區可耳。
但老氏所雲,“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至“老死不相往來”一段語,此其主張直欲返于上古樸陋無知,閉塞不通,無有文物之社會,是反自然而不悟也。
社會發展正是自然,老氏言自然而反對發展,非反自然而何?《周官經》,王國鄉,遂之制,地域不大,人口不多,可為将來分設治區之參考。
而大地上無數治區,必使之互相聯系,更有全人類文化委員會,為大地上無數治區之總會機構,如人身血脈周流,發展日益健全,無老氏反自然之患。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疏曰:孔子之社會思想在合天下為一家,使萬物各得其所。
此一節,規模宏遠,直如天之無不覆,地之無不載,古今言群治者,無可外于此也。
階級不消滅,私有制不破除,少數人可以養其親,慈其子,而天下最大多數人得養親慈子者,不可多觏矣。
惟平階級,廢私有制,産業、貨财、用度,一切公共,則社會有養老與慈幼之設備,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也。
天下之為人親者,皆天下公安養之,故“老有所終”。
天下之為人子者,皆天下公養教之,而相其能,以任之事,故“幼有所長,壯有所用”。
鳏寡廢疾以天下之力養之,則無不給之憂,男子有分職,天下無棄人也。
公職雖就男言,而女有分職,可例知。
女子自由擇偶,天下無
《春秋》于魯國内部有小惡,必書以戒之。
慎微,所以絕惡之源也。
外小惡不書者。
外國君臣有小惡不書,其有大惡影響于國際者必書之以示戒,故唯小惡不書而已。
大國有大夫,小國略稱人者。
邦交之禮,大國以大夫充使則我待以大夫之禮,小國之大夫來則不以大夫禮之。
據亂世尚力,大國獨見重也。
内離、會書;外離,會不書者,離與會異。
兩國之主或卿大夫相會各有所執,不可得協議,故名離而不名會。
然二國不以兵争,而和平面論,非無解決之望,故離亦可貴也。
二國以上之當國者相會,其議則從多數決定,故名為會。
内謂本國,外者外國。
本國與友邦為離或會必書之者,惡其虛内,務恃外好也,故書以示戒。
外國與其友邦之離會則不書,事不關己故。
據亂世,列國互競,凡為國者所以修内治外之道,大概如上。
二、釋何注升平世諸文。
升者進也。
世界由衰亂而進治平,曰升平。
于所聞之世,見治升平者。
文、宣、成、襄四公時事,是孔子所聞之世,此時實非升平,而《春秋》寄意于此時革命,以着見升平之治,故說此時為升平世。
内諸夏,外夷狄者。
綜多數國家而言,故曰諸。
尊貴之,曰夏,夏者大也。
《春秋》之所大者,不以富強而以禮義,凡隆禮義之國不侵奪人者,通名諸夏。
夷狄者,蠻野之稱。
《春秋》之所狄者,非以其知能未進也。
知識技能雖發達而無禮義,好侵略,富于禽獸吞噬異類之習者,則《春秋》狄之而不許其列于諸夏。
如楚人知能已富,而《春秋》狄楚以其侵中原也。
内諸夏者。
當據亂世,諸夏多數國家無論大小皆各存狹隘之國家思想,皆互相外,互相外,即是互相鬥争。
卒緻強者侵弱,富者奪貧,民不聊生,人道大苦,故聖人作《春秋》,托王于魯,倡天下為公之道,創天下一家之規,俱見《禮運》。
期由魯國奮興,開誠心,布公道,以與諸夏相見,然後諸夏列邦,各去其自私自利之心而互相協和,互相制約,休戚與共,利益相均,一味平等,無有侵欺,是天下一家之造端也,故曰内諸夏。
外夷狄者。
諸夏雖互相協和,以進升平,而世界上猶有若幹國家其族類中多頑劣之徒,不能克治據亂世自私自利之惡習,常利用其國家之權力,以背叛天下為公之大道,而與諸夏為仇,所謂夷狄者此輩也。
然世已升平,人類畢竟趨向于公道,諸夏同以大雄無畏之努力,為公道而戰,聲彼叛公之罪,正其名曰夷狄,使不得預于諸夏之數,人類将同起而與之為敵矣,此謂外夷狄。
書外離會者。
據亂之世,國各自私,其與友邦為離會者,欲樹援以自固也,故本國有離會則戒其恃外援而書之,外國有離會則以其事不關己而不書也。
今升平之世,書外離會者。
此之外國必夷狄也,何以知然,升平世内諸夏,即諸夏衆國皆為一體,不名為外,其所雲外者,必夷狄之國也。
夷狄相與為離會,必将謀不利于諸夏,故書之而不敢忽也。
小國有大夫者,據亂世尚力,故尊重大國,而壓抑小國。
小國以大夫出使,無有以大夫禮之者,故小國無大夫。
今升平世,尚德而不貴力,崇禮而賤橫行之力。
凡屬諸夏,無論小大莫不平等,故待小國之大夫亦與大國同,所以尊重小國之權利與地位也。
小國重,然後公道行,廪然見豐采,太平之漸也。
三、釋何注太平世諸文。
至所見之世,着治太平者。
昭、定、哀三公時事,為孔子與其父所見之世而說為太平。
所見之世,實非太平,今謂之太平者,孔子蓋假托以明其理想,其意以謂,于據亂之世撥亂而起治,《春秋》言撥亂,即革命之謂。
本欲為全人類開太平,而太平不可以一蹴遂至,故必經過一升平之漸次,漸次者,謂積漸而至之次序。
諸夏勇于改造,既進升平,決無停滞,太平之治,當及吾身而親見之矣。
孔子蓋假托五字,至此為長句。
此《春秋》所為于所見世,着治太平也。
自昔以來,治《公羊傳》者于何氏所述三世義皆胡亂讀過,茫然不求解。
若輩以為孔子猜度古今之變,有此三個時代,此乃運會推演之必然,聖人興治亦隻待時而動,非可恃己力以為天下先也,此等見解直是鑄九州鐵以成大錯,何可悟《春秋》三世義乎?夫三世本為一事。
一事者,撥亂世反之正也。
此董生私授馬遷語。
見《史記》《自序》。
撥亂世者,革命之事。
撥者撥去。
撥去據亂世之亂制,非革命而何?亂制說見前。
反之于正者,明天下為公之道,創天下一家之規,為全人類開萬世太平之治,易雲“開物成務”,“先天而天弗違”是也。
俱解見前。
《春秋》于據亂世,見治起于衰亂之中,用心尚粗粗,此為革命初期,人民思想未甚啟發,故其時之用心,唯限于國内,詳内治,慎外交,務求其國之有以自立,而後可與諸夏以公道相感,通力合作。
故據亂世革命之後,方可進而圖升平之治,此不容求之過急也。
及夫諸夏固結,夷狄不得逞志,小國昂首與大國平等,廪廪着升平之烈,始可進而修太平之洪業,完成革命之大計,故以太平次升平者,圖治之序也。
總之《春秋》說三世是革命而蕲進太平盛治之總略,略者,謀略,如雲規模或計劃與方針等者,皆略之一詞所含。
總者,有持大體,貫始終,舉綱領,攝本末,赅偏全,包通一切等等意義。
其以所見世為太平世,可見孔子之志期于在據亂世舉革命之事,而及身親見太平盛治之成就,故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
知行合一,确乎其不可拔也!漢以來奴儒皆以為孔子據魯史所記二百四十二年之事而有所剌譏,故雲“見之行事”。
殊不知,孔子所雲“見之行事”者乃革命實踐之謂。
若隻據魯史而有所譏貶則是載之空言,何可雲見之行事?奴儒諱言革命,曲解聖言,不可無辨。
三世義旨本自明明白白,而奴儒皆茫然不省,乃以為孔子是注意于世運之推遷,直須待時而動。
倘如此說,則據亂之世隻有任其衰亂,無可圖革命之業。
然何休所述“治起于衰亂之中”一語,自是聖人口義流傳,固明明與待時之意相反矣。
夫聖人革命之志,要在造時,毋待時也。
造時者,懲過去與現時之弊,與其頹勢之所趨,而極力撥去之,惟順群情之公欲公惡,行大公至正之道,以創開一變動、光明、亨通,久大之新時代,所謂“先天而天弗違”是也。
待時,則将舍吾人革故取新之大用,而一任已往頹運之陳陳相因。
呂秦、劉漢以來二千數百年之局,正由善知識皆有待時心理,莫能帥導群衆耳。
善知識一詞,見佛典,今借用之。
何休所述三世義不明,漢以來奴儒不得辭其罪也。
向者康有為于三世義旨全不通曉,故談說大同,而夢想複辟。
夷狄進至于爵者。
夷狄自私自利,反乎天下為公之道,故升平之世諸夏聯合而共治夷狄。
治之者,奉正義以與之争,期其改過而止,不終棄之也。
及治近太平,則夷狄慕義,同乎諸夏。
《春秋》之義,夷狄而中國,則中國之,中國者,諸夏之别名,言夷狄進于仁義,而同乎中國,則當視為與中國一體,不可斥之為夷狄也。
此所以尊人道也。
夷狄進至爵者,此借事以明義也。
如楚人好侵略,《春秋》則奪其爵,而以夷狄待之;其後能行禮讓,《春秋》乃複其爵,而書楚子,示與中國同也。
楚之始封為子爵。
太平之世,統治階級已消滅,本無天子諸侯等爵,《春秋》欲明夷狄進于諸夏,則當視為與諸夏同體,不複外之,故借複楚爵之事,以明諸夏,夷狄終由反對而歸同一之義也。
天下遠近小大若一,用心尤深而詳者。
升平之治漸隆,而近乎太平,則大地萬國,統治階級早已消滅。
國界、種界、與社會從過去傳來之一切畛域,無不化除務盡,務盡二字吃緊。
除盡界畛,殊不易也。
人皆務緻力于此,乃可以近乎盡也。
是為大同之始基,太平之端緒,故大地人類無有距離遠近之分隔,無有曩昔大國小國之差異,乃渾然若一體也。
《禮運》所謂“天下為一家”,正是升平初入太平之規模,可與此互證。
《中庸》一書本為《易》、《春秋》二經之會要,惜乎秦、漢間人多所改竄,而精義微言猶複不少。
如今本《中庸》三十一章雲:“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墜猶降也。
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言全人類莫不互相尊,莫不互相親也。
此章從“舟車所至”迄“莫不尊親”,在古本《中庸》說,當是另為一章。
其上下文句今無從考,然玩此數語确是太平世,天下遠近小大若一之義。
今本《中庸》以此數語,綴入三十一章末後,并妄增“故曰配天”四字以作結。
核其用意,蓋以贊揚至聖之德業。
其所謂至聖,即指王天下之天子而言也。
王讀旺。
王天下者,謂天子撫有天下,而為天下之共主也。
今本《中庸》蓋是孟、荀一派之後學,改竄古本而為此。
此者,謂今本《中庸》。
孟、荀諸儒實不能承受孔子之外王學,雖主張誅戮暴君,畢竟不反對君主制度,此非孔子嫡嗣也。
夫太平之世人類平等,莫不互相尊親,此由改革統治亂制。
人類各去其私,故臻斯美耳。
而今本《中庸》乃歸美于在上位之聖人,豈不謬哉?凡主張君主制度者,皆有其理想中之聖天子,贊其德用無窮,七十子後學如孟、荀輩已開此端。
今本《中庸》之三十一章,贊聖之辭,何殊夢語。
當知太平、大同之治,是天下群智群德群力普遍共進之所為,未可卑群衆而獨崇聖也。
有問:“《中庸》有古今二本以何為征?”答曰:《漢》《藝文志》,禮家有“《中庸》說二篇”。
顔師古注曰:“今《禮記》有《中庸》一篇”,“蓋此之流”。
餘以為《禮記》之《中庸》一篇,蓋由改竄二篇之《中庸》說而成,故以《禮記》中之一篇為今本,而《志《所載之二篇為古本。
今本行而古本亡,必是古本之内容不合于君主制度,故無傳也。
用心尤深而詳者。
世已太平,通天下為一家,全人類之經濟、政治、文化學術,各方面無窮無盡問題,其繁赜艱難,蓋非吾人想像所及,故太平世之人類于一律平等之中,敦互相協助之誼,彼此用心皆深遠而詳密,故全人類得成為一家,得保其太平也。
夫世至太平,斯為《泰》之象。
《易》有《泰卦》。
《泰》者,通也,安也。
世方據亂,凡國各自衛其内,而于諸夏亦外之,内外,猶言分敵我也。
是不通之甚也。
不通即不安也,及入升平,諸夏相與聯合為内,則外夷狄,其去大通亦遠矣。
不通即不安也。
太平之世,夷狄進而為諸夏,全世界無量數之人類,于是乎大通複大通,大通斯安矣。
大通而安,所以謂之泰,所以為太平世也。
然則太平可常保欤?曰:太平為泰象,前已言之矣。
夫泰之為泰也,莫善乎大通而安,莫不善乎狃于安,患或生于不測。
《易》于《泰》之後,次以《否》。
《易》以《否卦》與《泰卦》緊接,明示《泰》之可轉而為《否》也。
《否》者,互相隔絕,不通不安之象,《泰》之反也。
《泰》而狃于安,将可成《否》。
居泰之世,用心宜深而詳,聖人垂戒之意深矣。
善履乎泰者,必常為其通,而無溺于安。
《易》《泰卦》之《象》曰:“天地交,泰。
言天地交通,萬物都無閉塞隔絕之患,故名為泰。
後以财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案後即後字,财與裁通,天地猶雲大自然。
此其意雲,世已泰矣。
然後吾人對于大自然,當盡财成、輔相之功。
自然雖為無窮無盡之大寶藏,然自然界之萬物不是為吾人而生,吾人卻資萬物以遂其生。
郭子玄曰:人之生也,形雖七尺,乃舉天地萬物以奉之。
人之資取于自然也,時有不獲滿足其欲求之患。
自然之發展本未嘗為人謀,人固取給于自然,而自然不必供人之求,甚至予吾人以危害者尤不可勝言,故吾人與自然之間确有巨大矛盾存在。
然則化除矛盾,為吾人不容放棄之權責,固已甚明而無待論矣。
矛盾如何化除?則在吾人對于大自然,盡裁成之道,有輔相之宜而已耳。
自然不曾留意于吾人,吾人要不得不關心自然。
人道統天,毋自隳其主動之心也。
天字,亦為大自然之稱。
荀卿言“制天而用之”是也。
财成者,謂明于物理而制作工具,以改造自然。
如水火皆可為人之災害,但自汽機發明則水火悉被裁成,其利益乃宏大而普遍,此一例也。
又如天高不可升,海深不可入,而由人造飛機、潛艇,可使淵深無底之海,穹高無極之天,同被吾人征服,此亦裁成之一道也。
輔相者,物雖有發展之可能,而其在自然界未經人工變化,則老氏所謂無名之樸耳。
無名者,物之功用未顯,則人莫之稱也;樸者,謂徒具有素質也。
今借用此詞,卻與老氏本義不必符。
及經人工開發之,陶鑄之,改造之,制作之,操縱之,則無名之樸,始經人工輔相,可以發起重大變化,使天地為之改觀,宇宙為之擴張。
自然力量雖有豐富雄厚,無窮無盡之儲藏,終賴吾人輔相,而後睹其發展之盛,此輔相所為不可已也。
今之利用原子能為人類自毀之具者,此與輔相之義正相背,茲不及深論。
以左右民者。
太平之世,天下一家,人類間已無鬥争。
然民生日益優裕,非以群智群力,克治自然,恐未能弘濟也。
克治者,人工有以勝自然,曰克。
裁成、輔相、皆治之之謂。
天地經人工裁輔,裁成天地,輔相天地二語,今省并之曰裁輔。
天地猶雲自然。
其厚利乃可以左右大地無量民衆。
左右,猶言佑助。
《泰卦》之象,獨主裁輔天地,此亦诏示太平世之民,用心宜深而詳也。
将來人類以不斷之努力,知周乎萬物,則自然秘藏大辟,人類生養之需,不至多勞體力。
其用心于格物窮理,更能深、詳,亦必然之勢也。
故崇仁義者,太平之治必天下之人人皆安于仁義,始可常保其泰也。
安于仁義者,不待勉強而行之,故曰安。
問:“何謂仁?何謂義?”答:仁義以體用分,仁是體,義是用。
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此中萬物,即人與天地及一切物之總稱。
乾元,是萬物所資之以始,譬如說大海水是衆漚所資之以始。
問:“保謂乾元?”曰:幹,健也;元,原也。
動而健的妙用所由生者,是為乾元。
《易》固以萬物之本體,名曰乾元。
而《乾卦》之《象》曰:幹為仁。
見虞氏《易》。
其義雲何?蓋就乾元之在人而言,即吾心之不違仁時,便識乾元妙用,無須向外尋求。
問:“如何是仁?”答:《孟子》書中有兩處指示親切。
其一曰:“上下與天地同流。
”此言心是虛明健動,自然與上天下地流通無隔絕,此際正是仁。
仁心之流通,正是動而健。
才起一毫私意,忽爾雜染一團,便覺天地閉,此際之心即違于仁。
其二曰:“萬物皆備于我矣。
”此可就彼書中舉例。
如彼言、好色,與民同之,不使天下有怨女、曠夫,是能攝受天下無量男女,若手足之備于吾身也。
否則視天下男女之曠、怨,與我無相幹,即将天下男女屏諸我以外,而可言備于我乎?彼又言,好貨,與民同之,不使天下有饑溺者,其義同前。
孟子于仁确能反己體認,餘嘗謂其于内聖學有得者,以此。
總之吾心不違仁時,便覺此心與萬物無隔,故常廣愛萬物,無所不容,以其視物猶己故也。
廣愛,猶言泛愛。
不違仁,見《論語》《公冶長篇》,孔子謂顔回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三月者,言其久也,非限于三月之數。
夫仁者,心之本性,元無不善。
然人之生也,已成為個體,易流于小己之私,則違背于仁,而不自覺。
惟顔回修養之功深,常能不以私意違仁,即一切用心處,莫非仁心發現也。
已說仁是體,雲何義是用?義者,仁之權也,權者,權衡。
故說義是仁之用。
仁體本備萬德,《春秋》特提出義以與仁并言者,此意深微至極,廣大至極。
夫仁者,廣愛萬物,而無所不容,已如前說。
然複應知,以廣愛之道,而涉事變,其弊将多。
如善人受害而不校,人稱其賢,然枉法縱惡,究于社會不利。
佛氏冤親平等,出世法如是,以之治世,要不可行。
至于資産階級剝削勞苦大衆,帝國主義侵略弱小,仁道廣愛至此等處,将複如何?聖人慮廣愛之不可以濟變也,由是以義與仁并言。
仁道乃非執一而不可通其變。
執一者,唯守廣愛之道而無權衡之謂。
夫仁之行于事變也,必将權其得失與輕重之數,而慎處之。
權施,施者,施行。
将與廣愛反,卒亦不違于仁,所以說義為仁之用者以此。
仁道在廣愛固也。
仁而無權,則不可以成其仁。
如天下最大多數人被侵削于最少數人,倘執廣愛之道而主不争,則将為人類長留一大禍根,将求仁而卒陷于大不仁。
《墨子》《兼愛》、非鬥,是慕仁而不知義也。
《春秋》倡革命,覆統治,要在行義以達其廣愛,墨翟所不喻也。
《論語》或問孔子曰:“以德報怨,何如?”孔子教之“以直報怨”。
見《論語》《憲問篇》。
或人意在以德報怨以是為仁,不知兇人逞志,将為社會之害,是欲行小惠于怨家而大不仁于社會也。
孔子說“以直報怨”即報以其作惡所應得之罰,此即是直,亦即是義。
使彼知戒而不敢複為惡以招衆怨。
我無過激之愆,報以其所應得之罰,故是直,故非過激。
而社會實蒙其利,是乃以義全其仁也。
夫“以直報怨,而不以德,似義與仁反,然實以義全仁,故曰義者仁之權也”。
夫儒者言治,禮為本而法為輔,德為本而刑為輔,寬為本而猛為輔。
德、禮、寬、皆仁也,法、刑、猛、皆義也。
義反于仁,而适成其仁。
何以言之?禮治或流于文飾,反之以法,人将崇實而近于仁矣。
德治易流于縱弛,反之以刑,人将整饬而近于仁矣。
寬治易流于姑息,反之以猛,人将嚴肅而近于仁矣。
夫義者,反仁以行權,而實以成就仁化為歸者也。
化固必有反,要歸于成其仁。
老氏有曰:“失仁而後義。
”此非見理之言也。
已失其仁,焉得有義?老氏之流于申、韓,誠不偶然。
《老子》三十八章言道德仁義禮,無一不謬誤。
此不及論。
仁道廣愛是人道之貞常也,故說仁是義之體。
然物情與事變萬殊,廣愛不可以無權,故說義是仁之用。
有仁方有義,仁失則義無從生,亂而已矣。
大哉仁義之道。
吾人所以立己,與所以合群為治無可離于仁義,其猶人生日用不可一日離于布帛菽粟也。
董生《繁露》曰:“《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
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
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故仁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
”“是故《春秋》為仁義法。
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
”見《繁露》《仁義法篇》。
案董生此言,雖有得于《春秋》,而亦變其本旨。
“仁之法在愛人”是也,而對人之愛有時須度之以義。
如父母于子,純用姑息之愛,反害其子,此夫人所知也。
父母之愛子,猶當有義在,況其他乎?“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此亦有失《春秋》意。
夫義之法,在于正人,必先正我,是《春秋》旨也。
今董生必曰義之法不在正人,則據亂之世不可撥亂。
撥亂者,革命事也。
革命要在正我,以正人,今曰義不在正人,尚得言革命乎?董生之說明明變亂《春秋》旨義,不可無辨也。
雖然,《春秋》之言義也,本在正人先正我,若單提正我而忽視正人,以獨善為義,非《春秋》之教也。
但為太平世而言,則提倡正我,實亦獨重。
正我者,以内自訟為本。
訟者争也。
内自訟者,克治小體之私,而複其大體之量,小體大體、借用孟子語。
小體謂小己,大體謂人生之本原,是乃通天地萬物而為一體,故曰大。
千聖相傳之要,惟此而已。
太平之世,惟賴全人類各各皆能以義正我,然後太平可常保,否則《既濟》者其暫,《易》有《既濟》之卦,即次以《未濟》,故《既濟》是暫時。
《秦》至而《否》亦伏矣。
《易》之《秦》《否》二卦,亦相倚伏。
《易》終《未濟》,《易》六十四卦,而終之以《未濟》。
聖人示群生以無圓滿之境,未可息其自強,意深遠哉! 三世之說,明示革命成功與社會發展,實由鬥争而歸和同。
據亂之世,諸夏衆邦,各内己國,而以他國為外,内者我也,外者敵也。
鬥争日益劇烈。
其後由互相鬥争之局轉為互相聯合,漸化除狹隘之國家思想而互相比輔,互相制約,從此諸夏衆邦平等交惠,遂離據亂而進升平,是為人類和同之初基,然升平驟啟,夷狄之禍方劇,諸夏不得不并力以抗夷狄,鬥争之術略與其工具當為據亂之世所未有。
惟生民之性畢竟苦黑闇而向光明,感孤危而求聯比。
聯者聯系,比者輔助。
可玩《易》之《比卦》。
狂迷之患已極,仁義之感自生,于是夷狄向化,同于諸夏,乃離升平,人太平世,是為全人類普遍和同之休運。
或問:“世進太平,鬥争其息欤?”曰:此難言也。
《楞嚴經》雲:人生愛,想同結。
此中愛字,非仁愛義,乃貪愛義。
貪受即有希欲、追求、執着諸義。
凡人起心動念,與其一切行為造作,無往不由貪愛策動,如生存欲即是貪愛,人無生存的貪愛即不生矣。
權力欲等等更是貪愛之最厲者。
想字含義,亦最深廣,如自極暧昧之思想以至極高明之思維,或意見與一切知識,皆此想字所攝。
人生實由無量數之愛與無量數之想,互相交織固結而有生,此非深于反觀者不自覺也。
愛、想勢力複雜至極,染污甚深,其伏藏于吾人不自覺之冥壑,浩浩無涯。
其潛運乎吾身而率之以動,吾人直供其役使而莫知所以。
人各有其一團愛想互結之潛勢力,故人與人之間根本有一隐秘之障礙不易消滅。
生養未遂人固不得無争,生養已遂而謂天下之人人皆能除其隐障,弘天地萬物一體之量,談何容易哉?隐障,即前雲愛,想勢力互結之一團,隐伏而不自覺者。
此一團勢力在佛氏自修之道必務滅盡,儒家卻不如是,惟須導之于正而已。
此中有無量義,不及詳。
人與人之間不得無障,而謂太平可常恃,恐未然也。
是故《春秋》崇仁義,體仁而後能泛愛萬物,天地一體。
體仁之體,是體認或體現等義。
仁即乾元,人生之本也,須自體認。
體現者,謂吾人須實現此理也。
泛愛萬物雲雲,用晚周惠子語。
精義以正我,而後内有權衡,愛想潛勢不得狂躍以違于正。
精義,見《易》《系辭傳》。
義與非義,辨之極明,而決不陷于非義,是謂精義。
夫人心隐微之地,時有以不義為義之詭辨,乘間竊發者,此即愛想潛勢作祟也。
如能奉正義以克治不義,即是以義正我,即是自我内部之鬥争獲勝。
要之世進太平,則鬥争之事,惟當存于吾人以義正我時,而太平之得以恒久弗墜者,亦在乎人類皆有此以義正我之鬥争而已。
愛想義趣,深遠至極,此中不及詳論,須另為專著。
有問:“何休述三世,其辭太渾簡,若不為之疏釋,其深意不可明也。
然革命之義,休不明言,當帝制之世,殆有所畏憚而深諱欤?”答曰:公羊壽胡毋師弟作《傳》,本為漢制法,非傳《春秋》之真也。
休生漢世,亦不敢顯背壽與胡毋,故仍依《公羊傳》作注,然弗忍盡喪《春秋》本旨,而略存三世義,此其苦哀也。
休未嘗不宣揚革命,其述三世也,于所傳聞之世,即據亂世。
言治起衰亂之中。
先詳内。
據此,則治起衰亂者,即是撥去亂制,以創起治道,非革命而何?先詳内者,即其國内之治,如種種制度,種種事業,無一不極其詳密,此為民主政治之宏規無疑也。
夫政權在統治階級,則分任若幹大官以監臨民衆,使之安分忍受而已,别無所事。
政權操之人民,則群衆協力合作,謀公共事業之發展,無利不興,無害不去,千條萬緒,至纖至悉,故其治極詳。
孔子《春秋》對于民治規模當有所拟議,拟者,預計之。
議者,詳說之也。
拟議,本《易》《系辭傳》。
何休不敢直述其義,故以一詳字囫囵說過去。
是時帝制已穩定,人民亦絕不自覺,何休雖深明公羊氏先世口義之傳,終亦依托《公羊傳》以阿當世,而《春秋》本義終晦也。
或問:“孔子之時恐未必能拟民治之規。
”答曰:《周官經》言治道,蟠際天地,經緯萬端,而實由人民為主,餘将略論之于後。
餘由何休所述三世,推考孔子《春秋經》《傳》原文,當為體系嚴整之大著,必非如《公羊傳》之僅為史評一類作品也。
三世之義,餘已疏釋如前,學者試詳究之,當可推見《春秋》原書必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論撥亂起治。
第二部,論進升平之治。
第三部,論進太平大同之治,撥亂造其端,太平極其盛,三世本一事。
一事者何?裁成天地,改造世界也。
從來堅儒于此都無省悟,以為孔子隻是推想世運,有此三期,吾人惟待時而已。
此則曲解聖言,隳棄人力,豈非人類之大不幸哉?《春秋》之所由作,本以為人類開萬世太平,吾人可以想像其理論之宏闊深細,獨惜何休遺其千百而稍存一二,是誠恨事也,然亦幸有何休,否則《春秋》漸滅盡矣。
《公羊傳》之說三世,隻曰所見、所聞、所傳聞,而其張三世也,專就君臣恩義立論,說見前文,須覆看。
卻将撥亂起治及升平、太平、一切廣大深遠之義蘊完全剝落無餘,其文在隐公元年,公子益師卒條下,明白可征。
董生《繁露》說三世全遵《公羊傳》,說見《原學統》中可覆玩。
董之學受自公羊壽,故其說三世如出一口也。
何休依《公羊傳》作注,其解三世義,開首略存壽與胡毋之本旨,已見前文。
而後乃盛彰據亂、升平、太平諸大義,則與傳旨根本不相容矣。
而二千數百年來治《公羊》者,竟無一人發見之,豈不異哉? 《公羊傳》是為漢制法,其三世義提倡君臣恩義,故以所見世為先。
所以者何?所見之世,臣于其所親事之君,必感恩深厚也。
何休述三世義則以所傳聞世為先。
所以者何?傳聞之世,衰亂已久,當舉革命,撥亂起治,故先之也。
治道已興,曆升平而至太平,則革命之功緒已就矣。
其以太平為所見世者,則以太平之治當及身親見,不容待諸未來,故說太平為所見世,其寄意深遠極矣。
《公羊傳》三世,與何休述三世,其世次及義旨根本無一毫相通處,餘于前文曾為二表以資對照,學者覆玩焉可也。
康有為、皮錫瑞之徒,名為張三世,而實于三世義全不通曉。
一方受公羊壽、胡毋、董生之騙,一方茫然不通何注,妄計何氏亦是僞《公羊傳》之學。
僞傳毀經而不辨,何注存真而弗求,使聖人之道不明于天下,萬世。
予茲懼也。
或問:“《公羊傳》雖是史評之作,而于《經》義當不無保存者,但散見而不甚顯耳。
”此中言經,即指孔子之《春秋》。
下仿此。
答曰:《公羊傳》之根柢在擁護統治階級,孔子之《經》根本廢除統治,此義屢見前文。
此在精神上不可融通者也。
然經義之不顯觸時忌者,《傳》亦間有取,如“哀公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
《傳》曰:吳何以稱子,吳主會也。
時吳強而無道,有夷狄之行,乘勝勢入中原,大會諸侯,諸夏之國莫敢不事之,是會也吳為主。
吳主會則曷為先言晉侯?設問。
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
此據正義以答。
據此,可見《公羊傳》于《經》之升平世外夷狄義實有取焉,以其于漢廷無觸犯也。
然《經》以哀公之時為所見世,闡明太平大道,故以所見,名太平世。
外夷狄義當發之于升平世。
即所聞世。
今《公羊傳》乃于哀公十三年吳子主會條,而外吳,是于太平之世複說外夷狄,卻與《經》之三世義不相應何耶?須知,《公羊傳》本據魯史而作史評,其與《經》之說三世取義各别,故不必執《經》之太平世義以相難也。
僖公元年,狄滅邢。
齊桓公率諸侯之師救邢,而複其國。
夫複國應請命于周天子,非諸侯所得專也。
是時天子無道,齊桓遂專之。
《公羊傳》乃美齊桓之功,而許其專。
據此,可見《公羊傳》于《經》之說升平世,内諸夏,蓋有取焉。
夫内之雲者,諸夏列國互相視為一體,視友邦危難,若在己身,而無己國他國之别也。
《春秋經》之義與《易》通。
《易》曰“輔相萬物”。
輔相者扶助義,強者之于弱,智者之于愚,輔相之而已矣。
《經》于升平世,說内諸夏,其道在是。
佛氏雖出世法,而其以平等心,導衆生迷,佛與衆生本來平等,今雖導化衆生,而不可自高也,故發平等心。
以廣大心,拔衆生苦,佛引拔衆生,而自發廣大心,戒狹小,以為衆生離苦還是衆生有力自拔,我不可輕衆生而自居其功。
而無一毫私欲雜于其間,其宏願亦與《大易》《春秋》不異也。
《公羊傳》所以美齊桓,蓋亦取聖經升平世之大義。
然齊桓救邢在僖公時,是所傳聞之世。
即據亂世。
《公羊傳》以升平世之義,應用于據亂世,蓋《傳》本史評,就事論事而以齊桓為可美,不可執《經》之三世理論以相衡也。
《公羊傳》于孔子之經義亦有含糊而不定從違者。
如文公十八年“莒弑其君庶其”,此事若從經義判斷,自當美人民革命之舉。
若違反經義而作判,自應歸罪人民。
而《傳》乃曰:“稱國以弑者,衆弑君之辭。
”據此,隻是直書其事而不作若何判斷。
擁護統治者,将可以歸罪人民。
如宋孫複雲:稱國以弑,國人皆可殺也,此為大不道之言,實《公羊傳》啟之也。
何休注曰:“一人弑君,國中人人盡喜,故舉國以明失衆,當坐絕也。
”謂當以絕滅之罪坐之,亦不可複立君也。
案休之解,蓋本于《經》說據亂世當革命,據亂之世須撥亂,撥亂即是革命。
說見前。
可救《公羊傳》之失。
如上三條,為治《公羊傳》者略示方隅,吾不及詳說。
昔避寇入川,周生通旦嘗請作一書,執孔子經義以核正《公羊傳》。
餘卒無此暇。
然何注亦不盡依經,何氏本以口義與《公羊傳》相調和,非敢守《經》而絕不違也。
說見《原學統》中。
上來說《春秋》已見大意,今次當談《禮運》。
餘于本篇之首核定孔子外王學,實以傾覆統治階級為根底,曾舉《禮運》證明之,此書在先秦當為單行本,先秦者,謂在秦焚書之前,見《漢》《藝文志注》。
漢人始改竄,而收入《禮記》中,其本義猶可考也。
今節錄其文,并附疏于下: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蠟祭,見《禮記》《郊特牲篇》。
孔子時參預魯國蠟祭而為贊禮之賓。
事畢,出遊于觀之上,觀,門阙也。
喟然而歎。
仲尼之歎,蓋歎魯也。
言偃在側曰:言偃,孔子弟子,字子遊。
‘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疏曰:“大道之行”也屬大同。
“三代之英”即後文所稱六君子,能行小康禮教者也。
此二句中間,用一與字,即明示孔子于小康大同二種思想,并存而莫衷一是。
下句“丘未之逮而有志”,即總承上之二種思想。
果如此,則孔子之外王思想隻是冰炭混在一團,非甚不肖不至出此,聖人豈如是乎?夫大道之行,必廢除統治,小康禮教猶保存階級,二者本不可相容,而謂孔子于二者皆有志可乎?餘斷定與三代之英五字,決非《禮運》原本所有,或是漢人改竄,或是七十子後學早将《禮運》竄亂,而漢人承之亦未可知。
餘在《原學統》中曾言六經是孔子晚年定論,七十子多有不能承受者。
如曾子後學之孝治論,實為小康禮教之大宗,孟轲蓋此宗一巨子也。
荀卿以養欲給求言禮,雖與孟氏富于宗法思想者有殊,而亦隻有革暴君,決無廢除君主制度之思想,則與孝治派無不同者,可知改竄禮運不必始自漢人。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疏曰:公者,私之反也。
公道行,而普天之下,無有一人得自私者,所以為大道也。
《周官經》全部是一均字。
均者平義。
平其不平,所以歸于公也。
《禮運》大同說,猶是升平世圖治之規模,為趨入太平之準備。
蓋據亂世,為撥亂之始。
撥亂者,撥去亂制,所謂革命是也。
雖志在太平,而行之不能不以漸,故必有升平之治,為太平樹立宏基。
革故取新之大業,實以升平為唯一重要階段。
《易》有《革鼎》二卦。
《序》《卦傳》曰:“革,去故也。
鼎,取新也。
”二卦之義,廣大至極,學者宜玩。
升平規模未善,恐太平未可幾也。
今先釋“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與能之與,當讀舉。
當撥亂之始,必掃蕩統治階級,故升平開治,唯由人民選舉賢能,以代表群衆公意,治理政務。
撥亂,本是當據亂之世而舉革命,然即于革命時,便已離據亂世而進升平,并非從革命到升平,尚有過渡時間也。
若夫人民共同直接處理政事,不須選舉代表,晚周農家有此主張。
則升平肇開猶不足語此。
《周官經》注重作民,後文說《周官》時詳之。
正使人民勤習直接理政,太平之漸也。
“講信修睦”者。
升平初期,諸夏衆邦,雖已化除狹隘之國家思想,而國家形式猶存,故必列國共講信義,互修睦親。
睦親修而彼此無猜,信義行而遠近不隔,諸夏既同,同者和同,諸夏列邦若一家也。
夷狄于變,于變一詞,見《尚書》《帝典》。
于者,歎美辭;變者,變而從善,與諸夏為一體。
于是大同之化成,太平之運至矣。
餘嘗推究《春秋》重小國之意,以為世進升平,天下大多數人民互相聯合,則小國宜伸,大國宜與小國平等。
及升平愈進,将近太平,則小國亦須變革。
所以者何?世界上自有國家以來,論治者幾無不以國家為罪惡之薮,統治層級既憑借國家權力以侵削大多數庶民,又常利用國家以為向外侵略之工具。
若詳究之,其毒害蓋不可勝言,故國家形式,非根本變革之不可。
餘以為大地上之人類,宜劃分為無數小自治區,簡稱治區。
而統一于全地人類文化委員會。
治區分析,大概依地勢便利,與氣侯異同而酌定。
凡分區大小,必經全人類文委會征集全地球人民公意妥議定制,不可有特别過大之區。
凡地勢與氣侯雖相同,而地域過大,不宜僅劃為一區者,則酌為析區,使其小大合于定制。
夫所以分為無數治區者,人類不能孤獨生活,即不得不有治區之組織,而此治區性質絕不同于過去之國家,隻是一種文化團體而已。
老子深惡夫強大國家之為禍,而有小國寡民之理想。
其言曰:“小國寡民。
國小,則民寡也。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百之器且不用言無須于工巧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使民不貪利、尚巧。
惟身是寶。
故各安其居。
以死為重,莫肯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複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案老氏小國寡民之意,亦未可非。
國小民寡,雖有枭桀不得挾之以逞,其利一;人民皆得通力合作,直接治理公家事,其利二;凡關于公共大事業,非一二小國可辦者,則聯合多數小國合作,亦甚易舉,其利三。
惟小國之名稱,盡可不用,隻号之曰治區可耳。
但老氏所雲,“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至“老死不相往來”一段語,此其主張直欲返于上古樸陋無知,閉塞不通,無有文物之社會,是反自然而不悟也。
社會發展正是自然,老氏言自然而反對發展,非反自然而何?《周官經》,王國鄉,遂之制,地域不大,人口不多,可為将來分設治區之參考。
而大地上無數治區,必使之互相聯系,更有全人類文化委員會,為大地上無數治區之總會機構,如人身血脈周流,發展日益健全,無老氏反自然之患。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疏曰:孔子之社會思想在合天下為一家,使萬物各得其所。
此一節,規模宏遠,直如天之無不覆,地之無不載,古今言群治者,無可外于此也。
階級不消滅,私有制不破除,少數人可以養其親,慈其子,而天下最大多數人得養親慈子者,不可多觏矣。
惟平階級,廢私有制,産業、貨财、用度,一切公共,則社會有養老與慈幼之設備,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也。
天下之為人親者,皆天下公安養之,故“老有所終”。
天下之為人子者,皆天下公養教之,而相其能,以任之事,故“幼有所長,壯有所用”。
鳏寡廢疾以天下之力養之,則無不給之憂,男子有分職,天下無棄人也。
公職雖就男言,而女有分職,可例知。
女子自由擇偶,天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