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失,必不涉及其近人或并時人之書也,故知談所睹之六藝諸經傳千萬數,必是未經漢人改竄之故籍,至可寶貴。
然可惜者,孔門群籍雖自漢興多獻于朝,而漢朝固任其廢棄莫肯護惜。
所以然者,漢武與董仲舒定孔子為一尊,實則其所尊者非真孔學,乃以祿利誘一世之儒生,盡力發揚封建思想與擁護君主統治之邪說,而托于孔子以便号召,故漢儒所弘宜之六藝經傳實非孔門真本。
易言之,孔門真本漢廷必廢棄之,方可售其僞也。
朝臣與博士之徒既如此,則草野之士揣摩風會,欲其鑽研真孔學必不可得也。
晚周一切故籍無不滅絕,職此之由。
此非餘之臆說,當于《原學統》《原外王》中略舉其證。
向拟作《六經發微》一書辨其真僞,而《量論》及《易傳》未能執筆,卒無暇及此。
由孔門六藝及諸子百家之書,并亡于秦、漢,而呂秦以前之中國文化學術其真相不可得而明。
清季迄民國,後生遊海外者,其議國學之根本缺點,略有三:一曰無科學思想。
西洋科學源出希臘,而吾晚周儒學以及百家,不見有關于科學知識之載籍。
是一缺點。
二曰無民主思想。
六經及法家言皆擁護君統,道家雖惡專制,獎自由,亦未嘗昌言民主。
是二缺點。
三曰持論無系統。
西洋著述貴乎理論宏密,一本衆幹枝葉扶疏,說理詳明啟人思路。
中國古籍或微言而不盡意,或衆義雜集紛然無有體系,難以導人造于精思之境。
是三缺點。
此等議論吾侪當清季已熟聞,且與之同調,及餘年四十以後始自悔其淺妄。
請先言科學。
數學為各科基本。
伏羲畫八卦在鴻古時代,世代太遠,稱曰鴻古。
而漢人言八卦與九章相表裡,今之通數學者莫能否認其說。
夫九章算術造詣已深,而見于鴻古期豈不奇哉?指南針作者,有雲黃帝,有雲周公,或黃帝首創,周公繼述,二說皆不無根。
若非明于電磁斷不能有此創制,安得謂黃帝、周公全無格物之術乎?木鸢,則墨翟、公輸并有制作,是亦飛機之始,謂其純出偶然之巧可乎?且《墨經》中有物理學,今人固有發見之者。
公輸機械精妙見稱《孟子》,惜其所發明者皆不傳于後,為可惜耳。
化學始于煉丹,漢世已有為之者,其源蓋在戰國。
張衡東漢初人,著《靈憲算網論》,網絡天地而算之,制候地震儀,可見古代天文學甚精。
張衡所憑籍者厚也。
李冰戰國時秦人,其水利工程着神績于蜀,迄今二三千年永享其利。
抗戰時外人睹之驚歎莫及,則工程學盛于古代可知。
醫學與藥物發明并在太古,逮春秋之世扁鵲、倉公精察腑髒經絡,則解剖術已盛行。
《周官》有《壺涿》氏秋官之屬。
掌除水蟲,可見古代對于微生物之研究必不淺。
地圓之論見于《曾子》《天員篇》,詳《大戴禮》。
《周髀算》經亦言之。
五洲之說鄒衍首唱于戰國時。
此皆就鴻古以至戰國略征數事,可證中國古代無科學思想之說純是妄自菲薄,毫無事實根據。
此皆二字,至此為長句。
尤奇者,《尚書》《帝典》稱帝堯之言曰“天工,人其代之”。
初民皆驚歎上天有創造萬物之神工不可思議,帝堯卻謂吾人當發揮自己力量來代上天而奏改造宇宙之神工,故曰“天工,人其代之。
”此等高明聖智,偉大氣魄,不謂為科學思想之導源,何可乎?孔子祖述之,有以也。
呂秦、劉漢将故籍毀棄盡淨,後之人遂臆斷古代無科學思想,此為中國文化史上大不幸事。
其次,民主思想,談者謂不見于六經,予當于《原外王》中正其迷謬,此姑不詳。
第三,說者謂古籍無有成系統之理論,今且就晚周儒家六藝群書言。
司馬談在漢初所睹千萬數之目錄,而其書西漢已無存,諸子百家故籍一切廢絕更不待論,晚世後生乃輕議古籍無成系統之理論,懸空臆斷,征考無由,非大妄欤?六經雖遭漢人竄亂,而以《大易》較之他經,其保存真相處較多。
六十四卦含藏萬有,攝無量義,直如天地之無不覆載,此既不可以散漫無系統議之,更未可以系統一詞贊之也。
凡成系統之理論,其含義便盡于其所持之論,更無餘蘊,而六十四卦之妙直是無盡藏,此意難為不知者言,嗚乎深微乎! 司馬談譏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談于儒學實未之有聞也。
談嘗受《易》于楊何。
《易》為五經之原,含藏萬有,廣大悉備,廣則無不包,大則無有外。
悉備則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此《系辭傳》贊《易》之詞。
而歸本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窮理雲雲,詳在《原學統》中。
正是博而有要。
談乃茫然莫省何耶?漢世易家同主象數,實皆古術數家枝流。
《藝文志》言“漢興言《易》者皆本之田何。
”可知田何以術數開宗,其于孔子之《易》無預也。
談之師楊何,本田何再傳弟子,故談于儒學全無所知。
談于道家确有得。
道家反知而遺物,訾文明。
儒者六藝以格物備物、化裁變通乎萬物為用,詳《易系傳》。
故談以為竭其知而勞其神,博而無當,道家之觀點則然。
中國文化學術畢竟當求之于呂秦以前。
自六國全亡,呂政統一天下之歲起,至二世亡時止,是為呂秦。
呂政方為秦王時,猶屬戰國,馬遷《史記》為嬴秦作本紀,殊無義。
晚周諸子百家,其書雖亡絕,然殘篇碎義偶存者,亦足珍貴。
孔子六經雖遭竄亂,然由《大易》、《春秋》、《周官》三經,參以《禮記》諸經,謹于抉擇,猶可窺見内聖外王之大體。
惟漢以來經生多注重家法及今古文之争,趙宋以下更有漢、宋之争,此皆奴儒或迂儒以鑽鼠穴為遼闊,而不睹天地之廣大也。
此類争端,當于以後随文涉及時略為辨正。
然可惜者,孔門群籍雖自漢興多獻于朝,而漢朝固任其廢棄莫肯護惜。
所以然者,漢武與董仲舒定孔子為一尊,實則其所尊者非真孔學,乃以祿利誘一世之儒生,盡力發揚封建思想與擁護君主統治之邪說,而托于孔子以便号召,故漢儒所弘宜之六藝經傳實非孔門真本。
易言之,孔門真本漢廷必廢棄之,方可售其僞也。
朝臣與博士之徒既如此,則草野之士揣摩風會,欲其鑽研真孔學必不可得也。
晚周一切故籍無不滅絕,職此之由。
此非餘之臆說,當于《原學統》《原外王》中略舉其證。
向拟作《六經發微》一書辨其真僞,而《量論》及《易傳》未能執筆,卒無暇及此。
由孔門六藝及諸子百家之書,并亡于秦、漢,而呂秦以前之中國文化學術其真相不可得而明。
清季迄民國,後生遊海外者,其議國學之根本缺點,略有三:一曰無科學思想。
西洋科學源出希臘,而吾晚周儒學以及百家,不見有關于科學知識之載籍。
是一缺點。
二曰無民主思想。
六經及法家言皆擁護君統,道家雖惡專制,獎自由,亦未嘗昌言民主。
是二缺點。
三曰持論無系統。
西洋著述貴乎理論宏密,一本衆幹枝葉扶疏,說理詳明啟人思路。
中國古籍或微言而不盡意,或衆義雜集紛然無有體系,難以導人造于精思之境。
是三缺點。
此等議論吾侪當清季已熟聞,且與之同調,及餘年四十以後始自悔其淺妄。
請先言科學。
數學為各科基本。
伏羲畫八卦在鴻古時代,世代太遠,稱曰鴻古。
而漢人言八卦與九章相表裡,今之通數學者莫能否認其說。
夫九章算術造詣已深,而見于鴻古期豈不奇哉?指南針作者,有雲黃帝,有雲周公,或黃帝首創,周公繼述,二說皆不無根。
若非明于電磁斷不能有此創制,安得謂黃帝、周公全無格物之術乎?木鸢,則墨翟、公輸并有制作,是亦飛機之始,謂其純出偶然之巧可乎?且《墨經》中有物理學,今人固有發見之者。
公輸機械精妙見稱《孟子》,惜其所發明者皆不傳于後,為可惜耳。
化學始于煉丹,漢世已有為之者,其源蓋在戰國。
張衡東漢初人,著《靈憲算網論》,網絡天地而算之,制候地震儀,可見古代天文學甚精。
張衡所憑籍者厚也。
李冰戰國時秦人,其水利工程着神績于蜀,迄今二三千年永享其利。
抗戰時外人睹之驚歎莫及,則工程學盛于古代可知。
醫學與藥物發明并在太古,逮春秋之世扁鵲、倉公精察腑髒經絡,則解剖術已盛行。
《周官》有《壺涿》氏秋官之屬。
掌除水蟲,可見古代對于微生物之研究必不淺。
地圓之論見于《曾子》《天員篇》,詳《大戴禮》。
《周髀算》經亦言之。
五洲之說鄒衍首唱于戰國時。
此皆就鴻古以至戰國略征數事,可證中國古代無科學思想之說純是妄自菲薄,毫無事實根據。
此皆二字,至此為長句。
尤奇者,《尚書》《帝典》稱帝堯之言曰“天工,人其代之”。
初民皆驚歎上天有創造萬物之神工不可思議,帝堯卻謂吾人當發揮自己力量來代上天而奏改造宇宙之神工,故曰“天工,人其代之。
”此等高明聖智,偉大氣魄,不謂為科學思想之導源,何可乎?孔子祖述之,有以也。
呂秦、劉漢将故籍毀棄盡淨,後之人遂臆斷古代無科學思想,此為中國文化史上大不幸事。
其次,民主思想,談者謂不見于六經,予當于《原外王》中正其迷謬,此姑不詳。
第三,說者謂古籍無有成系統之理論,今且就晚周儒家六藝群書言。
司馬談在漢初所睹千萬數之目錄,而其書西漢已無存,諸子百家故籍一切廢絕更不待論,晚世後生乃輕議古籍無成系統之理論,懸空臆斷,征考無由,非大妄欤?六經雖遭漢人竄亂,而以《大易》較之他經,其保存真相處較多。
六十四卦含藏萬有,攝無量義,直如天地之無不覆載,此既不可以散漫無系統議之,更未可以系統一詞贊之也。
凡成系統之理論,其含義便盡于其所持之論,更無餘蘊,而六十四卦之妙直是無盡藏,此意難為不知者言,嗚乎深微乎! 司馬談譏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談于儒學實未之有聞也。
談嘗受《易》于楊何。
《易》為五經之原,含藏萬有,廣大悉備,廣則無不包,大則無有外。
悉備則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此《系辭傳》贊《易》之詞。
而歸本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窮理雲雲,詳在《原學統》中。
正是博而有要。
談乃茫然莫省何耶?漢世易家同主象數,實皆古術數家枝流。
《藝文志》言“漢興言《易》者皆本之田何。
”可知田何以術數開宗,其于孔子之《易》無預也。
談之師楊何,本田何再傳弟子,故談于儒學全無所知。
談于道家确有得。
道家反知而遺物,訾文明。
儒者六藝以格物備物、化裁變通乎萬物為用,詳《易系傳》。
故談以為竭其知而勞其神,博而無當,道家之觀點則然。
中國文化學術畢竟當求之于呂秦以前。
自六國全亡,呂政統一天下之歲起,至二世亡時止,是為呂秦。
呂政方為秦王時,猶屬戰國,馬遷《史記》為嬴秦作本紀,殊無義。
晚周諸子百家,其書雖亡絕,然殘篇碎義偶存者,亦足珍貴。
孔子六經雖遭竄亂,然由《大易》、《春秋》、《周官》三經,參以《禮記》諸經,謹于抉擇,猶可窺見内聖外王之大體。
惟漢以來經生多注重家法及今古文之争,趙宋以下更有漢、宋之争,此皆奴儒或迂儒以鑽鼠穴為遼闊,而不睹天地之廣大也。
此類争端,當于以後随文涉及時略為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