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言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于外方。
《廣雅》“辯,變也”,《易》《坤卦》《文言》“猶辯之不早辯也”。
《荀》本辯作變,古以辯字與變字互通,最有深意。
辯本有對,而必歸和同。
宇宙間變化之道亦猶是。
辯證語源極可玩。
餘嘗言,宇宙論中此雲宇宙是廣義,即通本體與現象而言。
無對與有對相反也;而無對統攝有對乃反而相成。
統攝者,統謂統一,攝謂含受而主領之也。
後凡言統攝者,皆仿此。
本體是無對。
本體之流行至健無息,新新而起,其變萬殊,是名為用。
用既萬殊,便是有對。
由體成用,即無對已含有對,相反在是。
然賴有此反,乃以顯發本體之盛德與大化。
用畢竟不違體,故曰無對統攝有對。
無限與有限相反也;而無限統攝有限,乃反而相成。
體唯渾全,故無限;用乃分化,即有限。
然有限之諸行相,行相者,行是遷流義。
相者相狀。
從一方面說,無始時來恒是刹那刹那,才生即滅,都無故物暫住,或疑滅滅可怖。
從另一方面說,無始時來、故故不留,新新而起,實乃生生不已。
生生不已者,有源而不竭也。
源不竭者,其源非外有。
蓋其本體内在之源深遠而無窮盡也,是則無限有限正以反而相成,故曰無限統攝有限。
克就用言,心物相反也;而心統攝物,乃反而相成。
心有主宰義及升進等義,物有墜退性。
心本虛靈,無在而無不在。
中譯《楞嚴經》,七處征心等文,善發斯旨,可玩。
物成形象,有方所。
心物相反甚明。
然心能斡運乎物,斡者,主領義及運轉義。
改造乎物,物亦随心轉而渾融無礙,是則心物畢竟不二,故曰心統攝物。
能質亦是相反相成。
茲不及詳,其餘問題尚多,學者觸類而通可也。
附識:體用本不二而亦有分,心物本不二而亦有分,此是哲學追本窮源到盡頭處,吾數十年體認至此,深得《大易》之啟發,識得有分,即見予盾,此中有無窮義蘊難道得。
人生論中,天人相反也;而人道統攝天道及反而相成。
說者曰:天人之際苟求其異,異即相反。
則其義廣遠至極,難以析舉。
必不得已而欲言之,略陳以二:一曰,天道高明悠久無窮,高者絕對之稱;明者虛靈,無雜染故。
悠久者,至誠無息;無窮者,盛德妙用無窮盡故。
而人生陷于有對之域,不得無窮,其異一。
二曰,天道鼓萬物,一切任物之自然,非為斯人之樂利而始生物也。
萬物誠有可資益于人,其危害于人者則尤多而且厲。
天人之不相為謀也彰彰矣,其異二。
答曰:盡言天道乃宇宙本體之稱,非謂神帝。
吾子之論,似亦見及此,惜乎其未徹也。
未徹者,猶未免視本體為超越于人類而獨在,驚歎其無窮,是猶宗教以神道統治人道之餘習也。
如其實悟吾人之真性即是遍為天地萬物本體,天地萬物之本體即是吾人真性,則高明悠久無窮者皆吾性分上所固有,孰謂天人對立不得融而為一耶?惟人之生也,已成為個體,而迷執之為小己,則以妄習障蔽真性,而令其不得顯發。
生命之有矛盾由斯,說者第一義據亦在此耳。
然吾人真性恒不泯絕,一旦怵然内省則本來面目赫然呈露。
本來面目系禅家語,即真性之代詞。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言人能弘大其道,道不能弘大吾人。
道者,即本體或真性之稱,真性雖是吾人所固有,而吾人恒迷執小己以障蔽之,則真性雖自存,卻不能使吾人弘大。
必吾人内省而自識本來面目,存養而擴充之,則日用雲為之際皆是真性熾然流行,是則人能弘大其道。
斯義廣大淵微至極,其否認有超越吾人與天地萬物而獨尊之神道,使神道不複能統治吾人。
哲學精神至此完全脫去宗教盡淨,遂令人道天道融合為一,不可于人之外覓天也,其功誠钜哉! 已答第一義,次及第二。
《易》《系辭傳》曰:天道“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富哉斯言!天道者,宇宙本體之稱,已如前說。
本體流行,燦者萬物。
自萬物而言,固皆承本體之流行而各有其生;自本體而言,則是真實之動力鼓動萬物。
如大洋水,鼓衆漚然。
真實,謂本體。
動力,謂本體之流行,乃克就用而言。
本體是萬物之體不在萬物外,譬如大洋水是衆漚之體不在衆漚外。
真實動力鼓動萬物,真實,謂本體,亦即天道。
本無有作意,無有選擇,故萬物之發展至不齊。
如大自然千形萬态矣。
地、水、火、風四大變幻,印度古代說地、水、火、風四大,即分析物質界為此四種,堅勁名地大,流濕名水大,輕動名風大,溫燥名火大。
大者,以其相狀大,故雲。
無量奇險奇峻,及至詭怪,至可恐怖之阻礙與災害不可勝窮。
甚至動物界之兇毒尤難殚舉。
惟人類從萬物中發展至最高級,卻是真實動力之表現達于最高度,雖為萬物之靈長,謂人至靈,而為萬物之首長也。
畢竟不可一息離實際生活。
而大自然之威逼或萬物之迫害,其予人生以百千磨難,無窮困厄者,顯然為真實動力鼓萬物而令其不齊,遂以緻此。
易言之,即天人之際有矛盾存焉。
真實動力是謂天。
聖人之憂,憂此矛盾也,而天道固不與聖人同其憂。
天道即真實動力。
天道無作意,無選擇,其鼓萬物也,直行乎其所不容已。
惟其鼓之不容已,而無意無擇也,則其對于人生之矛盾遂伏于此矣。
聖人憂之,是故啟導廣博無量之人類期成人能,人自成其人之能,曰人能。
本《易系傳》。
即以人道統攝天道。
《易》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漢人訓範圍一詞為拟範。
伊川訓為模量。
皆取法乎天地也,并誤。
此中天地一詞,即大自然之總稱。
言吾人當制馭自
《廣雅》“辯,變也”,《易》《坤卦》《文言》“猶辯之不早辯也”。
《荀》本辯作變,古以辯字與變字互通,最有深意。
辯本有對,而必歸和同。
宇宙間變化之道亦猶是。
辯證語源極可玩。
餘嘗言,宇宙論中此雲宇宙是廣義,即通本體與現象而言。
無對與有對相反也;而無對統攝有對乃反而相成。
統攝者,統謂統一,攝謂含受而主領之也。
後凡言統攝者,皆仿此。
本體是無對。
本體之流行至健無息,新新而起,其變萬殊,是名為用。
用既萬殊,便是有對。
由體成用,即無對已含有對,相反在是。
然賴有此反,乃以顯發本體之盛德與大化。
用畢竟不違體,故曰無對統攝有對。
無限與有限相反也;而無限統攝有限,乃反而相成。
體唯渾全,故無限;用乃分化,即有限。
然有限之諸行相,行相者,行是遷流義。
相者相狀。
從一方面說,無始時來恒是刹那刹那,才生即滅,都無故物暫住,或疑滅滅可怖。
從另一方面說,無始時來、故故不留,新新而起,實乃生生不已。
生生不已者,有源而不竭也。
源不竭者,其源非外有。
蓋其本體内在之源深遠而無窮盡也,是則無限有限正以反而相成,故曰無限統攝有限。
克就用言,心物相反也;而心統攝物,乃反而相成。
心有主宰義及升進等義,物有墜退性。
心本虛靈,無在而無不在。
中譯《楞嚴經》,七處征心等文,善發斯旨,可玩。
物成形象,有方所。
心物相反甚明。
然心能斡運乎物,斡者,主領義及運轉義。
改造乎物,物亦随心轉而渾融無礙,是則心物畢竟不二,故曰心統攝物。
能質亦是相反相成。
茲不及詳,其餘問題尚多,學者觸類而通可也。
附識:體用本不二而亦有分,心物本不二而亦有分,此是哲學追本窮源到盡頭處,吾數十年體認至此,深得《大易》之啟發,識得有分,即見予盾,此中有無窮義蘊難道得。
人生論中,天人相反也;而人道統攝天道及反而相成。
說者曰:天人之際苟求其異,異即相反。
則其義廣遠至極,難以析舉。
必不得已而欲言之,略陳以二:一曰,天道高明悠久無窮,高者絕對之稱;明者虛靈,無雜染故。
悠久者,至誠無息;無窮者,盛德妙用無窮盡故。
而人生陷于有對之域,不得無窮,其異一。
二曰,天道鼓萬物,一切任物之自然,非為斯人之樂利而始生物也。
萬物誠有可資益于人,其危害于人者則尤多而且厲。
天人之不相為謀也彰彰矣,其異二。
答曰:盡言天道乃宇宙本體之稱,非謂神帝。
吾子之論,似亦見及此,惜乎其未徹也。
未徹者,猶未免視本體為超越于人類而獨在,驚歎其無窮,是猶宗教以神道統治人道之餘習也。
如其實悟吾人之真性即是遍為天地萬物本體,天地萬物之本體即是吾人真性,則高明悠久無窮者皆吾性分上所固有,孰謂天人對立不得融而為一耶?惟人之生也,已成為個體,而迷執之為小己,則以妄習障蔽真性,而令其不得顯發。
生命之有矛盾由斯,說者第一義據亦在此耳。
然吾人真性恒不泯絕,一旦怵然内省則本來面目赫然呈露。
本來面目系禅家語,即真性之代詞。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言人能弘大其道,道不能弘大吾人。
道者,即本體或真性之稱,真性雖是吾人所固有,而吾人恒迷執小己以障蔽之,則真性雖自存,卻不能使吾人弘大。
必吾人内省而自識本來面目,存養而擴充之,則日用雲為之際皆是真性熾然流行,是則人能弘大其道。
斯義廣大淵微至極,其否認有超越吾人與天地萬物而獨尊之神道,使神道不複能統治吾人。
哲學精神至此完全脫去宗教盡淨,遂令人道天道融合為一,不可于人之外覓天也,其功誠钜哉! 已答第一義,次及第二。
《易》《系辭傳》曰:天道“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富哉斯言!天道者,宇宙本體之稱,已如前說。
本體流行,燦者萬物。
自萬物而言,固皆承本體之流行而各有其生;自本體而言,則是真實之動力鼓動萬物。
如大洋水,鼓衆漚然。
真實,謂本體。
動力,謂本體之流行,乃克就用而言。
本體是萬物之體不在萬物外,譬如大洋水是衆漚之體不在衆漚外。
真實動力鼓動萬物,真實,謂本體,亦即天道。
本無有作意,無有選擇,故萬物之發展至不齊。
如大自然千形萬态矣。
地、水、火、風四大變幻,印度古代說地、水、火、風四大,即分析物質界為此四種,堅勁名地大,流濕名水大,輕動名風大,溫燥名火大。
大者,以其相狀大,故雲。
無量奇險奇峻,及至詭怪,至可恐怖之阻礙與災害不可勝窮。
甚至動物界之兇毒尤難殚舉。
惟人類從萬物中發展至最高級,卻是真實動力之表現達于最高度,雖為萬物之靈長,謂人至靈,而為萬物之首長也。
畢竟不可一息離實際生活。
而大自然之威逼或萬物之迫害,其予人生以百千磨難,無窮困厄者,顯然為真實動力鼓萬物而令其不齊,遂以緻此。
易言之,即天人之際有矛盾存焉。
真實動力是謂天。
聖人之憂,憂此矛盾也,而天道固不與聖人同其憂。
天道即真實動力。
天道無作意,無選擇,其鼓萬物也,直行乎其所不容已。
惟其鼓之不容已,而無意無擇也,則其對于人生之矛盾遂伏于此矣。
聖人憂之,是故啟導廣博無量之人類期成人能,人自成其人之能,曰人能。
本《易系傳》。
即以人道統攝天道。
《易》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漢人訓範圍一詞為拟範。
伊川訓為模量。
皆取法乎天地也,并誤。
此中天地一詞,即大自然之總稱。
言吾人當制馭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