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 孫慎行、錢一本

關燈
以他又說: 開辟得一個天覆地載規模,心量方現。

    充拓得一個天施地生氣象,性量方現。

     人之心性,必向外充拓開辟去,放進宇宙,以宇宙為量,以天地為準,才見得真心性。

    所以說: 盈天地間,皆化育流行。

    人試自省,化不化?育不育?但有不化,直是頑礫。

    有不育,直是僵塊。

     僵塊頑礫,哪是人的心性呢?他又說: 孟子說求放心,求仁也。

    不仁則心放,仁則心存。

    後學忘源失委,以心為心,而不以仁為心,知所以求心,而不知所以求仁,即念念操存,頃刻不違,隻存得一個虛腔子,豈所以為心邪? 這一分辨,更直捷明白,卻更重要。

    單言求心,便不免要向渺茫中求本體。

    一言“求仁”,則所謂宇宙匡廓,便宛在目前了。

    所以他又說: 不見頭腦之人,盡饒有靜定工夫,如池沼之水,澄靜無汩,豈不亦号為清泉,然終不稱活水。

     要使人心如活水,便該把此心安放在天地間,便該先認識此心之仁。

    所以他又說: 如不長以天下國家為一物,即此混然中處之身,皆絕頭截尾之朽株,斷枝殘柯之末桔,安得謂之有本,而能以自立? 如是則人之本在天下國家。

    人要自立,便該自立于天下國家之裡。

    離開天下國家,便無本,便不能立。

    所以他說: 面孔上常有血。

     這可說是他另一種的本體論。

    心性離不了人之血,義理也離不了人之血。

    離了才,不見性,離了血,也就不見本,又從哪裡見心與性。

    所以俗語說血心、血性。

    我們可以說,血是心性義理之本體。

    若照傳統雅言說,則仁是心性義理之本體。

    他又說: 古人為宗廟以收魂氣,死亡且然,矧于生存。

    一無所收,則放逸奔潰。

    釋收于空,老收于虛,與博弈類。

    聖人本天,天覆地載,天施地生,心之所也。

    學以聚之,收于學也。

    故曰:“悠久無疆。

    ” 這我們也可說,那是他另一種的工夫論。

    原來義理散在天地間,卻待人來收聚集合。

    否則便放逸奔潰了。

    釋收于空,老收于虛,因他們看天地間本一空虛,一切義理都空虛,所以他們教人也收向空虛處。

    但如是般做工夫,必将教人面上不見血。

    換言之,則成了一不仁的人。

    那就更使天地閉,賢人隐。

    最好也隻如博弈般,僅是無所用心戲玩過日子。

    他教人把宇宙間一應道理,将學問來收集會聚,才可使那些道理悠久而長存。

    試問:若沒有人的心性才氣即人之仁在那裡做工夫,天地間哪會有這許多燦然明備悠久長存的道理會聚着?天地間道理正待人收集與會聚,才像天地面上也有血,天地也有生氣和仁心了。

    所以說: 仁、人心,即本體。

    義、人路,即工夫。

     宋、明儒長期争辨的本體與工夫,他輕輕把先秦儒“仁義”二字來代替了。

    再由此推上到宇宙論,他也說: 即氣數,即義理,無氣數之非義理,《中庸》天命之謂性亦如此。

     此說與孫慎行全相同。

    天地除卻氣數,再不見本體,再不見義理,則周敦頤所謂“無極而太極”,張載所謂之“太虛”,朱熹之所謂“理先氣”,皆都可以不再深求了。

    他又說: 道之廢行皆命,譬時之晝夜皆天。

    要有行無廢,是有晝而無夜也。

    隻晝裡也是這個天,而處晝底道理不同于夜。

    夜裡也是這個天,而處夜底道理不同于晝。

    今或晝裡要知夜裡事,夜裡要做晝裡事,小人不知天命者便如此。

     這處所謂天命,也就是氣數,義理即在氣數中。

    不是除了氣數别有義理,晝有處晝的理,夜有處夜的理,氣數變,義理亦變。

    所以他又說: 生知之“生”字,人人本體。

    學知之“學”字,人人工夫。

    謂生自足而無待于學,古來無如此聖人。

     如是則本體隻是一個“生”,那是何等直捷而易知的本體?學也便限定在生,不再要離開生而别尋一種本體以為學,那又是何等直捷而易知的工夫?這一意見,卻顯然是中國思想自先秦以來之舊傳統,但宋、明儒要繞了六百年長期的大圈子,到東林諸賢才再明确提出此觀念,這不能不說佛學在中國思想史上影響之深刻,而東林諸賢結束宋、明下開将來之貢獻,也可想見其偉大。

    實亦因王學流弊,人盡逃儒歸釋,儒學全成為禅學,人才敗壞于下,政治糜爛于上,東林講學精神,略似北宋之初期,而惜乎其終不可救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