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 孫慎行、錢一本
關燈
小
中
大
人力絲毫不得而與,故但有知性,而無為性。
聖不能成,愚不能虧,以成虧論性,失之矣。
自然生理,有為而非知,故說無為,但卻有“成虧”,黃說非真能了解一本的見解。
一本說: 聖賢教人下手,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異端教人下手,芟柞荑稗,謂了妄即真,恐天下并無荑稗去就有五谷熟之理。
所以他又說: 聖學率性,禅學除情,此毫厘千裡之辨。
大概一本與宗羲兩家歧見,還是一偏在本體上,一偏在工夫上。
陸、王講學,往往說隻要減,不要添,即程颢也如此。
若照一本意見,則此種說法仍會有毛病。
故他又說: 把陰陽五行全抹殺,光光要尋得太極出來,天下無如此學問。
徒遏欲,非所以存理。
長存理,乃所以遏欲。
他又說: 唯聖人然後可以踐形,學不在踐履處求,悉空談。
他又說: 周子《太極圖說》,于孔子“易有太極”之旨,微差一線。
程、張“氣質之性”之說,于孟子“性善”之旨,亦差一線。
韓子謂“轲之死,不得其傳”,亦千古眼也。
他又說: 朱子于《四書集注》,悔其誤己誤人不小,又欲更定《本義》而未能。
後人以信守朱說為崇事朱子,此徒以小人之心事朱子耳。
這是明說周、程、張、朱沒有得孔、孟之真傳,這可謂是東林諸賢中最大膽的偉論。
此下明遺民都有此傾向,王夫之、顔元,全沿這一路。
惟顔元較偏激。
于此一本又特提一“才”字。
他說: 孟子據才以論性,人所為才,既兼三才,又靈萬物。
人無有不才,才無有不善。
以體謂之才性,以用謂之才情,以各盡其才,各成其才。
其全謂之才德、才賢、才品、才能,其偏亦謂之才質、才氣、才智、才技、才調,并無有不可為善之才。
告子不知有所謂才,故其論性,或等之梗直之杞柳,或比之無定之湍水,或以為不過食色而夷之物欲之中,或并欲掃除仁義而空之天理之外。
但知生之為性而不知成之為性,即同人道于犬牛而有所弗顧。
孟子辭而辟之,與孔子繼善成性之旨,一線不移。
宋儒小異,或認才禀于氣,又另認有一個氣質之性,安知不堕必為堯舜之志?此憂世君子不容不辨。
這裡一本特提一“才”字,惟其才善,所以說性善。
宋儒言性以天理,于是有人欲與天理相對立。
一本言性以才,則人無有不才,隻有大小之别,這亦如王守仁黃金成色與分量的譬喻。
但守仁不免太看重在成色上,好像把成色與分量分開了。
其實離開分量,又哪裡見成色? 照一本看法,又如何分别善惡呢?他又說: 就一人言心,都喚做人心。
就一人言性,都喚做氣質之性。
以其隻知有一己者為心為性,而不知有天下之公共者為心性也。
惟合宇宙言心,方是道心。
合宇宙言性,方是天地之性。
這一分别極明白,極深透。
宋儒亦本此意,但沒有說得如此明白。
而又太着眼在每一人之身上立論,于是要鑽向裡面去尋找一本體的心與性,即其所謂道心與義理之性來。
現在一本則教人推擴到外面去,人人所同然的即是心之道與性之義理之真面目與真所在。
所以他說: 卦必三畫,見得戴天履地者始是人,非是以一人為人,必聯合天地而後為人。
他又說: 心者,三才主宰之總名。
天地之心,天地之主宰;人心,人之主宰。
隻單以人言心,一而不三。
通天地人以言心,一而三,三而一,别無兩心。
謂人心道心,八字打開。
謂道心為主,人心聽命。
謂性是先天太極之理,心兼後天形氣。
性是合虛與氣,心是合性與知覺,俱要理會通透。
這裡他把宋儒許多重要的話,都重新作一番解釋。
他認為,若照他解釋法,則宋儒許多話,還都可存在。
所以他又說: 先須開辟得一個宇宙匡廓,然後可望日月代明,四時錯行于其中。
這是說,若要求真理,不該把宇宙外界暫時擱起,各自向每一人的心和性上求,卻試把人之心性安放在整個宇宙匡廓裡來求。
但他這一番意見,也不是如周、張諸人般,暫把人之心性擱起,先從宇宙外面求,于是遂有宇宙論與人生論之分别。
他說: 際天蟠地,皆人道也,特分幽明而謂之人與鬼神耳。
鬼神是人道之幽,除卻人道無鬼神,也可說除卻宇宙無心性。
所
聖不能成,愚不能虧,以成虧論性,失之矣。
自然生理,有為而非知,故說無為,但卻有“成虧”,黃說非真能了解一本的見解。
一本說: 聖賢教人下手,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異端教人下手,芟柞荑稗,謂了妄即真,恐天下并無荑稗去就有五谷熟之理。
所以他又說: 聖學率性,禅學除情,此毫厘千裡之辨。
大概一本與宗羲兩家歧見,還是一偏在本體上,一偏在工夫上。
陸、王講學,往往說隻要減,不要添,即程颢也如此。
若照一本意見,則此種說法仍會有毛病。
故他又說: 把陰陽五行全抹殺,光光要尋得太極出來,天下無如此學問。
徒遏欲,非所以存理。
長存理,乃所以遏欲。
他又說: 唯聖人然後可以踐形,學不在踐履處求,悉空談。
他又說: 周子《太極圖說》,于孔子“易有太極”之旨,微差一線。
程、張“氣質之性”之說,于孟子“性善”之旨,亦差一線。
韓子謂“轲之死,不得其傳”,亦千古眼也。
他又說: 朱子于《四書集注》,悔其誤己誤人不小,又欲更定《本義》而未能。
後人以信守朱說為崇事朱子,此徒以小人之心事朱子耳。
這是明說周、程、張、朱沒有得孔、孟之真傳,這可謂是東林諸賢中最大膽的偉論。
此下明遺民都有此傾向,王夫之、顔元,全沿這一路。
惟顔元較偏激。
于此一本又特提一“才”字。
他說: 孟子據才以論性,人所為才,既兼三才,又靈萬物。
人無有不才,才無有不善。
以體謂之才性,以用謂之才情,以各盡其才,各成其才。
其全謂之才德、才賢、才品、才能,其偏亦謂之才質、才氣、才智、才技、才調,并無有不可為善之才。
告子不知有所謂才,故其論性,或等之梗直之杞柳,或比之無定之湍水,或以為不過食色而夷之物欲之中,或并欲掃除仁義而空之天理之外。
但知生之為性而不知成之為性,即同人道于犬牛而有所弗顧。
孟子辭而辟之,與孔子繼善成性之旨,一線不移。
宋儒小異,或認才禀于氣,又另認有一個氣質之性,安知不堕必為堯舜之志?此憂世君子不容不辨。
這裡一本特提一“才”字,惟其才善,所以說性善。
宋儒言性以天理,于是有人欲與天理相對立。
一本言性以才,則人無有不才,隻有大小之别,這亦如王守仁黃金成色與分量的譬喻。
但守仁不免太看重在成色上,好像把成色與分量分開了。
其實離開分量,又哪裡見成色? 照一本看法,又如何分别善惡呢?他又說: 就一人言心,都喚做人心。
就一人言性,都喚做氣質之性。
以其隻知有一己者為心為性,而不知有天下之公共者為心性也。
惟合宇宙言心,方是道心。
合宇宙言性,方是天地之性。
這一分别極明白,極深透。
宋儒亦本此意,但沒有說得如此明白。
而又太着眼在每一人之身上立論,于是要鑽向裡面去尋找一本體的心與性,即其所謂道心與義理之性來。
現在一本則教人推擴到外面去,人人所同然的即是心之道與性之義理之真面目與真所在。
所以他說: 卦必三畫,見得戴天履地者始是人,非是以一人為人,必聯合天地而後為人。
他又說: 心者,三才主宰之總名。
天地之心,天地之主宰;人心,人之主宰。
隻單以人言心,一而不三。
通天地人以言心,一而三,三而一,别無兩心。
謂人心道心,八字打開。
謂道心為主,人心聽命。
謂性是先天太極之理,心兼後天形氣。
性是合虛與氣,心是合性與知覺,俱要理會通透。
這裡他把宋儒許多重要的話,都重新作一番解釋。
他認為,若照他解釋法,則宋儒許多話,還都可存在。
所以他又說: 先須開辟得一個宇宙匡廓,然後可望日月代明,四時錯行于其中。
這是說,若要求真理,不該把宇宙外界暫時擱起,各自向每一人的心和性上求,卻試把人之心性安放在整個宇宙匡廓裡來求。
但他這一番意見,也不是如周、張諸人般,暫把人之心性擱起,先從宇宙外面求,于是遂有宇宙論與人生論之分别。
他說: 際天蟠地,皆人道也,特分幽明而謂之人與鬼神耳。
鬼神是人道之幽,除卻人道無鬼神,也可說除卻宇宙無心性。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