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〇 羅汝芳、趙貞吉

關燈
羅汝芳字惟德,南城人,學者稱近溪先生。

    少時讀薛瑄書,謂:“萬起萬滅之私,亂吾心久矣,今當一切決去,以全吾湛然之體。

    ”決志行之。

    閉關臨田寺,置水鏡幾上,對之默坐,使心與水鏡無二。

    久之,病心火。

    偶過僧寺,見有榜“急救心火”者,以為名醫,訪之,則聚徒而講學者。

    汝芳從衆中聽,良久,喜曰:“此真能救吾心火。

    ”問之,為顔山農,名鈞,吉安人,得泰州王艮之傳。

    汝芳自述其不動心于生死得失,鈞曰:“是制欲,非體仁也。

    ”汝芳曰:“克去己私,回複天理,非制欲安能體仁?”鈞曰:“子不觀孟子之講四端乎?知皆擴而充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如此體仁,何等直捷?”汝芳聞語,如夢得醒。

    明日五鼓,往納拜稱弟子。

    後鈞以事系獄,汝芳侍養獄中,六年不赴廷試。

    卒盡鬻田産脫之。

    汝芳嘗仕吳,以講學見惡于張居正,勒令緻仕。

    歸田,身已老。

    鈞至,汝芳不離左右,一茗一果必親進。

    諸孫以為勞,汝芳曰:“吾師非汝輩所能事。

    ”常與門人往來金陵、兩浙、閩、廣,益張皇講學,所至弟子滿座,而未嘗以師席自居。

    論者謂:“王畿筆勝舌,羅汝芳舌勝筆。

    ”微談劇論,所觸若春行雷動。

    雖素不識學者,俄頃間能令其心地開明,道在眼前。

    一洗當時理學家膚淺套括之氣,使人當下有受用。

    王時槐嘗說: 汝芳蚤歲,于釋典玄宗,無不探讨。

    缁流羽客,延納弗拒。

    人所共知。

    而不知其取長棄短,迄有定裁。

    《會語》出晚年者,一本諸《大學》孝弟慈之旨,絕口不及二氏。

     他嘗說: 向從《大學》至善推演到孝弟慈,嘗由一身之孝弟慈而觀之一家,未嘗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

    由一家之孝弟慈而觀之一國,未嘗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

    由一國之孝弟慈而觀之天下,亦未嘗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

    又由搢紳士大夫以推之群黎百姓,又由孩提少長以推之壯盛衰老,皆是愛親敬長,以能知能行此孝弟慈也。

    又時乘閑暇,縱步街衢,肆覽大衆,何啻億兆,窺觑其中,總是父母妻子之念固結維系,所以勤謹生涯,保護軀體,而自有不能已者。

    故某自三十登第,六十歸山,中間侍養二親,敦睦九族,入朝而遍友賢良,遠仕而躬禦魑魅,以至年載多深,經曆久遠,乃歎孔門《學》《庸》,全從《周易》“生生”一語化出。

    蓋天命不已,方是生而又生,于是父母而己身,己身而子,子而又孫,以至曾且元。

    故父母兄弟子孫,是替天命生生不已顯現個皮膚。

    天命生生不已,是替孝父母、弟兄長、慈子孫通透個骨髓。

    直豎起來,便成上下今古。

    橫亘将去,便作家國天下。

    孔子謂“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将《中庸》《大學》已是一句道盡。

    孟氏謂“人性皆善”,“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将《中庸》《大學》亦是一句道盡。

     從來理學家,都把陰陽來講天地,把理欲來講心性,愈講愈玄深,愈說愈微妙。

    現在汝芳則專把生生之道與孝弟慈之心來把宇宙人生世道統體绾結為一了。

    而這道理,卻又是人人所能知,所能行。

    他的學統,顯自泰州學派王艮格物之說轉出來。

    但王艮到底要出必為帝者師,處必為天下萬世師,而又仍然隻限在人生與世道之一邊。

    若如汝芳說,則隻須孝弟慈,便直豎起來成為上下古今,橫亘将去便作家國天下,而并與天命之生生不已,如皮膚骨髓相互通透,成為一體。

    這真是陸王易簡之學,到達了最易簡的階層了。

     問:“吾侪或言觀心,或言行己,或言博學,或言守靜,先生皆未見許,然則誰人方可以言道邪?”曰:“此捧茶童子卻是道也。

    ”一友率爾曰:“豈童子亦能戒慎恐懼邪?”羅子曰:“茶房到此,幾層廳事?”衆曰:“三層。

    ”曰:“童子過許多門限階級,不曾打破一個茶瓯。

    ”其友省悟,曰:“如此,童子果知戒懼,隻是日用不知。

    ”羅子難之曰:“他若是不知,如何會捧茶?捧茶又會戒懼?”其友語塞。

     一廣文自叙平生為學,童子捧茶方至。

    羅子指謂一友曰:“君自視與童子何如?”曰:“信得更無兩樣。

    ”頃之,複問曰:“不知君此時何所用工?”曰:“此時覺心中光明,無有沾滞。

    ”曰:“君前雲與捧茶童子一般,說得盡是。

    今雲心中光明,又自己翻帳也。

    ”友遽然曰:“并無翻帳。

    ”曰:“童子見在,請君問他心中有此光景否?若無此光景,則分明與君兩樣。

    ”廣文曰:“不識先生心中工夫卻是如何?”曰:“我的心也無個中,也無個外。

    所用工夫,也不在心中,也不在心外。

    隻是童子獻茶來時,随衆起而受,從容啜畢。

    童子來接時,随衆付而與。

    君必以心相求,則此無非是心。

    以工夫相求,則此無非是工夫。

    若以聖賢格言相求,則此亦可說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也。

    ”廣文怳然自失。

     從來理學家總愛講大聖賢,講修齊治平大道理,現在汝芳則常喜講那捧茶童子,這也有道理。

    以前王守仁困居龍場驿,嘗沉思:“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因而中夜大徹大悟。

    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孔子講學杏壇,行道列國,若使那捧茶童子去講學行道,自不及孔子。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