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 王時槐
關燈
小
中
大
江右王門之再傳,卻别有一番新意見,我們在此将略述王時槐。
時槐字子植,安福人,學者稱塘南先生。
弱冠,師劉文敏。
出仕後,求質于四方學者,終不以為自得。
五十罷官,屏絕外務,反躬密體。
如是三年,有見于空寂之體。
又十年,漸悟生生真機,遂自創己說。
年八十四而卒。
高攀龍稱之,謂: 塘南之學,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謂洞徹心境。
他也曾究心禅學,于當時儒家所謂“彌近理而大亂真”處,更能有深摯的剖判。
他很有些像羅欽順,但欽順專守程朱,嚴斥陸王。
而他則承統陸王,想來融會程朱。
他曾說: 孔門以求仁為宗,而姚江特揭緻知。
蓋當其時,皆以博聞廣見求知于外為學,故先生以其根于性而本良者救之。
觀其言曰:“良知即是未發之中。
”既雲未發之中,仁知豈有二哉?今末學往往以分别照了為良知,昧其本矣。
他又說: 緻良知一語,惜陽明發此于晚年,未及與學者深究其旨。
先生沒後,學者大率以情識為良知,是以見諸行事,殊不得力。
羅念庵乃舉未發以究其弊,然似未免于頭上安頭。
夫所謂良知者,即本心不慮之真明,原自寂然,不屬分别,此外豈更有未發邪? 他指出同時言良知者,隻是“情識”,隻是“分别照了”,因此要在良知之外再來求未發。
他認為: 知者,先天之發竅也。
謂之發竅,則已屬後天矣。
雖屬後天,而形氣不足以幹之。
故“知”之一字,内不倚于空寂,外不堕于形氣,此孔門之所謂“中”也。
末世學者,往往以堕于形氣之靈識為知,此聖學所以晦。
如何說有一個“内不倚于空寂,外不堕于形氣”的知呢?他說: 澄然無念,是謂一念。
非無念也,乃念之至微至微者也。
此正所謂生生之真機,所謂動之微,吉之先見者。
此幾更無一息之停,正所謂發也。
若至于念頭斷續,轉換不一,則又是發之标未矣。
譬之澄潭之水,非不流也,乃流之至平至細者。
若至于急灘迅波,則又是流之奔放者矣。
澄潭之水固發也,山下源泉亦發也。
水之性乃未發也。
離水而求水性曰支,即水以為性曰混,以水與性為二物曰歧。
這裡他主張心無有不發,正如水無有不流。
又提出“性”與“生機”兩觀點。
心之發,正是心之生機,而此生機中卻有一性,性則永如是,故稱曰未發。
心之發,便見事。
所以他說: 事之體,強名曰心。
心之用,強名曰事。
其實隻是一件,無内外彼此之分。
故未有有心而無事,未有有事而無心。
故曰:“必有事焉。
”又曰:“萬物皆備于我。
”故充塞宇宙皆心也,事也,物也。
吾心之大,包羅天地,貫徹古今,故但言盡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
學者誤認區區之心,渺焉在胸膈之内,而紛紛之事,雜焉在形骸之外。
故逐外專内,兩不相入,終不足以入道。
守仁說知行合一,此刻則改成“心事合一”。
其實還是一義。
所以他說: 舍發而求未發,恐無是理。
既曰戒慎恐懼,非發而何?但今人将發字看得粗了,故以澄然無念時為未發,不知澄然無念正是發也。
我們若說知行合一,應該說除卻行,更無知。
若說心事合一,應該說除卻事,更無心。
這即是除卻已發,更不見未發。
所以他又說: 未發之中固是性,然天下無性外之物,則視聽言動百行萬事皆性矣,皆中矣。
若謂中隻是性,性無過不及,則此性反為枯寂之物,隻可謂之偏,不可謂之中。
如佛、老自謂悟性,而遺棄倫理,正是不知性。
若知心事合一,便知視聽言動百行萬事中皆見性。
除卻視聽言動百行萬事,亦更無性可見。
于是他來發揮守仁的緻知格物說: 問:“緻知焉盡矣,何必格物?”曰:“知無體,不可執也。
物者,知之顯迹也。
舍物則何以達此知之用?如窒
時槐字子植,安福人,學者稱塘南先生。
弱冠,師劉文敏。
出仕後,求質于四方學者,終不以為自得。
五十罷官,屏絕外務,反躬密體。
如是三年,有見于空寂之體。
又十年,漸悟生生真機,遂自創己說。
年八十四而卒。
高攀龍稱之,謂: 塘南之學,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謂洞徹心境。
他也曾究心禅學,于當時儒家所謂“彌近理而大亂真”處,更能有深摯的剖判。
他很有些像羅欽順,但欽順專守程朱,嚴斥陸王。
而他則承統陸王,想來融會程朱。
他曾說: 孔門以求仁為宗,而姚江特揭緻知。
蓋當其時,皆以博聞廣見求知于外為學,故先生以其根于性而本良者救之。
觀其言曰:“良知即是未發之中。
”既雲未發之中,仁知豈有二哉?今末學往往以分别照了為良知,昧其本矣。
他又說: 緻良知一語,惜陽明發此于晚年,未及與學者深究其旨。
先生沒後,學者大率以情識為良知,是以見諸行事,殊不得力。
羅念庵乃舉未發以究其弊,然似未免于頭上安頭。
夫所謂良知者,即本心不慮之真明,原自寂然,不屬分别,此外豈更有未發邪? 他指出同時言良知者,隻是“情識”,隻是“分别照了”,因此要在良知之外再來求未發。
他認為: 知者,先天之發竅也。
謂之發竅,則已屬後天矣。
雖屬後天,而形氣不足以幹之。
故“知”之一字,内不倚于空寂,外不堕于形氣,此孔門之所謂“中”也。
末世學者,往往以堕于形氣之靈識為知,此聖學所以晦。
如何說有一個“内不倚于空寂,外不堕于形氣”的知呢?他說: 澄然無念,是謂一念。
非無念也,乃念之至微至微者也。
此正所謂生生之真機,所謂動之微,吉之先見者。
此幾更無一息之停,正所謂發也。
若至于念頭斷續,轉換不一,則又是發之标未矣。
譬之澄潭之水,非不流也,乃流之至平至細者。
若至于急灘迅波,則又是流之奔放者矣。
澄潭之水固發也,山下源泉亦發也。
水之性乃未發也。
離水而求水性曰支,即水以為性曰混,以水與性為二物曰歧。
這裡他主張心無有不發,正如水無有不流。
又提出“性”與“生機”兩觀點。
心之發,正是心之生機,而此生機中卻有一性,性則永如是,故稱曰未發。
心之發,便見事。
所以他說: 事之體,強名曰心。
心之用,強名曰事。
其實隻是一件,無内外彼此之分。
故未有有心而無事,未有有事而無心。
故曰:“必有事焉。
”又曰:“萬物皆備于我。
”故充塞宇宙皆心也,事也,物也。
吾心之大,包羅天地,貫徹古今,故但言盡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
學者誤認區區之心,渺焉在胸膈之内,而紛紛之事,雜焉在形骸之外。
故逐外專内,兩不相入,終不足以入道。
守仁說知行合一,此刻則改成“心事合一”。
其實還是一義。
所以他說: 舍發而求未發,恐無是理。
既曰戒慎恐懼,非發而何?但今人将發字看得粗了,故以澄然無念時為未發,不知澄然無念正是發也。
我們若說知行合一,應該說除卻行,更無知。
若說心事合一,應該說除卻事,更無心。
這即是除卻已發,更不見未發。
所以他又說: 未發之中固是性,然天下無性外之物,則視聽言動百行萬事皆性矣,皆中矣。
若謂中隻是性,性無過不及,則此性反為枯寂之物,隻可謂之偏,不可謂之中。
如佛、老自謂悟性,而遺棄倫理,正是不知性。
若知心事合一,便知視聽言動百行萬事中皆見性。
除卻視聽言動百行萬事,亦更無性可見。
于是他來發揮守仁的緻知格物說: 問:“緻知焉盡矣,何必格物?”曰:“知無體,不可執也。
物者,知之顯迹也。
舍物則何以達此知之用?如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