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〇 羅汝芳、趙貞吉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應知,人世界不能專有講學行道人,沒有捧茶人。
若使孔子來當此捧茶之役,試問孔子尚有何道,比此捧茶童子捧得更好更合理?這樣講來,豈不眼前那個捧茶童子便是孔子,便是聖人了。
若叫聖人來處龍場驿,也隻有如守仁般。
叫聖人來捧茶,也隻有如這童子般。
我們不能說,龍場驿不是聖人該處的環境,捧茶不是聖人該當的職役。
如是則天地間豈不要專為聖人安排一個特殊的環境,又安排一種特殊的職役。
而把在此環境職役以外之一切人,都擯之于聖人之外。
則聖人便為天地間特待的人物,而聖道亦為天地間特設的道理,這又與其他人有何相關呢?我們若這樣想,便知人皆可以為堯舜,并不要人都做成堯舜般,而是若叫堯舜來做我,也隻能如我般,那我便已是堯舜。
但我與堯舜究不是無别。
那童子捧茶與孔子杏壇講學,列國行道,王守仁龍場驿處困,究不是同等。
但這分别,則隻在分量上,不在性質上。
守仁說:“有一錢一分的黃金,有十兩百兩的黃金,而其為成色十足之黃金,則無不同。
”這一說法,汝芳盡情發揮了。
問因戒謹恐懼,不免為吾心甯靜之累。
羅子曰:“戒謹恐懼姑置之,今且請言子之心之甯靜作何狀?”其生謾應以:“天命本然,原是太虛無物。
”羅子謂:“此說汝原來事,與今時心體不切。
”生又曆引孟子言夜氣清明,程子教觀喜怒哀樂未發以前氣象,皆是此心體甯靜處。
曰:“此皆鈔書常套,與今時心體恐亦不切。
”諸士子沉默半晌,适郡邑命執事供茶,循序周旋,略無差僭。
羅子目以告生曰:“谛觀群胥此際供事,心則甯靜否?”諸生欣然起曰:“群胥進退恭肅,内固不出,而外亦不入,雖欲不謂其心甯靜,不可得也。
”曰:“如是甯靜,正與戒懼相合,而又何相妨邪?”曰:“戒謹恐懼相似,用功之意,或不應如是現成也。
”曰:“諸生可言适才童冠歌詩之時,與吏胥進茶之時,全不戒謹邪?其戒謹又全不用功邪?蓋說做工夫,是指道體之精詳處。
說個道體,是指工夫之貫徹處。
道體人人具足,則豈有全無功夫之人?道體既時時不離,則豈有全無功夫之時?故孟子雲:‘行矣而不著,習矣而不察。
’所以終身在于道體工夫之中,盡是甯靜而不自知其為甯靜,盡是戒懼而不自知其為戒懼。
不肯體認承當,以混混沌沌枉過一生。
” 這裡汝芳又在指點着進茶的事。
而有一大堪注意處,即是他不喜人鈔書,不喜人引經據典,把格言套語來當講學事。
他隻就眼前親切實生活,具體講究。
本來程颢早就說:“天理二字是他自家心上體貼出來。
”他又說:“某寫字時一心在字上,并非要字好,隻此是學。
”此刻群胥進茶,一心在進茶上,這也即是群胥當時心體之敬之自然流露,此亦即天理。
故說:“灑掃應對即是形而上。
”這些話認真講,便要講到汝芳的一套。
然而一到認真如此講,便是黃宗羲所謂“以赤手搏龍蛇”,可以什麼也不要。
不說我該如何做聖人,卻說聖人來做我,看該如何做。
于是佛菩薩不得不讓位給祖師們。
此種精神,正即是佛教中禅宗的精神。
佛教有了禅,佛教便快垮台了。
理學中有了陸王心學,陸王心學中有了泰州學派,乃至于羅汝芳,易簡笃實到極處,那也真成為聖學中之禅學了。
汝芳曾自序他的為學經過說: 某初曰夜想做個好人,而科名宦業皆不足了平生,卻把《近思錄》《性理大全》所說工夫,信受奉行,也到忘食忘寝忘死生地位。
病得無奈,卻看見《傳習錄》,說諸儒工夫未是。
始去尋求象山、慈湖等書。
然于三先生所謂工夫,每有罣礙。
病雖小愈,終沉滞不安。
時年已弱冠,先君極為憂苦。
幸自幼蒙父母憐愛甚,而自心于父母及弟妹,亦互相憐愛。
真比世人十分切至。
因此每讀《論》《孟》孝弟之言,則必感動,或長要涕淚。
以先隻把當做尋常人情,不為緊要。
不想後來諸家之書,做得着緊吃苦。
在省中逢着大會,師友發揮,卻翻然悟得,隻此就是做好人的路徑。
奈何不把當數,卻去東奔西走,而幾至忘身也哉!從此回頭,将《論語》再來細讀,真覺字字句句重于至寶。
又看《孟子》,又看《大學》,又看《中庸》,更無一字一句不相照映。
由是卻想孔、孟極口稱頌堯、舜,而說其道“孝弟而已矣”,豈非也是學得沒奈何,然後遇此機竅?故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又曰:“規矩,方圓之至;聖人,人倫之至也。
”其時孔、孟一段精神,似覺渾融在中,一切宗旨,一切工夫,橫穿直貫,處處自相湊合。
但有《易經》一書,卻貫串不來。
天幸楚中一友胡宗正,他談《易經》,與諸家甚是不同,來從某改舉業,殊悔當面錯過。
及告病歸侍老親,因遣人請至山中,細細叩問。
始言渠得異傳,不敢輕授。
某複以師事之,閉戶三月,亦幾忘生,方蒙見許。
反而求之,又不外前時孝弟之良,究極本原而已。
從此一切經書,皆必歸會孔孟,孔孟之言,皆必歸會孝弟。
以之而學,學果不厭。
以之而教,教果不倦。
以之而仁,仁果萬物一體而萬世一心也。
這雖
若使孔子來當此捧茶之役,試問孔子尚有何道,比此捧茶童子捧得更好更合理?這樣講來,豈不眼前那個捧茶童子便是孔子,便是聖人了。
若叫聖人來處龍場驿,也隻有如守仁般。
叫聖人來捧茶,也隻有如這童子般。
我們不能說,龍場驿不是聖人該處的環境,捧茶不是聖人該當的職役。
如是則天地間豈不要專為聖人安排一個特殊的環境,又安排一種特殊的職役。
而把在此環境職役以外之一切人,都擯之于聖人之外。
則聖人便為天地間特待的人物,而聖道亦為天地間特設的道理,這又與其他人有何相關呢?我們若這樣想,便知人皆可以為堯舜,并不要人都做成堯舜般,而是若叫堯舜來做我,也隻能如我般,那我便已是堯舜。
但我與堯舜究不是無别。
那童子捧茶與孔子杏壇講學,列國行道,王守仁龍場驿處困,究不是同等。
但這分别,則隻在分量上,不在性質上。
守仁說:“有一錢一分的黃金,有十兩百兩的黃金,而其為成色十足之黃金,則無不同。
”這一說法,汝芳盡情發揮了。
問因戒謹恐懼,不免為吾心甯靜之累。
羅子曰:“戒謹恐懼姑置之,今且請言子之心之甯靜作何狀?”其生謾應以:“天命本然,原是太虛無物。
”羅子謂:“此說汝原來事,與今時心體不切。
”生又曆引孟子言夜氣清明,程子教觀喜怒哀樂未發以前氣象,皆是此心體甯靜處。
曰:“此皆鈔書常套,與今時心體恐亦不切。
”諸士子沉默半晌,适郡邑命執事供茶,循序周旋,略無差僭。
羅子目以告生曰:“谛觀群胥此際供事,心則甯靜否?”諸生欣然起曰:“群胥進退恭肅,内固不出,而外亦不入,雖欲不謂其心甯靜,不可得也。
”曰:“如是甯靜,正與戒懼相合,而又何相妨邪?”曰:“戒謹恐懼相似,用功之意,或不應如是現成也。
”曰:“諸生可言适才童冠歌詩之時,與吏胥進茶之時,全不戒謹邪?其戒謹又全不用功邪?蓋說做工夫,是指道體之精詳處。
說個道體,是指工夫之貫徹處。
道體人人具足,則豈有全無功夫之人?道體既時時不離,則豈有全無功夫之時?故孟子雲:‘行矣而不著,習矣而不察。
’所以終身在于道體工夫之中,盡是甯靜而不自知其為甯靜,盡是戒懼而不自知其為戒懼。
不肯體認承當,以混混沌沌枉過一生。
” 這裡汝芳又在指點着進茶的事。
而有一大堪注意處,即是他不喜人鈔書,不喜人引經據典,把格言套語來當講學事。
他隻就眼前親切實生活,具體講究。
本來程颢早就說:“天理二字是他自家心上體貼出來。
”他又說:“某寫字時一心在字上,并非要字好,隻此是學。
”此刻群胥進茶,一心在進茶上,這也即是群胥當時心體之敬之自然流露,此亦即天理。
故說:“灑掃應對即是形而上。
”這些話認真講,便要講到汝芳的一套。
然而一到認真如此講,便是黃宗羲所謂“以赤手搏龍蛇”,可以什麼也不要。
不說我該如何做聖人,卻說聖人來做我,看該如何做。
于是佛菩薩不得不讓位給祖師們。
此種精神,正即是佛教中禅宗的精神。
佛教有了禅,佛教便快垮台了。
理學中有了陸王心學,陸王心學中有了泰州學派,乃至于羅汝芳,易簡笃實到極處,那也真成為聖學中之禅學了。
汝芳曾自序他的為學經過說: 某初曰夜想做個好人,而科名宦業皆不足了平生,卻把《近思錄》《性理大全》所說工夫,信受奉行,也到忘食忘寝忘死生地位。
病得無奈,卻看見《傳習錄》,說諸儒工夫未是。
始去尋求象山、慈湖等書。
然于三先生所謂工夫,每有罣礙。
病雖小愈,終沉滞不安。
時年已弱冠,先君極為憂苦。
幸自幼蒙父母憐愛甚,而自心于父母及弟妹,亦互相憐愛。
真比世人十分切至。
因此每讀《論》《孟》孝弟之言,則必感動,或長要涕淚。
以先隻把當做尋常人情,不為緊要。
不想後來諸家之書,做得着緊吃苦。
在省中逢着大會,師友發揮,卻翻然悟得,隻此就是做好人的路徑。
奈何不把當數,卻去東奔西走,而幾至忘身也哉!從此回頭,将《論語》再來細讀,真覺字字句句重于至寶。
又看《孟子》,又看《大學》,又看《中庸》,更無一字一句不相照映。
由是卻想孔、孟極口稱頌堯、舜,而說其道“孝弟而已矣”,豈非也是學得沒奈何,然後遇此機竅?故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又曰:“規矩,方圓之至;聖人,人倫之至也。
”其時孔、孟一段精神,似覺渾融在中,一切宗旨,一切工夫,橫穿直貫,處處自相湊合。
但有《易經》一書,卻貫串不來。
天幸楚中一友胡宗正,他談《易經》,與諸家甚是不同,來從某改舉業,殊悔當面錯過。
及告病歸侍老親,因遣人請至山中,細細叩問。
始言渠得異傳,不敢輕授。
某複以師事之,閉戶三月,亦幾忘生,方蒙見許。
反而求之,又不外前時孝弟之良,究極本原而已。
從此一切經書,皆必歸會孔孟,孔孟之言,皆必歸會孝弟。
以之而學,學果不厭。
以之而教,教果不倦。
以之而仁,仁果萬物一體而萬世一心也。
這雖